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13 探索地球表面(知識點+例題+習題)-2024-2025學年七下科學期末考點專題大串講(浙教版2024)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13 探索地球表面(知識點+例題+習題)-2024-2025學年七下科學期末考點專題大串講(浙教版2024)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
專題13探索地球表面
知識點一地球的結(jié)構(gòu)
1.巖石圈
地球表面由巖石構(gòu)成。這層巖石是地球的“外殼”,它和地幔頂部巖石共同組成巖石圈。
2.地球的外部圈層
外部 圈層 組成 其他說明
水圈 由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及大氣圈中的水等水體構(gòu)成 海洋覆蓋了近71%的地球表面;海洋中的水蒸發(fā)到大氣中,有一部分降落到大陸,然后流回到大海;水無比重要,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氣圈 氣體和懸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大氣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它能減少來自太陽輻射的傷害,保持地球上的溫度使之適合生物生存,也影響著天氣和氣候的變化
生物圈 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 生物圈與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是最活躍的圈層
◎拓展
1.地球表層系統(tǒng)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圖四大圖層交叉而成,生物圈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2.地球上的水圈、大氣圈、巖石圈既彼此分離,又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大氣與巖石、巖石與水、水與大氣之間不斷地發(fā)生著相互作用。
3.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
內(nèi)部圈層 深度 密度 其他特征
外 地殼 平均約為17km 小 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呈固態(tài);厚度很不均勻,海洋部分較薄,大陸部分較厚
地幔 上地幔 17km至1000km 固態(tài),上地幔存在軟流層,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構(gòu)成巖石圈;溫度達1500℃左右
內(nèi) 下地幔 1000km至 2900km 大
地核 外地核 2900km至 5000km 外地核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 態(tài),內(nèi)地核呈固態(tài);溫度達2000~3000℃, 地心可達6000℃
內(nèi)地核 5000km至 6371km
4.土壤與四大圈層的關(guān)系
地球表面的土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個圈層的共有部分。土壤的固體部分由風化的巖石碎屑(巖石圈)和腐爛動植物生成的有機物(生物圈)組成,破碎的巖石碎屑是風化過程的產(chǎn)物,風化需要空氣(大氣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
例題:地球是我們美麗的家園,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球繞地軸自東向西不停地自轉(zhuǎn)
B.地球的公轉(zhuǎn)產(chǎn)生了晝夜交替現(xiàn)象
C.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火星和月球
D.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包括地殼、地幔、地核
知識點二地形和地形圖
1.地形與地勢
(1)地形:指地表的形態(tài)。陸地地形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種類型。
(2)地勢:指地表形態(tài)高低起伏的態(tài)勢,包括坡度的陡緩程度和地表的相對高度。
相關(guān)概念 含義
坡度 坡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寬度的比
相對高度 地面某一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高度差
海拔 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相對于海平面的高度
2.陸地地形的類型
地形類型 概念及特征 舉例
平原 指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的一片廣闊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河口地區(qū) 我國的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 指海拔一般在200~500m,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m,地勢起伏較小,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 我國的東南丘陵、遼東丘陵
山地 指海拔在500m以上且相對高度超過200m的高地,地勢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溝谷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布 我國的喜馬拉雅山脈、天目山脈
盆地 指四周高,中間低平的區(qū)域 我國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高原 指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qū) 我國的青藏高原、云貴高原
3.等高線地形圖
(1)相關(guān)概念
①等高線:指地面上海拔相等的相鄰各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
②等高線地形圖:指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海拔狀況的地圖。
③等高距:等高線地形圖中,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
(2)等高線的特點
①等高線都是閉合的。
②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相同。
③等高線上的數(shù)值表示海拔,單位為米。
④一般情況下,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相等。
⑤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⑥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除峭壁(陡崖)外,表示不同海拔的等高線不相交。
(3)等高線地形圖中不同山體部位的表示
地形 部位 示意圖 等高線 等高線分布特點 說明
山頂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tài),由外向內(nèi)海拔增高 常用“▲”表示
鞍部 兩側(cè)的山脊、山谷等高線近似對稱 兩個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
峭壁 (陡崖) 幾條海拔 不同的等 高線重合 常用峭壁符號“…………”表示;峭壁處適合開展攀巖運動,有時會有瀑布
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 山脊線也叫分水線
山谷 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 山谷線也叫集水線,山谷處常形成河流
(4)等高線地形圖的應(yīng)用
應(yīng)用 具體說明
選點 水庫 壩址選在兩側(cè)等高線密集的河流峽谷出口最窄處或盆地出口處;庫區(qū)宜選在河谷、山谷地區(qū),或“口袋
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一
港口 應(yīng)建在等高線稀疏、等深線密集的海灣地區(qū),避開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宿營地 應(yīng)避開河谷、河邊,以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發(fā);避開陡坡、陡崖,以防崩塌、落石造成傷害;應(yīng)選在地勢較高的緩坡或較平坦的鞍部宿營
選線 公路、鐵路 一般要求坡度平緩、盡量與等高線平行,線路較短,避開陡崖、陡坡等,避免跨越太多等高線,少過河建橋;通往山頂?shù)墓罚话阈杞ūP山公路
引水 路線 從上游引水,遵循可自流的原則,從地勢高處向低處引水,再結(jié)合距離的遠近確定
輸油、輸氣管道 路線盡可能短,盡量避免通過山脈、大河等
選面 農(nóng)業(yè) 生產(chǎn) 根據(jù)等高線地形圖反映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陡緩,結(jié)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提出農(nóng)、林、牧、漁業(yè)合理布局的方案。平原宜發(fā)展種植業(yè);山區(qū)宜發(fā)展林業(yè)、畜牧業(yè)
選面 工業(yè)區(qū)、居民區(qū) 一般選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線間距較大的地形平坦開闊處
例題:杭嘉湖平原地勢低平、河網(wǎng)縱橫交織,形成了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地形。影響這種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地殼運動
B.風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生物影響
知識點三地形的變化
1.地殼變動
(1)特點
①地殼自形成以來,其結(jié)構(gòu)和表面形態(tài)就在不斷發(fā)生變化。
②地殼變動有時進行得很劇烈、很迅速,有時則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被人們察覺。
(2)形式及影響
形式 水平運動 升降運動
概念 指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 指沿地球半徑方向的上升或下降運動
影響 水平巖層在內(nèi)部的力作用下,或發(fā)生彎曲,或引發(fā)斷裂,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重要原因 使巖層發(fā)生大規(guī)模隆起或凹 陷,地殼的這種升降運動是 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
相互關(guān)系 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qū)域,兩者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殼變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升降運動為輔
(3)地殼變動的證據(jù)
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等。
2.地形變化的原因
地形不斷變化主要是受內(nèi)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影響。
(1)內(nèi)力作用
含義 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巨大能量
表現(xiàn)形式 地殼變動、火山、地震等
作用結(jié)果 改變了地表形態(tài),使地面形成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
(2)外力作用
來源 來自地球外部,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能
表現(xiàn)形式 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
作用結(jié)果 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
(3)不同地區(qū)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
地區(qū) 主要外力作用 舉例
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qū) 流水作用 流水的沖刷使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
流水溶蝕石灰?guī)r,形成溶洞
江河攜帶泥沙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積,形成平原和三角洲
降水較少的地區(qū) 風力作用 風蝕作用形成風蝕城堡、風蝕蘑菇
風積作用形成沙丘、沙漠
高寒地區(qū) 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拓展
生物改變地形
生長在石頭上的低等植物——苔蘚和地衣會分泌酸性物質(zhì),腐蝕石塊。熱帶海洋中的珊瑚蟲是一種低等的海洋動物,它們分泌的石灰質(zhì),堆積成珊瑚礁,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熱帶海洋中風光旖旎的島礁。
1.龍港市位于鰲江平原下游,該平原河網(wǎng)密布是浙江省第五大平原,形成該平原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風力 D.生物
2.如圖是余姚某地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中判斷方向的方法是指向標定向法
B.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15km
C.A、B兩點的相對高度為150米
D.圖中適合攀巖的是C處
3.湖州是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形成這樣地形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風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
4.關(guān)于如圖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說法正確的是(  )
A.月影峰位于智賢峰的東北方向
B.甲處是山脊
C.智賢峰的海拔比月影峰的海拔低
D.①、②兩條登山線路,線路②坡度更緩
5.如圖為象山縣花岙島的“海上第一石林”,其中的石柱或巍然挺拔、或斜倚橫仆。該景觀的形成除了內(nèi)力因素外,還與多種外力因素有關(guān),其中主要的外力因素是(  )
A.風力 B.海浪 C.生物 D.冰川
6.南潯地處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該地河網(wǎng)密布,故有“水晶晶南潯”之稱,形成該平原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風力 D.海浪
7.科學假說是用已獲得的經(jīng)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事物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guī)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下列事實不能用地殼變動學說解釋的是(  )
A.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貌
B.東非大裂谷還在不斷地增大
C.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具有親緣關(guān)系
D.在喜馬拉雅山山峰上找到海底古生物化石
8.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通過不斷探索來了解地球。下列說法不符合人類對地球現(xiàn)有認知的是(  )
A.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B.地球內(nèi)部由外向內(nèi)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C.板塊構(gòu)造學說認為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
D.內(nèi)力作用主要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
9.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下列關(guān)于地球的認識正確的是(  )
A.地球自轉(zhuǎn)的方向為自東向西
B.地球是一個正球體
C.火山和地震多發(fā)生在板塊內(nèi)部
D.地球從內(nèi)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10.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家園,下列有關(guān)地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球由內(nèi)向外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
B.地殼總是不斷運動的,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C.地殼像“七巧板”一樣拼接而成,全球由七大板塊組成
D.流水、風力、冰川等是影響地表地形的內(nèi)力作用因素
11.北京時間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土耳其發(fā)生7.8級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下列關(guān)于此次地震的描述錯誤的是(  )
A.此次地震是由于地球內(nèi)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
B.地球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由內(nèi)向外依次是地幔、地核、地殼
C.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多發(fā)生在板塊交界地帶
D.地震發(fā)生時,正在上課的學生可用書包護住頭部或躲在課桌下
12.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我們應(yīng)該保護它。下列有關(guān)地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全球由七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
B.地球的圈層結(jié)構(gòu)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殼、地幔
C.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的可拼合性為“板塊構(gòu)造學說”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jù)
D.“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gòu)造學說”都屬于科學假說
13.圖中的圓圈從大到小可依次代表(  )
A.巖石圈、地幔、地殼
B.巖石圈、上地幔頂部、地殼
C.巖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內(nèi)部圈層、巖石圈、地殼
14.飛云江是溫州市的第二大河,發(fā)源于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洞宮山白云尖,自西向東流經(jīng)泰順縣、文成縣,在瑞安市上望鎮(zhèn)新村流入東海。根據(jù)信息回答下面小題:如圖是白云尖的等高線地形圖,其中最可能發(fā)育飛云江的地形部位是(  )
A.A B.B C.C D.D
15.如圖是某地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處的地形為陡崖
B.乙山路比甲山路坡度更緩
C.李莊位于吳莊的東北方向
D.吳莊比李莊更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危險
16.浙江地形一山七水二分田,西部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有天目山、四明山、雁蕩山等著名山脈;中部主要是金衢盆地和丘陵;東部主要是沖積平原和沿海島嶼,如杭嘉湖平原、浙東天臺山脈向海延伸形成的舟山群島。其中主要受地球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天目山 B.金衢盆地
C.杭嘉湖平原 D.舟山群島
17.下列現(xiàn)象能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的是(  )
①長江三角洲河網(wǎng)密布
②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大量海洋生物化石
③考古學家在臺灣海峽海底發(fā)現(xiàn)有古河道的痕跡
④我國西北地區(qū)的沙漠面積每年都在擴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8.江心嶼位于溫州市區(qū)北面甌江中游,呈東西長、南北狹的形狀,屬于中國四大名嶼,是溫州有名的4A級風景區(qū)。江心嶼是由甌江泥沙淤積而成的小島,甌江下游還有七都島、靈昆島等多個江心島,形成這些江心島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風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
19.浙江地處長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原因是(  )
A.泥沙的沉積 B.流水的沖刷
C.風的吹蝕 D.冰川的移動
20.如圖所示是位于阿根廷的中部沙漠地帶的月靈谷,這里土地干燥、地表崎嶇不平。很多天然形成的外表光滑的石頭,如棋子一樣散落在月亮谷中。這些石頭的成因是(  )
A.流水侵蝕 B.冰川侵蝕 C.風沙侵蝕 D.人工雕刻
21.下列地形中,主要是由流水的作用引起的是(  )
A.三角洲平原
B.角峰
C.流動沙丘
D.東非大裂谷
22.2021年12月1日,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fā)生4.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9千米,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
(1)地震是由地球  (選填“內(nèi)力”或“外力”)作用引起的。
(2)板塊構(gòu)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 大板塊組成,而四川位于  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的地震帶上,所以地震多發(fā)。
(3)如圖為地球內(nèi)部三層結(jié)構(gòu)示意圖,A處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位置,A處位于  (填地層結(jié)構(gòu)名稱)。
23.陸地的地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  五種類型。其中諸暨的主要地形類型為  。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
專題13探索地球表面
知識點一地球的結(jié)構(gòu)
1.巖石圈
地球表面由巖石構(gòu)成。這層巖石是地球的“外殼”,它和地幔頂部巖石共同組成巖石圈。
2.地球的外部圈層
外部 圈層 組成 其他說明
水圈 由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及大氣圈中的水等水體構(gòu)成 海洋覆蓋了近71%的地球表面;海洋中的水蒸發(fā)到大氣中,有一部分降落到大陸,然后流回到大海;水無比重要,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氣圈 氣體和懸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大氣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它能減少來自太陽輻射的傷害,保持地球上的溫度使之適合生物生存,也影響著天氣和氣候的變化
生物圈 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 生物圈與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是最活躍的圈層
◎拓展
1.地球表層系統(tǒng)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圖四大圖層交叉而成,生物圈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2.地球上的水圈、大氣圈、巖石圈既彼此分離,又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大氣與巖石、巖石與水、水與大氣之間不斷地發(fā)生著相互作用。
3.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
內(nèi)部圈層 深度 密度 其他特征
外 地殼 平均約為17km 小 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呈固態(tài);厚度很不均勻,海洋部分較薄,大陸部分較厚
地幔 上地幔 17km至1000km 固態(tài),上地幔存在軟流層,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構(gòu)成巖石圈;溫度達1500℃左右
內(nèi) 下地幔 1000km至 2900km 大
地核 外地核 2900km至 5000km 外地核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 態(tài),內(nèi)地核呈固態(tài);溫度達2000~3000℃, 地心可達6000℃
內(nèi)地核 5000km至 6371km
4.土壤與四大圈層的關(guān)系
地球表面的土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個圈層的共有部分。土壤的固體部分由風化的巖石碎屑(巖石圈)和腐爛動植物生成的有機物(生物圈)組成,破碎的巖石碎屑是風化過程的產(chǎn)物,風化需要空氣(大氣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
例題:地球是我們美麗的家園,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球繞地軸自東向西不停地自轉(zhuǎn)
B.地球的公轉(zhuǎn)產(chǎn)生了晝夜交替現(xiàn)象
C.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火星和月球
D.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包括地殼、地幔、地核
解:A、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自轉(zhuǎn),故錯誤。
B、地球自轉(zhuǎn)產(chǎn)生了晝夜交替現(xiàn)象,故錯誤。
C、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和火星,月球是衛(wèi)星,故錯誤。
D、地球內(nèi)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故正確。
故選:D。
知識點二地形和地形圖
1.地形與地勢
(1)地形:指地表的形態(tài)。陸地地形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種類型。
(2)地勢:指地表形態(tài)高低起伏的態(tài)勢,包括坡度的陡緩程度和地表的相對高度。
相關(guān)概念 含義
坡度 坡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寬度的比
相對高度 地面某一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高度差
海拔 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相對于海平面的高度
2.陸地地形的類型
地形類型 概念及特征 舉例
平原 指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的一片廣闊區(qū)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河口地區(qū) 我國的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 指海拔一般在200~500m,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m,地勢起伏較小,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 我國的東南丘陵、遼東丘陵
山地 指海拔在500m以上且相對高度超過200m的高地,地勢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溝谷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布 我國的喜馬拉雅山脈、天目山脈
盆地 指四周高,中間低平的區(qū)域 我國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高原 指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qū) 我國的青藏高原、云貴高原
3.等高線地形圖
(1)相關(guān)概念
①等高線:指地面上海拔相等的相鄰各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
②等高線地形圖:指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海拔狀況的地圖。
③等高距:等高線地形圖中,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
(2)等高線的特點
①等高線都是閉合的。
②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相同。
③等高線上的數(shù)值表示海拔,單位為米。
④一般情況下,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相等。
⑤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⑥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除峭壁(陡崖)外,表示不同海拔的等高線不相交。
(3)等高線地形圖中不同山體部位的表示
地形 部位 示意圖 等高線 等高線分布特點 說明
山頂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tài),由外向內(nèi)海拔增高 常用“▲”表示
鞍部 兩側(cè)的山脊、山谷等高線近似對稱 兩個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
峭壁 (陡崖) 幾條海拔 不同的等 高線重合 常用峭壁符號“…………”表示;峭壁處適合開展攀巖運動,有時會有瀑布
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 山脊線也叫分水線
山谷 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 山谷線也叫集水線,山谷處常形成河流
(4)等高線地形圖的應(yīng)用
應(yīng)用 具體說明
選點 水庫 壩址選在兩側(cè)等高線密集的河流峽谷出口最窄處或盆地出口處;庫區(qū)宜選在河谷、山谷地區(qū),或“口袋
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一
港口 應(yīng)建在等高線稀疏、等深線密集的海灣地區(qū),避開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宿營地 應(yīng)避開河谷、河邊,以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發(fā);避開陡坡、陡崖,以防崩塌、落石造成傷害;應(yīng)選在地勢較高的緩坡或較平坦的鞍部宿營
選線 公路、鐵路 一般要求坡度平緩、盡量與等高線平行,線路較短,避開陡崖、陡坡等,避免跨越太多等高線,少過河建橋;通往山頂?shù)墓罚话阈杞ūP山公路
引水 路線 從上游引水,遵循可自流的原則,從地勢高處向低處引水,再結(jié)合距離的遠近確定
輸油、輸氣管道 路線盡可能短,盡量避免通過山脈、大河等
選面 農(nóng)業(yè) 生產(chǎn) 根據(jù)等高線地形圖反映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陡緩,結(jié)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提出農(nóng)、林、牧、漁業(yè)合理布局的方案。平原宜發(fā)展種植業(yè);山區(qū)宜發(fā)展林業(yè)、畜牧業(yè)
選面 工業(yè)區(qū)、居民區(qū) 一般選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線間距較大的地形平坦開闊處
例題:杭嘉湖平原地勢低平、河網(wǎng)縱橫交織,形成了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地形。影響這種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地殼運動
B.風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生物影響
解:杭嘉湖平原地勢低平、河網(wǎng)縱橫交織,形成了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地形,是由于河流的沉積作用形成的,和其余選項關(guān)系不大,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知識點三地形的變化
1.地殼變動
(1)特點
①地殼自形成以來,其結(jié)構(gòu)和表面形態(tài)就在不斷發(fā)生變化。
②地殼變動有時進行得很劇烈、很迅速,有時則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被人們察覺。
(2)形式及影響
形式 水平運動 升降運動
概念 指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 指沿地球半徑方向的上升或下降運動
影響 水平巖層在內(nèi)部的力作用下,或發(fā)生彎曲,或引發(fā)斷裂,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重要原因 使巖層發(fā)生大規(guī)模隆起或凹 陷,地殼的這種升降運動是 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
相互關(guān)系 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qū)域,兩者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殼變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升降運動為輔
(3)地殼變動的證據(jù)
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等。
2.地形變化的原因
地形不斷變化主要是受內(nèi)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影響。
(1)內(nèi)力作用
含義 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巨大能量
表現(xiàn)形式 地殼變動、火山、地震等
作用結(jié)果 改變了地表形態(tài),使地面形成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
(2)外力作用
來源 來自地球外部,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能
表現(xiàn)形式 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
作用結(jié)果 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
(3)不同地區(qū)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
地區(qū) 主要外力作用 舉例
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qū) 流水作用 流水的沖刷使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
流水溶蝕石灰?guī)r,形成溶洞
江河攜帶泥沙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積,形成平原和三角洲
降水較少的地區(qū) 風力作用 風蝕作用形成風蝕城堡、風蝕蘑菇
風積作用形成沙丘、沙漠
高寒地區(qū) 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拓展
生物改變地形
生長在石頭上的低等植物——苔蘚和地衣會分泌酸性物質(zhì),腐蝕石塊。熱帶海洋中的珊瑚蟲是一種低等的海洋動物,它們分泌的石灰質(zhì),堆積成珊瑚礁,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熱帶海洋中風光旖旎的島礁。
1.龍港市位于鰲江平原下游,該平原河網(wǎng)密布是浙江省第五大平原,形成該平原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風力 D.生物
【解答】解:鰲江平原下游主要是鰲江攜帶泥沙堆積擊而成的,因此,形成該平原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故選:B。
2.如圖是余姚某地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中判斷方向的方法是指向標定向法
B.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15km
C.A、B兩點的相對高度為150米
D.圖中適合攀巖的是C處
【解答】解:A、觀察圖例,圖中并未明確標出指向標,因此不能使用指向標定向法,A錯誤;
B、根據(jù)圖上的比例尺,1cm代表實地距離是1.5km,而非15km,B錯誤;
C、A點的海拔為600米,B點的海拔為750米,兩點之間的相對高度應(yīng)為B點海拔減去A點海拔,即750 600=150米,C正確;
D、攀巖活動通常選擇在等高線重疊的陡崖處進行,而圖中C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部位,適合攀巖的D處,D錯誤。
故選:C。
3.湖州是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形成這樣地形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風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
【解答】解:根據(jù)題干可知,湖州是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沖積平原是河流的沉積作用形成的,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4.關(guān)于如圖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說法正確的是(  )
A.月影峰位于智賢峰的東北方向
B.甲處是山脊
C.智賢峰的海拔比月影峰的海拔低
D.①、②兩條登山線路,線路②坡度更緩
【解答】解:讀圖可知,圖中有指向標,根據(jù)指向標箭頭所指的方向為北向判斷,月影峰位于智賢峰的東北方向;故A正確。
甲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故B錯誤。
圖中的等高距為100米,智賢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月影峰的海拔在400米以上,智賢峰比月影峰海拔高;故C錯誤。
①、②兩條登山線路中,線路②等高線比線路①密集,坡度更陡;故D錯誤。故選項A符合題意。
故選:A。
5.如圖為象山縣花岙島的“海上第一石林”,其中的石柱或巍然挺拔、或斜倚橫仆。該景觀的形成除了內(nèi)力因素外,還與多種外力因素有關(guān),其中主要的外力因素是(  )
A.風力 B.海浪 C.生物 D.冰川
【解答】解:象山縣花岙島位于沿海地區(qū),島嶼巖石受海水的侵蝕、沖擊,巖柱崩塌,形成海蝕崖、海蝕洞、海蝕溝、海蝕柱等自然景觀,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6.南潯地處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該地河網(wǎng)密布,故有“水晶晶南潯”之稱,形成該平原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風力 D.海浪
【解答】解:杭嘉湖平原主要是長江攜帶泥沙沖積而成的,因此,形成該平原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故選:B。
7.科學假說是用已獲得的經(jīng)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事物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guī)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下列事實不能用地殼變動學說解釋的是(  )
A.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貌
B.東非大裂谷還在不斷地增大
C.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具有親緣關(guān)系
D.在喜馬拉雅山山峰上找到海底古生物化石
【解答】解: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貌不能用板塊構(gòu)造學說解釋;東非大裂谷還在不斷地增大、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具有親緣關(guān)系和在喜馬拉雅山山峰上找到海底古生物化石都可以用板塊構(gòu)造學說解釋。
故選:A。
8.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通過不斷探索來了解地球。下列說法不符合人類對地球現(xiàn)有認知的是(  )
A.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B.地球內(nèi)部由外向內(nèi)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C.板塊構(gòu)造學說認為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
D.內(nèi)力作用主要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
【解答】解: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故A正確。
地球內(nèi)部由外向內(nèi)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故B正確。
板塊構(gòu)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故C錯誤。
內(nèi)力作用主要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故D正確。根據(jù)題意。
故選:C。
9.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下列關(guān)于地球的認識正確的是(  )
A.地球自轉(zhuǎn)的方向為自東向西
B.地球是一個正球體
C.火山和地震多發(fā)生在板塊內(nèi)部
D.地球從內(nèi)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解答】解: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地球自轉(zhuǎn)方向是自西向東,A錯誤。
地球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橢圓,不是正球體,B錯誤。
火山和地震多發(fā)于板塊交界處,C錯誤。
地球內(nèi)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所以地球由內(nèi)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D正確。
10.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家園,下列有關(guān)地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球由內(nèi)向外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
B.地殼總是不斷運動的,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C.地殼像“七巧板”一樣拼接而成,全球由七大板塊組成
D.流水、風力、冰川等是影響地表地形的內(nèi)力作用因素
【解答】解:A、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由外向內(nèi)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不符合題意。
B、根據(jù)課本內(nèi)容可知,地殼總是不斷運動的,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故符合題意。
C、地殼像“七巧板”一樣拼接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不符合題意。
D、流水、冰川、風力等是影響地表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1.北京時間2023年2月6日9時17分,土耳其發(fā)生7.8級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下列關(guān)于此次地震的描述錯誤的是(  )
A.此次地震是由于地球內(nèi)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
B.地球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由內(nèi)向外依次是地幔、地核、地殼
C.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多發(fā)生在板塊交界地帶
D.地震發(fā)生時,正在上課的學生可用書包護住頭部或躲在課桌下
【解答】解:地震是由于地球內(nèi)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A正確,不符合題意。
地球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由內(nèi)向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殼,B錯誤,但符合題意。
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多發(fā)生在板塊交界地帶,C正確,不符合題意。
地震發(fā)生時,正在上課的學生可用書包護住頭部或躲在課桌下,保護自己的脆弱部位,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2.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我們應(yīng)該保護它。下列有關(guān)地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全球由七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
B.地球的圈層結(jié)構(gòu)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殼、地幔
C.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的可拼合性為“板塊構(gòu)造學說”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jù)
D.“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gòu)造學說”都屬于科學假說
【解答】解:A、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故錯誤。
B、地球的圈層結(jié)構(gòu)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幔、地殼,故錯誤。
C、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的可拼合性為“大陸漂移假說”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jù),故錯誤。
D、根據(jù)課本內(nèi)容可知,“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gòu)造學說”都屬于科學假說,故正確。
故選:D。
13.圖中的圓圈從大到小可依次代表(  )
A.巖石圈、地幔、地殼
B.巖石圈、上地幔頂部、地殼
C.巖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內(nèi)部圈層、巖石圈、地殼
【解答】解: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以上的部分,不包括整個地幔;地殼、地幔和地核是并列關(guān)系,都屬于內(nèi)部圈層,故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14.飛云江是溫州市的第二大河,發(fā)源于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洞宮山白云尖,自西向東流經(jīng)泰順縣、文成縣,在瑞安市上望鎮(zhèn)新村流入東海。根據(jù)信息回答下面小題:如圖是白云尖的等高線地形圖,其中最可能發(fā)育飛云江的地形部位是(  )
A.A B.B C.C D.D
【解答】解:據(jù)圖可知,A是鞍部,B是陡崖,C是山谷,D是山脊。有可能發(fā)育河流的是山谷部位,所以飛云江位于圖中C山谷部位。
故選:C。
15.如圖是某地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處的地形為陡崖
B.乙山路比甲山路坡度更緩
C.李莊位于吳莊的東北方向
D.吳莊比李莊更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危險
【解答】解:讀圖可得,A處是海拔最高處,該部位是山頂;乙等高線密集,山路比甲山路坡度更陡;根據(jù)指向標判斷,李莊位于吳莊的東北方向;吳莊位于山谷處,比李莊更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危險。
故選:B。
16.浙江地形一山七水二分田,西部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有天目山、四明山、雁蕩山等著名山脈;中部主要是金衢盆地和丘陵;東部主要是沖積平原和沿海島嶼,如杭嘉湖平原、浙東天臺山脈向海延伸形成的舟山群島。其中主要受地球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天目山 B.金衢盆地
C.杭嘉湖平原 D.舟山群島
【解答】解:流水在搬運過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攜帶的物質(zhì)便沉積下來,河流中下游地區(qū),泥沙淤積形成寬廣的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杭嘉湖平原是有流水沖積形成的,屬于外力作用,其他選項地理事物都是由于內(nèi)力作用形成的,故選項C符合題意。
故選:C。
17.下列現(xiàn)象能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的是(  )
①長江三角洲河網(wǎng)密布
②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大量海洋生物化石
③考古學家在臺灣海峽海底發(fā)現(xiàn)有古河道的痕跡
④我國西北地區(qū)的沙漠面積每年都在擴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答】解:在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很久以前是海洋,考古學家在臺灣海峽海底發(fā)現(xiàn)有古河道的痕跡說明臺灣海峽很久以前是陸地,二者能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
故選:B。
18.江心嶼位于溫州市區(qū)北面甌江中游,呈東西長、南北狹的形狀,屬于中國四大名嶼,是溫州有名的4A級風景區(qū)。江心嶼是由甌江泥沙淤積而成的小島,甌江下游還有七都島、靈昆島等多個江心島,形成這些江心島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風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
【解答】解:A、江心洲位于江中,風力作用不可能形成江心洲,故錯誤。
B、江心洲有可能是流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故正確。
C、該地位于南方地區(qū),緯度低,不可能存在冰川作用,故錯誤。
D、生物作用形成江心洲的可能性小,故錯誤。
故選:B。
19.浙江地處長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原因是(  )
A.泥沙的沉積 B.流水的沖刷
C.風的吹蝕 D.冰川的移動
【解答】解:根據(jù)課本內(nèi)容可知,長江三角洲位于長江和錢塘江入海口,由于坡度緩,水流速度慢,加上海水的頂托,導致泥沙沉積形成三角洲地貌,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20.如圖所示是位于阿根廷的中部沙漠地帶的月靈谷,這里土地干燥、地表崎嶇不平。很多天然形成的外表光滑的石頭,如棋子一樣散落在月亮谷中。這些石頭的成因是(  )
A.流水侵蝕 B.冰川侵蝕 C.風沙侵蝕 D.人工雕刻
【解答】解:根據(jù)題干可知,圖中的景觀是在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帶,水資源缺乏,所以不可能是流水侵蝕形成的,最可能是風沙侵蝕形成的,故C正確,AD錯誤。
冰川侵蝕形成的石頭外表不光滑,棱角分明,大小混雜,故B錯誤。
故選:C。
21.下列地形中,主要是由流水的作用引起的是(  )
A.三角洲平原
B.角峰
C.流動沙丘
D.東非大裂谷
【解答】解:三角洲平原的成因是流水沉積作用,A正確。
角峰的成因是冰川侵蝕作用,B錯誤。
流動沙丘的成因是風力沉積作用,C錯誤。
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是內(nèi)力作用,D錯誤。
故選:A。
22.2021年12月1日,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fā)生4.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9千米,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
(1)地震是由地球  (選填“內(nèi)力”或“外力”)作用引起的。
(2)板塊構(gòu)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 大板塊組成,而四川位于  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的地震帶上,所以地震多發(fā)。
(3)如圖為地球內(nèi)部三層結(jié)構(gòu)示意圖,A處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位置,A處位于  (填地層結(jié)構(gòu)名稱)。
【解答】解:(1)地震是由地球內(nèi)部的巖層發(fā)生斷裂和錯位導致能量的快速釋放造成的,能量來自于地球內(nèi)部,是內(nèi)力作用的表現(xiàn)。
(2)根據(jù)課本內(nèi)容可知,板塊構(gòu)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而四川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的地震帶上,所以地震多發(fā)。
(3)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fā)生4.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9千米,陸地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所以本次地震位于地殼圈層,對應(yīng)A處。
故答案為:
(1)內(nèi)力
(2)六;亞歐
(3)地殼
23.陸地的地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  五種類型。其中諸暨的主要地形類型為  。
【解答】解:陸地的地形主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種類型,其中浙江省諸暨的主要地形類型為丘陵,該地形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緩。
故答案為:盆地;丘陵。
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山| 子洲县| 武平县| 孟州市| 上林县| 北辰区| 阳泉市| 舟山市| 阳曲县| 西盟| 山东省| 峡江县| 丰镇市| 会宁县| 永川市| 洪洞县| 宣汉县| 宝坻区| 安阳市| 纳雍县| 象山县| 昭平县| 共和县| 河曲县| 金乡县| 开江县| 延川县| 建瓯市| 武隆县| 南雄市| 贞丰县| 上杭县| 耒阳市| 剑河县| 忻城县| 黔东| 清丰县| 开江县| 大港区| 庆元县| 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