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州市第一中學2024學年下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高二歷史學科本試卷共4頁,20小題,滿分為100分??荚囉脮r: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和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先秦儒家的圣王敘事中,天命所歸是共同特征。孟子說,堯禪讓于舜是因為“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商湯“無敵于天下”是因為“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這種敘事反映出,先秦儒家A.倡導“天人合一”理念 B.凸顯對理想政治的追求C.深受神話傳說的影響 D.統一了政治評價的標準2.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視結成全國交通網絡的交通干線的修筑,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調發勞力并由朝廷重臣親自規劃指揮。如秦治馳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則由將軍蒙恬負責。秦朝這一做法A.繼承了“秦之好興事”傳統 B.推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C.旨在建立全國統一道路系統 D.體現了交通服務于政治的特點3.兩漢時期,朝廷大力修建各類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顯宦名哲祠堂等,民間亦盛行立祠之風。這些祠堂規模宏偉,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用來祭祀祈福、紀念緬懷和昭德勸來。漢代祠堂的興盛A.豐富了儒學思想的內涵 B.促進了祖先崇拜觀念的普及C.擴大了儒家學說的影響 D.便利了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4.唐代杜環所著的《經行記》現已失佚,僅有杜佑《通典》所轉引的1500余字存世,所載被俘工匠中沒有造紙工匠,因而有學者不同意造紙術經怛羅斯之戰西傳的看法。近年也有中亞學者研究指出,在怛羅斯戰役前,造紙術就以和平方式傳入中亞,10世紀時傳入敘利亞、埃及和摩洛哥等地。據此,下列最合理的理解是A.對造紙術經怛羅斯之戰西傳的看法應存疑B.中亞學者研究結論形成較晚因而更加可靠C.文獻記載和歷史研究必須經考古發現證實D.戰爭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機5.宋代,上至皇室權貴、文化精英,下到地方士紳、市井小民,都流行用香為藥、和香為食,更在日常諸事中與香為友。熙寧十年(1077年),僅廣州市舶司購買并運至京師的乳香就達348673斤。這說明宋代A.社會需求推動絲路貿易 B.民眾生活趨向世俗化C.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 D.市民群體受理學影響6.明清時期,雜字書成為社會上流行較廣的民間知識讀物。它與傳統的蒙學教材不同,缺少抽象的道德說教,內容涵蓋農事建筑、五谷花木、鳥獸百藝等百科知識;語言上也拋棄了艱澀難懂的文言文,而采用民間流行口語。明清雜字書的流行體現了A.文化環境的自由寬松 B.學術文化重心的下移C.崇實致用的學術風氣 D.社會階層流動的增強7.1902—1906年間,梁啟超發表了一系列政論文章,合稱《新民說》。在梁啟超看來,所謂“新民”者,“新之義有二;一曰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二者缺一,時乃無功。”梁啟超宣揚“新民”思想旨在A.兼采中西文化精髓 B.實現國家獨立富強C.推動維新變法運動 D.堅守中華傳統文化8.1917年,河北保定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創辦,1918年該公司安裝一臺美國制造的175千瓦汽輪發電機組,1921年建成發電,工程總投資30.89萬元,1924年擴建300千瓦發電機組一臺。與此同時,高陽縣也合股建成了42萬千瓦的高陽電路股份有限公司。這說明當時保定地區A.成為北方工業發展中心 B.新商品經營形式日漸普及C.民族工業發展空間拓展 D.城市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9.表1是1964—1980年間,中國各地高校遷出與遷入情況的統計表(部分)據此可知,中國高校的布局調整表1遷出地區 高校數量 遷入省份 高校數量北京 22 四川 10哈爾濱 5 甘肅 7沈陽 5 河北 7上海 5 河南 7廣州 4 陜西 6合肥 3 遼寧 6A.有利于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B.適應了國家戰略建設的需要C.改變了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 D.給高校辦學帶來了諸多便利10.1989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關于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提出了醫療改革市場化方向,并制定了具體政策,如開展有償服務、進一步調整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衛生事業單位實行“以副補主”“以工助醫”等。這次醫改A.保證了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B.適應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C.促進了國家醫療衛生體系建立 D.調動了廣大醫務工作者積極性11.《漢謨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條法律,對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承、審判等制度都作了詳細規定。該法典的顯著特點是它幾乎沒有留下解釋的余地,概述了對各種違法行為的精確處罰。這一特點表明該法典致力于A.確保司法適用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B.維護奴隸主對奴隸和平民的專政C.突出體現法律制定者的主觀意志 D.集中權力以維護龐大帝國的統一12.當中世紀西歐正處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時代”時,阿拉伯人廣泛翻譯了大量的西歐古典哲學、文學等文獻。在吸收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人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化。這些在后來都陸續傳回西歐,使西歐的基督教文明從落后中逐漸蘇醒過來。這體現了阿拉伯帝國A.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橋梁作用 B.推動近代歐洲文化的復興C.深受近代民族國家王權強化的影響 D.文化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13.人類學家麥克法蘭提出,18世紀前的英國,人口膨脹,密集群居導致大量疾病傳播;從18世紀中葉起,許多疾病減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認為這應歸功于英國人飲茶習慣的形成;飲茶還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來釀酒的問題。這體現了A.東方文化對釀造工業的破壞 B.茶葉推動了人口的迅速增長C.中醫中藥導致了醫療的革命 D.文化習俗影響著社會的發展14.拿破侖統治時期,頒布法典保護私有財產,允許反對革命的貴族回國,并歸還了一部分他們被剝奪的土地。同時限制言論自由,定期審查出版物,利用宣傳的力量有組織地操縱公共輿論。拿破侖的措施A.激發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 B.違背了人人平等的革命精神C.體現了舊貴族階層的利益 D.致力于穩定當時的社會秩序15.19世紀以來,印度本土精英號召“重返吠陀”,試圖將對印度傳統文化的解釋權從殖民者手中奪回,并賦予《薄伽梵歌》等印度教經典以行動主義的自信與活力。提拉克、甘地等人還提出“司瓦拉吉”(民族自治)是印度民族特有的“達摩”(使命)。這些做法A.開啟了印度民族抗英斗爭 B.打擊了本國封建頑固勢力C.增強了印度民族獨立意識 D.確立了印度教的正統地位16.1945年之前,英國本土的英聯邦移民還不足3萬人。1948年以后,牙買加、印度等國的非白種人大量涌入英國,英國外來移民呈現激增態勢。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英國殖民體系的崩潰 B.英國經濟恢復發展的需求C.兩極對峙的世界格局 D.歐洲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漢武帝時期,山東遭受黃河水害,連續數年歉收。武帝頒布詔書,允許饑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間并可以定居。兩漢之際,中原兵爭激烈,人民紛紛“避亂揚州”。從東漢至西晉初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內遷,居住在今甘肅、陜西、山西以至河北、遼寧等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數十萬戶到洛陽,以實京都長安。自開元年間到五代宋初,全國各道、州置縣計120個,其中北方20縣,南方卻達100縣之多。南宋時,“北人過海外,是歲不還者,謂之住蕃”,有的“住蕃雖十年不歸”。——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口遷移流動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省際流動人口不過幾百萬;全國流動人口小學學歷占比接近40%;省際流動人口的流入地主要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地區;遷移原因多為婚姻遷入、家屬隨遷、投親靠友等社會原因。到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達2.47億,此后流動人口數量開始緩慢下降,流動人口規模逐漸進入調整期。流動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比都有明顯上升。2017年,務工經商遷移流動人口比重達63.1%;2018年,東部地區凈輸入農民工達5398萬,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都為農民工凈輸出地區。人口遷移流動在給流入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活力的同時,也面臨著難以融入城市等問題,流出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留守老年人的家庭養老等問題逐漸凸顯。——摘編自高向東、王新賢《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遷移流動特征及趨勢》(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漢至兩宋人口遷移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的發展趨勢。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就我國人口遷移帶來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胭脂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紅色顏料,繪畫、化妝品等方面都需要胭脂。紅花可直接于纖維上染色而無需媒染劑,是制取胭脂的主要植物。紅花在漢代從西域傳入中原,北魏的《齊民要術》有專章記載紅花的種植方法。此外,賈思勰還提到在當時種植紅花能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到了唐代,紅花種植已經遍及全國各個地區。紅花的栽培、制作工藝,歷朝歷代都極為重視。元代甚至設置了“紅花局”“紅花提舉司”等專門機構進行管理。——摘編自王冬松《“紅花”“胭脂”考》等材料二1519年,西班牙發現了原產于墨西哥的胭脂蟲,用它制作的紅色染料是歐洲人見過的最鮮艷、最濃的紅色。于是,胭脂蟲紅成為歐洲主要的紅色染料,廣泛用于紡織品、化妝品、食品等行業,西班牙人從壟斷胭脂蟲紅貿易中賺取了巨額利潤。16世紀,歐洲畫家的調色板上也盛行胭脂蟲紅。1796—1820年,在墨西哥的年出口總量中,白銀占75%,胭脂蟲紅占12%,蔗糖占3%。在當地的熱帶低地種植園里,西班牙人強迫非洲奴隸利用仙人掌養殖胭脂蟲以提取色素。——摘編自余玉霞《西方服裝文化解讀》等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紅花得以廣泛種植的原因。(6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胭脂蟲紅的生產銷售帶來的影響。(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下表反映的是1790—1910年美國城市人口數與總人口數的變化情況。年份 總人口數(千人) 城市人口數(千人) 城市化水平(%)1790年 3929 202 5.11810年 7240 525 7.31830年 12866 1127 8.81850年 23192 3544 15.31870年 39818 9902 25.71890年 62948 22106 35.11910年 91972 41999 45.7——據李仲生《美國的人口增長、分布與城市化》整理從上表中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說明。(要求:觀點準確,史論結合。)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17—18世紀很長一段時間,以絲綢為代表的中國服飾成為歐洲達官貴人們標榜身份的工具。收藏中國瓷器逐漸成為歐洲上層貴族乃至平民百姓間的一種時髦。據記載,17世紀我國茶葉的出口量約為21010擔,到了18世紀則大幅增長至8889241擔以上,足以顯現其在歐洲的巨大需求。歐洲人家居裝飾等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極具中國風格的設計。萊布尼茨通過自身的研究將孔子學說和中華傳統文明提升到了相當高的歷史維度,還積極推進歐洲的多國科學院下設專門機構研究漢學;伏爾泰在歷史和政治層面對孔子學說推崇備至,他認為中國是實行開明君主制的成功典范。——摘編自楊永平、楊佳悅《16—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及啟示》材料二“中國熱”的衰退起始于歐洲思想界對中國封建專制體制的懷疑與否定。17—18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君主專制最為強勢的國家,自然也就成為了“中國熱”最為盛行的地方。大革命傾覆了統治法國的波旁王朝及其君主制,給歐洲的封建秩序以極大的震動。“中國熱”風潮也隨之消散了。到了18世紀后期,歐洲一些國家進入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期,積極對外擴張。對此,法國當代知名作家艾田蒲在《中國之歐洲》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對中國的排斥就是這樣起作用的,這是歐洲殖民主義的序曲。誰有膽量去把一個供給世界這么多東西的文明古國變成殖民地呢?那么,首先只有對它進行詆毀,然后由大炮來摧毀它。”——摘編自楊永平、楊佳悅《16—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及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2—18世紀“中國熱”對歐洲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熱”前、后期歐洲對中國的態度發生的變化,并分析后期發生變化的原因。(8分)高二歷史學科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A A C B D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D D C B17.【答案】(12分)(1)特點:與自然災害和戰亂有關;政府組織與民間自發相結合;由北向南遷移(或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從中國到海外。(任答3點得6分)(2)趨勢:流動人口規模顯著增加,逐漸進入調整期;東部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逐漸成為人口主要流入地;經濟原因(務工經商)逐漸成為遷移的主要原因;流動人口文化程度顯著提升。(4分,任答2點即可)建議: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社區公共服務功能;關愛人口流出地的留守人群;深化戶籍制度改革。(2分,1點1分,2點2分)18. 【答案】(14分)(1)原因:絲綢之路的開通推動了物種交流;紅花是一種優良的染料和經濟作物;紅花種植技術的推廣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政府重視,設立了專門機構。(1點2分,任答3點可得6分)(2)影響:促進了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豐富了歐洲人的社會生活;促進了繪畫藝術發展;給當地種植園的非洲奴隸帶來災難。(1點2分,任答4點可得8分)19. 【答案】(12分)示例一:觀點:工業化的發展水平影響城市化水平。說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率先開展和完成工業革命,成為第一個工業國家。而美國在英國之后開展工業革命,工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城市化水平也相對較低。19世紀中后期,美國由于重視新技術、新發明的運用,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人口增長迅速,城市化進程加快,從而使美國的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吸引了歐亞等地區的大量移民,助推了美國城市人口的增長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綜上,美國的城市化水平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而迅速提高,說明工業化的發展水平影響城市化水平。示例二:觀點:兩次工業革命加速了美國人口特別是城市人口的增長。說明:兩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美國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為美國人口的增長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城市中機器大生產及工廠制度的實行,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勞動力,由此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促進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吸引了歐亞等地區的大量移民,助推了美國人口特別是城市人口的增長。綜上,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加速了美國人口特別是城市人口的增長。20【答案】(14分)(1)影響:影響了歐洲人的審美觀念和社會風尚;豐富了歐洲人的生活;擴大了漢文化在歐洲的傳播與影響;促進了啟蒙思想的發展和近代歐洲的制度變革(或對君主立憲制產生了一定影響)。(1點2分,任答3點可得6分)(2)變化:從贊美、推崇到批判、詆毀。(2分)變化的原因:法國大革命沖擊了歐洲的封建制度,而中國實行封建專制;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歐洲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需要;隨著中西交流的增強,歐洲對中國的認識進一步加深。(1點2分,任答3點可得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