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至鴉片戰爭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單元綜合測試題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一、選擇題1.新疆反恐紀錄片——《中國新疆,反恐前沿》,體現中國政府在用最大的努力維護新疆的穩定和促進新疆地區的發展。清朝乾隆時期對新疆地區的管轄措施是( )A.設置西域都護 B.設置駐藏辦事大臣C.設置伊犁將軍 D.建立金瓶掣簽制度2.如表為歷慎思同學制作的學習卡片,據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A.科技報國 B.變法革新 C.邊疆治理 D.中外交往3.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典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下列典籍與作者搭配有誤的是( )A.《齊民要術》——賈思勰 B.《資治通鑒》——司馬光C.《天工開物》——宋應星 D.《本草綱目》——張仲景4.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 )選項 史實 結論A 順治帝接見格魯派首領,賜予“達賴喇嘛”封號 加強了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的管轄B 康熙帝派兵兩次進攻雅克薩的俄軍 擴大了清朝的疆域范圍C 清朝設置伊犁將軍 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北地區的管轄D 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 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設立行政機構A.A B.B C.C D.D5.全面體現中國戲劇精華,被譽為“國劇”的是( )A.元曲 B.黃梅戲 C.昆曲 D.京劇6.清朝對中國商民出海貿易也有嚴格的管理措施。如要求出海商民登記、取具保結、領取船引(票、照)和腰牌,注明船只丈尺、客商姓名、在船之人年貌、籍貫,出海情由、載何貨物、往某處貿易、往返日期等。要求已出洋的商船商民按期返回,對未能及時回國者施加懲罰或限制歸國。這體現出清政府的對外政策是( )A.文化專制 B.閉關鎖國 C.重農抑商 D.鼓勵貿易7.下面是一位七年級學生歷史課堂筆記片段,從中判斷它記載的歷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1661-1662年 激戰赤嵌城 荷蘭殖民者投降A.伊犁將軍的設置 B.鄭成功收復臺灣C.雅克薩之戰 D.戚繼光抗倭8.“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致力蕩平倭寇,實現“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飛 B.戚繼光 C.鄭和 D.鄭成功9.下列選項中,對應正確的是( )A.徐光啟——劇作家——創作《牡丹亭》B.杜甫——“詩仙”——詩歌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C.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推動人類作戰方式的巨大變化D.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10.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清朝雍正帝設置軍機處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這反映了明清( )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 B.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C.政治制度不斷成熟 D.地方機構辦事高效11.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時候,中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32.8%;18世紀,全世界超過50萬人口的大城市一共10個,中國占了6個,分別是北京、南京、蘇州、揚州、杭州、廣州。這反映了清朝( )A.政治清明,疆域遼闊 B.經濟發展;國力強盛C.對外開放,貿易發達 D.君權強化,社會穩定12.康熙末年朝廷設立三名噶倫管理西藏事務;雍正時期通過平定西藏內亂,設置駐藏大臣;乾隆五十九年定制西藏所有僧俗官員均受駐藏大臣節制。清朝在西藏政策的調整( )A.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B.開啟了中央對西藏地區的統轄C.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D.實現了對東北地區的直接管理13.1757年,清政府下令一口通商,只允許官府指定的對外貿易壟斷機構從事進出口貿易。這一壟斷機構是( )A. B.C. D.14.邊疆穩則國家安。為強化邊疆管理,圖中①處設置的管理機構是( ) 明朝形勢圖(1433年)A.澎湖巡檢司 B.北庭都護府 C.安西都護府 D.奴兒干都司15.當明仁宗想要解散寶船隊時,年近花甲的鄭和勸諫道:“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上述材料反映鄭和( )A.主張武力稱霸南洋 B.具有海洋主權意識C.重視發展海外貿易 D.熟知對外交往準則16.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機關奏事文書多達1660件,朱元璋平均每天要處理207件文書。以上情況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A.廢除丞相制度 B.行政系統推諉塞責C.君主權力削弱 D.設軍機處強化皇權17.下表呈現了中國古代某項制度的歷史沿革,其中①②處應填( )① 創立:用考試來選拔人才,設置進士科唐 發展:增加考試科目,任用高官主持考試宋 完善:嚴格考試程序,增加錄取人數明、清 衰落:②A.西漢、興辦太學 B.西晉、依門第推薦 C.隋、八股取士 D.元、大興文字獄18.大概念對書本零散知識具有整合統領功能。請你為下圖選擇一個恰當的“大概念”( )A.明清反抗外來侵略 B.清王朝的邊疆管理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19.清政府為了鞏固東北邊疆,采取的相關舉措是( )A.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B.抗擊荷蘭侵略 C.簽訂《尼布楚條約》 D.設置伊犁將軍20.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統治者經常對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加以歪曲解釋,制造冤獄,人們把這種做法稱為( )A.罷黜百家 B.重文輕武C.“八股文” D.“文字獄”二、材料題21.根據材料回答以下問題。材料一:“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波狂瀾,若履通衢?!?br/>——鄭和描述船隊遠航材料二:“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br/>——戚繼光(1)鄭和遠航最遠到達哪里?鄭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義?(2)材料二中的他有什么光輝的業績?明清時期反抗外來侵略的事例還有哪些?22.思維導圖法、歸納法是有效的復習方法。以下是小林同學在復習明清歷史時整理的資料,請你和他一起思考。【摘錄史料】摘錄一:軍機處:清朝中期以后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之機構。初設于雍正七年,其職掌為每日由軍機大臣晉見皇帝,秉承皇帝旨意撰擬諭旨,待皇帝閱定后向各部門各地方長官下發。——摘自《歷史詞典》摘錄二:凡士工商賈,皆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商皆其末也。——清雍正皇帝摘錄三:1757年,乾隆正式下令“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寧波……嗣后口岸定于廣東”。——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根據摘錄一、二、三,概括清朝在政治、經濟和對外政策三方面的特點。(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晚清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的原因。23.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落腳點,也是中國古代從強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政治篇】材料一:【經濟篇】材料二:清朝前期,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行業,品種繁多,產品精良。尤其是當時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其中有些頗具規模,如江寧著名的大機戶,有的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摘自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文化篇】材料三: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文化的繁榮,小說、戲曲等大眾化的文學藝術形式有了突出的發展,產生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小說。——摘自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1)材料一中兩處建筑見證了明清政府處理少數民族關系的兩種不同方式。你認為哪種方式更可取?說明你的理由。(2)根據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出現的新的生產方式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明清時期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名稱。24.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下列表格,結合清朝鞏固民族地區穩定相關史實,自擬一個題目,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晰)下表概括了我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的主要進程(部分)。進程 朝代 關鍵人物鞏固和發展 明朝 明太祖、明成祖清朝 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C D B B B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C D B A C D C D1.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乾隆時期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轄,C項正確;西漢設置西域都護,排除A項;駐藏辦事大臣是清朝駐西藏行政長官,排除B項;金瓶掣簽制度是清朝對西藏的管轄措施,排除D項。故選C項。2.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西域都護、澎湖巡檢司、設置駐藏大臣”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域都護是西漢設置的管理西域的機構,澎湖巡檢司是元朝設置的管理臺灣地區的機構,駐藏大臣是清朝設置的管理西藏的機構。因此,題干機構都反映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C項正確;題干主旨是強調邊疆治理,與科技報國、變法革新不符,排除AB項;中外交往主要是指中國與外國等國的交往,例如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本草綱目》是明朝李時珍編寫的藥物學著作,而非張仲景所著,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北朝時期,著名農學家賈思勰編著《齊民要術》,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著作,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明朝時期,宋應星編寫的《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據題干“史實與結論相符”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C項正確;清朝入關后,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五世達賴喇嘛親自入京朝賀。順治皇帝隆重接見,1653年正式賜予他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排除A項;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排除B項;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排除D項。故選C項。5.D【詳解】根據題干“被譽為‘國劇’”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京劇博采其他劇種的優點,全面和集中體現了中國戲曲的精華,是中國的“國粹”之被譽為“國劇”,D項正確;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排除A項;黃梅戲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并未被譽為“國劇”,排除B項;昆曲,又稱昆劇、昆腔,原來是流行于蘇州昆山一帶的昆山腔,被譽為“百戲之祖”,排除C項。故選D項。6.B【詳解】根據題干“清朝對中國商民出海貿易也有嚴格的管理措施。如要求出海商民登記、取具保結、領取船引(票、照)和腰牌,注明船只丈尺、客商姓名、在船之人年貌、籍貫,出海情由、載何貨物、往某處貿易、往返日期等。要求已出洋的商船商民按期返回,對未能及時回國者施加懲罰或限制歸國”可知,清政府對海外貿易進行嚴格的限制,這是因為清王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所學可知,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B項正確;推行文化專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讀經,組織人力大規模進行整理文獻和編纂書籍的活動;另一方面,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把認為是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書籍列為禁書,收繳并銷毀,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重農抑商屬于在國內推行的政策,不屬于對外政策,排除C項;清王朝推行閉關鎖國,對外并沒有鼓勵貿易,排除D項。故選B項。7.B【詳解】依據題干信息“1661—1662年,激戰赤嵌城,荷蘭殖民者投降”可知,此內容反映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B項正確;乾隆時平定了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叛亂后,重新統一新疆,清朝設置伊犁將軍,排除A項;1685、1686年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打敗沙俄。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戚繼光抗倭抗擊的是倭寇,而不是荷蘭殖民者,排除D項。故選B項。8.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繼光的詩句,反映了戚繼光心系國家百姓,淡泊名利的品質。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所向披靡,迅速蕩平了東南沿海的倭寇,他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名民族英雄,B項正確;岳飛是抗金名將,排除A項;鄭和下西洋,提高了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排除C項;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排除D項。故選B項。9.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明朝學者宋應星編寫了《天工開物》,它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D項正確;《牡丹亭》的作者是湯顯祖,排除A項;杜甫是“詩圣”,他的詩歌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排除B項;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這推動了人類文化的傳播,排除C項。故選D項。10.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在中央,朱元璋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史、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清朝設立軍機處,軍機處這一特殊機構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綜上兩者都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都是中央行政機構變革,不會擴大地方行政權力,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明清時期已經是封建社會末期,不能說政治制度不斷成熟,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都是中央行政機構變革,與地方機構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1.B【詳解】據題干“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時候,中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32.8%;18世紀,全世界超過50萬人口的大城市一共10個,中國占了6個,分別是北京、南京、蘇州、揚州、杭州、廣州”和所學知識可知,工業產量占世界32.8%表明清朝制造業和生產能力居于世界前列;6個5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則反映人口聚集和經濟繁榮。這兩項數據直接指向經濟規模和國家綜合實力的強盛,符合題干的核心內容,B項正確;題目中提到的工業產量和大城市數量與經濟相關,而非直接反映政治制度或疆域范圍。清朝乾隆時期雖疆域遼闊,但“政治清明”與數據無直接關聯,且乾隆后期政治腐敗逐漸顯現,故此選項不準確,排除A項;清朝在乾隆后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對外貿易(僅保留廣州一口通商)。題目中提到的6個大城市(如北京、南京、蘇州等)更多是內部經濟中心,而非依賴對外貿易。因此,這一選項與題干數據關聯性較弱,排除C項;雖然乾隆時期君權高度集中且社會相對穩定,但這些屬于政治和社會層面的特征,題干數據并未直接體現君主權力或社會秩序,更多聚焦于經濟與國力,排除D項。故選B項。12.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康熙末年朝廷設立三名噶倫管理西藏事務;雍正時期通過平定西藏內亂,設置駐藏大臣;乾隆五十九年定制西藏所有僧俗官員均受駐藏大臣節制”可知,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對西藏的地區的治理,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C項正確;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元朝時期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開啟了中央對西藏地區的統轄,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西藏地處西南地區,與東北地區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3.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為鞏固統治,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開廣州一處為對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許設立了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所以這一壟斷機構是廣州十三行,C項正確;軍機處是雍正年間設立的中央行政機構,不屬于對外貿易機構,排除A項;市舶司是中國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清代沒有設置市舶司,排除B項;宣政院是元朝設立的管轄全國佛教以及西藏地區事務的機構,與清王朝閉關政策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4.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設立奴兒干都司管轄東北地區,D項正確;元朝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排除A項;唐朝設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管理新疆地區,排除BC項。故選D項。15.B【詳解】根據材料“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 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和所學知識可知,鄭和認識到海洋對國家富強的重要性,意識到若南洋被他國占據會危及華夏,體現出他對國家海洋權益的關注,具有海洋主權意識,B項正確;鄭和強調“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目的是通過船隊力量保障南洋局勢穩定,防止他國侵占南洋威脅華夏,并非主張武力稱霸南洋,排除A項;材料中雖提及“擴大經商”,但這只是鄭和闡述利用船隊作用的一方面,其重點是強調海洋對國家安危的重要性,防止他國染指南洋,并非單純突出重視發展海外貿易,排除C項;材料中主要圍繞海洋對國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船隊維護南洋局勢展開,未涉及對外交往準則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6.A【詳解】據材料“朱元璋平均每天要處理207件文書”并結合所學可知,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期。朱元璋于1380年(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案為由廢除丞相制度,此后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導致皇帝需要親自處理大量政務。符合題干中“文書數量激增”的現象。A項正確;行政系統推諉塞責與題干無關,且明代初期行政效率較高,推諉現象不顯著,排除B項;君主權力削弱與史實相反,朱元璋時期皇權高度集中,排除C項;軍機處是清朝雍正時期設立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7.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標志著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創立;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以及文意,都有嚴格規定。一篇文章須分成八個部分,其中的后四部分各有兩股對仗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C項正確;科舉制創立是在隋朝,西漢和西晉均在隋朝之前,且興辦太學在西漢,依門第推薦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AB項;元朝是科舉制已創立,且大興文字獄屬于文化專制,與科舉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8.D【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消除長期為患的倭寇,維護了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鄭成功收復臺灣打擊了荷蘭的殖民勢力,保障了東南沿海的安寧,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1727年,清朝開始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于加強了對西藏的有效管轄和控制, 確保了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主權得以行使, 治權得以加強, 有力維護了西藏地方社會的安定與發展。 因此,題干材料中的“大概念”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D項正確;明清反抗外來侵略概括不全面,設立臺灣府,和設駐藏大臣不是反抗外來侵略,排除A項;清王朝的邊疆管理不全面,戚繼光抗倭和鄭成功收復臺灣不符合,排除B項;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是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征不是明清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19.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康熙時期,沙俄侵占我國東北地區領土,康熙帝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打敗了俄國,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了雙方在東北地區的邊界。清政府為了鞏固東北邊疆,采取的相關舉措是簽訂《尼布楚條約》,C項正確;乾隆時期,西北地區的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發動叛亂,清軍經過兩年多的戰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排除A項;鄭成功抗擊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鞏固東南海防,排除B項;清朝設置伊犁將軍,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排除D項。故選C項。20.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經常從知識分子的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曲解,借題發揮,制造了大批冤獄,被稱為文字獄,D項正確;“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是董仲舒提出建議漢武帝實行的統治政策和治國思想,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統治者經常對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加以歪曲解釋,制造冤獄”沒有聯系,排除A項;重文輕武是宋朝實行的政策,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統治者經常對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加以歪曲解釋,制造冤獄”沒有聯系,排除B項;“八股文”是明朝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統治者經常對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加以歪曲解釋,制造冤獄”沒有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21.(1)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2)業績:戚繼光抗倭;示例:鄭成功收復臺灣或雅克薩之戰。【詳解】(1)最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2)業績:根據材料二“戚繼光”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東南倭寇最猖獗的時候,明朝派年輕將領戚繼光到東南沿??官痢F堇^光南下浙江,多次擊退倭寇的侵犯。事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62年鄭成功發動總攻,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至此,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兩次擊敗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搗毀城堡。俄國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22.(1)特點:政治上:君主專制(或皇權高度強化);經濟上:“以農為本”(或“重農抑商”);對外政策上:閉關(或“閉關自守”、禁海令)。(2)原因: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詳解】(1)特點:據材料“軍機處:清朝中期以后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之機構。初設于雍正七年,其職掌為每日由軍機大臣晉見皇帝,秉承皇帝旨意撰擬諭旨,待皇帝閱定后向各部門各地方長官下發?!笨芍宄谡紊系奶攸c是皇權高度強化,軍機處的設置就是君主專制高度集中的重要標志;據材料“凡士工商賈,皆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商皆其末也。”可知,清朝在經濟上的政策特點是注重以農為本,重農抑商;據材料“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寧波……嗣后口岸定于廣東”和所學可知,清朝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實行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2)原因:據以上綜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重農抑商政策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壓制商業發展。到了晚清時期,隨著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變革,尤其是工業革命的興起,商業和工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中國由于長期的重農抑商觀念,經濟結構依然以農業為主,工業和商業發展滯后,無法適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使中國缺乏與外界的交流,嚴重落后于世界大勢,缺乏創新意識和開放精神,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23.(1)可取方式:清朝修建外八廟的方式更可取。理由:明長城的修建是為了抵御北方蒙古族南擾,從民族關系的發展方面看,消極作用很大,與清朝修廟搞好藏、漢、蒙關系的措施相比較,顯然是下策。(2)生產方式:“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即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3)作品:《紅樓夢》。【詳解】(1)方式及理由: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的方式更可取。明朝修筑長城主要是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的南下侵擾,是一種較為被動的軍事防御手段。雖然長城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但這種單純依靠軍事防御的方式,不利于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長期的軍事對峙還可能導致民族矛盾的加深。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是通過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加強與少數民族首領的聯系 。比如一些少數民族首領來承德避暑山莊覲見皇帝時,也會到外八廟禮佛。這種方式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對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起到了積極作用。(2)生產方式:根據材料二 “當時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 可知,清朝前期出現的新的生產方式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即手工工場,并且在一些行業中頗具規模,存在雇傭關系,這是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3)作品: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膾炙人口的小說有《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 其中《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從多個角度展現了封建社會的生活百態,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歷史命運 。24.觀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論述:清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與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安定邊疆,在西北,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維護了國家統一;清朝設置伊犁將軍,派兵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清政府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該部的回歸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在東北,康熙帝時期,清政府組織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打敗了沙俄侵略者,粉碎了沙俄妄圖侵占我國領土的陰謀,維護了領土主權的完整;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綜上可知,清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時期。【詳解】根據題干信息“鞏固和發展”“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可知,清朝時期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因此可提煉出觀點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然后圍繞觀點,可從平定噶爾丹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尼布楚條約》等史實進行分析,最后進行總結。觀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論述:清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與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安定邊疆,在西北,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維護了國家統一;清朝設置伊犁將軍,派兵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清政府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該部的回歸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在東北:康熙帝時期,清政府組織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打敗了沙俄侵略者,粉碎了沙俄妄圖侵占我國領土的陰謀,維護了領土主權的完整;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綜上可知,清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時期。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