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模塊檢測練(三)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模塊檢測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模塊檢測練(三)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模塊檢測

資源簡介

模塊檢測練(三)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分值: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1.(2024·廣東梅州二模)先秦時期,天子對諸侯方國的統治手段除了軍事征伐,還有朝聘(諸侯親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見天子)、盟會等,《左傳》就記載了“夏啟有鈞臺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康有酆宮之朝,穆有涂山之會”。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
A.原始民主傳統延續 B.統治秩序受到重視
C.貴族等級體系解體 D.中央集權有所加強
2.(2024·吉林白山三模)漢文帝十二年三月詔令“除關,無用傳”,即諸侯國人到漢郡,漢郡之人到諸侯國,可自由通行而不需要用通符。這就消弭了諸侯國人和郡縣人的法律身份差異,也意味著物資和人員在這兩大區域之間可自由流通了。漢文帝的這一措施(  )
A.使地方諸侯國和郡在法律地位上平等
B.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
C.有利于強化天下統一的身份認同觀念
D.突破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經濟政策
3.(2024·江西九江二模)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把鮮卑穆、樓、于等八姓與漢族崔、李、王等著姓劃為同等,并將士族劃定為膏粱、華腴、甲姓、乙姓、丙姓、丁姓諸等級,規定士族不得擔任低級官職。這些舉措意在(  )
A.緩和士族與庶族之間矛盾
B.推動各民族的交融
C.促進鮮卑貴族內部的團結
D.鞏固王朝政治統治
4.(2024·河北高三聯合測評)下表是唐代史學家杜佑所著《通典》中收集的前人的論述(部分),表中的論述(  )
論述 著作
“禮生于有而廢于無”“人富而仁義附焉”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序》
“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民哉” 晁錯《論貴粟疏》
“(食貨)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貨通,然后國實民富,而教化成” 班固《漢書·食貨志上》
A.反映了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的關系
B.認為社會教化與發展經濟應該并重
C.強調政府應放松對商業活動的管控
D.闡釋了經濟基礎對社會治理的作用
5.(2024·湖南長郡中學二模)北宋時期,趙普為太祖、太宗兩朝宰相,于廳中坐屏后置二大翁,凡有人進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滿則焚之。太宗后期,任命有“為人糊涂”之稱的呂端為相,制辭中明確勉勵他“思堯舜以致君,無使其不及,體黃老而行化,用致乎無為”。這些做法(  )
A.推動了崇文抑武的確立   B.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
C.助長了因循守舊的風氣   D.促進了三教合流出現
6.(2025·河北邯鄲調研)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領導體制,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號稱“三司”。“三司”各司其職,每遇“大事”,布政使須“會都、按議”,再申報中央有關部門批準。特別是遇到地方“民變”或動亂,布、按二司無權調動軍隊,須向朝廷申報,再由都司出兵。據此可知,明初“三司”體制(  )
A.提高了中央與地方機構的行政效率
B.顛覆了傳統地方行政管理體制
C.形成縱橫交錯的地方治理網絡體系
D.給地方行政運作帶來雙重影響
7.(2024·河北高三聯合測評)清初,按察使是省級重要的司法官員。晚清時期,因參與條約談判及審理教案,按察使開始扮演臨時準外交官的角色;同時按察使還是洋務與新政的實踐者,參與鐵路與廠礦建設,保護電報電線,興辦新式學堂、創辦近代警察。據此推知,當時(  )
A.地方勢力積極應對民族危機
B.中央政府的政治權威有所加強
C.傳統社會管理機制亟待改革
D.按察使成為推動近代化的主體
8.(2024·重慶統測)金沖及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一書中指出,民國初建時“三千年的中國君主政體一變而為民主政體。舉國上下對此前未之見的新情勢,既不相習,亦不了了,大都以為不過是由滿洲皇帝換了漢人總統,與歷代王朝的更易無大區別”。材料說明當時的中國(  )
A.共和理念普及任重道遠
B.社會結構尚未發生變化
C.傳統尊卑秩序未被破壞
D.百姓生活習俗依然如故
9.(2024·江西九江二模)中央蘇區的婦女擁有與男子同等的參政權利,在鄉村權力構成中也占重要地位。1934年初,婦女代表占中華蘇維埃中央蘇區城鄉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總數的25%。這表明(  )
A.女性是社會治理的主要力量
B.蘇維埃注重保護婦女的權益
C.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得到鞏固
D.國民革命推動中國女性解放
10.(2024·天津一模)到1951年10月,在全國28個省、8個相當于省的行署、154個市和2 068個縣中,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增加80%—90%。到1952年底,除西藏外所有的省、市、縣區都召開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這體現出(  )
A.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
C.民主選舉出人民政府
D.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
11.(2024·湖南衡陽二模)公元前5世紀中期,雅典開始給予公民審判員、議事會議員以及其他官員津貼。后來,出席公民大會也獲得了津貼。這使得經濟條件一般的社會階層也能暫時放下工作,出席公民大會或者擔任官職。津貼制的實行(  )
A.促進了政治參與度的提高
B.凸顯了雅典政體的寡頭特征
C.提高了社會下層政治地位
D.縮小了不同階層的貧富差距
12.(2024·陜西榆林二模)羅馬在《查士丁尼法典》頒布之前,對過失標準不分種類和等級,而是籠統地表述。下圖所示展示了《查士丁尼法典》的追責標準。這一變化反映了《查士丁尼法典》(  )
A.維護奴隸主貴族特權
B.具有靈活變通及理性內涵
C.充分保護債權人利益
D.具有嚴格的形式主義特征
13.(2024·江西九江二模)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其后逐步形成“王在法下”的傳統,但《大憲章》的權威是有限的。1267年,議會通過《馬爾伯勒法令》,規定《大憲章》的所有條款,無論涉及國王還是其他人,均應得到遵守。這一變化說明(  )
A.《大憲章》的法律地位已得到加強
B.解決了王國的內外矛盾
C.國王統而不治的局面開始形成
D.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
14.(2024·天津南開區一模)德國先后頒布了1883年《疾病保險法》,1884年《意外傷害保險法》和1889年《傷殘老年保險法》。三大保險法的頒布,意味著德國社會保障制度開始建立。這實際反映了(  )
A.應對工業化社會的挑戰
B.國家統一提高了基層治理的能力
C.推動企業進行科技創新
D.戰爭背景下緩和社會矛盾的努力
15.(2024·山東師大附中模擬)法國1793年憲法規定“女性沒有公民資格”,《拿破侖法典》第7條則表示“民事權利的行使不以按照憲法取得并保持的公民資格為條件”;同時,《拿破侖法典》規定“即使妻經營商業,或不在共同財產制下,或采取分別財務制,未經夫的許可,亦不得進行訴訟”。由此可見,這部法典(  )
A.否定男女平等 B.進步缺陷并存
C.保護私有財產 D.注重司法公正
16.(2024·江蘇揚州調研)下表反映的19世紀中期部分英國部級機構建立時間,它反映了英國(  )
部門名稱 建立時間
濟貧部 1847年
公務部 1852年
地方事務部 1871年
教育署 1899年
A.文官制度適時調整
B.政府機構數量的增加
C.政府權力不斷膨脹
D.國家職能的逐步擴展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
17.(2024·江西九江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梭倫擔任雅典的首席執政官,執掌政權,施行改革,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掌握政權繼續改革,到公元前500年時,雅典已出現民主政治,而斯巴達仍是一個組織嚴密的軍事化社會。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資本主義的民主共和制又分為議會共和制、總統共和制、委員會共和制等具體形式。無論哪種政權組織形式,都具有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有一定任期等基本特征。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的特征還有如:實行比較典型的政黨制、選舉制、任期制、輪換制、分權與制衡制等政治制度,這些政治制度又都是以代議制為核心。
——摘編自劉力《資本主義民主共和政體下政治統治的特點》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公元前6世紀雅典和斯巴達政治體制的不同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以近代某一國家為例闡釋民主共和制。(12分)
18.(2024·江西九江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20世紀50—90年代中國鄉村治理的演變模式和歷程
模式 歷程
村社合一 在社會主義改造中,鄉、鎮建制逐漸被初級社和高級社所取代,形成以“一村一社”為典型特征的村社合一的體制。黨中央還進一步發展了黨支部、共青團、婦女會、農會等組織,打破鄉村治理族權,重建鄉村治理秩序。
政社合一 1958年開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推動我國鄉村形成了典型的“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治理模式。這種治理模式的特點是黨政合一、政企合一、政事合一,對農民的生產經營、政治活動、家庭生活等實行高度集中管理體制。
村民自治 1980年,廣西合寨村率先成立村民委員會,這一舉措在1982年被寫進《憲法》,村民委員會成為我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此后,我國基層政府逐漸恢復鄉(鎮)建制,鄉村治理開始由政社合一向村民自治轉變。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通過,標志著我們黨對鄉村治理的領導進一步規范化。
——摘編自李楠《中國共產黨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百年歷程》
(1)根據材料,說明我國鄉村治理形成“村社合一”的路徑。(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村民自治的原因,并概括其特點。(10分)
19.(2024·江西九江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934年3月,國民政府《公務員恤金條例》公布實施,規定凡因公致疾或亡故以及在職時間很長而“勛勞卓著”退職的公務員都給予撫恤。
1943年,國民政府頒布《公務員撫恤法》,加大了對公務員遺族的撫恤力度,提高了撫恤標準。1947年,根據考銓處照知,1946年度撫恤金按原核定金額100倍發給,并每案一律另加生活費基本數40萬元;1947年度撫恤金按原核定金額1 000倍發給,并每案一律另加生活費基本數40萬元。
——摘編自任同芹《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
退撫制度探略》
材料二 中美公務員養老保險改革基本情況對比
美國 中國
制度依據 1986年《聯邦政府雇員退休制度法案》《美國法典》第五篇第84章 201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2015年《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2015年《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
資金來源 老年、遺屬及殘障保險計劃和固定退休金計劃由雇主和雇員共同負擔;貢獻型養老金計劃中雇員繳納金額的前5%,可獲得聯邦政府的配套資金 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
制度構成 老年、遺屬及殘障保險;固定退休金;貢獻型養老金 基本養老金和職業年金
計發辦法 養老金=工資基數×年增長率×聯邦服務工齡 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中人”另有過渡性養老金)
注:中人指在養老保險制度實施之前參加工作,在養老保險制度實施之后辦理退休的人員
——摘編自郭磊、徐明《中美公務員養老
保險制度的變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分析1943年和1947年國民政府提高撫恤標準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美兩國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相似之處。(10分)
模塊檢測練(三)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1.B [由材料“除了軍事征伐,還有朝聘、盟會等”可知,先秦時期天子除了采取軍事征伐,還通過朝聘、盟會等方式加強對諸侯的控制,維護自身的統治秩序,故選B項;“天子對諸侯方國的統治手段”是強化統治的舉措,不能體現出民主統治,排除A項;先秦時期貴族等級秩序森嚴,“解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秦統一六國后建立中央集權統治,排除D項。]
2.C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文帝的詔令消弭了諸侯國人與郡縣人在法律身份上的差異,即無論是諸侯國人還是郡縣人都是統一的漢朝臣民,有利于強化天下統一的身份認同觀念,故選C項;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地方王國與郡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級的,共同隸屬于中央政府,排除A項;漢武帝時通過頒布“推恩令”等措施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排除B項;自戰國商鞅變法以來,中國古代一直奉行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雖有時商業環境較寬松,但說“突破了”不準確,排除D項。]
3.D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改漢姓,學習、建立門閥制度以便加快漢化,鞏固封建統治,故選D項;材料“將士族劃定……丁姓諸等級,規定士族不得擔任低級官職”可知,北魏孝文帝建立門閥制度,對士族給予優待,不利于緩和士族與庶族之間矛盾,排除A項;據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對鮮卑貴族實行改漢姓,建立門閥制度,未提及其他民族,且促進民族交融是客觀影響,而非主觀動機,排除B項;北魏按照漢族的門閥士族制度,建立等級森嚴的鮮卑貴族門閥制度,未促進鮮卑貴族內部的團結,排除C項。]
4.D [材料中司馬遷認為人富有之后才會產生仁義之心,晁錯認為饑寒交迫的人是不會顧及廉恥的,班固認為經濟富裕是教化的基礎,這些論述都闡釋了經濟基礎對社會治理的作用,故選D項;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經濟發展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沒有涉及基層組織,排除A項;據材料“食足貨通,然后國實民富,而教化成”可知,材料強調經濟基礎是社會教化的前提,而不是強調社會教化與發展經濟應該并重,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人民富足與社會道德的關系,沒有涉及政府與商業活動的關系,且漢代嚴格執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
5.C [據材料“凡有人進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滿則焚之”“為人糊涂”“體黃老而行化,用致乎無為”等信息可知,北宋初期,政治上強調無為的黃老之學,重視無為的觀念,容易滋生政治上的保守和官員的因循守舊,故選C項;材料不涉及武官信息,無法體現國家對文武官員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官員的施政方式,排除B項;三教合流出現是在隋唐時期,排除D項。]
6.D [據材料“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領導體制,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布、按二司無權調動軍隊,須向朝廷申報,再由都司出兵”及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地方實行三司制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不利于緊急事務的處理,反映了該體制給地方行政運作帶來雙重影響,D項正確。]
7.C [據材料“按察使是省級重要的司法官員”“開始扮演臨時準外交官的角色”“按察使還是洋務與新政的實踐者”等可知,晚清由于時局的變化,國家治理面臨許多新的問題,按察使職能發生了變化,承擔了許多新的事務,這反映出傳統的社會管理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晚清時代變遷,亟待改革,故選C項。]
8.A [由“舉國上下對此前未之見的新情勢,既不相習,亦不了了”“不過是由滿洲皇帝換了漢人總統,與歷代王朝的更易無大區別”可得,民主共和的理念尚未被多數國民所接受,所以共和理念的普及任重道遠,故選A項;題干所述是民眾對共和政體的認識有限,只看到了形式的變化,并未理解本質含義,這與社會結構變化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君主政體變為民主政體對中國的影響,而與傳統的尊卑秩序是否被破壞不屬于同一范疇,因為二者一個是政體,一個是國內等級秩序,排除C項;題干所述是群眾對共和政體的認識有限,并未認識到其實質和意義,與百姓的生活習俗無關,排除D項。]
9.B [據材料“中央蘇區的婦女擁有與男子同等的參政權利……重要地位”可知,土地革命時期,中央蘇區的婦女擁有與男子同等的參政權利,并在鄉村權力構成中占重要地位,這說明蘇維埃注重保護婦女的權益,故選B項;婦女占“代表總數的25%”并不能得出女性是社會治理的主要力量,排除A項;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形成于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國民革命發生在1924至1927年,排除D項。]
10.A [據材料“在全國28個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增加80%—90%”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選出了人民代表,體現的是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故選A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時間是1954年,排除B項;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材料時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未建立,排除C項;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是在1956年,排除D項。]
11.A [據題意可知,雅典開始給予公民審判員、議事會議員以及其他官員津貼,后來出席公民大會的公民也獲得了津貼,這種津貼制有利于提高公民參加政治活動的積極性,促進了公民政治參與度的提高,故選A項;雅典實行民主政治,而非寡頭政治,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給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沒有關于提高社會下層政治地位的描述,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在雅典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都能獲得津貼,并不能縮小不同階層的貧富差距,排除D項。]
12.B [《查士丁尼法典》改變了之前對過失標準不分種類和等級,而是籠統地表述的情況,將追責標準分為故意和過失兩類,同時將過失分為重過失和輕過失,將輕過失又分為抽象輕過失和具體輕過失,這說明《查士丁尼法典》充分考慮到了過失的具體情況,具有靈活性變通及理性內涵,故選B項;材料只是反映了《查士丁尼法典》對過失進行了分類細化,不能據此得出“維護奴隸主貴族特權”,排除A項;材料內容是對過失的分類標準,沒有涉及債務問題,不能據此看出“充分保護債權人利益”,排除C項;據材料可知,《查士丁尼法典》對過失標準的分類體現了其靈活變通性,改變了之前的形式主義特征,排除D項。]
13.A [《大憲章》簽署后,雖然形成了“王在法下”的傳統,但其權威是有限的。此后,議會通過了《馬爾伯勒法令》,規定《大憲章》的所有條款任何人均應遵守,這說明《大憲章》的法律地位已得到加強,故選A項;《馬爾伯勒法令》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大憲章》的地位,但英國內外矛盾依然存在,“解決了”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18世紀中期,隨著責任內閣制的形成,國王“統而不治”的局面形成,排除C項;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議會逐漸成為國家的權力中心,排除D項。]
14.A [據材料“1883年《疾病保險法》……《傷殘老年保險法》”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后期,德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大量農民進入城市成為工人,這一過程中,工人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狀況引起了社會的關注,需要相應的社會保障措施來保障工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同時,工人們通過工會和社會主義政黨等組織,爭取自己的權益,要求改善工作條件,獲得社會保障。因此,這些法律的頒布,實際上反映了德國應對工業化社會的挑戰,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不屬于基層治理,排除B項;社會保障制度旨在確保公民在面對生活風險時得到必要的支持和保護,企業科技創新需要多方因素推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沒有必然關系,排除C項;這一時期德國已經完成了統一,正在開展工業革命,“戰爭背景”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15.B [與法國1793年憲法規定的“女性沒有公民資格”相比,《拿破侖法典》第7條“民事權利的行使不以按照憲法取得并保持的公民資格為條件”的規定,說明女性也可以行使民事權利,這是一種進步,但同時《拿破侖法典》又規定的“即使妻經營商業,……未經夫的許可,亦不得進行訴訟”則說明女性沒有進行訴訟的權利,這又是其局限性的體現,由此可見《拿破侖法典》進步缺陷并存,故選B項。]
16.D
17.(1)不同點:雅典是多數公民掌握政權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公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斯巴達是少數人掌握政權的寡頭政治國家的代表,公民大會只是名義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2)示例一 美國——世界上第一個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議員由選舉產生,掌握國家立法權。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掌握國家行政大權;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掌握司法權,大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批準任職,擁有最高司法解釋權。三權分立,民主黨、共和黨兩黨交替執政,構成了美式民主共和制度的基本內容。
美國三權分立、兩黨交替執政有利于防范專制,保障民主,但三權相互牽制降低了美國政府的行政效率,而兩黨惡斗也不利于政府政策的連貫性。
示例二 中華民國——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臨時約法》明確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在民,人民享有選舉與被選舉權,并擁有一系列民主自由權利。總統作為國家元首由參議院選舉產生,并受國會監督。內閣總理由選舉產生的國會多數黨產生,總統法令需由總理副署方才生效。
初創時的中華民國因受軍閥控制而流于形式,但它創立了共和政體,實行三權分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成為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18.(1)路徑:通過社會主義改造,打破鄉、鎮建制;通過發展黨群基層組織,打破鄉村治理族權。
(2)原因:政社合一治理體制存在高度集中的弊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村民民主意識的增強;借鑒村民自治的歷史傳統。
特點:地方自發嘗試到中央完善推廣;法制化、規范化;群眾參與度高;堅持黨的領導。
19.(1)原因:1943年:抗戰期間公務員傷亡過重,為調動公務員抗日積極性。
1947年:解放戰爭期間,政局不穩,濫發紙幣,物價暴漲。
(2)相似之處:都立法保障其實施(或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化、規范化);都注重建立多支柱、資金來源多元化的養老保險體系;養老金發放類型多樣;都強調了權利與義務相對應(或養老金與退休前的服務年限和貢獻掛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山市| 邹城市| 柏乡县| 宁国市| 习水县| 建始县| 北京市| 梁山县| 迁西县| 尚志市| 吉安县| 建阳市| 闽清县| 苏尼特左旗| 晋宁县| 双桥区| 株洲市| 岱山县| 潞城市| 屯昌县| 洞口县| 黑山县| 建始县| 陈巴尔虎旗| 邢台县| 广州市| 永胜县| 阜平县| 含山县| 于都县| 台江县| 且末县| 江城| 原平市| 秦皇岛市| 泗阳县| 广河县| 黄梅县| 清原| 莒南县| 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