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語文北京卷作文微寫作(10分)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1)學校國學社擬邀請一名學者來校做題為“古人的修身觀”的講座,請你給社團公眾號寫一段關于講座的宣傳語,吸引更多同學來聽。要求:語言得體,有吸引力。(2)教師節到來之際,班級準備開一次班會,為老師們頒獎,請你參與獎項設計。你最想設計一個什么獎,為什么?要求:寫出該獎項的名稱;言之成理,條理清晰。(3)請以“輕”為題目,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有感染力。(1)國學社講座宣傳語:(1)【聆聽千年智慧,點亮青春心燈】國學社誠邀著名學者XX教授蒞臨我校,帶來《古人的修身觀》主題講座。從"吾日三省吾身"到"慎獨"功夫,從"格物致知"到"誠意正心",讓我們一起探尋先賢的修身智慧,感悟傳統文化中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5月15日下午3點,大禮堂與你不見不散!修身為本,立德樹人,這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必將為你的成長之路注入新的思考!2)教師節獎項設計:我最想設計"春風化雨獎"。教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用智慧和愛心滋養學生成長。這個獎項旨在表彰那些在平凡教學中展現非凡耐心,用點滴關懷影響學生一生的老師。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像春雨般浸潤著學生的心田,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學生的品格與未來。獲獎老師將獲得由全班同學手寫的"感恩語錄"紀念冊和綠植盆栽,象征教育的生命力與延續性。(3)《輕》一片羽毛落在晨光里,不驚動草尖的露滴。像你轉身時的笑意,輕輕,輕輕——卻壓彎了記憶的枝椏。風來了,它飛向天際,而我的目光,還停在那道弧線上,比云更遠,比嘆息更輕。作文(50分)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運動員在中長跑時會出現“極點”反應:呼吸艱難,四肢乏力。但通過調整節奏、激發斗志,越過極點后,身體會重獲活力,奔跑會進入新階段。這樣的現象被稱為“第二次呼吸”。其實,很多領域都存在類似現象。 請以“由‘第二次呼吸’說開去”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由"第二次呼吸"說開去運動員在中長跑中經歷的"極點"現象,恰如人生各個階段的艱難時刻——呼吸艱難,四肢乏力,仿佛再也無法繼續前行。然而,正如運動生理學揭示的規律,只要調整節奏、激發斗志,越過這個臨界點后,身體就會重獲活力,進入一個全新的奔跑階段。這種"第二次呼吸"現象,不僅是體育競技中的生理現象,更是人生奮斗的絕妙隱喻。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無論是個人成長、科技創新還是文明演進,都需要經歷這樣的"極點"考驗,才能迎來突破性的發展。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突破"極點"、獲得"第二次呼吸"的過程。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龍場驛丞任上遭遇人生低谷,身處蠻荒之地,卻在這最困頓的時刻悟出"心即理"的哲學真諦,完成了思想上的"第二次呼吸"。當代科學家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歷經190次失敗,在幾乎放棄之際獲得關鍵性突破,最終拯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這些事例無不證明,人生的重要突破往往發生在堅持到最后一刻的臨界點上。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這種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前行的勇氣,正是獲得"第二次呼吸"的關鍵。科技創新領域同樣遵循著"第二次呼吸"的規律。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嘗試了上千種材料均告失敗,卻在最絕望的時刻找到了鎢絲這個最佳解決方案。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正是不斷突破技術"極點"的過程——從最初的一箭一星到現在的空間站建設,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與再嘗試。德國哲學家尼采的"超人哲學"告訴我們,人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是橋梁而非終點,是不斷自我超越的過程。科技創新就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第二次呼吸",每一次突破都讓我們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從更宏觀的視角看,人類文明的發展本身就是一部不斷突破"極點"的歷史。文藝復興沖破了中世紀的蒙昧,啟蒙運動打破了封建專制的桎梏,這些文明進步的節點都是人類集體獲得"第二次呼吸"的時刻。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正是因為每當面臨危機時,總有一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帶領民族越過發展的"極點"。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研究文明興衰時發現,那些能夠成功應對挑戰的文明才能延續發展。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煥發新生,正是這種文明層面"第二次呼吸"的生動體現。站在個人與時代的交匯點上,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各自的"極點"挑戰。學習中的瓶頸期、工作中的困難期、生活中的低谷期,這些都是人生長跑中的"極點"時刻。但正如運動員所證明的,這些艱難時刻恰恰是突破的前奏。當我們以堅定的意志調整節奏,以理性的態度面對困難,就一定能迎來屬于自己的"第二次呼吸"。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愿我們都能在突破一個個"極點"的過程中,不斷拓展生命的廣度與深度,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2)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字在閃耀,如比賽記分牌、新年倒計時、車站電子時刻表、智能家電顯示屏等。數字閃耀之時,可能是激動的時刻,可能是收獲的見證,也可能是幸福的日常…… 請以“當數字閃耀時”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合理,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借閱時光里的數字密碼市圖書館的借閱機屏幕幽幽亮起,一串綠色數字在深色背景上浮出:“K2023-0716”。這串編碼仿佛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密鑰,讓我想起童年時踮腳仰望的另一個數字:“K1997-0423”——那是父親舊借書證上褪色的印記。小時候父親常帶我來此,他站在借閱臺前的背影如一座安穩的山。管理員敲擊鍵盤時,屏幕數字倏忽變幻,如同夜空里轉瞬的流星。父親每每鄭重接過書,仿佛接過的不是紙張,而是某種神秘饋贈。管理員指尖下跳躍的數字,我總疑心那是一場不示凡人的魔法。多年后父親遠赴異鄉工作,那張舊證被我珍藏于抽屜深處。某個陰雨午后,我獨自在館內漫游,目光偶然掃過檢索屏上父親的名字。屏上赫然陳列著他青年時代的借閱軌跡:“《百年孤獨》G0556.478/003,《西方哲學史》B1/092……” 那些冰冷的編碼瞬間被記憶的體溫焐熱——原來父親書架上的每一本舊書,都曾擁有這樣一串隱秘的星辰編號。循著數字的航標,我借出了父親當年讀過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翻開泛黃的書頁,驚覺扉頁上竟有鉛筆小字:“1998.4.5閱于市圖,窗外玉蘭初綻。” 這行細小的日期,倏然將父親青春的面龐推至眼前。那些曾跳躍于借閱機上的數字編碼,此刻在我指間有了呼吸的溫度,像一束穿透歲月的光,照見父親當年在此處伏案的側影。今年生日,父親寄來包裹。層層拆開,竟是嶄新的《百年孤獨》——與我借閱編碼相同的版本。書中夾著字條:“愿書籍永為你的錨地。” 周末視頻時,屏幕右下角時間數字無聲跳動。父親在千里之外翻開他的那冊,我在此處展開新卷,兩串字符隔著時空靜靜對話,如星河兩岸遙遙相映的燈塔。再撫過借閱證上凹陷的數字,終于徹悟:當書籍編號在機器上閃亮,其意義遠非冰冷的排列組合。那是無數靈魂在文字森林里留下的足跡坐標,是時光隧道中永不熄滅的燈標。書脊上沉默的編碼,最終成為兩代人精神版圖上彼此確認的經緯。每一次借閱機屏亮起,每一次目光與數字相遇,我們都在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認領儀式——認領先賢的智慧,認領父輩的青春,最終認領自己在這個廣袤世界中的精神坐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