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第4課七色光(蘇教版)五年級上核心素養內容總覽02探究新知03課堂練習04活動手冊05課堂總結06板書設計01核心素養目標科學觀念:通過制造“彩虹”,知道彩虹形成的條件與彩虹的特征,認識到白光是由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科學思維:能夠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陽光的分解,了解陽光可以分解為多種不同顏色的光,進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與陽光的關系。探究實踐:能夠使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會做色光混合實驗,通過動手操作,了解光的色散現象和色光的混合。核心素養目標態度責任:樂于研究光現象,樂于發現與分享,認識到光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也是有規律的。重點與難點重點:利用彩虹現象解釋說明陽光由多種顏色的光組成。難點: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探究新知活動一 彩虹的形成雨后天晴,天空有時會出現彩虹。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彩虹?它們在什么情況下出現?探究新知其實,只要空氣中有小水滴,而陽光在觀察者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觀察到彩虹。彩虹常在雨后初晴時出現,這時空氣中塵埃少且充滿小水滴,天空的一邊有雨云而較暗,容易看到彩虹。另外,瀑布附近也常出現彩虹。結 論 彩虹是陽光照射到空氣中的水滴里,發生反射和折射后的色散現象(白光分解為不同顏色的光),彩虹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探究新知2.寫出彩虹的顏色和出現的方向。(1)從內圈至外圈按順序寫出彩虹的顏色:紫、靛、藍、綠、黃、橙、紅。(2)夏天的傍晚,雨過天晴,能看見彩虹的方向是東方。探究新知活動二 進一步了解彩虹1.制造“彩虹”。實驗目的:通過制造“彩虹”,了解白光具有色散現象。實驗材料:水盆、小石塊、平面鏡、白卡紙。實驗步驟:(1)用鏡子制造“彩虹”。①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鏡子(一半鏡面在水中),用小石塊固定,水盆前放一張白卡紙。②讓鏡子朝向太陽,調整鏡子的角度,使光通過水中的鏡面反射到白卡紙上,直到看見“彩虹”。探究新知(2)用水霧制造彩虹。①在晴朗無風的天氣里,背對著太陽。②用噴霧器向空中噴水霧,觀察在水霧中出現的彩虹。(3)用三棱鏡制造“彩虹”。①手持三棱鏡,讓陽光能照射到三棱鏡上。②調整三棱鏡的角度,使透過三棱鏡的陽光投射到地面上。探究新知實驗現象:利用這三種方法,我們都制造出了七種顏色的“彩虹”。實驗分析:(1)在用鏡子制造“彩虹”的實驗中,斜放在水盆中的鏡面和水面之間有一定角度,當陽光照射水面的時候,在水面發生了折射,又通過水中鏡面反射回來,經過水面時產生第二次折射,陽光發生色散現象,這樣我們就在白卡紙上看到了“彩虹”。(2)用水霧制造彩虹的原理與雨后出現彩虹的原理相同,都是陽光經過空氣中的水滴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探究新知(3)用三棱鏡制造“彩虹”與水中放鏡子制造“彩虹”的原理相似,陽光經過三棱鏡的兩個面后,產生折射,出現“彩虹”。(4)由于光的色散現象與光照角度、觀察角度都有關系,因此并不是每次實驗都能看見彩虹,只有當光照的角度與我們所站的位置都適合時,我們才能看到彩虹。實驗結論:白光具有色散現象,它由七種單色光構成。探究新知七 色 光探究新知以前,人們都認為像陽光這樣的白光是單色光。17 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大吊燈上的玻璃會產生彩色的光,他感到非常好奇,決定探究在這些玻璃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在一次實驗中,他讓一束太陽光透過窗上的小孔射入黑暗的實驗室,并讓這束光線穿過固定著的玻璃三棱鏡。這時,對面的墻上出現了七種顏色的光。牛頓又使用第二個三棱鏡,讓第一個三棱鏡產生的七色光平行穿過,結果,這時的七色光合成了白光。2.牛頓的色光實驗。探究新知牛頓也試著讓紅光單獨通過三棱鏡,結果發現紅光并未改變。在實驗的基礎上他得出結論: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種彩色光所組成的非均勻的混合體。這就是牛頓關于光的顏色理論。用三棱鏡可以將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說明白光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探究新知1.用手電筒做色光混合實驗。實驗材料:三只手電筒,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玻璃紙,白紙。實驗步驟: (1)將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玻璃紙分別蒙在三只手電筒上,打開手電筒,在白紙上照出光斑,觀察光斑的顏色。(2)將任意兩種光斑重疊,觀察重疊光斑的顏色。活動三 色光混合實驗探究新知牛頓的色光實驗探究新知光和顏色探究新知(3)將三種顏色的光斑互相重疊,觀察重疊光斑的顏色。探究新知實驗現象:分別用三只手電筒照射白紙,白紙上光斑的顏色與其所罩的玻璃紙顏色一致;將任意兩種光斑重疊,重疊部分會呈現不同顏色:紅光和綠光的重疊光斑呈黃色;紅光和藍光的重疊光斑呈紫色;綠光和藍光的重疊光斑呈靛色;將三種顏色的光斑互相重疊,重疊光斑呈白色。探究新知實驗分析:透明物體只允許與它相同顏色的光透過,所以罩上玻璃紙的三只手電筒分別發出紅光、綠光和藍光。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只能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色光,其他色光會被它吸收,而白色物體能反射所有色光。所以三種色光照在白紙上,光斑都與各自色光的顏色相同。紅、綠、藍是光的三原色,這三種色光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就能得到其他所有顏色的光。所以當它們兩兩重疊的時候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而這三種色光重疊在一起的時候,光斑會呈白色。實驗結論:紅、綠、藍是光的三原色,這三種色光混合可以得到白光。探究新知2.用圓盤做色光混合實驗。(1)三色圓盤。實驗目的:通過實驗進一步了解不同色光組合產生的現象。實驗材料:白色卡紙、圓規、彩筆、陀螺、細木棍、剪刀等。實驗步驟:①取白色卡紙,剪成直徑為5厘米的圓盤。②將圓盤三等分,分別涂上紅、綠、藍三種顏色。③將細木棍從圓盤的中心豎直插入并固定在陀螺上。探究新知④快速旋轉圓盤,觀察發生的現象。實驗現象:當圓盤旋轉時,隨著速度加快,我們會看見圓盤顏色變成白色。探究新知實驗分析:我們發現光譜上大部分光,可以用紅、綠、藍三種單色光混合得到:紅光+綠光=黃光;紅光+藍光=紫光;綠光十藍光=靛光;紅光+綠光十藍光=白光。所以人們把紅、綠、藍定為光的三原色。三原色具有獨立性,三原色中任何一種色光都不能用其余兩種色光合成。當圓盤不動時,可以看清圓盤上的顏色。快速旋轉圓盤,盤面呈現白色。這是由于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在視網膜上三種顏色的光疊加,引起白色的視覺。實驗結論: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其他色光可由三原色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在一定條件下,三原色光能合成白光。探究新知(2)七色圓盤。如果在圓盤上涂七種顏色,快速旋轉時你會看到什么 將白色卡紙剪成圓盤,將圓盤七等分,分別涂上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快速旋轉圓盤,彩色消失,呈現出一片白色。探究新知用鏡子制造“彩虹”課堂練習課堂回顧1.英國科學家________最先發現,讓陽光透過三棱鏡折射到墻上,能看到________種顏色的光。2.將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光斑互相重疊,重疊光斑的顏色是________。3.白光本身是由________程度不同的各種彩色光所組成的非均勻的混合體。這就是牛頓關于光的顏色理論。牛頓七白色折射課堂練習1.[判斷]透過藍色濾光片看到白色的衣服是彩虹色的。( )2.[判斷]白光是由一種色光構成的。( )3.[判斷]白色的太陽光由七種單色光構成,在一定條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4.[選擇]下列情況中,一定不會出現彩虹的是( )。A.夜晚星空 B.雨后放晴 C.背著太陽噴水 D.讓光線透過棱鏡××√A課堂練習5.[選擇]其實,早在我國唐朝就已經有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張志和在《玄真子》中就記載了著名的“人工虹”實驗:“背日噴乎水,成虹霓之狀。”根據書中的記載,下圖中實驗方法正確的是( )。6.[選擇]我們看到彩虹最外圈的顏色是( )。A.紅色 B.紫色 C.綠色 D.藍色BA課堂練習7.[選擇]快速旋轉涂有( )三種顏色的彩色輪(如圖) ,可以看到白色圓盤。A.紅、黃、藍B.黃、綠、紅C.紅、綠、藍D.紅、綠、紫8.[選擇]彩虹出現在( )。A.下雨之前 B.下雨時 C.下雪時 D.雨過天晴時CD課堂練習9.[實驗]用三棱鏡制造“彩虹”的實驗。(1)手持_________,讓_________能照射到三棱鏡上。(2)調整三棱鏡的_________,使透過三棱鏡的陽光投射到地面上。(3)通過實驗,我們發現三棱鏡可以將白光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黃、_________、_________、靛_________七種顏色的光。(4)該實驗說明白光是由_____________組成的。三棱鏡陽光角度紅橙綠藍紫多種色光活動手冊課堂總結本課通過利用鏡子、水霧、三棱鏡制造“彩虹”,了解陽光可以分解為多種不同顏色的光,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與陽光的關系;通過閱讀牛頓對光的色散現象的研究過程,認識到白光是由七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通過使用手電筒、分色圓盤陀螺觀察幾種不同顏色光混合時顏色的變化,知道光的混合現象。板書設計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無憂】五年級科學上冊4.七色光(蘇教版)教學設計核心素養科學觀念:通過制造“彩虹”,知道彩虹形成的條件與彩虹的特征,認識到白光是由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科學思維:能夠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陽光的分解,了解陽光可以分解為多種不同顏色的光,進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與陽光的關系。探究實踐:能夠使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會做色光混合實驗,通過動手操作,了解光的色散現象和色光的混合。態度責任:樂于研究光現象,樂于發現與分享,認識到光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也是有規律的。重點與難點重點:利用彩虹現象解釋說明陽光由多種顏色的光組成。難點: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教學內容本課在學生對雨后彩虹已有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條件與彩虹的特征,進而知道太陽光是由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學內容圍繞對“太陽光由多種色光組成”的觀察和探究展開。本課教學內容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指導學生分別利用鏡子、水霧、三棱鏡制造“彩虹”,了解、體驗陽光可以分解為多種不同顏色的光,進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與陽光的關系。第二部分,根據科學史中牛頓對光的色散現象研究的過程描述,認識白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組成,了解牛頓對光學研究的貢獻。第三部分,分別使用手電筒、分色圓盤陀螺觀察幾種不同色光混合時顏色的變化,了解、體會光的色散的逆過程。教學準備教師材料:有關牛頓研究光的色散現象的圖片。學生分組材料:鏡子,水槽,噴霧器,三棱鏡,三只手電筒,紅、綠、藍三種顏色的透明玻璃紙,三色或多色圓盤陀螺等。教學過程活動一 彩虹的形成雨后天晴,天空有時會出現彩虹。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彩虹?它們在什么情況下出現?其實,只要空氣中有小水滴,而陽光在觀察者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觀察到彩虹。彩虹常在雨后初晴時出現,這時空氣中塵埃少且充滿小水滴,天空的一邊有雨云而較暗,容易看到彩虹。另外,瀑布附近也常出現彩虹。結 論 彩虹是陽光照射到空氣中的水滴里,發生反射和折射后的色散現象(白光分解為不同顏色的光),彩虹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2.寫出彩虹的顏色和出現的方向。(1)從內圈至外圈按順序寫出彩虹的顏色:紫、靛、藍、綠、黃、橙、紅。(2)夏天的傍晚,雨過天晴,能看見彩虹的方向是東方。活動二 進一步了解彩虹1.制造“彩虹”。實驗目的:通過制造“彩虹”,了解白光具有色散現象。實驗材料:水盆、小石塊、平面鏡、白卡紙。實驗步驟:(1)用鏡子制造“彩虹”。①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鏡子(一半鏡面在水中),用小石塊固定,水盆前放一張白卡紙。②讓鏡子朝向太陽,調整鏡子的角度,使光通過水中的鏡面反射到白卡紙上,直到看見“彩虹”。(2)用水霧制造彩虹。①在晴朗無風的天氣里,背對著太陽。②用噴霧器向空中噴水霧,觀察在水霧中出現的彩虹。(3)用三棱鏡制造“彩虹”。①手持三棱鏡,讓陽光能照射到三棱鏡上。②調整三棱鏡的角度,使透過三棱鏡的陽光投射到地面上。實驗現象:利用這三種方法,我們都制造出了七種顏色的“彩虹”。實驗分析:(1)在用鏡子制造“彩虹”的實驗中,斜放在水盆中的鏡面和水面之間有一定角度,當陽光照射水面的時候,在水面發生了折射,又通過水中鏡面反射回來,經過水面時產生第二次折射,陽光發生色散現象,這樣我們就在白卡紙上看到了“彩虹”。(2)用水霧制造彩虹的原理與雨后出現彩虹的原理相同,都是陽光經過空氣中的水滴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3)用三棱鏡制造“彩虹”與水中放鏡子制造“彩虹”的原理相似,陽光經過三棱鏡的兩個面后,產生折射,出現“彩虹”。(4)由于光的色散現象與光照角度、觀察角度都有關系,因此并不是每次實驗都能看見彩虹,只有當光照的角度與我們所站的位置都適合時,我們才能看到彩虹。實驗結論:白光具有色散現象,它由七種單色光構成。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分別利用鏡子、水霧和三棱鏡制造“彩虹”,體驗與了解太陽光可以分解為多種不同顏色的光,進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與陽光的關系,在利用不同實驗方法獲得相同現象的過程中,體驗科學規律的存在。2.牛頓的色光實驗。以前,人們都認為像陽光這樣的白光是單色光。17 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大吊燈上的玻璃會產生彩色的光,他感到非常好奇,決定探究在這些玻璃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在一次實驗中,他讓一束太陽光透過窗上的小孔射入黑暗的實驗室,并讓這束光線穿過固定著的玻璃三棱鏡。這時,對面的墻上出現了七種顏色的光。牛頓又使用第二個三棱鏡,讓第一個三棱鏡產生的七色光平行穿過,結果,這時的七色光合成了白光。牛頓也試著讓紅光單獨通過三棱鏡,結果發現紅光并未改變。在實驗的基礎上他得出結論: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種彩色光所組成的非均勻的混合體。這就是牛頓關于光的顏色理論。用三棱鏡可以將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說明白光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設計意圖:該活動是在學生利用不同方法獲得“彩虹”,了解陽光能分解為多種不同色光的現象之后,通過對科學史中牛頓關于光的顏色理論研究的描述,認識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活動三 色光混合實驗1.用手電筒做色光混合實驗。實驗材料:三只手電筒,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玻璃紙,白紙。實驗步驟: (1)將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玻璃紙分別蒙在三只手電筒上,打開手電筒,在白紙上照出光斑,觀察光斑的顏色。(2)將任意兩種光斑重疊,觀察重疊光斑的顏色。(3)將三種顏色的光斑互相重疊,觀察重疊光斑的顏色。實驗現象:分別用三只手電筒照射白紙,白紙上光斑的顏色與其所罩的玻璃紙顏色一致;將任意兩種光斑重疊,重疊部分會呈現不同顏色:紅光和綠光的重疊光斑呈黃色;紅光和藍光的重疊光斑呈紫色;綠光和藍光的重疊光斑呈靛色;將三種顏色的光斑互相重疊,重疊光斑呈白色。實驗分析:透明物體只允許與它相同顏色的光透過,所以罩上玻璃紙的三只手電筒分別發出紅光、綠光和藍光。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只能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色光,其他色光會被它吸收,而白色物體能反射所有色光。所以三種色光照在白紙上,光斑都與各自色光的顏色相同。紅、綠、藍是光的三原色,這三種色光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就能得到其他所有顏色的光。所以當它們兩兩重疊的時候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而這三種色光重疊在一起的時候,光斑會呈白色。實驗結論:紅、綠、藍是光的三原色,這三種色光混合可以得到白光。2.用圓盤做色光混合實驗。(1)三色圓盤。實驗目的:通過實驗進一步了解不同色光組合產生的現象。實驗材料:白色卡紙、圓規、彩筆、陀螺、細木棍、剪刀等。實驗步驟:①取白色卡紙,剪成直徑為5厘米的圓盤。②將圓盤三等分,分別涂上紅、綠、藍三種顏色。③將細木棍從圓盤的中心豎直插入并固定在陀螺上。④快速旋轉圓盤,觀察發生的現象。實驗現象:當圓盤旋轉時,隨著速度加快,我們會看見圓盤顏色變成白色。實驗分析:我們發現光譜上大部分光,可以用紅、綠、藍三種單色光混合得到:紅光+綠光=黃光;紅光+藍光=紫光;綠光十藍光=靛光;紅光+綠光十藍光=白光。所以人們把紅、綠、藍定為光的三原色。三原色具有獨立性,三原色中任何一種色光都不能用其余兩種色光合成。當圓盤不動時,可以看清圓盤上的顏色。快速旋轉圓盤,盤面呈現白色。這是由于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在視網膜上三種顏色的光疊加,引起白色的視覺。實驗結論: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其他色光可由三原色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在一定條件下,三原色光能合成白光。(2)七色圓盤。如果在圓盤上涂七種顏色,快速旋轉時你會看到什么 將白色卡紙剪成圓盤,將圓盤七等分,分別涂上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快速旋轉圓盤,彩色消失,呈現出一片白色。設計意圖:選擇較容易操作的不同色光混合方法——彩光手電筒和分色圓盤陀螺,幫助學生認識不但白光能分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顏色的光,進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顏色的光的變化特點,在觀察中體會這一現象的發生原理。活動手冊課堂總結本課通過利用鏡子、水霧、三棱鏡制造“彩虹”,了解陽光可以分解為多種不同顏色的光,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與陽光的關系;通過閱讀牛頓對光的色散現象的研究過程,認識到白光是由七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通過使用手電筒、分色圓盤陀螺觀察幾種不同顏色光混合時顏色的變化,知道光的混合現象。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堂無憂】五年級科學上冊4.七色光(蘇教版)34張PPT+音視頻.pptx 【課堂無憂】五年級科學上冊4.七色光(蘇教版)教學設計.doc 七色光.mp4 光和顏色.mp4 牛頓的色光實驗.mp4 用鏡子制造“彩虹”.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