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關于陶潛,你可還有印象?我的故事,超乎你的想象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于床前!——《閑情賦》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歸去來兮辭》序: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貴族出身猛男情話大師陶淵明早年: “大濟蒼生”中年:“誤入歧途”晚年:“歸隱田園”又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田園詩人”(開創田園詩一體)“隱逸詩人”(41歲辭官歸田)“靖節先生”(謚號)“五柳先生”(自號)預習檢測羈( )鳥戀舊林 守拙( )歸園田 榆柳蔭( )后檐久在樊( )籠里 曖曖( )遠人村 狗吠( )深巷中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榆柳蔭后檐 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戶庭無塵雜 虛室有余閑jīzhuōyìnfánàifèi氣質,情致個性,本性蔭蔽羅列被關在籠中的鳥深水,潭迷蒙隱約的樣子隱約的樣子/村落門戶庭院靜室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塵網、樊籠比喻什么?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1)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的厭惡。(2)“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數字,說明誤入時間之長、痛苦之深,是作者對前半生的搖擺、癡迷表示深沉的悔恨。(3)“誤”說明悔恨之深1.從何而歸?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品詩意2.為何而歸?(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2)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品詩意用比喻形象地寫出擺脫官場、回歸田園的迫切心情。愛憎的感情體現出詩人孤傲、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守拙歸園田我才不是你們說的傻子(1)“拙”字,本義是“笨”,引申義是“原始的、本真的”,與世俗的技巧相對。(2)陶淵明要“守拙”,即強調自己不會順應世俗的潮流,要堅守自己的純真本性。不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便辭官歸田。從此過上隱居躬耕田園的生活并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3.歸向何處?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品詩意抓意象,繪詩境,析手法。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考工記》:“葺屋草屋三分,瓦屋四分。”《疏》:“謂屋南北深一丈二尺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五柳先生傳》居住條件簡陋,生活捉襟見肘為何寫榆、柳、桃、李卻不寫松、柏、菊呢?芳春桃李時,京都物華好。高城榆柳蔭,虛閣芰荷香。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回歸田園的悠然、愉悅的心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展現了平靜祥和的世外桃源之景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表達詩人寧靜閑適的心境。自主探究賞析陶潛的精彩回答。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意象:特點:意境:心境: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遠人村、墟里煙、狗吠、深巷、雞鳴、桑樹恬靜、優雅、空闊、簡陋寧靜淳樸的意境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深深地體現出詩人對淡泊恬靜生活的追求3.歸向何處?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詩人的描寫角度有何變化?方宅、草屋(近景)村落、炊煙(遠景)榆柳、桃李狗吠、雞鳴(聲音)寧靜、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白描、動靜結合、以動襯靜、遠近結合、視聽結合、融情于景品詩意靜動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稱為“單線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畫”。 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白描白描工筆白描:簡筆勾勒,樸實語言,寫景敘事,與細節描寫相對的藝術手法。平中見奇,淡而有味。品詩藝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4、歸去如何?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虛室生白:心無任何雜念,就會悟出“道”來,生出智慧;表達詩人把各種名利欲望清空,內心至虛至凈,無所牽絆。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莊子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比喻,與上文的“塵網”相呼應,表達詩人脫離官場后的愉悅和歡喜。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厭惡對回歸田園的欣喜愉悅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品詩情探究、合作有人說陶淵明歸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你有什么看法?(可從社會責任感、個人追求、當時的社會環境等角度思考)(1)我贊成這種說法。因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我反對這種說法。a.陶淵明歸隱是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絕望后作出的一個超脫的選擇。他不愿同流合污,堅持高尚的志趣是對黑暗官場的反叛; b.“性本愛丘山”,這是陶淵明的個人追求; c.陶淵明處在亂世之中,縱是文武雙全,有濟世之才,一介書生,除卻不甘之外,也只有悲憤和無奈,既然改變不了現實,還不如獨善其身。(3)辯證地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若從個人所擔負的社會責任感來看,陶淵明似乎是消極避世的。但陶淵明的歸隱是堅守節操,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具有積極的意義。“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五柳先生傳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看圖猜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看圖猜文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歸園田居》其二鞅:套在馬頸上的皮帶。此指居處僻陋,車馬稀少。曲:隱僻之地;墟曲指鄉野。批:撥開。該詩如何寫田園生活?表現鄉村生活的幽靜和自己心境的恬靜。你如何看待陶淵明棄官歸隱的人生選擇?你認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贊賞?元好問《論詩絕句》:一語天然萬古新,繁華花落盡見真淳。蘇軾: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比較志士之慨與隱士之情從詩眼、藝術手法、詩歌影響、詩人形象等方面比較比較志士之慨與隱士之情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生命詩意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作業布置《讀山海經·其十》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魯迅: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結合《詠荊軻》《讀山海經·其十》,談談你對陶淵明的看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