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小學科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科版)3.植物長在哪里【教材解讀】(一)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目標●知道植物的生存需要適宜的環境,認識到不同環境下植物的特征不同。科學思維目標●用比較的方法觀察不同環境下的植物,分析植物的不同之處。探究實踐目標●觀察不同環境中的植物,用簡單的語言描述植物的特征和生長環境。態度責任目標●通過觀察不同環境中的植物,持續保持探 究植物的興趣,形成愛護植物、保護植物生長環境的意識。(二)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為單元第3課,對應課程標準1~2年級學習內容“5.2 地球上存在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類型的生物”的第三點“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特征”以及“6.1 植物能制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的第一點“說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長需要水、陽光和空氣”。從本課開始,學生將改變觀察的視角,從觀察植物過渡到觀察植物的生長環境。在這一課中, 學生聚焦植物的生長環境,了解不同環境下的植物,初步探究植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系。本課有四個板塊,分別為聚焦、探索、研討、拓展。聚焦板塊引導學生交流種植經驗,關注植物種在哪里。探索板塊設計了三個分層次的活動:探索活動1通過不同環境下的植物圖片引導學生建立“植物生長需要土壤”的認識;探索活動2通過土地的剖面特寫引導學生認識到植物扎根在土壤中,吸收土壤中的營養;探索活動3讓學生了解到植物還可以生長在水中。研討板塊,引導學生認識到植物生長環境的共同特點,比較并說出在土壤中生長的植物與在水中生長的植物的不同點。這一部分可以結合教學中的活動進行,也可以在總結階段進行整理。拓展板塊通過在土壤和餐巾紙上種綠豆的活動,引導學生關注不同環境下植物的生長狀態,形成愛護植物、保護植物生長環境的意識。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植物的生長有了一定的認識,能用科學方法觀察植物,能簡單描述植物。生活中,學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植物,了解一些常見環境中的典型植物。在本課的學習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比較法觀察不同環境下的植物,豐富學生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三)教學重難點重點:觀察、比較不同環境中的植物,認識到植物的生存需要適宜的環境。難點:對比不同環境中的植物,認識到不同環境下植物的特征不同。(四)教材解讀聚焦:引導學生分享種植經驗,初步討論把植物種在哪里,了解植物的生長需要土壤等條件。此處還可以引導學生分享種植植物的照片、觀察日記等。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前布置。探索1:展示了大自然中不同環境下的植物圖片,說明了植物可以生長在公園、花盆、田野、山地等不同的地方。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植物卡片開展活動。通過學生小組共同觀察,交流討論植物都長在哪里。比較不同環境下的植物,思考植物為什么能生長在田野、山地等不同的地方,引導學生關注植物的生長需要土壤。思考:土壤為植物提供了什么 引導學生關注土壤為植物提供了扎根立足的重要場所。探索2:展示植物生長在土里的剖面特寫,引導學生關注植物的根是扎進土壤里生長的。教材把植物、動物和環境聯系起來。土壤不僅是植物的家,也是許多小動物的家。探索3:展示水中植物與無土栽培的植物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植物還可以生長在其他的環境中。需要關注的是:水生植物中,漂浮植物的生長不需要土壤,但是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還是扎根在水底的土壤中。無土栽培的介紹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這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作物栽培的新技術。根據栽培介質的不同,無土栽培分為無基質栽培和基質栽培。研討1:問題指向植物的生長需求,通過探索活動,引導學生關注大自然中,有的植物生長在土壤里,有的生長在水里。研討2:指向生長在土壤和水中兩種不同環境下植物的區別。例如,胡蘿卜粗壯、根系發達,而荷花葉片很大、部分結構是空心的。拓展:引導學生進行長周期的實驗觀察,對比生長在土壤里和.餐巾紙上綠豆的生長情況,發現不同環境下,植物的生長情況不同。在長周期的觀察下,學生形成愛護植物、保護環境的情感。本活動暗含對比實驗的要求,教師要做好實驗指導,引導學生同時種植、持續觀察、全面記錄。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指導學生種植,學生課后進行長周期的觀察記錄。(五)教學準備學生:種植照片或觀察日記等、綠豆、餐巾紙、種植盆、土壤、種植工具。教師:多媒體課件、視頻資料、常見植物盆栽、土壤和餐巾紙上種植的綠豆。(六)課堂教學實施建議學生都觀察過植物,知道一些常見環境中的典型植物,甚至親手種植過植物。“為什么植物生長在這里 如果換一個地方,植物還能正常生長嗎 ”這些是學生渴望了解的問題。教師將弓|導學生觀察不同環境下的植物,探究植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系。情境圖片中的田野和池塘暗示了不同植物生長在不同環境中,引導學生關注植物的生長環境。1.聚焦:我們把植物種在哪里 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學生整理自己種植植物的照片、觀察日記等。教師可以出示幾張學生親自種植植物的圖片,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說一說種過什么植物,以及是怎樣種植的等。大部分學生都有一定的種植體驗。通過交流分享,學生發現植物可以生長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從而聚焦植物的生長環境。2.探索:植物長在哪里 探索活動1是觀察這些植物長在哪里。首先,教師可以結合聚焦環節的交流分享,讓學生說一說植物還可以生長在哪些地方。通過討論,學生認識到除了花盆、花園等環境,植物還可以生長在田野、草原、高山等不同地方。其次,教師可以出示多種環境中的植物圖片,引導學生開展觀察討論活動,進而使學生關注到大多數植物生長的地方都有土壤。探索活動2是觀察植物在土壤里是怎樣生長的,教師出示植物生長在土壤里的剖面特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怎樣生長在土壤中。通過討論,發現植物在土壤中扎根生長。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了解土壤為植物提供了扎根環境,土壤是植物的家。學生進一步觀察發現,土壤里還生活著許多小動物第一單元周圍的植物,將植物、動物和環境聯系起來,認識到土壤不僅是植物的家,也是許多小動物的家。探索活動3是了解植物還能生長在什么地方。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由發言,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大部分學生生活經驗比較豐富,知道植物還可以生長在池塘、湖泊、大海等水環境中。需要注意的是:水生植物中,漂浮植物的生長不需要土壤,但是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還是扎根在水下的土壤中的。隨后,教師出示水中植物的圖片,引導學生研討問題2:胡蘿卜與荷花相比,它們有什么不同 通過對比,學生會發現兩種植物的生長環境不同,特點也不同。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視頻和圖片向學生介紹無土栽培的新技術。3.研討:植物的生長環境研討1是“大自然中,生長植物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點 ”。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探索活動,關注大自然中,有的植物生長在土壤里,有的生長在水里。研討2是“胡蘿卜與荷花相比,它們有什么不同 ”。教學時,比較了胡蘿卜與荷花的不同之處后,教師可以展示多種典型陸生植物、水生植物,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發現土壤中的植物更加高大、粗壯、根系發達,而水中的植物則比較纖細、根系相對不發達。4.拓展:種綠豆本課中,學生的實踐活動較少。因此,教師可以充分開展拓展活動。教師自己先要在土壤和餐巾紙上種植綠豆,放在實驗室進行對比。同時要在課堂中指導學生種植:分別在土壤中和餐巾紙上種下相同數量的綠豆,定期澆水,對比不同環境中綠豆的生長情況。本實驗需要學生進行長周期觀察,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拍照、寫觀察日記等方式持續觀察、記錄。在下一課中,教師要組織,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種植情況。(七)教學評價建議自我評價從“我會聽、我會說、我會做”幾個維度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如表1所示。“植物長在哪里 ”自我評價評價維度 評價內容 能做到的打“√”我會聽 安靜傾聽我會說 主動交流分享我會做 仔細觀察植物的生長環境比較不同環境下植物的生長特點本課情境:這是一張鄉村的航拍圖,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植物,有的生長在田野里,有的生長在道路旁,還有的生長在水里,引導學生關注植物生長的環境是多樣的。田野里生長著許多植物,有大片金黃色的農作物有郁郁蔥蔥的大樹,河道邊還生長著各種各樣的小草。。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