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39張PPT)資本主義制度體系的嬗變第三講理綱要記要點1.資產階級革命沉重打擊了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創造了條件。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逐漸形成的條件下,歐美國家逐步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制度。2.16—19世紀,西方國家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17—19世紀,近代國際法形成并得到發展,外交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3.19世紀中后期,英國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后來,西方各國紛紛模仿。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有考試錄用、中立、常任等,對政府管理產生了重要影響。CONTENTS目錄010205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課時跟蹤檢測0304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01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 【選擇性必修1·P69、70】1.專制王權國家的形成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背景 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____________得到加強。②_____________運動使各國的世俗權力得到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中央集權宗教改革續表表現 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__________》,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②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至尊法案2.民族國家的形成背景 ①13世紀,英語開始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②16世紀,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③法國大革命及___________,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表現 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___________特點 有的由單一民族組成,更多的則是包括了多個民族拿破侖戰爭民族國家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選擇性必修1·P70、71】1.國際法的形成(1)原因: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希望通過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2)過程1625年 格勞秀斯在《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1648年 《__________________》的簽訂確立了國際法基本原則1815年 歐洲各國建立起_______________;另外,各國之間簽訂了許多__________,制定了一系列戰爭法規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維也納體系國際公約2.外交制度的建立: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3.意義: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三、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背景 16—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時間 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結果 經過兩次內戰,議會獲勝,處死國王。隨后,英國經歷了共和國、軍事獨裁和王朝復辟時期的反復斗爭續表鞏固 措施 ①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革命成果獲得鞏固。②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____________》,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③1701年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意義 “光榮革命”后,英國______________逐步形成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2.美國獨立戰爭背景 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種種限制和剝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要求獨立的呼聲高漲時間 1775年4月,波士頓附近來克星頓的民兵與英軍發生沖突,美國獨立戰爭由此開始過程 ①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___________》,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②1781年打敗英國;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意義 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_______________獨立宣言資產階級革命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背景 18世紀,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啟蒙思想也對民眾產生了深刻影響 時間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 過程 1789年 8月 頒布了《_________》,明確提出了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人權宣言續表過程 1791年 議會頒布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9年 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1815年 在歐洲各國的聯合進攻下,拿破侖帝國覆滅影響 法國大革命猛烈沖擊了專制制度,資產階級控制的制憲議會逐漸掌握了政權。法國大革命也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 四、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背景 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實質 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2.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 【選擇性必修1·P11、12】(1)確立英國:君主 立憲制 ①17世紀,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奠定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②18世紀,逐漸形成__________。議會多數派領袖出任首相,內閣實際掌握政府權力內閣制度續表美國: 聯邦 共和制 ①背景:北美獨立戰爭后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1787年美國制定憲法。②內容:實行__________。總統是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國會擁有立法權和批準稅收的權力;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法國: 議會 共和制 ①1792年,法國首次建立共和國。②1870年,法國建立____________。③1875年,通過新憲法。經過數年動蕩,法國確立了共和制三權分立第三共和國(2)評價積極性 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部分實現了文藝復興和__________的理想局限性 英國婦女長期沒有選舉權,美國憲法一度承認了黑人奴隸制的合法地位等啟蒙運動五、資本主義的擴展1.表現(1)俄國農奴制改革舉措 1861年,廢除農奴制,隨后沙皇又進行其他改革形式 自上而下的改革影響 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2)美國內戰背景 南北雙方在______、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上矛盾重重,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斗爭尤其尖銳爆發 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結局 林肯領導的聯邦政府先后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民眾支持,最終擊敗了南方分裂勢力。1865年,內戰結束影響 維護了美國的___________,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黑人仍備受歧視關稅國家統一(3)意大利統一:通過革命和反侵略戰爭,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4)德意志統一:1864—1871年,普魯士在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_____________。君主立憲制(5)日本明治維新背景 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內容 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推行“___________”“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影響 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________實際掌握了權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富國強兵軍閥續表特點 改革領域 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和生活習俗等各領域,比較全面改革方向 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不僅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而且注重更新改造改革方式 充分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或強制推行或示范引導改革內容 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2.評價:與__________比較,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但是,資本主義制度仍是一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把___________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封建制度亞非拉六、西方的文官制度 【選擇性必修1·P35-37】1.背景(1)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領主。國王挑選親信處理國家事務,官員只為國王和權貴服務。(2)內閣制和政黨政治形成后,出現“____________”,造成腐敗泛濫,降低行政效率。(3)工業革命后,國家管理職能急劇擴展。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政黨分肥制2.建立(1)英國時間 目的/原因 內容18世紀初 防止國王通過任命官員干預議會活動 規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員不得當選為__________19世紀初 保證政府工作不受政黨更替的影響 設立常務次官職位,負責具體事務,不受黨派影響,可以長期任職下院議員續表1855年 政府機構混亂,官員昏庸無能 建立不受黨派干涉的____________,對被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考試1870年 完善文官制度 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______________擇優錄用文官委員會公開競爭考試(2)美國: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建立了文官制度。3.特點(1)公民可以參加文官考試,成績優異者得到錄用。(2)文官嚴格保持______,不得公開參與政治活動。(3)_________ 負責制定政策,文官必須忠實執行政策。(4)文官可任職到退休,根據工作成績得到_____________。中立政務官晉升或懲罰4.影響(1)積極性①規范了事務官的選用和管理,實現了_____________的分離。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2)消極性:滋生_________和僵化現象;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影響了政府工作效率。政治和管理穩定性和持續性官僚習氣七、近代西方的法律 【選擇性必修1·P50—52】1.淵源羅馬法 頒布了《____________》,《羅馬民法大全》是古羅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日耳曼法 中古時期,各日耳曼王國在_________的基礎上編纂了一批成文法教會法 由教會根據______________制定和頒布十二銅表法習慣法基督教神學2.發展(1)英美法系(普通法系)的形成背景 11世紀,諾曼王朝設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進行巡回審判形成 12世紀前后,建立在羅馬法和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遍適用的法律在英國逐漸形成發展 13世紀,英國通過《___________》,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完善 “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律體系更加完善大憲章(2)大陸法系(民法系)的形成背景 13世紀以后,法國建立在_________基礎上的法律體系日益成熟形成 1804年,拿破侖頒布了《法國民法典》。逐漸形成了以羅馬法為基礎、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體系,稱為“民法系”,又稱“____________”羅馬法大陸法系3.基本特征國家權力結構上 權力制衡,__________法律內容上 注重保護個人權利司法實踐中 堅持___________和無罪推定三權分立程序公正4.評價:過于強調保護私有財產,為______________服務;同時,對個人權利的認定也有逐漸改進的過程。資產階級利益1.民族國家:有共同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一國人民,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同時具有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以及國民文化,并由本國的統治階級統治,在法律上代表全體國民的主權國家。|概|念|闡|釋|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2.政黨分肥制:政黨分肥制亦稱政黨分贓制,內閣制和政黨政治形成后出現,是西方國家政黨發展史上一種普遍的歷史現象,執政黨一般會把政府公職分給在競選中出過力的人員,一旦內閣重組或執政黨更換,就要更換幾乎所有的政府官員。政黨分肥制在剛出現時曾起到過否定以門第和私親任官的貴族制、恩賜制和徇私制的進步作用,但發展到后來,也成了一種任人唯派、任人唯親的制度。3.無罪推定原則:無罪推定原則指的是對任何人有罪決定的宣告,只能由法院決定,其他任何機關和組織都沒有權決定;強調證據裁判主義精神,法院應當用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不能推定或假設;在判決生效之前,被告人是無罪的,不能因為其被逮捕、被起訴、被審判而認為其有罪。4.《大憲章》:13世紀初,英格蘭國王約翰在對外戰爭中不僅丟失了在法國的領土,還因戰爭造成很大的財政困難。這引起了貴族、市民階層、教會等的不滿,他們聯合起來迫使約翰王簽訂了《大憲章》,明確規定國王也要受制于法律,確認了“王在法下”的原則。|史|學|研|究|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民族主義是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們產生了“我們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屬于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屬于民族、屬于祖國”的認識。這一認識,體現了人們對民族的高度認同和忠誠。因此,法國大革命標志著民族主義的形成。——摘編自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的民族主義》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02史料探究主題(一)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與國際法的發展1.從民族國家產生的背景看材料一 西歐近代民族主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建設民族國家階段,第二階段為民族侵略與擴張階段……16、17世紀,西歐……建立了以王權為中心的君主國家。資產階級先是與王權相結合,但隨著王朝國家不能體現他們的利益要求時,他們展開了對王朝國家的批判,要求獲得自由平等人權,要求用新的政治原則、觀念來構建民族國家。——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產生的原因。提示:王權的加強;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增強;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族語言的形成;法國大革命的推動。2.從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看材料二 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教皇地位的衰落與國家世俗化發展必然要求打破原有的政治結構,換言之,主權國家的建構是一個歷史的必然……英法百年戰爭,英國戰敗退守英格蘭等島嶼,客觀上為英國民族國家的建構提供了有利的空間條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遷,原有的社會控制結構體系搖搖欲墜,國家的權力從貴族的手中轉移到君主手中,最后再轉移到代表人民的議會手中,人民從徘徊于政治體系之外到能夠平等地享有政治權力,伴隨這個過程,普通國民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逐漸鞏固。無論是國家的領土邊界還是國家的利益邊界,都是以民族邊界的大小來決定的,民族承載著國家,兩者完全融合在一起。——摘編自黃其松等《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敘事——以英國為例的闡釋》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提示: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推動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促進了亞非拉地區民族意識的覺醒。3.從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關系看材料三 拿破侖通過對外戰爭方式向歐洲各地輸出革命,廢除了統治西歐長達800多年的神圣羅馬帝國,使成打的封建王冠落地,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民族獨立國家的形成。他提出國家基本主權與義務的概念,強調國家主權包括領土主權、民族自決權、對境內外國公民的管轄權等,極大地豐富了國際法的內容。這為維也納會議以國際公法方式確定劃分國界的原則奠定了基礎。——摘編自吳木生《1815年維也納會議新論》探究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拿破侖對外戰爭對近代民族國家和國際法的影響。提示:打擊了封建勢力,加速了民族國家的形成;豐富了國際法的內容;為運用國際法解決領土爭端奠定了基礎。史論形成1.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1)過程:中古封建國家(神權國家,基督教壟斷)→專制王權國家(主權在君)→近代民族國家(主權在民)。中古時期由于封君封臣制的存在和日耳曼傳統的影響,人們只知道有領主,而不知道有國家,領主也視自己的領地和領地上的民眾為私產。從中古晚期到近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西歐國家的王權興起,在與教權的斗爭中逐漸占據上風,這有利于國家整體意識的加強和國家觀念的形成。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侖戰爭,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發展。(2)影響①削弱了封建割據勢力,促進了歐洲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②沖擊了基督教會勢力。③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④促進了歐洲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⑤刺激了歐洲各國對海外市場的競爭。⑥推動了現代世界和現代國際關系的形成。(3)認知: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既有血緣因素,也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凝聚了民眾,有利于民族獨立和社會治理,促進了西方國家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另一方面也為統治者綁架民眾的意志,走向民族沙文主義,加劇對外侵略和擴張提供了條件。2.近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1)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各國不論政治、經濟、社會等情況有何不同,一律享有平等權利,承擔同等的責任。(2)互不侵犯原則:各國在其相互關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國,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國,不得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3)互不干涉內政原則: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4)平等互利原則:各國在法律上必須是平等的,在事實上必須是互利的。(5)和平共處原則:根據國際法的要求,彼此尊重對方現存的社會制度,實行廣泛的合作,發展友好關系,和睦相處。(6)民族自決原則:被殖民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民族,有權采取國際法確認的一切合法手段,自由決定自己的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7)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國家之間在發生糾紛或爭端時,應當通過和平的方法予以解決。(8)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原則:善意履行由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產生的、其作為締約國參加的國際條約所承擔的各項義務。史料探究主題(二)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從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看材料一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前后歷經48年,法國的革命進程更顯曲折,經歷了前進、倒退、再前進的曲折發展,才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的正常統治。法國大革命有力地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以確立君主立憲制為核心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同樣廣大,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及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對歐洲和世界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歷史作用。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映了它們本身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英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舊制度,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資產階級的人權、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都得到相應的法律規定。所有這些資本主義原則、法規的制定,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摘編自趙士祥《英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與規律》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提示:曲折復雜與長期性;超出了本國范圍,具有世界影響力;英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基本原則,推動了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的發展。2.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看材料二 貴族秩序依然存在,但采取了新的形式,金錢重于血統已成為新的基石。議會本身則成為土地資本家的工具,成為輝格黨和托利黨兩黨以及他們的團體和同盟者的工具。他們的利益正是當前國家孜孜以求的。——摘編自巴林頓·摩爾《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探究2 根據材料二,指出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特點。提示:保留了封建殘余;金錢財產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代議制度體現了一定的民主性;政黨政治成為代議制度的工具,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3.從美法兩國民主道路的對比看材料三 總的說來,美國的民主產生于對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華的綜合。這種綜合是通過許許多多的“妥協”來完成的。學者們一般以“三大妥協”來概括費城制憲會議,這就是大州與小州就國會代表權達成的妥協,北部與南部就稅收和代表權上如何計算奴隸人數達成的妥協,以及北部與南部就管理對外貿易和征稅達成的妥協。制憲會議上意義重大的妥協還有不少,至少應包括兩院制和總統選舉法等問題上的妥協。——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法國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來克服專制王權,原因就在于法國封建專制過于強大,王權與貴族堅決捍衛舊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協,對立雙方只好兵戎相見。然而,大革命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此后近百年中,法國一直處于革命與復辟的輪回中,社會持續動蕩,經濟發展速度受到影響,工業化進程緩慢。直到1870年后,法國模式突然發生轉折,由對抗轉為妥協。此后沒再發生大規模的革命,法國人開始用協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摘編自錢乘旦《各國現代化模式的比較》探究3 根據材料三,指出美國和法國民主道路的不同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提示:不同點:美國主要是通過協商對話和妥協方式;法國早期主要是通過暴力革命,后期開始轉向協商。原因:美國沒有封建專制傳統;法國封建專制勢力比較強大。史論形成1.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1)經濟原因: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但落后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或殖民統治(如美國)阻礙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2)政治原因:英法兩國封建專制程度不同。英國王權衰弱,并形成了限制王權和注重議會的民主傳統;法國王權強大,是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美國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北美人民要求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呼聲強烈。(3)思想原因①宗教背景:英國宗教色彩還很濃重;法國在啟蒙運動后,理性取代蒙昧;美國受宗教影響較小。②啟蒙思想程度:英國注重傳統,啟蒙思想影響較小;法國是啟蒙運動的中心,受啟蒙思想影響大;美國受啟蒙思想影響較大,崇尚三權分立思想。2.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理論依據 啟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分權學說和人民主權學說等建立方式 以英國為代表,先激進(資產階級革命)后溫和(“光榮革命”);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激進革命方式;以俄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溫和改革方式政體類型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體現原則 以立法形式確立政治體制;立法、行政和司法分權與制衡;政黨政治;議會民主(2)影響①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避免了少數人的專制獨裁,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利于調節資產階級內部關系,緩和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間的矛盾,從而穩定了社會秩序。②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③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民主具有階級、種族局限性。史料探究主題(三) 近代西方的法律教化與社會治理1.從羅馬法的影響看材料一 羅馬法在法律內容、原則等方面對后世影響很大,主要包括:法律分為私法和公法,強調私法,如所有權、債權、家庭、繼承關系等與個人關系密切的法律;比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原則,如法人制度、物權制度、契約制度、陪審制度、律師制度,以及私人權利平等原則、遺囑自由原則和“不告不理”原則等;法律概念和術語,如民事代理、不當得利、無因管理、法律行為等。——摘編自秦璐《羅馬法的精神及對后世的影響》探究1 根據材料一,談談你對“《羅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的理解。提示:羅馬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則如保護私有財產等適應了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為近代西方國家提供了立法范本;羅馬法是自然法理論的思想淵源,蘊含著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原則,為近代各國的法律所繼承。2.從法律體系的形成看 材料二 西方法律制度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國家的典型代表為英國法和美國法,英國的法律制度通過對契約制度、陪審團與辯護制度的司法實踐,闡釋了英國法律制度的核心思想;美國的法律制度特色主要體現在憲政與司法獨立方面,美國憲法的產生、發展過程以及美國憲法中所體現出的三權分立思想,闡釋了美國憲法的核心。大陸法系國家的典型代表是法國,法國的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成文法典的編纂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國民法典》,它所體現的注重保護個人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的思想是一切進步民法的精神和靈魂。西方法律制度在歷史的長河中發現問題,不斷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逐步形成了適合自身體制的制度體系。——摘編自曹成旭《淺析西方法律制度發展史》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發展的異同。提示:異:英美法系以判例法為主要法律淵源,遵循先例;大陸法系以成文法為主要法律淵源,一般不承認判例的效力;英美法系法官地位突出,可創立、解釋先例;大陸法系明確立法和司法分工,法官作用不太突出;英美法系受日耳曼習慣法及英國法律體系的影響更大;大陸法系受羅馬法及法國啟蒙運動、大革命的影響更大。同:在國家權力結構層面上,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在法律內容上,注重保護個人權利;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天賦人權”和人人平等思想;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史論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異同 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不同點 法律淵源 主要是判例法 主要是成文法法律形式 以高級法院判決中所確立的法律原則以及判例法為主體 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法較為完整,一般不存在判例法續表不同點 法律分類 偏重實用,通常按照普通法與衡平法分類 基本分為公法與私法法官作用 法官地位突出,可以創立先例,并作出新的解釋 司法與立法分工明確,法官嚴格按照法律條文判決,作用不突出涵蓋地區 主要代表是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 主要代表是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續表相同點 法律本質 建立在近代資產階級生產方式上的法律體系指導思想 都受到啟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人學說的深刻影響法律傳統 都以羅馬法、日耳曼法、教會法為主要法律傳統史料探究主題(四) 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1.從文官制度的特征看材料一 《諾思科特—屈維廉報告》規定:(1)文官的遴選實行公開考試制度。(2)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黨派色彩。(3)文官的晉升依據工作實績,而非資歷;高級文官從文官內部提拔產生,停止從外部任命的做法。(4)文官的工作和服務實行統一的標準和做法。(5)文官按工作性質分為智能類和體力類(即白領和藍領)。——摘編自潘興明《英國文官制度及其改革》探究1 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文官制度的特征。提示:公開考試,擇優錄用;革除黨派色彩;嚴格業績考核,公平對待;官員分類,科學管理。2.從英國文官制度看材料二 1870年改革規定高級文官的考試科目分為必考科目和選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語、現代或基礎經濟、普通科學和輔助文字等5門;選考科目有文學、歷史、哲學、經濟、政治、法律、經典、梵語、外文、數學和自然等11門。從內容可以看出,高級文官的考試以人文科學和基礎理論為主,對擔任文官職務具有實際價值的社會學、公共行政學不在考試范圍之內;作為選考科目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均為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擔任高級文官幾乎無直接關系。——摘編自洪忠杰《試析19世紀中葉英國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徹底性》探究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70年代英國文官制度改革考試內容的特點。提示:特點:文官知識結構失衡,重文輕理;忽視科技的地位。3.從文官制度的作用看材料三 英國文官制度的這種純粹的職業性還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實行不同制度的國家妒忌的——它能讓政府在交替過程中產生的脫節減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摘編自瑪格麗特·撒切爾《唐寧街歲月》探究3 依據材料三,分析英國文官制度的作用。提示: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成為各國效仿的藍本。史論形成1.英國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1)具有穩定的傳統。文官從進入政府到退休為止,在政府內部流動較少,與外界接觸不多,容易滋長墨守成規的傾向。(2)重視通才教育。文官考試著重大學文化課程,錄取人員來自少數貴族學校,20世紀80年代以后雖有專業教育的呼聲,但因各方面阻力未能實現。(3)強化職業道德。文官有嚴格的職業道德和紀律,有利于樹立良好的政風和法紀。(4)貴族色彩濃厚。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政府機關中彌漫著貴族化的階級、身份和地位的觀念。(5)實行分權管理。英國以人事法為依托,以成文慣例法為主體,中央與地方的人事制度不完全相同,地方政府各具特色。2.西方文官制度的地位和作用(1)文官制度的建立,確保了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文官制度已成為西方政治的穩定器。(2)文官系統的相對獨立性,構成了一個特殊階層,充當了“從不更迭的幕后政府”。(3)文官制度中的“政治中立”原則有利于維護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4)文官制度的科學化和法制化,保證了文官隊伍的優良素質,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適應了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03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了解中國科舉制與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淵源關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點;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以及國際法的發展。“1.18 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4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課標要求題組(一) 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2023·全國乙卷)1661年,英國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陸軍隊以及所有軍事要塞和駐地的唯一最高的統轄權、指揮權和部署權,歷來屬于國王陛下,這是不容置疑的。議會兩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應要求這種權力。這說明當時英國( )A.國王處于“統而不治”地位 B.國王力圖鞏固統治權力C.強化王權以對抗“無敵艦隊” D.君主立憲政體已經確立√2.(2023·新課標卷)1854—1868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政治思想和軍事等方面的譯著或著作達數百部。此外,幕藩及其開辦的各類講習所聘請各國專家直接授課或指導技術實踐。這一系列舉措 ( )A.摧毀了封建守舊勢力的統治基礎B.實現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C.表明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D.有助于推動日本的近代化√價值發掘1.解題技法:巧用時空逆向選擇在時空明確的情況下,可利用排除法排除錯誤選項反向判斷正確選項。如第1題,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D兩項;1588年,英國海軍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從此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排除C項。第2題,日本明治維新開始于1868年,而材料所述事件發生在明治維新之前,由此可直接排除A、B、C三項。3.(2023·北京高考)美國《獨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話:“他(英王)侵犯了一個遙遠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權和自由權。他們被捕獲,販賣到另一個半球,乃至慘死途中。”這句話最終被刪除,沒有出現在定稿中。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英國政府頌布法令,廢除了奴隸貿易B.《獨立宣言》否定了天賦人權的觀念C.北美革命者對奴隸貿易問題存在分歧D.北美黑人的公民權利得到了法律承認√4.(2023·湖南高考)19世紀后期以來,英國內閣的決策權日益增強,議會對政府的議案很難加以否決或修改。據統計,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內,議會只通過了九次針對政府議案的修正案。有人戲稱,議會成了內閣的御用議事會。這一現象反映了 ( )A.內閣逐漸走向集權 B.內閣議會權限不明C.政黨政治漸趨成熟 D.議會體制受到損害√價值發掘2.拓展發掘:由第4題可以印證以下信息:(1)19世紀后期英國民主制發展的特征:內閣權力的膨脹,一定程度凌駕于議會之上但不能說是集權,內閣只掌握行政權,議會仍掌握立法權。(2)“內閣議會權限不明”和“議會體制受到損害”反映的是19世紀中后期英國民主政治運行規則有所變化,但英國議會仍然權力至上。(3)“政黨政治漸趨成熟”反映的是19世紀中后期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對政務的處理要求時效性更高,政黨政治成熟適應了這一趨勢的發展。題組(二) 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及國際法的發展5.(2023·湖南高考)17世紀后期,歐洲各國紛紛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爭端,并勘定地界、樹立界碑、出版地圖,向公眾傳達有關國土疆域的信息。這一現象反映( )A.近代地形勘測技術的進步 B.近代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C.談判是解決爭端的主要手段 D.地圖是解決爭端的主要依據√6.(2022·北京高考)1625年,格勞秀斯在《戰爭與和平法》中提出,國際法是主權者之間確定并相互認可的一套規則,此書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下列選項屬于國際法的是 ( )①《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②《拿破侖法典》 ③《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④《聯合國憲章》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7.(2024·甘肅高考)意大利統一初期,各地政治認同意識薄弱。1889年意大利國王攜王后訪問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贊了一款與意大利國旗同色的紅、白、綠三色披薩,曾經是那不勒斯貧民食品的披薩遂風靡全國,成為國民美食。王室試圖利用披薩 ( )A.消弭貧富分化 B.強化國家認同C.推廣傳統美食 D.凸顯南部特色√價值發掘3.解題技法:巧用歷史概念解題。在國際法中,主權國家是一個非物質的法律實體,對地理區域擁有主權,并以一個法定的政權機構為代表行使主權,主權是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第5題中“歐洲各國紛紛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爭端”和第6題中所涉及的國際法(主權國家之間遵守的法律)都是“主權國家”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表現,第7題則體現了主權國家統一之后統治階級意在加強民族意識與民族認同。第5題從國家主權意識;第6題從國際法與國內法進行區別;第7題從國家認同就很容易分析得出正確答案。題組(三)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點8.(2022·遼寧高考)20世紀初,英國建立文官分類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類的辦法。品即官階,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位即職位,代表權力、職資和任務。官階不隨職位變動而改變。這反映了( )A.貴族傳統的延續 B.官員地位的降低C.黨派干預的加強 D.政府職能的擴大√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04(2021·北京高考)辯論(12分)。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上,各州代表就“全國行政官”的人數和權力等問題展開激烈辯論。以下為6月1日—7月19日的發言節錄:拉特里奇:贊成把行政權委托給一人,但不能賦予此人宣戰和媾和的權力。謝爾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機構的意志付諸實施,這一人或數人,只有國會才能委任,且只對國會負責。倫道夫:堅決反對把行政權集于一人。這是君主制的胚胎,不要以英國政府為模本。為了維護全國行政官的獨立,就應該由一人以上擔任。威爾遜:全國行政官由一人擔任。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獨立,行政官就應擁有絕對否決權。巴特勒:贊成設立一人為行政官,但反對授予此人否決立法的全權。難道美國不會出現克倫威爾式人物 漢密爾頓:主張選舉產生一位行政官,他應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莫里斯:設立行政官的目標之一是控制國會。國會會抓住戰爭、入侵、動亂等時機擴權。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護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錢人組成的國會。1787年憲法最終確立了總統制,但關于總統權力的爭論還在繼續。(1)各州代表關于設立“全國行政官”有哪幾種觀點 歸納其理由。(8分)(2)有學者在談到18世紀英美政治體制時,認為美國總統是“沒有君主制的國王”。結合史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4分)審答指導一、審題要“準”1.第(1)問需要對7位州代表的發言進行分類并概括提取信息,且說明理由。2.第(2)問實際上問的是對美國民主制的看法,結合相關歷史事實進行論述即可,注意辯證認知。二、析題要“透”1.第(1)問,根據材料中威爾遜、漢密爾頓、莫里斯的言論,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觀點,即支持設立一位行政官,并賦予其否決國會的權力,其理由是可以保持行政權獨立,制衡國會,保護民眾;根據材料中巴特勒、謝爾曼、拉特里奇的言論,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觀點,即支持設立一位行政官,但他要對國會負責,其理由是可以保持行政權獨立,但要防止其走向專制獨裁,必須受到制約;根據材料中倫道夫的言論,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觀點,即支持設立多位行政官,但他要對國會負責,其理由是防止專制。2.第(2)問,作答時,首先要明確“看法”,即辯證地看待;在具體闡釋時,首先要明確美國總統的職責,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掌握行政大權,可以提名、任命官員,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然后再把此時期英國國王的權力與美國總統進行比較,相較而言,18世紀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并沒有以上權力,美國總統的實際權力大于英國國王;最后要解釋美國總統是“沒有君主制的國王”這句話,美國總統由民選產生,對選民負責,且有一定任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世襲、終身制的國王。三、答題要“范”(1)觀點1,支持設立一位行政官,并賦予其否決國會的權力(或權力較大)。理由:可以保持行政權獨立,制衡國會,保護民眾。觀點2,支持設立一位行政官,但他要對國會負責(或權力較小)。理由:可以保持行政權獨立,但要防止其走向專制獨裁,必須受到制約。觀點3,支持設立多位行政官,但他要對國會負責(或權力較小)。理由:防止專制。(答出任意兩種觀點即可得分)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2)應辯證看待這句話(這句話很關鍵,漏答會扣分)。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掌握行政大權,可以提名、任命官員,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相較而言,18世紀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并沒有以上權力,美國總統的實際權力大于英國國王。但是,總統由民選產生,對選民負責,且有一定任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世襲、終身制的國王。(每方面2分,共4分)課時跟蹤檢測05(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一、選擇題1.(2024·福州一模)孟德斯鳩肯定某國實行三權分置,確立政治自由。托克維爾則指出該國“平民的力量并未能顛覆長期主導的世襲權利與政治傳統”。他們討論的國家是( )A.美國 B.法國C.英國 D.德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保留了國王的世襲特權與英國的政治傳統,即他們討論的國家是英國,故選C項。2.(2024·湛江一模)18世紀的英國,郡選區仍延續1429年的議會法令,民眾需要具備祖傳的自由持有農身份且年收入40先令以上才有選舉權。至19世紀初,英格蘭以地產、產業來規定選舉權的選邑有70個。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英國 ( )A.君主仍然掌握權力 B.民主政治亟需完善C.貴族壟斷選舉權力 D.議會中心地位確立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18世紀英國地方的選舉制度仍延續中世紀的法令,以身份和財產作為選舉權的前提,說明民主政治亟需完善,故選B項;18世紀20年代,英國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國王逐漸“統而不治”,且材料中未體現君主權力,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年收入40先令的自由持有農有選舉權,“貴族壟斷選舉權力”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使議會中心地位確立,排除D項。3.1787年,美國在制定憲法過程中,聯邦黨人與反聯邦派展開了激烈的爭執,反聯邦派認為“管得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聯邦黨人則集中發表了85篇論文進行反擊,系統闡述了美國要建立的不是單一共和國而是復合共和國,最終打消了反聯邦派的顧慮,使憲法得以通過。材料中所說的“復合共和國”指的是 ( )A.三權分立制,權力彼此制約平衡B.聯邦制,聯邦和州分立制衡C.國會兩院制,參眾兩院相互制衡D.兩黨制,兩黨競選輪流執政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材料爭執焦點在于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權力分配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87年憲法之所以能夠順利通過,其主要原因是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實行聯邦共和制政體,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實行分立制衡,故選B項。4.1801年,美國聯邦法院馬歇爾大法官在馬柏里訴麥迪遜案中,明確了法院對行政當局行使司法權的標準,即在純粹的政治事務范圍內,法院無權干涉行政,但在法律范圍內,法院有權審查政府官員的行為是否違法。這一界定 ( )A.保障了憲法的權威性 B.限制了總統的行政權C.規范了權力制衡機制 D.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材料反映了法院對行政當局行使司法權的標準,根據這一標準,法院可以針對政府官員的行為進行法律審查,從而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故選C項;馬柏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憲法的權威性,但此案的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界定了法院與行政當局的關系,而非直接保障憲法權威性,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美國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條件,總統的行政權只是屬于行政權的內容之一,限制了總統的行政權是對材料中信息的片面解讀,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法院對政府官員行為實施的約束,是國家民主的體現,與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5.右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創作的漫畫《你們認清我太晚了》,漫畫中的國王路易十六以野豬形象出現。該漫畫的寓意是當時法國 ( )A.革命原則成為社會共識B.專制主義破壞社會秩序C.外部勢力威脅與日俱增D.新舊勢力矛盾開始激化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法國大革命時期,國王以野豬的形象出現,國王代表封建專制勢力,野豬則是野蠻、極具破壞力的象征,用野豬代表國王表現了大革命期間對封建專制勢力的反對,也將國王賦予野蠻、破壞的形象,故選B項;“社會共識”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漫畫顯示的是法國國內各勢力的情況,“外部勢力”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法國大革命爆發意味著矛盾已經激化,“開始”說法錯誤,排除D項。6.法國大革命期間,雅各賓派杜梅埃領導成立了法蘭西國民地圖集公司,致力于為中小學教育提供教材,包括《國民地圖集》《口袋國民地圖集》系列在內,這些出版物著重普及法國最新的地理和區域知識,并以持續培養公民意識和民眾政治信仰為宗旨。這些刊物的出版 ( )A.旨在推動法國殖民擴張的發展B.適應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要求C.表明法國民主發展的艱難曲折D.反映出工業化進程的迅速推進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這些出版物著重普及法國最新的地理和區域知識,并以持續培養公民意識和民眾政治信仰為宗旨”可知,法國大革命期間,《國民地圖集》《口袋國民地圖集》等系列刊物的出版,其目的在于培養民族意識和宣傳自由平等思想,這適應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要求,故選B項。7.(2025·南寧摸底測試)有學者指出,宰相事實上是德意志帝國全部權力的化身。正因為如此,我們完全應該認同這樣一個結論:“憲法是‘按照’俾斯麥的‘身段剪裁’的。”對此理解正確的是,德意志帝國 ( )A.違背了世界政治發展潮流B.走上對外擴張道路C.以立法手段肯定個人貢獻D.專制主義色彩濃厚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材料中的學者認為當時德意志帝國的憲法深受俾斯麥個人權威的影響,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故選D項;德意志帝國通過憲法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是符合當時世界政治的發展潮流,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德意志帝國的軍國主義擴張性,排除B項;材料主要批評德意志憲法體系內俾斯麥個人權力過大,排除C項。8.1861年,俄國沙皇簽署法令宣布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得到一塊份地和宅園地,但要向地主交納贖金,且受村社制的束縛,農民自由擇業、遷居受到限制;1872年,日本天皇宣布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新興地主和富農的土地私有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并頒布地稅改革法令,保證農民人身、移居及職業的自由。據此推斷 ( )A.日本在改革前經濟發展程度要明顯優于俄國B.俄國由于沙皇專制統治導致十月革命的爆發C.日本和俄國的改革因內容不同導致性質不同D.兩國改革不同程度推動了各自資本主義發展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上而下的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本明治維新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兩國改革不同程度推動了各自資本主義發展,故選D項;俄國1861年改革前資本主義就有一定發展,日本明治維新前還處于幕府統治之下,經濟發展程度并未優于俄國,排除A項;十月革命爆發于191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日本和俄國的改革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排除C項。 德國 英國 將領 軍官團整體 將領 軍官團整體1870年代 1872 1872 1870 1875貴族 94 49 50 50其他 6 51 50 501910年代 1911 1911 1913 1912貴族 67 33 35 41其他 33 67 65 599.下表是英國、德國兩國1870—1910年代軍官團貴族出身軍官對比(百分比)。這主要反映了 ( )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A.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B.封建專制影響的程度不同C.政治體制本質特征的不同 D.民主政治程度發展的不同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1870年代,德國貴族出身的將領占比為94%,而英國則為50%,1910年代兩國都有下降,德國下降為67%,英國則下降為35%,因此相同的時間段內,德國貴族出身的軍官占比都比英國相對要多,而貴族享有的特權多,所以上述不同是其民主政治發展存在差異的反映,故選D項。√10.(2024·撫順一模)在第六次反法聯盟交戰中,萊茵聯邦的薩克森步兵和炮兵陣前倒戈,投向反法聯盟。這一戰役也被稱之為“德意志人民第一次共抗外敵”。這場戰役 ( )A.宣告了拿破侖的徹底失敗B.促進了德意志民族意識加強C.推動了法國社會全面改造D.傳播了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反法聯盟交戰中,德意志民族意識加強,故選B項;拿破侖帝國徹底崩潰的標志是滑鐵盧戰役,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拿破侖戰爭對德國的影響,而非對法國社會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拿破侖戰爭推動了德意志民族意識的加強,而非傳播了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排除D項。11.(2024·汕頭一模)有學者指出,如果根據君主主權乃至“朕即國家”的理論,法國大革命的起義者無疑都是叛國者,但最終被以“叛國罪”處決的,恰是試圖勾結外國君主共同鎮壓革命的路易十六及其王后。這反映了當時法國 ( )A.大革命的進程具有激進性B.人民的人權意識較薄弱C.建立軍事獨裁具有必然性D.民族國家觀念內涵變化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在法國大革命中以“叛國罪”處死的是鎮壓革命的路易十六及其王后,不是起義者,這說明民族國家的內涵發生變化,由主權在君到主權在民,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法國大革命的進程,排除A項;法國大革命時期,人權意識較強,排除B項;材料與軍事獨裁無關,且“必然性”說法錯誤,排除C項。12.(2024·濰坊一模)157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布法令,規定同一船隊中的船只和人員,必須結伴航行、互相保護、集體合作,不能擅自離開,直至抵達目的地。該法令 ( )A.豐富了近代國際法的內容B.踐行了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C.加劇了國家間的利益紛爭D.反映了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該法令要求船只結伴航行、互相保護、集體合作,這有利于減少英國商船在海上航行時遇到的危險,保護英國商船的利益,反映了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故選D項;材料中的法令不屬于國際法,排除A項;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提出了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材料內容踐行的是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排除B項;據材料不能得出“加劇了國家間的利益紛爭”的結論,排除C項。13. 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首次提出了“國際河川”的概念;確立了國際自由航行的原則、國際河流共有共管原則,設置了國際管理機構,認定了國際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這一規定 ( )A.確保了國際河流的和平開發利用B.奠定了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C.有利于構建大國協調的國際關系D.推動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維也納會議對國際河流作出了相關規定,這些規定有利于構建大國協調的國際關系,故選C項;“確保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奠定了近代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排除B項;17世紀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時間不符,排除D項。14.(2024·齊齊哈爾一模)據統計,英國1855—1868年錄用的9 826名文官中,有7 033名未經任何競爭考試而獲得官職,有2 765名只經過一些有限的競爭性選拔,只有28人是經過完全公開的競爭性選拔。這反映了當時英國的文官選拔 ( )A.具有局限性和傳統色彩B.不受黨派斗爭的影響C.流于形式沒有得到貫徹D.被貴族階層完全壟斷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材料說明英國文官制度并未能夠很好地貫徹公開考試、擇優錄取的原則,仍然具有局限性和傳統色彩,故選A項;材料介紹了當時英國文官錄取的方式占比,但并沒有交代這些文官是否分屬何黨派,無法判斷這時的文官選拔是否受黨派斗爭的影響,排除B項;由材料“有2 765名只經過一些有限的競爭”“有28人是經過完全公開的競爭”,說明并不是“流于形式”,排除C項;“完全”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德國學者F.科恩指出,在中世紀的歐洲,“法律是首要的,國家是次要的。國王的作用是在實踐中實現法律,因此國王受制于法律”;1628年,英國議會議員克里斯托弗·謝爾芝德說道:“我從未承認除了普通法以外的任何國王的特權。”這反映出歐洲國家 ( )A.具有限制王權的法律傳統B.基本繼承了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C.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D.政治和法律制度根植于歷史傳統√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科恩和謝爾芝德都認為歐洲國家的國王“受制于法律”,受到法律的制約,即具有限制王權的法律傳統,故選A項;“民主政治”不符合邏輯,與材料提及法律的重要性相悖,排除B項;“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為1689年后的英國,排除C項;D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15678910111223413141516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在界定民主政體時這樣說:“我們的制度被稱為民主政體,因為城邦的治理以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的利益為依歸。處理私人爭端時,按照法律,人人平等。一個公民只要有才能就會受到關注……而且,一個人盡管缺乏稟賦卻能為城邦服務,他不會因貧窮而受到阻礙。”——摘譯自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15678910111223413141516(1)根據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界定的民主政體的特征。(6分)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以多數人……的利益為依歸”可知,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據材料一“處理私人爭端時,按照法律,人人平等”可知,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則;據材料一“一個人盡管缺乏稟賦卻能為城邦服務,他不會因貧窮而受到阻礙”可知,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能。答案:特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則;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能。15678910111223413141516材料二 雅典是古希臘文化的中心。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民主逐漸成為雅典公民生活的準則。在伯里克利時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為西方送去了政治文明的曙光。北美殖民地時期基本的政治理論都是從英國承襲而來,是君主、貴族和民主糅合在一起的“混合政體”。而獨立戰爭發生后,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權威下降,混合政體中就只剩下“民主”適合新生的美國。建國之初的聯邦政府將議會分為兩院,參議院的參議員并非直接民選;15678910111223413141516行政權則交由總統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執行方面一家獨大;司法權則交由幾名終身任職的大法官所把控。美國建國精英宣揚“人民主權”,把所有的政府官員說成是人民的代表,政府是一個“民治政府”。但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美國建國之初并沒有實現真正的“現代民主”,而只是初具模型,還需要在以后的政治發展中不斷完善。——摘編自杜常生《民主的古今之辨——以雅典和美國為例》15678910111223413141516(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雅典古代民主對美國現代民主的影響。(9分) 解析:第(2)問,據材料二“美國建國精英宣揚‘人民主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實行代議制民主;據材料二“行政權則交由總統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執行方面一家獨大”可知,實行總統制,總統掌握行政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實行國家治理機構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原則以及確立主權在民原則,將人民作為政府的權力基礎。答案:影響:實行代議制民主;實行總統制,總統掌握行政權;實行國家治理機構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原則;確立主權在民原則,將人民作為政府的權力基礎。第三講 資本主義制度體系的嬗變理綱要記要點1.資產階級革命沉重打擊了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創造了條件。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逐漸形成的條件下,歐美國家逐步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制度。2.16—19世紀,西方國家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17—19世紀,近代國際法形成并得到發展,外交制度也逐漸建立起來。3.19世紀中后期,英國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后來,西方各國紛紛模仿。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有考試錄用、中立、常任等,對政府管理產生了重要影響。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 【選擇性必修1·P69、70】1.專制王權國家的形成背景 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 得到加強。 ② 運動使各國的世俗權力得到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 表現 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 》,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 ②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2.民族國家的形成背景 ①13世紀,英語開始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 ②16世紀,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 ③法國大革命及 ,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表現 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 特點 有的由單一民族組成,更多的則是包括了多個民族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選擇性必修1·P70、71】1.國際法的形成(1)原因: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希望通過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2)過程1625年 格勞秀斯在《戰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1648年 《 》的簽訂確立了國際法基本原則 1815年 歐洲各國建立起 ;另外,各國之間簽訂了許多 ,制定了一系列戰爭法規 2.外交制度的建立: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3.意義: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三、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背景 16—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時間 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結果 經過兩次內戰,議會獲勝,處死國王。隨后,英國經歷了共和國、軍事獨裁和王朝復辟時期的反復斗爭鞏固 措施 ①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革命成果獲得鞏固。 ②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 》,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 ③1701年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意義 “光榮革命”后,英國 逐步形成 2.美國獨立戰爭背景 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種種限制和剝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要求獨立的呼聲高漲時間 1775年4月,波士頓附近來克星頓的民兵與英軍發生沖突,美國獨立戰爭由此開始過程 ①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 》,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②1781年打敗英國;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意義 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 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背景 18世紀,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啟蒙思想也對民眾產生了深刻影響時間 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過程 1789年 8月 頒布了《 》,明確提出了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 1791年 議會頒布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9年 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1815年 在歐洲各國的聯合進攻下,拿破侖帝國覆滅影響 法國大革命猛烈沖擊了專制制度,資產階級控制的制憲議會逐漸掌握了政權。法國大革命也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四、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背景 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實質 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2.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 【選擇性必修1·P11、12】(1)確立英國: 君主 立憲制 ①17世紀,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奠定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②18世紀,逐漸形成 。議會多數派領袖出任首相,內閣實際掌握政府權力 美國: 聯邦 共和制 ①背景:北美獨立戰爭后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1787年美國制定憲法。 ②內容:實行 。總統是政府首腦,掌握行政權;國會擁有立法權和批準稅收的權力;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 法國: 議會 共和制 ①1792年,法國首次建立共和國。 ②1870年,法國建立 。 ③1875年,通過新憲法。經過數年動蕩,法國確立了共和制(2)評價積極性 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部分實現了文藝復興和 的理想 局限性 英國婦女長期沒有選舉權,美國憲法一度承認了黑人奴隸制的合法地位等五、資本主義的擴展1.表現(1)俄國農奴制改革舉措 1861年,廢除農奴制,隨后沙皇又進行其他改革形式 自上而下的改革影響 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2)美國內戰背景 南北雙方在 、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上矛盾重重,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斗爭尤其尖銳 爆發 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結局 林肯領導的聯邦政府先后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民眾支持,最終擊敗了南方分裂勢力。1865年,內戰結束影響 維護了美國的 ,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黑人仍備受歧視 (3)意大利統一:通過革命和反侵略戰爭,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4)德意志統一:1864—1871年,普魯士在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 。 (5)日本明治維新背景 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內容 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推行“ ”“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 影響 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 實際掌握了權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 特點 改革領域 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和生活習俗等各領域,比較全面改革方向 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不僅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而且注重更新改造改革方式 充分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或強制推行或示范引導改革內容 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2.評價:與 比較,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但是,資本主義制度仍是一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把 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 六、西方的文官制度 【選擇性必修1·P35-37】1.背景(1)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領主。國王挑選親信處理國家事務,官員只為國王和權貴服務。(2)內閣制和政黨政治形成后,出現“ ”,造成腐敗泛濫,降低行政效率。 (3)工業革命后,國家管理職能急劇擴展。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2.建立(1)英國時間 目的/原因 內容18世紀初 防止國王通過任命官員干預議會活動 規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員不得當選為 19世紀初 保證政府工作不受政黨更替的影響 設立常務次官職位,負責具體事務,不受黨派影響,可以長期任職1855年 政府機構混亂,官員昏庸無能 建立不受黨派干涉的 ,對被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考試 1870年 完善文官制度 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 擇優錄用 (2)美國:1883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建立了文官制度。3.特點(1)公民可以參加文官考試,成績優異者得到錄用。(2)文官嚴格保持 ,不得公開參與政治活動。 (3) 負責制定政策,文官必須忠實執行政策。 (4)文官可任職到退休,根據工作成績得到 。 4.影響(1)積極性①規范了事務官的選用和管理,實現了 的分離。 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 ,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消極性:滋生 和僵化現象;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影響了政府工作效率。 七、近代西方的法律 【選擇性必修1·P50—52】1.淵源羅馬法 頒布了《 》,《羅馬民法大全》是古羅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 日耳曼法 中古時期,各日耳曼王國在 的基礎上編纂了一批成文法 教會法 由教會根據 制定和頒布 2.發展(1)英美法系(普通法系)的形成背景 11世紀,諾曼王朝設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進行巡回審判形成 12世紀前后,建立在羅馬法和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遍適用的法律在英國逐漸形成發展 13世紀,英國通過《 》,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 完善 “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律體系更加完善(2)大陸法系(民法系)的形成背景 13世紀以后,法國建立在 基礎上的法律體系日益成熟 形成 1804年,拿破侖頒布了《法國民法典》。逐漸形成了以羅馬法為基礎、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體系,稱為“民法系”,又稱“ ” 3.基本特征國家權力結構上 權力制衡, 法律內容上 注重保護個人權利司法實踐中 堅持 和無罪推定 4.評價:過于強調保護私有財產,為 服務;同時,對個人權利的認定也有逐漸改進的過程。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概|念|闡|釋|1.民族國家:有共同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一國人民,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同時具有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以及國民文化,并由本國的統治階級統治,在法律上代表全體國民的主權國家。2.政黨分肥制:政黨分肥制亦稱政黨分贓制,內閣制和政黨政治形成后出現,是西方國家政黨發展史上一種普遍的歷史現象,執政黨一般會把政府公職分給在競選中出過力的人員,一旦內閣重組或執政黨更換,就要更換幾乎所有的政府官員。政黨分肥制在剛出現時曾起到過否定以門第和私親任官的貴族制、恩賜制和徇私制的進步作用,但發展到后來,也成了一種任人唯派、任人唯親的制度。3.無罪推定原則:無罪推定原則指的是對任何人有罪決定的宣告,只能由法院決定,其他任何機關和組織都沒有權決定;強調證據裁判主義精神,法院應當用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不能推定或假設;在判決生效之前,被告人是無罪的,不能因為其被逮捕、被起訴、被審判而認為其有罪。4.《大憲章》:13世紀初,英格蘭國王約翰在對外戰爭中不僅丟失了在法國的領土,還因戰爭造成很大的財政困難。這引起了貴族、市民階層、教會等的不滿,他們聯合起來迫使約翰王簽訂了《大憲章》,明確規定國王也要受制于法律,確認了“王在法下”的原則。|史|學|研|究| 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民族主義是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們產生了“我們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屬于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屬于民族、屬于祖國”的認識。這一認識,體現了人們對民族的高度認同和忠誠。因此,法國大革命標志著民族主義的形成。——摘編自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的民族主義》主題(一)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與國際法的發展[史料探究]1.從民族國家產生的背景看材料一 西歐近代民族主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建設民族國家階段,第二階段為民族侵略與擴張階段……16、17世紀,西歐……建立了以王權為中心的君主國家。資產階級先是與王權相結合,但隨著王朝國家不能體現他們的利益要求時,他們展開了對王朝國家的批判,要求獲得自由平等人權,要求用新的政治原則、觀念來構建民族國家。——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產生的原因。2.從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看材料二 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教皇地位的衰落與國家世俗化發展必然要求打破原有的政治結構,換言之,主權國家的建構是一個歷史的必然……英法百年戰爭,英國戰敗退守英格蘭等島嶼,客觀上為英國民族國家的建構提供了有利的空間條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遷,原有的社會控制結構體系搖搖欲墜,國家的權力從貴族的手中轉移到君主手中,最后再轉移到代表人民的議會手中,人民從徘徊于政治體系之外到能夠平等地享有政治權力,伴隨這個過程,普通國民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逐漸鞏固。無論是國家的領土邊界還是國家的利益邊界,都是以民族邊界的大小來決定的,民族承載著國家,兩者完全融合在一起。——摘編自黃其松等《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敘事——以英國為例的闡釋》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3.從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關系看材料三 拿破侖通過對外戰爭方式向歐洲各地輸出革命,廢除了統治西歐長達800多年的神圣羅馬帝國,使成打的封建王冠落地,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民族獨立國家的形成。他提出國家基本主權與義務的概念,強調國家主權包括領土主權、民族自決權、對境內外國公民的管轄權等,極大地豐富了國際法的內容。這為維也納會議以國際公法方式確定劃分國界的原則奠定了基礎。——摘編自吳木生《1815年維也納會議新論》探究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拿破侖對外戰爭對近代民族國家和國際法的影響。[史論形成]1.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1)過程:中古封建國家(神權國家,基督教壟斷)→專制王權國家(主權在君)→近代民族國家(主權在民)。中古時期由于封君封臣制的存在和日耳曼傳統的影響,人們只知道有領主,而不知道有國家,領主也視自己的領地和領地上的民眾為私產。從中古晚期到近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西歐國家的王權興起,在與教權的斗爭中逐漸占據上風,這有利于國家整體意識的加強和國家觀念的形成。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侖戰爭,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發展。(2)影響①削弱了封建割據勢力,促進了歐洲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②沖擊了基督教會勢力。③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④促進了歐洲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⑤刺激了歐洲各國對海外市場的競爭。⑥推動了現代世界和現代國際關系的形成。(3)認知: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既有血緣因素,也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凝聚了民眾,有利于民族獨立和社會治理,促進了西方國家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另一方面也為統治者綁架民眾的意志,走向民族沙文主義,加劇對外侵略和擴張提供了條件。2.近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1)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各國不論政治、經濟、社會等情況有何不同,一律享有平等權利,承擔同等的責任。(2)互不侵犯原則:各國在其相互關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國,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國,不得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3)互不干涉內政原則: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4)平等互利原則:各國在法律上必須是平等的,在事實上必須是互利的。(5)和平共處原則:根據國際法的要求,彼此尊重對方現存的社會制度,實行廣泛的合作,發展友好關系,和睦相處。(6)民族自決原則:被殖民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民族,有權采取國際法確認的一切合法手段,自由決定自己的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7)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國家之間在發生糾紛或爭端時,應當通過和平的方法予以解決。(8)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原則:善意履行由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產生的、其作為締約國參加的國際條約所承擔的各項義務。主題(二)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史料探究]1.從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看材料一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前后歷經48年,法國的革命進程更顯曲折,經歷了前進、倒退、再前進的曲折發展,才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的正常統治。法國大革命有力地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以確立君主立憲制為核心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同樣廣大,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及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對歐洲和世界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歷史作用。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映了它們本身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英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舊制度,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資產階級的人權、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都得到相應的法律規定。所有這些資本主義原則、法規的制定,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摘編自趙士祥《英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與規律》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2.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看材料二 貴族秩序依然存在,但采取了新的形式,金錢重于血統已成為新的基石。議會本身則成為土地資本家的工具,成為輝格黨和托利黨兩黨以及他們的團體和同盟者的工具。他們的利益正是當前國家孜孜以求的。——摘編自巴林頓·摩爾《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探究2 根據材料二,指出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特點。3.從美法兩國民主道路的對比看材料三 總的說來,美國的民主產生于對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華的綜合。這種綜合是通過許許多多的“妥協”來完成的。學者們一般以“三大妥協”來概括費城制憲會議,這就是大州與小州就國會代表權達成的妥協,北部與南部就稅收和代表權上如何計算奴隸人數達成的妥協,以及北部與南部就管理對外貿易和征稅達成的妥協。制憲會議上意義重大的妥協還有不少,至少應包括兩院制和總統選舉法等問題上的妥協。——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法國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來克服專制王權,原因就在于法國封建專制過于強大,王權與貴族堅決捍衛舊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協,對立雙方只好兵戎相見。然而,大革命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此后近百年中,法國一直處于革命與復辟的輪回中,社會持續動蕩,經濟發展速度受到影響,工業化進程緩慢。直到1870年后,法國模式突然發生轉折,由對抗轉為妥協。此后沒再發生大規模的革命,法國人開始用協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摘編自錢乘旦《各國現代化模式的比較》探究3 根據材料三,指出美國和法國民主道路的不同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史論形成]1.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1)經濟原因: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但落后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或殖民統治(如美國)阻礙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2)政治原因:英法兩國封建專制程度不同。英國王權衰弱,并形成了限制王權和注重議會的民主傳統;法國王權強大,是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美國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北美人民要求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呼聲強烈。(3)思想原因①宗教背景:英國宗教色彩還很濃重;法國在啟蒙運動后,理性取代蒙昧;美國受宗教影響較小。②啟蒙思想程度:英國注重傳統,啟蒙思想影響較小;法國是啟蒙運動的中心,受啟蒙思想影響大;美國受啟蒙思想影響較大,崇尚三權分立思想。2.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理論依據 啟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分權學說和人民主權學說等建立方式 以英國為代表,先激進(資產階級革命)后溫和(“光榮革命”);以美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激進革命方式;以俄國和日本為代表的溫和改革方式政體類型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體現原則 以立法形式確立政治體制;立法、行政和司法分權與制衡;政黨政治;議會民主(2)影響①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避免了少數人的專制獨裁,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利于調節資產階級內部關系,緩和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間的矛盾,從而穩定了社會秩序。②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③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民主具有階級、種族局限性。主題(三) 近代西方的法律教化與社會治理[史料探究]1.從羅馬法的影響看材料一 羅馬法在法律內容、原則等方面對后世影響很大,主要包括:法律分為私法和公法,強調私法,如所有權、債權、家庭、繼承關系等與個人關系密切的法律;比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原則,如法人制度、物權制度、契約制度、陪審制度、律師制度,以及私人權利平等原則、遺囑自由原則和“不告不理”原則等;法律概念和術語,如民事代理、不當得利、無因管理、法律行為等。——摘編自秦璐《羅馬法的精神及對后世的影響》探究1 根據材料一,談談你對“《羅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的理解。2.從法律體系的形成看材料二 西方法律制度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國家的典型代表為英國法和美國法,英國的法律制度通過對契約制度、陪審團與辯護制度的司法實踐,闡釋了英國法律制度的核心思想;美國的法律制度特色主要體現在憲政與司法獨立方面,美國憲法的產生、發展過程以及美國憲法中所體現出的三權分立思想,闡釋了美國憲法的核心。大陸法系國家的典型代表是法國,法國的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成文法典的編纂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國民法典》,它所體現的注重保護個人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的思想是一切進步民法的精神和靈魂。西方法律制度在歷史的長河中發現問題,不斷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逐步形成了適合自身體制的制度體系。——摘編自曹成旭《淺析西方法律制度發展史》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發展的異同。[史論形成]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異同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法律淵源 主要是判例法 主要是成文法法律形式 以高級法院判決中所確立的法律原則以及判例法為主體 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法較為完整,一般不存在判例法法律分類 偏重實用,通常按照普通法與衡平法分類 基本分為公法與私法法官作用 法官地位突出,可以創立先例,并作出新的解釋 司法與立法分工明確,法官嚴格按照法律條文判決,作用不突出涵蓋地區 主要代表是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 主要代表是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法律本質 建立在近代資產階級生產方式上的法律體系指導思想 都受到啟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人學說的深刻影響法律傳統 都以羅馬法、日耳曼法、教會法為主要法律傳統主題(四) 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史料探究]1.從文官制度的特征看材料一 《諾思科特—屈維廉報告》規定:(1)文官的遴選實行公開考試制度。(2)文官不能有政治偏向,不能有黨派色彩。(3)文官的晉升依據工作實績,而非資歷;高級文官從文官內部提拔產生,停止從外部任命的做法。(4)文官的工作和服務實行統一的標準和做法。(5)文官按工作性質分為智能類和體力類(即白領和藍領)。——摘編自潘興明《英國文官制度及其改革》探究1 根據材料一,概括英國文官制度的特征。2.從英國文官制度看材料二 1870年改革規定高級文官的考試科目分為必考科目和選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語、現代或基礎經濟、普通科學和輔助文字等5門;選考科目有文學、歷史、哲學、經濟、政治、法律、經典、梵語、外文、數學和自然等11門。從內容可以看出,高級文官的考試以人文科學和基礎理論為主,對擔任文官職務具有實際價值的社會學、公共行政學不在考試范圍之內;作為選考科目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均為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擔任高級文官幾乎無直接關系。——摘編自洪忠杰《試析19世紀中葉英國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徹底性》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70年代英國文官制度改革考試內容的特點。3.從文官制度的作用看材料三 英國文官制度的這種純粹的職業性還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實行不同制度的國家妒忌的——它能讓政府在交替過程中產生的脫節減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摘編自瑪格麗特·撒切爾《唐寧街歲月》探究3 依據材料三,分析英國文官制度的作用。[史論形成]1.英國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1)具有穩定的傳統。文官從進入政府到退休為止,在政府內部流動較少,與外界接觸不多,容易滋長墨守成規的傾向。(2)重視通才教育。文官考試著重大學文化課程,錄取人員來自少數貴族學校,20世紀80年代以后雖有專業教育的呼聲,但因各方面阻力未能實現。(3)強化職業道德。文官有嚴格的職業道德和紀律,有利于樹立良好的政風和法紀。(4)貴族色彩濃厚。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政府機關中彌漫著貴族化的階級、身份和地位的觀念。(5)實行分權管理。英國以人事法為依托,以成文慣例法為主體,中央與地方的人事制度不完全相同,地方政府各具特色。2.西方文官制度的地位和作用(1)文官制度的建立,確保了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文官制度已成為西方政治的穩定器。(2)文官系統的相對獨立性,構成了一個特殊階層,充當了“從不更迭的幕后政府”。(3)文官制度中的“政治中立”原則有利于維護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4)文官制度的科學化和法制化,保證了文官隊伍的優良素質,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適應了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1.18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4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了解中國科舉制與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淵源關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點;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以及國際法的發展。 題組(一) 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2023·全國乙卷)1661年,英國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陸軍隊以及所有軍事要塞和駐地的唯一最高的統轄權、指揮權和部署權,歷來屬于國王陛下,這是不容置疑的。議會兩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應要求這種權力。這說明當時英國 ( )A.國王處于“統而不治”地位 B.國王力圖鞏固統治權力C.強化王權以對抗“無敵艦隊” D.君主立憲政體已經確立2.(2023·新課標卷)1854—1868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政治思想和軍事等方面的譯著或著作達數百部。此外,幕藩及其開辦的各類講習所聘請各國專家直接授課或指導技術實踐。這一系列舉措 ( )A.摧毀了封建守舊勢力的統治基礎 B.實現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C.表明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 D.有助于推動日本的近代化3.(2023·北京高考)美國《獨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話:“他(英王)侵犯了一個遙遠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權和自由權。他們被捕獲,販賣到另一個半球,乃至慘死途中。”這句話最終被刪除,沒有出現在定稿中。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英國政府頌布法令,廢除了奴隸貿易 B.《獨立宣言》否定了天賦人權的觀念C.北美革命者對奴隸貿易問題存在分歧 D.北美黑人的公民權利得到了法律承認4.(2023·湖南高考)19世紀后期以來,英國內閣的決策權日益增強,議會對政府的議案很難加以否決或修改。據統計,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內,議會只通過了九次針對政府議案的修正案。有人戲稱,議會成了內閣的御用議事會。這一現象反映了 ( )A.內閣逐漸走向集權 B.內閣議會權限不明C.政黨政治漸趨成熟 D.議會體制受到損害題組(二) 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及國際法的發展5.(2023·湖南高考)17世紀后期,歐洲各國紛紛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爭端,并勘定地界、樹立界碑、出版地圖,向公眾傳達有關國土疆域的信息。這一現象反映 ( )A.近代地形勘測技術的進步 B.近代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C.談判是解決爭端的主要手段 D.地圖是解決爭端的主要依據6.(2022·北京高考)1625年,格勞秀斯在《戰爭與和平法》中提出,國際法是主權者之間確定并相互認可的一套規則,此書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下列選項屬于國際法的是 ( )①《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②《拿破侖法典》 ③《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④《聯合國憲章》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7.(2024·甘肅高考)意大利統一初期,各地政治認同意識薄弱。1889年意大利國王攜王后訪問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贊了一款與意大利國旗同色的紅、白、綠三色披薩,曾經是那不勒斯貧民食品的披薩遂風靡全國,成為國民美食。王室試圖利用披薩 ( )A.消弭貧富分化 B.強化國家認同C.推廣傳統美食 D.凸顯南部特色題組(三)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點8.(2022·遼寧高考)20世紀初,英國建立文官分類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類的辦法。品即官階,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位即職位,代表權力、職資和任務。官階不隨職位變動而改變。這反映了 ( )A.貴族傳統的延續 B.官員地位的降低C.黨派干預的加強 D.政府職能的擴大[價值發掘]1.解題技法:巧用時空逆向選擇在時空明確的情況下,可利用排除法排除錯誤選項反向判斷正確選項。如第1題,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D兩項;1588年,英國海軍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從此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排除C項。第2題,日本明治維新開始于1868年,而材料所述事件發生在明治維新之前,由此可直接排除A、B、C三項。2.拓展發掘:由第4題可以印證以下信息:(1)19世紀后期英國民主制發展的特征:內閣權力的膨脹,一定程度凌駕于議會之上但不能說是集權,內閣只掌握行政權,議會仍掌握立法權。(2)“內閣議會權限不明”和“議會體制受到損害”反映的是19世紀中后期英國民主政治運行規則有所變化,但英國議會仍然權力至上。(3)“政黨政治漸趨成熟”反映的是19世紀中后期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對政務的處理要求時效性更高,政黨政治成熟適應了這一趨勢的發展。3.解題技法:巧用歷史概念解題。在國際法中,主權國家是一個非物質的法律實體,對地理區域擁有主權,并以一個法定的政權機構為代表行使主權,主權是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第5題中“歐洲各國紛紛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爭端”和第6題中所涉及的國際法(主權國家之間遵守的法律)都是“主權國家”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表現,第7題則體現了主權國家統一之后統治階級意在加強民族意識與民族認同。第5題從國家主權意識;第6題從國際法與國內法進行區別;第7題從國家認同就很容易分析得出正確答案。(2021·北京高考)辯論(12分)。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上,各州代表就“全國行政官”的人數和權力等問題展開激烈辯論。以下為6月1日—7月19日的發言節錄:拉特里奇:贊成把行政權委托給一人,但不能賦予此人宣戰和媾和的權力。謝爾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機構的意志付諸實施,這一人或數人,只有國會才能委任,且只對國會負責。倫道夫:堅決反對把行政權集于一人。這是君主制的胚胎,不要以英國政府為模本。為了維護全國行政官的獨立,就應該由一人以上擔任。威爾遜:全國行政官由一人擔任。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獨立,行政官就應擁有絕對否決權。 巴特勒:贊成設立一人為行政官,但反對授予此人否決立法的全權。難道美國不會出現克倫威爾式人物 漢密爾頓:主張選舉產生一位行政官,他應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莫里斯:設立行政官的目標之一是控制國會。國會會抓住戰爭、入侵、動亂等時機擴權。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護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錢人組成的國會。1787年憲法最終確立了總統制,但關于總統權力的爭論還在繼續。(1)各州代表關于設立“全國行政官”有哪幾種觀點 歸納其理由。(8分)(2)有學者在談到18世紀英美政治體制時,認為美國總統是“沒有君主制的國王”。結合史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4分)第三講 資本主義制度體系的嬗變融通教材一、1.中央集權 宗教改革 至尊法案 2.拿破侖戰爭 民族國家二、1.(2)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維也納體系 國際公約三、1.權利法案 君主立憲制 2.獨立宣言 資產階級革命 3.人權宣言四、2.(1)內閣制度 三權分立 第三共和國 (2)啟蒙運動 五、1.(2)關稅 國家統一 (4)君主立憲制 (5)富國強兵 軍閥 2.封建制度 亞非拉六、1.(2)政黨分肥制 2.(1)下院議員 文官委員會 公開競爭考試 3.(2)中立 (3)政務官 (4)晉升或懲罰 4.(1)①政治和管理 ②穩定性和持續性 (2)官僚習氣 七、1.十二銅表法 習慣法 基督教神學 2.(1)大憲章 (2)羅馬法 大陸法系 3.三權分立 程序公正 4.資產階級利益主題探究主題(一)探究1 提示:王權的加強;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增強;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族語言的形成;法國大革命的推動。探究2 提示: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推動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促進了亞非拉地區民族意識的覺醒。探究3 提示:打擊了封建勢力,加速了民族國家的形成;豐富了國際法的內容;為運用國際法解決領土爭端奠定了基礎。主題(二)探究1 提示:曲折復雜與長期性;超出了本國范圍,具有世界影響力;英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基本原則,推動了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的發展。探究2 提示:保留了封建殘余;金錢財產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代議制度體現了一定的民主性;政黨政治成為代議制度的工具,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意志。探究3 提示:不同點:美國主要是通過協商對話和妥協方式;法國早期主要是通過暴力革命,后期開始轉向協商。原因:美國沒有封建專制傳統;法國封建專制勢力比較強大。主題(三)探究1 提示:羅馬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則如保護私有財產等適應了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為近代西方國家提供了立法范本;羅馬法是自然法理論的思想淵源,蘊含著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原則,為近代各國的法律所繼承。探究2 提示:異:英美法系以判例法為主要法律淵源,遵循先例;大陸法系以成文法為主要法律淵源,一般不承認判例的效力;英美法系法官地位突出,可創立、解釋先例;大陸法系明確立法和司法分工,法官作用不太突出;英美法系受日耳曼習慣法及英國法律體系的影響更大;大陸法系受羅馬法及法國啟蒙運動、大革命的影響更大。同:在國家權力結構層面上,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在法律內容上,注重保護個人權利;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天賦人權”和人人平等思想;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主題(四)探究1 提示:公開考試,擇優錄用;革除黨派色彩;嚴格業績考核,公平對待;官員分類,科學管理。探究2 提示:特點:文官知識結構失衡,重文輕理;忽視科技的地位。探究3 提示: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成為各國效仿的藍本。對“標”訓練1.B 2.D 3.C 4.C 5.B 6.D 7.B 8.A大題增分(1)觀點1,支持設立一位行政官,并賦予其否決國會的權力(或權力較大)。理由:可以保持行政權獨立,制衡國會,保護民眾。觀點2,支持設立一位行政官,但他要對國會負責(或權力較小)。理由:可以保持行政權獨立,但要防止其走向專制獨裁,必須受到制約。觀點3,支持設立多位行政官,但他要對國會負責(或權力較小)。理由:防止專制。(答出任意兩種觀點即可得分)(2)應辯證看待這句話(這句話很關鍵,漏答會扣分)。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掌握行政大權,可以提名、任命官員,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相較而言,18世紀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并沒有以上權力,美國總統的實際權力大于英國國王。但是,總統由民選產生,對選民負責,且有一定任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世襲、終身制的國王。(每方面2分,共4分)1 / 19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七) 資本主義制度體系的嬗變一、選擇題1.(2024·福州一模)孟德斯鳩肯定某國實行三權分置,確立政治自由。托克維爾則指出該國“平民的力量并未能顛覆長期主導的世襲權利與政治傳統”。他們討論的國家是 ( )A.美國 B.法國C.英國 D.德國2.(2024·湛江一模)18世紀的英國,郡選區仍延續1429年的議會法令,民眾需要具備祖傳的自由持有農身份且年收入40先令以上才有選舉權。至19世紀初,英格蘭以地產、產業來規定選舉權的選邑有70個。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英國 ( )A.君主仍然掌握權力 B.民主政治亟需完善C.貴族壟斷選舉權力 D.議會中心地位確立3.1787年,美國在制定憲法過程中,聯邦黨人與反聯邦派展開了激烈的爭執,反聯邦派認為“管得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聯邦黨人則集中發表了85篇論文進行反擊,系統闡述了美國要建立的不是單一共和國而是復合共和國,最終打消了反聯邦派的顧慮,使憲法得以通過。材料中所說的“復合共和國”指的是 ( )A.三權分立制,權力彼此制約平衡 B.聯邦制,聯邦和州分立制衡C.國會兩院制,參眾兩院相互制衡 D.兩黨制,兩黨競選輪流執政4.1801年,美國聯邦法院馬歇爾大法官在馬柏里訴麥迪遜案中,明確了法院對行政當局行使司法權的標準,即在純粹的政治事務范圍內,法院無權干涉行政,但在法律范圍內,法院有權審查政府官員的行為是否違法。這一界定 ( )A.保障了憲法的權威性 B.限制了總統的行政權C.規范了權力制衡機制 D.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5.右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創作的漫畫《你們認清我太晚了》,漫畫中的國王路易十六以野豬形象出現。該漫畫的寓意是當時法國 ( )A.革命原則成為社會共識 B.專制主義破壞社會秩序C.外部勢力威脅與日俱增 D.新舊勢力矛盾開始激化6.法國大革命期間,雅各賓派杜梅埃領導成立了法蘭西國民地圖集公司,致力于為中小學教育提供教材,包括《國民地圖集》《口袋國民地圖集》系列在內,這些出版物著重普及法國最新的地理和區域知識,并以持續培養公民意識和民眾政治信仰為宗旨。這些刊物的出版 ( )A.旨在推動法國殖民擴張的發展 B.適應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要求C.表明法國民主發展的艱難曲折 D.反映出工業化進程的迅速推進7.(2025·南寧摸底測試)有學者指出,宰相事實上是德意志帝國全部權力的化身。正因為如此,我們完全應該認同這樣一個結論:“憲法是‘按照’俾斯麥的‘身段剪裁’的。”對此理解正確的是,德意志帝國 ( )A.違背了世界政治發展潮流 B.走上對外擴張道路C.以立法手段肯定個人貢獻 D.專制主義色彩濃厚8.1861年,俄國沙皇簽署法令宣布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得到一塊份地和宅園地,但要向地主交納贖金,且受村社制的束縛,農民自由擇業、遷居受到限制;1872年,日本天皇宣布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新興地主和富農的土地私有權,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并頒布地稅改革法令,保證農民人身、移居及職業的自由。據此推斷 ( )A.日本在改革前經濟發展程度要明顯優于俄國B.俄國由于沙皇專制統治導致十月革命的爆發C.日本和俄國的改革因內容不同導致性質不同D.兩國改革不同程度推動了各自資本主義發展9.下表是英國、德國兩國1870—1910年代軍官團貴族出身軍官對比(百分比)。這主要反映了 ( )德國 英國將領 軍官團整體 將領 軍官團整體1870年代 1872 1872 1870 1875貴族 94 49 50 50其他 6 51 50 501910年代 1911 1911 1913 1912貴族 67 33 35 41其他 33 67 65 59A.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B.封建專制影響的程度不同C.政治體制本質特征的不同 D.民主政治程度發展的不同10.(2024·撫順一模)在第六次反法聯盟交戰中,萊茵聯邦的薩克森步兵和炮兵陣前倒戈,投向反法聯盟。這一戰役也被稱之為“德意志人民第一次共抗外敵”。這場戰役 ( )A.宣告了拿破侖的徹底失敗 B.促進了德意志民族意識加強C.推動了法國社會全面改造 D.傳播了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11.(2024·汕頭一模)有學者指出,如果根據君主主權乃至“朕即國家”的理論,法國大革命的起義者無疑都是叛國者,但最終被以“叛國罪”處決的,恰是試圖勾結外國君主共同鎮壓革命的路易十六及其王后。這反映了當時法國 ( )A.大革命的進程具有激進性 B.人民的人權意識較薄弱C.建立軍事獨裁具有必然性 D.民族國家觀念內涵變化12.(2024·濰坊一模)157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布法令,規定同一船隊中的船只和人員,必須結伴航行、互相保護、集體合作,不能擅自離開,直至抵達目的地。該法令 ( )A.豐富了近代國際法的內容 B.踐行了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C.加劇了國家間的利益紛爭 D.反映了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13.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首次提出了“國際河川”的概念;確立了國際自由航行的原則、國際河流共有共管原則,設置了國際管理機構,認定了國際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這一規定 ( )A.確保了國際河流的和平開發利用 B.奠定了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C.有利于構建大國協調的國際關系 D.推動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14.(2024·齊齊哈爾一模)據統計,英國1855—1868年錄用的9 826名文官中,有7 033名未經任何競爭考試而獲得官職,有2 765名只經過一些有限的競爭性選拔,只有28人是經過完全公開的競爭性選拔。這反映了當時英國的文官選拔 ( )A.具有局限性和傳統色彩 B.不受黨派斗爭的影響C.流于形式沒有得到貫徹 D.被貴族階層完全壟斷15.德國學者F.科恩指出,在中世紀的歐洲,“法律是首要的,國家是次要的。國王的作用是在實踐中實現法律,因此國王受制于法律”;1628年,英國議會議員克里斯托弗·謝爾芝德說道:“我從未承認除了普通法以外的任何國王的特權。”這反映出歐洲國家 ( )A.具有限制王權的法律傳統 B.基本繼承了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C.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D.政治和法律制度根植于歷史傳統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在界定民主政體時這樣說:“我們的制度被稱為民主政體,因為城邦的治理以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的利益為依歸。處理私人爭端時,按照法律,人人平等。一個公民只要有才能就會受到關注……而且,一個人盡管缺乏稟賦卻能為城邦服務,他不會因貧窮而受到阻礙。”——摘譯自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材料二 雅典是古希臘文化的中心。克里斯提尼改革后,民主逐漸成為雅典公民生活的準則。在伯里克利時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為西方送去了政治文明的曙光。北美殖民地時期基本的政治理論都是從英國承襲而來,是君主、貴族和民主糅合在一起的“混合政體”。而獨立戰爭發生后,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權威下降,混合政體中就只剩下“民主”適合新生的美國。建國之初的聯邦政府將議會分為兩院,參議院的參議員并非直接民選;行政權則交由總統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執行方面一家獨大;司法權則交由幾名終身任職的大法官所把控。美國建國精英宣揚“人民主權”,把所有的政府官員說成是人民的代表,政府是一個“民治政府”。但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美國建國之初并沒有實現真正的“現代民主”,而只是初具模型,還需要在以后的政治發展中不斷完善。——摘編自杜常生《民主的古今之辨——以雅典和美國為例》(1)根據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界定的民主政體的特征。(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雅典古代民主對美國現代民主的影響。(9分)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七)1.選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保留了國王的世襲特權與英國的政治傳統,即他們討論的國家是英國,故選C項。2.選B 據材料可知,18世紀英國地方的選舉制度仍延續中世紀的法令,以身份和財產作為選舉權的前提,說明民主政治亟需完善,故選B項;18世紀20年代,英國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國王逐漸“統而不治”,且材料中未體現君主權力,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年收入40先令的自由持有農有選舉權,“貴族壟斷選舉權力”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使議會中心地位確立,排除D項。3.選B 材料爭執焦點在于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權力分配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87年憲法之所以能夠順利通過,其主要原因是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實行聯邦共和制政體,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實行分立制衡,故選B項。4.選C 材料反映了法院對行政當局行使司法權的標準,根據這一標準,法院可以針對政府官員的行為進行法律審查,從而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故選C項;馬柏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憲法的權威性,但此案的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界定了法院與行政當局的關系,而非直接保障憲法權威性,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美國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條件,總統的行政權只是屬于行政權的內容之一,限制了總統的行政權是對材料中信息的片面解讀,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法院對政府官員行為實施的約束,是國家民主的體現,與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5.選B 據材料可知,法國大革命時期,國王以野豬的形象出現,國王代表封建專制勢力,野豬則是野蠻、極具破壞力的象征,用野豬代表國王表現了大革命期間對封建專制勢力的反對,也將國王賦予野蠻、破壞的形象,故選B項;“社會共識”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漫畫顯示的是法國國內各勢力的情況,“外部勢力”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法國大革命爆發意味著矛盾已經激化,“開始”說法錯誤,排除D項。6.選B 據材料“這些出版物著重普及法國最新的地理和區域知識,并以持續培養公民意識和民眾政治信仰為宗旨”可知,法國大革命期間,《國民地圖集》《口袋國民地圖集》等系列刊物的出版,其目的在于培養民族意識和宣傳自由平等思想,這適應了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要求,故選B項。7.選D 材料中的學者認為當時德意志帝國的憲法深受俾斯麥個人權威的影響,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故選D項;德意志帝國通過憲法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是符合當時世界政治的發展潮流,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德意志帝國的軍國主義擴張性,排除B項;材料主要批評德意志憲法體系內俾斯麥個人權力過大,排除C項。8.選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上而下的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本明治維新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兩國改革不同程度推動了各自資本主義發展,故選D項;俄國1861年改革前資本主義就有一定發展,日本明治維新前還處于幕府統治之下,經濟發展程度并未優于俄國,排除A項;十月革命爆發于191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日本和俄國的改革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排除C項。9.選D 由表格可以看出,1870年代,德國貴族出身的將領占比為94%,而英國則為50%,1910年代兩國都有下降,德國下降為67%,英國則下降為35%,因此相同的時間段內,德國貴族出身的軍官占比都比英國相對要多,而貴族享有的特權多,所以上述不同是其民主政治發展存在差異的反映,故選D項。10.選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反法聯盟交戰中,德意志民族意識加強,故選B項;拿破侖帝國徹底崩潰的標志是滑鐵盧戰役,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拿破侖戰爭對德國的影響,而非對法國社會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拿破侖戰爭推動了德意志民族意識的加強,而非傳播了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排除D項。11.選D 據材料信息可知,在法國大革命中以“叛國罪”處死的是鎮壓革命的路易十六及其王后,不是起義者,這說明民族國家的內涵發生變化,由主權在君到主權在民,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法國大革命的進程,排除A項;法國大革命時期,人權意識較強,排除B項;材料與軍事獨裁無關,且“必然性”說法錯誤,排除C項。12.選D 據材料可知,該法令要求船只結伴航行、互相保護、集體合作,這有利于減少英國商船在海上航行時遇到的危險,保護英國商船的利益,反映了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故選D項;材料中的法令不屬于國際法,排除A項;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提出了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材料內容踐行的是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排除B項;據材料不能得出“加劇了國家間的利益紛爭”的結論,排除C項。13.選C 據材料可知維也納會議對國際河流作出了相關規定,這些規定有利于構建大國協調的國際關系,故選C項;“確保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奠定了近代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排除B項;17世紀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時間不符,排除D項。14.選A 材料說明英國文官制度并未能夠很好地貫徹公開考試、擇優錄取的原則,仍然具有局限性和傳統色彩,故選A項;材料介紹了當時英國文官錄取的方式占比,但并沒有交代這些文官是否分屬何黨派,無法判斷這時的文官選拔是否受黨派斗爭的影響,排除B項;由材料“有2 765名只經過一些有限的競爭”“有28人是經過完全公開的競爭”,說明并不是“流于形式”,排除C項;“完全”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5.選A 據材料可知,科恩和謝爾芝德都認為歐洲國家的國王“受制于法律”,受到法律的制約,即具有限制王權的法律傳統,故選A項;“民主政治”不符合邏輯,與材料提及法律的重要性相悖,排除B項;“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為1689年后的英國,排除C項;D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16.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以多數人……的利益為依歸”可知,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據材料一“處理私人爭端時,按照法律,人人平等”可知,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則;據材料一“一個人盡管缺乏稟賦卻能為城邦服務,他不會因貧窮而受到阻礙”可知,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能。第(2)問,據材料二“美國建國精英宣揚‘人民主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實行代議制民主;據材料二“行政權則交由總統為核心的政府掌握,在執行方面一家獨大”可知,實行總統制,總統掌握行政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實行國家治理機構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原則以及確立主權在民原則,將人民作為政府的權力基礎。答案:(1)特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則;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能。(2)影響:實行代議制民主;實行總統制,總統掌握行政權;實行國家治理機構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原則;確立主權在民原則,將人民作為政府的權力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單元 第三講 資本主義制度體系的嬗變.pptx 第三單元 第三講 資本主義制度體系的嬗變.docx 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七) 資本主義制度體系的嬗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