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模塊檢測練(四) 經濟與社會生活(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廣東名校聯盟聯考)距今約五六千年的陜西臨潼姜寨一期遺址出土石斧150件、石鏟127件、骨鏟122件。石斧體形厚重,石鏟通體磨光,二者刃部鋒利。姜寨遺址還出土了相當數量的石刀、陶刀、磨盤等。據此推知當時該地區( )A.農業成為食物的主要來源B.農業手工業完成分工C.已經具備了早期國家形態D.進入了農耕定居時代2.(2024·天津河西區二模)通過考古及文獻查證,西漢能夠觀察到的儲糧狀態與方式是“分散儲糧”,而在唐代則更多表現為以巨型窖穴為代表的“集中儲糧”形式。這反映出( )A.漢代自然經濟分散閉塞B.中央集權不斷加強C.利用地窖儲糧始于唐代D.地方分權不斷強化3.(2024·山東菏澤二模)下圖是漢代重要城市及交通路線圖。據此判斷,當時( )A.南方經濟得到了初步開發B.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個高峰C.全國性道路體系開始出現D.市場網絡依附于道路網絡4.(2024·山東聊城三模)景祐元年(1034年)十一月甲辰,宋仁宗詔曰:“京舊城內侵街民舍在表柱外者,皆毀撤之,遣入內押班岑守素,與開封府一員專其事。”《宋刑統·侵巷街阡陌》中也規定:“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到1079年,政府又開始陸續征收“侵街錢”“侵河錢”等。上述舉措反映了,當時( )A.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B.市坊制度瓦解的趨勢C.經濟立法體系的完備 D.世俗門第觀念的淡化5.(2024·天津十二區縣一模)下表為1000—1890年間中國、日本和西歐居民達到1萬人的城鎮人口百分比。它反映了近代中國( )時間 中國 日本 西歐1000 3.0 數據不詳 0.01500 3.8 2.9 6.11820 3.8 12.3 12.31890 4.4 16.0 31.0A.人口增長速度放緩 B.封建制度日益的腐朽C.自然經濟解體緩慢 D.經濟總量落后于世界6.(2025·陜西安康開學考試)明朝每十年一修的黃冊(戶籍冊)要以省為單位上報到南京后湖,下表為官方規定的“黃冊到湖期限”(部分)。作為直接證據,上表可用于研究明代( )上報地 送達南京時限 上報地 送達南京時限浙江 20日 遼東 85日山東 40日 湖廣 90日福建 65日 陜西 105日廣西 90日 四川 150日A.各地農民起義的原因 B.賦稅征收方式的變化C.驛傳制度運轉的表現 D.邊疆地區的社會治理7.(2024·浙江寧波二模)近人留存日記載,“光緒二十年……今日請杜壽山先生到余家為珦兒種牛痘。種法:將痘痂搗爛,和人乳少許,用小刃刀刺臂微見血,涂抹痘痂,凡三穴,一名清冷淵穴,一名夾白穴,一名消濼穴,左右皆同”。下列關于牛痘接種法的表述,正確的有( )A.實為用針灸術防治天花的重大發明B.在明朝中期已經廣泛使用,后傳入歐洲C.為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的偉大發現D.和麻醉術一樣屬于西醫成就引入中國8.(2025·遼寧鞍山普通高中質量監測)清政府于1904年成立了第一個區域性衛生機構即北洋衛生局,并頒布《天津防疫章程》,規定天津鐵路樞紐四圍路口均派士兵把守,倘有車船搭載患病旅客,不但乘客要送醫院隔離,而且車船也將被扣留沒收,以示懲戒。這反映出當時天津( )A.公共衛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護B.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核心區域C.清政府幫助市民生活習俗嬗變D.公共衛生的管理體系逐漸形成9.(2025·山東濰坊開學考試)下表為1933—1935年中國鐵礦石出口及鋼鐵進口情況。據表可知,當時( )年份 鐵礦石 鐵及鋼產量(公噸) 出口量(公噸) 出口值(元) 出口量占產量百分比 進口量(公噸) 進口值(元)1933 1 154 641 593 175 2 397 231 51.37 534 324 81 617 0881934 1 178 190 857 566 3 161 635 72.79 617 093 86 072 2021935 1 650 441 1 316 045 4 809 849 79.74 627 744 74 347 369A.民族工業基礎薄弱B.經濟體制向戰時經濟轉軌C.關稅主權不斷淪喪D.列強向中國進行商品傾銷10.(2024·海南海口二模)下表是1933年山東地區華商和日商火柴廠主要指標統計,這說明當時山東地區民族工業( )廠數 資本(元) 工人 產量(箱)華廠 27 1 929 400 5 121 254 590日廠 4 1 005 000 855 84 800A.發展極為迅猛 B.面臨列強打擊C.產品銷量不廣 D.輕工業成就大11.(2024·浙江杭州學軍中學模擬)下圖為新中國城鎮化率、工業化率和GDP變化情況圖。據此可知( )A.新中國成立后GDP持續穩步增長B.新中國成立后城鎮化率與工業化率保持同向發展C.加入WTO時我國城鎮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D.城鎮化發展較工業化和GDP發展態勢更平穩12.(2024·浙江義烏三模)農業勞動生產率是衡量農業勞動者生產效率的重要指標,且與國家的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請依據如圖所示的農業生產率指數推斷相關折線對應的正確國家( )1300—1800年中、西、荷、英四國農業勞動生產率A.①西班牙 ②荷蘭 ③英國B.①荷蘭 ②西班牙 ③英國C.①英國 ②西班牙 ③荷蘭D.①西班牙 ②英國 ③荷蘭13.(2024·廣東揭陽八校5月聯考)有學者指出,“西歐……除了地中海的商業以外,又開辟了大西洋和北部各海域的商業;并預示了大貿易路線的新方向,這種方向將在近代時期十分明白地表現出來”。以下最符合該學者評價角度的是( )A.西歐海上探險活動興起的原因B.歐洲商路和貿易格局發生變化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D.西歐價格革命影響了商業革命14.(2024·安徽合肥二模)19世紀中葉,利物浦成為全世界棉花貿易的中心。利物浦棉花經紀人協會通過決議,要求所有出售的棉花都需符合樣品質量,不久又提出了棉花質量的基本標準。這一標準的提出( )A.推動了壟斷組織的形成B.適應了機械化生產的需要C.構建了國際經濟新秩序D.確保了棉紡織業原料品質15.(2024·四川南充三模)下表是1800—1914年德國三大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和總人數情況表。據表可知,這一時期德國( )年份 所占比重(%) 就業總人數(萬人)農業 工業 服務業1800 62 21 17 1 0501850 55 24 21 1 5801875 49 30 21 1 8601900 38 37 25 2 3501914 54 38 28 3 130A.農業經濟大幅度衰退 B.經濟結構漸趨完善C.服務業比重持續上升 D.城市化進程的加快16.(2024·安徽安慶一中三模)下圖是1965—1995年世界出口總額比例結構圖。該結構圖反映了( )A.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不斷加快B.發達國家削減了貿易壁壘C.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在不斷加強D.發展中國家機遇挑戰并存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題,共52分。17.(2024·廣東茂名二模)徽派建筑和徽州村落民俗文化是珍貴的中國古代文化遺產。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稱,地處眾山環繞之中,水系縱橫。明清時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變為樓下高大寬敞、樓上簡易的形式。“粉墻黛瓦馬頭墻”是其顯著的外觀特征,白色粉墻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墻體干燥;而基于阻擋火勢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馬頭山墻。白墻黑瓦,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如詩如畫;跌落起伏的馬頭沖破了一般墻體的單調,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摘編自陳安生《試論徽派建筑形成的幾個條件》材料二 明清時期,徽商致富后,購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時還修譜志書,收歸族人,將宗族組織和制度確立了下來。徽州宗族用族譜家訓等內容嚴格約束族人,褒揚善行,懲戒惡行,如績溪《章氏家訓》教導后人勤“耕”勤“讀”,西遞《胡氏家訓》推崇“儒仕”等,并通過鄉規民約加強對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優良民俗。——摘編自谷長保《鄉村振興視域下徽州村落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1)概括材料一中徽州民居建筑的設計理念。(4分)(2)根據材料二,簡析明清時期徽州村落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6分)(3)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如何傳承村落民俗文化?(4分)18.(2025·湖南衡陽第四中學猜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史料一: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了1枚骨針和141件鉆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骨針長約82 mm,通體磨光,針孔窄小,針尖尖銳。史料二:明代羅頎《物原·衣原第十一》就有“有巢始衣皮”。材料二 商周時期,服飾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春秋戰國之期,出現一種名為深衣的連體服飾。在戰國時期,胡服的誕生為軍隊作戰提供了便利。秦朝創立了連體式的衣冠服飾制度。漢代的服飾冠帽及佩綬是配套的,不同官職的人有著不一樣的冠帽。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除了本民族服飾外,各個少數民族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隋初的服飾主要以袍衫和胡服為主。唐代正式頒布車服之令,盤領、緊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長裙逐漸流行,更出現了體現中西結合的特色服飾。宋代逐漸將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體現了發達的手工業。明代的服飾逐漸恢復了對傳統漢族禮儀的重視,且纏足之風盛行。清代的服飾融合漢滿兩族的風格,以騎裝和長褂為主。——以上材料摘編自王安華《中國服裝發展簡史》(1)根據材料一的兩則史料探究中國古代服飾的歷史,指出其史料價值,并作出合理推斷。(8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服飾的歷史提煉一個論題,加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0分)19.(2024·河南安陽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美國在西部開發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交通問題。美國的交通革命從“稅路時代(即收稅或收費的大道)”開始。各州紛紛修筑自己的稅路,部分解決了各州內部的運輸問題。1800年美國開始修筑“國道”,1833年修成坎布蘭至俄亥俄州哥倫布的坎布蘭大道,成為移民西部的要道。1807年蒸汽機成功運用于商業航行后,“汽船時代”到來,投資修建運河成為主流。各運河與天然河道形成密集的航運網,為東西部連接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從19世紀50年代起,美國交通運輸業進入最具革命性的時代——鐵路時代。鐵路速度快、承載量大、受地理限制小,因而很快就超過公路和運河運輸。——摘編自陸賓《美國西進中的交通建設》材料二 民國時期以重慶、成都、西安、蘭州為中心的干線公路基本已建成通車,形成較為稠密的干線公路網。盡管戰爭期間遭到嚴重破壞,但路基仍然存在。故新中國成立初期,除了川藏、青藏等公路外,新建設的干線公路較少,主要是加強對干線公路的維修、養護,以提高干線公路的技術標準和通行能力。西部交通運輸網絡基本上是在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時期建設和形成的。改革開放后,西部交通進行了新線建設和舊線改造。隨著汽車工業的不斷進步,汽車運輸的不斷發展促進了公路網的形成,在公路、鐵路和水運三種主要運輸方式中,公路線路里程占94%以上。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含氧量少、氣候復雜著稱于世。2001年6月,國家總投資330多億元,動工修建青藏鐵路二期工程。經過4年的艱苦奮戰,在攻克許多罕見的科技難題之后,青藏鐵路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車運營。——摘編自胥江《西部交通運輸與西部大開發》(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近代交通建設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與美國近代交通建設相比,新中國西部交通建設的不同之處。(8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國家交通事業發展的認識。(6分)模塊檢測練(四) 經濟與社會生活1.D [材料涉及耕種用的石斧、石鏟,收割用的石刀、陶刀,以及加工用的磨盤等,覆蓋了農業生產的多個環節,表明當時該地區已進入農耕定居時代,故選D項;工具的使用僅表明農業活動的存在,沒有與其他來源對比,不能直接證明農業已經成為當時人們食物的主要來源,排除A項;材料中確實提到了石斧、石鏟等農具和石刀、陶刀、磨盤等工具,但這些工具的存在并不足以證明農業和手工業之間已經完成了分工,B項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排除;早期國家形態是指在國家發展的早期階段,出現的相對穩定和成熟的政治社會組織形式,材料只涉及工具的使用情況,不能說明“已經具備了早期國家形態”,排除C項。]2.B [根據材料“西漢儲糧狀態與方式是‘分散儲糧’”可知,西漢時期地方權力較大,根據材料“唐代則更多表現為以巨型窖穴為代表的‘集中儲糧’形式”可知,唐代時期地方權力較小,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故選B項。]3.D [據地圖信息可知,漢代的交通線比較發達:東北可達遼東郡,西北可達敦煌郡,西南可達益州郡,東南可達南海郡,帶動了其商業的發達,據此可知,其市場網絡依附于道路網絡,故選D項;據地圖信息可知,漢朝南方的交通線比較少,說明該地區并沒有得到初步開發,并且南方經濟得到初步開發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而不是“漢朝”,排除A項;地圖信息顯示的是漢朝重要的一些城市及其交通路線圖,并不能據此擴大為“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個高峰”,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全國性道路體系開始出現是在秦朝,而不是“漢朝”,排除C項。]4.B [據材料“京舊城內侵街民舍在表柱外者,皆毀撤之”,“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可知,北宋前期,政府對于街巷阡陌的限制較為嚴格,據材料“到1079年,政府又開始陸續征收‘侵街錢’‘侵河錢’等”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原有的坊市制度出現了松動,坊市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出現街市,民眾沿街進行商業活動,出現侵街現象,于是政府通過一些經濟措施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因此,材料所述舉措反映了當時市坊制度瓦解的趨勢,故選B項;材料所述只是在商品經濟發展的背景之下,政府針對城市秩序所采取的措施,而非直接針對商業的措施,因此無法體現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排除A項;材料僅列舉了《宋刑統》中的部分條文,無法以偏概全地判定當時經濟立法體系完備,排除C項;材料僅反映政府對“侵街”的管理措施,并未涉及當時的門第觀念,排除D項。]5.C [據表格信息可知,進入近代以后,中國城鎮人口比重逐漸落后于日本和西歐,說明中國的經濟模式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自然經濟解體緩慢,故選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20—1890年處于清朝統治時期,清朝人口膨脹迅速,1741年,全國人口達到1.4億,到1840年已增至4.1億,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城鎮人口比重增長緩慢,是因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使更多的民眾集中在農村,與封建制度的腐朽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城鎮人口比重低,不等于經濟總量低,截至鴉片戰爭前,中國GDP占世界總量的29%左右,仍占較高比例,排除D項。]6.C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題目給出了明朝時期各地上報黃冊(戶籍冊)到南京后湖的期限,這是一個關于明朝驛傳制度(即官方信息傳遞和物資運輸系統)的具體記錄。黃冊上報的期限直接反映了明朝驛傳制度的運轉效率,C項與題目信息緊密相關,故選C項。]7.D [據所學,鴉片戰爭之后,隨著西式醫院在通商口岸的建立,牛痘接種法、麻醉術、放射技術以及其他近代西醫成就陸續被引入中國,故選D項;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使天花的發病率大大降低,不屬于中國針灸術的范疇,排除A項;據所學,牛痘接種法傳入中國是在鴉片戰爭之后,排除B項;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排除C項。]8.D [據材料信息,北洋衛生局的成立和《天津防疫章程》的頒布,表明天津地區開始形成一套公共衛生管理體系,這與題干信息相符,故選D項;題目中的措施確實體現了對公共衛生的關注,但“有效保護”這一表述過于絕對,且題干未提供足夠信息證明其有效性,排除A項;題目僅提及天津的衛生管理舉措,未涉及清政府新政的核心區域問題,排除B項;題干中的措施主要關注公共衛生,與生活習俗的嬗變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9.A [由題表可知,1933—1935年間,我國鐵礦石作為原料出口的量占總產量的一半以上,且逐步增加,與此同時,作為鐵礦石加工后的鐵及鋼的進口量卻增加相對較少,且遠小于出口量,二者之間的差距逐步擴大,進口值也遠大于出口值,這說明我國民族工業中的重工業——鋼鐵工業基礎極為薄弱,這會嚴重影響整個民族工業的發展,故選A項;題目主旨是中國鐵礦石的開采量大,但加工能力弱,鋼鐵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進口,與經濟體制不屬于統一范疇,所以不能據此得出經濟體制向戰時經濟轉軌的結論,排除B項;1928年國民政府掀起改定新約運動,到1930年日本也終于同意了《中日關稅協定》,我國爭取關稅主權的斗爭取得了進展,所以關稅主權不斷淪喪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表格反映的是我國民族工業中鋼鐵業的基礎極為薄弱,而不是強調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D項與題目主旨不符,排除。]10.B [據材料信息可知,1933年山東地區華廠數量較多,是日廠的六倍多,但資本只是日商的不足兩倍,產量也只是日商的三倍多,說明山東日商火柴廠資本雄厚,產量大,規模也大,這不利于華商火柴廠的發展,反映出山東民族工業發展受到列強打擊,故選B項;材料是日廠和華廠的對比,并無華廠自身前后發展的信息,無法得出民族工業發展極為迅速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并無產品銷量的信息,不能得出產品銷量不廣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僅有火柴廠的數據,并無其他輕工業數據,不能得出輕工業成就大的結論,排除D項。]11.D [據圖表數據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城鎮化率一直在增長,且改革開放后處于穩步增長態勢,工業化在改革開放后變化不大,但在1949—1978年間出現波動,GDP波動最大,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城鎮化發展較工業化和GDP發展態勢更平穩,故選D項;GDP持續增長不符合1949—1978年這一階段的史實,排除A項;“同向發展”說法錯誤,改革開放后,工業化率變動不大,城鎮化率一直在增長,排除B項;據圖表數據可知,1978—2012年中國城鎮化率并未超過50%,加入WTO是在2001年,當時并未超過一半,排除C項。]12.C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在這一時期,英國經歷了農業革命,特別是在17世紀和18世紀,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這是由于一系列農業創新和改進,如輪作制度、肥料使用、土地排水和改良農具等。這些變化導致英國農業生產的大幅增長,為后來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①是英國;西班牙在這一時期并沒有經歷類似的農業革命,其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相對較慢,部分原因是其殖民帝國的重心在海外,而非國內,②是西班牙;1463年,荷蘭正式成為國家,16世紀前,荷蘭長期處于封建割據狀態。1568年,爆發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1581年,北部7省成立荷蘭共和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后,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荷蘭在17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稱為“海上馬車夫”,③是荷蘭;選擇C項符合題意。]13.B [據材料“除了地中海的商業以外,又開辟了大西洋和北部各海域的商業”可知該學者認為新航路開辟了大西洋和北部各海域新的商業貿易路線,促進了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的轉移,體現了歐洲商路和貿易格局發生變化,故選B項;材料顯示的是15世紀西歐海上探險活動的影響而不是原因,排除A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是在工業革命時期,而不是新航路開辟時期,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問題,與價格革命無關,排除D項。]14.B [據材料信息可知,19世紀中葉,英國利物浦是全世界棉花貿易的中心,棉花經紀人協會制定出售棉花的質量標準。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葉,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因此出售棉花的質量標準有利于機器化生產的需要,故選B項;壟斷組織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形成的,與材料時間“19世紀中葉”不符合,排除A項;材料涉及棉花的質量標準,不是國際經濟新秩序,排除C項;制定出售棉花的質量標準有利于確保棉紡織業原料的品質,但“確保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5.D [結合所學可知,城市化通常與工業化緊密相關,因為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們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尋找工作,從而促進了城市化。據材料信息,綜合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一時期德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主要體現在工業和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比重顯著增加,農業比重相對下降。這些變化與德國在這一時期經歷的工業化、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相一致。隨著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城市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農村居民遷往城市,從而推動了城市化進程,故選D項;農業就業人口比重降低,并不代表農業衰退,排除A項;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需求結構、要素結構等諸多維度,材料中僅僅提及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無從體現“經濟結構漸趨完善”,排除B項;服務業就業人口比重也有所增長,但1850年與1875年的比重均為“21%”,可見并沒有“持續上升”,排除C項。]16.D [據材料“1965—1995年世界出口總額比例結構圖”,分析該結構圖可知,1965—1995年間,發達國家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數值有所提高,但不到世界總量的20%,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的貿易處于發展變化中,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在政治獨立后,掀起了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但面臨著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和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因此,發展中國家發展之路機遇與挑戰并存,故選D項;經濟全球化曲折發展,1991年兩極格局瓦解后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排除A項;題干主要反映世界貿易情況,從圖中無法得知發達國家削減了貿易壁壘,排除B項;世界多極化趨勢指當今政治領域存在多個中心,與題干經濟貿易信息無關,排除C項。]17.(1)理念:因地制宜;強調實用性(注重防水防火);注重藝術性(美感)。(2)原因:商品經濟繁榮(徽商實力雄厚);科舉制的推動;儒家思想強調倫理教化;重農抑商觀念的影響;宗法觀念濃厚。(3)立足于人文環境和地理區位,發掘村落民俗文化;從實際出發,保護村落民俗文化;注重村落民俗文化的創新;借助鄉賢力量來宣揚和傳播村落民俗文化。18.(1)史料一是實物史料,史料二是文獻史料。史料一描述了在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了骨針和裝飾品,據所學可知,當時骨針的作用是用來縫制衣服,從而可以推斷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已經可以利用獸皮一類的自然材料縫制簡單的衣服,并以骨、貝等作簡單的裝飾。從史料二可以推斷出有巢氏可能是最早用動物毛皮制作衣服的人,中華服飾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發端。兩則史料揭示了中國古代服飾的起源與特征,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服飾的歷史。(2)論題:中國古代服飾演變的特征闡述:中國古代的服飾從遠古起步,經歷了從樹皮到獸皮再到棉絲綢緞,隨著手工業的進步,服飾的質量也在不斷向前發展。“在戰國時期,胡服的誕生為軍隊作戰提供了便利”表明中國古代的服飾與當時的政治面貌密切相關。“漢代的服飾冠帽及佩綬是配套的,不同官職的人有著不一樣的冠帽”表明中國古代服飾不單單是金錢的區別,更是身份等級的象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除了本民族服飾外,各個少數民族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唐朝更出現了體現中西結合的特色服飾”表明中國古代的服飾不僅是民族交融的體現,更代表了中外文明的交流。“明代服飾逐漸恢復了對傳統漢族禮儀的重視,且纏足之風盛行”表明在中國古代服飾上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與其歷史變遷息息相關,不僅反映了經濟、文化和政治的發展,同時也是人類社會交流和融合的重要體現。19.(1)特點:具有明顯階段特征;伴隨領土擴張而發展;與工業革命的進程密切相關;多種交通方式共同發展;從地方各自發展到國家統籌發展。(2)不同之處:著眼于國防建設與經濟發展;公路占主導地位;充分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注重維護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由國家主導。(3)認識:交通建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調動各方面的建設積極性;立足于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應起到既服務于國家戰略又能改善民生的作用;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盡量通過交通建設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