資源簡介 專題精練(四) 文體特征的把握和分析(實用文)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一把抓起的沙子,約有一萬粒,比我們在晴朗夜晚裸眼所見的星星更多。但能被看見的繁星,只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而宇宙寬廣無垠:宇宙中的恒星總量,比地球上所有沙灘的沙子加起來還要多。古代天文學家總想從星辰的排列組合中解讀出深意,但星座不過是一組組隨機散落的恒星。有些星辰閃亮,只因為離地球較近,另一些黯淡的星辰其實異常耀眼,然而太過遙遠。我們和群星間隔著驚人的距離,所以不管你走到地球的哪個角落,星座看起來都一個樣。從俄羅斯一直走到美國,夜空不會變化。從天文學的尺度來說,俄羅斯和美國是同一個地方。在地球上進行小小的位移,是看不出星座的立體結構的。想換個角度看星座,我們至少得旅行到幾光年以外——這是恒星間的平均距離,而一光年差不多有十萬億千米。如此一來,星圖就會發生巨大變化,有的恒星會離開某個星座,有的則會進入某個星座。星空將呈現出迥異的面貌。到目前為止,人類的技術還不足以支持這樣的星際旅行,在可見的將來恐怕也不行。不過計算機能夠為鄰近星系做出三維模型,讓我們來一場短途旅行——比如我們可以看到繞著北斗七星走上一遭,星圖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隨著視角的改變,我們會看到星圖完全扭曲成了另一個形狀。所以外星居民所見的星圖,與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大相徑庭。星座不只隨空間,也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我們在一個地方待得夠久,就會看到有時候恒星湊成星團,成群結隊地移動;或是一顆孤零零的恒星拋下它的同伴獨自遠行。從長遠來看,舊星座終將消失,新星座不斷誕生。在一些偶然的情況下,雙星系統中的一顆發生爆炸,伴星將不再受到它引力的束縛,會保持著原有的速度一頭沖入深空,猶如彈射出的彈丸。群星也會誕生、演化、死亡。只要有耐心,我們就能看到新的星星出現,老的星星消失,天空的圖案逐漸扭曲變化。甚至在人類短短的百萬年歷史中,星座就已經發生了變化。計算機不但能使人在空間中旅行,也能帶人穿越時間。反推恒星的運動,會發現一百萬年前的北斗七星更像一支長矛,和今天完全不一樣。如果乘坐時間機器去往某個未知的年代,理論上是可以通過觀察群星來推斷時間的。同理,計算機模擬也能推演未來。如圖為獅子座今天的模樣(圖1),和它一百萬年后在地球上看起來的樣子(圖2)。空間和時間彼此交織。不回溯時間,就看不見空間。光的速度很快,然而宇宙如此遼闊,群星相隔甚遠。太陽和銀心(銀河系的中心)相距約3萬光年。銀河系和最近的旋渦星系M31——它也在仙女座——隔了大約250萬光年。我們今天看到的光子離開M31時,地球上可能連第一個人都沒有出現。而從地球到最遙遠的類星體,有80或100億光年的距離。就是說,我們看到的類星體,是它們遠在地球甚至銀河系形成之前的樣子。光速的局限不只體現在太空中,但只有天體間才離得夠遠,才足夠體現光的速度。如果你的朋友在房間另一頭,和你相隔3米,你看到的也不是“現在”的她,而是一億分之一秒“以前”的她,即0.01微秒。“現在”和0.01微秒“以前”的差距實在太小,難以察覺。但換個情況,當我們觀察80億光年外的類星體時,這個知識就變得非常重要。兩臺“旅行者號”航天器正以光速的萬分之一前進。如果以這個速度駛向比鄰星,也要4萬年后才能抵達。我們未來能否用更少的時間穿越浩瀚蒼穹抵達比鄰星 我們能接近光速嗎 光速到底為何神奇 我們能否超越它 如你所見,空間和時間彼此交織。行星和恒星也和人類一般,從生到死。人的一生短短數十載,太陽的壽命則是我們的一億倍。與群星相比,我們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在真正的蜉蝣眼里,人類恐怕也是遲鈍緩慢,甚至不怎么動彈的物體。從恒星的角度來看,人類這種數量多達幾十億,生命轉瞬即逝的生物,都擠在一個異常寒冷、堅固,而且遙遠的硅酸鹽鐵球體上。放眼宇宙,每一顆行星的未來都由它們當下的變化決定。而我們的小小星球,恰好處在歷史的重要分岔口。這個岔口的重要性不亞于2 500年前愛奧尼亞科學家和神秘主義者之間的那場對決。無論我們在這個時代做出什么抉擇,都將深深影響一代又一代子孫,以及他們通往群星的命運。(摘編自卡爾·薩根《宇宙·時空之旅》)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人們在地球上看星辰,星辰離地球越近,看起來就越閃亮,星辰離地球越遠,看起來就越黯淡。B.離開地球表面看星座與在地球上看星座,人們看到的星圖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星空也會呈現迥異的面貌。C.雖然當下人類的技術還不足以實現星際旅行,但是計算機可以帶領人們跨越星際的空間,甚至穿越時間。D.文章寫兩臺“旅行者號”航天器按照當下速度需要4萬年后才能抵達比鄰星,是為了突出它們的速度很慢。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與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寫今天看到的光子離開M31時,地球上尚未出現人類,旨在說明星系形成之久。B.文章語言既生動又嚴謹,“一頭沖入深空”等詞句生動形象,“約有”“恐怕”等用詞嚴謹。C.文章通過海灘上的沙子及房間中的朋友等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使科學的呈現淺顯易懂。D.文中多次用到“我們”,傳遞出包括讀者與作者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是宇宙中一員的意味。3.材料倒數第二段寫蜉蝣眼中的人類及恒星角度下的人類,對其作用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蜉蝣眼中的人類就如人類眼中的群星,突出了宇宙的廣闊遼遠。B.將群星視角下的人類比作朝生暮死的蜉蝣,使文章表達更加生動形象。C.以蜉蝣眼中人類的“遲鈍緩慢”甚至不動,類比人類視角下恒星壽命的漫長。D.蜉蝣眼中不死的人類是會死去的,這樣寫可以讓讀者更好地理解群星也會死亡。4.右圖為從地球上觀察到的北斗七星的連線圖,圖①—④為北斗七星空間或時間改變后圖形的變化,下列排序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100萬年前的北斗七星、從背后看到的北斗七星、50萬年前的北斗七星、從側面看到的北斗七星B.50萬年前的北斗七星、從側面看到的北斗七星、100萬年前的北斗七星、從背后看到的北斗七星C.從背后看到的北斗七星、從側面看到的北斗七星、50萬年前的北斗七星、100萬年前的北斗七星D.從側面看到的北斗七星、從背后看到的北斗七星、100萬年前的北斗七星、50萬年前的北斗七星★5.卡爾·薩根的《宇宙》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科普名著,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雙重結合,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重建附近”:年輕人如何從現實中獲得力量 ——人類學家項飆訪談(節錄)康嵐:您最早在什么時候提出“附近”這個概念 為什么會想到提出這個概念 項飆:我第一次提“附近”應該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許知遠在“十三邀”節目上的對話。當時好像是在談現代人的時空觀念,為什么現在人們對快遞小哥遲到兩分鐘會非常不耐煩 我們說到現代生活完全是被時間邏輯統治了,空間邏輯消失了。原來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通過人的行動,比方說我和你的距離是一袋煙的工夫,或者說這個距離是從你家走到荷塘邊上的那個工夫,其實時間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空間來衡量的。但在工業化之后,抽象時間也就是鐘表時間變得非常重要。當這種抽象時間統治了我們的生活,空間就完全變成了附屬性的東西。對快遞小哥遲到兩分鐘會非常不滿,是因為你根本不考慮他是從空間中哪個點到餐館拿了東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樣的、進你家小區的門時他要跟保安怎樣交涉,這些經歷性、空間性的東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個東西要在你規定的時間內送到你的手里。這種心態是“時間的暴政”造成的。在這樣的場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附近”這個空間的消失,一方面是因為“時間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對世界的感知越來越通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則,而不是通過對自己周邊的感知來理解。比如,你的鄰居是干什么的,樓下打掃衛生、門口賣水果的人是從哪里來的,他們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這里,一年回幾次家,他們的焦慮和夢想是什么。這些人對你的生活很重要,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們來組織的,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不能夠正常運行。但是,我們對這些“附近”經常是視而不見的。這個“附近”,它是一個空間,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強的社會性,它是你這個社會主體的物質基礎,把你托起來。在這里面,有很多很細密的又很復雜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實是很重要的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所以我提出,要關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構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時間的暴政”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是在主觀意識上,要重新樹立一種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這個話題的表達,既有描述性,也有針對性。后來大家覺得“附近”值得討論,大概是因為它的確有針對性。康嵐:您說過,“重建附近”不是一種論述,而是一種勸說,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勸說。為什么“附近”對年輕人尤其重要 項飆:當時我好像還提到,年輕人關心的就是兩極。一方面他們非常關注自我,比如考試、畢業以后去哪里等,對這些問題很焦慮,但是另一方面,通過社交媒體,他們又非常關心遠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機、民族的興盛,這些由各種抽象說法形成的宏大敘事,造成了社交媒體上各種辯論中很大的情緒波動。但是人們對自己周邊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樣的,認知反而是很模糊的。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對身邊的事情都講不清楚,那他講遠方的事情肯定也講不出什么意思來,因為他缺乏對人的經驗進行洞察的能力,他講來講去都是書面上的詞語。所以,從一個教師的角度,我覺得,學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我在想,“附近”這個概念為什么后來會引起反響,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它點出了一個癥結,就是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輕人覺得社會非常復雜,充滿不確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選擇,特別是從小地方出來的或者說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學這一條路,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來究竟能不能獲得他要的東西,因為他覺得這個世界一旦超出他那個“泡泡”,是一個好像特別不能把握的世界。從這兩重意義上來講,年輕人都覺得不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當覺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慮、勞累、恐懼和無意義時,他會產生一種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個抓手,重新找到一個錨、一個立足點。那這個立足點是什么呢 我覺得,大家在“附近”這個意象里看到了一種可能,覺得“附近”可能是一個新的抓手和立足點,是大家重新建立對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個基礎。康嵐:為什么“附近”能夠滿足這一點 項飆:因為“附近”跟地方、跟社區、跟小區、跟群體、跟部落都不一樣,“附近”不是一個有邊界的單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單位可能是社區,但在社區里面是一群相對固定的人,它有相對固定的邊界,內部的關系是穩定的,人員是相對同質的。但“附近”不一樣,就像我前面說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賣菜的、賣早點的、搞保潔的;而且這個“附近”是跟著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區不一樣:第一,它很強調人的具體的經驗,強調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個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觀描述的單位,“附近”是以你為中心的。在這個意義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別的使用價值吧。(摘編自《當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現代人對時間邏輯的重視以及對空間邏輯的忽視,可能導致“時間的暴政”。B.和周邊的人聊聊天,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可提升我們對“附近”的感知。C.“附近”包含著細密而復雜的社會關系,是我們生活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D.相比社區,“附近”邊界更靈活,更強調個體經驗,也更值得重視和認識。7.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我們理解時間的主要方式由通過人的行為轉變為通過鐘表,與工業化后的生產生活需要用抽象時間來衡量有關。B.重新樹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減少對宏大敘事的關注,積極投入到對自己周邊生活的具體感知之中。C.跳出個人的小天地,進一步認識社會,并為自己未來發展作好充分準備,能夠有效增強年輕人對生活的可控感。D.鄉土社會的人們在熟人社群長大且不輕易流動,與現代社會的人們不同,他們對“附近”的認知比較具體清晰。★8.下列對有關訪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康嵐作為提問者,能夠圍繞“附近”這一話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提問,從而將訪談逐漸推向深入。B.畫線句通過對被訪者觀點的引述拉近雙方的距離,又為話題的自然過渡做好了鋪墊,體現出提問者對訪談擁有較強的掌控力。C.項飚用詞形象生動,如以“時間的暴政”說明我們在時間上對他人的苛責,以“泡泡”暗示個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D.項飚回答康嵐的提問時經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說明作為人類學家的他思路清晰,注重語言的嚴謹性。★9.根據訪談內容對項飚的闡述思路進行梳理,下列補充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①附近消失 B.②重建附近C.③尤其重要 D.④從而做到★10.項飚在訪談中提到,他對話題的表達“既有描述性,也有針對性”。請結合訪談分析其表現及效果。(6分)配套檢測卷參考答案【解析】-專題精練(四) 文體特征的把握和分析(實用文)一、[理清文意]宇宙·時空之旅 第①段 引入宇宙寬廣無垠的主題第②③段 星座的空間特性第④⑤段 星座的時間變化第⑥⑦段 空間與時間的交織第⑧段 光速與星際旅行的思考第⑨段 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第⑩段 引出對人類歷史和未來命運的思考1.選C A項,“星辰離地球越近,看起來就越閃亮……就越黯淡”說法絕對。根據材料第②段“有些星辰閃亮,只因為離地球較近,另一些黯淡的星辰其實異常耀眼,然而太過遙遠”中的限定詞“有些”“另一些”可知,并不是所有星辰距離地球越近看起來就越閃亮,距離地球越遠看起來就越黯淡,其亮度還可能與星辰自身亮度有關系。B項,“離開地球表面看星座”曲解文意。由材料第②段中的“想換個角度看星座,我們至少得旅行到幾光年以外……如此一來,星圖就會發生巨大變化……星空將呈現出迥異的面貌”可知,想要使看到的星圖發生巨大變化,必須要離開地球足夠的距離,并非“離開地球表面”就可以。D項,“是為了突出它們的速度很慢”錯誤,根據材料第八段中的“我們未來能否用更少的時間穿越浩瀚蒼穹抵達比鄰星 ”可知,應是為了突出地球距離比鄰星太過遙遠和宇宙的浩瀚。2.選A A項,“旨在說明星系形成之久”錯誤。“光子離開M31”這一事例出現在材料第六段,此段先是由“空間”和“時間”的關系引出觀點句(中心句)——“光的速度很快,然而宇宙如此遼闊,群星相隔甚遠”,然后具體舉例說明,所舉的幾個事例中的“約3萬光年”“大約250萬光年”“80或100億光年”都強調了不同星體或星系之間的距離之遠,“光子離開M31”事例也是為了印證此觀點。3.選A A項,“突出了宇宙的廣闊遼遠”曲解文意。分析材料倒數第二段可知,本段先是提出中心句“行星和恒星也和人類一般,從生到死”,再將人類與太陽的壽命進行對比,說明與群星相比,人類就如同蜉蝣,又指出“在真正的蜉蝣眼里,人類恐怕也是遲鈍緩慢,甚至不怎么動彈的物體”,把人類看群星比作蜉蝣看人類,是為了證明本段的中心句,群星也和人類一樣,盡管相比于人類壽命要更漫長,但最終也會走向死亡。4.選D 觀察題目所給出的五個圖形可知,圖②與“從地球觀察到的北斗七星”的形狀正好相反,再聯系常識可判斷,圖②應為“從背后看到的北斗七星”。據此可排除B、C兩項。然后比較A、D兩項的不同,聯系材料尋找突破口。根據材料第五段中的“一百萬年前的北斗七星更像一支長矛,和今天完全不一樣”可知,像“一支長矛”的只有圖③和圖④,且圖③與圖④相比,圖④更接近于當下北斗七星的形態,故圖③為“100萬年前的北斗七星”,圖④為“50萬年前的北斗七星”。據此即可排除A項。5.解析:本題考查分析科普文的體裁特征。①科學性:內容上,揭示事物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由“宇宙寬廣無垠”“星座不只隨空間,也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光的速度很快,然而宇宙如此遼闊,群星相隔甚遠”“行星和恒星也和人類一般,從生到死”等語句可知,文章主要揭示了星座會隨空間、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及光速快、宇宙極其遼闊的科學現實、宇宙客觀規律,體現了內容的科學性。說明方法上,使用多種說明方法,如舉例子、列數字、畫圖表等。“計算機模擬也能推演未來。如圖為獅子座今天的模樣(圖1),和它一百萬年后在地球上看起來的樣子(圖2)”——畫圖表。“太陽和銀心(銀河系的中心)相距約3萬光年。銀河系和最近的旋渦星系M31……隔了大約250萬光年……而從地球到最遙遠的類星體,有80或100億光年的距離”——舉例子、列數字。這些說明方法的使用,使語言科學嚴謹,具體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和情況等。語言上,使用“大約”“一般”等限制性詞語或表程度的詞語。“約”“至少”“差不多”“恐怕”“理論上是”等詞語的使用,使語言表達嚴謹準確。②人文性:內容上,探索或關注的對象。整篇文章探索和關注的是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宇宙及其中的星體、星座等,凸顯了宇宙的遼闊。思想上,探索過程中的思考、反思或體現的人文情懷(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等)。由“人的一生短短數十載……與群星相比,我們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從恒星的角度來看,人類……生命轉瞬即逝的生物……硅酸鹽鐵球體上”可知,將人類置于廣闊恒久的宇宙中來審視,凸顯人類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由“放眼宇宙,每一顆行星的未來都由它們當下的變化決定。而我們的小小星球,恰好處在歷史的重要分岔口……無論我們在這個時代做出什么抉擇,都將深深影響一代又一代子孫,以及他們通往群星的命運”可知,對地球、人類的命運和宇宙中每一顆行星的未來進行深切思考和關注,警醒人們做好當下的選擇,為子孫后代負責,為宇宙的未來負責,體現出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參考答案:①科學性:文章分析了星座會隨空間、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及光速快、宇宙極其遼闊的科學現實,并且以相關圖形、具體數字作為佐證,語言表述準確,科學性強。②人文性:“我們”對宇宙的探索貫穿其中,宇宙的遼闊與人類的渺小時時顯現,當下的選擇對未來的影響及對宇宙未來深切的關注,都使文本體現出極強的人文性。[易錯點撥]注意題干問的是科普文的“人文性”而不是“文學性”。“文學性”指向的是運用一定的描寫手法、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使語言通俗易懂,增加趣味性、生動性、活潑性;“人文性”指向的是內容和思想方面,如文章寫了人類對什么事物的關注、有怎樣的探索,以及探索過程中有怎樣的反思、怎樣的情懷等。二、[理清文意]人類 學家 項飆 訪談 (節錄) 對話一 這組對話主要討論了項飆提出的“附近”概念,指出現代生活被時間邏輯統治導致“附近”消失,呼吁關注“附近”以重構生活和理解世界。對話二 這組對話主要討論了“附近”對現代年輕人的重要性,指出關注“附近”有助于年輕人重建對生活的可控感和可知感。對話三 這組對話主要闡述了“附近”與社區的區別,強調“附近”以個體為中心,具有動態性和個人經驗性,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6.選D D項,“也更值得重視和認識”缺少限制,曲解文意,原文有“在這個意義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別的使用價值吧”,可見原文有限制語“在這個意義上”“可能”。7.選B B項,“需要減少對宏大敘事的關注”無中生有,原文“如果一個人對身邊的事情都講不清楚,那他講遠方的事情肯定也講不出什么意思來”,并不是要求年輕人減少對宏大敘事的關注,而是要他們關注宏大敘事的同時也要關注“附近”。8.選C C項,“以‘時間的暴政’說明我們在時間上對他人的苛責”錯誤,原文“當這種抽象時間統治了我們的生活”表明,“時間的暴政”指的是時間統治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被這種時間控制,一切由它說了算。9.選D D項,“從而做到”錯誤,原文有“所以‘附近’跟社區不一樣:第一,它很強調人的具體的經驗,強調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個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觀描述的單位,‘附近’是以你為中心的。在這個意義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別的使用價值吧”,可見“強調具體經驗”“以個體為中心”不是要求我們以“附近”為抓手“從而做到”的內容,而是“附近”本身的特點。10.解析:①描述性:以“對快遞小哥遲到兩分鐘會非常不滿”這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說明這種心態是“時間的暴政”造成的;用“你的鄰居是干什么的,樓下打掃衛生、門口賣水果的人是從哪里來的,他們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這里,一年回幾次家,他們的焦慮和夢想是什么”來描述“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針對性:“附近”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因為作者關注到“時間的暴政”統治了我們的生活,并且“我們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對世界的感知越來越通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則,而不是通過對自己周邊的感知來理解”,因而我們不再關注“附近”;而年輕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作者給出的意見就是年輕人要關注“附近”。總之,作者針對人們被時間邏輯統治、不再關注附近,年輕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體問題發表意見。③效果:因為有“描述性”,使得學術觀點并不抽象,易于讓人理解,更接地氣、更通俗易懂;因為有針對性,大家覺得說出了自己的心聲,給出的解決辦法也很實用,從而更能激起人們的共鳴、引發人們的思考。參考答案:①描述性:用生活中的例子具體描述“時間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針對性:針對人們被時間邏輯統治、不再關注附近,年輕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體問題發表意見。③效果:使學術觀點更接地氣、更通俗易懂,也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引發人們的思考。6 /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