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河北人民出版社 義務教育教科書 小學五年級下冊 科學看不見的微生物一只手上會附著40多萬個微生物。認識微生物什么是微生物?它對人類有什么影響?病毒、細菌、真菌都是微生物。有些微生物需要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微生物對動物、植物有哪些影響?1.通過訪談、書籍、網絡等途徑了解哪些疾病與微生物有關,并記錄下來。2.分析、概括收集到的信息,并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幻燈片、資料卡、調查圖表等)呈現出來。微生物的害與利我們身上的微生物微生物為什么能躲過物種滅絕?1.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的害與利2.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無害,而且有些微生物對人類是有益的。沙門氏菌菌體營養要求不高,對熱抵抗力不強,在60℃15分鐘可被殺死。在水中存活2~3周。在5%的石炭酸中,5分鐘死亡。沙門氏菌感染癥為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主要由食用遭受污染的食物導致,是食物中毒的重要病源。典型癥狀包括發熱、惡心、嘔吐、腹瀉及腹部絞痛等癥狀,通常在發熱后72小時內會好轉。嬰兒、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則可能出現嚴重且危及生命的菌血癥,少數還會合并腦膜炎或骨髓炎。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常見的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寄生于人和動物的皮膚、鼻腔、咽喉、腸胃、癰、化膿瘡口中,空氣、污水等環境中也無處不在。因感染病原菌的分型、感染部位、感染的嚴重程度不同,癥狀各不一樣。金黃色葡萄球菌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7℃,耐高鹽,能在各種惡劣環境中存活下來。痢疾桿菌細菌性痢疾是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是人和靈長類動物的腸道致病菌,夏秋兩季患者最多。各型痢疾桿菌都可引起。發病急,常在腹痛、腹瀉未出現,呈現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急性菌痢治療不徹底,或機體抵抗力低、營養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時,易轉為慢性。病程多在二個月以上,遷延不愈或時愈時發。痢疾桿菌,耐寒,在冰塊中能生存3個月。在人體外生活力弱,在10-37℃水中可生存20天,牛乳、水果、蔬菜中可生存1-2周,便中(15-25℃)可生存10天,光照下30分鐘可被殺死,58-60℃加熱經10-30分鐘即死亡。布氏桿菌布氏桿菌是牛、羊、豬等動物最易感染短小桿菌,引起母畜傳染性流產。人類接觸帶菌動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大多數病人有急性感染表現。主要為波浪狀發燒為其特點,發燒約2~3周,繼之1~2周無燒期,以后再發燒。常伴多汗,頭痛,乏力,游走性關節痛(主要為大關節)。有時全身癥狀消退后,才出現局部癥狀。腰椎受累后,出現持續性腰背痛,伴肌肉痙攣,活動受限后,影響行走。常可產生坐骨神經痛。局部有壓痛及叩痛,少數病人于髂窩處可捫及膿腫包塊;也可產生硬膜外膿腫壓迫脊髓及神經根,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或截癱。同時可伴有肝、脾腫大,區域性淋巴結腫大等表現。肉桿菌肉毒桿菌屬于厭氧菌,嚴格厭氧,在胃腸道內既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及果糖,產酸產氣,又能消化分解肉渣,使之變黑,腐敗惡臭。肉毒毒素由胃腸道吸收后,經淋巴和血行擴散,影響神經沖動的傳遞,導致肌肉的松弛性麻痹。肉毒桿菌所致疾病總稱肉毒病,常見的病型是食入毒素后引起的肉毒中毒。 表現為重癥肌無力、運動神經元病。益生菌,源于希臘語“對生命有益”,它們是定植于人體腸道內,能產生確切健康功效的活的有益微生物的總稱。人體、動物體內有益的細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放線菌、酵母菌等。1.人類有益的微生物有哪些?最常見的含有有益微生物的食物是酸奶。其中含有乳酸菌,包括乳酸桿菌和乳鏈球菌等。能夠平衡人體腸道微生物菌群,平衡體內酸堿度。2.哪些常見的食物中有有益的微生物?應用與拓展什么是致病微生物人體免疫系統如何消滅致病菌?世界上最致命的12種病毒,到底有多可怕?病毒會生病嗎?所有病毒都會導致疾病嗎?討論怎樣才能避免讓有害的微生物侵入我們的身體,讓自己更健康呢?1.做好個人清潔衛生工作。2.注意飲食衛生。3.加強防控工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