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求法治國家第一框題第二框題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第三框題目標主體基礎一體推進,共同建設第八課 法治中國建設第三框 法治社會一 什么是法治社會——如今“闖蕩社會”靠什么你知道嗎?如果有人要揍你,請記得帶上一個律師朋友,知道為啥嗎?議一議:如果社會公眾都能像視頻中一樣認可律師“威力”,信任法律權威,則越有助于我們打造一個怎樣的社會?議學提示:閱讀教材93-94頁,從法治社會的含義、特征方面回答。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法治意識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法律實施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多種方式解決糾紛實施效果信法守法用法保證目標只有全社會普遍具有了法治意識法律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才能達到公平正義的實施效果前提法律得到公認和普遍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一、解讀法治社會的內涵和基本特征注意:法治社會中的“法”既包括國家的法律制度,還包括社會道德、自治組織制定的規則和自我約定的契約等等。而法治國家、法治政府中的“法”只限于國家的法律制度及中共黨內法規。1、含義2、特征補充:處理糾紛的方式如果有人要揍你,請記得帶上一個律師朋友,知道為啥嗎?議一議:律師在場架還打的起來嗎?這說明打造法治社會有何意義?議學提示:閱讀教材96頁,從法治社會的意義方面回答。(1)社會秩序: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2)社會和諧: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3、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SO法治社會,我們遇到麻煩事,第一個念頭應該是:有事找律師!議題一 什么是法治社會?老李孩子眼睛受到了傷害,導致視力嚴重下降。他不走司法程序,一味地想“私了”,沒有什么依據地提出36萬元的賠償。教育局建議走司法程序。走司法程序,是向學校索賠,不走司法程序,就是學校想賠償,這錢都沒法出。沒有依據的支出,是嚴重違反財經紀律的。如果走司法程序,學校憑判決書進行理賠,才合理合法。解決問題,不能只想怎么做對自己“有利”,還必須想到怎么做自己才“有理”?!坝欣怼辈艖摗坝欣薄o理還想不擇手段地獲利,那就是無理取鬧。不走正規渠道,信私不信公,信訪不信法,首先提出巨額賠償,當得不到滿足時便走上訪之路,當上訪也無濟于事之時,便以“一死了之”相威脅,制造輿論博得人們同情。老李把一件普通的民事糾紛,弄得沸沸揚揚。整個過程,酷似“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校鬧套路。探究1:老李的維權做法錯在哪? 探究2:法治社會中人們面臨的問題、糾紛應該如何解決? 提示:老李缺乏法律意識,不能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提示:在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探究3:在法治社會中,人們應如何對待法律?提示:①在法治社會中,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全體公民、社會組織對于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②無論是在私人生活領域,還是在公共生活領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到履行,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③在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二 如何建設法治社會——怎樣才能使人人都有“有事找律師”的意識?議題情景二:記者調查情況距離你心目中的法治社會還有多遠?5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正式施行,標志著遛狗拴繩正式入法。這一法規落實得如何 5月11日,記者走訪了一些公園、廣場、小區。喜:公園、景區等公共場所,市民遛狗都拴繩憂:一些小區和道路上,還有個別狗沒有拴繩,甚至個人市民表示不知道這一新規。惑:對于新規誰來實施,大家都不想理小區里有些老人,沒有經濟收入,被狗咬了不舍得打針愁壞了眾人?!?br/>問題:如何讓依法文明養狗真正落到實處?建設法治社會總要求\措施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努力。二、建設法治社會建設法治社會的具體措施(1)有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①原因: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②要求:A.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B.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精文教觀意)二、建設法治社會(2)有氛圍: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要求:①多主體: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②多規范: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社會治理是指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多種主體通過平等的合作、對話、協商、溝通等方式,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引導和規范,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在社區、在村莊三治結合:德治、自治、法治建設法治社會的具體措施(3)有依托: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要求:①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②落實: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建設法治社會的具體措施知識拓展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的律師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減律師費)司法救助,又稱訴訟救助,是指司法機關對于當事人因經濟確有困難,向政法委申報給予經濟救助的制度。國家向無法通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而生活面臨急迫困難的當事人、證人(限于自然人)等即時支付救助金。(減訴訟費)公共法律服務是政府公共職能/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服務性和保障性工作。(1)提供法律知識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動(2)為經濟困難和特殊案件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3)開展公益性法律顧問、法律咨詢、辯護、代理、公證、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4)人民調解活動等咨詢電話:12348②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4)有機制: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要求:① 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建設法治社會的具體措施二、建設法治社會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訴訟方式:打官司,由法院判決非訴訟方式:當事人和解、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等。知識拓展類別 人民調解 行政調解 司法調解區 別 主體不同 人民調解委員會 行政部門 人民法院內容不同 主要調解民間糾紛 主要調解具有行政管理隸屬關系人的糾紛 主要調解訴訟過程中民事案件、行政賠償案件、刑事自訴案件和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及執行和解案件等性質不同 非訴訟活動 訴訟外調解 訴訟活動聯系 都是解決糾紛當事人的紛爭的一種重要方式;采用的方法都是通過說服教育、宣傳法律政策,促使當事人互相諒解達成和解協議,消除紛爭;適用的原則基本上都是“自愿原則”“合法原則”“查明事實、分清責任原則” 行政裁決是指行政主體依照法律授權和法定程序,對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與合同無關的特定民事、經濟糾紛進行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復議是指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申請有關行政機關對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進行審查,并作出裁決的活動。下列情況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1、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2、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①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德治)②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自治)③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法治)④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法治)二、如何建設法治社會(措施)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努力。建設法治中國是系統性工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基礎:法治社會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目標:法治國家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主體:法治政府能夠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權力,積極履行職責,提高行政服務水平,實現善政;能夠更好地促進政府和公民、社會組織的溝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關系“只有銘刻在人們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br/>——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法治社會內涵法治意識法律實施實施效果建設措施意義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社會秩序社會和諧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