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4.1-4.2 地球表面及土塘結構題號 1 6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C C B C D C C B A題號 17 18 19答案 B B C一.地球內部的結構(共4小題)1.(2023秋 湖州期末)用如圖表示各種概念之間的大小和包含關系,表中選項與圖示相符的是( )選項 1 2 3 4A 地球 地幔 地核 地殼B 門 綱 科 目C 植物體 器官 組織 細胞D 無脊椎動物 節肢動物 昆蟲 蜘蛛A.A B.B C.C D.D【答案】C【解答】解:A、地幔、地核、地殼之間是并列關系,故A錯誤;B、為了弄清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它們分成不同的等級,生物分類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門、綱、目、科、屬、種,故B錯誤;C、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從屬關系正確,故C正確;D、1無脊椎動物包含2節肢動物,2節肢動物包含昆蟲,3昆蟲和④蜘蛛是并列關系,不是從屬關系,故D錯誤。故選:C。2.(2023秋 玉環市期末)如圖表示地球的圈層結構。①代表的圈層結構名稱是 地殼 。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 ② (填圈層序號)。【答案】地殼;②【解答】解:讀圖可知,圖中①是地球內部圈層的最外層,是地殼;②是地球內部圈層中間層的地幔,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一般認為是巖漿的發源地,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于上地幔②的軟流層;③是地球內部圈層最內層的地核。故答案為:地殼;②3.(2023秋 上城區期末)請根據圖片,回答下列問題:(1)假如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則蛋殼相當于地球內部結構的 地殼 。(2)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源于 軟流層 。(3)海底擴張學說對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做出了解釋。如乙圖所示,在海洋中脊處,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并不斷向兩側運動,所以從年齡上看,A處海底巖石的年齡比B處海底巖石的年齡 大 (填“大”或“小”)。(4)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提出“板塊構造學說”。該學說認為全球由 六 大板塊組成。【解答】解:(1)雞蛋自外向內依次分為蛋殼、蛋白和蛋黃,所以假如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則蛋殼相當于地球內部結構最外層的地殼。(2)根據課本內容可知,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源于上地幔的軟流層。(3)海底擴張學說的觀點認為,距離中脊越遠,形成的時間越早;距離中脊越近,形成的時間越晚,所以乙圖從年齡上看,A處海底巖石的年齡比B處海底巖石的年齡大。(4)“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組成,板塊內部又可以分為小板塊。4.(2023秋 鹿城區期末)2021年12月1日,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4.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9千米,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1)地震是由地球 內力 (選填“內力”或“外力”)作用引起的。(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 六 大板塊組成,而四川位于 亞歐 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的地震帶上,所以地震多發。(3)如圖為地球內部三層結構示意圖,A處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位置,A處位于 地殼 (填地層結構名稱)。【解答】解:(1)地震是由地球內部的巖層發生斷裂和錯位導致能量的快速釋放造成的,能量來自于地球內部,是內力作用的表現。(2)根據課本內容可知,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而四川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的地震帶上,所以地震多發。(3)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4.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9千米,陸地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所以本次地震位于地殼圈層,對應A處。二.地形圖的類型(共1小題)5.(2023秋 余杭區期末)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1)圖中A地與C地的相對高度約為 270 米。(2)量得C、D之間的圖上距離是3厘米,則C、D之間的實際距離是 3 千米。(3)圖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自西北流向東南 。(4)從E點爬到山頂A比從C點爬到山頂A更費力的原因是 E處到山頂A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 。【解答】解:(1)讀圖可知,圖中A地海拔為670米,C點海拔為400米,兩地相對高度為670﹣400=270米。(2)圖示比例尺為1:100000,若量得C、D之間的圖上距離是3厘米,則C、D之間的實際距離是3千米。(3)依據指向標判定方向,結合圖示海拔信息,可判定,圖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北流向東南。(4)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從E點爬到山頂A和從C點爬到山頂A,比較費力的是從E點爬到山頂A,原因在于從E點爬到山頂A,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三.等高線地形圖(共3小題)6.(2023秋 拱墅區期末)圖Ⅰ為某段長城景觀圖,圖Ⅱ為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若圖Ⅱ所示區域建有古長城,你認為在①②③④四條虛線所表示的位置中,古長城最可能在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答】解:據圖Ⅰ可知,長城修建在山脊上;據圖Ⅱ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分析可知,②處虛線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最可能有古長城經過。故選:B。7.(2023秋 鹿城區期末)小明同學從圖中發現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m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mC.③處有可能發育成河流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答案】C【解答】解:A、圖中的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100米,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B、圖中①②兩點的圖示距離不足1厘米,其實地距離不足1000米,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C、③處是山谷部位,該處可能發育有河流,故敘述正確,符合題意;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線路陡,沿BC線路較AC線路費力,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8.(2023秋 慈溪市期末)如圖為某等高線地形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1)山頂C位于山頂D的 西南 方向。(2)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坡度較緩的路線是 AC (填“AC”或“BC”)。(3)量得山頂C到山頂D之間的圖上距離為d厘米,則實地距離應為 500d 米。【答案】(1)西南;(2)AC;(3)500d。【解答】解:(1)據圖中指向標可得,山頂C位于山頂D的西南方向。(2)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坡度較緩的路線是AC,該路線等高線比較稀疏。(3)量得山頂C到山頂D之間的圖上距離為d厘米,則實地距離應為d×50000=50000d厘米=500d米。四.土壤的成分(共5小題)9.(2024春 武義縣期末)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答案】C【解答】解:A、泡沫塊密度小。會浮在水面上,。實驗效果與鐵塊不相同,A錯誤。B、將土壤壓實后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發生改變,B錯誤。C、土壤中的有機物燃點低,容易燃燒,顏色變黑并有焦味產生,C 正確。D、新鮮土壤加熱至質量不再變化為止,減少的部分除了有機物還有水分,D錯誤。故選:C。10.(2024春 上虞區期末)下列實驗能說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的是( )A.B. C. D.【答案】B【解答】解:A、為了證明土壤存在空氣,A不符合題意。B、土壤浸出液就是用水溶解的土壤中能溶于水的物質,比如一些無機鹽等等,故圖示中的操作能夠說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B符合題意。C、通過灼燒的現象,證明土壤中存在腐殖質,C不符合題意。D、為了證明土壤中存在水分,D不符合題意。11.(2024春 吳興區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新一批月球土壤樣品回到地球,與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質是( )A.微生物 B.空氣 C.礦物質 D.腐殖質【答案】C【解答】解:A.月球上的環境極端且不具備地球微生物生存的條件,如溫度、大氣和水分等,因此月壤中不可能存在微生物,A不符合題意。B.月球上沒有大氣層,因此月壤中不可能存在空氣,B不符合題意。C.月球土壤主要由巖石風化和隕石撞擊產生的碎片組成,這些碎片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因此月壤中一定存在礦物質,C符合題意。D.腐殖質是土壤中由植物殘體和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機物質,月球上沒有生命存在,因此月壤中不可能有腐殖質,D不符合題意。12.(2024春 臨海市期末)花生適合在砂粒比較多的土壤中種植,這是因為花生在地上開花,雌蕊深入地下進行膨大發育,砂粒較多有助于雌蕊向地下伸扎以及膨大形成果實。下列土壤模型中能代表砂粒較多的是( )A.B. C. D.【答案】D【解答】解: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根據土壤的性狀,可以判斷D符合砂土類土壤。故選:D。13.(2024春 慈溪市期末)下列條件中,不是與土壤含水量多少密切相關的是( )A.降水 B.蒸發 C.營養物質 D.土壤質地【答案】C【解答】解:土壤營養物質是指由土壤提供植物生長所必須的營養元素。營養物質與土壤含水量關系不大,降水、蒸發和土壤質地都與土壤含水量多少密切相關。故選:C。五.土壤的形成(共2小題)14.(2024春 寧波期中)玉米等旱地作物適宜在較干燥的土壤中生長。如果種植在濕潤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過大,將導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俗稱“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而死亡的是( )A.砂土類土壤 B.壤土類土壤C.黏土類土壤 D.三類土壤的效果一樣【答案】C【解答】解:砂土類土壤的縫隙較大,水分下滲較多,土壤含水量較少,不易出現“霉根”現象,A錯誤。壤土類土壤結構優良,透氣性、透水性適中,適合玉米生長,B錯誤。黏土類土壤較黏重,透氣性、透水性較差,土壤含水量大,玉米容易出現“霉根”,D錯誤,C正確。15.(2022春 濱江區期末)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A.涵養水源 B.積累有機物 C.使巖石破裂 D.分解巖石中的物質【答案】B【解答】解:根據土壤的形成過程,生物的作用促進了土壤的形成,為成土母質提高了有機質,而形成土壤肥力。所以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積累有機質。故選:B。六.地形形成的原因(共4小題)16.(2023秋 海曙區期末)臺灣野柳地質公園中的“女王頭”,作為臺灣旅游業的一張名片,至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如圖是“女王頭”近幾十年來的變化,有專家推測其恐在5到10年內“斷頸”。改變“女王頭”的外力因素主要( )A.風力 B.氣溫 C.生物 D.冰川【答案】A【解答】解:A、圖示女王頭位于沿海,終年受海風的侵蝕作用,頸部變得越顯細長,故A正確。氣溫影響是全方位的,B錯誤。改變“女王頭”的外力因素與生物因素關系不大,C錯誤。該地緯度低,海拔低,不存在冰川作用,D錯誤。故選:A。17.(2023秋 寧波期末)下列現象能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的是( )①長江三角洲河網密布②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大量海洋生物化石③考古學家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有古河道的痕跡④我國西北地區的沙漠面積每年都在擴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答】解: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很久以前是海洋,考古學家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有古河道的痕跡說明臺灣海峽很久以前是陸地,二者能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故選:B。18.(2023秋 溫州期末)江心嶼位于溫州市區北面甌江中游,呈東西長、南北狹的形狀,屬于中國四大名嶼,是溫州有名的4A級風景區。江心嶼是由甌江泥沙淤積而成的小島,甌江下游還有七都島、靈昆島等多個江心島,形成這些江心島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風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答案】B【解答】解:A、江心洲位于江中,風力作用不可能形成江心洲,故錯誤。B、江心洲有可能是流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故正確。C、該地位于南方地區,緯度低,不可能存在冰川作用,故錯誤。D、生物作用形成江心洲的可能性小,故錯誤。故選:B。19.(2023秋 寧波期末)如圖所示是位于阿根廷的中部沙漠地帶的月靈谷,這里土地干燥、地表崎嶇不平。很多天然形成的外表光滑的石頭,如棋子一樣散落在月亮谷中。這些石頭的成因是( )A.流水侵蝕 B.冰川侵蝕 C.風沙侵蝕 D.人工雕刻【答案】C【解答】解:根據題干可知,圖中的景觀是在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帶,水資源缺乏,所以不可能是流水侵蝕形成的,最可能是風沙侵蝕形成的,故C正確,AD錯誤。冰川侵蝕形成的石頭外表不光滑,棱角分明,大小混雜,故B錯誤。故選: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4.1-4.2 地球表面及土塘結構專題一 地球內部的結構【知識點的認識】1.地球由內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部分。2.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一.地球內部的結構(共4小題)1.用如圖表示各種概念之間的大小和包含關系,表中選項與圖示相符的是( )選項 1 2 3 4A 地球 地幔 地核 地殼B 門 綱 科 目C 植物體 器官 組織 細胞D 無脊椎動物 節肢動物 昆蟲 蜘蛛A.A B.B C.C D.D2.如圖表示地球的圈層結構。①代表的圈層結構名稱是 。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 (填圈層序號)。3.請根據圖片,回答下列問題:(1)假如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則蛋殼相當于地球內部結構的 。(2)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源于 。(3)海底擴張學說對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做出了解釋。如乙圖所示,在海洋中脊處,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并不斷向兩側運動,所以從年齡上看,A處海底巖石的年齡比B處海底巖石的年齡 (填“大”或“小”)。(4)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提出“板塊構造學說”。該學說認為全球由 大板塊組成。4.2021年12月1日,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4.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9千米,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1)地震是由地球 (選填“內力”或“外力”)作用引起的。(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 大板塊組成,而四川位于 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的地震帶上,所以地震多發。(3)如圖為地球內部三層結構示意圖,A處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位置,A處位于 (填地層結構名稱)。專題二 地形圖的類型【知識點的認識】地形圖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態和地物位置、形狀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圖.具體來講,將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沿鉛垂線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縮繪到圖紙上,這種圖稱為地形圖.地形圖的種類常見的有平面圖、地形剖面圖、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等.二.地形圖的類型(共1小題)5.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1)圖中A地與C地的相對高度約為 米。(2)量得C、D之間的圖上距離是3厘米,則C、D之間的實際距離是 千米。(3)圖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4)從E點爬到山頂A比從C點爬到山頂A更費力的原因是 。專題三 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點的認識】1.地形名稱:(1)山頂:也可稱山峰,山嶺,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數值中部高四周低,則中部為山頂.(2)山脊: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彎曲的地方.(3)山谷: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彎曲的地方.(4)盆地: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數值中部低四周高,則中部為盆地.(5)鞍部:等高線地形圖中,兩個相鄰的山嶺之間相對較低處.(6)陡崖: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相交的地方.(7)陡坡與緩坡: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處為陡坡;等高線稀疏處為緩坡.不同等高線地形圖中,要根據比例尺確定.(8)陽坡與陰坡:等高線地形圖中,陽光照射較多的為陽坡,反之為陰坡.陽坡與陰坡的確定要聯系南北半球與緯度.2.相關線面:(1)示坡線:畫在等高線一側,由地勢高處指向地勢低處.(2)脊線: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彎曲,各等高線最大彎曲處的連線.(3)槽線: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彎曲,各等高線最大彎曲處的連線.(4)分水嶺:等高線從高出向低處凸出,最大彎曲處的連線是脊線,也叫分水嶺.(5)集水線:等高線從低處向高處凸出,最大彎曲處連線就是山谷線,也叫集水線.3.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1)海拔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高度.在地圖上用海拔高度表示地面高度;等高線圖上所標的注記數字均為海拔高度,非相對高度.(2)相對高度:地面某個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相對高度的數值可能比海拔高度小,也可能比海拔高度大.三.等高線地形圖(共3小題)6.圖Ⅰ為某段長城景觀圖,圖Ⅱ為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若圖Ⅱ所示區域建有古長城,你認為在①②③④四條虛線所表示的位置中,古長城最可能在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7.小明同學從圖中發現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m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mC.③處有可能發育成河流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8.如圖為某等高線地形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1)山頂C位于山頂D的 方向。(2)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坡度較緩的路線是 (填“AC”或“BC”)。(3)量得山頂C到山頂D之間的圖上距離為d厘米,則實地距離應為 米。專題四 土壤的成分【知識點的認識】1.土壤中生活著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2.土壤是由礦物質、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組成的。3.測得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實驗4.驗證土壤中水分實驗5.驗證土壤中有機物實驗6.驗證土壤中無機鹽實驗四.土壤的成分(共5小題)9.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10.下列實驗能說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的是( )A. B.C. D.11.2024年6月,“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新一批月球土壤樣品回到地球,與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質是( )A.微生物 B.空氣 C.礦物質 D.腐殖質12.花生適合在砂粒比較多的土壤中種植,這是因為花生在地上開花,雌蕊深入地下進行膨大發育,砂粒較多有助于雌蕊向地下伸扎以及膨大形成果實。下列土壤模型中能代表砂粒較多的是( )A. B. C. D.13.下列條件中,不是與土壤含水量多少密切相關的是( )A.降水 B.蒸發 C.營養物質 D.土壤質地專題五 土壤的形成【知識點的認識】1、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了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最后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形成了土壤。2、土壤的形成過程是十分緩慢的,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著。形成 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大約需要 100~400 年,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大約需要 1000 年。五.土壤的形成(共2小題)14.玉米等旱地作物適宜在較干燥的土壤中生長。如果種植在濕潤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過大,將導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俗稱“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而死亡的是( )A.砂土類土壤 B.壤土類土壤C.黏土類土壤 D.三類土壤的效果一樣15.(2022春 濱江區期末)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A.涵養水源 B.積累有機物C.使巖石破裂 D.分解巖石中的物質專題六 地形形成的原因【知識點的認識】世界陸地表面的地表形態處于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之中,它們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影響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主要是指地球內部能量,它使地殼發生上升或下降,或者平移運動.外力主要有流水、風力、冰川和海浪等.六.地形形成的原因(共4小題)16.臺灣野柳地質公園中的“女王頭”,作為臺灣旅游業的一張名片,至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如圖是“女王頭”近幾十年來的變化,有專家推測其恐在5到10年內“斷頸”。改變“女王頭”的外力因素主要( )風力 B.氣溫 C.生物 D.冰川17.下列現象能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的是( )①長江三角洲河網密布②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大量海洋生物化石③考古學家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有古河道的痕跡④我國西北地區的沙漠面積每年都在擴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8.江心嶼位于溫州市區北面甌江中游,呈東西長、南北狹的形狀,屬于中國四大名嶼,是溫州有名的4A級風景區。江心嶼是由甌江泥沙淤積而成的小島,甌江下游還有七都島、靈昆島等多個江心島,形成這些江心島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風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19.如圖所示是位于阿根廷的中部沙漠地帶的月靈谷,這里土地干燥、地表崎嶇不平。很多天然形成的外表光滑的石頭,如棋子一樣散落在月亮谷中。這些石頭的成因是( )A.流水侵蝕 B.冰川侵蝕 C.風沙侵蝕 D.人工雕刻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48張PPT)4.1-4.2地球表面及土壤結構浙教版七年級下冊新知導入專題一.地球內部的結構1.地球由內到外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部分。2.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1.用如圖表示各種概念之間的大小和包含關系,表中選項與圖示相符的是( ____ )選項 1 2 3 4A 地球 地幔 地核 地殼B 門 綱 科 目C 植物體 器官 組織 細胞D 無脊椎動物 節肢動物 昆蟲 蜘蛛C【解析】解:A、地幔、地核、地殼之間是并列關系,故A錯誤;B、為了弄清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它們分成不同的等級,生物分類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門、綱、目、科、屬、種,故B錯誤;C、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從屬關系正確,故C正確;D、1無脊椎動物包含2節肢動物,2節肢動物包含昆蟲,3昆蟲和④蜘蛛是并列關系,不是從屬關系,故D錯誤。故選:C。2.如圖表示地球的圈層結構。①代表的圈層結構名稱是 _____ 。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 ____ (填圈層序號)。【解析】解:讀圖可知,圖中①是地球內部圈層的最外層,是地殼;②是地球內部圈層中間層的地幔,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一般認為是巖漿的發源地,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于上地幔②的軟流層;③是地球內部圈層最內層的地核。故答案為:地殼;②地殼②3.請根據圖片,回答下列問題:_______(1)假如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則蛋殼相當于地球內部結構的 _____ 。(2)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源于 ________ 。(3)海底擴張學說對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做出了解釋。如乙圖所示,在海洋中脊處,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并不斷向兩側運動地殼軟流層,所以從年齡上看,A處海底巖石的年齡比B處海底巖石的年齡 ____ (填“大”或“小”)。(4)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提出“板塊構造學說”。該學說認為全球由 ____ 大板塊組成。【解析】解:(1)雞蛋自外向內依次分為蛋殼、蛋白和蛋黃,所以假如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則蛋殼相當于地球內部結構最外層的地殼。(2)根據課本內容可知,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源于上地幔的軟流層。(3)海底擴張學說的觀點認為,距離中脊越遠,形成的時間越早;距離中脊越近,形成的時間越晚,所以乙圖從年齡上看,大六A處海底巖石的年齡比B處海底巖石的年齡大。(4)“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組成,板塊內部又可以分為小板塊。故答案為:(1)地殼(2)軟流層(3)大(4)六4.2021年12月1日,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4.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9千米,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1)地震是由地球 _____ (選填“內力”或“外力”)作用引起的。(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 ____ 大板塊組成,而四川位于 _____ 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的地震帶上,所以地震多發。(3)如圖為地球內部三層結構示意圖,A處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位置,A處位于 _____ (填地層結構名稱)。【解析】解:(1)地震是由地球內部的巖層發生斷裂和錯位導致能量的快速釋放造成的,能量來自于地球內部,是內力作用的表現。內力六亞歐地殼(2)根據課本內容可知,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而四川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之間的地震帶上,所以地震多發。(3)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4.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9千米,陸地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所以本次地震位于地殼圈層,對應A處。故答案為:(1)內力(2)六;亞歐(3)地殼專題二 地形圖的類型【知識點的認識】地形圖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態和地物位置、形狀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圖.具體來講,將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沿鉛垂線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縮繪到圖紙上,這種圖稱為地形圖.地形圖的種類常見的有平面圖、地形剖面圖、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等.5.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_____(1)圖中A地與C地的相對高度約為 _____ 米。(2)量得C、D之間的圖上距離是3厘米,則C、D之間的實際距離是 ____ 千米。(3)圖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__________________ 。2703自西北流向東南(4)從E點爬到山頂A比從C點爬到山頂A更費力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1)讀圖可知,圖中A地海拔為670米,C點海拔為400米,兩地相對高度為670-400=270米。(2)圖示比例尺為1:100000,若量得C、D之間的圖上距離是3厘米,則C、D之間的實際距離是3千米。(3)依據指向標判定方向,結合圖示海拔信息,可判定,圖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自西北流向東南。(4)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從E點爬到山頂A和從C點爬到山頂A,比較費力的是從E點爬到山頂A,原因在于從E點爬到山頂A,E處到山頂A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故答案為:(1)270;(2)3;(3)自西北流向東南;(4)E處到山頂A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專題三 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點的認識】1.地形名稱:(1)山頂:也可稱山峰,山嶺,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數值中部高四周低,則中部為山頂.(2)山脊: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彎曲的地方.(3)山谷: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彎曲的地方.(4)盆地: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數值中部低四周高,則中部為盆地.(5)鞍部:等高線地形圖中,兩個相鄰的山嶺之間相對較低處.(6)陡崖: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相交的地方.(7)陡坡與緩坡: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處為陡坡;等高線稀疏處為緩坡.不同等高線地形圖中,要根據比例尺確定.(8)陽坡與陰坡:等高線地形圖中,陽光照射較多的為陽坡,反之為陰坡.陽坡與陰坡的確定要聯系南北半球與緯度.2.相關線面:(1)示坡線:畫在等高線一側,由地勢高處指向地勢低處.(2)脊線: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彎曲,各等高線最大彎曲處的連線.(3)槽線: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彎曲,各等高線最大彎曲處的連線.(4)分水嶺:等高線從高出向低處凸出,最大彎曲處的連線是脊線,也叫分水嶺.(5)集水線:等高線從低處向高處凸出,最大彎曲處連線就是山谷線,也叫集水線.3.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1)海拔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高度.在地圖上用海拔高度表示地面高度;等高線圖上所標的注記數字均為海拔高度,非相對高度.(2)相對高度:地面某個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相對高度的數值可能比海拔高度小,也可能比海拔高度大.6.圖Ⅰ為某段長城景觀圖,圖Ⅱ為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若圖Ⅱ所示區域建有古長城,你認為在①②③④四條虛線所表示的位置中,古長城最可能在的位置是( ____ )________A.① B.② C.③ D.④B【解析】解:據圖Ⅰ可知,長城修建在山脊上;據圖Ⅱ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分析可知,②處虛線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最可能有古長城經過。故選:B。7.小明同學從圖中發現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____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m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mC.③處有可能發育成河流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解析】解:A、圖中的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100米,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B、圖中①②兩點的圖示距離不足1厘米,其實地距離不足1000米,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CC、③處是山谷部位,該處可能發育有河流,故敘述正確,符合題意;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線路陡,沿BC線路較AC線路費力,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故選:C。8.如圖為某等高線地形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______(1)山頂C位于山頂D的 _____ 方向。(2)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坡度較緩的路線是 ____ (填“AC”或“BC”)。(3)量得山頂C到山頂D之間的圖上距離為d厘米,則實地距離應為 ______ 米。西南AC500d【解析】解:(1)據圖中指向標可得,山頂C位于山頂D的西南方向。(2)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坡度較緩的路線是AC,該路線等高線比較稀疏。(3)量得山頂C到山頂D之間的圖上距離為d厘米,則實地距離應為d×50000=50000d厘米=500d米。故答案為:(1)西南;(2)AC;(3)500d。專題四 土壤的成分【知識點的認識】1.土壤中生活著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2.土壤是由礦物質、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組成的。3.測得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實驗4.驗證土壤中水分實驗5.驗證土壤中有機物實驗6.驗證土壤中無機鹽實驗9.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____ )_____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C【解析】解:A、泡沫塊密度小。會浮在水面上,。實驗效果與鐵塊不相同,A錯誤。B、將土壤壓實后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發生改變,B錯誤。C、土壤中的有機物燃點低,容易燃燒,顏色變黑并有焦味產生,C 正確。D、新鮮土壤加熱至質量不再變化為止,減少的部分除了有機物還有水分,D錯誤。故選:C。10.下列實驗能說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的是( ____ )A.___B.___C.___D.__B【解析】解:A、為了證明土壤存在空氣,A不符合題意。B、土壤浸出液就是用水溶解的土壤中能溶于水的物質,比如一些無機鹽等等,故圖示中的操作能夠說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B符合題意。C、通過灼燒的現象,證明土壤中存在腐殖質,C不符合題意。D、為了證明土壤中存在水分,D不符合題意。故選:B。11.2024年6月,“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新一批月球土壤樣品回到地球,與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質是( ____ )A.微生物B.空氣C.礦物質D.腐殖質【解析】解:A.月球上的環境極端且不具備地球微生物生存的條件,如溫度、大氣和水分等,因此月壤中不可能存在微生物,A不符合題意。B.月球上沒有大氣層,因此月壤中不可能存在空氣,B不符合題意。C.月球土壤主要由巖石風化和隕石撞擊產生的碎片組成,C這些碎片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因此月壤中一定存在礦物質,C符合題意。D.腐殖質是土壤中由植物殘體和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機物質,月球上沒有生命存在,因此月壤中不可能有腐殖質,D不符合題意。故選:C。12.花生適合在砂粒比較多的土壤中種植,這是因為花生在地上開花,雌蕊深入地下進行膨大發育,砂粒較多有助于雌蕊向地下伸扎以及膨大形成果實。下列土壤模型中能代表砂粒較多的是( ____ )A. B___C. D.___C【解析】解: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根據土壤的性狀,可以判斷D符合砂土類土壤。故選:C。13.下列條件中,不是與土壤含水量多少密切相關的是( ____ )A.降水B.蒸發C.營養物質D.土壤質地【解析】解:土壤營養物質是指由土壤提供植物生長所必須的營養元素。營養物質與土壤含水量關系不大,降水、蒸發和土壤質地都與土壤含水量多少密切相關。故選:C。C專題五 土壤的形成【知識點的認識】1、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了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最后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形成了土壤。2、土壤的形成過程是十分緩慢的,直到今天,這個過程仍在不斷地繼續著。形成 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大約需要 100~400 年,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大約需要 1000 年。14.玉米等旱地作物適宜在較干燥的土壤中生長。如果種植在濕潤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過大,將導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俗稱“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而死亡的是( ____ )A.砂土類土壤B.壤土類土壤C.黏土類土壤D.三類土壤的效果一樣【解析】解:砂土類土壤的縫隙較大,水分下滲較多,土壤含水量較少,不易出現“霉根”現象,A錯誤。壤土類土壤結構優良,透氣性、透水性適中,適合玉米生長,B錯誤。C黏土類土壤較黏重,透氣性、透水性較差,土壤含水量大,玉米容易出現“霉根”,D錯誤,C正確。故選:C。15.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____ )A.涵養水源B.積累有機物C.使巖石破裂D.分解巖石中的物質【解析】解:根據土壤的形成過程,生物的作用促進了土壤的形成,為成土母質提高了有機質,而形成土壤肥力。所以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積累有機質。故選:B。B專題六 地形形成的原因【知識點的認識】世界陸地表面的地表形態處于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之中,它們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影響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主要是指地球內部能量,它使地殼發生上升或下降,或者平移運動.外力主要有流水、風力、冰川和海浪等.16.臺灣野柳地質公園中的“女王頭”,作為臺灣旅游業的一張名片,至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如圖是“女王頭”近幾十年來的變化,有專家推測其恐在5到10年內“斷頸”。改變“女王頭”的外力因素主要( ____ )___________A.風力B.氣溫C.生物D.冰川A【解析】解:A、圖示女王頭位于沿海,終年受海風的侵蝕作用,頸部變得越顯細長,故A正確。氣溫影響是全方位的,B錯誤。改變“女王頭”的外力因素與生物因素關系不大,C錯誤。該地緯度低,海拔低,不存在冰川作用,D錯誤。故選:A。17.下列現象能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的是( ____ )①長江三角洲河網密布②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大量海洋生物化石③考古學家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有古河道的痕跡④我國西北地區的沙漠面積每年都在擴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B【解析】解: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很久以前是海洋,考古學家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有古河道的痕跡說明臺灣海峽很久以前是陸地,二者能證明地殼是在不斷變動。故選:B。18.江心嶼位于溫州市區北面甌江中游,呈東西長、南北狹的形狀,屬于中國四大名嶼,是溫州有名的4A級風景區。江心嶼是由甌江泥沙淤積而成的小島,甌江下游還有七都島、靈昆島等多個江心島,形成這些江心島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____ )A.風力B.流水C.冰川D.生物【解析】解:A、江心洲位于江中,風力作用不可能形成江心洲,故錯誤。BB、江心洲有可能是流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故正確。C、該地位于南方地區,緯度低,不可能存在冰川作用,故錯誤。D、生物作用形成江心洲的可能性小,故錯誤。故選:B。19.如圖所示是位于阿根廷的中部沙漠地帶的月靈谷,這里土地干燥、地表崎嶇不平。很多天然形成的外表光滑的石頭,如棋子一樣散落在月亮谷中。這些石頭的成因是( ____ )A.流水侵蝕B.冰川侵蝕C.風沙侵蝕D.人工雕刻【解析】解:根據題干可知,圖中的景觀是在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帶,水資源缺乏,所以不可能是流水侵蝕形成的,最可能是風沙侵蝕形成的C,故C正確,AD錯誤。冰川侵蝕形成的石頭外表不光滑,棱角分明,大小混雜,故B錯誤。故選:C。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1-4.2 地球表面及土塘結構 (原卷版).doc 4.1-4.2 地球表面及土塘結構(解析版).doc 七下科學 4.1-4.2 地球表面及土塘結構.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