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任務學習設計】浙教版(2024)科學七下 4.4保護土壤 課件(39頁ppt)+教學設計+作業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任務學習設計】浙教版(2024)科學七下 4.4保護土壤 課件(39頁ppt)+教學設計+作業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第4節 保護土壤 教學設計
【核心概念】
人類活動與環境
【學習內容與要求】
土壤資源
土壤污染與流失
土壤的保護與治理
【教學目標】
1.理解土壤是一種有價值的自然資源,是農業生產的基礎。
2.關注我國及當地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情況。
3.設計實驗模擬水土流失的過程,驗證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
4.知道我國土壤資源的基本狀況。
5.知道保護土壤和防治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樹立人地協調的意識。
【教學思路】
通過土壤是否是一種資源,引發思考,探索土壤的價值。進而分析土壤資源最大的威脅,認識土壤污染,水土流失以及理解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從而討論土壤保護與治理,知道全球土壤資源缺乏,我國土壤資源各地分布不均以及土壤保護與修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激發疑問,引入學習任務
【復習】
1.土壤中的生物有 、 、和 三大類,其中對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有重要作用的是 。
2.土壤是由 、 、 和
組成的,其中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是 ,根據它的組成成分不同,可以將土壤分成 土壤 土壤 土壤三大類。而其中的 土壤最適宜植物的生長。
【答案】
1.植物、動物、微生物 植物
2.礦物質、腐殖質、空氣、水、礦物質、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壤土類
【引入】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寧夏銀川白芨灘的真實寫照。如今,站在白芨灘沙丘遠眺,148萬畝的自然保護區內,一叢叢沙生植物點綴其中,成片的檸條和灌木郁郁蔥蔥。白芨灘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你認為土壤是一種資源嗎 為什么
二、新知展開,圍繞任務,引導問題解決
(一)土壤的價值
1、土地是人類最有價值的自然資源之一:
環境中能夠供人們使用的資源都屬于自然資源。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自然資源之一。植物直接依賴土壤才能生存與生長。人和動物以植物或其他依賴于植物的動物為食。
2、不同的土壤適合不同植物生長:
肥沃的土壤能供應和協調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水分、養分和空氣等。
(1)黑土:黑土肥力高,盛產糧食作物,比如玉米、大豆和小麥等;
(2)紫土:紫色土肥力相對較高,除了旱地糧食作物外,還多種植棉花、油菜和柑橘等;
(3)紅土:紅壤一般酸性較高,肥力相對較低,通常適合種植水稻、茶樹、甘蔗和柑橘等;
(4)黃土:黃壤通常要比紅壤濕潤,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山區,除了常見的農作物外,黃壤也能種植茶樹和蔬菜。
【實踐活動】了解當地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本地土壤的特點以及利用改造現狀。
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包括稻、麥、豆、番薯、土豆、茶葉、蠶桑、柑橘、棉花、果蔗、油菜、蔬菜、食用菌等。
農作物種類的豐富離不開土壤類型多樣的影響。本地土壤主要類型包括紅壤、黃壤、水稻土、潮土和濱海鹽土等,存在明顯的地域分布特征。浙江省的土壤除了具有多樣性,還存在著酸性土壤普遍和土壤污染情況嚴重的特點。
目前的改造現狀包括制定地方標準進行酸性土壤改良、防治土壤污染、推進土壤修復工作,以及開展土壤健康行動來提升土壤質量和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3、人類對土壤的改造:
肥沃的土壤因稀缺而更顯寶貴。事實上,比較適合農耕的土地不足陸地面積的八分之一。土壤的形成需花很長的時間,幾百年的時間只能形成幾厘米厚的土壤。深厚肥沃、適合耕作的土壤是經歷了幾千年才逐漸形成的。
人類在長期利用土壤的過程中改變了土壤。人們在低山丘陵修建了層層梯田,將沼澤變成肥土沃壤,在干旱區的山麓利用高山冰雪融水來營造片片綠洲。由于人們的耕作,出現了水稻土、菜園土等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新的土壤類型。
【過渡】許多陸地不適宜農耕的原因是什么?
(二)土壤的污染與流失
人類活動和環境的變化都會對土壤造成影響。當土壤遭受污染、失去肥力或遭受風和水的侵蝕而流失時,土壤的價值就會降低。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土壤污染和過度開發。
1、土壤的污染
由于人口急劇增長,工業迅猛發展,人們在土壤表面不斷堆放和傾倒固體廢棄物,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及飄塵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導致了土壤污染。
人為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質量下降,進而造成農作物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質指標超過國家標準的現象,稱為土壤污染。
(1)土壤污染的途徑:
污染物進入土壤的途徑是多樣的。
如廢氣中含有的污染物質,特別是顆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進入土壤;
廢水攜帶大量污染物進入土壤;
固體廢棄物中的污染物直接進入土壤或其滲出液進入土壤。
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帶來的土壤污染。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也是土壤污染的來源之一。
(2)土壤污染的危害:
土壤污染除導致土壤質量下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外,還會導致污染物在生物體內富集。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鎘等通過植物吸收富集到作物果實中,人或牲畜食用后會中毒。如果長期引用工業廢水灌溉農田,會導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屬(如鎘)含量超標,人畜不能食用,土壤不能再作為耕地。
【思考與討論】
1.會引起當地土壤污染的污染物有哪些
2.針對土壤污染的現狀,你認為可采取哪些措施
參考:
1.以浙江省為例,引起浙江省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屬、有機污染物、農藥殘留、工業廢棄物等。
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和過程嚴管。細化管理機構的監測責任,強化防治數字化監管。此外,土壤污染修復也很重要,已污染的土壤要及時治理,防止污染擴散。
2、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流水、風、冰等作用下,被破壞、剝蝕、轉運和沉積,造成水分和土壤資源損失的現象。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植物的根系有固定土壤的作用。但是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山采礦等人類行為破壞了地表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全球環境中存在的大問題。黃土高原曾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每年被沖刷走了大量的地表土。
近年來由于積極治理,黃土高原生態狀況有顯著改善。與2011年相比,2022年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14%。全國水土保持率從2011年的68.88%提高到2022年的72.26%。
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種種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失去水分和營養物質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現象就是土地沙漠化。
【探究實踐】探究植被覆蓋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觀察雨后校園中的地塊,有草皮覆蓋和沒有草皮覆蓋的土地附近,積水量和泥沙沉積量是否相同?
【目標】比較有草皮的表土和裸土的水土流失量。
【實驗設計】若要探究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唯一的變量是什么?觀察對象是什么?要控制哪些變量相同且適宜?通過搭建問題鏈支架,啟發學生完成方案的設計。
【注意點】
1.降水強度、降水時間長短、地形坡度的大小、土壤的疏松程度都會影響水土流失的程度。
2.器材中的鏟子用于取土并放在木盒內,實驗結束時將土還原。
3.噴水壺的灑水量可根據土質情況進行調整(使得盛水盆里能夠積累適宜水量),但必須控制等量。且兩個噴水壺噴灑的傾角、噴水強度和時間盡可能相同。
【器材】
1. 兩個長30cm, 寬15 cm, 三面高5cm的木盒。
2.兩只與木盒高度、寬度匹配的盛水盆。
3.兩塊與水盆同高的木塊。
4.兩只相同的噴壺(裝等量的清水)。
5.規格為長30cm,寬15cm,厚5cm的有草皮的表土和裸土各二塊。
6.量筒一只,鏟子一把。
【實驗過程】
1.分別將有草皮的表土和裸土平放在木盒上。
2.木盒的一端釘上與水盆同高的木塊,將兩個木盒分別平放在水盆上。
3.用兩把噴水壺分別在土體中心上方20cm處,均勻地給有草皮的表土和裸土灑水。
4.水灑完后,用量筒分別計量兩個水盆中的水量和沙量,并在表4.4-1中做記錄。
5.分別鏟除兩個木盒上的表土和裸土,再依次將另一塊有草皮的表土和另一塊裸土平放在木盒上,然后使兩個木盒傾斜30°,再按上述步驟3、4操作,并在表4.4-1中分別記錄裸土和有草皮的表土的水量和沙量。
表4.4-1 水量和沙量記錄表
土體放置 裸土 有草皮的表土
水量 沙量 水量 沙量
平放
傾斜30°
(提示:活動結束后將有草皮的表土和裸土放回原地)
6.根據上述實驗結果,結合表4.4-2中的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表4.4-2 水土流失量的比較
林地 草地 耕地 裸地
A 60kg 74.4kg 3570kg 6750kg
B 57萬年 8萬年 46年 18年
A為年降水量為346 mm的情況下,在不同植被覆蓋條件下每公頃土地被雨水沖刷的泥土數量。
B為陸地上20cm厚的土壤,在不同植被覆蓋條件下土壤流失的時間。
【實驗現象】
在降水量相同的情況下,水土保持效果:林地>草地>耕地>裸地;
相同水土流失量所花費的時間:林地>草地>耕地>裸地。
【實驗分析】結合表4.4-1和表4.4-2的數據,可以得出良好的植被覆蓋,能夠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通過表4.4-1還能得出地形坡度也會對水土流失造成影響。
植被覆蓋既可以緩解水土流失,還能夠減少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實驗結論】良好的植被覆蓋,能夠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從而減少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思考與討論】
通過這個實驗,請你提出防止土壤水土流失的措施。
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等。
(三)土壤的保護與治理
1、全球土壤資源現狀:
土壤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思考與討論】目前,世界上各國的土壤資源豐富嗎?現狀如何
地球上陸地面積僅占地表總面積的29%。除去湖泊、河流、裸露巖石等,
有土壤覆蓋的土地就更少。由于土層太淺,土壤污染,永久凍土分布和含水量過高或過低等原因,陸地面積中約89%的土地目前尚不適宜農業生產。
【活動】感知全球土壤資源的大小
拿出兩張紙,將一張紙約折三折,撕去2/3,留下來的1/3中,再撕去9/10留1/10,比較最后的留下紙和整張紙大小
【小結】全球土壤資源非常缺乏
2、我國土壤資源現狀:
我國陸地總面積約為960萬km 。耕地、林地、草地約占陸地總面積的70%。除了耕地、林地、草地,我國還有大量沙丘、戈壁、海拔3000m以上的難以利用的土地。土壤資源各地分布不均。
3、重視土壤資源的保護:
由于不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有些地方出現了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壤貧瘠化和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土壤問題。聯合國大會將每年12月5日定為世界土壤日,旨在關注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導可持續管理土壤資源。
(1)重視土壤資源的保護:
表4.4-3 世界土壤日主題
年份 主題
2019年 防止土壤侵蝕,拯救人類未來
2020年 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
2021年 防止土壤鹽漬化,提高土壤生產力
2022年 土壤:食物之源
(2)土壤保護的措施:
土壤保護就是進行土壤管理,防止土壤破壞。土壤保護的方法包括因地形耕作、保護性耕作和輪作等。因地形耕作:就是根據地形或沿等高線開墾耕地,這有助于減緩過多降水的沖刷并避免土壤的流失。
保護性耕作:就是盡可能地減少對土壤和覆蓋在它上面的植物的損害。
輪作:就是在一塊地上每年種植不同的植物。不同類型的植物從土壤中吸取的營養成分是不同的。一些農作物,如玉米和棉花,需要吸收大量的營養成分。在種植這些作物的第二年,農民就會換種一些只需要較少營養的作物,如燕麥、大麥或者黑麥。在第三年,農民就會種植苜蓿、花生、大豆等植物來恢復土壤的肥力。
【思考與討論】
1.保護性耕作是怎樣保護土壤的
2.苜蓿、花生、大豆等植物為什么能恢復土壤肥力
參考:
1.保護性耕作主要通過減少耕作次數和留茬來減少土壤風蝕,利用大量秸稈殘茬覆蓋保護地表,并將耕作減少到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的程度。這種技術的主要手段包括免耕、少耕,并使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以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2.花生、大豆、苜蓿等豆科植物具有特殊的根瘤菌,能夠將空氣中的游離態氮轉化為化合態氮,使得植物能夠吸收利用,提高產量。而當根瘤菌破裂后,氮化合物也會留在土壤中。豆科植物的枯落物質量高且分解快,能夠加快土壤養分循環。豆科植物通過固氮作用供給鄰居植物生長,有益于土壤物種共存和多樣性維持。
4、注重土壤修復:
土壤形成過程較為漫長,自凈能力較弱。我們要注意保護土壤,防治土壤污染。
(1)土壤修復技術:土壤修復技術包括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其中覆蓋式客土法、深翻耕法是物理修復技術,植物吸取修復技術是生物修復技術,土壤鈍化修復技術屬化學修復技術。
(2)增加綠化面積:
近20多年來,我國新增綠化面積數量較大,特別是在土地沙漠化的治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毛烏素沙地的治理比較成功。
【思考與討論】
1.通過走訪和查閱資料,你認為當地存在哪些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耕地的現象
2.針對現狀,你認為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保護土壤的措施
參考:
1.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在耕地開發和利用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現象主要有毀林墾地、非法占用農用地、耕地拋荒等。
2.植樹造林、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實行輪作和休耕制度、減少白色污染、多施用生物有機肥、垃圾分類和回收、節能減排、建設畜禽糞便處理設施、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生物可降解農用薄膜等。
土壤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對它的依賴是必然的。我們必須保護好土壤。保護土壤,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
三、總結歸納,理清概念,落實課堂任務
(一)基礎知識:
1、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資源
2、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土壤污染和過度開發
3、土壤資源的保護:加強土地管理、防止土地破壞
(二)隨堂任務:
1.下列各項農業生產措施中,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 B.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C.實行稻草還田 D.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壤中
【答案】C
2.土壤污染物主要來自于( )
a.工業“三廢” b.生活污水 c.動植物遺體 d.農藥和化肥
(A)a (B)a b d (C)b c d (D)a b c d
【答案】B
3以下各種措施對防治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不利的是( )
A.擴大林草比例,建設人工防護林
B.合理分配水資源,發展節水農業
C.為提高牧業產量,大量增加放牧牲畜的數量
D.解決農牧區生活能源,推廣使用清潔無污染能源
【答案】C
【板書設計】
【課后任務】
1.完成作業本上相應內容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4.4.保護土壤 同步訓練(教師版)
1.根據下列材料,完成題目:
2020年,嫦娥五號首次實現了月球采樣返回,成功地從月球風暴洋北部帶回了新的月壤樣品。2024年,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采樣,近期將返回地球,這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月背土壤。
我們不僅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保護好地球上的土壤。下列各項農業生產措施中,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中 B.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C.大量使用化肥 D.實行稻草還田
【答案】D
2.2024年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土壤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焚燒廢棄垃圾 B.分類回收垃圾
C.積極植樹造林 D.合理使用農藥
【答案】A
3.下列防止土壤污染的具體措施比較合理的是(  )
A.關閉所有產生污染的廠礦企業
B.不使用任何農藥和有機化肥
C.禁止使用農用地膜
D.對污水灌溉區進行監測與管理
【答案】D
4.下列各項農業生產措施中,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
B.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C.實行稻草還田
D.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壤中
【答案】C
5.下列人類活動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
B.在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
C.在干旱地區噴灌或滴灌
D.在適宜的耕地上玉米與大豆套種
【答案】B
6.今年,為保護耕地,我區及周邊不少地區出現“退林還耕”,尤其不建議在適合耕種的壤土類土壤上繼續種植樹木、草皮和花卉等,以下對此類土壤描述正確的是     。
①土壤中礦物質顆粒、空氣、水、有機質等組成比例合理;②通氣性好、透水性差;
③通氣性好、透水性強;④保水保肥能力差;⑤土壤黏性適度;
為保護耕地土壤資源,你認為還可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任寫一種)
【答案】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或宣傳耕地土壤環境保護或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或注重農業廢棄物回收(合理即可)
7.為了研究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興趣小組的同學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取2個一端開口的容器標為A、B,用松散的泥土在容器內堆制成一個斜坡模型;
②在B容器的斜坡模型表面鋪上一層草皮,A組斜坡不做處理;
③另取一個空的容器置于裝置下方(圖中該容器已省略),用灑水壺在斜坡上方灑水;
④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
(1)這是一個模擬實驗,實驗中草皮模擬的變量是指自然界的     。
(2)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在用灑水壺灑水時,兩組實驗中有哪些量需要保持一致(寫2項)     、    。
(3)實驗中需要觀察和記錄的實驗現象是     。
【答案】(1)植被;
(2)灑水的水流大小、灑水的高度;
(3)斜坡底下泥沙堆積的多少。
【解答】解:(1)實驗中草皮模擬的變量是指自然界中植被。 (2)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在用灑水壺灑水時,灑水壺在同樣的高度,灑水的水流一樣大。
(3)觀察并記錄斜坡底下泥沙堆積的多少。
8.為了研究管道中水流動快慢與管道傾角的關系,某科學興趣小組按如圖進行實驗。
①將軟管A端與水龍頭連接,在軟管B端與管道接觸處放置泡沫粒,調節管道傾角為10°。調節水龍頭使水流速最大時,讓水流沖擊B端泡沫粒,記錄泡沫粒經過長度為60厘米管道到達水槽所用的時間。重復3次實驗并計算平均值。
②改變管道傾角,使其分別為20°、30°,重復步驟①。
③記錄數據如下表。
組別 管道傾角 流經時間(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1 10° 4.0 4.1 3.9 4.0
2 20° 2.5 2.4 2.4 2.43
3 30° 1.3 1.4 1.4 1.37
(1)該實驗是通過     來比較水流的快慢。
(2)本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
(3)據研究發現,水流速度越大,對土壤的侵蝕力度就越大。請結合實驗數據判斷下列圖中哪個地區土壤侵蝕最嚴重     。
【答案】(1)水的流經時間(2)管道傾角越大,管道中水流動越快(3)A
【解析】
(1)由表格中的數據可知,水流的流經距離相同時,用的時間不同,故該實驗是通過測量水的流經時間來比較水流快慢的;
(2)在實驗中,水流的流經距離是相同的,都為60cm,在前三次實驗中,管道傾角越大,管道中水流動用時越少,由此本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管道傾角越大,管道中水流動越快。
(3)由實驗結論可知,在降水量越大,坡度較大且植被覆蓋率較低的區域,水流速度越大,其土壤被侵蝕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下列圖中A地區與BC地區相比,ABC地區降水量相同,但是A地區傾角最大,植被覆蓋率低,所以A土壤侵蝕最嚴重;A地區與D地區相比,水平傾角相同,但是A地區A地區降水量大,植被覆蓋率低,所以A土壤侵蝕最嚴重。
9.根據提供的資料回答問題: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護和合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提高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莊稼爭奪生存條件的雜草以保證糧食產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種,“鋤禾日當午”中的“鋤禾”和噴灑除草劑都能除草,但是“鋤禾”的方式更有利于莊稼的生長,因為“鋤禾”不只是能除草,還能     。
(2)農民不光除草,有時還種草,例如在冬季農田閑置的時候,種上學名是“紫云英”、俗稱“紅花草籽”的草,到來年春天犁田毀草,把紫云英翻壓在土里,這樣可以增加土壤肥力,這是因為     。
(3)水土流失已經嚴重威脅我國的土地資源,請寫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兩個合理建議:    。
【答案】(1)保留水分;(2)腐草是土壤的一種肥料;(3)植樹種草、退耕還草。
【解析】
(1)除草可以除去和莊稼爭奪生存條件的雜草以保證糧食產量。“鋤禾日當午”中的“鋤禾”和噴灑除草劑都能除草,但是“鋤禾”的方式更有利于莊稼的生長,因為“鋤禾”不只是能除草,還能保留水分。
(2)農民不光除草,有時還種草,例如在冬季農田閑置的時候,種上學名是“紫云英”、俗稱“紅花草籽”的草,到來年春天犁田毀草,把紫云英翻壓在土里,這樣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因為腐草是土壤一種的肥料。
(3)水土流失已經嚴重威脅我國的土地資源,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植樹種草、退耕還草。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形區。
10.敵百蟲是一種殺蟲劑,有資料顯示:“少量殘留在土壤中的敵百蟲,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學為驗證此說法,設計了實驗,步驟如下
①在農田里取適量的土壤,將其均分為甲、乙兩組,將甲組土壤進行滅菌,乙組不滅菌;
②配制適宜濃度的敵百蟲溶液,等分兩份,并分別與甲、乙兩組土壤混合均勻,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且適宜的環境下;
③一段時間后,取樣檢測甲、乙兩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并進行比較;
根據上述實驗步驟,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①中對甲、乙兩組土壤進行不同的處理,目的是為了    。
(2)步驟②將兩組土壤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環境中而不是自然環境中,原因是    。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敵百蟲,則可預測步驟③中甲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    乙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
【答案】(1)設置對照實驗(2)為了防止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進入土壤,干擾實驗(3)大于
【解析】
(1)“步驟①中對甲、乙兩組土壤進行不同的處理”,目的是為了設置對照實驗。
(2)步驟②將兩組土壤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環境中而不是自然環境中,原因是為了防止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進入土壤,干擾實驗。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敵百蟲”,則乙組土壤中敵百蟲被微生物分解了,導致敵百蟲濃度降低。因此可預測步驟③中甲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大于乙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
11.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莫使旱地變荒漠”。為了研究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小紅做了以下實驗: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別堆在玻璃箱的兩側,在A坡種上草皮(如圖),用灑水壺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對兩個坡面灑水。
(1)實驗過程中,小紅觀察到A坡匯入引水溝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較多,這說明植被可以減少     流失;
(2)我國土地荒漠化現象相當嚴重,華北、西北地區頻繁發生沙塵暴,導致     污染;
(3)溫州土壤資源短缺,請你提出一個保護土壤的措施     。
【答案】(1)水土;(2)大氣;(3)植樹造林。
【解析】
(1)實驗過程中,小紅觀察到A坡(植被多)匯人引水溝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植被少)的比較多。故這說明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
(2)我國土地荒漠化現象相當嚴重,華北、西北地區頻繁發生沙塵暴;沙塵暴夾雜著大量沙塵顆粒會使得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量大大增加,造成空氣的嚴重惡化,因此沙塵暴頻發主要造成了大氣的污染;
(3)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減少水土流失,保護土壤的最有效措施。溫州土壤資源短缺,保護土壤的措施有:植樹造林、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壤、嚴禁亂砍濫伐等。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10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4.4.保護土壤 同步訓練(學生版)
1.根據下列材料,完成題目:
2020年,嫦娥五號首次實現了月球采樣返回,成功地從月球風暴洋北部帶回了新的月壤樣品。2024年,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采樣,近期將返回地球,這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月背土壤。
我們不僅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保護好地球上的土壤。下列各項農業生產措施中,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中 B.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C.大量使用化肥 D.實行稻草還田
2.2024年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土壤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焚燒廢棄垃圾 B.分類回收垃圾
C.積極植樹造林 D.合理使用農藥
3.下列防止土壤污染的具體措施比較合理的是(  )
A.關閉所有產生污染的廠礦企業
B.不使用任何農藥和有機化肥
C.禁止使用農用地膜
D.對污水灌溉區進行監測與管理
4.下列各項農業生產措施中,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
B.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C.實行稻草還田
D.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壤中
5.下列人類活動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
B.在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
C.在干旱地區噴灌或滴灌
D.在適宜的耕地上玉米與大豆套種
6.今年,為保護耕地,我區及周邊不少地區出現“退林還耕”,尤其不建議在適合耕種的壤土類土壤上繼續種植樹木、草皮和花卉等,以下對此類土壤描述正確的是     。
①土壤中礦物質顆粒、空氣、水、有機質等組成比例合理;②通氣性好、透水性差;
③通氣性好、透水性強;④保水保肥能力差;⑤土壤黏性適度;
為保護耕地土壤資源,你認為還可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任寫一種)
7.為了研究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興趣小組的同學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取2個一端開口的容器標為A、B,用松散的泥土在容器內堆制成一個斜坡模型;
②在B容器的斜坡模型表面鋪上一層草皮,A組斜坡不做處理;
③另取一個空的容器置于裝置下方(圖中該容器已省略),用灑水壺在斜坡上方灑水;
④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
(1)這是一個模擬實驗,實驗中草皮模擬的變量是指自然界的     。
(2)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在用灑水壺灑水時,兩組實驗中有哪些量需要保持一致(寫2項)     、    。
(3)實驗中需要觀察和記錄的實驗現象是     。
8.為了研究管道中水流動快慢與管道傾角的關系,某科學興趣小組按如圖進行實驗。
①將軟管A端與水龍頭連接,在軟管B端與管道接觸處放置泡沫粒,調節管道傾角為10°。調節水龍頭使水流速最大時,讓水流沖擊B端泡沫粒,記錄泡沫粒經過長度為60厘米管道到達水槽所用的時間。重復3次實驗并計算平均值。
②改變管道傾角,使其分別為20°、30°,重復步驟①。
③記錄數據如下表。
組別 管道傾角 流經時間(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1 10° 4.0 4.1 3.9 4.0
2 20° 2.5 2.4 2.4 2.43
3 30° 1.3 1.4 1.4 1.37
(1)該實驗是通過     來比較水流的快慢。
(2)本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
(3)據研究發現,水流速度越大,對土壤的侵蝕力度就越大。請結合實驗數據判斷下列圖中哪個地區土壤侵蝕最嚴重     。
9.根據提供的資料回答問題: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護和合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提高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莊稼爭奪生存條件的雜草以保證糧食產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種,“鋤禾日當午”中的“鋤禾”和噴灑除草劑都能除草,但是“鋤禾”的方式更有利于莊稼的生長,因為“鋤禾”不只是能除草,還能     。
(2)農民不光除草,有時還種草,例如在冬季農田閑置的時候,種上學名是“紫云英”、俗稱“紅花草籽”的草,到來年春天犁田毀草,把紫云英翻壓在土里,這樣可以增加土壤肥力,這是因為     。
(3)水土流失已經嚴重威脅我國的土地資源,請寫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兩個合理建議:    。
10.敵百蟲是一種殺蟲劑,有資料顯示:“少量殘留在土壤中的敵百蟲,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學為驗證此說法,設計了實驗,步驟如下
①在農田里取適量的土壤,將其均分為甲、乙兩組,將甲組土壤進行滅菌,乙組不滅菌;
②配制適宜濃度的敵百蟲溶液,等分兩份,并分別與甲、乙兩組土壤混合均勻,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且適宜的環境下;
③一段時間后,取樣檢測甲、乙兩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并進行比較;
根據上述實驗步驟,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①中對甲、乙兩組土壤進行不同的處理,目的是為了    。
(2)步驟②將兩組土壤分別放在相同的無菌環境中而不是自然環境中,原因是    。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敵百蟲,則可預測步驟③中甲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    乙組土壤中敵百蟲的濃度。
11.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莫使旱地變荒漠”。為了研究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小紅做了以下實驗: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別堆在玻璃箱的兩側,在A坡種上草皮(如圖),用灑水壺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對兩個坡面灑水。
(1)實驗過程中,小紅觀察到A坡匯入引水溝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較多,這說明植被可以減少     流失;
(2)我國土地荒漠化現象相當嚴重,華北、西北地區頻繁發生沙塵暴,導致     污染;
(3)溫州土壤資源短缺,請你提出一個保護土壤的措施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10
)(共39張PPT)
第4節 保護土壤
/ 讓教學更有效
【復習】
1.土壤中的生物有 、 、 和 三大類,其中對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有重要作用的是 。
2.土壤是由 、 、 和 組成的,其中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是 ,根據它的組成成分不同,可以將土壤分成 土壤 土壤 土壤三大類。而其中的 土壤最適宜植物的生長。
一、復習舊知,提出問題,引入學習任務
【答案】
1.植物、動物、微生物 植物
2.礦物質、腐殖質、空氣、水,礦物質,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
壤土類
【引入】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寧夏銀川白芨灘的真實寫照。如今,站在白芨灘沙丘遠眺,148萬畝的自然保護區內,一叢叢沙生植物點綴其中,成片的檸條和灌木郁郁蔥蔥。白芨灘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你認為土壤是一種資源嗎 為什么
1、土地是人類最有價值的自然資源之一:
環境中能夠供人們使用的資源都屬于自然資源。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自然資源之一。植物直接依賴土壤才能生存與生長。人和動物以植物或其他依賴于植物的動物為食。
(一)土壤的價值
二、新知展開,圍繞任務,引導問題解決
2、不同的土壤適合不同植物生長:
肥沃的土壤能供應和協調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水分、養分和空氣等。
(1)黑土:黑土肥力高,盛產糧食作物,比如玉米、大豆和小麥等;
我國東北肥沃的黑土
(2)紫土:紫色土肥力相對較高,除了旱地糧食作物外,還多種植棉花、油菜和柑橘等;
(3)紅土:紅壤一般酸性較高,肥力相對較低,通常適合種植水稻、茶樹、甘蔗和柑橘等;
紅壤土
(4)黃土:黃壤通常要比紅壤濕潤,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山區,除了常見的農作物外,黃壤也能種植茶樹和蔬菜。
黃壤土
【實踐活動】了解當地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本地土壤的特點以及利用改造現狀。
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包括稻、麥、豆、番薯、土豆、茶葉、蠶桑、柑橘、棉花、果蔗、油菜、蔬菜、食用菌等。
農作物種類的豐富離不開土壤類型多樣的影響。本地土壤主要類型包括紅壤、黃壤、水稻土、潮土和濱海鹽土等,存在明顯的地域分布特征。浙江省的土壤除了具有多樣性,還存在著酸性土壤普遍和土壤污染情況嚴重的特點。
目前的改造現狀包括制定地方標準進行酸性土壤改良、防治土壤污染、推進土壤修復工作,以及開展土壤健康行動來提升土壤質量和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3、人類對土壤的改造:
肥沃的土壤因稀缺而更顯寶貴。事實上,比較適合農耕的土地不足陸地面積的八分之一。土壤的形成需花很長的時間,幾百年的時間只能形成幾厘米厚的土壤。深厚肥沃、適合耕作的土壤是經歷了幾千年才逐漸形成的。
人類在長期利用土壤的過程中改變了土壤。人們在低山丘陵修建了層層梯田,將沼澤變成肥土沃壤,在干旱區的山麓利用高山冰雪融水來營造片片綠洲。由于人們的耕作,出現了水稻土、菜園土等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新的土壤類型。
許多陸地不適宜農耕的原因是什么?
人類活動和環境的變化都會對土壤造成影響。當土壤遭受污染、失去肥力或遭受風和水的侵蝕而流失時,土壤的價值就會降低。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土壤污染和過度開發。
(二)土壤的污染與流失
1、土壤的污染
由于人口急劇增長,工業迅猛發展,人們在土壤表面不斷堆放和傾倒固體廢棄物,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及飄塵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導致了土壤污染。
人為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質量下降,進而造成農作物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質指標超過國家標準的現象,稱為土壤污染。
(1)土壤污染的途徑:
污染物進入土壤的途徑是多樣的。
如廢氣中含有的污染物質,特別是顆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進入土壤;廢水攜帶大量污染物進入土壤;固體廢棄物中的污染物直接進入土壤或其滲出液進入土壤。
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帶來的土壤污染。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也是土壤污染的來源之一。
(2)土壤污染的危害:
土壤污染除導致土壤質量下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外,還會導致污染物在生物體內富集。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鎘等通過植物吸收富集到作物果實中,人或牲畜食用后會中毒。如果長期引用工業廢水灌溉農田,會導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屬(如鎘)含量超標,人畜不能食用,土壤不能再作為耕地。
【思考與討論】
1.會引起當地土壤污染的污染物有哪些
2.針對土壤污染的現狀,你認為可采取哪些措施
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和過程嚴管。細化管理機構的監測責任,強化防治數字化監管。此外,土壤污染修復也很重要,已污染的土壤要及時治理,防止污染擴散。
以浙江省為例,引起浙江省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屬、有機污染物、農藥殘留、工業廢棄物等。
2、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流水、風、冰等作用下,被破壞、剝蝕、轉運和沉積,造成水分和土壤資源損失的現象。
(2)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植物的根系有固定土壤的作用。但是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山采礦等人類行為破壞了地表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全球環境中存在的大問題。黃土高原曾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每年被沖刷走了大量的地表土。
近年來由于積極治理,黃土高原生態狀況有顯著改善。與2011年相比,2022年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14%。全國水土保持率從2011年的68.88%提高到2022年的72.26%。
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種種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失去水分和營養物質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現象就是土地沙漠化。
【探究實踐】探究植被覆蓋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觀察雨后校園中的地塊,有草皮覆蓋和沒有草皮覆蓋的土地附近,積水量和泥沙沉積量是否相同?
【目標】比較有草皮的表土和裸土的水土流失量。
【實驗設計】若要探究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唯一的變量是什么?觀察對象是什么?要控制哪些變量相同且適宜?通過搭建問題鏈支架,啟發學生完成方案的設計。
【注意點】
1.降水強度、降水時間長短、地形坡度的大小、土壤的疏松程度都會影響水土流失的程度。
2.器材中的鏟子用于取土并放在木盒內,實驗結束時將土還原。
3.噴水壺的灑水量可根據土質情況進行調整(使得盛水盆里能夠積累適宜水量),但必須控制等量。且兩個噴水壺噴灑的傾角、噴水強度和時間盡可能相同。
【器材】
1. 兩個長30cm, 寬15 cm, 三面高5cm的木盒。
2.兩只與木盒高度、寬度匹配的盛水盆。
3.兩塊與水盆同高的木塊。
4.兩只相同的噴壺(裝等量的清水)。
5.規格為長30cm,寬15cm,厚5cm的有草皮的表土和裸土各二塊。
6.量筒一只,鏟子一把。
【實驗過程】
1.分別將有草皮的表土和裸土平放在木盒上。
2.木盒的一端釘上與水盆同高的木塊,將兩個木盒分別平放在水盆上。
3.用兩把噴水壺分別在土體中心上方20cm處,均勻地給有草皮的表土和裸土灑水。
4.水灑完后,用量筒分別計量兩個水盆中的水量和沙量,并在表4.4-1中做記錄。
5.分別鏟除兩個木盒上的表土和裸土,再依次將另一塊有草皮的表土和另一塊裸土平放在木盒上,然后使兩個木盒傾斜30°,再按上述步驟3、4操作,并在表4.4-1中分別記錄裸土和有草皮的表土的水量和沙量。
表4.4-1 水量和沙量記錄表
土體放置 裸土 有草皮的表土 水量 沙量 水量 沙量
平放
傾斜30°
(提示:活動結束后將有草皮的表土和裸土放回原地)
6.根據上述實驗結果,結合表4.4-2中的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表4.4-2 水土流失量的比較
林地 草地 耕地 裸地
A 60kg 74.4kg 3570kg 6750kg
B 57萬年 8萬年 46年 18年
A為年降水量為346 mm的情況下,在不同植被覆蓋條件下每公頃土地被雨水沖刷的泥土數量。B為陸地上20cm厚的土壤,在不同植被覆蓋條件下土壤流失的時間。
【實驗現象】
在降水量相同的情況下,水土保持效果:林地>草地>耕地>裸地;
相同水土流失量所花費的時間:林地>草地>耕地>裸地。
【實驗分析】結合表4.4-1和表4.4-2的數據,可以得出良好的植被覆蓋,能夠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通過表4.4-1還能得出地形坡度也會對水土流失造成影響。
植被覆蓋既可以緩解水土流失,還能夠減少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實驗結論】良好的植被覆蓋,能夠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從而減少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思考與討論】
通過這個實驗,請你提出防止土壤水土流失的措施。
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等。
(三)土壤的保護與治理
1、全球土壤資源現狀:
土壤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思考與討論】目前,世界上各國的土壤資源豐富嗎?現狀如何
地球上陸地面積僅占地表總面積的29%。除去湖泊、河流、裸露巖石等,
有土壤覆蓋的土地就更少。由于土層太淺,土壤污染,永久凍土分布和含水量過高或過低等原因,陸地面積中約89%的土地目前尚不適宜農業生產。
【活動】感知全球土壤資源的大小
拿出兩張紙,將一張紙約折三折,撕去2/3,留下來的1/3中,再撕去9/10留1/10,比較最后的留下紙和整張紙大小
【小結】全球土壤資源非常缺乏
2、我國土壤資源現狀:
我國陸地總面積約為960萬km 。耕地、林地、草地約占陸地總面積的70%。除了耕地、林地、草地,我國還有大量沙丘、戈壁、海拔3000m以上的難以利用的土地。土壤資源各地分布不均。
3、重視土壤資源的保護:
由于不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有些地方出現了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壤貧瘠化和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土壤問題。聯合國大會將每年12月5日定為世界土壤日,旨在關注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導可持續管理土壤資源。
(1)重視土壤資源的保護:
年份 主題
2019年 防止土壤侵蝕,拯救人類未來
2020年 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
2021年 防止土壤鹽漬化,提高土壤生產力
2022年 土壤:食物之源
(2)土壤保護的措施:
土壤保護就是進行土壤管理,防止土壤破壞。土壤保護的方法包括因地形耕作、保護性耕作和輪作等。
因地形耕作:就是根據地形或沿等高線開墾耕地,這有助于減緩過多降水的沖刷并避免土壤的流失。
保護性耕作:就是盡可能地減少對土壤和覆蓋在它上面的植物的損害。
輪作:
就是在一塊地上每年種植不同的植物。不同類型的植物從土壤中吸 取的營養成分是不同的。一些農作物,如玉米和棉花,需要吸收大量的營養成分。在種植這些作物的第二年,農民就會換種一些只需要較少營養的作物,如燕麥、大麥或者黑麥。在第三年,農民就會種植苜蓿、花生、大豆等植物來恢復土壤的肥力。
【思考與討論】
1.保護性耕作是怎樣保護土壤的
2.苜蓿、花生、大豆等植物為什么能恢復土壤肥力
1.保護性耕作主要通過減少耕作次數和留茬來減少土壤風蝕,利用大量秸稈殘茬覆蓋保護地表,并將耕作減少到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的程度。這種技術的主要手段包括免耕、少耕,并使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以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
2.花生、大豆、苜蓿等豆科植物具有特殊的根瘤菌,能夠將空氣中的游離態氮轉化為化合態氮,使得植物能夠吸收利用,提高產量。而當根瘤菌破裂后,氮化合物也會留在土壤中。豆科植物的枯落物質量高且分解快,能夠加快土壤養分循環。豆科植物通過固氮作用供給鄰居植物生長,有益于土壤物種共存和多樣性維持。
4、注重土壤修復:
土壤形成過程較為漫長,自凈能力較弱。我們要注意保護土壤,防治土壤污染。
(1)土壤修復技術:土壤修復技術包括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其中覆蓋式客土法、深翻耕法是物理修復技術,植物吸取修復技術是生物修復技術,土壤鈍化修復技術屬化學修復技術。
(2)增加綠化面積:
近20多年來,我國新增綠化面積數量
較大,特別是在土地沙漠化的治理上取得
了很大的成效,如毛烏素沙地的治理比較
成功。
【思考與討論】
1.通過走訪和查閱資料,你認為當地存在哪些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耕地的現象
2.針對現狀,你認為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保護土壤的措施
1.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在耕地開發和利用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現象主要有毀林墾地、非法占用農用地、耕地拋荒等。
2.植樹造林、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實行輪作和休耕制度、減少白色污染、多施用生物有機肥、垃圾分類和回收、節能減排、建設畜禽糞便處理設施、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生物可降解農用薄膜等。
土壤資源是有限的,
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對它的依賴是必然的。
我們必須保護好土壤。
保護土壤,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
(一)基礎知識:
1、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資源
2、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土壤污染和過度開發
3、土壤資源的保護:加強土地管理、防止土地破壞
三、總結歸納,理清概念,落實課堂任務
1.下列各項農業生產措施中,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 B.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C.實行稻草還田 D.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壤中
C
(二)隨堂任務:
例2. 土壤污染物主要來自于( )
a.工業“三廢” b.生活污水 c.動植物遺體 d.農藥和化肥
(A)a (B)a b d (C)b c d (D)a b c d
B
例3.以下各種措施對防治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不利的是( )
A.擴大林草比例,建設人工防護林
B.合理分配水資源,發展節水農業
C.為提高牧業產量,大量增加放牧牲畜的數量
D.解決農牧區生活能源,推廣使用清潔無污染能源
【答案】C
【板書設計】
第4節 保護土壤

【課后任務】
1.完成作業本上相應內容。
2.課外活動:觀察樹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福县| 建瓯市| 射阳县| 绍兴市| 广平县| 密山市| 南陵县| 丹阳市| 遂川县| 金华市| 侯马市| 观塘区| 马尔康县| 自治县| 资阳市| 长垣县| 壶关县| 延边| 治县。| 枣强县| 富顺县| 铁岭市| 黄冈市| 两当县| 怀仁县| 德安县| 陆河县| 子长县| 论坛| 桑植县| 淳化县| 华阴市| 勐海县| 凭祥市| 周口市| 神池县| 华蓥市| 萍乡市| 左贡县| 盐城市| 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