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暑假預習》每日一練 21知識梳理1、金屬冶煉的原理:金屬冶煉就是要把金屬從化合態變成游離態。2、冶煉方法:讓還原劑(C、CO、H2等)與金屬氧化物在高溫條件反應,還原劑能奪取金屬氧化物中的氧,從而得到金屬單質。C+2CuO2Cu+CO2↑ C+CO22COCO+CuO△Cu+CO2 H2+CuO△Cu+H2O3、盛放CuO的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生成的水流入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先通H2,再加熱,防止氫氣與空氣混合加熱時發生爆炸;實驗停止后,繼續通H2,直至試管冷卻,防止灼熱的銅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CuO4、通氫氣的導管要伸入到試管的底部,便于排盡空氣,并使氫氣和氧化銅充分接觸;5、在一支硬質玻璃試管中加入少量紅棕色固體氧化鐵,先通入排盡空氣,再用酒精噴燈加熱;實驗中會觀察到紅棕色固體變黑色固體,石灰水變渾濁。6、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注意事項:①實驗開始前,先點燃酒精燈,再通入氣體后點燃酒精噴燈目的是排盡空氣,防止空氣與一氧化碳在加熱的條件下發生爆炸;②實驗結束后先熄滅酒精噴燈繼續通入直至裝置冷卻目的是防止金屬單質再次被氧化;③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到空氣中。在裝置最后的導管口放酒精燈燃燒掉,或在導管口加氣囊收集(尾氣處理裝置)7、①、由氧化銅制取銅,還可用其他什么方法?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再用鐵等活潑金屬把硫酸銅中的銅置換出來;②、為什么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開始時,要先通氫氣后給氧化銅加熱?防止氫氣與氧氣在試管中反應,引起爆炸;③、銅在空氣中加熱很容易氧化變成氧化銅,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什么?當黑色的氧化銅變成紅色的銅后,停止加熱,繼續通入氫氣,直到銅冷卻至室溫,防止紅熱的銅再次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8、氧化還原反應:①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有相應升降變化的化學反應叫做氧化還原反應;這種反應可以理解成由兩個半反應構成,即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②反應實質:電子發生了轉移。(在離子化合物中是電子的得失;在共價化合物里是電子的偏移;在反應物之間電子發生轉移的反應。)二、考點專練1、小金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與反應的實驗。若小金的實驗操作均正確,則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在實驗中可觀察到:①中硬質玻璃管內紅色粉末變黑;②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B.實驗結束后,①中硬質玻璃管內固體減小的質量與②中增加的質量相等C.在實驗中,若要制得需通入D.此實驗能說明具有還原性和可燃性【答案】D【解析】A、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生成銅和二氧化碳,可以看到①中硬質玻璃管內黑色固體變紅,和②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A錯誤。B、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生成銅和二氧化碳,①中硬質玻璃管內固體減小的質量為氧化銅中氧元素的質量,②中增加的質量為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兩者質量不相等,故B錯誤。C、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生成銅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參加反應的一氧化碳和反應生成銅的質量比為28:64,但是實驗開始,實驗結束都需要通入一氧化碳,故若要制得需通入一氧化碳質量要比2.8g多,故C錯誤。D、一氧化碳與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金屬單質,所以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反應后用點燃的方式來尾氣處理,說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故D正確。故選D。2、用如圖“微型”裝置模擬冶鐵實驗,已知一氧化碳發生裝置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C2O4CO2↑+CO↑+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應先點燃酒精燈后通入CO B.酒精燈上罩金屬網罩是為了集中火焰提高溫度C.該實驗不用處理尾氣 D.該實驗可以驗證CO還原氧化鐵的氣體產物【答案】B【解析】A、一氧化碳不純加熱會爆炸,故實驗時應先通一會兒一氧化碳,后點燃酒精燈,故A錯誤,不符合題意;B、酒精燈上罩金屬網罩是為了集中火焰提高溫度從而提供高溫條件,故B正確,符合題意;C、實驗中可能會有未參與反應的一氧化碳氣體逸出,故需要尾氣處理,故C錯誤,不符合題意;D、由題意可知,草酸分解也會產生二氧化碳,故該實驗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不能證明二氧化碳是CO還原氧化鐵的氣體產物,故D錯誤,不符合題意。3、在濃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體草酸(H2C2O4)受熱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興趣小組對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種類進行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探究:(1)若觀察到 裝置(填字母)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草酸分解有CO2生成;(2)有兩種實驗現象都能證明草酸分解的氣體中含有CO:①C裝置中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F裝置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②E裝置中出現 的現象;(3)G裝置點燃的酒精燈的作用是 。【答案】 A 黑色固體變紅色 處理尾氣,防止污染空氣【詳解】(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草酸分解的產物直接連接A裝置,觀察到A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草酸分解有CO2氣體生成。(2)氧化銅粉末與一氧化碳發生還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銅。C裝置中澄清石灰水不變渾獨,F裝置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E裝置中出現黑色固體變紅色,能證明草酸分解的氣體中含有CO。(3)尾氣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空氣污染物,G裝置點燃的酒精燈的作用是處理尾氣,防止污染空氣。4、某氣體可能由CO2、CO、H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小寧利用如圖的裝置探究其成分。(1)為探究氣體組成,C裝置中應加入的試劑是 。(2)實驗過程中,氧化銅粉末變成紅色,氧化銅發生 (填“氧化"或“還原")反應。(3)經過一段時間后,小寧發現A裝置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E裝置中無水硫酸銅變藍,其余裝置無明顯變化,則氣體組成成分為 。【答案】(1)濃硫酸(2)還原(3)CO2 H2【解析】根據二氧化碳利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一氧化碳和氫氣需利用與氧化銅反應后的產物檢驗,在檢驗一氧化碳和氫氣前需除去原有水和二氧化碳,然后由實驗現象判斷氣體成分分析。【解答】(1)為探究氣體組成,A裝置是驗證二氧化碳,B裝置除去二氧化碳,因一氧化碳和氫氣需通過與氧化銅反應后的產物驗證,氫氣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水,一氧化碳與氧化銅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所以要確保通入氧化銅前氣體中不含二氧化碳和水,故C中為除去水的裝置,藥品為濃硫酸;(2) 實驗過程中,氧化銅粉末變成紅色,氧化銅失氧發生還原反應;(3) A裝置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E裝置中無水硫酸銅變藍,說明氣體通過D后有水生成,則氣體中否定還含有氫氣,故氣體成分為CO2 H2 。《暑假預習》每日一練 22知識梳理1、常見氣體的檢驗氣體 檢驗方法 實驗現象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 木條復燃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燒杯 燒杯內壁有水霧(或水珠)生成先將氣體通入裝有黑色氧化銅的硬質試管并加熱,再將反應后的氣體通過裝有無水硫酸銅的U形管 黑色固體變成紅色;無水硫酸銅變成藍色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燒杯;一段時間后,迅速倒轉燒杯,向燒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蕩 燒杯內壁有水霧(或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先將氣體通入裝有黑色氧化銅的硬質試管并加熱,再將反應后的氣體通過裝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氣瓶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水蒸氣 通過無水硫酸銅 無水硫酸銅由白色變成藍色先通入硝酸銀溶液,再滴加稀 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沉淀不溶解2、物質鑒別的方法:應先簡后繁,先用物理方法后用化學方法。(1)物理方法:依據物質特殊的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溶解時的吸放熱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得出結論。①白色沉淀: ;②藍色沉淀: ; ③紅褐色沉淀: ;④紅色固體: ;⑤紅棕色: ;⑥黑色固體: ;⑦藍色溶液:;⑧黃色溶液:;⑨淺綠色溶液:。(2)化學方法:依據物質間反應時所產生的特殊反應現象(如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放熱等)進行鑒別:①若物質間有明顯的溶解性差異、溶解時的熱效應差異以及水溶液的顏色差異時,可用“水”來鑒別:如鑒別“”;②若物質間有明顯的酸堿性差異,可選用紫色石蕊試液或PH試紙來鑒別。如:③鑒別一組溶液時,若溶液中有酸、的可選用等可溶性碳酸鹽來檢驗。如:④若陰離子相同而陽離子不同,可用強堿溶液來鑒別。如:⑤若被鑒別的物質為金屬單質、非金屬氧化物,可選用強酸為試劑來鑒別。如考點專練1、下列鑒別物質的方法中,切實可行的是( )①用酚酞試液鑒別NaCl溶液和鹽酸 ②用硝酸銀溶液鑒別稀鹽酸和稀硫酸③用氯化鋇溶液鑒別燒堿溶液和純堿溶液; ④用水鑒別NaOH固體和CaCO3固體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答案】D【解析】①無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變色,遇堿性溶液變紅色,NaCl溶液和鹽酸分別顯中性、酸性,使酚酞溶液分別顯示無色、無色,不能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現象,不能鑒別;②硝酸銀溶液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分別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硫酸銀白色沉淀,不能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現象,不能鑒別;③氯化鋇溶液與純堿(碳酸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和氯化鈉,與燒堿(氫氧化鈉)溶液不反應,能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現象,可以鑒別;④氫氧化鈉易溶于水,CaCO3固體難溶于水,能出現兩種明顯不同的現象,可以鑒別;故③④切實可行。故選D。2、下表有關物質的除雜方法中,正確的是( )選項 括號內的物質是雜質 除雜方法A NaCl溶液(NaNO3) 加入適量的稀鹽酸、蒸發結晶B CaCO3(CaO) 加入適量的稀鹽酸、過濾C NaOH溶液(Na2CO3) 加入適量的CaCl2溶液、過濾D NaCl溶液(CuCl2) 加入適量的NaOH溶液、過濾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稀鹽酸與硝酸鈉不反應,不能除去雜質硝酸鈉,故A錯誤。B.稀鹽酸和碳酸鈣以及氧化鈣都能發生反應,不符合除雜原則,故B錯誤。C.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引入新雜質氯化鈉,不符合除雜原則,故C錯誤。D.氫氧化鈉和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能除去雜質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符合除雜原則,故D正確。3、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FeCl3、CaCO3、NaOH、Ba(OH)2、BaCl2、Na2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取適量試樣進行下列實驗。請根據實驗現象推斷:①取試樣溶于水,攪拌、過濾,得到無色澄清溶液A和白色沉淀B;②取上述無色澄清溶液A,通入適量的CO2,生成白色沉淀C;③取上述白色沉淀B,加入過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綜合上述實驗現象,回答下列問題:(1)由①得原固體粉末中一定不含 ;(2)寫出固體粉末的可能組成中含有物質種類最多的一種組合 【答案】(1)FeCl3 、Na2SO4 (2)CaCO3、NaOH、Ba(OH)2、BaCl2【解析】(1)根據各步的現象結合氯化鐵溶液呈黃色,碳酸鋇有溶于酸,硫酸鋇不能溶于酸分析;(2)根據①③步確定出固體粉末中一定含碳酸鈣,一定不含氯化鐵,由②現象確定可能含有的物質,由此推斷出物質種類最多的組合分析。【解答】(1)①取試樣溶于水,攪拌、過濾,得到無色澄清溶液A和白色沉淀B,氯化鐵溶液呈黃色,所以一定不含氯化鐵;②取上述無色澄清溶液A,通入適量的CO2,生成白色沉淀C,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與氫氧化鋇或氯化鋇反應產生碳酸鋇沉淀,由此可知,固體粉末中可能含氫氧化鋇或氯化鋇的一種或兩種,若只含氯化鋇,則一定含氫氧化鈉,一定不含硫酸鈉。③取上述白色沉淀B,加入過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說明沉淀中只有能溶于酸的碳酸鈣,不含不溶于酸的硫酸鋇。(2) 固體粉末的可能組成中含有物質種類最多的一種組合是 CaCO3、NaOH、Ba(OH)2、BaCl2 。4、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實驗室發現一瓶保管不當,盛有無色溶液的試劑瓶,且標簽破損如圖,其殘缺的標簽中只剩下“Na”字樣。同學們很感興趣,決定對其成分進行探究。【提出問題】這瓶試劑可能是什么溶液呢?【交流討論】根據受損標簽的情況判斷,這瓶試劑不可能是 (填字母)。A酸 B堿 C鹽【作出猜想】①可能是Na2CO3溶液; ②可能是NaCl溶液;③請你再作出一種猜想,猜想的物質與上面類別不同:可能是 溶液。【設計并實驗】實驗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和解釋Ⅰ 取樣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 無色溶液變紅 該溶液不可能是NaCl溶液。理由 。Ⅱ 另取樣于另一只試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鹽酸。 產生大量的氣泡 該溶液溶質為碳酸鈉。由此,同學們得出結論:該溶液是碳酸鈉溶液。老師指出該結論不嚴密。理由是:氫氧化鈉溶液在空氣中敞開放置,發生變質,能產生與實驗Ⅰ和Ⅱ相同現象。老師提示,不需另取樣,只要在實驗Ⅰ后的試管中加入足量的 溶液,若觀察到紅色溶液不褪色現象,即可說明該溶液中有氫氧化鈉。【答案】A;NaOH;NaCl溶液顯中性,不能使酚酞試液變色;CaCl2、BaCl2、Ca(NO3)2、Ba(NO3)2均可【解析】根據酸離解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不可能含鈉離子,堿和鹽中都可能含鈉離子,氯化鈉溶液呈中性,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溶液都呈堿性,氫氧化鈉不與氯化鈣、氯化鋇等溶液反應,碳酸鈉能與氯化鈣、氯化鋇等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分析。【解答】【交流討論】根據受損標簽的情況判斷, 該溶液中含有鈉離子,則一定不是酸,可能是堿或鹽。【作出猜想】該溶液可能是堿溶液,即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設計并實驗】NaCl溶液顯中性,不能使酚酞試液變色 , 取樣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溶液變紅,說明溶液不可能是氯化鈉溶液。碳酸鈉與氫氧化鈉溶液都呈堿性,要證明碳酸鈉和氫氧化鈉混合溶液中含氫氧化鈉,需先除去碳酸鈉,氫氧化鈉不與氯化鈣、氯化鋇等溶液反應,碳酸鈉能與氯化鈣、氯化鋇等反應產生白色沉淀,所以可在實驗Ⅰ后的試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鈣、氯化鋇等溶液,通過觀察是否產生白色沉淀證明并除去碳酸鈉,然后再通過酚酞溶液的顏色判斷氫氧化鈉是否存在。故答案為:A; NaOH ; NaCl溶液顯中性,不能使酚酞試液變色 ; CaCl2、BaCl2、Ca(NO3)2、Ba(NO3)2均可 。5、有一包白色固體樣品,可能由硫酸鈉、氫氧化鈉、碳酸鈣、氯化鋇、氯化鎂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為探究該樣品的組成,某小組取適量樣品按下列流程進行實驗。(1)過濾操作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棒和 。(2)濾渣a的成分是 。(填寫化學式)(3)寫出反應(1)中生成氣體的化學方程式: 。(4)若現象①“濾渣全部溶解”變為“濾渣部分溶解”,現象②不變。則濾渣a的成分一定有 。(填寫出化學式)【答案】(1)漏斗 (2)CaCO3和Mg(OH)2;(3)CaCO3+2HCl=CaCl2+H2O+CO2↑ (4)CaCO3和BaSO4【解析】(1)根據過濾操作的實驗過程確定需要的實驗器材;(2)(3)(4)取樣品,加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后,過濾,得到1.5g濾渣,加入足量稀鹽酸,濾渣全部溶解,說明濾渣中一定不含硫酸鋇,即不可能同時存在硫酸鈉和氯化鋇;由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可知,產生0.44g氣體,需要碳酸鈣的質量為1g。1.5g>1g,說明沉淀還應有氫氧化鎂,則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鈣、氫氧化鈉、氯化鎂;濾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產生白色沉淀,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則樣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鋇,一定不含硫酸鈉;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過濾操作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棒和漏斗。(2)設生成0.44g二氧化碳所需碳酸鈣的質量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x 0.44g ; 解得:x=1.0g;而濾渣a的質量是1.5g,所以濾渣中含有氫氧化鎂,根據現象1和現象2可以推測,濾渣 a 的成分是:CaCO3和Mg(OH)2;(3)反應①中,生成氣體的反應是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4)碳酸鈣溶于酸而硫酸鋇不溶于酸,若現象①“濾渣全部溶解”變為“濾渣部分溶解”,現象②不變。則濾渣 a 的成分一定有:CaCO3和BaSO4。6、利用工業碳酸鈣(含少量鐵、鋁、鈉等元素的金屬礦物雜質)生產醫用二水合氯化鈣(CaCl2 2H2O),工藝流程如圖所示。回答問題:(1)為了提高“鹽酸酸浸”的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適當升高溫度、 。(2)試劑A的化學式為 。(3)已知部分氫氧化物形成沉淀和沉淀溶解時溶液的pH如表所示,則加入試劑A調節溶液的pH,其合理范圍為 ,以便能除去溶液中的Al3+、Fe3+。氫氧化物 Fe(OH)3 Al(OH)3 Al(OH)3開始沉淀時的pH 2.3 4.0 開始溶解時的pH 7.8完全沉淀時的pH 3.7 5.2 完全溶解時的pH 10.8【答案】(1)將樣品研碎(2)Ca(OH)2(3)5.2≤pH<7.8【解析】(1)化學反應的速率與溶液溫度和反應物的顆粒大小有關;(2)根據濾渣中的反應產物,結合最終的產物氯化鈣分析;(3)要保證鐵離子和鋁離子完全沉淀,就要求溶液的pH在二者完全沉淀的上限和開始溶解的下限之間。【解答】(1)為了提高“鹽酸酸浸”的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適當升高溫度、將樣品研碎。(2)根據圖片可知,加入試劑A后生成了氫氧化鐵和氫氧化鋁沉淀,則加入的肯定是堿。因為最終要得到氯化鈣,因此為了減小雜質的引入,加入的物質A應該為 Ca(OH)2 。(3)根據圖片可知,氫氧化鋁完全沉淀的最大pH值為5.2,而開始溶解的最小pH值為7.8,則加入試劑A調節溶液的pH,其合理范圍為 5.2≤pH<7.8 ,以便能除去溶液中的Al3+、Fe3+。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暑假預習》每日一練 19知識梳理1、有機物的定義:有機物是一類含 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鹽等除外),又叫 化合物2、有機物的組成:大多數含有 等元素3、有機物的特點:①大部分有機物熔點 , 燃, 導電, 溶于水,有些有機物還是很好的有機溶劑,如苯,酒精,四氯化碳,乙醚等。②含有碳氫氧的有機物或者碳氫的有機物完全燃燒都形成4、甲烷(化學式: ):最簡單的一種有機物,是 、沼氣、瓦斯氣的主要成分。①物理性質:常溫下是 的氣體,密度 水, 于水。②化學性質:易燃,燃燒產生 色火焰5、檢驗甲烷燃燒的產物:(1)步驟:點燃甲烷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內壁蘸有 的燒杯。(2)現象:產生 色火焰,同時(3)化學方程式:(4)注意:氣體可燃物點燃前要6、乙炔(C2H2)燃燒化學方程式:7、丁烷(C4H10):打火機中液體、家用 的主要成分①物理性質:易被液化 ②化學性質:易燃,燃燒產生 色火焰化學方程式:8、酒精,又叫 ,化學式是C2H5OH①物理性質: 色透明, 具有特殊氣味的液體,易 ,易②化學性質:易燃,可用于消毒,醫療上用于消毒:75% 體積分數化學方程式:9、工業酒精 食用,含甲醇CH3OH①物理性質:無色透明的液體 ②化學性質:劇毒,飲用后會使人眼睛失明、甚至死亡考點專練如圖為甲烷分子的結構模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烷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6g B.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C.甲烷中碳、氫元素質量比為1:4 D.甲烷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2、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潔燃料丙,微觀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反應前后,分子的個數沒有變化該反應中共有三種氧化物該反應中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種物質的分子個數比為1:1D.丙物質的化學式為C2H5OH,可用作燃料3、碳和碳的化合物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下列說法完全正確的個數是( )①金剛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的單質②CO、甲烷、酒精都可用作燃料,完全燃燒后生成物均為二氧化碳和水③CO有毒而無毒,是因為它們的分子構成不同,兩者的相互轉化只能通過化合反應實現④工業煉鐵中焦炭只起提供熱量的作用,煉得的生鐵與鋼的最大區別是含碳量不同⑤醋酸()、葡萄糖()、維生素C()都屬于有機物A.1個 B.2個 C.3個 D.4個4、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防控過程中常用75%的酒精(C2H5OH)來進行消毒。下列有關酒精的說法正確的是( )A.酒精的相對分子質量為46g B.酒精有很強的毒性C.酒精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2:6:1 D.酒精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5、我國科學家已經實現CO2到葡萄糖(C6H12O6)和油脂的人工合成,合成過程中的一個反應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葡萄糖和油脂都屬于有機物 B.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均不變C.該成果對緩解糧食危機有重大意義 D.反應中乙和丁的分子個數比為1:1《暑假預習》每日一練 20知識梳理1、按顏色分類:①黑色物質: 、 、 、 、C等;②紅色物質: 、 、③藍色物質:2按狀態分類:①固態:金屬氧化物、大部分非金屬單質、金屬單質等;②液態:鹽酸、氫氧化鈉等;③氣態:大部分非金屬氧化物、稀有氣體等3按組成分類:①混合物:由 純凈物組成的物質,如:空氣、海水等;②純凈物:有且只有一種物質。4、單質:由一種元素組成的 。如 、 、 、 等。特征:a.是純凈物; b.由 元素組成。判斷依據:a.先確定是不是純凈物; b.是否由一種元素組成。5、化合物:由 元素組成的 。如 、 、 、Na2CO3等。特征: a.是純凈物; b.由 元素組成。判別依據: a.先確定是不是純凈物; b.是否由不同種元素組成。分類:化合物還可以根據其組成中是否含碳元素,分為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①無機化合物:一般是指由除碳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分類:根據組成分為氧化物、酸、堿、鹽。②有機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鹽等除外)。化學性質:具有可燃性,一般在空氣中燃燒時生成CO2和H2O。加熱時易炭化,不完全燃燒時有黑色的炭生成。③氧化物:由 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 元素的 。特征: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必含氧元素。判斷依據:先確定是不是化合物;是否由“二元一氧”(兩種元素,其中一種為氧元素)組成。分類:根據組成元素的不同,氧化物可分為 氧化物和 氧化物。考點專練1、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下列由不同元素組成的物質中屬于純凈物的是( )A.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過氧化氫溶液 B.由銅、鋅兩種元素組成的銅鋅合金黃銅C.由鉀、氯、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氯酸鉀 D.由氮、氧、碳等多種元素組成的空氣2、“分類”是化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物質分類中正確的是( )A.有機物:甲烷、酒精、食醋 B.鹽:氯化鈉、熟石灰、純堿C.單質:氮氣、水銀、硫磺 D.合金:黃銅、不銹鋼、鐵礦石3、如圖表示的是純凈物、單質、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之間的關系,若整個大圓代表純凈物,下列物質應放到C區域的是( )①澄清的石灰水 ②冰水混合物 ③水銀 ④五氧化二磷 ⑤液氧 ⑥高錳酸鉀 ⑦氨氣 A.②③⑤ B.④⑦ C.②④⑥ D.②④4、下列分類正確的是( )A.純堿、燒堿——堿 B.生理鹽水、冰水混合物——混合物C.氧氣、水——單質 D.生鐵、鋼、鈦合金——金屬材料5、下圖是鐵元素的價類圖,每一條射線表示一種物質類別,同一圓圈鐵元素化合價相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轉化e→d中產生紅褐色沉淀 B.轉化a→Fe一定屬于置換反應C.若cd線代表堿類,則c點表示Fe(OH)3 D.轉化Fe→f可為2Fe+3CuCl2=2FeCl3+3Cu6、如圖所示的容器中,所盛物質屬于單質的是 ,屬于化合物的是 ,屬于純凈物的是 ,屬于混合物的是 (均填容器下的代號)7、(1)現有A、B、C三種元素,A為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的單質是常溫下呈液態的金屬,C的原子核內通常沒有中子。請寫出它們的元素名稱:A ;B ;C 。(2)寫出下列物質的名稱:由兩種元素組成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呈液態的化合物是 。(3)一瓶氣體經過檢驗得知其中只有一種元素,則該氣體是 (填字母)。A.一種單質B.單質和化合物的混合物C.一種化合物D.既可能是一種單質,也可能是幾種單質組成的混合物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暑假預習》每日一練 17知識梳理1. 濕法煉銅的原理: 先用硫酸將銅礦中的銅轉變成可溶性的硫酸銅,再將鐵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把銅置換出來,此過程中金屬鐵失去電子的能力比銅強,變成亞鐵離子進入溶液,而銅離子得到電子變成了金屬銅。方程式:Fe+CuSO4 == FeSO4 +Cu2、①鐵銹蝕的條件:水、氧氣 。 ②銅銹蝕的條件:水、氧氣、二氧化碳。3、防銹蝕的方法:改變金屬內部結構,如制成不銹鋼等;在金屬表面形成各種保護層,如涂防銹油、油漆;形成氧化物保護膜等。4、保護金屬資源的有效途徑:防止金屬的腐蝕,金屬的回收利用,有計劃合理地開采礦物,尋找金屬的替用品等。考點專練1、2018年5月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下海,為保證航母的使用壽命,下列防銹措施不可行的是( )A.用抗銹蝕性能優異的合金制造航母零部件 B.刷防銹漆C.給船體表面鍍一層黃金 D.給某些部位涂油【答案】C【解析】A、用抗銹蝕性能優異的合金制造航母零部件,能延長航母的使用壽命,選項正確;B、刷防銹漆能隔絕氧氣和水,能延長航母的使用壽命,選項正確;C、黃金的價格昂貴,通過船體表面鍍一層黃金防銹,方法不可行,選項錯誤;D、給某些部位涂油能隔絕氧氣和水,可以延長航母的使用壽命,選項正確。故選C。2、某小組利用如圖裝置進行創新實驗(夾持裝置已略去)。實驗前檢查裝置氣密性良好,實驗時,打開彈簧夾K,觀察一段時間,無明顯現象;關閉K,加入食鹽水,觀察同樣的一段時間后打開K,發現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鐵銹蝕屬于緩慢氧化 B.實驗過程中裝置內氧氣的含量減小C.滴加食鹽水能加快鐵銹蝕 D.根據實驗可得出鐵的銹蝕需要水的參與【答案】D【解析】A、鐵銹蝕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發生的緩慢的不易察覺的氧化反應,屬于緩慢氧化,故A說法正確;B、鐵銹蝕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發生的緩慢氧化,鐵銹蝕消耗裝置內的氧氣,所以實驗過程中裝置內氧氣的含量減小,故B說法正確;C、實驗開始滴加氯化鈉溶液前,無明顯現象,說明反應緩慢,加入氯化鈉溶液后,發現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動,說明反應速率加快,說明滴加食鹽水能加快鐵銹蝕,故C說法正確;D、此實驗只能推斷出食鹽水能加速鐵的銹蝕,不能推斷出鐵的銹蝕需要水的參與,故D說法錯誤;故選D。3、如圖所示是探究鐵銹蝕條件的裝置。調節L端與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緊木塞,一周后觀察。下列推斷錯誤的是( )A.b管中鐵釘不會銹蝕 B.該實驗說明鐵銹蝕與水有關C.L端與R端液面高度仍然保持一致 D.若將a管中的水改為食鹽水能加快鐵的銹蝕【答案】C【解析】A、b管中不含水分,鐵釘不會銹蝕,選項正確;B、一段時間后,a管中的鐵釘發生銹蝕,而b管中的鐵釘不發生銹蝕,該實驗說明鐵銹蝕與水有關,選項正確;C、a 管中的鐵釘發生銹蝕,消耗氧氣,a管中的壓強減小,b管中鐵釘不發生銹蝕,氣體不減少,觀察到L端液面上升,R端液面下降,選項錯誤;D、將a管中的水改為食鹽水能加快鐵的銹蝕,選項正確,故選C。4、人類對金屬活動性規律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探索。材料一:晉朝葛洪《抱樸子內篇·黃白》中記載“以曾青(硫酸銅溶液)涂鐵,鐵赤色如銅”材料二:南北朝的陶弘景說“雞屎礬投苦酒(醋)中涂鐵,皆作銅色"。材料三: 1625 年德國化學家格勞貝爾意外發現將金屬放入酸中會“消失”。材料四: 1766 年英國化學家卡文迪許用六種金屬與酸反應,發現產生“可燃空氣”,燃燒會產生水。材料五: 1865 年俄國化學家貝開托夫在大量實驗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金屬活動性規律。(1)請解釋“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這一變化的原理: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用銀、銅、鎂三種金屬重復格勞貝爾實驗,會“消失”的金屬有 。(3)若向含有相同質量的CuSO4和FeSO4混合溶液中放入一定質量的鋅片,充分反應后,燒杯內固體的組合和質量大小關系可能是 。 (可多選)【答案】(1)CuSO4+Fe=FeSO4+Cu(2)鎂(3)ACE【解析】(1)金屬活動性順序中,前面金屬能與后面的金屬的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銅紅色。(2)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與酸溶液發生置換反應。銀、銅、鎂中鎂排在氫前面。(3)金屬活動性順序中,前面金屬能與后面的金屬的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鋅排在鐵和銅前面,鐵排在銅前面。鋅放入CuSO4和FeSO4混合溶液中,鋅和CuSO4溶液先反應。【解答】(1)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鐵排在銅前面,鐵能與硫酸銅溶液反應。所以答案為:CuSO4+Fe=FeSO4+Cu(2)鎂排在氫前面,銀、銅排在氫后面,所以鎂會與酸反應而消失。所以答案為:鎂。(3)金屬活動性順序:鋅>鐵>銅。①當鋅與CuSO4剛好完全反應時,燒杯內固體只有銅;②當鋅與CuSO4反應后,鋅還有剩余,則鋅會繼續與FeSO4反應析出鐵,若此時鋅全部反應完,則燒杯內固體為鐵和銅;若此時鋅還有剩余,則燒杯內固體為鋅、鐵和銅。③當燒杯內固體為鋅、鐵和銅時,CuSO4和FeSO4都反應完全,由于兩種溶液質量相同,銅比鐵的相對原子質量大,所以析出的銅質量大于鐵。所以答案為:ACE。5、圖為銅片A的系列變化,據圖回答問題:(1)若方法1中的X物質為常見氣體,且不發生置換反應,則X是 (填化學式);(2)寫出方法2的化學方程式 ;(3)銅片A、銅片B、銅片C的質量分別為mA、mB、mc,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應,則mA、mB、mc的大小關系為 。【答案】 CO CuO+H2SO4=CuSO4+H2O mA=mB>mC【解析】(1)常見的還原劑有碳單質、一氧化碳和氫氣,X物質為常見氣體,且不發生置換反應,所以X是一氧化碳,化學式為:CO。(2)氧化銅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化學方程式為:CuO+H2SO4=CuSO4+H2O。(3)方法1是將已經部分氧化的銅片重新用氫氣還原,依據質量守恒中的原子守恒,方法1反應結束后,銅被重新還原,所以mA=mB;方法2中部分氧化的銅片產生了氧化銅,氧化銅與硫酸反應,有部分銅元素進入溶液中,剩余的銅單質的質量為mC,所以小于mA、mB,所以mA、mB、mC的大小關系為mA=mB>mC。6、鋼絲棉是一種由低碳鋼制成的細絲,直徑約0.125~0.189毫米。小科利用鋼絲棉探究鐵制品銹蝕的條件,實驗如下:步驟一:取4個50ml活塞潤滑性良好的注射器,檢查氣密性。步驟二:稱取4團等質量的鋼絲棉(每團體積約為6cm3),A保持干燥,B、C用少量蒸餾水潤濕,D用少量食鹽水潤濕,分別放入甲、乙、丙、丁注射器中。步驟三:移動活塞,使它們均處于46ml刻度處,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如圖所示)步驟四:每隔一定時間,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如表。5分鐘 20分鐘 1小時甲 無現象 無現象 無現象乙 無現象 無現象 無現象丙 出現少許銹斑,活塞未明顯移動 出現明顯銹斑,活塞移動少許 銹斑增多,活塞移動明顯丁 出現明顯銹斑,活塞移動少許 銹斑增多,活塞移動明顯 銹蝕嚴重,繡斑增多,活塞處于39mL刻度處(1)設計甲丙兩組實驗基于的假設是 。(2)步驟三中要完成乙組設置,進行的具體操作是 。(3)小科回想起一次去海邊的旅行發現面對大海的鐵欄桿銹蝕程度比其他地方更嚴重。請聯系探究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 。【答案】 鐵制品的銹蝕和水有關 把鋼絲棉塞進注射器中,將活塞推至注射器口,抽取足量的水后將注射器口朝上,緩緩推到活塞至46mL刻度處,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 由丁試驗可知,鹽分會大大加速鐵制品的銹蝕,海水中含有鹽分,鐵欄桿接觸過海水后,銹蝕的程度比其他地方更嚴重【解析】(1)甲和丙變量為水,所以探究就是鐵絲生銹需要與水接觸;(2)為了避免空氣混入,將注射器伸入蒸餾水中,拉動活塞就可以將水吸入注射器,同時不吸入空氣。把鋼絲棉塞進注射器中,將活塞推至注射器口,抽取足量的水后將注射器口朝上,緩緩推到活塞至46mL刻度處,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3)從丙和丁的實驗可以看出,食鹽會加快生銹,食鹽主要組分為氯化鈉,而海水含有很多氯化鈉,因此海邊的鐵欄桿生銹較為嚴重。《暑假預習》每日一練 18知識梳理1 . 活潑金屬與稀硫酸(或鹽酸)反應有多個變量:金屬與稀H2SO4(或鹽酸)反應的速率、金屬的質量、產生氫氣的質量等。2. 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金屬與酸反應的速率或根據反應速率判斷金屬活動性順序:如相同質量的鎂、鋅、鐵三種金屬與等量同濃度的稀H2SO4反應產生氫氣的速率是Mg>Zn>Fe。3. 圖形分析:(1)等質氫圖:兩種金屬反應產生的氫氣質量相同,如圖反映兩種情況:①稀H2SO4 (或鹽酸)不足,金屬過量,產生的氫氣質量由稀H2SO4 (或鹽酸)的質量決定。②稀H2SO4 (或鹽酸)足量,投放的兩種金屬與稀H2SO4 (或鹽酸)反應產生氫氣的質量恰好完全相同,如6.5g鋅和5.6g鐵分別投人足量的鹽酸中反應產生的氫氣質量相同。(2)等質等價金屬圖:如等質量的鎂、鐵、鋅與足量的稀H2SO4 (或鹽酸) 反應生成的金屬離子都是+2價,產生氫氣的速率和質量不同。如圖反映出:①金屬越活潑,圖示反應物的線越陡,如Mg線比Zn線陡,Zn線比Fe線陡。②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越小,與酸反應產生的氫氣越多,曲線的拐點越高。可簡單概括為:越陡越活,越高越小。(3)等質不等價金屬圖:鋁、鎂、鋅與稀H2SO4 (或鹽酸)反應生成金屬離子的化合價分別為+3、+2、+2,如圖反映出等質不等價金屬與稀H2SO4 (或酸)反應不僅速率不同而且產生氫氣的質量與金屬化合價有關。考點專練1、現有質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種金屬,分別放入三份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氫氣的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顯+2價)。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完全反應所需時間:丙>甲>乙 B.生成氫氣的質量:甲>乙>丙C.相對原子質量:乙>丙>甲 D.消耗硫酸的質量:甲>乙>丙【答案】C【詳解】A、由題意甲、乙、丙三種金屬分別與三份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硫酸反應,金屬完全反應,根據生成氫氣的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圖可知,金屬乙反應的氫氣質量最先達到最大值,其次是金屬甲,最后是金屬丙,即金屬乙最先反應完,其次是金屬甲,金屬丙最后反應完,因此完全反應所需時間的關系為丙>甲>乙,A選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B、如圖所示曲線平行于x軸時,生成的氫氣質量達到最大值,三種金屬生成氫氣的質量甲最大,其次是乙,最小的是丙,即生成氫氣的質量甲>乙>丙,B選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C、由題意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顯+2價,若金屬元素的符號為M,與稀硫酸反應的通式為,設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為,金屬的質量為,生成氫氣的質量為,根據方程式可知,則有,已知甲、乙、丙三種金屬的質量相等,則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與生成氫氣的質量成反比,如圖所示生成氫氣的質量關系為甲>乙>丙,三種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關系為甲<乙<丙,C選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D、由題意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顯+2價,若金屬元素的符號為M,與稀硫酸反應的通式為,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的氫氣中的氫元素全部來自于硫酸,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生成的氫氣質量越大,消耗的硫酸質量越大,如圖所示生成氫氣的質量關系為甲>乙>丙,消耗硫酸的質量關系為甲>乙>丙,D選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C。2、如圖所示,傾斜錐形瓶使試管內的稀鹽酸流入瓶中與固體發生反應,利用數字化設備采集瓶內氣壓,瓶內氣壓與時間關系如曲線所示。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結束后,稀鹽酸、鐵、鋅均有可能剩余B.曲線②表示鋅粉與稀鹽酸的反應C.a、b、c、d 四處溶液中都含有兩種溶質D.對比 c、d 兩點,能說明鋅的活動性比鐵強【答案】D【詳解】A、鋅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氯化鋅,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氯化亞鐵,反應結束后,若稀鹽酸有剩余,則鋅、鐵不可能有剩余;若鋅、鐵有剩余,則稀鹽酸不可能有剩余,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由圖可知,相同時間內曲線①的氣壓大于曲線①,說明曲線①比曲線②的反應速率快,由于鋅的金屬活動性比鐵強,故鋅與稀鹽酸的反應比鐵劇烈,則曲線①表示鋅粉與稀鹽酸的反應,曲線②表示鐵粉與稀鹽酸的反應,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曲線①表示鋅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氯化鋅,曲線①上a點反應還在進行中,則a點處溶液中含有氯化鋅和鹽酸,曲線①上c點反應已結束,則c點處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鋅,可能含有鹽酸;曲線②表示鐵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氫氣和氯化亞鐵,曲線②上b、d 兩點反應還在進行中,則b、d 兩點處溶液中都含有氯化亞鐵和鹽酸,故a、b、c、d 四處溶液中的溶質成分不一定相同,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對比 c、d 兩點,相同時間內曲線①的氣壓大于曲線①,說明曲線①比曲線②的反應速率快,曲線①表示鋅粉與稀鹽酸的反應,曲線②表示鐵粉與稀鹽酸的反應,能說明鋅的活動性比鐵強,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選:D。3、相同質量的Mg、Fe分別與稀鹽酸作用,產生H2的質量m(H2)與加入稀鹽酸的體積V(稀鹽酸)關系如下圖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A. B.C. D.【答案】D【詳解】相同質量的Mg、Fe分別與稀鹽酸作用,一開始金屬過量,酸不足,故生成氫氣的質量相同,最后,酸過量,鎂與稀鹽酸反應,鐵與稀鹽酸反應 ,鎂的相對原子質量小于鐵,故最后鎂生成氫氣的質量大。故選D。4、向三個燒杯中分別放入等質量的Mg、Al、Fe粉末,同時加入等質量的相同溶質質量分數的稀鹽酸,充分反應后,三個燒杯中稀鹽酸均過量。反應的有關圖像正確的是( )A. B.C. D.【答案】B【詳解】等質量的Mg、Al、Fe與足量等質量的相同溶質質量分數的稀鹽酸反應,參加反應的物質及生成的物質的質量關系如下:為方便比較,Al與鹽酸反應可看成:。A、根據以上質量關系可知,參與反應的三種金屬質量相同時,Al、Mg、Fe消耗稀鹽酸的質量關系為::,所以等質量的三種金屬消耗稀鹽酸的質量關系為Al>Mg>Fe,最終Al消耗的稀鹽酸最多,Fe最少。故A錯誤;B、等質量的三種金屬產生氫氣的質量關系是Al>Mg>Fe(Al是18g可生成2gH2, Mg是24g可生成2gH2, Fe是56g可生成2gH2,故等質量的Al、Mg、Fe與足量鹽酸反應生成H2的質量是Al最多,Fe最少), 因溶液增加的質量是加入金屬的質量和生成H2的質量差,加入金屬的質量都相等,產生H2越多,溶液質量增加的越少,故溶液增加的質量關系是Fe>Mg>Al。故B正確;C、等質量的Mg、Al、Fe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H2的質量關系為Al>Mg>Fe(因每24gMg可生成2gH2,每56gFe可生成2gH2,每18gAl可生成2gH2),故Mg、Al、Fe與足量稀鹽酸反應生成H2的質量關系為Al>Mg>Fe,而圖中生成H2的質量相等。故C錯誤;D、因酸過量,最終三種金屬完全反應,而三種金屬的質量相等,圖中消耗的三種金屬的質量不相等。故D錯誤。故選B。【點睛】本題主要考查金屬與酸反應的圖像,結合相關知識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暑假預習》每日一練 17知識梳理1. 濕法煉銅的原理: 先用硫酸將銅礦中的銅轉變成可溶性的硫酸銅,再將鐵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把銅置換出來,此過程中金屬鐵 電子的能力比銅 ,變成 離子進入溶液,而銅離子得到電子變成了金屬銅。方程式:2、①鐵銹蝕的條件: 。 ②銅銹蝕的條件: 。3、防銹蝕的方法: ,如制成不銹鋼等;在金屬表面形成各種保護層,如 、 ;形成 等。4、保護金屬資源的有效途徑: , , ,尋找金屬的替用品等。考點專練1、2018年5月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下海,為保證航母的使用壽命,下列防銹措施不可行的是( )A.用抗銹蝕性能優異的合金制造航母零部件 B.刷防銹漆C.給船體表面鍍一層黃金 D.給某些部位涂油2、某小組利用如圖裝置進行創新實驗(夾持裝置已略去)。實驗前檢查裝置氣密性良好,實驗時,打開彈簧夾K,觀察一段時間,無明顯現象;關閉K,加入食鹽水,觀察同樣的一段時間后打開K,發現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鐵銹蝕屬于緩慢氧化 B.實驗過程中裝置內氧氣的含量減小C.滴加食鹽水能加快鐵銹蝕 D.根據實驗可得出鐵的銹蝕需要水的參與3、如圖所示是探究鐵銹蝕條件的裝置。調節L端與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緊木塞,一周后觀察。下列推斷錯誤的是( )A.b管中鐵釘不會銹蝕 B.該實驗說明鐵銹蝕與水有關C.L端與R端液面高度仍然保持一致 D.若將a管中的水改為食鹽水能加快鐵的銹蝕4、人類對金屬活動性規律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探索。材料一:晉朝葛洪《抱樸子內篇·黃白》中記載“以曾青(硫酸銅溶液)涂鐵,鐵赤色如銅”材料二:南北朝的陶弘景說“雞屎礬投苦酒(醋)中涂鐵,皆作銅色"。材料三: 1625 年德國化學家格勞貝爾意外發現將金屬放入酸中會“消失”。材料四: 1766 年英國化學家卡文迪許用六種金屬與酸反應,發現產生“可燃空氣”,燃燒會產生水。材料五: 1865 年俄國化學家貝開托夫在大量實驗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金屬活動性規律。(1)請解釋“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這一變化的原理: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用銀、銅、鎂三種金屬重復格勞貝爾實驗,會“消失”的金屬有 。(3)若向含有相同質量的CuSO4和FeSO4混合溶液中放入一定質量的鋅片,充分反應后,燒杯內固體的組合和質量大小關系可能是 。 (可多選)5、圖為銅片A的系列變化,據圖回答問題:(1)若方法1中的X物質為常見氣體,且不發生置換反應,則X是 (填化學式);(2)寫出方法2的化學方程式 ;(3)銅片A、銅片B、銅片C的質量分別為mA、mB、mc,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應,則mA、mB、mc的大小關系為 。6、鋼絲棉是一種由低碳鋼制成的細絲,直徑約0.125~0.189毫米。小科利用鋼絲棉探究鐵制品銹蝕的條件,實驗如下:步驟一:取4個50ml活塞潤滑性良好的注射器,檢查氣密性。步驟二:稱取4團等質量的鋼絲棉(每團體積約為6cm3),A保持干燥,B、C用少量蒸餾水潤濕,D用少量食鹽水潤濕,分別放入甲、乙、丙、丁注射器中。步驟三:移動活塞,使它們均處于46ml刻度處,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如圖所示)步驟四:每隔一定時間,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如表。5分鐘 20分鐘 1小時甲 無現象 無現象 無現象乙 無現象 無現象 無現象丙 出現少許銹斑,活塞未明顯移動 出現明顯銹斑,活塞移動少許 銹斑增多,活塞移動明顯丁 出現明顯銹斑,活塞移動少許 銹斑增多,活塞移動明顯 銹蝕嚴重,繡斑增多,活塞處于39mL刻度處(1)設計甲丙兩組實驗基于的假設是 。(2)步驟三中要完成乙組設置,進行的具體操作是 。(3)小科回想起一次去海邊的旅行發現面對大海的鐵欄桿銹蝕程度比其他地方更嚴重。請聯系探究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 。《暑假預習》每日一練 18知識梳理1 . 活潑金屬與稀硫酸(或鹽酸)反應有多個變量:金屬與稀H2SO4(或鹽酸)反應的 、金屬的 、產生氫氣的 等。2. 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金屬與酸反應的速率或根據反應 判斷金屬活動性順序:如相同質量的鎂、鋅、鐵三種金屬與等量同濃度的稀H2SO4反應產生氫氣的速率是 。3. 圖形分析:(1)等質氫圖:兩種金屬反應產生的氫氣質量 ,如圖反映兩種情況:①稀H2SO4 (或鹽酸)不足,金屬過量,產生的氫氣質量由 的質量決定。②稀H2SO4 (或鹽酸)足量,投放的兩種金屬與稀H2SO4 (或鹽酸)反應產生氫氣的質量 ,如6.5g鋅和5.6g鐵分別投人足量的鹽酸中反應產生的氫氣質量 。(2)等質等價金屬圖:如等質量的鎂、鐵、鋅與足量的稀H2SO4 (或鹽酸) 反應生成的金屬離子都是+2價,產生氫氣的 和 不同。如圖反映出:①金屬越 ,圖示反應物的線越 ,如Mg線比Zn線 ,Zn線比Fe線 。②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越 ,與酸反應產生的氫氣越 ,曲線的拐點越高。可簡單概括為:越 越 ,越 越 。等質不等價金屬圖:鋁、鎂、鋅與稀H2SO4 (或鹽酸)反應生成金屬離子的化合價分別為+3、+2、+2, 如圖反映出等質不等價金屬與稀H2SO4 (或酸)反應不僅速率不同而且產生氫氣的質量與金屬有關。考點專練現有質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種金屬,分別放入三份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氫氣的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顯+2價)。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完全反應所需時間:丙>甲>乙 B.生成氫氣的質量:甲>乙>丙C.相對原子質量:乙>丙>甲 D.消耗硫酸的質量:甲>乙>丙2、如圖所示,傾斜錐形瓶使試管內的稀鹽酸流入瓶中與固體發生反應,利用數字化設備采集瓶內氣壓,瓶內氣壓與時間關系如曲線所示。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結束后,稀鹽酸、鐵、鋅均有可能剩余B.曲線②表示鋅粉與稀鹽酸的反應C.a、b、c、d 四處溶液中都含有兩種溶質D.對比 c、d 兩點,能說明鋅的活動性比鐵強3、相同質量的Mg、Fe分別與稀鹽酸作用,產生H2的質量m(H2)與加入稀鹽酸的體積V(稀鹽酸)關系如下圖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A. B.C. D.4、向三個燒杯中分別放入等質量的Mg、Al、Fe粉末,同時加入等質量的相同溶質質量分數的稀鹽酸,充分反應后,三個燒杯中稀鹽酸均過量。反應的有關圖像正確的是( )A. B.C. D.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暑假預習》每日一練 19知識梳理1、有機物的定義:有機物是一類含碳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鹽等除外),又叫有機化合物2、有機物的組成:大多數含有C、H、O、N等元素3、有機物的特點:①大部分有機物熔點低,易燃,不易導電,不易溶于水,有些有機物還是很好的有機溶劑,如苯,酒精,四氯化碳,乙醚等。②含有碳氫氧的有機物或者碳氫的有機物完全燃燒都形成和4、甲烷(化學式:CH4):最簡單的一種有機物,是天然氣、沼氣、瓦斯氣的主要成分。①物理性質:常溫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小于水,難溶于水。②化學性質:易燃,燃燒產生藍色火焰5、檢驗甲烷燃燒的產物:(1)步驟:點燃甲烷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內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2)現象:產生藍色火焰,同時石灰水變渾濁(3)化學方程式:CH4 + 2O2 CO2 + 2H2O(4)注意:氣體可燃物點燃前要驗純6、乙炔(C2H2)燃燒化學方程式:C2H2+5O24CO2+2H2O7、丁烷(C4H10):打火機中液體、家用液化氣的主要成分①物理性質:易被液化 ②化學性質:易燃,燃燒產生藍色火焰化學方程式:2C4H10+13O2=8CO2+10H2O8、酒精,又叫乙醇,化學式是C2H5OH①物理性質:無色透明, 具有特殊氣味的液體,易揮發,易溶于水②化學性質:易燃,可用于消毒,醫療上用于消毒:75% 體積分數化學方程式:C2H5OH+3O22CO2+3H2O9、工業酒精不能食用,含甲醇CH3OH①物理性質:無色透明的液體 ②化學性質:劇毒,飲用后會使人眼睛失明、甚至死亡考點專練如圖為甲烷分子的結構模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烷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6g B.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C.甲烷中碳、氫元素質量比為1:4 D.甲烷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答案】B【解析】A、甲烷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2+4=16,相對分子質量的單位為“1”,不是g,通常省略,故A說法錯誤;B、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故B說法正確;C、甲烷中碳、氫原子的個數比為1:4,質量比為12:4=3:1,故C說法錯誤;D、甲烷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因為反應物是氣體,生成物的氣體不能書寫氣體符號,故D說法錯誤;故選B。2、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潔燃料丙,微觀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反應前后,分子的個數沒有變化 B.該反應中共有三種氧化物C.該反應中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種物質的分子個數比為1:1D.丙物質的化學式為C2H5OH,可用作燃料【答案】D【解析】A、根據微觀示意圖可知,反應前分子的個數是6個,反應后變成2個,分子個數發生變化,錯誤;B、根據微觀示意圖可知,甲物質的化學式為CO、乙物質的化學式為H2、丙物質的化學式為C2H6O,丁的化學式為H2O,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該反應有CO、H2O兩種氧化物,錯誤;C、根據微觀示意圖可知,該反應中參加反應的甲、乙兩種物質的分子個數比=2:4=1:2,錯誤;D、根據微觀示意圖可知,丙物質的化學式可以為C2H5OH,可能乙醇,乙醇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正確。故選D。3、碳和碳的化合物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下列說法完全正確的個數是( )①金剛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的單質②CO、甲烷、酒精都可用作燃料,完全燃燒后生成物均為二氧化碳和水③CO有毒而無毒,是因為它們的分子構成不同,兩者的相互轉化只能通過化合反應實現④工業煉鐵中焦炭只起提供熱量的作用,煉得的生鐵與鋼的最大區別是含碳量不同⑤醋酸()、葡萄糖()、維生素C()都屬于有機物A.1個 B.2個 C.3個 D.4個【答案】A【解析】①金剛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構成的,但C60是由分子構成,說法不正確;②一氧化碳燃燒只生成二氧化碳,甲烷、酒精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說法不正確;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構成不同,則它們的化學性質不同,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生成二氧化碳,該反應不屬于化合反應,碳和二氧化碳高溫生成一氧化碳,屬于化合反應,說法不正確;④工業煉鐵中,焦炭的作用為提供熱量和還原劑,且生鐵和鋼都為鐵合金,由于含碳量不同,則它們的性質不同,說法不正確;⑤醋酸、葡萄糖、維生素C都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屬于有機物,說法正確。則說法正確的只有⑤,故選A。4、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防控過程中常用75%的酒精(C2H5OH)來進行消毒。下列有關酒精的說法正確的是( )A.酒精的相對分子質量為46g B.酒精有很強的毒性C.酒精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2:6:1 D.酒精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答案】D【解析】A.相對分子質量的單位為“1”,不是“g”,故A錯誤;B.酒精有微毒,故B錯誤;C.酒精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2×2):(1×6):(16×1)=12:3:8,故C錯誤;D.由酒精的化學式C2H5OH可知,酒精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故D正確。故選:D。5、我國科學家已經實現CO2到葡萄糖(C6H12O6)和油脂的人工合成,合成過程中的一個反應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葡萄糖和油脂都屬于有機物 B.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均不變C.該成果對緩解糧食危機有重大意義 D.反應中乙和丁的分子個數比為1:1【答案】D【解析】A、葡萄糖和油脂都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屬于有機物,該選項說法正確;B、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該選項說法正確;C、二氧化碳能合成葡萄糖和油脂,葡萄糖和油脂均為功能物質,對緩解糧食危機有重大意義,該選項說法正確;D、由圖可知,甲為CO、乙為H2O、丙為CH3COOH、丁為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則反應中乙和丁的分子個數比為2:1,該選項說法錯誤。故選D。《暑假預習》每日一練 20知識梳理1、按顏色分類:①黑色物質:FeO、Fe3O4、MnO2、CuO、C等;②紅色物質:Cu、Fe2O3、Fe(OH)3;③藍色物質:Cu(OH)22按狀態分類:①固態:金屬氧化物、大部分非金屬單質、金屬單質等;②液態:鹽酸、氫氧化鈉等;③氣態:大部分非金屬氧化物、稀有氣體等3按組成分類:①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純凈物組成的物質,如:空氣、海水等;②純凈物:有且只有一種物質。4、單質: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O2、H2、Fe、S等。特征:a.是純凈物; b.由同種元素組成。判斷依據:a.先確定是不是純凈物; b.是否由一種元素組成。5、化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如H2O、P2O5、NaOH、Na2CO3等。特征: a.是純凈物; b.由不同種元素組成。判別依據: a.先確定是不是純凈物; b.是否由不同種元素組成。分類:化合物還可以根據其組成中是否含碳元素,分為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①無機化合物:一般是指由除碳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分類:根據組成分為氧化物、酸、堿、鹽。②有機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鹽等除外)。化學性質:具有可燃性,一般在空氣中燃燒時生成CO2和H2O。加熱時易炭化,不完全燃燒時有黑色的炭生成。③氧化物: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特征: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必含氧元素。判斷依據:先確定是不是化合物;是否由“二元一氧”(兩種元素,其中一種為氧元素)組成。分類:根據組成元素的不同,氧化物可分為金屬氧化物和非金屬氧化物。考點專練1、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下列由不同元素組成的物質中屬于純凈物的是( )A.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過氧化氫溶液 B.由銅、鋅兩種元素組成的銅鋅合金黃銅C.由鉀、氯、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氯酸鉀 D.由氮、氧、碳等多種元素組成的空氣【答案】C【解析】A、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過氧化氫溶液中含有過氧化氫、水,屬于混合物,不符合題意;B、合金都屬于混合物,由銅、鋅兩種元素組成的銅鋅合金黃銅屬于合金,屬于混合物,不符合題意;C、由鉀、氯、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氯酸鉀中只含有氯酸鉀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符合題意;D、由氮、氧、碳等多種元素組成的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題意;故選:C。2、“分類”是化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物質分類中正確的是( )A.有機物:甲烷、酒精、食醋 B.鹽:氯化鈉、熟石灰、純堿C.單質:氮氣、水銀、硫磺 D.合金:黃銅、不銹鋼、鐵礦石【答案】C【解析】A、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屬于有機物,甲烷、酒精屬于有機物,而食醋中含有醋酸和水,屬于混合物,故選項分類不正確;B、鹽是由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氯化鈉、純堿(碳酸鈉的俗稱)屬于鹽,而熟石灰是氫氧化鈣的俗稱,屬于堿,故選項分類不正確;C、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則氮氣、水銀、硫磺都屬于單質,故選項分類正確;D、黃銅是銅和鋅組成的合金、不銹鋼是鐵合金;鐵礦石中的金屬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合金中的金屬以單質的形式存在,因此鐵礦石不屬于合金,故選項分類不正確。故選C。3、如圖表示的是純凈物、單質、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之間的關系,若整個大圓代表純凈物,下列物質應放到C區域的是( )①澄清的石灰水 ②冰水混合物 ③水銀 ④五氧化二磷 ⑤液氧 ⑥高錳酸鉀 ⑦氨氣 A.②③⑤ B.④⑦ C.②④⑥ D.②④【答案】C【解析】由圖中信息可知,若整個大圓代表純凈物,則A表示單質,B表示化合物,C表示含氧化合物,D表示氧化物。①澄清的石灰水是氫氧化鈣的水溶液,屬于混合物;②冰是水的固體,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且有氫、氧兩種元素組成,屬于含氧化合物,屬于氧化物;③水銀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屬于純凈物,且只含有一種元素,屬于單質;④五氧化二磷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屬于純凈物,且有磷、氧兩種元素組成,屬于含氧化合物,屬于氧化物;⑤液氧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屬于純凈物,且只含有一種元素,屬于單質;⑥高錳酸鉀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屬于純凈物;且由鉀、錳、氧三種元素組成,屬于含氧化合物;⑦氨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且由氮、氫兩種元素組成,屬于化合物。C表示含氧化合物,且含氧化合物包含氧化物,所以應放到C區域的是②④⑥。故選C。4、下列分類正確的是( )A.純堿、燒堿——堿 B.生理鹽水、冰水混合物——混合物C.氧氣、水——單質 D.生鐵、鋼、鈦合金——金屬材料【答案】D【解析】A、堿是在溶液中解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燒堿是氫氧化鈉,屬于堿;純堿是碳酸鈉,屬于鹽;錯誤。B、生理鹽水是水和氯化鈉形成的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種物質組成的純凈物,只是水的不同狀態;錯誤。C、氧氣是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水是氫元素、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化合物;錯誤。D、金屬材料包含純金屬和合金,生鐵、鋼是鐵的合金,鈦合金,都是金屬材料;正確。故選:D。5、下圖是鐵元素的價類圖,每一條射線表示一種物質類別,同一圓圈鐵元素化合價相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轉化e→d中產生紅褐色沉淀 B.轉化a→Fe一定屬于置換反應C.若cd線代表堿類,則c點表示Fe(OH)3 D.轉化Fe→f可為2Fe+3CuCl2=2FeCl3+3Cu【答案】A【解析】A、由圖知,d可為堿,其中鐵元素化合價為+3,為氫氧化鐵,e為鹽,則e→d中產生紅褐色沉淀,選項正確;B、a為氧化鐵,轉化a→Fe的反應可為一氧化碳和氧化鐵高溫生成鐵和二氧化碳,反應物為兩種化合物,不屬于置換反應,選項錯誤;C、若c、d線代表堿類,d點中鐵元素化合價為+3,表示Fe(OH)3,選項錯誤;D、f為鹽,鐵元素化合價可為+2,可為氯化亞鐵,Fe→f可為鐵和氯化銅生成氯化亞鐵和銅,選項錯誤。故選A。6、如圖所示的容器中,所盛物質屬于單質的是 ,屬于化合物的是 ,屬于純凈物的是 ,屬于混合物的是 (均填容器下的代號)【答案】A;B、D;A、B、D;C、E、F【解析】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混合物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物質,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并且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解答】氧氣和液氧是一種物質,屬于純凈物,只含一種元素,是單質;氧化銅是由銅元素與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化合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兩種不同的物質,是混合物;冰和水是水的不同狀態,只含有一種物質,也是化合物;石灰水是氫氧化鈣的水溶液,含有氫氧化鈣和水兩種物質,屬于混合物。所以第1空、A。第2空、B、D。第3空、A、B、D。第4空、C、E、F。7、(1)現有A、B、C三種元素,A為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的單質是常溫下呈液態的金屬,C的原子核內通常沒有中子。請寫出它們的元素名稱:A ;B ;C 。(2)寫出下列物質的名稱:由兩種元素組成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呈液態的化合物是 。(3)一瓶氣體經過檢驗得知其中只有一種元素,則該氣體是 (填字母)。A.一種單質B.單質和化合物的混合物C.一種化合物D.既可能是一種單質,也可能是幾種單質組成的混合物【答案】(1)氧元素;汞元素;氫元素(2)水(3)D【解析】(1)根據地殼中的元素分布,以及原子結構的知識分析解答。(2)由不同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化合物;(3)根據物質分類的知識判斷。【解答】(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則A為氧元素。常溫下呈液態的金屬是汞元素,則B為汞元素。原子核內通常沒有中子,那么它的原子序數為1,也就是氫元素,則C為氫元素。(2)水是生活和生產不可缺少的物質,它只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在常溫下呈液態,屬于化合物。(3)化合物中至少有兩種元素,則這瓶氣體肯定不是化合物,故B、C錯誤;一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例如氧元素可以組成氧氣和臭氧,因此這瓶氣體可能是單質,也可能是幾種單質組成的混合物,故D正確,而A錯誤。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暑假預習》每日一練 21知識梳理1、金屬冶煉的原理:金屬冶煉就是要把金屬從 變成 態。2、冶煉方法:讓 ( 等)與金屬氧化物在高溫條件反應,還原劑能奪取金屬氧化物中的 ,從而得到金屬單質。C+2CuO2Cu+CO2↑ C+CO22COCO+CuO△Cu+CO2 H2+CuO△Cu+H2O盛放CuO的試管口略 傾斜,防止; 先 ,再 ,防止 ; 實驗停止后,繼續 ,直至 ,防止4、通氫氣的導管要伸入到試管的底部,便于 ,并 ;5、在一支硬質玻璃試管中加入少量 固體氧化鐵,先通入排盡空氣,再用酒精噴燈加熱;實驗中會觀察到紅棕色固體變 色固體,石灰水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注意事項:①實驗開始前,先點燃酒精燈,再通入氣體后點燃酒精噴燈目的是;②實驗結束后先熄滅酒精噴燈繼續通入直至裝置冷卻目的是;③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到空氣中。在裝置最后的導管口放 (尾氣處理裝置)7、①、由氧化銅制取銅,還可用其他什么方法? ②、為什么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開始時,要先通氫氣后給氧化銅加熱? ③、銅在空氣中加熱很容易氧化變成氧化銅,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什么?8、氧化還原反應:①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有相應 的化學反應叫做氧化還原反應;這種反應可以理解成由兩個半反應構成,即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②反應實質: 。(在離子化合物中是電子的得失;在共價化合物里是電子的偏移;在反應物之間電子發生轉移的反應。)二、考點專練1、小金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與反應的實驗。若小金的實驗操作均正確,則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在實驗中可觀察到:①中硬質玻璃管內紅色粉末變黑;②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B.實驗結束后,①中硬質玻璃管內固體減小的質量與②中增加的質量相等C.在實驗中,若要制得需通入D.此實驗能說明具有還原性和可燃性2、用如圖“微型”裝置模擬冶鐵實驗,已知一氧化碳發生裝置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C2O4CO2↑+CO↑+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應先點燃酒精燈后通入CO B.酒精燈上罩金屬網罩是為了集中火焰提高溫度C.該實驗不用處理尾氣 D.該實驗可以驗證CO還原氧化鐵的氣體產物3、在濃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體草酸(H2C2O4)受熱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興趣小組對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種類進行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探究:(1)若觀察到 裝置(填字母)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草酸分解有CO2生成;(2)有兩種實驗現象都能證明草酸分解的氣體中含有CO:①C裝置中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F裝置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②E裝置中出現 的現象;(3)G裝置點燃的酒精燈的作用是 。4、某氣體可能由CO2、CO、H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小寧利用如圖的裝置探究其成分。(1)為探究氣體組成,C裝置中應加入的試劑是 。(2)實驗過程中,氧化銅粉末變成紅色,氧化銅發生 (填“氧化"或“還原")反應。(3)經過一段時間后,小寧發現A裝置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E裝置中無水硫酸銅變藍,其余裝置無明顯變化,則氣體組成成分為 。《暑假預習》每日一練 22知識梳理1、常見氣體的檢驗氣體 檢驗方法 實驗現象將 伸入集氣瓶內 木條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 的燒杯 燒杯內壁有 生成先將氣體通入裝有黑色氧化銅的硬質試管并加熱,再將反應后的氣體通過裝有 的U形管 黑色固體變成 色;無水硫酸銅變成 色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 的燒杯;一段時間后,迅速倒轉燒杯,向燒杯中加入 ,振蕩 燒杯內壁有 生成;澄清石灰水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個涂有 燒杯先將氣體通入裝有 色氧化銅的硬質試管并加熱,再將反應后的氣體通過裝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氣瓶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水蒸氣 通過 由 色變成 色先通入 溶液,再滴加稀 有 色沉淀生成,且沉淀2、物質鑒別的方法:應先簡后繁,先用物理方法后用化學方法。依據物質特殊的物理性質(如 、 、氣味、 、溶解時的 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得出結論。①白色沉淀:②藍色沉淀: ; ③紅褐色沉淀: ;④紅色固體: ⑤紅棕色: ;⑥黑色固體: ⑦ 色溶液:;⑧ 色溶液:;⑨ 色溶液:。依據物質間反應時所產生的特殊反應現象(如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放熱等)進行鑒別:①若物質間有明顯的 、溶解時的熱效應差異以及水溶液的顏色差異時,可用“水”來鑒別:如鑒別“”;②若物質間有明顯的酸堿性差異,可選用 或 來鑒別。如:③鑒別一組溶液時,若溶液中有酸、的可選用 等可溶性碳酸鹽來檢驗。如:④若陰離子相同而陽離子不同,可用強堿溶液 來鑒別。如:⑤若被鑒別的物質為金屬單質、非金屬氧化物,可選用 為試劑來鑒別。如考點專練1、下列鑒別物質的方法中,切實可行的是( )①用酚酞試液鑒別NaCl溶液和鹽酸 ②用硝酸銀溶液鑒別稀鹽酸和稀硫酸③用氯化鋇溶液鑒別燒堿溶液和純堿溶液; ④用水鑒別NaOH固體和CaCO3固體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2、下表有關物質的除雜方法中,正確的是( )選項 括號內的物質是雜質 除雜方法A NaCl溶液(NaNO3) 加入適量的稀鹽酸、蒸發結晶B CaCO3(CaO) 加入適量的稀鹽酸、過濾C NaOH溶液(Na2CO3) 加入適量的CaCl2溶液、過濾D NaCl溶液(CuCl2) 加入適量的NaOH溶液、過濾A.A B.B C.C D.D3、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FeCl3、CaCO3、NaOH、Ba(OH)2、BaCl2、Na2SO4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取適量試樣進行下列實驗。請根據實驗現象推斷:①取試樣溶于水,攪拌、過濾,得到無色澄清溶液A和白色沉淀B;②取上述無色澄清溶液A,通入適量的CO2,生成白色沉淀C;③取上述白色沉淀B,加入過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綜合上述實驗現象,回答下列問題:(1)由①得原固體粉末中一定不含 ;(2)寫出固體粉末的可能組成中含有物質種類最多的一種組合 4、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實驗室發現一瓶保管不當,盛有無色溶液的試劑瓶,且標簽破損如圖,其殘缺的標簽中只剩下“Na”字樣。同學們很感興趣,決定對其成分進行探究。【提出問題】這瓶試劑可能是什么溶液呢?【交流討論】根據受損標簽的情況判斷,這瓶試劑不可能是 (填字母)。A酸 B堿 C鹽【作出猜想】①可能是Na2CO3溶液; ②可能是NaCl溶液;③請你再作出一種猜想,猜想的物質與上面類別不同:可能是 溶液。【設計并實驗】實驗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和解釋Ⅰ 取樣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 無色溶液變紅 該溶液不可能是NaCl溶液。理由 。Ⅱ 另取樣于另一只試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鹽酸。 產生大量的氣泡 該溶液溶質為碳酸鈉。由此,同學們得出結論:該溶液是碳酸鈉溶液。老師指出該結論不嚴密。理由是:氫氧化鈉溶液在空氣中敞開放置,發生變質,能產生與實驗Ⅰ和Ⅱ相同現象。老師提示,不需另取樣,只要在實驗Ⅰ后的試管中加入足量的 溶液,若觀察到紅色溶液不褪色現象,即可說明該溶液中有氫氧化鈉。5、有一包白色固體樣品,可能由硫酸鈉、氫氧化鈉、碳酸鈣、氯化鋇、氯化鎂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為探究該樣品的組成,某小組取適量樣品按下列流程進行實驗。(1)過濾操作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棒和 。(2)濾渣a的成分是 。(填寫化學式)(3)寫出反應(1)中生成氣體的化學方程式: 。(4)若現象①“濾渣全部溶解”變為“濾渣部分溶解”,現象②不變。則濾渣a的成分一定有 。(填寫出化學式)6、利用工業碳酸鈣(含少量鐵、鋁、鈉等元素的金屬礦物雜質)生產醫用二水合氯化鈣(CaCl2 2H2O),工藝流程如圖所示。回答問題:(1)為了提高“鹽酸酸浸”的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適當升高溫度、 。(2)試劑A的化學式為 。(3)已知部分氫氧化物形成沉淀和沉淀溶解時溶液的pH如表所示,則加入試劑A調節溶液的pH,其合理范圍為 ,以便能除去溶液中的Al3+、Fe3+。氫氧化物 Fe(OH)3 Al(OH)3 Al(OH)3開始沉淀時的pH 2.3 4.0 開始溶解時的pH 7.8完全沉淀時的pH 3.7 5.2 完全溶解時的pH 10.8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教版科學九年級上冊化學每日一練 17-18.doc 浙教版科學九年級上冊化學每日一練17-18 T.doc 浙教版科學九年級上冊化學每日一練 19-20T.doc 浙教版科學九年級上冊化學每日一練19-20.doc 浙教版科學九年級上冊化學每日一練 21-22T.doc 浙教版科學九年級上冊化學每日一練21-22.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