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2024)科學七下丨實驗探究-考點梳理(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2024)科學七下丨實驗探究-考點梳理(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教材丨七下科學常考實驗梳理
目錄
一、 觀察種子的結構 1
二、 探究水、溫度、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 ★ 2
三、 電解水實驗 ★ 3
四、 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盧瑟福實驗) ★ 4
五、 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5
六、 測量石塊和鹽水的密度 ★ 6
(一) 測量鋁塊密度 6
(二) 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石塊密度 7
(三) 差量法測量鹽水的密度 7
七、 探究物態變化 ★ 9
(一) 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規律 9
(二) 探究液體蒸發快慢的影響因素 11
(三) 水的沸騰實驗 12
(四) 觀察碘的升華和凝華/碘錘實驗 13
八、 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14
九、 探究植物根的結構與物質吸收 15
十、 探究植物莖的結構與物質運輸 17
探索活動:探究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 18
實驗一、觀察種子的結構
(一) 實驗器材
培養皿,刀片,鑷子,放大鏡,滴管,稀碘液,浸脹的菜豆種子,浸脹的玉米種子。
(二) 實驗步驟
1. 觀察菜豆種子的結構
(1) 取一粒浸脹的菜豆種子,觀察并描述它的外形。
(2) 剝去種皮,掰開子葉,用放大鏡觀察菜豆種子內部各個結構的形狀及位置。
(3)用刀片在菜豆種子的子葉上劃幾行,再滴上稀碘液,能看到什么變化?
能看到:子葉部分變藍色,而胚芽、胚軸和胚根不變藍。
2. 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
(1) 取一粒浸脹的玉米種子,觀察并描述它的外形。
(2)用刀片在玉米種子中央縱向剖開,用放大鏡觀察玉米種子內部各個結構的形狀及位置。
(3)在玉米種子的剖面滴上稀碘液,能看到什么變化?
能看到:胚乳部分變藍色,而果皮種皮貼合處不變藍,胚不變藍。
(三) 實驗結論
3. 以上的變化說明了:菜豆種子的子葉和玉米種子的胚乳中都含有淀粉等營養物質。
( 四 )交流討論
4. 根據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在結構上有哪些異同點?嘗試用列表的方式進行比較。
結構名稱 菜豆種子 玉米種子
種皮 無色透明 種皮與果皮愈合
胚 胚芽 有
胚軸 有
胚根 有
子葉 2 片 1 片
胚乳 無 有
(五)注意事項
1. 菜豆種子的淀粉儲存在子葉中,直接滴加碘液可能沒有明顯現象,實驗中可以先用刀片在子葉上劃幾道,或將子葉切成小塊,在切口處滴加碘液,再觀察顏色變化。
2. 縱切玉米種子操作要求:將玉米種子平放在解剖盤中,從中央軸線切開,把玉米種子的胚和胚乳切為左右兩部分,如上圖所示。
*查詢資料:淀粉遇碘液會變藍
實驗二、探究水、溫度、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
(一) 實驗目標
1. 探究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
2. 學習應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方案。
(二) 建立假設
1. 種子萌發需要: 適宜的溫度;
2. 種子萌發需要: 一定的水分;
3. 種子萌發需要: 充足的空氣 ;
(三) 實驗器材
錐形瓶,瓶塞,綠豆(或黑豆、豌豆等),水。
( 四 )設計方案
1. 取四只錐形瓶,分別標上甲、乙、丙、丁。
2. 選取顆粒飽滿、結構完整、具有活力且過了休眠期的同種種子 32 顆,平均分成四組放于四只錐形瓶中,往錐形瓶乙中裝滿水并塞上瓶塞,在錐形瓶丙和丁中加入適量的水且未沒過種子,錐形瓶甲不作處理。
3. 將錐形瓶甲、乙、丙置于溫度為 20~25℃的環境中,將錐形瓶丁置于溫度為 0℃的環境中,如圖所示。
4. 分析實驗方案中各處種子的環境條件,填寫記錄表(選填“有 ”或“無 ”)
組別 水分 空氣 合適的溫度
甲 無 有 有
乙 有 無 有
丙 有 有 有
丁 有 有 無
(1)若要研究水分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將圖中的 甲丙 兩組實驗進行對比。
(2)若要研究溫度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將圖中的 丙丁 兩組實驗進行對比。
(3)若要研究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將圖中的 乙丙 兩組實驗進行對比。
(4)研究時, 不能 (選填“能 ”或“不能 ”)將丁組種子與甲組(或乙組)種子的萌發情況進行比較,原因是: 兩組實驗存在兩個變量,沒有控制單一變量/變量不唯一 。
(5)每一組實驗中都要放很多粒種子的原因是: 增加實驗對象數量,避免偶然性 。
5. 采用上述方案,取一定數量的綠豆(或黑豆、豌豆等)種子,在不同環境溫度下放置 5 天,觀察并統計各組種子發芽的情況。
(五) 實驗結論
1. 預期結果: 丙組中的種子萌發,其余種子均不萌發 。
2. 得出結論: 種子萌發需要的外部條件是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
(六)注意事項
1. 變量的類型:在科學實驗中最常遇到的,也是最基本的有三種變量,即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應當注意區分。
(1)自變量/刺激變量,是由實驗者主動操縱、掌握,從而引起因變量發生變化的因素或條件
(2)因變量/反應變量,是自變量作用于實驗對象后出現的實驗效應。它沒有改變的主動權。
(3)無關變量/控制變量,是指實驗中除了自變量之外的一切可能對因變量的變化產生影響的變量。控制無關變量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或減少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任何一項科學實驗,都必須根據實驗目的,操縱、控制自變量,限制、控制無關變量,觀測、測 量因變量。
2. 控制變量法:當設計多個變量影響的研究方案時,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變量,控制其余變量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變量對事物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3. 平行重復原則:任何實驗結果必須是可驗證的,任何實驗必須有足夠的實驗次數,實驗次數太少,實驗結果會出現偶然性。在實驗中要控制自變量的變化幅度,在同樣條件下重復實驗,觀察其對實驗結果影響的程度,才能避免結果的偶然性,得出準確、科學的結論。
實驗三、電解水實驗
1. 在水電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滿水,接通直流電;【 陰/負氫 ,陽/正氧體積 2:1】(父親)
★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氫氧化鈉/硫酸鈉溶液可以增強水的導電性,加快電解速率(硫酸/氫氧 化鈉本身不會減少,隨著電解進行,水變少,溶液濃度增加,電解速率會加快)
實驗現象:①通電前,水是無色液體;②通電后,兩個電極上出現了氣泡,兩玻璃管內液 面下降且高低不同,正極產生氣泡的速率慢,負極產生氣泡的速率快;③經過一段時間后, 觀察到正極與負極產生氣體的體積比約為 1:2,
通直流電
①水在通電的條件下,生成了氫氣和氧氣: 水- -- >氫氣+ 氧氣
②水變成了兩種不同的氣體,它們的體積比為 2:1
3. 氣體檢驗:產生淡藍色火焰的氣體是氫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氣體是氧氣
1) 負極-氫氣:用點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開活塞,觀察到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如果氣體量較少時,可能發出爆鳴聲;
2) 正極-氧氣:用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開活塞,觀察到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4. ★實驗結論
① 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宏觀~組成
② 1個水分子由 2 個氫原子和 1 個氧原子構成;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 微觀~構成
③ 實驗還表明: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5. 注意事項: 點燃氫氣前需要驗純,防止氫氣不純發生爆炸。
實驗四、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盧瑟福實驗)
探究原子結構:1909 年起,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帶正電)轟擊金屬箔實驗。
1. 【實驗現象】
①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屬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②只有少數α粒子發生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 90 °,有的甚至幾乎達到 180 °。
2. 【解釋與結論】
(1)根據盧瑟福的實驗所產生的現象,能夠獲得的結論★【重要】:
①絕大多數α粒子軌跡幾乎不變; 原子內大部分體積是空心的;原子核體積很小
②少數發生了較大偏轉; 原子核帶正電
③極少數α粒子擊中金箔后幾乎反彈 原子核體積小且質量大(比α粒子大得多)
3. 注意事項
1. 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與核外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
2. 原子核所帶的電荷和核外電子所帶的電荷數目相同,但電性相反,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3. 原子核在整個原子中所占的體積很小,但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 原子核一般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中子又由夸克構成)。
實驗五、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一)實驗器材
托盤天平(附砝碼),待測的小鐵塊和小木塊,盛水容器,燒杯和水。
(二)實驗過程
1. 托盤天平使用前調平:把游碼移到標尺左端的“0 ”刻度線處,調節橫梁兩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橫梁上的指針指向分度盤中央(或指針在分度盤左右等幅擺動)時,橫梁平衡。
2. 測量固體的質量
(1)把待測小鐵塊放在托盤天平的左盤。
(2) 用鑷子往右盤從大到小加砝碼,并移動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3)將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的讀數,即為小鐵塊的質量【m 物 = m 砝 + m 游 】。
(4) 分別測量三次,將三次測量結果相加再除以3,求出小鐵塊質量的平均值。
3. 測量液體的質量
(1) 用托盤天平測出燒杯的質量 m1。
(2)在燒杯中盛上適量的水,測出此時水和燒杯的總質量 m2。
(3)在燒杯內再加入適量的水,測出此時水和燒杯的總質量 m3。
(4) 算出兩次燒杯內水的質量,m 水 = m3 -m2。
4. 你能用天平測出一枚回形針的質量嗎?試寫出測量的方法:取 50 枚回形針,用天平稱出總質量,然后用總質量除以回形針的數量得到一枚回形針的質量。
(三)注意事項
1. 指針沒有指向分度盤中央刻度線時的三種情況及處理方式(以指針偏左為例) :
(1)在調節天平平衡時:需向右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向分度盤中央刻度線。
(2)測量物體質量時:需往右盤中增加砝碼或向右撥動游碼使天平平衡。
(3)稱取一定質量的物體時:需減少物體使天平平衡。
2. 稱量時要“左物右碼 ”,放反時 m 物 = m 砝 -m 游。
3. 稱微小物體質量采用“累積法 ”
實驗六、測量石塊和鹽水的密度
(一)測量鋁塊密度
實驗 器材
稱量為 200g 的托盤天平(含砝碼)1 架、刻度尺、3 個大小不同的正方體鋁塊(取多個是為了得到普遍結論)
實驗 步驟 (1)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調節天平平衡。 (2)用天平測出鋁塊 1 的質量,將數據填入表格。 (3)用刻度尺測出鋁塊 1 的棱長,算出其體積,將數據填入表格。 (4) 重復(2)(3),分別測出鋁塊 2 、3 質量與棱長,計算體積并將數據填入表格。 (5) 分別計算其質量與對應體積的比值,將數據填入表格,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物體質量/g體積/cm 質量/體積(g/cm )鋁塊 127102.7鋁塊 254202.7鋁塊 381302.7
分析 論證 m-V 圖像:
1. 實驗原理:ρ=m/V
2. 實驗器材:托盤天平、量筒、石塊、燒杯、水、鹽水、細線。
(二)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石塊密度
(1) 用天平測出石塊的質量 m;
(2) 向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記下水面的刻度值 V1;
(3) 用細線將石塊拴住,緩緩放入量筒中的水里,并使之完全浸入,記下水面的刻度值 V2
(4) 進行計算 P = :
石塊質量m/g 水體積 V1/cm 石塊&水總體積 V2/cm3 石塊的體積 V/cm3 石塊密度ρ/g.cm—3
(三) 差量法測量鹽水的密度
(1) 將適量鹽水倒入燒杯中,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 m1;
將燒杯中部分鹽水倒入量筒中,測出燒杯和剩余鹽水的總質量 m2;
讀出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
將實驗數據填入下表并計算出鹽水的密度:(m1-m2)/V
燒杯和鹽水 總質量 m 1/g 倒出鹽水體積 V / cm3 燒杯和剩余鹽水 的質量 m2/g 倒出鹽水 的質量 m/g 鹽水的密度 ρ/g.cm—3
問題:如果要測量一個會吸水且在水中漂浮的木塊的體積,請設計實驗方案:
先估測木塊體積,選合適量程的量筒,再將該木塊放入量簡內,取一定量的細白糖或細食鹽倒入量筒直到掩埋住木塊,之后稍稍振蕩量筒,壓實并使得表面平整后測量出體積記作 V1 ;
然后用鑷子取出木塊,并保證木塊表面不殘留白糖或食鹽,再振蕩壓實桶內剩余細白糖或細食鹽,讀出體積,記作 V2 ;則該木塊體積 V= V1—V2 。(合理即可)
【注意】:
1. 測固體密度,若用“排水法 ”測不規則固體體積,(倒入量筒中的水以使固體全部浸沒為 宜,能準確、方便讀數),為了減小誤差,需先測質量,再測體積(可以減小因被測物體 上沾有水而導致的誤差;若先排水法測體積再立即測質量,物塊沾水會導致 m 偏大,算得密度偏大)
2. 測量液體密度時,用“差量法 ”可減小誤差:先測量燒杯和液體總質量,再倒出一定體積的液體到量筒中,測出倒出的液體體積,然后再測量剩余液體和燒杯總質量(會有一些鹽水殘留在量筒壁上(掛壁殘留),從而導致測得的鹽水質量偏小,導致計算得的鹽水密度 偏小)
3. 小科從超市買來一瓶橙汁,他想不用量筒,只用托盤天平,兩個完全相同的燒杯和適量的水,來測量橙汁的密度p
實驗七、探究物態變化
器 材 鐵架臺(含鐵圈、鐵夾)、酒精燈、石棉網(使燒杯受熱均勻)、燒杯、試管、溫度計、 水、海波、松香、秒表、火柴等
過 程 (1)按圖示組裝器材,把裝有海波的試管放在盛水的燒杯里(此方法稱為“水浴法 ”), 緩慢加熱,觀察海波狀態的變化。 (2)待溫度升到 40℃開始,每隔 0.5min 記錄一次溫度,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記錄 4~5 次 (3)把裝有松香的試管加熱,記錄松香熔化過程中的溫度值,并觀察松香狀態的變化
數 據 記 錄 與 處 理 時間/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
海波的溫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51 54 57 ...
海波的狀態 固態 固液共存 液態
松香的溫度/℃ 40 52 61 69 76 83 94 105 115 124 140 ...
松香的狀態 固態→變軟→變稀→液態
如下所示,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所測溫度,根據所記錄的各組數據分別在坐標圖 上描點,然后再將這些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了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圖像
結 論 (1) 海波: a. 熔化前:固態,吸熱、溫度上升 b. 熔化中: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保持不變 c. 熔化后:液態,吸熱、溫度上升 (2)松香:隨著加熱進行,溫度不斷上升,松香由硬變軟再變稀,最后熔化為液態
實驗結論:
1. 海波和松香熔化的共同點是都要從外界 吸收 熱量;兩者的不同點是:海波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的,在這一溫度下,海波會出現固、液共存的狀態;而松香在熔化時,溫度則持續上升,它是一個逐漸變軟再變稀的過程。
2. 晶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有固定的熔點,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一直在上, 沒有固定的熔點。無論晶體還是非晶體,熔化過程都需要持續吸熱。
3. 不同的晶體具有不同的熔點,熔化曲線中“平臺 ”對應的溫度即為晶體的熔點。
常考設問:
1. 安裝實驗器材時應按照“ 自下而上 ”的順序進行。根據酒精燈的外焰調節陶土網的高度根據水的高度調節試管的高度
2. 水浴法加熱的好處:①受熱均勻(間接加熱);②溫度變化平穩(控制溫度上升速度),便于觀察和記錄。
3. 溫度計的作用是:測量不同狀態下海波的溫度,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物質中,不要碰到試管壁和底。
4. 攪拌器的作用是:攪拌,使物質受熱均勻
5. 陶土網/石棉網的作用是:使燒杯受熱均勻
6. 記錄溫度的時間間隔不能太長,否則:可能記錄不到物質熔化時溫度不變的過程。
7. 為了使固體受熱均勻,試管應選擇較細的,且裝入的海波和松香不要太多,同時應用酒精燈緩慢加熱。
8. 實驗時,海波和松香應適量, 目的是:避免加熱時間過短或過長,影響實驗效果。
*探究液體蒸發快慢的影響因素
(一)提出問題
液體蒸發的快慢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二) 建立假設
1. 液體蒸發快慢跟 液體表面積的大小 有關。
2. 液體蒸發快慢跟 液體溫度的高低 有關。
3. 液體蒸發快慢跟液體表面 空氣流動的快慢/空氣流速 有關。
(三) 實驗器材
(
玻璃片(2
塊)、滴管、酒精、酒精燈、木
夾、硬紙片


)實驗過程
)
1. 通過 AB 兩圖的對比,可以得出水蒸發快慢與 液體表面積的大小 有關。
2. 通過 AC 兩圖的對比,可以得出水蒸發快慢與 液體溫度的高低 有關。
3. 通過 AD 兩圖的對比,可以得出水蒸發快慢與 液體表面空氣流動快慢 有關。
4. 我們知道液體蒸發時需要 吸熱 (選填“吸熱 ”或“放熱 ”),生活中很多現象可以用此解釋,請舉一例 夏天,教室灑水降溫 。
5. 某同學猜想水蒸發快慢還可能與水多少有關,于是繼續進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環境下的兩塊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別滴上一滴和兩滴水,進行甲、乙實驗,結果發現甲圖中水先蒸發完,他依據“誰先蒸發掉的越多,誰蒸發的快 ”得出結論:“水蒸發快慢與水的多少有關 ”。他的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是 變量不唯一,沒有控制液體的表面積相同 。
6. 若室內溫度為 20℃ , 此時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溫度計的玻璃泡,隨著酒精的迅 速蒸發,下列各圖能正確反映溫度計示數隨時間變化的是 B 。
(五) 拓展設問
1. 通過 ab 兩圖的對比,可以得出水蒸發快慢與 液體種類 有關,酒精的蒸發比水要快
*水的沸騰實驗
目標 觀察沸騰現象和沸騰時的溫度情況
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火柴、燒杯、水、溫度計、杯蓋、細線、鐘表
步驟 ①把水倒在燒杯里,按裝置圖將各器材裝配好。 ②用酒精燈給盛有水的燒杯加熱,觀察實驗現象,并注意觀察溫度計的示數。 ③當水溫升到 90℃左右時,每隔 1min 記錄一次水的溫度,直到水沸騰后 2 min 為止,并注意觀察水的沸騰現象。 ④水沸騰后,將酒精燈撤去,稍停一會兒,觀察是否還有沸騰現象發生
數據記錄與 處理 (1)將溫度記錄在下面表格中 時間/min01234675溫度/℃9092949698999999氣泡變化上升逐漸變小上升逐漸變大水的狀態未沸騰沸騰
(2)根據表中數據,作出水沸騰時溫度與時間變化關系的圖像:AB 段表示液體 吸熱、溫度升高的過程;BC 段表示液體的沸騰過程,此過程中液體繼續吸熱、 溫度不變。水平線段對應的溫度就是液體的沸點
現象 ①沸騰前,水的溫度不斷升高, 少量氣泡產生并在上升過程中逐漸變小,到達液面前消失 ②沸騰時,水的溫度保持不變, 大量氣泡從杯底及四周水中產生并在上升過程中迅速變大到達液面破裂 ③停止加熱,水不沸騰
實驗結論 (沸騰特點) ①沸騰是在一定溫度下進行的。 ②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劇烈發生的。 ③液體沸騰時雖然溫度不變,但要繼續吸熱
拓展設問
1. 每種液體都有一定的沸騰溫度即沸點,在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 100℃、酒精的沸點為 78℃ 。液體沸騰的條件是溫度達到沸點并且持續吸熱。
2. 水的沸點為 100℃是有條件的,即在標準大氣壓下、純水的條件。若氣壓變化或水不純,沸點將改變。(一般氣壓越大,沸點越高,如高壓鍋)一些實驗中測得水的沸點為98℃、 99℃或 101℃ , 都是正常的。溫度計誤差因素也會引起測量的沸點不同。
*觀察碘的升華和凝華/碘錘實驗
在“觀察碘的升華和凝華 ”的實驗中,有如圖中甲、乙兩種加熱方式。已知碘的熔點 114 ℃,沸點 184℃、水的沸點 100℃、酒精燈火焰溫度約為 500℃ 。應使用乙(甲/乙)種加熱方式,該過程中碘從固態變氣態;乙種方式的主要目的不是(是/不是)使碘錘受熱均勻。
①要觀察“碘的升華 ”實驗,方案甲更佳
②方案乙中加熱方式叫“水浴法 ”,優點是受熱均勻
③方案乙中固態碘很容易先熔化成液體,再汽化成氣體
④方案甲中熱水的溫度低于碘的熔點,碘始終不會出現汽化
(1)右側實驗中在燒瓶中裝水的作用是使碘蒸氣遇冷凝華;
(2)結合你的探究經歷,描述你觀察到的現象在燒杯中會看到紫紅色的碘蒸氣,燒瓶的外壁有固態的碘。
(3)交流評估時,小樂查閱了部分物質熔點、沸點表,他發現碘的熔點是 113.6℃ , 碘的沸 點是 184.25℃ , 酒精燈火焰的溫度約為400℃ , 他認為小科所做的實驗中,碘可能經歷了由液 態再到氣態的變化過程,小科的實驗并不能得出碘升華的結論。你認為小樂的依據是:酒精燈的火焰溫度高于碘的熔點。
(4)針對小樂的質疑,為證明碘直接從固態變為氣態,在不增加器材和藥品的前提下,提出上述實驗的改進方法:采用的方法是將碘粒放在燒瓶中,將燒瓶浸沒在正在加熱的熱水中觀察碘狀態的變化:燒杯中水的溫度最高為 100℃ ,碘達不到熔點,不會發生熔化現象,碘一直處于固出現的碘蒸氣只能是固態直接變成的,能更好地說明碘的升華。
問題:為能更快的觀察到碘的升華現象,將碘錘直接放在酒精燈外焰上加熱,是否合理,說明理由:不合理,碘的熔點遠低于火焰的溫度,碘可能先熔化再汽化,不利于研究碘的升華現象
實驗八、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1. 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1) 實驗操作:將形狀相同的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 2 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換用滴管從量筒中取水后向燒杯中滴水,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用水的體積分別為 V1 、V2。
(2) 實驗結論:若土塊體積為 V, 則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為 × 100%。
(3) 為減小測量誤差,實驗時所用燒杯應選圖乙中的 B (選填“A ”或“B ”)
(4)注意:量筒、膠頭滴管等儀器的正確操作;選擇干燥的、含空氣多的土壤,效果明顯。
2. 土壤中的水分
(1) 實驗操作:取少許新鮮的土壤,放入試管中;
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
(2) 實驗現象:試管壁上出現水珠。
(3) 實驗結論:土壤里含有水分。
(4)注意:應選擇一些水分含量適宜的土壤。
3. 土壤中的有機物
(1) 實驗操作:取經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稱得其中的 50g ,然后把它們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冒白煙;且土壤在加熱過程中顏色發生明顯的變化;
待土壤冷卻后,再用天平稱得其質量為 mg ,m<50 ,冷卻后,質量明顯減少;
(2)土壤質量減少:∵土壤中含有有機物,在加熱的過程中分解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常考注意以下事項:
(1)選取的土壤樣本應含有較豐富的有機物,如森林里的表層土壤。
(2) “充分干燥 ”時可選擇恒溫箱烘烤或者長時間日曬的辦法,不宜采用在火上直接加熱的辦法,否則可能會使部分有機物“提前 ”分解。
(3)細密鐵絲網的孔徑要小,以免土壤顆粒漏下去。
4. 土壤中的無機鹽
①取適量土壤樣品放入燒杯中,倒入適量的蒸餾水,用玻璃棒攪拌,然后讓 它慢慢沉淀下來。上部的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②取土壤浸出液約 10mL ,過濾收集濾液。 ③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 ④觀察蒸發皿中留下的殘留物
當水分蒸發完后,蒸發皿中有很細的晶體
土壤中這些不能燃燒但能溶于水的物質是無機鹽,它們與植物的生長發育關系密切
(1) 實驗中,土壤要足量,這樣可使較多的無機鹽溶解于蒸餾水中,有利于觀察實驗現象;
(2)過濾時,要將土壤浸出液沿玻璃棒緩緩倒入漏斗,不要使浸出液沿濾紙外流;蒸發時,要不斷攪拌,有助于受熱均勻;
實驗九、探究植物根的結構與物質吸收
1. 探究根的吸水部位在哪里
實驗步驟 ①培育小麥種子,直到它們長出較長的根 ②選取 4 株生長旺盛、帶有綠葉和根系的幼苗,隨機分為 A 、B 兩組。將 A 組 的 2 株小麥植株所有根的尖端剪去 3~5mm(即根尖),并在切口處涂上石蠟;B 組不做處理 ③將兩組小麥幼苗分別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觀察其生長情況
實驗現象 一段時間后,A 組幼苗開始出現萎蔫現象
實驗結論 根尖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根尖是生長、分化、吸收養料最活躍的部位
2. 探究植物的吸水和失水
實驗 步驟 ①選取 4 株生長旺盛的同種植物(如白菜等)幼苗,隨機分成 2 組 ②將 2 組植物的根部洗凈,分別放入盛有等量清水和濃鹽水的 2 只錐形瓶中 ③過 20~40min 后觀察 2 組植物,加以比較,并做好觀察記錄
實驗 現象 在清水中的植物正常生長,在濃鹽水中的植物葉片萎蔫
實驗 結論 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根毛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時,根毛細胞就會吸水 反之,根毛細胞失水;【吸水:細胞液的濃度>土壤溶液的濃度;失水: 細胞液 的濃度<土壤溶液的濃度】
3. 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實驗 步驟 ①將若干株生長情況基本相同且旺盛的植物幼苗(如青菜、玉米、小蔥等),清洗 根系后分別“種 ”入錐形瓶中,隨機分為 A 、B 兩組,A 組加土壤浸出液,B 組加蒸餾水,均使根系浸沒 ②一段時間后,觀察并比較兩組幼苗的生長情況,記錄兩組幼苗的高度、顏色,以及根、莖、葉的生長情況
實驗 現象 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的幼苗要比在蒸餾水中培養的幼苗生長得好
實驗 結論 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植物生長缺氮,植株矮小,葉色發黃;缺磷,植株特別矮小, 葉片呈暗綠色,并出現紅紫色;缺鉀,植株的莖稈較弱,容易倒伏,葉片邊緣和尖 端呈褐色,并逐漸焦枯】 ★氮磷鉀,葉根莖,氮黃紅磷鉀褐斑
實踐活動:觀察根尖
(1) 取小麥的幼根,先用放大鏡觀察它的外形,找到根尖的各部分結構。
根尖從尖端起,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根毛區,在根毛區生有大量的根毛。
(2)用顯微鏡(低倍鏡,不加蓋玻片)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
用顯微鏡觀察植物根尖縱切的永久裝片,可以發現根尖的四個組成部分的細胞形狀各不相同。
實驗十、探究植物莖的結構與物質運輸
(1) 實驗步驟:
①取粗細相似、葉片數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若干根,先按下表中的 3 種處理方法處理,各組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
②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分別插入 3 個盛有等量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并用夾子將各組枝條分別固定,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
③15min 后從每組取出一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再從每組取出另一枝條,將枝條縱切,觀察縱切面的染色情況。
④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中,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1) 實驗結果
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記錄被染色的部位)
A.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 未被染色
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 韌皮部和木質部
C.帶葉枝條(不做處理) 韌皮部和木質部
(2) 實驗分析:
①若 B 、C 組枝條的韌皮部和木質部均被染色,A 組枝條的樹皮未被染色,說明水分和無機鹽可通過木質部運輸,樹皮則不能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②將 C 組枝條進行縱切,發現縱切面上從基部到靠近枝條的頂端,染色變得越來越淺,說明水分和無機鹽是自下而上運輸的。
③根據實驗結果,可得實驗結論: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自下而上運輸的。
1. 水分的運輸:由莖木質部的導管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其途徑:水 → 根毛區 → 根的導管 → 莖的導管 → 葉的葉脈 → 氣孔。
2. 無機鹽的運輸:無機鹽溶解在水中,運輸途徑與水運輸途徑大致相同,最終留在植物體內。
注意:
①實驗時應選用新鮮帶葉的植物枝條,新鮮的植物生命活動旺盛,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葉片蒸騰作用較強,水分和無機鹽在枝條里的運輸速度較快,實驗現象更明顯。
②實驗中把枝條下端削成平整的斜面的目的是使導管切口橫截面積大些,有利于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
③實驗材料中選用稀釋的紅墨水的目的是便于直接觀察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部位,為了使實驗 的效果更明顯,紅墨水的濃度應相對高些。
探索活動:探究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
(1)過程: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選取一根枝條,用解剖刀在枝條中部剝除約 1cm 寬的一圈樹 皮,露出木質部。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然后用少許凡士林涂抹環剝部位。每隔一周觀察并記錄枝條環剝部位的變化
(2)現象:一段時間后,切口上方的樹皮會膨大而形成枝瘤,且隨著時間延長,枝瘤不斷長大
(3) 分析:剝去一圈樹皮后,由于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的通道被切斷,有機物積存在傷口的上方,傷口上方部位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樹皮就膨大起來,于是形成了瘤狀物。樹皮內只有韌皮部的篩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見,葉制造的有機物是通過篩管向下運輸的。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教材丨七下科學常考實驗梳理
目錄
一、 觀察種子的結構 1
二、 探究水、溫度、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 ★ 2
三、 電解水實驗 ★ 3
四、 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盧瑟福實驗) ★ 4
五、 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5
六、 測量石塊和鹽水的密度 ★ 6
(一) 測量鋁塊密度 6
(二) 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石塊密度 7
(三) 差量法測量鹽水的密度 7
七、 探究物態變化 ★ 9
(一) 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規律 9
(二) 探究液體蒸發快慢的影響因素 11
(三) 水的沸騰實驗 12
(四) 觀察碘的升華和凝華/碘錘實驗 13
八、 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14
九、 探究植物根的結構與物質吸收 15
十、 探究植物莖的結構與物質運輸 17
探索活動:探究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 18
實驗一、觀察種子的結構
(一) 實驗器材
培養皿,刀片,鑷子,放大鏡,滴管,稀碘液,浸脹的菜豆種子,浸脹的玉米種子。
(二) 實驗步驟
1. 觀察菜豆種子的結構
(1) 取一粒浸脹的菜豆種子,觀察并描述它的外形。
(2) 剝去種皮,掰開子葉,用放大鏡觀察菜豆種子內部各個結構的形狀及位置。
(3)用刀片在菜豆種子的子葉上劃幾行,再滴上稀碘液,能看到什么變化?
能看到:子葉部分變藍色,而胚芽、胚軸和胚根不變藍。
2. 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
(1) 取一粒浸脹的玉米種子,觀察并描述它的外形。
(2)用刀片在玉米種子中央縱向剖開,用放大鏡觀察玉米種子內部各個結構的形狀及位置。
(3)在玉米種子的剖面滴上稀碘液,能看到什么變化?
能看到:胚乳部分變藍色,而果皮種皮貼合處不變藍,胚不變藍。
(三) 實驗結論
3. 以上的變化說明了:菜豆種子的子葉和玉米種子的胚乳中都含有淀粉等營養物質。
( 四 )交流討論
4. 根據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在結構上有哪些異同點?嘗試用列表的方式進行比較。
結構名稱 菜豆種子 玉米種子
種皮 無色透明 種皮與果皮愈合
胚 胚芽 有
胚軸 有
胚根 有
子葉 2 片 1 片
胚乳 無 有
(五)注意事項
1. 菜豆種子的淀粉儲存在子葉中,直接滴加碘液可能沒有明顯現象,實驗中可以先用刀片在子葉上劃幾道,或將子葉切成小塊,在切口處滴加碘液,再觀察顏色變化。
2. 縱切玉米種子操作要求:將玉米種子平放在解剖盤中,從中央軸線切開,把玉米種子的胚和胚乳切為左右兩部分,如上圖所示。
*查詢資料:淀粉遇碘液會變藍
實驗二、探究水、溫度、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
(一) 實驗目標
1. 探究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
2. 學習應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方案。
(二) 建立假設
1. 種子萌發需要: 適宜的溫度;
2. 種子萌發需要: 一定的水分;
3. 種子萌發需要: 充足的空氣 ;
(三) 實驗器材
錐形瓶,瓶塞,綠豆(或黑豆、豌豆等),水。
( 四 )設計方案
1. 取四只錐形瓶,分別標上甲、乙、丙、丁。
2. 選取顆粒飽滿、結構完整、具有活力且過了休眠期的同種種子 32 顆,平均分成四組放于四只錐形瓶中,往錐形瓶乙中裝滿水并塞上瓶塞,在錐形瓶丙和丁中加入適量的水且未沒過種子,錐形瓶甲不作處理。
3. 將錐形瓶甲、乙、丙置于溫度為 20~25℃的環境中,將錐形瓶丁置于溫度為 0℃的環境中,如圖所示。
4. 分析實驗方案中各處種子的環境條件,填寫記錄表(選填“有 ”或“無 ”)
組別 水分 空氣 合適的溫度
甲 無 有 有
乙 有 無 有
丙 有 有 有
丁 有 有 無
(1)若要研究水分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將圖中的 甲丙 兩組實驗進行對比。
(2)若要研究溫度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將圖中的 丙丁 兩組實驗進行對比。
(3)若要研究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將圖中的 乙丙 兩組實驗進行對比。
(4)研究時, 不能 (選填“能 ”或“不能 ”)將丁組種子與甲組(或乙組)種子的萌發情況進行比較,原因是: 兩組實驗存在兩個變量,沒有控制單一變量/變量不唯一 。
(5)每一組實驗中都要放很多粒種子的原因是: 增加實驗對象數量,避免偶然性 。
5. 采用上述方案,取一定數量的綠豆(或黑豆、豌豆等)種子,在不同環境溫度下放置 5 天,觀察并統計各組種子發芽的情況。
(五) 實驗結論
1. 預期結果: 丙組中的種子萌發,其余種子均不萌發 。
2. 得出結論: 種子萌發需要的外部條件是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
(六)注意事項
1. 變量的類型:在科學實驗中最常遇到的,也是最基本的有三種變量,即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應當注意區分。
(1)自變量/刺激變量,是由實驗者主動操縱、掌握,從而引起因變量發生變化的因素或條件
(2)因變量/反應變量,是自變量作用于實驗對象后出現的實驗效應。它沒有改變的主動權。
(3)無關變量/控制變量,是指實驗中除了自變量之外的一切可能對因變量的變化產生影響的變量。控制無關變量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或減少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任何一項科學實驗,都必須根據實驗目的,操縱、控制自變量,限制、控制無關變量,觀測、測 量因變量。
2. 控制變量法:當設計多個變量影響的研究方案時,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變量,控制其余變量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變量對事物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3. 平行重復原則:任何實驗結果必須是可驗證的,任何實驗必須有足夠的實驗次數,實驗次數太少,實驗結果會出現偶然性。在實驗中要控制自變量的變化幅度,在同樣條件下重復實驗,觀察其對實驗結果影響的程度,才能避免結果的偶然性,得出準確、科學的結論。
實驗三、電解水實驗
1. 在水電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滿水,接通直流電;【 陰/負氫 ,陽/正氧體積 2:1】(父親)
★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氫氧化鈉/硫酸鈉溶液可以增強水的導電性,加快電解速率(硫酸/氫氧 化鈉本身不會減少,隨著電解進行,水變少,溶液濃度增加,電解速率會加快)
實驗現象:①通電前,水是無色液體;②通電后,兩個電極上出現了氣泡,兩玻璃管內液 面下降且高低不同,正極產生氣泡的速率慢,負極產生氣泡的速率快;③經過一段時間后, 觀察到正極與負極產生氣體的體積比約為 1:2,
通直流電
①水在通電的條件下,生成了氫氣和氧氣: 水- -- >氫氣+ 氧氣
②水變成了兩種不同的氣體,它們的體積比為 2:1
3. 氣體檢驗:產生淡藍色火焰的氣體是氫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氣體是氧氣
1) 負極-氫氣:用點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開活塞,觀察到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如果氣體量較少時,可能發出爆鳴聲;
2) 正極-氧氣:用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開活塞,觀察到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4. ★實驗結論
① 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宏觀~組成
② 1個水分子由 2 個氫原子和 1 個氧原子構成;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 微觀~構成
③ 實驗還表明: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5. 注意事項: 點燃氫氣前需要驗純,防止氫氣不純發生爆炸。
實驗四、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盧瑟福實驗)
探究原子結構:1909 年起,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帶正電)轟擊金屬箔實驗。
1. 【實驗現象】
①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屬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②只有少數α粒子發生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 90 °,有的甚至幾乎達到 180 °。
2. 【解釋與結論】
(1)根據盧瑟福的實驗所產生的現象,能夠獲得的結論★【重要】:
①絕大多數α粒子軌跡幾乎不變; 原子內大部分體積是空心的;原子核體積很小
②少數發生了較大偏轉; 原子核帶正電
③極少數α粒子擊中金箔后幾乎反彈 原子核體積小且質量大(比α粒子大得多)
3. 注意事項
1. 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與核外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
2. 原子核所帶的電荷和核外電子所帶的電荷數目相同,但電性相反,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3. 原子核在整個原子中所占的體積很小,但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 原子核一般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中子又由夸克構成)。
實驗五、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一)實驗器材
托盤天平(附砝碼),待測的小鐵塊和小木塊,盛水容器,燒杯和水。
(二)實驗過程
1. 托盤天平使用前調平:把游碼移到標尺左端的“0 ”刻度線處,調節橫梁兩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橫梁上的指針指向分度盤中央(或指針在分度盤左右等幅擺動)時,橫梁平衡。
2. 測量固體的質量
(1)把待測小鐵塊放在托盤天平的左盤。
(2) 用鑷子往右盤從大到小加砝碼,并移動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3)將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的讀數,即為小鐵塊的質量【m 物 = m 砝 + m 游 】。
(4) 分別測量三次,將三次測量結果相加再除以3,求出小鐵塊質量的平均值。
3. 測量液體的質量
(1) 用托盤天平測出燒杯的質量 m1。
(2)在燒杯中盛上適量的水,測出此時水和燒杯的總質量 m2。
(3)在燒杯內再加入適量的水,測出此時水和燒杯的總質量 m3。
(4) 算出兩次燒杯內水的質量,m 水 = m3 -m2。
4. 你能用天平測出一枚回形針的質量嗎?試寫出測量的方法:取 50 枚回形針,用天平稱出總質量,然后用總質量除以回形針的數量得到一枚回形針的質量。
(三)注意事項
1. 指針沒有指向分度盤中央刻度線時的三種情況及處理方式(以指針偏左為例) :
(1)在調節天平平衡時:需向右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向分度盤中央刻度線。
(2)測量物體質量時:需往右盤中增加砝碼或向右撥動游碼使天平平衡。
(3)稱取一定質量的物體時:需減少物體使天平平衡。
2. 稱量時要“左物右碼 ”,放反時 m 物 = m 砝 -m 游。
3. 稱微小物體質量采用“累積法 ”
實驗六、測量石塊和鹽水的密度
(一)測量鋁塊密度
實驗 器材
稱量為 200g 的托盤天平(含砝碼)1 架、刻度尺、3 個大小不同的正方體鋁塊(取多個是為了得到普遍結論)
實驗 步驟 (1)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調節天平平衡。 (2)用天平測出鋁塊 1 的質量,將數據填入表格。 (3)用刻度尺測出鋁塊 1 的棱長,算出其體積,將數據填入表格。 (4) 重復(2)(3),分別測出鋁塊 2 、3 質量與棱長,計算體積并將數據填入表格。 (5) 分別計算其質量與對應體積的比值,將數據填入表格,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物體質量/g體積/cm 質量/體積(g/cm )鋁塊 127102.7鋁塊 254202.7鋁塊 381302.7
分析 論證 m-V 圖像:
1. 實驗原理:ρ=m/V
2. 實驗器材:托盤天平、量筒、石塊、燒杯、水、鹽水、細線。
(二)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石塊密度
(1) 用天平測出石塊的質量 m;
(2) 向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記下水面的刻度值 V1;
(3) 用細線將石塊拴住,緩緩放入量筒中的水里,并使之完全浸入,記下水面的刻度值 V2
(4) 進行計算 P = :
石塊質量m/g 水體積 V1/cm 石塊&水總體積 V2/cm3 石塊的體積 V/cm3 石塊密度ρ/g.cm—3
(三) 差量法測量鹽水的密度
(1) 將適量鹽水倒入燒杯中,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 m1;
將燒杯中部分鹽水倒入量筒中,測出燒杯和剩余鹽水的總質量 m2;
讀出量筒中鹽水的體積V;
將實驗數據填入下表并計算出鹽水的密度:(m1-m2)/V
燒杯和鹽水 總質量 m 1/g 倒出鹽水體積 V / cm3 燒杯和剩余鹽水 的質量 m2/g 倒出鹽水 的質量 m/g 鹽水的密度 ρ/g.cm—3
問題:如果要測量一個會吸水且在水中漂浮的木塊的體積,請設計實驗方案:
先估測木塊體積,選合適量程的量筒,再將該木塊放入量簡內,取一定量的細白糖或細食鹽倒入量筒直到掩埋住木塊,之后稍稍振蕩量筒,壓實并使得表面平整后測量出體積記作 V1 ;
然后用鑷子取出木塊,并保證木塊表面不殘留白糖或食鹽,再振蕩壓實桶內剩余細白糖或細食鹽,讀出體積,記作 V2 ;則該木塊體積 V= V1—V2 。(合理即可)
【注意】:
1. 測固體密度,若用“排水法 ”測不規則固體體積,(倒入量筒中的水以使固體全部浸沒為 宜,能準確、方便讀數),為了減小誤差,需先測質量,再測體積(可以減小因被測物體 上沾有水而導致的誤差;若先排水法測體積再立即測質量,物塊沾水會導致 m 偏大,算得密度偏大)
2. 測量液體密度時,用“差量法 ”可減小誤差:先測量燒杯和液體總質量,再倒出一定體積的液體到量筒中,測出倒出的液體體積,然后再測量剩余液體和燒杯總質量(會有一些鹽水殘留在量筒壁上(掛壁殘留),從而導致測得的鹽水質量偏小,導致計算得的鹽水密度 偏小)
3. 小科從超市買來一瓶橙汁,他想不用量筒,只用托盤天平,兩個完全相同的燒杯和適量的水,來測量橙汁的密度p
實驗七、探究物態變化
器 材 鐵架臺(含鐵圈、鐵夾)、酒精燈、石棉網(使燒杯受熱均勻)、燒杯、試管、溫度計、 水、海波、松香、秒表、火柴等
過 程 (1)按圖示組裝器材,把裝有海波的試管放在盛水的燒杯里(此方法稱為“水浴法 ”), 緩慢加熱,觀察海波狀態的變化。 (2)待溫度升到 40℃開始,每隔 0.5min 記錄一次溫度,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記錄 4~5 次 (3)把裝有松香的試管加熱,記錄松香熔化過程中的溫度值,并觀察松香狀態的變化
數 據 記 錄 與 處 理 時間/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
海波的溫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51 54 57 ...
海波的狀態 固態 固液共存 液態
松香的溫度/℃ 40 52 61 69 76 83 94 105 115 124 140 ...
松香的狀態 固態→變軟→變稀→液態
如下所示,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所測溫度,根據所記錄的各組數據分別在坐標圖 上描點,然后再將這些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了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圖像
結 論 (1) 海波: a. 熔化前:固態,吸熱、溫度上升 b. 熔化中: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保持不變 c. 熔化后:液態,吸熱、溫度上升 (2)松香:隨著加熱進行,溫度不斷上升,松香由硬變軟再變稀,最后熔化為液態
實驗結論:
1. 海波和松香熔化的共同點是都要從外界 吸收 熱量;兩者的不同點是:海波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的,在這一溫度下,海波會出現固、液共存的狀態;而松香在熔化時,溫度則持續上升,它是一個逐漸變軟再變稀的過程。
2. 晶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有固定的熔點,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一直在上, 沒有固定的熔點。無論晶體還是非晶體,熔化過程都需要持續吸熱。
3. 不同的晶體具有不同的熔點,熔化曲線中“平臺 ”對應的溫度即為晶體的熔點。
常考設問:
1. 安裝實驗器材時應按照“ 自下而上 ”的順序進行。根據酒精燈的外焰調節陶土網的高度根據水的高度調節試管的高度
2. 水浴法加熱的好處:①受熱均勻(間接加熱);②溫度變化平穩(控制溫度上升速度),便于觀察和記錄。
3. 溫度計的作用是:測量不同狀態下海波的溫度,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物質中,不要碰到試管壁和底。
4. 攪拌器的作用是:攪拌,使物質受熱均勻
5. 陶土網/石棉網的作用是:使燒杯受熱均勻
6. 記錄溫度的時間間隔不能太長,否則:可能記錄不到物質熔化時溫度不變的過程。
7. 為了使固體受熱均勻,試管應選擇較細的,且裝入的海波和松香不要太多,同時應用酒精燈緩慢加熱。
8. 實驗時,海波和松香應適量, 目的是:避免加熱時間過短或過長,影響實驗效果。
*探究液體蒸發快慢的影響因素
(一)提出問題
液體蒸發的快慢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二) 建立假設
1. 液體蒸發快慢跟 液體表面積的大小 有關。
2. 液體蒸發快慢跟 液體溫度的高低 有關。
3. 液體蒸發快慢跟液體表面 空氣流動的快慢/空氣流速 有關。
(三) 實驗器材
(
玻璃片(2
塊)、滴管、酒精、酒精燈、木
夾、硬紙片


)實驗過程
)
1. 通過 AB 兩圖的對比,可以得出水蒸發快慢與 液體表面積的大小 有關。
2. 通過 AC 兩圖的對比,可以得出水蒸發快慢與 液體溫度的高低 有關。
3. 通過 AD 兩圖的對比,可以得出水蒸發快慢與 液體表面空氣流動快慢 有關。
4. 我們知道液體蒸發時需要 吸熱 (選填“吸熱 ”或“放熱 ”),生活中很多現象可以用此解釋,請舉一例 夏天,教室灑水降溫 。
5. 某同學猜想水蒸發快慢還可能與水多少有關,于是繼續進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環境下的兩塊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別滴上一滴和兩滴水,進行甲、乙實驗,結果發現甲圖中水先蒸發完,他依據“誰先蒸發掉的越多,誰蒸發的快 ”得出結論:“水蒸發快慢與水的多少有關 ”。他的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是 變量不唯一,沒有控制液體的表面積相同 。
6. 若室內溫度為 20℃ , 此時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溫度計的玻璃泡,隨著酒精的迅 速蒸發,下列各圖能正確反映溫度計示數隨時間變化的是 B 。
(五) 拓展設問
1. 通過 ab 兩圖的對比,可以得出水蒸發快慢與 液體種類 有關,酒精的蒸發比水要快
*水的沸騰實驗
目標 觀察沸騰現象和沸騰時的溫度情況
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火柴、燒杯、水、溫度計、杯蓋、細線、鐘表
步驟 ①把水倒在燒杯里,按裝置圖將各器材裝配好。 ②用酒精燈給盛有水的燒杯加熱,觀察實驗現象,并注意觀察溫度計的示數。 ③當水溫升到 90℃左右時,每隔 1min 記錄一次水的溫度,直到水沸騰后 2 min 為止,并注意觀察水的沸騰現象。 ④水沸騰后,將酒精燈撤去,稍停一會兒,觀察是否還有沸騰現象發生
數據記錄與 處理 (1)將溫度記錄在下面表格中 時間/min01234675溫度/℃9092949698999999氣泡變化上升逐漸變小上升逐漸變大水的狀態未沸騰沸騰
(2)根據表中數據,作出水沸騰時溫度與時間變化關系的圖像:AB 段表示液體 吸熱、溫度升高的過程;BC 段表示液體的沸騰過程,此過程中液體繼續吸熱、 溫度不變。水平線段對應的溫度就是液體的沸點
現象 ①沸騰前,水的溫度不斷升高, 少量氣泡產生并在上升過程中逐漸變小,到達液面前消失 ②沸騰時,水的溫度保持不變, 大量氣泡從杯底及四周水中產生并在上升過程中迅速變大到達液面破裂 ③停止加熱,水不沸騰
實驗結論 (沸騰特點) ①沸騰是在一定溫度下進行的。 ②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劇烈發生的。 ③液體沸騰時雖然溫度不變,但要繼續吸熱
拓展設問
1. 每種液體都有一定的沸騰溫度即沸點,在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 100℃、酒精的沸點為 78℃ 。液體沸騰的條件是溫度達到沸點并且持續吸熱。
2. 水的沸點為 100℃是有條件的,即在標準大氣壓下、純水的條件。若氣壓變化或水不純,沸點將改變。(一般氣壓越大,沸點越高,如高壓鍋)一些實驗中測得水的沸點為98℃、 99℃或 101℃ , 都是正常的。溫度計誤差因素也會引起測量的沸點不同。
*觀察碘的升華和凝華/碘錘實驗
在“觀察碘的升華和凝華 ”的實驗中,有如圖中甲、乙兩種加熱方式。已知碘的熔點 114 ℃,沸點 184℃、水的沸點 100℃、酒精燈火焰溫度約為 500℃ 。應使用乙(甲/乙)種加熱方式,該過程中碘從固態變氣態;乙種方式的主要目的不是(是/不是)使碘錘受熱均勻。
①要觀察“碘的升華 ”實驗,方案甲更佳
②方案乙中加熱方式叫“水浴法 ”,優點是受熱均勻
③方案乙中固態碘很容易先熔化成液體,再汽化成氣體
④方案甲中熱水的溫度低于碘的熔點,碘始終不會出現汽化
(1)右側實驗中在燒瓶中裝水的作用是使碘蒸氣遇冷凝華;
(2)結合你的探究經歷,描述你觀察到的現象在燒杯中會看到紫紅色的碘蒸氣,燒瓶的外壁有固態的碘。
(3)交流評估時,小樂查閱了部分物質熔點、沸點表,他發現碘的熔點是 113.6℃ , 碘的沸 點是 184.25℃ , 酒精燈火焰的溫度約為400℃ , 他認為小科所做的實驗中,碘可能經歷了由液 態再到氣態的變化過程,小科的實驗并不能得出碘升華的結論。你認為小樂的依據是:酒精燈的火焰溫度高于碘的熔點。
(4)針對小樂的質疑,為證明碘直接從固態變為氣態,在不增加器材和藥品的前提下,提出上述實驗的改進方法:采用的方法是將碘粒放在燒瓶中,將燒瓶浸沒在正在加熱的熱水中觀察碘狀態的變化:燒杯中水的溫度最高為 100℃ ,碘達不到熔點,不會發生熔化現象,碘一直處于固出現的碘蒸氣只能是固態直接變成的,能更好地說明碘的升華。
問題:為能更快的觀察到碘的升華現象,將碘錘直接放在酒精燈外焰上加熱,是否合理,說明理由:不合理,碘的熔點遠低于火焰的溫度,碘可能先熔化再汽化,不利于研究碘的升華現象
實驗八、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1. 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1) 實驗操作:將形狀相同的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 2 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換用滴管從量筒中取水后向燒杯中滴水,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用水的體積分別為 V1 、V2。
(2) 實驗結論:若土塊體積為 V, 則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為 × 100%。
(3) 為減小測量誤差,實驗時所用燒杯應選圖乙中的 B (選填“A ”或“B ”)
(4)注意:量筒、膠頭滴管等儀器的正確操作;選擇干燥的、含空氣多的土壤,效果明顯。
2. 土壤中的水分
(1) 實驗操作:取少許新鮮的土壤,放入試管中;
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
(2) 實驗現象:試管壁上出現水珠。
(3) 實驗結論:土壤里含有水分。
(4)注意:應選擇一些水分含量適宜的土壤。
3. 土壤中的有機物
(1) 實驗操作:取經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稱得其中的 50g ,然后把它們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冒白煙;且土壤在加熱過程中顏色發生明顯的變化;
待土壤冷卻后,再用天平稱得其質量為 mg ,m<50 ,冷卻后,質量明顯減少;
(2)土壤質量減少:∵土壤中含有有機物,在加熱的過程中分解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常考注意以下事項:
(1)選取的土壤樣本應含有較豐富的有機物,如森林里的表層土壤。
(2) “充分干燥 ”時可選擇恒溫箱烘烤或者長時間日曬的辦法,不宜采用在火上直接加熱的辦法,否則可能會使部分有機物“提前 ”分解。
(3)細密鐵絲網的孔徑要小,以免土壤顆粒漏下去。
4. 土壤中的無機鹽
①取適量土壤樣品放入燒杯中,倒入適量的蒸餾水,用玻璃棒攪拌,然后讓 它慢慢沉淀下來。上部的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②取土壤浸出液約 10mL ,過濾收集濾液。 ③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 ④觀察蒸發皿中留下的殘留物
當水分蒸發完后,蒸發皿中有很細的晶體
土壤中這些不能燃燒但能溶于水的物質是無機鹽,它們與植物的生長發育關系密切
(1) 實驗中,土壤要足量,這樣可使較多的無機鹽溶解于蒸餾水中,有利于觀察實驗現象;
(2)過濾時,要將土壤浸出液沿玻璃棒緩緩倒入漏斗,不要使浸出液沿濾紙外流;蒸發時,要不斷攪拌,有助于受熱均勻;
實驗九、探究植物根的結構與物質吸收
1. 探究根的吸水部位在哪里
實驗步驟 ①培育小麥種子,直到它們長出較長的根 ②選取 4 株生長旺盛、帶有綠葉和根系的幼苗,隨機分為 A 、B 兩組。將 A 組 的 2 株小麥植株所有根的尖端剪去 3~5mm(即根尖),并在切口處涂上石蠟;B 組不做處理 ③將兩組小麥幼苗分別放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觀察其生長情況
實驗現象 一段時間后,A 組幼苗開始出現萎蔫現象
實驗結論 根尖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根尖是生長、分化、吸收養料最活躍的部位
2. 探究植物的吸水和失水
實驗 步驟 ①選取 4 株生長旺盛的同種植物(如白菜等)幼苗,隨機分成 2 組 ②將 2 組植物的根部洗凈,分別放入盛有等量清水和濃鹽水的 2 只錐形瓶中 ③過 20~40min 后觀察 2 組植物,加以比較,并做好觀察記錄
實驗 現象 在清水中的植物正常生長,在濃鹽水中的植物葉片萎蔫
實驗 結論 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根毛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時,根毛細胞就會吸水 反之,根毛細胞失水;【吸水:細胞液的濃度>土壤溶液的濃度;失水: 細胞液 的濃度<土壤溶液的濃度】
3. 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實驗 步驟 ①將若干株生長情況基本相同且旺盛的植物幼苗(如青菜、玉米、小蔥等),清洗 根系后分別“種 ”入錐形瓶中,隨機分為 A 、B 兩組,A 組加土壤浸出液,B 組加蒸餾水,均使根系浸沒 ②一段時間后,觀察并比較兩組幼苗的生長情況,記錄兩組幼苗的高度、顏色,以及根、莖、葉的生長情況
實驗 現象 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的幼苗要比在蒸餾水中培養的幼苗生長得好
實驗 結論 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植物生長缺氮,植株矮小,葉色發黃;缺磷,植株特別矮小, 葉片呈暗綠色,并出現紅紫色;缺鉀,植株的莖稈較弱,容易倒伏,葉片邊緣和尖 端呈褐色,并逐漸焦枯】 ★氮磷鉀,葉根莖,氮黃紅磷鉀褐斑
實踐活動:觀察根尖
(1) 取小麥的幼根,先用放大鏡觀察它的外形,找到根尖的各部分結構。
根尖從尖端起,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根毛區,在根毛區生有大量的根毛。
(2)用顯微鏡(低倍鏡,不加蓋玻片)觀察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
用顯微鏡觀察植物根尖縱切的永久裝片,可以發現根尖的四個組成部分的細胞形狀各不相同。
實驗十、探究植物莖的結構與物質運輸
(1) 實驗步驟:
①取粗細相似、葉片數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若干根,先按下表中的 3 種處理方法處理,各組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
②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分別插入 3 個盛有等量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并用夾子將各組枝條分別固定,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
③15min 后從每組取出一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再從每組取出另一枝條,將枝條縱切,觀察縱切面的染色情況。
④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中,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1) 實驗結果
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記錄被染色的部位)
A.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 未被染色
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 韌皮部和木質部
C.帶葉枝條(不做處理) 韌皮部和木質部
(2) 實驗分析:
①若 B 、C 組枝條的韌皮部和木質部均被染色,A 組枝條的樹皮未被染色,說明水分和無機鹽可通過木質部運輸,樹皮則不能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②將 C 組枝條進行縱切,發現縱切面上從基部到靠近枝條的頂端,染色變得越來越淺,說明水分和無機鹽是自下而上運輸的。
③根據實驗結果,可得實驗結論: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自下而上運輸的。
1. 水分的運輸:由莖木質部的導管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其途徑:水 → 根毛區 → 根的導管 → 莖的導管 → 葉的葉脈 → 氣孔。
2. 無機鹽的運輸:無機鹽溶解在水中,運輸途徑與水運輸途徑大致相同,最終留在植物體內。
注意:
①實驗時應選用新鮮帶葉的植物枝條,新鮮的植物生命活動旺盛,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葉片蒸騰作用較強,水分和無機鹽在枝條里的運輸速度較快,實驗現象更明顯。
②實驗中把枝條下端削成平整的斜面的目的是使導管切口橫截面積大些,有利于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
③實驗材料中選用稀釋的紅墨水的目的是便于直接觀察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部位,為了使實驗 的效果更明顯,紅墨水的濃度應相對高些。
探索活動:探究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
(1)過程: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選取一根枝條,用解剖刀在枝條中部剝除約 1cm 寬的一圈樹 皮,露出木質部。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然后用少許凡士林涂抹環剝部位。每隔一周觀察并記錄枝條環剝部位的變化
(2)現象:一段時間后,切口上方的樹皮會膨大而形成枝瘤,且隨著時間延長,枝瘤不斷長大
(3) 分析:剝去一圈樹皮后,由于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的通道被切斷,有機物積存在傷口的上方,傷口上方部位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樹皮就膨大起來,于是形成了瘤狀物。樹皮內只有韌皮部的篩管是上下相通的,可見,葉制造的有機物是通過篩管向下運輸的。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阳县| 景德镇市| 靖西县| 东兰县| 东兰县| 星子县| 长寿区| 同仁县| 芮城县| 株洲市| 孟津县| 莱芜市| 关岭| 铁力市| 杭州市| 道真| 南岸区| 时尚| 平果县| 万安县| 莫力| 连城县| 永顺县| 延长县| 班玛县| 彩票| 井陉县| 长治市| 清流县| 通山县| 措美县| 古丈县| 利川市| 永兴县| 长汀县| 宜君县| 呼伦贝尔市| 弋阳县| 静安区| 神农架林区| 明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