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下科學丨第04章 核心知識梳理1.地球的內部結構(1)地球內部結構:地球由外向內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2)各圈層的特點圈層名稱 深度 主要特征地殼 平均為17千米 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呈固態地幔 上地幔 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處 巖石圈: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 軟流層:上地幔上部,巖漿發源地下地幔地核 外地核 2900~5000千米 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 5000~6371千米 固態2.地形(1)地形的類型:人們根據海拔和形態特征的差別,將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基本類型。(2)各種地形的特點類型 海拔 地形特征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廣闊、起伏很小高原 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邊緣陡峻,頂面平坦寬廣山地 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較陡,溝谷較深,相對高度超過200米丘陵 較低(一般在200~500米) 坡度和緩,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盆地 四周高,中間低平3.等高線地形圖(1)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種用等高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實際上是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用來表示地形的起伏。(2)等高線地形圖的作用:等高線的數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勢起伏的狀況。從等高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線的形態也不一樣。(3)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單位:米)山頂 鞍部 峭壁/陡崖 山脊 山谷特點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常用“▲”表示 兩個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應) 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常用“┬┬┬┬”符號表示 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 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圖例4.地形的變化(1)內力作用:內力作用是指來自地球內部的巨大能量,它改變了地表的形態,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內力作用常常使地表的起伏加大。(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它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黃土高原 溶洞 丹霞地貌 角鋒和冰斗谷1.根尖的結構與功能(1)根尖: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著生根毛的部分,它是根生長、分化、吸收養料最活躍的部位。(2)根尖的結構:根據根尖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不同,從根尖的尖端起,依次可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根毛區(成熟區)四個部分。根尖的結構模式圖(3)根尖各結構的特點及其功能根尖結構 特點 功能根冠 細胞壁薄,外層細胞排列比較疏松,內部細胞小、排列緊密 起保護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斷地生長分生區 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細胞質濃,細胞排列緊密,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外觀呈黃色 分裂產生新的細胞,大部分 成為伸長區的細胞,進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結構伸長區 細胞逐漸停止分裂, 但能較快生長 使根不斷地伸長根毛區 (成熟區) 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長度的根毛,根毛細胞的細胞壁極薄,液泡較大 擴大了根的吸收面積,保證了植物能吸收足夠營養,是根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2.根毛細胞的吸水與失水(1)根毛細胞的吸水與失水① 吸水:根毛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② 失水:根毛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2)根毛吸水過程: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進入根毛細胞后,根據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的差異,水分由一個皮層細胞進入另一個皮層細胞,然后進入根的木質部導管,最后上升到植物體的各結構。(3)“燒苗”現象:一次施肥過多,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超過根毛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根毛細胞會因失水過多而導致植物體嚴重缺水。3.無機鹽對植物的作用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生長所需的各種無機鹽,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會起不同的作用。(1)用于構建植物體:如氮和鎂是合成葉綠素的原料,氮和硫是合成蛋白質的原料。(2)用于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元素 作用 缺乏時的癥狀氮 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 使枝葉長得繁茂 植株矮小,葉色發黃磷 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和開花等,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 植株矮小,葉片暗綠帶紅鉀 使莖稈粗壯, 促進淀粉的合成和運輸 植株矮小,莖稈軟弱, 易倒伏,葉片上有許多褐斑1.雙子葉植物木質莖的結構(1)樹皮① 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保護作用。② 韌皮部:位于樹皮靠近木質部的部位,韌皮部中含有起輸導作用的篩管。(2)形成層:在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細胞只有2~3層,它能不斷地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3)木質部:含有起輸導作用的導管。(4)髓:位于莖的中央,其細胞體積較大,具有儲藏營養的作用。2.植物體內的物質運輸(1)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水分和無機鹽被根尖吸收后,會進入根部導管。由于根和莖中的導管是相互連通的,最后它們能進入莖中央的導管。實驗證明,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2)有機物的運輸① 有機物的來源:葉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植物體各器官、組織需要的有機物主要由葉提供。② 運輸途徑:有機物主要由韌皮部中的篩管自上而下運輸。③ “枝瘤”現象:環剝樹皮時破壞了樹皮韌皮部內篩管,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的通道被切斷,有機物在環剝處的上方積累,從而形成枝瘤。枝瘤(3)導管與篩管的比較存在的位置 運輸的物質 運輸方向導管 木質部 水、無機鹽 從下到上篩管 韌皮部 有機物 從上到下導管和篩管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