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專項學習課題 像科學家那樣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1.教學內容分析 本冊教材的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介紹科學家所具有的共同素養,以李四光、哥白尼、魏格納和竺可楨為例,用科學家的事跡,使學生體悟科學家關注大自然,并力求解答大自然中無數的“為什么”,表現出“對世界充滿好奇”“不盲從權威”“重視證據”“持之以恒”的科學品質。 第二部分從觀察擺及擺動現象入手,讓學生親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分享交流”的過程,著重對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搜集證據、處理信息進行指導。2.學習者分析 從探究技能的提升來看,四年級逐步將學生進行對比實驗的能力,從直接觀察可見的現象及其變化,向需要通過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對比實驗上提升,在對比實驗中牽涉的因素更多,更需要學生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與分析,并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從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設。對運用觀察與測量工具,運用統計圖表來記錄、整理信息,以及有條理、合邏輯地陳述證據和結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3.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了解科學家的事跡,知道科學家的共同素養。 科學思維:學習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問題,記錄實驗數據,運用表格進行信息分析,經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并能夠依據證據進行分享和交流。 探究實踐:能夠從觀察單擺運動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經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分享交流”的科學探究過程,并通過回顧這一探究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要點,形成對科學探究活動要素的整體認識。 態度責任:體悟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激發科學探究的意識。4.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和掌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搜集證據、處理信息等方面的新要求。 難點:提出“某種變化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問題,并根據這個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對比實驗時通過控制變量來做到公平實驗。5.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表現程度自評互評師評☆☆☆☆☆☆講科學家故事歸納概括科學家共同素質能基本能不能學做科學家能從觀察擺及擺動現象入手,經歷科學探索過程能基本能不能學習收獲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講述科學家的故事教師活動1 科學家關注大自然,并力求解答大自然中無數的“為什么”。 李四光小時候常常在村邊一塊巨石旁玩耍,他很好奇:為什么這里會出現孤零零的巨石?它是借助什么力量到這兒來的? 哥白尼通過觀察和計算,對“地球中心說”大膽地提出質疑,認為是地球在圍繞太陽轉動,使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 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后,一直未獲得承認。他致力于完善證據,在去格陵蘭做第4次考察時不幸遇難。 竺可楨連續38年記觀測大自然日記,沒有一天中斷。幾十年日積月累的寶貴資料成為他撰寫名著《物候學》的重要基礎。 教師講述后提出問題: 這些科學家的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素養? 追問:這些素養還體現在哪些科學家身上?學生活動1 學生聽故事后回答: (1)對世界充滿好奇 (2)不盲從權威 (3)重視證據 (4)持之以恒活動意圖說明:通過科學家故事,學生能歸納概括出科學家所具有的共同素質,引導它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向科學家學習。環節二:學做科學家教師活動2 教師:科學家告訴我們,提出問題時——有些問題可以是通過實驗尋找答案,也可以是探究某種變化與什么因素有關。例如,影響種子萌發的因素有哪些? 你知道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嗎? 教師介紹擺的結構: 擺從起點出發,又回到起點算一次擺動。 作出假設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影響擺快慢因素。 教師:哪種說法正確呢?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一、作出假設1 擺的快慢與擺線長度有關。擺線越長,擺越慢; 擺線越短,擺越快。 1.準備材料工具: 鐵架臺、細線、鉤碼、卷尺、秒表等。 2.講解實驗設計 (1)制作一個擺,擺線長度可以調節。 (2)把擺線長度分別調節成10 厘米、20 厘米、30 厘米,各做3 次實驗和測量。 3.組織學生討論:為了實驗公平性,在這個實驗設計中不變因素和改變因素分別是什么? 4.在做實驗搜集證據時,我們應該怎么做? 5. 設計實驗記錄 提示學生思考:我們怎樣處理搜集到的信息? 6.通過實驗,我們有什么發現? 二、作出假設2 擺的快慢與擺錘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擺越快; 質量越小,擺越慢。 1.講解實驗設計 (1)擺繩長度不變,擺動幅度不變。 (2)擺錘質量分別為50克、100克、150克,各做3 次實驗和測量。 2.設計實驗記錄 3.通過收集證據,我們有什么發現? 三、作出假設3 擺的快慢與擺幅有關。擺幅越大,擺越快; 擺幅越小,擺越慢。 1.講解實驗設計 (1)擺繩長度不變,擺錘質量不變。 (2)擺幅分別為5°、10°、15°,各做3 次實驗和測量。 2.設計實驗記錄 3.通過搜集證據,我們有什么發現?學生活動2 閱讀教材回答:要把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都羅列出來,但一次只能選擇一個因素作出假設。如,溫度可能是影響種子萌發的一個因素,種子在溫暖的環境比在寒冷的環境容易萌發。 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1)擺的快慢跟擺線的長度有關。 (2)擺動幅度大小影響擺的快慢。 (3)擺錘質量越大,擺越快。 不變因素:擺錘重量、擺動幅度 改變因素:擺繩長度 閱讀教材回答: (1)要認真、如實地做好實驗記錄,不可更改實驗數據。 (2)要多做幾次實驗,這樣得到的數據更可信。 學生小組內做實驗,搜集證據,填寫實驗記錄 閱讀教材回答:可用表格記錄、整理信息。 擺的快慢與擺線長度有關。擺線越長,擺越慢; 擺線越短,擺越快。 小組內繼續實驗,搜集證據,填寫實驗記錄 擺的快慢與擺錘質量無關。 小組內繼續實驗,搜集證據,填寫實驗記錄。 擺的快慢與擺動幅度無關。活動意圖說明:了解和掌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搜集證據、處理信息等方面的新要求。提出“某種變化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問題,并根據這個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對比實驗時通過控制變量來做到公平實驗。7.板書設計 像科學家那樣 共同素養:對世界充滿好奇、不盲從權威、重視證據、持之以恒 影響擺動快慢因素:擺繩長短8.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課堂練習: 1.小明和小紅各自做了一個擺,他們想讓擺擺動得快一些。他們應該怎么做?( ) A. 把擺線弄得更長一些 B. 把擺錘做得更重一些 C. 把擺線弄得更短一些 2.在探究“擺的快慢與擺錘重量是否有關”的實驗中,小剛需要改變的條件是( ) A.擺錘的重量 B. 擺線的長度 C. 擺動的角度 3.小華發現教室里掛鐘的鐘擺走得有點慢(比正確時間慢)。為了讓它走快一點,修理師傅可能會怎么調整鐘擺?( ) A. 把鐘擺的擺錘向上移動一點(縮短擺長) B. 把鐘擺的擺錘向下移動一點(加長擺長) C. 給鐘擺的擺錘增加一些重量 4.小強想研究“擺動的起始高度(擺角)是否影響擺的快慢”。他應該怎么做?( ) A. 使用相同長度擺線和相同重量擺錘,每次從不同高度(如30度、45度、60度)釋放,測量來回擺動10次所需時間。 B. 使用相同長度擺線和相同重量擺錘,每次從相同高度釋放,測量來回擺動不同次數(如5次、10次、15次)所需時間。 C. 使用不同長度擺線和相同重量擺錘,每次從相同高度釋放,測量來回擺動10次所需時間。 5.小麗做了兩次實驗:第一次用一個輕的鐵螺母做擺錘,第二次用重的鐵鎖做擺錘(擺線長度、起始高度都相同)。她發現( ) A. 重鐵鎖的擺擺動得快很多 B. 輕螺母的擺擺動得快很多 C. 兩個擺擺動的快慢幾乎一樣 6.在“擺的快慢”實驗中,下列( )是保持不變的(不變量) A. 擺線的長度(當研究擺錘重量或擺角時) B. 擺錘的重量(當研究擺線長度時) C. A和B都對 【參考答案】 CAAACC 作業布置: 你還想像科學家那樣提出怎樣的問題?作出怎樣的假設?設計怎樣的實驗?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