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不一樣的土壤》教學設計學科 小學科學 年級 三年級 課型 新授探究課 設計者 孫昱課題 《不一樣的土壤》 課時 1課時課標要求 (一)核心概念:10.地球系統(二)學習內容與要求:10.3巖石與土壤3-4年級:④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觀察并描述沙質土、黏質土、壤質土的特點,舉例說出它們適宜生長的植物。教材分析 本課通過觀察、實驗和對比,探究三種土壤(砂質土、黏質土、壤土)的顏色、黏性、顆粒大小及滲水性差異,理解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具備初步觀察能力,但實驗操作需教師引導;對自然現象充滿好奇,適合通過動手實踐激發科學興趣。核心素養目標 (一)科學觀念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到三種土壤的特點(顏色、顆粒、黏性、滲水性)。理解不同的土壤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二)科學思維通過對三種土壤的觀察、實驗和比較,歸納土壤特性差異,培養分析能力。 (三)探究實踐能用感官和簡單工具觀察土壤特征,完成實驗并記錄結果;能結合AI工具獲取信息,解決問題。 (四)態度責任感受土壤對生命的重要性,形成保護土壤的意識。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三種土壤的顆粒、黏性、滲水性差異。教學難點 理解土壤顆粒大小與滲水性、黏性的關系。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實驗探究法、直觀教學法(借助AI圖示)、小組合作法、任務驅動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可結合學科特點自行設置)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聚焦:揭示課題,明確任務 情境導入:播放經緯農場視頻,展示植物生機勃勃的場景,引導學生關注為植物默默無聞奉獻的土壤。 - 問題驅動:展示三種土壤樣本并提出疑問“它們完全一樣嗎?”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揭示課題 :板書“不一樣的土壤”,明確學習目標。 學生觀看經緯農場視頻,關注土壤對植物的作用;觀察三種土壤樣本,思考并初步猜想三種土壤不一樣,產生探究興趣。 初步建立“科學觀念”土壤對植物的重要性,培養“科學思維”質疑與觀察環節二:探究:土壤特征1.任務一:土壤“選美大賽”(觀察顏色與顆粒) 1.驅動任務:用放大鏡觀察三種土壤顏色、顆粒大小,完成“觀察記錄表”。2.通過觀看AI生成的土壤顆粒圖示,把抽象知識具體化、數字化。3.總結:顆粒大、顏色淺;顆粒小、顏色深。 1.學生使用放大鏡觀察三種土壤的顏色和顆粒大小,按要求完成“觀察記錄表”。2.觀看AI生成的土壤顆粒圖示,理解土壤顆粒特征。3.根據觀察土壤顆粒和顏色和AI圖示,歸納總結“顆粒大、顏色淺;顆粒小、顏色深”的規律。 引導學生用感官和工具觀察土壤特性,強化“觀察→記錄→分析”的探究流程;結合AI土壤示意圖總結“顆粒大→顏色淺”的規律,滲透“科學思維”歸納推理。環節二:探究:土壤特征2.任務二:黏性大挑戰(動手實驗) 1.任務驅動:搓泥球比賽,體驗土壤黏性差異。2.總結:1號土壤黏性差,2號土壤黏性好,3號土壤黏性中。 學生參與“搓泥球比賽”,通過動手操作感受三種土壤的黏性差異;根據實踐體驗,總結不同土壤的黏性特點。 通過動手操作“搓泥球”感受土壤黏性差異,強化“探究實踐”。通過土壤黏性差異總結,引導學生思考“顆粒大小與黏性的關系”,發展“科學思維”。環節二:探究:土壤特征3.任務三:滲水實驗PK賽(演示實驗) 1.演示實驗:教師找三名學生分別向裝有三類土壤的瓶中倒水,其他學生觀察滲水速度和量杯水量。 2.總結:1號土壤滲水快、水量多;2號土壤滲水慢、水量少;3號土壤土壤滲水中、水量中。 1.三名學生上臺參與演示實驗,向裝有三類土壤的瓶中倒水;2.其他學生觀察滲水速度及量杯水量,記錄實驗現象;3.根據觀察結果,總結不同土壤的滲水性差異(1號快且多、2號慢且少、3號中等)。 通過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體現“科學思維”。利用AI圖分析“顆粒大小→縫隙→滲水性”的邏輯鏈,鞏固“科學觀念”。總結評價:(1)研討總結:土壤身份揭秘 引導學生基于觀察和實驗得出的土壤顏色、顆粒、黏性、滲水性等數據,指導學生向AI“土壤博士”提問并獲取土壤類型名稱(沙質土、黏質土、壤土),組織學生交流分享查詢結果,深化對三種土壤類型的認知。 學生通過土壤數據(顏色、顆粒、黏性、滲水性),向AI“土壤博士”提問獲取土壤類型名稱(沙質土、黏質土、壤土)。 鍛煉學生搜集資料,提取信息的能力。總結評價:(2)生命啟示:土壤與生命的對話 1.播放經緯農場故事,總結提升。討論“如果植物交換土壤會怎樣?”2.生命教育:類比班級同學差異:“沙土般活潑,黏土般細心,壤土般溫暖”,強調合作與尊重的重要性。 1.學生觀看經緯農場故事,參與“如果植物交換土壤會怎樣?”的討論,思考土壤與植物生長的關系;2.傾聽教師對班級同學差異的類比,理解合作與尊重的重要性。 通過植物案例和班級類比,傳遞“尊重差異、合作共贏”的價值觀,培養“態度責任”保護土壤、包容他人。分層作業 基礎作業: 1.填寫土壤特征表格:根據課堂觀察和實驗數據,完成沙質土、黏質土、壤土的顏色、顆粒大小、黏性、滲水性特征表格。2.標注土壤類型:結合土壤特性,在課本圖示中標注三種土壤類型名稱(沙質土、黏質土、壤土)。拓展作業:1.土壤調查報告:觀察身邊的土壤(如小區花園、公園),記錄顏色、質地,推測所屬土壤類型并拍照記錄。2.創意設計:用繪畫或手工制作“生命勛章”,表達對土壤的感謝,附100字左右設計說明。3.科學小實驗:在家用簡易材料(如塑料瓶、紗布)重復滲水實驗,對比不同土壤滲水性,錄制實驗視頻并分享發現。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在完成《不一樣的土壤》這堂課的教學后,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反思,旨在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為今后的教學改進提供依據。導入環節播放經緯農場視頻,成功吸引學生注意力,讓他們快速關注到土壤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有效激發了探究欲望,為整堂課開好頭。教學方法上,采用多種活動形式,“土壤‘選美大賽’”“黏性大挑戰”“滲水實驗 PK 賽” 等,讓學生在觀察、實驗和比較中,親身體驗三種土壤在顏色、顆粒、黏性和滲水性方面的差異。如 “搓泥球比賽”,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感受不同土壤黏性,參與熱情高,強化了 “探究實踐” 教學目標。同時,放大鏡、AI 生成的土壤顆粒圖示、平板電腦等工具的運用,將抽象知識具象化,拓寬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助于他們理解科學概念,培養科學思維。后續教學,我會在實驗前加強規范指導,通過示范和錯誤案例分析加深學生印象。同時優化教學設計,合理分配時間,給學生留出充足討論和思考空間,尤其是在培養價值觀和拓展知識的環節,讓學生充分參與,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對《不一樣的土壤》這堂課的反思,我認識到了教學中的優點與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能力,努力為學生打造更高效、更有深度的科學課堂。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共10張PPT)小 麥 紅 薯 水 稻不一樣的土壤大象版三年級下冊 第四單元 土壤,生命的家園執教人:孫昱T比較土壤的黏性注意事項:1手指團球,觀察比較;2及時記錄,土壤黏性;3注意衛生,不用嘴嘗;4濕巾擦手,清理桌面。滲 水 ?滲 水 實 驗 PK 賽滲 水 實 驗 PK 賽設計實驗:比較三種土壤的滲水性 任務:比較三種不同土壤滲水性實 驗 裝 置不變量不變量變量控制變量水稻在黏土里笑彎腰紅薯在沙土里長得壯小麥在壤土中迎風搖土壤不同,生命相同;萬物有靈,攜手共生。俗子著光波作海腹園心示5六(4)班多茶同。這三種土壤,看些1號土壤2號土壤3號土壤4(m河南省實驗小學在河南省實驗小學0綠小麥上土壤實驗室S歡迎來到土壤實驗室!選擇預設土壤或自己調整參數,觀察土壤結構的變化!1號土壤2號土壤3號士壤顆粒大小:70px顏色深度:20%縫隙大小:80%土壤實驗室歡迎來到土壤實驗室!選擇預設土壤或自己調整參數,觀察土壤結構的變化!。。。。。。。。。。。。。。。。。。。。。。。。。。。。。。1號土壤2號士壤3號土壤顆粒大小:30p×顏色深度:80%縫隙大小:20%上土壤實驗室2”=5歡迎來到土壤實驗室!選擇預設土壤或自己調整參數,觀察土壤結構的變化!1號土壤2號土壤3號土壤顆粒大小:50p×顏色深度:50%縫隙大小:5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AI制作土壤示意圖.doc 大象版科學三下4.3《不一樣的土壤》教學設計 .doc 大象版科學三下4.3《不一樣的土壤》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