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計表和統計圖”教學設計一、教學基本信息課題:統計表和統計圖教學設計課時:1課時學段:小學高年級學情分析:學生已初步學習統計表和統計圖的基礎知識,但對不同統計圖表的特點及適用場景的理解仍需深化,缺乏對數據綜合分析的能力,需通過系統復習提升數據處理與解讀能力。二、教學目標體系1、能準確區分單式統計表與復式統計表,熟練掌握其制作方法與數據呈現方式。2、通過“數據收集—整理—分析—決策”的完整流程,培養學生的統計思維與數據分析能力。3、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統計對決策的支持作用,激發學習興趣。三、教學重難點解析重點: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制作方法及適用場景。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計算與實際意義。難點:根據數據特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及在具體情境中的應用。四、教學過程設計(一)、情境導入:統計中的生活密碼【創設情境】師:同學們,2020年我國進行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這是一項龐大的統計工程。普查數據能讓我們了解人口數量、結構等信息,比如各年齡段人口比例、城鄉人口分布等。這些數據是如何整理和呈現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復習統計表和統計圖的知識,一起解開數據背后的秘密。【問題引導】師: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統計表或統計圖?它們有什么作用?生1:超市的銷售報表,能看出哪種商品賣得好。生2: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折線圖,能看出氣溫變化。師:對!統計圖表就像數據的“翻譯官”,能讓復雜的數據變得直觀易懂。(二)、知識梳理:統計圖表的分類與特征1.統計表的奧秘:單式與復式的對比【案例呈現】單式統計表(六年級1班撿廢品情況)和復式統計表(六年級1、2班對比)。【小組討論】師: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有什么區別?生3:單式表只有一個班級的數據,復式表能對比兩個班級。生4:復式表有合計或總計欄,更方便比較。師:總結得很好!復式統計表能同時呈現多個統計項目,便于橫向對比。【即時練習】請學生將單式統計表合并為復式統計表,強化對結構的理解。2.統計圖的抉擇:條形、折線、扇形的特點【對比分析】展示三種統計圖的對比表格,引導學生填寫特點與作用:【典例分析】師:如何選擇統計圖表示以下數據?2050年各大洲人口預測數量(條形統計圖,比多少)1957-2050年世界人口變化(折線統計圖,看趨勢)2050年世界人口分布比例(扇形統計圖,明占比)【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并闡述理由,強化“數據特征→圖表選擇”的思維鏈。3.統計量的較量: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概念辨析】師:什么是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分別如何計算?生5:平均數是總數除以個數,中位數是中間的數,眾數是出現最多的數。師:注意!中位數需先排序,奇數個取中間值,偶數個取中間兩數的平均數。【案例探究】分析六(1)班身高數據:計算平均數:(1.4×1+1.43×3+…+1.58×3)÷40≈1.50m找中位數:第20、21名均為1.52m,中位數1.52m找眾數:1.52m出現12次,眾數1.52m【深度討論】師:哪個統計量更能代表班級身高?為什么?生6:平均數,因為考慮了所有數據。生7:眾數,因為1.52m人數最多,更有代表性。師:不同場景下選擇不同統計量,平均數反映總體水平,眾數體現集中趨勢,中位數不受極端值影響。(三)、技能提升:數據的分析與應用1.統計表的制作與解讀【任務驅動】展示四年級兩個班跳繩成績原始數據,要求:分組整理成復式統計表(按成績分段)。對比分析哪個班成績更好,說明理由。【學生操作】分組完成統計表填寫,教師巡視指導。【匯報交流】組1:一班80及以下6人,二班10人,一班在86個以上人數更多,所以一班成績好。師:通過分段統計,能清晰看出不同水平的人數分布,這是統計表的優勢。2.統計圖的綜合應用【情境案例】某小學捐款情況:圖(1)條形統計圖(各年級人均捐款),圖(2)扇形統計圖(各年級人數比例),全校共1450人。【問題鏈】高年級學生人數是多少?捐款多少元?(1-34%-38%)×1450=406人,406×5.4=2192.4元全校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低年級捐款+中年級捐款+高年級捐款)÷總人數≈6.45元從統計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生8:低年級人均捐款最高,中年級人數最多。【思維拓展】師:如果要反映各年級捐款占總捐款的比例,應選用什么統計圖?生9:扇形統計圖,能直觀顯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四)、鞏固練習:走進統計的多元世界1.基礎達標判斷:扇形統計圖能表示數量增減變化(×)選擇:表示體溫變化用(折線統計圖)計算:一組數據3,5,5,7的眾數是(5),中位數是(5)2.能力提升分析運動會得分統計圖:哪個班短跑占優勢?(二班,直條更高)一班在哪些項目絕對優勢?(跳高、跳遠,分差大)發現:中長跑二班優勢明顯,鉛球兩班相近。3.拓展延伸調查六年級學生球類愛好扇形統計圖已知排球占15%(30人),計算乒乓球(50%)人數:30÷15%×50%=100人,并回答“應組織什么比賽”(乒乓球,人數最多)。(五)、課堂總結:構建統計知識網絡【學生分享】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生10:我知道了不同統計圖的用途,以后能根據數據選對圖表。生11:統計量各有特點,要根據問題選擇合適的統計量。【教師點睛】統計是一把鑰匙,能打開數據背后的真相。希望同學們用統計的眼光觀察生活,用數據說話,做理性的決策者!五、作業設計:分層訓練,靶向提升(一)基礎鞏固(必做)完成教材習題:繪制班級同學視力情況統計表(復式)。根據數據選擇統計圖:某品牌手機各季度銷量(條形)股票價格波動(折線)家庭支出結構(扇形)(二)能力提升(選做)計算小組同學身高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分析哪個統計量最能代表小組身高。調查家庭一周支出情況,制作扇形統計圖并撰寫分析報告。(三)創新實踐(挑戰)結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自選主題(如“老齡化趨勢”“城鄉人口變化”),用合適的統計圖表呈現并分析。六、教學反思:復盤與成長成功之處:通過生活案例激發興趣,對比表格突破重難點,小組活動提升參與度,學生能有效區分統計圖表特征并應用。改進方向:部分學生對中位數計算仍不熟練,可增加“排序訓練”環節;扇形統計圖的百分比計算易錯,需強化“總量×占比=部分量”的關系。升華思考:統計教學應緊密聯系生活,讓學生經歷“真實數據處理”的全過程,培養數據意識與批判性思維,為初中統計與概率學習奠定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