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7 建構原子模型(知識點+例題+習題)-2024-2025學年七下科學期末考點專題大串講(浙教版2024)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7 建構原子模型(知識點+例題+習題)-2024-2025學年七下科學期末考點專題大串講(浙教版2024)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07建構原子模型
知識點一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
時間 模型類型 科學家 模型說明 建立模型的依據
1808年 實心球模型 道爾頓(英國) 認為原子是一個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 猜測
1897年 棗糕模型 湯姆生(英國) 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電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樣鑲嵌在其中 湯姆生發現了電子,且測得電子帶負電,而原子是電中性的
1911年 核式結構模型(又叫行星模型) 盧瑟福 (英國) ①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 ③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運動 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
說明
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
盧瑟福用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極薄的金箔,實驗發現:①絕大部分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②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③甚至有個別α粒子被反彈回來。
分析與結論:絕大部分α粒子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說明原子核體積小,原子內部有較大的空間;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說明帶正電荷的α粒子受到原子內部有帶同種電荷的微粒(原子核)的排斥作用;甚至有個別α粒子被反彈回來,說明撞擊了原子內部質量大、體積小的原子核。
例題: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是經過一代代科學家不斷地發現和提出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的過程。下列有關圖①②③所示的三種原子結構模型的敘述錯誤的是( ?。?br/>A.湯姆生認為圖①模型中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面包內,電子像葡萄干鑲嵌其中
B.如圖②模型玻爾認為電子只能在原子內的一些特定的穩定軌道上繞核運動
C.盧瑟福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帶負電的電子繞帶正電且體積很小的原子核運動的圖③模型
D.依據提出時間先后順序,正確的排列是①②③
解:A.湯姆生發現了電子,1904年湯姆生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葡萄干蛋糕模型,他認為圖①模型中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面包內,電子像葡萄干鑲嵌其中,故A正確;
B.1913年波爾提出波爾模型,他認為電子只能在原子內的一些特定的穩定軌道上繞核運動,故B正確;
C.1911年盧瑟福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行星模型,認為帶負電的電子繞帶正電且體積很小的原子核運動,故C正確;
D.現代的科學家提出了電子云模型,依據提出時間先后順序,三種模型的正確的排列是①③②,故D錯誤。
故選:D。
知識點二原子的構成
1.原子的構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每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每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中子不帶電。
原子的結構:
原子(帶正電荷):
(1)原子核:質子(每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和中子(不帶電荷)
(2)核外電子(每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
說明
①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體積僅為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核外電子在原子核外巨大的空間做高速運動。
②科學研究還發現,構成原子核的質子、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構成的。
③每個原子只有一個原子核。
2.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1)由于原子核內質子所帶的正電荷數量與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量相等,電性相反,因而原子呈電中性。由此推知: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核電荷數: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數叫作核電荷數。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因此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
(3)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3.幾種原子的構成
原子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子數
氫 1 0 1
鋰 3 4 3
碳 6 6 6
鈉 11 12 11
由上表可知:
(1)不同種類的原子,核內的質子數不同(核電荷數不同)。
(2)原子中,中子數不一定等于質子數。如鈉原子的質子數為11,中子數為12,兩者并不相等。
(3)原子核內一定有質子,但不一定有中子。如普通氫原子核內只有1個質子而沒有中子。
(4)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警示
不能依據核外電子數區分原子種類,因為化學反應中,原子核外電子充當重要的角色(原子核外電子數可能發生變化)。
4.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1)核外電子的運動特點: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中,核外電子分層排布,并遵循一定的運動規律在原子核外運動。
(2)電子層:科學家形象地將這些電子運動的區域,稱為電子層。
5.原子結構示意圖
(1)原子結構示意圖通常是由原子核及核電荷數、電子層及各層上的電子數等組成的。其各部分的意義如下所示(以鈉原子為例)。
(1)核外電子在分層排布時,總是優先排布在能量較低、離核較近的電子層,即先排滿第一層,再排第二層,依次類推,排滿一
層,由里向外再排下一層。
(2)每一個電子層上所能容納的電子數是不同的:第一層最多容納2個電子,第二層最多容納8個電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不超過8個(若第一層為最外層時,則不超過2個電子)。
例題:下列各原子結構示意圖中所表示的核外電子排布正確的是(  )
A. B. C. D.
解:A、9號為氟元素,最外層不能超過8個電子,故A錯誤;
B、7號為氮元素,第一層是2個電子,故B錯誤;
C、14號元素硅的原子的結構示意圖符合核外電子排布規律,為,故C正確;
D、19號為鉀元素,最外層不能超過8個電子,各層電子數分別為2、8、8、1,故D錯誤。
故選:C。
知識點三 相對原子質量
1.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
科學家把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分為12等份,則每一份的質量為1.993×10-26×.66×10-27kg,其他原子的質量與碳原子質量的比值,就是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2.相 對 原 子 質 量 的 計 算 方 法
提 示
①原子的質量極小,計算起 來很不方便,因此,國際上規定 采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的 質量。
②碳原子有多種,它們的質 子數都是6,但中子數不同,有6、7 或8等,碳-12原子是指原子核中 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
3. 原子的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的關系
項 目 原子的質量 相對原子質量
得出與性質 實驗測出的,是一 個原子的實際質量 比較得出的,是相對質量
單位 kg 是一個比值,單位是“1”
聯系(計算公式)
4.質子、中子、電子的相對質量
微粒 質量/kg 相對質量 注釋
碳原子 1.993×10-26 12 6個質子、6個中子
質子 1.6726×10-27 1 質子質量≈中子質量
中子 1.6749×10-27 1
電子 9.1101×10-31 電子的質量是質子質 量的
說明
①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 值,它不是一個原子的實際質量, 但能反映出一個原子實際質量的 相對大小,原子質量越大,相對原 子質量越大,兩者成正比。如氫 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碳的相對原 子質量為12,則一個碳原子的實 際質量也是一個氫原子實際質量 的12倍。
②質量相同的不同原子構成 的單一物質,相對原子質量越小的物質所含的原子個數越多。如 1g鐵和1g 鋁,由于鋁的相對原 子質量小于鐵的相對原子質量, 所以1g 鋁所含鋁原子多。
③相對原子質量是≥1的數值。
④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 中子數。
例題:鐵的相對原子質量為56,它表示( ?。?br/>A.一個鐵原子的質量為56克
B.鐵的原子核內有56個質子
C.一個鐵原子的質量是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56倍
D.一個鐵原子的質量是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56倍
解:A、相對原子質量不是原子的真實質量,其單位是“1”,不是“克”,一個鐵原子的質量很小,不是56克,故選項說法錯誤。
B、鐵的原子序數是26,原子中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鐵原子核內有26個質子,而不是56個質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C、根據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可知,一個鐵原子的質量不是一個碳-12 原子質量的56倍,故選項說法錯誤。
D、根據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可知,鐵的相對原子質量為56,表示一個鐵原子的質量是一個碳-12 原子質量的的56倍,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知識點四 離 子
1.離子
在許多化學變化中,電中性的原子會因為得到電子或失去電子成為帶電荷的微粒,這種帶電荷的微粒稱為離子。
2.離子的分類
(1)陽離子:帶正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如鈉離子、銨 根離子。
(2)陰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如氯離子、硫 酸根離子 。
3.離子的形成
一 般來說,金屬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層電子變成陽離 子,非金屬原子容易得到電子變成陰離子。
4.原子與離子的比較
項 目 原子 離子
陽離子 陰離子
結構關系 質子數=電子數 質子數>電子數 質子數<電子數
電性 呈電中性 帶正電 帶負電
相互轉化 同種元素的原子和離子的原子核相同,原子得、失電子 后形成陰、陽離子
拓展
①離子形成化合物的過程:原子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電子的得失,從而形成陰、陽離子,陰、陽離子因所帶電荷不同而相互吸引形成化合物。
②原子的化學性質主要是由最外層電子數決定的,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核不變,改變的只是核外電子,即在離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5.氯化鈉的形成
鈉在氯氣中燃燒時,鈉原子失去1個電子形成帶正 電荷的鈉離子,氯原子得到1個電子形成帶負電荷的氯 離子。帶有異種電荷的鈉離子和氯離子之間相互吸引, 形成了電中性的氯化鈉。
說明
與分子、原子一樣,離子也是構 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如氯化鈉、硫酸 銅都是由離子構成的。
例題:鐵的相對原子質量為56,它表示( ?。?br/>A.一個鐵原子的質量為56克
B.鐵的原子核內有56個質子
C.一個鐵原子的質量是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56倍
D.一個鐵原子的質量是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56倍
解:A、相
1.史料記載: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發現如下現象:①絕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③有極少部分a粒子被彈了回來。從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盧瑟福構建了核式原子結構模型,若、、分別代表電子、質子與中子,則下列各原子示意圖中,和其他三個不屬于同一類原子的是( ?。?br/>A. B.
C. D.
【答案】D
【解答】解:盧瑟福構建了核式原子結構模型,若、、分別代表電子、質子與中子,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A、B、C的核內質子數相同,屬于同一類原子,D的核內質子數與A、B、C相同,和A、B、C不屬于同一類原子。
故選:D。
2.某原子的原子核含有1個質子和2個中子。下列示意圖能正確表示該原子結構的是( ?。?br/>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某原子的原子核含有1個質子和2個中子,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則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1,觀察選項可知,A符合要求。
故選:A。
3.開發月球土壤中的氦﹣3資源,是解決人類能源問題有效途徑之一。氦﹣3是氦的同位素,其原子核內含2個質子和1個中子。則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 ?。?br/>A.1 B.2 C.3 D.6
【答案】B
【解答】解:因為原子中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由題意其原子核內含2個質子,故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2。
故選:B。
4.2024年5月嫦娥六號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采樣,科學研究院團隊將對嫦娥六號采集的月壤樣品中存在的鈦(Ti)含量進行研究。Ti的相對原子質量為49,原子序數是22,則鈦原子的核電荷數為( ?。?br/>A.71 B.49 C.27 D.22
【答案】D
【解答】解:由題意可知,Ti的原子序數是22,原子中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則鈦原子的核電荷數為22。
故選:D。
5.關于物質的組成,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br/>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
B.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C.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D.質子帶負電,電子帶正電
【答案】D
【解答】解:
A、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此選項正確;
B、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此選項正確;
C、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此選項正確;
D、在原子中,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中子不帶電。此選項錯誤。
故選:D。
6.分子和原子的本質區別是( ?。?br/>A.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而原子不能
B.分子能構成物質而原子不能
C.分子大,原子小
D.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答案】D
【解答】解:A、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原子也能,故選項錯誤。
B、分子和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故選項錯誤。
C、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較大小,但由原子構成的分子,其一個分子比構成它的原子大,故選項錯誤。
D、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故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選項正確。
故選:D。
7.如圖是鎂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鎂原子結構示意圖中X=8
B.鎂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2個電子后帶負電荷
C.鎂原子核內有12個質子
D.鎂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
【答案】B
【解答】解:A、當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原子,則12=2+x+2,x=8,故選項說法正確。
B、鎂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2,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2個電子而形成帶2個單位正電荷的陽離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C、由鎂原子結構示意圖為可以看出:圓圈內的數字是12,故選項說法正確。
D、由鎂原子結構示意圖為可以看出: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B。
8.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是經過一代代科學家不斷地發現和提出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的過程。下列有關圖①②③所示的三種原子結構模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湯姆生認為圖①模型中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面包內,電子像葡萄干鑲嵌其中
B.如圖②模型玻爾認為電子只能在原子內的一些特定的穩定軌道上繞核運動
C.盧瑟福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電子繞帶正電且體積很小的原子核運動的圖③模型
D.依據提出時間先后順序,正確的排列是①②③
【答案】D
【解答】解:A、湯姆生認為圖①模型中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面包內,電子像葡萄干鑲嵌其中,是1904年提出來的棗糕模型,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如圖②模型玻爾認為電子只能在原子內的一些特定的穩定軌道上繞核運動,是玻爾1913年提出來的,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盧瑟福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帶負電的電子繞帶正電且體積很小的原子核運動的圖③模型,是盧瑟福1911年提出來的原子行星模型,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依據提出時間先后順序,正確的排列是①③②,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9.下列是幾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①和②兩種粒子的化學性質相似
B.③和④均屬于離子結構示意圖
C.粒子②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
D.①②③④共表示四種元素的粒子
【答案】C
【解答】解:A、①的核外只有一個電子層,有2個電子,具有相對穩定結構;②的核外有3個電子層,最外層的電子數是2,未達到穩定結構。故A錯誤。
B、在④中核內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屬于原子。故B錯誤;
C、在②的核外有3個電子層,最外層的電子數是2,小于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故C正確;
D、由粒子的結構示意圖可知,質子數有3種,共屬于三種元素。故D錯誤。
故選:C。
10.今有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只有②表示的是中性原子,在化合物中通常顯+2價
B.只有①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屬元素
C.它們對應的原子,其核外有相同的電子層數
D.①④表示的分別是陰離子、陽離子
【答案】C
【解答】解:A、原子中,質子數=電子數,只有②表示的是中性原子——鎂原子,在化合物中鎂元素通常顯+2價,選項說法正確;
B、圖示粒子共有氧元素、鈉元素和鎂元素,只有①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屬元素,選項說法正確;
C、①對應的是氧原子,氧原子的核外有兩個電子層,其余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三個電子層,選項說法錯誤;
D、①中,質子數小于電子數,屬于陰離子;④中質子數大于電子數,屬于陽離子,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C。
11.假設1個甲原子的質量為n千克,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b,則1個標準的碳原子的實際質量可以表示為(  )
A.kg B.kg C.kg D.kg
【答案】A
【解答】解:1個甲原子的質量為n千克,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b,1個標準的碳原子的實際質量為x,b,xkg。
故選:A。
12.已知一個SO2分子的質量為n千克,一個SO3分子的質量為m千克(假設SO2、SO3分子中硫原子、氧原子分別具有相同的中子數),若以硫原子質量的32分之1作為標準,則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br/>A. B.
C. D.
【答案】B
【解答】解:已知一個SO2分子質量為n千克,一個SO3分子質量為m千克,則1個氧原子的質量為(m﹣n)kg;則1個硫原子的質量為nkg﹣2(m﹣n) kg=(3n﹣2m)kg;若以硫原子質量的32分之1作為標準,則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故選:B。
13.1個12C原子(含6個質子,6個中子)的質量為a kg,1個18O原子(含8個質子,10個中子)的質量為b kg,則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18O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B.12C與18O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為
C.18g18O質子的質量約為9g
D.1個由12C和18O組成的CO2分子含22個電子,26個中子
【答案】C
【解答】解:A、18O的相對原子質量,故A正確;
B、由于相對原子質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實際質量之比,則12C與18O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為,故B正確;
C、1個18O原子中含8個質子,10個中子,所以18g18O質子的質量約為18g8g,故C錯誤;
D、1個12C原子含6個質子,6個中子,1個18O原子含8個質子,10個中子,所以1個由12C和18O組成的CO2分子含22個電子,26個中子,故D正確。
故選:C。
14.如圖是測定相對原子質量的示意圖,推斷A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約為( ?。?br/>A.7 B.7g C.19 D.19g
【答案】C
【解答】解:由前兩幅圖可知,碳12原子的與1個氫原子的質量相等,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右圖中,右盤上有1個12碳原子和個碳12原子,1個碳12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個碳12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個碳12原子相對原子質量的7倍,則個碳12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7;則右盤上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7=19;故A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約為19。
故選:C。
15.如圖天平右盤中“▲”為一個C﹣12原子質量的,據圖推測A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br/>A. B.18 C.12 D.9
【答案】B
【解答】解:由圖可知,天平平衡,故右盤中9個小塊的總質量等于一個A原子的質量,而這個小塊對應的是一個C﹣12質量的。
設“▲”的質量為m,一個C﹣12原子質量為n。
根據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公式可知,A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18。
故選:B。
16.已知一個銀原子的質量為mkg。質子數為6、中子數為6的碳原子的質量為nkg,則銀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A. B. C. D.
【答案】A
【解答】解:已知一個銀原子的質量為mkg。質子數為6、中子數為6的碳原子的質量為nkg,則銀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故選:A。
17.一個碳原子的實際質量為m,它的相對原子質量為M,現有一個原子的實際質量為a,則它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
A. B. C. D.
【答案】B
【解答】解:一個碳原子的實際質量為m,它的相對原子質量為M,設一個碳﹣12原子質量為mC,則M,mc;一個原子的實際質量為a,則它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故選:B。
18.在學習完《微粒的符號與模型》后,某學習小組進行項目學習:制作分子模型,如圖是該小組的部分項目學習記錄單,據此回答問題:
驅動性問題 如何制作甲烷分子模型?
成果展示 模型說明書: ①甲烷化學式:CH4 ②一個甲烷分子的質量:2.67×10﹣26千克 一個氫原子的質量約:1.67×10﹣27千克 一個碳原子的質量約:2.00×10﹣26千克 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約:2.66×10﹣26千克
為了加深對相對原子質量的理解,該小組以一個碳原子質量的為標準,用其他原子的質量與該“標準”相比得出的倍數當做“相對原子質量”,則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A.2 B.4 C.12 D.16
【答案】B
【解答】解:該小組以一個碳原子質量的為標準,用其他原子的質量與該“標準”相比得出的倍數當做“相對原子質量”,則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4。
故選:B。
19.已知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是1.993×10﹣26kg,氧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則一個氧原子實際質量的算法正確的是( ?。?br/>A.(1.993×10﹣26kg)÷12×16
B.(1.993×10﹣26kg)÷16×12
C.( 1.993×10﹣26kg)×12
D.(1.993×10﹣26kg)×16
【答案】A
【解答】解:已知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是1.993×10﹣26kg,氧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設一個氧原子實際質量為x,則16,則x=(1.993×10﹣26kg)÷12×16。
故選:A。
20.首先發現原子內部有電子的科學家是(  )
A.道爾頓 B.湯姆生 C.盧瑟福 D.胡克
【答案】B
【解答】解:A、道爾頓提出原子論時認為原子是實心球體,故A錯誤;
B、湯姆生(約瑟夫 約翰 湯姆生)通過陰極射線實驗于1897年發現了電子,證明了原子內部存在帶負電的粒子(電子),故B正確;
C、盧瑟福發現了原子核,故C錯誤;
D、胡克則以彈性定律和顯微鏡觀察細胞聞名,與原子結構無關,故D錯誤。
故選:B。
21.史料記載: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發現如下現象:①絕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③有極少部分α粒子被彈了回來。從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繪制圖像如圖所示,其中符合實驗現象的圖像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A.該圖像顯示所有α粒子的偏轉角度都為0°,不符合有小部分α粒子改變運動方向和極少部分α粒子被彈回的實驗現象,故A錯誤;
B.此圖像顯示α粒子的偏轉角度沒有明顯的規律,不符合實驗中絕大多數α粒子不改變方向,小部分改變方向,極少部分被彈回的現象,故B錯誤;
C.圖像中絕大多數α粒子的偏轉角度接近0°,符合絕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運動方向;有小部分α粒子有一定的偏轉角度,符合有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運動方向;極少部分α粒子的偏轉角度接近180°,符合有極少部分α粒子被彈了回來,故C正確;
D.該圖像顯示大部分α粒子的偏轉角度都很大,不符合絕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運動方向的實驗現象,故D錯誤。
故選:C。
22.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以下是科學家及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如圖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結構模型建立先后順序的是( ?。?br/>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B
【解答】解:1904年湯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1911 年盧瑟福提出了帶核的原子結構模型;1913年玻爾提出了軌道式原子模型(即分層結構模型)。
所以,先后順序為③→②→①。
故選:B。
23.原子模型的演變反映了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漫長歷程。一些科學家提出的原子模型如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道爾頓系統地提出了原子論
B.湯姆孫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子
C.盧瑟福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
D.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是迄今為止最完善的原子模型
【答案】D
【解答】解:A.道爾頓在19世紀初系統地提出了原子論,認為物質由不可分割的小顆?!訕嫵?,故正確。
B.湯姆孫在1897年通過研究陰極射線,發現了電子,從而揭示了原子是有復雜結構的,故正確。
C.盧瑟福在1909年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實驗,通過這個實驗他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故正確。
D.雖然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成功解釋了α粒子散射實驗,并指出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很小的核上,電子在核外運動,但這個模型并不能解釋原子的穩定性以及原子光譜的分立性。后來的量子力學模型,特別是玻爾的原子模型以及更完善的量子力學描述,才能更好地解釋這些現象,故錯誤。
故選:D。
24.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箔而產生散射的實驗如圖甲所示,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如圖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結構。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br/>A.通過該實驗可知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
B.α粒子可能是某種原子的原子核
C.圖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結構是一種模型
D.該實驗證明原子核與α粒子相比質量很小
【答案】D
【解答】解:A、在α粒子散射實驗中,大多數α粒子能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方向前進,這表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沒有質量較大的物質阻擋,即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故A正確;
B、α粒子是氦原子失去電子后的原子核,所以α粒子是某種原子(氦原子)的原子核,故B正確;
C、圖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結構是為了形象地描述原子的結構特點而構建的一種模型,故C正確;
D、在α粒子散射實驗中,有少數α粒子發生大角度偏轉,甚至被反向彈回,這說明原子核質量很大,α粒子與原子核相比質量小,故D錯誤;
故選:D。
25.如圖所示為鎵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它的核電荷數是  31  ,n的值為  18  ,從已有信息  不能  (填“能”或“不能”)推知它的中子數。
【答案】31;18;不能。
【解答】解:在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圓圈內的數字表示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由圖可知,圓圈內數字為31,所以鎵原子的核電荷數是31。在原子中,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鎵原子質子數為31,其核外電子數也為31,則2+8+n+3=31,即13+n=31,解得n=31 13=18。原子結構示意圖只能提供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相關信息,從給出的鎵原子結構示意圖中,無法獲取關于中子數的信息,所以從已有信息不能推知它的中子數。
故答案為:31;18;不能。
26.根據下列粒子的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1)屬于同種元素的粒子是  BD  (填字母,下同)。
(2)屬于陰離子的是  D  ,A粒子所屬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三  周期。
(3)B和E兩種原子的  最外層電子數  相同,所以它們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4)請寫出僅由BC兩種元素構成的化合物: MgF2  (填化學式)。
【答案】(1)BD;
(2)D;三;
(3)最外層電子數;
(4)MgF2。
【解答】解:(1)元素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BD的質子數相同,屬于同種元素。
(2)D的質子數=9,核外電子數=10,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陰離子;周期數=原子核外電子層數,A粒子是原子失去1個電子形成的,其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則在元素周期表中,該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3)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B和E兩種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它們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4)B的質子數為9,為氟元素,氟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7,大于4,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形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的陰離子,化合價的數值等于離子所帶電荷的數值,且符號一致,在化合物中顯﹣1價;C的質子數為12,為鎂元素,鎂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2,小于4,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形成帶2個單位正電荷的陽離子,化合價的數值等于離子所帶電荷的數值,且符號一致,在化合物中顯+2價,則B、C兩種元素構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MgF2。
故答案為:
(1)BD;
(2)D;三;
(3)最外層電子數;
(4)MgF2。
27.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實際質量與基準相比后得出的比值。基準的確定歷經幾代科學家的研究,下列是其歷程的部分資料:
(1)若氫原子質量為a,氧原子質量為b,以道爾頓的原子量基準,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2)結合資料三,請推測斯達的原子量基準后來被取代的原因是 氧有三種同位素,斯達所制定的基準沒有指定是氧的哪一種同位素  。
(3)現代科學將一個原子的真實質量與一個C﹣12原子質量的做比較,即可得到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下列利用的科學方法與之相似的是 AC  。(可多選)
A.衡量物體質量的大小是以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為基準
B.研究磁場的分布規律時,引入磁感線的概念進行描述
C.研究星系間距離,以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為1光年,則比鄰星系距離太陽系4.22光年
D.研究影響通電螺線管磁場強弱的因素時,通過比較吸引的鐵釘數量來反映磁性強弱
【答案】(1);
(2)氧有三種同位素,斯達所制定的基準沒有指定是氧的哪一種同位素;
(3)AC。
【解答】解:(1)道爾頓提出以氫原子的質量為基準,其他原子的質量均與氫原子作比較得到原子量,則若氫原子質量為a,氧原子質量為b,以道爾頓的原子量基準,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氧有三種同位素,斯達所制定的基準沒有指定是氧的哪一種同位素,所以斯達的原子量基準后來被取代;
(3)A、用國際千克原器來衡量物體質量的大小,屬于比較法,故正確;
B、根據磁場對磁體的作用大小,引入磁感線的概念來描述磁場,采用的是模型法,故錯誤;
C、以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為1光年,來表示星系間的距離,采用的是比較法,故正確;
D、通過比較吸引鐵釘的數量來反映磁性的強弱,采用的是轉換法,故錯誤。
故答案為:(1);
(2)氧有三種同位素,斯達所制定的基準沒有指定是氧的哪一種同位素;
(3)AC。
28.請回答下列問題。
(1)已知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6。一個甲原子的質量是一個碳原子(含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質量的12倍。則氧原子質量與甲原子質量之比為 1:9  。
(2)已知一個A原子的質量為mkg,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為nkg,A原子的核外有a個電子。則A原子所含的中子數為   。
【答案】(1)1:9;
(2)。
【解答】解:(1)設碳原子的質量為m,則甲原子的質量為12m,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144,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的質量成正比,故氧原子質量與甲原子質量之比為16:144=1:9。
(2)一個A原子的質量為mkg,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為nkg,則A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原子中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A原子的核外有a個電子。則A原子的核內質子數為a;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A原子的中子數是。
故答案為:(1)1:9;
(2)。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07 建構原子模型
知識點一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
時間 模型類型 科學家 模型說明 建立模型的依據
1808年 實心球模型 道爾頓(英國) 認為原子是一個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 猜測
1897年 棗糕模型 湯姆生(英國) 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電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樣鑲嵌在其中 湯姆生發現了電子,且測得電子帶負電,而原子是電中性的
1911年 核式結構模型(又叫行星模型) 盧瑟福 (英國) ①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 ③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運動 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
說明
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
盧瑟福用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極薄的金箔,實驗發現:①絕大部分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②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③甚至有個別α粒子被反彈回來。
分析與結論:絕大部分α粒子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說明原子核體積小,原子內部有較大的空間;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說明帶正電荷的α粒子受到原子內部有帶同種電荷的微粒(原子核)的排斥作用;甚至有個別α粒子被反彈回來,說明撞擊了原子內部質量大、體積小的原子核。
例題: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是經過一代代科學家不斷地發現和提出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的過程。下列有關圖①②③所示的三種原子結構模型的敘述錯誤的是( ?。?br/>A.湯姆生認為圖①模型中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面包內,電子像葡萄干鑲嵌其中
B.如圖②模型玻爾認為電子只能在原子內的一些特定的穩定軌道上繞核運動
C.盧瑟福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帶負電的電子繞帶正電且體積很小的原子核運動的圖③模型
D.依據提出時間先后順序,正確的排列是①②③
知識點二原子的構成
1.原子的構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每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每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中子不帶電。
原子的結構:
原子(帶正電荷):
(1)原子核:質子(每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和中子(不帶電荷)
(2)核外電子(每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
說明
①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體積僅為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核外電子在原子核外巨大的空間做高速運動。
②科學研究還發現,構成原子核的質子、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構成的。
③每個原子只有一個原子核。
2.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1)由于原子核內質子所帶的正電荷數量與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量相等,電性相反,因而原子呈電中性。由此推知: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核電荷數: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數叫作核電荷數。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因此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
(3)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3.幾種原子的構成
原子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子數
氫 1 0 1
鋰 3 4 3
碳 6 6 6
鈉 11 12 11
由上表可知:
(1)不同種類的原子,核內的質子數不同(核電荷數不同)。
(2)原子中,中子數不一定等于質子數。如鈉原子的質子數為11,中子數為12,兩者并不相等。
(3)原子核內一定有質子,但不一定有中子。如普通氫原子核內只有1個質子而沒有中子。
(4)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警示
不能依據核外電子數區分原子種類,因為化學反應中,原子核外電子充當重要的角色(原子核外電子數可能發生變化)。
4.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1)核外電子的運動特點: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中,核外電子分層排布,并遵循一定的運動規律在原子核外運動。
(2)電子層:科學家形象地將這些電子運動的區域,稱為電子層。
5.原子結構示意圖
(1)原子結構示意圖通常是由原子核及核電荷數、電子層及各層上的電子數等組成的。其各部分的意義如下所示(以鈉原子為例)。
(1)核外電子在分層排布時,總是優先排布在能量較低、離核較近的電子層,即先排滿第一層,再排第二層,依次類推,排滿一
層,由里向外再排下一層。
(2)每一個電子層上所能容納的電子數是不同的:第一層最多容納2個電子,第二層最多容納8個電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不超過8個(若第一層為最外層時,則不超過2個電子)。
例題:下列各原子結構示意圖中所表示的核外電子排布正確的是( ?。?br/>A. B. C. D.
知識點三 相對原子質量
1.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
科學家把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分為12等份,則每一份的質量為1.993×10-26×.66×10-27kg,其他原子的質量與碳原子質量的比值,就是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2.相 對 原 子 質 量 的 計 算 方 法
提 示
①原子的質量極小,計算起 來很不方便,因此,國際上規定 采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的 質量。
②碳原子有多種,它們的質 子數都是6,但中子數不同,有6、7 或8等,碳-12原子是指原子核中 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
3. 原子的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的關系
項 目 原子的質量 相對原子質量
得出與性質 實驗測出的,是一 個原子的實際質量 比較得出的,是相對質量
單位 kg 是一個比值,單位是“1”
聯系(計算公式)
4.質子、中子、電子的相對質量
微粒 質量/kg 相對質量 注釋
碳原子 1.993×10-26 12 6個質子、6個中子
質子 1.6726×10-27 1 質子質量≈中子質量
中子 1.6749×10-27 1
電子 9.1101×10-31 電子的質量是質子質 量的
說明
①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 值,它不是一個原子的實際質量, 但能反映出一個原子實際質量的 相對大小,原子質量越大,相對原 子質量越大,兩者成正比。如氫 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碳的相對原 子質量為12,則一個碳原子的實 際質量也是一個氫原子實際質量 的12倍。
②質量相同的不同原子構成 的單一物質,相對原子質量越小的物質所含的原子個數越多。如 1g鐵和1g 鋁,由于鋁的相對原 子質量小于鐵的相對原子質量, 所以1g 鋁所含鋁原子多。
③相對原子質量是≥1的數值。
④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 中子數。
例題:鐵的相對原子質量為56,它表示(  )
A.一個鐵原子的質量為56克
B.鐵的原子核內有56個質子
C.一個鐵原子的質量是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56倍
D.一個鐵原子的質量是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56倍
知識點四 離 子
1.離子
在許多化學變化中,電中性的原子會因為得到電子或失去電子成為帶電荷的微粒,這種帶電荷的微粒稱為離子。
2.離子的分類
(1)陽離子:帶正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如鈉離子、銨 根離子。
(2)陰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如氯離子、硫 酸根離子 。
3.離子的形成
一 般來說,金屬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層電子變成陽離 子,非金屬原子容易得到電子變成陰離子。
4.原子與離子的比較
項 目 原子 離子
陽離子 陰離子
結構關系 質子數=電子數 質子數>電子數 質子數<電子數
電性 呈電中性 帶正電 帶負電
相互轉化 同種元素的原子和離子的原子核相同,原子得、失電子 后形成陰、陽離子
拓展
①離子形成化合物的過程:原子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電子的得失,從而形成陰、陽離子,陰、陽離子因所帶電荷不同而相互吸引形成化合物。
②原子的化學性質主要是由最外層電子數決定的,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核不變,改變的只是核外電子,即在離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5.氯化鈉的形成
鈉在氯氣中燃燒時,鈉原子失去1個電子形成帶正 電荷的鈉離子,氯原子得到1個電子形成帶負電荷的氯 離子。帶有異種電荷的鈉離子和氯離子之間相互吸引, 形成了電中性的氯化鈉。
說明
與分子、原子一樣,離子也是構 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如氯化鈉、硫酸 銅都是由離子構成的。
例題:鐵的相對原子質量為56,它表示( ?。?br/>A.一個鐵原子的質量為56克
B.鐵的原子核內有56個質子
C.一個鐵原子的質量是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56倍
D.一個鐵原子的質量是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56倍
1.史料記載: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發現如下現象:①絕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③有極少部分a粒子被彈了回來。從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盧瑟福構建了核式原子結構模型,若、、分別代表電子、質子與中子,則下列各原子示意圖中,和其他三個不屬于同一類原子的是(  )
A. B.
C. D.
2.某原子的原子核含有1個質子和2個中子。下列示意圖能正確表示該原子結構的是( ?。?br/>A. B. C. D.
3.開發月球土壤中的氦﹣3資源,是解決人類能源問題有效途徑之一。氦﹣3是氦的同位素,其原子核內含2個質子和1個中子。則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 ?。?br/>A.1 B.2 C.3 D.6
4.2024年5月嫦娥六號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采樣,科學研究院團隊將對嫦娥六號采集的月壤樣品中存在的鈦(Ti)含量進行研究。Ti的相對原子質量為49,原子序數是22,則鈦原子的核電荷數為( ?。?br/>A.71 B.49 C.27 D.22
5.關于物質的組成,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br/>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
B.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C.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D.質子帶負電,電子帶正電
6.分子和原子的本質區別是(  )
A.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而原子不能
B.分子能構成物質而原子不能
C.分子大,原子小
D.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如圖是鎂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鎂原子結構示意圖中X=8
B.鎂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2個電子后帶負電荷
C.鎂原子核內有12個質子
D.鎂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
8.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是經過一代代科學家不斷地發現和提出新的原子結構模型的過程。下列有關圖①②③所示的三種原子結構模型的敘述錯誤的是( ?。?br/>A.湯姆生認為圖①模型中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面包內,電子像葡萄干鑲嵌其中
B.如圖②模型玻爾認為電子只能在原子內的一些特定的穩定軌道上繞核運動
C.盧瑟福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電子繞帶正電且體積很小的原子核運動的圖③模型
D.依據提出時間先后順序,正確的排列是①②③
9.下列是幾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①和②兩種粒子的化學性質相似
B.③和④均屬于離子結構示意圖
C.粒子②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
D.①②③④共表示四種元素的粒子
10.今有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只有②表示的是中性原子,在化合物中通常顯+2價
B.只有①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屬元素
C.它們對應的原子,其核外有相同的電子層數
D.①④表示的分別是陰離子、陽離子
11.假設1個甲原子的質量為n千克,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b,則1個標準的碳原子的實際質量可以表示為( ?。?br/>A.kg B.kg C.kg D.kg
12.已知一個SO2分子的質量為n千克,一個SO3分子的質量為m千克(假設SO2、SO3分子中硫原子、氧原子分別具有相同的中子數),若以硫原子質量的32分之1作為標準,則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br/>A. B.
C. D.
13.1個12C原子(含6個質子,6個中子)的質量為a kg,1個18O原子(含8個質子,10個中子)的質量為b kg,則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18O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B.12C與18O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為
C.18g18O質子的質量約為9g
D.1個由12C和18O組成的CO2分子含22個電子,26個中子
14.如圖是測定相對原子質量的示意圖,推斷A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約為( ?。?br/>A.7 B.7g C.19 D.19g
15.如圖天平右盤中“▲”為一個C﹣12原子質量的,據圖推測A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
A. B.18 C.12 D.9
16.已知一個銀原子的質量為mkg。質子數為6、中子數為6的碳原子的質量為nkg,則銀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br/>A. B. C. D.
17.一個碳原子的實際質量為m,它的相對原子質量為M,現有一個原子的實際質量為a,則它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
A. B. C. D.
18.在學習完《微粒的符號與模型》后,某學習小組進行項目學習:制作分子模型,如圖是該小組的部分項目學習記錄單,據此回答問題:
驅動性問題 如何制作甲烷分子模型?
成果展示 模型說明書: ①甲烷化學式:CH4 ②一個甲烷分子的質量:2.67×10﹣26千克 一個氫原子的質量約:1.67×10﹣27千克 一個碳原子的質量約:2.00×10﹣26千克 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約:2.66×10﹣26千克
為了加深對相對原子質量的理解,該小組以一個碳原子質量的為標準,用其他原子的質量與該“標準”相比得出的倍數當做“相對原子質量”,則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br/>A.2 B.4 C.12 D.16
19.已知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是1.993×10﹣26kg,氧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則一個氧原子實際質量的算法正確的是( ?。?br/>A.(1.993×10﹣26kg)÷12×16
B.(1.993×10﹣26kg)÷16×12
C.( 1.993×10﹣26kg)×12
D.(1.993×10﹣26kg)×16
20.首先發現原子內部有電子的科學家是(  )
A.道爾頓 B.湯姆生 C.盧瑟福 D.胡克
21.史料記載: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發現如下現象:①絕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③有極少部分α粒子被彈了回來。從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繪制圖像如圖所示,其中符合實驗現象的圖像是( ?。?br/>A. B.
C. D.
22.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以下是科學家及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如圖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結構模型建立先后順序的是( ?。?br/>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3.原子模型的演變反映了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漫長歷程。一些科學家提出的原子模型如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道爾頓系統地提出了原子論
B.湯姆孫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子
C.盧瑟福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
D.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是迄今為止最完善的原子模型
24.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箔而產生散射的實驗如圖甲所示,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如圖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結構。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通過該實驗可知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
B.α粒子可能是某種原子的原子核
C.圖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結構是一種模型
D.該實驗證明原子核與α粒子相比質量很小
25.如圖所示為鎵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它的核電荷數是     ,n的值為     ,從已有信息     (填“能”或“不能”)推知它的中子數。
26.根據下列粒子的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1)屬于同種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下同)。
(2)屬于陰離子的是     ,A粒子所屬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
(3)B和E兩種原子的     相同,所以它們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4)請寫出僅由BC兩種元素構成的化合物:    (填化學式)。
27.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實際質量與基準相比后得出的比值?;鶞实拇_定歷經幾代科學家的研究,下列是其歷程的部分資料:
(1)若氫原子質量為a,氧原子質量為b,以道爾頓的原子量基準,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2)結合資料三,請推測斯達的原子量基準后來被取代的原因是    。
(3)現代科學將一個原子的真實質量與一個C﹣12原子質量的做比較,即可得到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下列利用的科學方法與之相似的是    。(可多選)
A.衡量物體質量的大小是以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為基準
B.研究磁場的分布規律時,引入磁感線的概念進行描述
C.研究星系間距離,以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為1光年,則比鄰星系距離太陽系4.22光年
D.研究影響通電螺線管磁場強弱的因素時,通過比較吸引的鐵釘數量來反映磁性強弱
28.請回答下列問題。
(1)已知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6。一個甲原子的質量是一個碳原子(含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質量的12倍。則氧原子質量與甲原子質量之比為    。
(2)已知一個A原子的質量為mkg,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為nkg,A原子的核外有a個電子。則A原子所含的中子數為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泰县| 浠水县| 兴城市| 枣阳市| 大理市| 化州市| 乐都县| 奇台县| 永和县| 淮阳县| 吴桥县| 灌阳县| 嵊泗县| 松原市| 铜山县| 深州市| 榆中县| 桂东县| 白山市| 英吉沙县| 梓潼县| 东港市| 米林县| 潼南县| 湘阴县| 达孜县| 会宁县| 临汾市| 方山县| 安阳县| 东平县| 大冶市| 安义县| 罗山县| 建平县| 林口县| 都江堰市| 阜新市| 宝丰县| 靖西县|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