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03張PPT)走向整體的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第三單元|歷|史|時|空|定|位||整|體|印|象|感|知|14世紀至19世紀中后期是世界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掠奪,一方面使世界市場開始逐漸形成,另一方面又中斷了非洲和美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建構了一套政治框架。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為了獲得相應的政治和經濟權利開展了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政治革命,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細|化|階|段|特|征|政治 王權加強催生了民族國家誕生;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在資本主義相對發達的國家先后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封建秩序被打破,并實現了國家獨立和統一,資本主義制度在英、法、美、德、俄、日等國紛紛建立經濟 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迅速發展,歐洲國家普遍實行重商主義政策(16—18世紀),工場手工業時代到來;新航路開辟后,通過殖民擴張和掠奪,歐洲出現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隨著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封建制度加速衰落續表思想 文化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批判封建思想,蘊含人文精神的文學藝術逐漸興起,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歐洲近代科學的興起和發展,歐洲近代自然科學萌發,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提出,標志著近代科學正式形成,并為啟蒙運動提供了理論武器國際 關系 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國相對隔絕孤立的狀態,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殖民擴張和爭霸成為這一時期國際關系的主要特征走向整體的世界第一講理綱要記要點1.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是新航路開辟的主要標志。2.歐洲人繼續進行海上探險,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全球海路大通,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3.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跨區域大范圍的傳播和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隨著海上航路的擴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4.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的殖民掠奪,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歐洲資本主義獲得發展。CONTENTS目錄010205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課時跟蹤檢測0304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01一、新航路開辟1.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經濟根源 14—15世紀,西歐_________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社會根源 《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廣泛流傳精神動力 傳播基督教的狂熱;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商品經濟續表政治根源 歐洲君主強化王權,積極擴張,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積極支持海上探險活動技術條件 造船和航海技術進步大,地理知識日益豐富直接原因 奧斯曼帝國威脅東西方之間陸路貿易通道的安全2.主要航線時間 航海家 方向 航線1487—1488年 迪亞士 向東 帶領船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的_________1492年 哥倫布 向西 從歐洲到美洲1497—1498年 達·伽馬 向東 從歐洲繞道非洲到達印度和東方1519—1522年 麥哲倫 向西 麥哲倫船隊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好望角環球航行3.其他航路的開辟(1)航線開辟北大西洋 海上航線 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___________;16世紀,法國人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北冰洋 海上航線 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17世紀初,哈得遜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俄羅斯人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紐芬蘭島續表南半球 海上航線 1578年,英國人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________。1642—1643年,荷蘭人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時,到達_________和塔斯馬尼亞島合恩角新西蘭(2)主要影響:進一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開辟了眾多重要的新航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二、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人口遷移:美洲族群變化 【選擇性必修3·P38、39】(1)變化族群變化 原因 族群現狀印第安人銳減 殖民掠奪和傳染病 秘魯等國印第安人較多,美國“保留地”黑人族群出現 殖民者販賣黑奴 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占多數白人族群出現 歐洲移民涌入 美國和加拿大白人占大多數混血族群出現 美洲各族群交融 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2)影響①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混血人種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②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2.食物物種交流 【選擇性必修2·P8—12】(1)美洲物種的外傳玉米 16世紀中葉起,在__________廣泛種植。明朝時傳入中國,到鴉片戰爭前,玉米種植遍布全國馬鈴薯 16世紀末,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番茄 18世紀中葉在歐洲開始作食用栽培;明朝萬歷年間,引入中國辣椒 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______時,傳入中國南歐地區明朝(2)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歐亞作物的傳入 小麥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______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禽畜的傳入 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畜傳入美洲,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水稻(3)物種交流的影響積極性 ①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②改變了當地的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影響了人們的飲食習慣。③推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發展消極性 ①馬、牛、羊來到美洲,繁殖的數量遠遠超出了土地承載能力。②殖民者大量種植農作物,導致原始森林被濫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破壞。③中國引入玉米、甘薯擴大了耕地面積,導致了___________水土流失3.疾病的傳播因素 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表現 歐洲人將______、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影響 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使得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天花三、早期殖民擴張1.表現葡萄牙 16世紀,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_______等地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西班牙 以美洲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________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荷蘭、英國和法國 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澳門菲律賓2.影響(1)對亞、非、美洲: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美洲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殺,很多非洲人在__________中成為奴隸,亞洲古老帝國受到沖擊。(2)對歐洲①商業革命: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_________沿岸,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三角貿易大西洋②價格革命: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導致_________、物價上漲、投機活躍。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____________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③資本積累:殖民掠奪、商業貿易和__________中獲得的財富最終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3)對人類社會: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貨幣貶值商業資產階級奴隸貿易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1.全球貿易網絡初步形成(1)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城市地位下降,里斯本、塞維利亞、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先后成為國際貿易的中心。【選擇性必修2·P43】(2)__________ 貿易興起,形成罪惡的“三角貿易”。大西洋(3)以中國為中心的白銀貿易澳門中 轉貿易 以_______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和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導致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太平洋 貿易 西班牙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西班牙的“______________”,運載中國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白銀運回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澳門馬尼拉大帆船2.商業經營方式變化 【選擇性必修2·P43、44】經營方式 主要史實商品交易所 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__________開業創立銀行 1694年,英格蘭銀行創立,是最早全面發揮中央銀行各項職能的銀行證券交易所 17世紀后,______的證券交易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的中心安特衛普倫敦續表百貨公司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在法國______開業有限責任公司 1892年,德國出現有限責任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 貿易公司 英國和荷蘭分別成立_____________,荷蘭和法國分別成立西印度公司。國家授予其種種特權,在世界各地經營壟斷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巴黎東印度公司股份制(1)煙草、咖啡、可可和茶葉等紛紛進入歐洲市場,香料大量涌入歐洲等地。(2)16世紀起,奴隸也成為貿易商品。(3)18世紀后期開始,英美等國商人開始向中國販運鴉片。說明:凡鋪灰底( )的教材相關鏈接,可一鍵鏈接教材原始語段(呈現教材原始語段,有效化解學生的認知粗疏和理解障礙問題)4.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16世紀 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貿易中居主導地位17世紀上半葉 荷蘭取代西班牙、葡萄牙的主導地位,被稱為“海上馬車夫”17世紀下半期 英國打敗荷蘭等國,逐漸控制了海上貿易1.資本原始積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里的過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一方面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積累資本,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另一方面用武力征服殖民地、販賣奴隸等手段來聚斂財富。|概|念|闡|釋|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2.商業革命: 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商業經濟領域產生的一次重大變革,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它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促進了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同時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3.價格革命:新航路開辟后,隨著早期殖民擴張,美洲白銀大量流入西班牙,再從西班牙流向熱那亞,最后甚至流入奧斯曼帝國。在白銀流動的過程中,物價迅速上漲,貨幣貶值,投機活躍。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西班牙的物價上漲了大約四倍,其他歐洲國家雖然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但它們傳統的經濟關系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這一時期的物價猛漲對歐洲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為價格革命。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02史料探究主題(一) 新航路的開辟與早期殖民擴張1.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看材料一 如果從整體上講,他們(土耳其人)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他們的聲名狼藉的消極和保守主義而增加向東方交通的困難……葡萄牙海外探險先于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被威尼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排擠的熱那亞和佛羅倫薩商人轉而支持西葡兩國開辟新的航路,因此推動葡萄牙尋找向亞洲的繞好望角之路。——摘編自王三義《“土耳其人阻斷商路說”與西方近東殖民》探究1 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中關于新航路開辟的“新觀點”,并闡釋理由。提示:“新觀點”:新航路開辟并非因為奧斯曼帝國阻斷傳統商路。理由:葡萄牙的海外探險早于奧斯曼帝國的崛起;熱那亞和佛羅倫薩商人支持西葡兩國開辟新航路。2.從三角貿易的影響看材料二 滿載著槍支、紡織品、鐵器和奢侈品等貨物的商船,從利物浦等歐洲港口“出程”;到達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換被掠來的非洲黑人,然后經大西洋西航到美洲,此為“中程”;商船到達美洲后,以這些黑人換取蔗糖、咖啡、煙草、棉花等物品,再運回歐洲,此乃“歸程”。一次三角貿易的航程,大約需時半年,可做三筆生意,獲得數倍的利潤。利物浦等城市因此興盛起來。——摘編自艾里克·威廉斯《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歐洲殖民者的三角貿易。提示: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大肆殖民擴張。在美洲,歐洲殖民者大肆屠殺印第安人,導致美洲種植園缺乏大量勞動力。歐洲殖民者為補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勞動力,從歐洲出發乘船到非洲,擄獲黑人后運往美洲,把黑奴賣給美洲的種植園主,帶著金銀和歐洲需要的經濟作物返回歐洲。罪惡的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大量精壯勞動力,社會經濟倒退,文明衰落。但卻使歐洲奴隸販子大發橫財,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方式之一,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給美洲帶來充足的勞動力,加速了美洲開發,促進美洲殖民經濟的發展。史論形成1.新航路開辟與經濟發展、文化進步之間的關系(1)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有利于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沖擊了西歐思想界,有利于思想解放。(2)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可能;新航路的開辟證實了“地圓說”,促進了科學的進步。(3)14到15世紀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是新航路開辟和文藝復興的共同根源,這兩大事件又共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西歐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對世界市場 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越來越多的國家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促進了世界的一體化對殖民國家 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殖民地 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后;但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有利于殖民地的發展和進步對國際關系 由于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爭霸戰爭史料探究主題(二)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1.從食物物種的交流看材料一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美洲作物向外傳播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除農作物外,歐洲移民還把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畜傳入了美洲。——摘編自人教版歷史材料《選擇性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并說明16世紀以來物種傳播的特點。提示:種類多:糧食類、果蔬類、經濟作物類、畜禽類;范圍廣:涉及歐、亞、非、美各洲;用途:以食物為主;雙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種的外傳,也有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2.從近代商業貿易的新變化看材料二 全球貿易開始令古老的地中海貿易黯然失色。比利時的安特衛普迅速成為其中一個嶄露頭角的國際市場和世界經濟中心。大西洋諸島生產出的砂糖先集中到安特衛普,再銷往歐洲各地。在16世紀安特衛普的市場上,有英國的毛紡織品、北歐波羅的海地區的谷物、葡萄牙人從亞洲運回的胡椒和香料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買賣世界各地的商品,好不熱鬧。當時一位意大利歷史學家因此感嘆道:“去一趟安特衛普的交易所,就能聽到世界各地的語言。”——摘編自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探究2 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16世紀的安特衛普為例,說明當時歐洲在商業貿易方面所出現的新變化,用一句話指出16世紀的安特衛普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提示:新變化: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種類豐富;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或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一些高級奢侈品變為大眾化商品;出現世界級的商品中轉集散地等。地位:新興的國際市場和世界經濟中心之一。史論形成1.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特點歐洲具有主導性 伴隨歐洲的殖民擴張進行內容具有豐富性 包括糧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范圍具有全球性 美洲的物種陸續傳播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結果具有兩重性 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也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了影響時間具有長期性 新航路開辟后,伴隨著殖民擴張開始了物種交流。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物種交流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2.新航路開辟引發商品世界性流動市場空間范圍擴大 歐洲的商人們開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業聯系,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達市場貿易商品種類增多 美洲的玉米、煙葉、蔗糖和馬鈴薯,亞洲的香料、絲綢、茶葉,非洲的珍珠和象牙等,都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商品市場聯系便捷 直接溝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運輸的速度和運載量迅速擴大市場資本總額和貿易總額增長 新航路開辟后,黃金、白銀大量流入歐洲,商業資本增多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03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1.17 全球聯系的建立”課標要求題組(一)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1.(2024·新課標卷)16世紀上半葉,航海家在太平洋開發了連接美洲和亞洲的東風帶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從菲律賓群島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紀初,荷蘭人利用西風帶環球航行。16至17世紀的航海活動( )A.激發“地圓說”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C.導致陸路貿易基本停滯 D.促進了貴金屬的全球流動√價值發掘1.拓展發掘:由第1題可以印證以下信息:(1)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之前,地圓說就已經廣泛傳播;(2)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3)16至17世紀的航海活動雖然極大地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但陸路貿易并沒有因此“基本停滯”。實際上,多種貿易方式在這一時期并存。2.(2023·海南高考)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 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 D.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價值發掘2.易錯提醒:第2題,材料體現的是可可豆的傳播與生產加工,很多考生只關注到了這一表象而誤選A項。作答此類題目時一定要看清設問:根本原因。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進行,使可可豆的生產和加工技術不斷改進,這擴大了巧克力的市場供應,所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是推動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題組(二) 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3.(2024·甘肅高考)16世紀下半葉,西、葡、法三國爭相殖民美洲。1562年,西班牙國王下令繪制了當時最大的美洲地圖,要求特別標注出各國的領地分布;地圖刊印后,在西歐廣為發行。西班牙國王此舉旨在( )A.彰顯西班牙擁有高超繪圖水平B.通過大量刊行該地圖賺取利潤C.明確西班牙在美洲的勢力范圍D.向西歐普及美洲相關地理知識√4.(2024·湖北高考)1669年,國際貿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設立了多達1 800盞街燈,由100名城市點燈人負責運營。該市還雇傭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邏。造訪該城的來客紛紛注意到這里少有犯罪和騷亂。同期,倫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燈籠的光輝之中。17世紀末,歐洲人第一次馴服了夜晚。據此可推斷 ( )A.西歐海外活動獲利豐厚 B.科學發展拓展人類活動空間C.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變 D.工業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價值發掘3.拓展發掘:由第4題可以印證:由阿姆斯特丹“街燈”的數量來看,阿姆斯特丹城市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由阿姆斯特丹“街燈”的設置和運營,以及夜晚巡邏可見,17世紀歐洲發達城市的治理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由“來客”的驚嘆可知,當時歐洲很多城市的治安管理比較混亂,犯罪和騷亂很多。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04(2024·湖北高考)[物質與文明](12分)文明通過不斷吸收、創造新物品而獲得成長,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有學者指出,物品與文明的關系有以下幾種類型:類型 含義 事例一 一件物品的普遍傳播,影響眾多人的生活 美洲大陸的土豆、辣椒等作物傳入歐亞大陸,引發生活方式改變二 一批新物品應社會變革而生 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適應了工業化時代城市擴張的需要三 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體系 內燃機、電子計算機等關鍵物品誕生,輻射出以其為中心的一個個新物品體系在上述三種類型中任選其一,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審答指導一、審題要“準”1.題目要求“自擬論題,展開論述”,可知本題是一道觀點論述題,必須先寫明觀點,然后再進行論述。關于論題的主題,題干也很明確,那就是“物品”“改變世界”。至于什么“物品”,題干用了一個表格進行說明,大致是“某一件”“某一批”或“某一類”,三個角度都可以。2.題干中明確說“文明通過不斷吸收、創造新物品而獲得成長”“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故在答題時必須上升到人類文明、世界發展變化的高度作總結以回扣題干。二、思路要“清”題目雖然允許從“某一件”“某一批”或“某一類”物品任選其一進行答題,但在組織答案時如果僅僅是以“某一件”物品為主進行論述,可能出現史實缺乏、論證不充分的現象,故最好是以“某一批”或“某一類”物品為主進行論述,如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大交換、工業革命期間的一系列發明創新等。三、表達要“范”高分示例1 選擇類型一論題:新物種的傳播改變社會生活。論述:新航路開辟之后,各大洲物種開啟了全球范圍的傳播進程。歐亞大陸的小麥、水稻等作物傳播到美洲;美洲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傳播到歐亞非地區,這些物種的傳播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各地的社會生活。明清時期,玉米、甘薯等美洲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并廣泛種植,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飲食結構,在迅速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新航路開辟之后,馬鈴薯在歐洲的廣泛種植不僅改變了當地的飲食結構、豐富了食物種類,而且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原產于非洲的咖啡在全世界傳播,成為人們的主要飲料之一,威尼斯商人開設的咖啡館很快風靡歐美,成為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新物種的傳播從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等方面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極大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閱卷評點:本題的主題是“物質與文明”,而本示例的論題與主題完全照應,立意正確。在論述時,通過世界物種的交流與傳播及其帶來的影響切入,環環相扣,邏輯關系緊密。結論是升華,上升了高度,回應了主題,得分可在10分以上。高分示例2 選擇類型二論題:工業革命與城市現代化推動社會物質變革。論述: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現代化的進程。在生產及生活領域,工廠制度不斷完善,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準則,手表和公共場所的標準鐘逐漸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新物品。同時隨著城市化不斷發展,城市中的基礎設施也因新的工業產品的應用而不斷完善,如電梯、鋼筋混凝土技術的發明,集中制冷和供暖技術的推廣以及私人衛生間的普及,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鋼鐵管道用于水網建設,氣燈、電燈相繼出現,電報、電話逐漸普及,使人們生活更加便利。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車、地鐵、汽船和飛機等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出行效率。工業革命推動物質變革,更深刻地塑造了現代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這些新物品的出現使人類社會邁向了一個更加高效、便捷的新時代。閱卷評點:本示例選取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內容作為論題,從工業革命、工廠制度的確立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切入論述,可謂用心良苦。該論述從現實生活入手,選取素材角度較廣,論據充分且結論也照應了主題,也是一個上乘之作。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課時跟蹤檢測05(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一、選擇題1.明萬歷年間,國人記載“紅毛夷”來華,“善賈,喜中國繒絮財物。往往裝銀錢大舶中,多者數百萬,浮海外之旁屬國,市漢繒絮財物以歸”;因其又與日本通商,明政府擔憂其與倭寇勾結為患,對其十分排斥。“紅毛夷”應是當時的(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C.荷蘭人 D.英國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萬歷(1573—1620年)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再據“紅毛夷”“善賈”可知,航海商貿活動興盛,與當時閉關鎖國的日本保持通商關系,綜合分析,“紅毛夷”為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故選C項。2.(2024·汕頭一模)1498年2月,達·伽馬到達非洲東海岸莫桑比克港。據船隊記載,該港有許多阿拉伯人在此經商,并對船隊很友好,但獲知其來歷后,表現出明顯的敵視,并拒絕再供應淡水和食物。達·伽馬用炮轟擊阿拉伯人,并搶奪其船只離去。這場沖突的實質是 ( )A.新航路對舊航路構成的挑戰B.殖民地人民對殖民者的反抗C.對世界經濟中心地位的爭奪D.海上商路與陸上商路的較量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達·伽馬開辟到達印度的新航路之前,阿拉伯人掌控著印度洋的貿易,因此達·伽馬船隊與阿拉伯人的沖突實質上是新航路對舊航路構成的挑戰,故選A項;當時達·伽馬并未對非洲進行殖民統治,排除B項;此時處于新航路開辟的初期,“對世界經濟中心地位的爭奪”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2024·天津河東區一模)下圖為16世紀關于馬尼拉大帆船的版畫。下列選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A.能證明葡萄牙是當時航海貿易強國B.可用于研究近代太平洋貿易的發展C.海外貿易成為藝術創作的主流題材D.體現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馬尼拉大帆船是新航路開辟后太平洋貿易的典型代表,材料描繪了當時馬尼拉大帆船聚集在海面的場景,可以用來研究近代太平洋貿易發展的情況,故選B項;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是西班牙主導的海上貿易,與葡萄牙無關,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到其他類型的藝術創作題材,且未進行比較,無法得出海外貿易成為藝術創作的主流題材的結論,排除C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A.西班牙、英國、荷蘭 B.荷蘭、英國、西班牙C.葡萄牙、荷蘭、英國 D.英國、葡萄牙、荷蘭4.下圖為1500年至1799年間,從歐洲出發,前往亞洲海域貿易前三名國家的船只數量變化圖。該圖中的甲、乙、丙三國分別是 ( )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最先進行對外擴張的國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其船只數量最多;17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代”,荷蘭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造船業壟斷海上貿易,從事海上殖民掠奪,船只數量最多;通過三次英荷戰爭,18世紀英國打敗荷蘭,確立海上霸權,船只數量迅速上升;故甲、乙、丙三國分別是葡萄牙、荷蘭、英國,C項符合題意。5.(2024·北海一模)哥倫布在第二次航行時有17艘大船,帶有教士、士兵、農民、工匠等,船上載有農業工具、小麥、大麥、柑橘、檸檬、甜瓜的種子、甘蔗幼苗和牛、馬、驢、豬、羊等家畜,以及開礦用的炸藥和機械。這 ( )A.開啟了世界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B.反映了葡萄牙擴張的商業性目的C.對推動美洲社會開發有一定作用D.說明新航路開辟傳播了資本主義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由材料可知,哥倫布把歐洲的生產工具、生產方式以及農作物、家畜等帶到美洲,這推動了美洲社會的開發,故選C項;“開啟了”一詞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的支持者是西班牙王室,排除B項;哥倫布傳播的是歐洲傳統的生產工具,不能代表“資本主義”,排除D項。6.(2024·南通一模)1581年,葡萄牙人開始將中國絲綢和印度棉紡織品,以及一些奴隸從澳門運送到馬尼拉,再轉裝到西班牙大帆船上,運往美洲和西班牙。葡萄牙船只則在馬尼拉裝載西班牙大帆船從美洲運來的白銀,返回澳門或果阿。此時的葡萄牙 ( )A.壟斷太平洋貿易B.參與全球貿易網絡的構建C.熱衷于商品輸出D.得益于世界市場基本形成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葡萄牙人在太平洋貿易的各個環節都發揮了一定作用,體現了其對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具有一定推動作用,故選B項;葡萄牙人也要使用西班牙的帆船運輸,“壟斷”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表明這一時期商品出口國主要是中國和印度等,并非葡萄牙,排除C項;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7.(2024·煙臺一模)17世紀中期,西歐出版了各種類型的新式地圖與地圖集,甚至傳統書商也開始在書籍中添加一些地圖插頁或者封面,配合這一時期流行的冒險故事和游記文學。這主要是因為 ( )A.外部空間知識的更新B.商業革命的興起C.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D.印刷技術的傳入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17世紀中期歐洲地圖市場興盛,流行新式地圖、冒險故事和游記文學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由于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使西歐人對歐洲以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認識,外部空間知識得到了更新,故選A項;新航路開辟后商業革命興起,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當時歐洲流行冒險故事和游記文學是受到海外殖民擴張和探險的影響,與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15世紀活字印刷術已經傳入歐洲,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8.(2024·廣州一模)中世紀的歐洲,市場交換的價格往往是按照習俗和慣例來制訂;16—17世紀,交換的價格逐漸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制訂。這一變化 ( )A.得益于商品經濟的發展B.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興起C.促進了文化交流國際化D.取決于貿易中心的轉移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17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發展,市場交換的價格不再像中世紀按照習俗和慣例定價,而是根據供求關系制定,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故選A項;人文主義興起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歐洲”,不是“國際化”,排除C項;材料與貿易中心的轉移無關,排除D項。9. 15世紀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從非洲運走黃金27.6萬公斤,平均每年約2 760公斤。1521—1544年間,西班牙從美洲每年運回黃金2 900公斤,白銀30 700公斤;1545—1560年間,運回的黃金和白銀達到平均每年5 500公斤和24.6萬公斤。這種現象 ( )A.表明西歐成為世界貿易中心B.促成世界貿易規模不斷擴大C.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D.促進了世界物種的大交流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量的黃金、白銀流入歐洲,引發了價格革命,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封建制度瀕于解體,故選C項。10. 1750年至1850年,小麥逐漸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歐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專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窮人奢望的食品。這一變化說明物種交流 ( )A.擴大了經濟文化的交流B.促進了歐洲人口的增長C.改善了歐洲的飲食結構D.帶來了世界文明的交融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物種在世界范圍內交流,小麥進入歐洲,改善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與習慣,故選C項;“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人口的增長,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單方面涉及小麥引入歐洲豐富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體現不出“交融”,排除D項。符合上述全部描述的是 ( )A.15世紀的葡萄牙 B.17世紀的荷蘭C.16世紀的西班牙 D.18世紀的英國11.(2024·河北高考)以下是對新航路開辟后某國家的描述:15678910111223413141516√①商人和水手正在全世界積極擴展它的經濟領域。②創立東印度公司,授予其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的貿易壟斷權。③在北美洲建有殖民地,首府是新阿姆斯特丹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創立東印度公司”“在北美洲建有殖民地,首府是新阿姆斯特丹”及所學知識可知,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荷蘭當時的國家議會授權該公司貿易壟斷權,與此同時,荷蘭在北美洲建有殖民地,首府是新阿姆斯特丹,故選B項。12. 16、17世紀,法國多次頒布禁奢令,先是禁止所有人穿著金銀絲錦緞、刺繡和絲絨,又禁止在服裝中使用金銀,最后禁止穿著來自外國的織物、絲質花邊等。這反映了法國 ( )A.注重資本的原始積累 B.限制貴族勢力的發展C.深受禁欲主義的影響 D.采取抑制商業的政策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材料述及的時間是16、17世紀,主要內容是“禁奢”,即禁止奢侈浪費,據此可知,材料所述史實反映出法國受重商主義影響,比較重視資本原始積累,故選A項;材料述及的是法國“所有人”,并不僅僅是“貴族”,排除B項;禁欲主義是一種要求人們嚴酷節制肉體欲望的道德理論和生活方式,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禁奢令”即禁止奢侈浪費,并沒有涉及“禁止”商業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13.新航路開辟后,為了分散海運投資的風險,商人們采取了“入伙”制度,入伙的回報是“分紅”,最初是每一次航行簽訂一次契約,確定股份比例,后來代之以航運公司統一發行股票,市民、貴族、政府官員都可以買,成為航運公司投資人。這表明 ( )A.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 B.經濟投機意識逐漸增長C.航運公司主導海外擴張 D.遠洋貿易投資風險降低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在“入伙”制度下,每次航行的合作較為短期和個體化;而航運公司發行股票則形成了更具規模和規范性的商業運作模式,實現了資本的集中和更廣泛的籌集,商業經營形式發生了變化,A項正確;材料表明的是經濟投資而非“投機”,排除B項;航運公司主導海外擴張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入伙會分散風險,但不會直接降低風險,排除D項。14. 1609年,荷蘭的格勞秀斯發表《海洋自由論》,主張海洋應自由利用;1635年,英國的塞爾登發表《海洋封閉論》,則認為英國君主有權占有四周的海洋。這反映出當時 ( )A.海外殖民競爭激烈 B.自由市場初步形成C.英國荷蘭勢均力敵 D.商業聯系日益緊密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1609年”“1635年”可知,此時處于早期殖民擴張時期,格勞秀斯和塞爾登的觀點體現出各國對海外勢力的爭奪,即海外殖民競爭激烈,故選A項;19世紀中期自由市場初步形成,排除B項;此時荷蘭實力強于英國,排除C項;材料強調對海洋的重視,與此時的殖民擴張密切相關,并非商業聯系,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早期西方史學家在論述本國的殖民活動時,常常站在本國立場,將自己國家的侵略行為視為傳播文明的義舉。后來,越來越多的西方史學家轉變視角,開始以更全面的眼光反思殖民活動,承認殖民者和殖民主義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殘。這一變化 ( )A.說明后來的史學家看待歷史通常更加公正B.體現出西方的史學家深受唯物史觀的影響C.推動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D.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和西歐中心地位的動搖√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早期西方史學家對殖民擴張持贊賞態度,而后來的西方史學家則全面、多角度去思考殖民問題,這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和西歐中心地位的動搖,故選D項;早期史學家也會有客觀公正的歷史認識,排除A項;材料中的變化與唯物史觀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強調民族解放運動,排除C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二、非選擇題16.(2024·湛江一模)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16—18世紀的大西洋貿易包括傳統意義上的三角貿易和直接貿易渠道。隨著大西洋貿易的發展,英國工業經濟迅速發展,棉紡織業、玻璃制造業、絲織業、肥皂業等新的工業部門也建立并發展起來。如果以1700年的出口工業指數為100,1800年時英國出口工業指數為544。英國的出口工業中原料加工再出口工業占相當大的15678910111223413141516比重,如1700年煙草、亞麻、印花布和糖的再出口占總出口工業品的三分之二。法國的工業生產也因大西洋貿易對工業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國出口的工業品占到了出口總額的34.2%。——摘編自于民《16—18世紀的大西洋貿易與現代早期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15678910111223413141516(1)指出材料一中16—18世紀大西洋貿易的形式,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歷史影響。(8分)答案:形式:三角貿易(或奴隸貿易)和直接貿易。影響:加速了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使世界各地區間的貿易聯系日益加強,有利于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大量損失和經濟上的落后;導致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等等。15678910111223413141516材料二 幾百年來,歐洲都從亞洲進口大量香料、絲等產品,卻很少有產品出口到亞洲。西班牙征服美洲,為歐洲提供了暫時的解決辦法。新大陸的金、銀大量輸往亞洲,其中可能有一半運往中國,以換取歐洲人真正能消費的東西。中國實際上是16—18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入國,南海成為世界貿易中心。——摘編自彭慕蘭《貿易打造的世界》15678910111223413141516(2)根據材料二,分析16—18世紀中國南海成為世界貿易中心的原因。(7分)答案:原因:新航路開辟后貿易中心的轉移;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歐洲工業革命尚未完成,中國傳統手工業仍具優勢;歐洲對東方商品需求的增加;全球商業聯系日益密切。第三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歷|史|時|空|定|位||整|體|印|象|感|知|14世紀至19世紀中后期是世界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掠奪,一方面使世界市場開始逐漸形成,另一方面又中斷了非洲和美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建構了一套政治框架。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為了獲得相應的政治和經濟權利開展了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政治革命,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細|化|階|段|特|征|政治 王權加強催生了民族國家誕生;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在資本主義相對發達的國家先后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封建秩序被打破,并實現了國家獨立和統一,資本主義制度在英、法、美、德、俄、日等國紛紛建立經濟 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迅速發展,歐洲國家普遍實行重商主義政策(16—18世紀),工場手工業時代到來;新航路開辟后,通過殖民擴張和掠奪,歐洲出現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隨著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封建制度加速衰落思想 文化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批判封建思想,蘊含人文精神的文學藝術逐漸興起,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歐洲近代科學的興起和發展,歐洲近代自然科學萌發,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提出,標志著近代科學正式形成,并為啟蒙運動提供了理論武器國際 關系 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國相對隔絕孤立的狀態,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殖民擴張和爭霸成為這一時期國際關系的主要特征第一講 走向整體的世界理綱要記要點1.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是新航路開辟的主要標志。2.歐洲人繼續進行海上探險,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全球海路大通,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3.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跨區域大范圍的傳播和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隨著海上航路的擴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4.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的殖民掠奪,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歐洲資本主義獲得發展。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一、新航路開辟1.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經濟根源 14—15世紀,西歐 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社會根源 《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廣泛流傳精神動力 傳播基督教的狂熱;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政治根源 歐洲君主強化王權,積極擴張,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積極支持海上探險活動技術條件 造船和航海技術進步大,地理知識日益豐富直接原因 奧斯曼帝國威脅東西方之間陸路貿易通道的安全2.主要航線時間 航海家 方向 航線1487—1488年 迪亞士 向東 帶領船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的 1492年 哥倫布 向西 從歐洲到美洲1497—1498年 達·伽馬 向東 從歐洲繞道非洲到達印度和東方1519—1522年 麥哲倫 向西 麥哲倫船隊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 3.其他航路的開辟(1)航線開辟北大西洋海上航線 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 ;16世紀,法國人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 北冰洋海上航線 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17世紀初,哈得遜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俄羅斯人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南半球海上航線 1578年,英國人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 。1642—1643年,荷蘭人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時,到達 和塔斯馬尼亞島 (2)主要影響:進一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開辟了眾多重要的新航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二、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人口遷移:美洲族群變化 【選擇性必修3·P38、39】(1)變化族群變化 原因 族群現狀印第安人銳減 殖民掠奪和傳染病 秘魯等國印第安人較多,美國“保留地”黑人族群出現 殖民者販賣黑奴 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占多數白人族群出現 歐洲移民涌入 美國和加拿大白人占大多數混血族群出現 美洲各族群交融 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2)影響①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混血人種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②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2.食物物種交流 【選擇性必修2·P8—12】(1)美洲物種的外傳玉米 16世紀中葉起,在 廣泛種植。明朝時傳入中國,到鴉片戰爭前,玉米種植遍布全國 馬鈴薯 16世紀末,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番茄 18世紀中葉在歐洲開始作食用栽培;明朝萬歷年間,引入中國辣椒 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 時,傳入中國 (2)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歐亞作物的傳入 小麥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 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 禽畜的傳入 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畜傳入美洲,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3)物種交流的影響積極性 ①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②改變了當地的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影響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③推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發展消極性 ①馬、牛、羊來到美洲,繁殖的數量遠遠超出了土地承載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種植農作物,導致原始森林被濫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破壞。 ③中國引入玉米、甘薯擴大了耕地面積,導致了 3.疾病的傳播因素 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表現 歐洲人將 、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 影響 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會的解體,使得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三、早期殖民擴張1.表現葡萄牙 16世紀,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 等地建立殖民據點和商站 西班牙 以美洲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 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荷蘭、英國和法國 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2.影響(1)對亞、非、美洲: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美洲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殺,很多非洲人在 中成為奴隸,亞洲古老帝國受到沖擊。 (2)對歐洲①商業革命: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 沿岸,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 ②價格革命: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導致 、物價上漲、投機活躍。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 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 ③資本積累:殖民掠奪、商業貿易和 中獲得的財富最終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3)對人類社會: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四、商品的世界性流動1.全球貿易網絡初步形成(1)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城市地位下降,里斯本、塞維利亞、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先后成為國際貿易的中心。【選擇性必修2·P43】(2) 貿易興起,形成罪惡的“三角貿易”。 (3)以中國為中心的白銀貿易澳門中 轉貿易 以 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和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導致大量白銀流入中國 太平洋 貿易 西班牙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西班牙的“ ”,運載中國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白銀運回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 2.商業經營方式變化 【選擇性必修2·P43、44】經營方式 主要史實商品交易所 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 開業 創立銀行 1694年,英格蘭銀行創立,是最早全面發揮中央銀行各項職能的銀行證券交易所 17世紀后, 的證券交易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的中心 百貨公司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在法國 開業 有限責任公司 1892年,德國出現有限責任公司 貿易公司 英國和荷蘭分別成立 ,荷蘭和法國分別成立西印度公司。國家授予其種種特權,在世界各地經營壟斷貿易,進行殖民掠奪 3.商品種類增多 【選擇性必修2·P45】(1)煙草、咖啡、可可和茶葉等紛紛進入歐洲市場,香料大量涌入歐洲等地。(2)16世紀起,奴隸也成為貿易商品。(3)18世紀后期開始,英美等國商人開始向中國販運鴉片。4.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16世紀 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貿易中居主導地位17世紀 上半葉 荷蘭取代西班牙、葡萄牙的主導地位,被稱為“海上馬車夫”17世紀 下半期 英國打敗荷蘭等國,逐漸控制了海上貿易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概|念|闡|釋|1.資本原始積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前,通過暴力等非正當手段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生產資料聚集在少數人手里的過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一方面用暴力的手段迫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積累資本,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另一方面用武力征服殖民地、販賣奴隸等手段來聚斂財富。2.商業革命: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商業經濟領域產生的一次重大變革,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它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促進了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同時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3.價格革命:新航路開辟后,隨著早期殖民擴張,美洲白銀大量流入西班牙,再從西班牙流向熱那亞,最后甚至流入奧斯曼帝國。在白銀流動的過程中,物價迅速上漲,貨幣貶值,投機活躍。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西班牙的物價上漲了大約四倍,其他歐洲國家雖然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但它們傳統的經濟關系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這一時期的物價猛漲對歐洲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為價格革命。主題(一) 新航路的開辟與早期殖民擴張[史料探究]1.從新航路開辟的原因看材料一 如果從整體上講,他們(土耳其人)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他們的聲名狼藉的消極和保守主義而增加向東方交通的困難……葡萄牙海外探險先于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被威尼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排擠的熱那亞和佛羅倫薩商人轉而支持西葡兩國開辟新的航路,因此推動葡萄牙尋找向亞洲的繞好望角之路。——摘編自王三義《“土耳其人阻斷商路說”與西方近東殖民》探究1 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中關于新航路開辟的“新觀點”,并闡釋理由。2.從三角貿易的影響看材料二 滿載著槍支、紡織品、鐵器和奢侈品等貨物的商船,從利物浦等歐洲港口“出程”;到達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換被掠來的非洲黑人,然后經大西洋西航到美洲,此為“中程”;商船到達美洲后,以這些黑人換取蔗糖、咖啡、煙草、棉花等物品,再運回歐洲,此乃“歸程”。一次三角貿易的航程,大約需時半年,可做三筆生意,獲得數倍的利潤。利物浦等城市因此興盛起來。——摘編自艾里克·威廉斯《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歐洲殖民者的三角貿易。[史論形成]1.新航路開辟與經濟發展、文化進步之間的關系(1)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有利于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沖擊了西歐思想界,有利于思想解放。(2)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可能;新航路的開辟證實了“地圓說”,促進了科學的進步。(3)14到15世紀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是新航路開辟和文藝復興的共同根源,這兩大事件又共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西歐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對世界市場 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越來越多的國家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促進了世界的一體化對殖民國家 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殖民地 殖民主義是災難和禍害,造成了亞、非、拉地區的落后;但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有利于殖民地的發展和進步對國際關系 由于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爭霸戰爭主題(二)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史料探究]1.從食物物種的交流看材料一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美洲作物向外傳播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除農作物外,歐洲移民還把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畜傳入了美洲。——摘編自人教版歷史材料《選擇性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并說明16世紀以來物種傳播的特點。2.從近代商業貿易的新變化看材料二 全球貿易開始令古老的地中海貿易黯然失色。比利時的安特衛普迅速成為其中一個嶄露頭角的國際市場和世界經濟中心。大西洋諸島生產出的砂糖先集中到安特衛普,再銷往歐洲各地。在16世紀安特衛普的市場上,有英國的毛紡織品、北歐波羅的海地區的谷物、葡萄牙人從亞洲運回的胡椒和香料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買賣世界各地的商品,好不熱鬧。當時一位意大利歷史學家因此感嘆道:“去一趟安特衛普的交易所,就能聽到世界各地的語言。”——摘編自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探究2 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16世紀的安特衛普為例,說明當時歐洲在商業貿易方面所出現的新變化,用一句話指出16世紀的安特衛普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史論形成]1.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特點歐洲具有主導性 伴隨歐洲的殖民擴張進行內容具有豐富性 包括糧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范圍具有全球性 美洲的物種陸續傳播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結果具有兩重性 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也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了影響時間具有長期性 新航路開辟后,伴隨著殖民擴張開始了物種交流。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物種交流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2.新航路開辟引發商品世界性流動市場空間范圍擴大 歐洲的商人們開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業聯系,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達市場貿易商品種類增多 美洲的玉米、煙葉、蔗糖和馬鈴薯,亞洲的香料、絲綢、茶葉,非洲的珍珠和象牙等,都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商品市場聯系便捷 直接溝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運輸的速度和運載量迅速擴大市場資本總額和貿易總額增長 新航路開辟后,黃金、白銀大量流入歐洲,商業資本增多“1.17 全球聯系的建立”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 題組(一)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1.(2024·新課標卷)16世紀上半葉,航海家在太平洋開發了連接美洲和亞洲的東風帶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從菲律賓群島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紀初,荷蘭人利用西風帶環球航行。16至17世紀的航海活動 ( )A.激發“地圓說”的形成B.表明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C.導致陸路貿易基本停滯D.促進了貴金屬的全球流動2.(2023·海南高考)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D.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題組(二) 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3.(2024·甘肅高考)16世紀下半葉,西、葡、法三國爭相殖民美洲。1562年,西班牙國王下令繪制了當時最大的美洲地圖,要求特別標注出各國的領地分布;地圖刊印后,在西歐廣為發行。西班牙國王此舉旨在 ( )A.彰顯西班牙擁有高超繪圖水平B.通過大量刊行該地圖賺取利潤C.明確西班牙在美洲的勢力范圍D.向西歐普及美洲相關地理知識4.(2024·湖北高考)1669年,國際貿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設立了多達1 800盞街燈,由100名城市點燈人負責運營。該市還雇傭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邏。造訪該城的來客紛紛注意到這里少有犯罪和騷亂。同期,倫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燈籠的光輝之中。17世紀末,歐洲人第一次馴服了夜晚。據此可推斷 ( )A.西歐海外活動獲利豐厚 B.科學發展拓展人類活動空間C.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變 D.工業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價值發掘]1.拓展發掘:由第1題可以印證以下信息:(1)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之前,地圓說就已經廣泛傳播;(2)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3)16至17世紀的航海活動雖然極大地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但陸路貿易并沒有因此“基本停滯”。實際上,多種貿易方式在這一時期并存。2.易錯提醒:第2題,材料體現的是可可豆的傳播與生產加工,很多考生只關注到了這一表象而誤選A項。作答此類題目時一定要看清設問:根本原因。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進行,使可可豆的生產和加工技術不斷改進,這擴大了巧克力的市場供應,所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是推動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3.拓展發掘:由第4題可以印證:由阿姆斯特丹“街燈”的數量來看,阿姆斯特丹城市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由阿姆斯特丹“街燈”的設置和運營,以及夜晚巡邏可見,17世紀歐洲發達城市的治理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由“來客”的驚嘆可知,當時歐洲很多城市的治安管理比較混亂,犯罪和騷亂很多。(2024·湖北高考)[物質與文明](12分) 文明通過不斷吸收、創造新物品而獲得成長,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有學者指出,物品與文明的關系有以下幾種類型:類型 含義 事例一 一件物品的普遍傳播,影響眾多人的生活 美洲大陸的土豆、辣椒等作物傳入歐亞大陸,引發生活方式改變二 一批新物品應社會變革而生 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適應了工業化時代城市擴張的需要三 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體系 內燃機、電子計算機等關鍵物品誕生,輻射出以其為中心的一個個新物品體系在上述三種類型中任選其一,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第一講 走向整體的世界融通教材一、1.商品經濟 2.好望角 環球航行 3.(1)紐芬蘭島 合恩角 新西蘭二、2.(1)南歐地區 明朝 (2)水稻 (3)水土流失 3.天花三、1.澳門 菲律賓 2.(1)三角貿易 (2)①大西洋 ②貨幣貶值 商業資產階級 ③奴隸貿易四、1.(2)大西洋 (3)澳門 馬尼拉大帆船 2.安特衛普 倫敦 巴黎 股份制 東印度公司 主題探究主題(一)探究1 提示:“新觀點”:新航路開辟并非因為奧斯曼帝國阻斷傳統商路。理由:葡萄牙的海外探險早于奧斯曼帝國的崛起;熱那亞和佛羅倫薩商人支持西葡兩國開辟新航路。探究2 提示: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大肆殖民擴張。在美洲,歐洲殖民者大肆屠殺印第安人,導致美洲種植園缺乏大量勞動力。歐洲殖民者為補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勞動力,從歐洲出發乘船到非洲,擄獲黑人后運往美洲,把黑奴賣給美洲的種植園主,帶著金銀和歐洲需要的經濟作物返回歐洲。罪惡的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大量精壯勞動力,社會經濟倒退,文明衰落。但卻使歐洲奴隸販子大發橫財,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方式之一,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給美洲帶來充足的勞動力,加速了美洲開發,促進美洲殖民經濟的發展。主題(二)探究1 提示:種類多:糧食類、果蔬類、經濟作物類、畜禽類;范圍廣:涉及歐、亞、非、美各洲;用途:以食物為主;雙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種的外傳,也有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探究2 提示:新變化: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種類豐富;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或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一些高級奢侈品變為大眾化商品;出現世界級的商品中轉集散地等。地位:新興的國際市場和世界經濟中心之一。對“標”訓練1.D 2.C 3.C 4.A大題增分高分示例1 選擇類型一論題:新物種的傳播改變社會生活。論述:新航路開辟之后,各大洲物種開啟了全球范圍的傳播進程。歐亞大陸的小麥、水稻等作物傳播到美洲;美洲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傳播到歐亞非地區,這些物種的傳播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各地的社會生活。明清時期,玉米、甘薯等美洲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并廣泛種植,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飲食結構,在迅速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新航路開辟之后,馬鈴薯在歐洲的廣泛種植不僅改變了當地的飲食結構、豐富了食物種類,而且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原產于非洲的咖啡在全世界傳播,成為人們的主要飲料之一,威尼斯商人開設的咖啡館很快風靡歐美,成為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新物種的傳播從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等方面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極大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閱卷評點:本題的主題是“物質與文明”,而本示例的論題與主題完全照應,立意正確。在論述時,通過世界物種的交流與傳播及其帶來的影響切入,環環相扣,邏輯關系緊密。結論是升華,上升了高度,回應了主題,得分可在10分以上。高分示例2 選擇類型二論題:工業革命與城市現代化推動社會物質變革。論述: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現代化的進程。在生產及生活領域,工廠制度不斷完善,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準則,手表和公共場所的標準鐘逐漸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新物品。同時隨著城市化不斷發展,城市中的基礎設施也因新的工業產品的應用而不斷完善,如電梯、鋼筋混凝土技術的發明,集中制冷和供暖技術的推廣以及私人衛生間的普及,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鋼鐵管道用于水網建設,氣燈、電燈相繼出現,電報、電話逐漸普及,使人們生活更加便利。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車、地鐵、汽船和飛機等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出行效率。工業革命推動物質變革,更深刻地塑造了現代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這些新物品的出現使人類社會邁向了一個更加高效、便捷的新時代。閱卷評點:本示例選取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內容作為論題,從工業革命、工廠制度的確立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切入論述,可謂用心良苦。該論述從現實生活入手,選取素材角度較廣,論據充分且結論也照應了主題,也是一個上乘之作。13 / 14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五) 走向整體的世界一、選擇題1.明萬歷年間,國人記載“紅毛夷”來華,“善賈,喜中國繒絮財物。往往裝銀錢大舶中,多者數百萬,浮海外之旁屬國,市漢繒絮財物以歸”;因其又與日本通商,明政府擔憂其與倭寇勾結為患,對其十分排斥。“紅毛夷”應是當時的 (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C.荷蘭人 D.英國人2.(2024·汕頭一模)1498年2月,達·伽馬到達非洲東海岸莫桑比克港。據船隊記載,該港有許多阿拉伯人在此經商,并對船隊很友好,但獲知其來歷后,表現出明顯的敵視,并拒絕再供應淡水和食物。達·伽馬用炮轟擊阿拉伯人,并搶奪其船只離去。這場沖突的實質是 ( )A.新航路對舊航路構成的挑戰B.殖民地人民對殖民者的反抗C.對世界經濟中心地位的爭奪D.海上商路與陸上商路的較量3.(2024·天津河東區一模)下圖為16世紀關于馬尼拉大帆船的版畫。下列選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A.能證明葡萄牙是當時航海貿易強國B.可用于研究近代太平洋貿易的發展C.海外貿易成為藝術創作的主流題材D.體現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4.下圖為1500年至1799年間,從歐洲出發,前往亞洲海域貿易前三名國家的船只數量變化圖。該圖中的甲、乙、丙三國分別是 ( )A.西班牙、英國、荷蘭 B.荷蘭、英國、西班牙C.葡萄牙、荷蘭、英國 D.英國、葡萄牙、荷蘭5.(2024·北海一模)哥倫布在第二次航行時有17艘大船,帶有教士、士兵、農民、工匠等,船上載有農業工具、小麥、大麥、柑橘、檸檬、甜瓜的種子、甘蔗幼苗和牛、馬、驢、豬、羊等家畜,以及開礦用的炸藥和機械。這 ( )A.開啟了世界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B.反映了葡萄牙擴張的商業性目的C.對推動美洲社會開發有一定作用D.說明新航路開辟傳播了資本主義6.(2024·南通一模)1581年,葡萄牙人開始將中國絲綢和印度棉紡織品,以及一些奴隸從澳門運送到馬尼拉,再轉裝到西班牙大帆船上,運往美洲和西班牙。葡萄牙船只則在馬尼拉裝載西班牙大帆船從美洲運來的白銀,返回澳門或果阿。此時的葡萄牙 ( )A.壟斷太平洋貿易B.參與全球貿易網絡的構建C.熱衷于商品輸出D.得益于世界市場基本形成7.(2024·煙臺一模)17世紀中期,西歐出版了各種類型的新式地圖與地圖集,甚至傳統書商也開始在書籍中添加一些地圖插頁或者封面,配合這一時期流行的冒險故事和游記文學。這主要是因為 ( )A.外部空間知識的更新 B.商業革命的興起C.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 D.印刷技術的傳入8.(2024·廣州一模)中世紀的歐洲,市場交換的價格往往是按照習俗和慣例來制訂;16—17世紀,交換的價格逐漸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制訂。這一變化 ( )A.得益于商品經濟的發展B.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興起C.促進了文化交流國際化D.取決于貿易中心的轉移9.15世紀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從非洲運走黃金27.6萬公斤,平均每年約2 760公斤。1521—1544年間,西班牙從美洲每年運回黃金2 900公斤,白銀30 700公斤;1545—1560年間,運回的黃金和白銀達到平均每年5 500公斤和24.6萬公斤。這種現象 ( )A.表明西歐成為世界貿易中心B.促成世界貿易規模不斷擴大C.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D.促進了世界物種的大交流10.1750年至1850年,小麥逐漸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歐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專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窮人奢望的食品。這一變化說明物種交流 ( )A.擴大了經濟文化的交流B.促進了歐洲人口的增長C.改善了歐洲的飲食結構D.帶來了世界文明的交融11.(2024·河北高考)以下是對新航路開辟后某國家的描述。符合下述全部描述的是 ( )①商人和水手正在全世界積極擴展它的經濟領域。 ②創立東印度公司,授予其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的貿易壟斷權。 ③在北美洲建有殖民地,首府是新阿姆斯特丹A.15世紀的葡萄牙 B.17世紀的荷蘭C.16世紀的西班牙 D.18世紀的英國12.16、17世紀,法國多次頒布禁奢令,先是禁止所有人穿著金銀絲錦緞、刺繡和絲絨,又禁止在服裝中使用金銀,最后禁止穿著來自外國的織物、絲質花邊等。這反映了法國 ( )A.注重資本的原始積累 B.限制貴族勢力的發展C.深受禁欲主義的影響 D.采取抑制商業的政策13.新航路開辟后,為了分散海運投資的風險,商人們采取了“入伙”制度,入伙的回報是“分紅”,最初是每一次航行簽訂一次契約,確定股份比例,后來代之以航運公司統一發行股票,市民、貴族、政府官員都可以買,成為航運公司投資人。這表明 ( )A.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B.經濟投機意識逐漸增長C.航運公司主導海外擴張D.遠洋貿易投資風險降低14.1609年,荷蘭的格勞秀斯發表《海洋自由論》,主張海洋應自由利用;1635年,英國的塞爾登發表《海洋封閉論》,則認為英國君主有權占有四周的海洋。這反映出當時 ( )A.海外殖民競爭激烈 B.自由市場初步形成C.英國荷蘭勢均力敵 D.商業聯系日益緊密15.早期西方史學家在論述本國的殖民活動時,常常站在本國立場,將自己國家的侵略行為視為傳播文明的義舉。后來,越來越多的西方史學家轉變視角,開始以更全面的眼光反思殖民活動,承認殖民者和殖民主義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摧殘。這一變化 ( )A.說明后來的史學家看待歷史通常更加公正B.體現出西方的史學家深受唯物史觀的影響C.推動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D.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和西歐中心地位的動搖二、非選擇題16.(2024·湛江一模)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16—18世紀的大西洋貿易包括傳統意義上的三角貿易和直接貿易渠道。隨著大西洋貿易的發展,英國工業經濟迅速發展,棉紡織業、玻璃制造業、絲織業、肥皂業等新的工業部門也建立并發展起來。如果以1700年的出口工業指數為100,1800年時英國出口工業指數為544。英國的出口工業中原料加工再出口工業占相當大的比重,如1700年煙草、亞麻、印花布和糖的再出口占總出口工業品的三分之二。法國的工業生產也因大西洋貿易對工業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國出口的工業品占到了出口總額的34.2%。——摘編自于民《16—18世紀的大西洋貿易與現代早期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材料二 幾百年來,歐洲都從亞洲進口大量香料、絲等產品,卻很少有產品出口到亞洲。西班牙征服美洲,為歐洲提供了暫時的解決辦法。新大陸的金、銀大量輸往亞洲,其中可能有一半運往中國,以換取歐洲人真正能消費的東西。中國實際上是16—18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入國,南海成為世界貿易中心。——摘編自彭慕蘭《貿易打造的世界》(1)指出材料一中16—18世紀大西洋貿易的形式,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歷史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16—18世紀中國南海成為世界貿易中心的原因。(7分)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五)1.選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萬歷(1573—1620年)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再據“紅毛夷”“善賈”可知,航海商貿活動興盛,與當時閉關鎖國的日本保持通商關系,綜合分析,“紅毛夷”為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故選C項。2.選A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達·伽馬開辟到達印度的新航路之前,阿拉伯人掌控著印度洋的貿易,因此達·伽馬船隊與阿拉伯人的沖突實質上是新航路對舊航路構成的挑戰,故選A項;當時達·伽馬并未對非洲進行殖民統治,排除B項;此時處于新航路開辟的初期,“對世界經濟中心地位的爭奪”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選B 馬尼拉大帆船是新航路開辟后太平洋貿易的典型代表,材料描繪了當時馬尼拉大帆船聚集在海面的場景,可以用來研究近代太平洋貿易發展的情況,故選B項;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是西班牙主導的海上貿易,與葡萄牙無關,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到其他類型的藝術創作題材,且未進行比較,無法得出海外貿易成為藝術創作的主流題材的結論,排除C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4.選C 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最先進行對外擴張的國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其船只數量最多;17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代”,荷蘭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造船業壟斷海上貿易,從事海上殖民掠奪,船只數量最多;通過三次英荷戰爭,18世紀英國打敗荷蘭,確立海上霸權,船只數量迅速上升;故甲、乙、丙三國分別是葡萄牙、荷蘭、英國,C項符合題意。5.選C 由材料可知,哥倫布把歐洲的生產工具、生產方式以及農作物、家畜等帶到美洲,這推動了美洲社會的開發,故選C項;“開啟了”一詞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的支持者是西班牙王室,排除B項;哥倫布傳播的是歐洲傳統的生產工具,不能代表“資本主義”,排除D項。6.選B 據材料可知,葡萄牙人在太平洋貿易的各個環節都發揮了一定作用,體現了其對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具有一定推動作用,故選B項;葡萄牙人也要使用西班牙的帆船運輸,“壟斷”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表明這一時期商品出口國主要是中國和印度等,并非葡萄牙,排除C項;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7.選A 據材料可知,17世紀中期歐洲地圖市場興盛,流行新式地圖、冒險故事和游記文學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由于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使西歐人對歐洲以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認識,外部空間知識得到了更新,故選A項;新航路開辟后商業革命興起,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當時歐洲流行冒險故事和游記文學是受到海外殖民擴張和探險的影響,與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15世紀活字印刷術已經傳入歐洲,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8.選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17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發展,市場交換的價格不再像中世紀按照習俗和慣例定價,而是根據供求關系制定,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故選A項;人文主義興起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歐洲”,不是“國際化”,排除C項;材料與貿易中心的轉移無關,排除D項。9.選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量的黃金、白銀流入歐洲,引發了價格革命,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封建制度瀕于解體,故選C項。10.選C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物種在世界范圍內交流,小麥進入歐洲,改善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與習慣,故選C項;“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人口的增長,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只單方面涉及小麥引入歐洲豐富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體現不出“交融”,排除D項。11.選B 據材料“創立東印度公司”“在北美洲建有殖民地,首府是新阿姆斯特丹”及所學知識可知,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荷蘭當時的國家議會授權該公司貿易壟斷權,與此同時,荷蘭在北美洲建有殖民地,首府是新阿姆斯特丹,故選B項。12.選A 材料述及的時間是16、17世紀,主要內容是“禁奢”,即禁止奢侈浪費,據此可知,材料所述史實反映出法國受重商主義影響,比較重視資本原始積累,故選A項;材料述及的是法國“所有人”,并不僅僅是“貴族”,排除B項;禁欲主義是一種要求人們嚴酷節制肉體欲望的道德理論和生活方式,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禁奢令”即禁止奢侈浪費,并沒有涉及“禁止”商業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13.選A 據材料可知,在“入伙”制度下,每次航行的合作較為短期和個體化;而航運公司發行股票則形成了更具規模和規范性的商業運作模式,實現了資本的集中和更廣泛的籌集,商業經營形式發生了變化,A項正確;材料表明的是經濟投資而非“投機”,排除B項;航運公司主導海外擴張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入伙會分散風險,但不會直接降低風險,排除D項。14.選A 據材料“1609年”“1635年”可知,此時處于早期殖民擴張時期,格勞秀斯和塞爾登的觀點體現出各國對海外勢力的爭奪,即海外殖民競爭激烈,故選A項;19世紀中期自由市場初步形成,排除B項;此時荷蘭實力強于英國,排除C項;材料強調對海洋的重視,與此時的殖民擴張密切相關,并非商業聯系,排除D項。15.選D 據材料可知,早期西方史學家對殖民擴張持贊賞態度,而后來的西方史學家則全面、多角度去思考殖民問題,這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和西歐中心地位的動搖,故選D項;早期史學家也會有客觀公正的歷史認識,排除A項;材料中的變化與唯物史觀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強調民族解放運動,排除C項。16.(1)形式:三角貿易(或奴隸貿易)和直接貿易。影響:加速了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使世界各地區間的貿易聯系日益加強,有利于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大量損失和經濟上的落后;導致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等等。(2)原因:新航路開辟后貿易中心的轉移;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歐洲工業革命尚未完成,中國傳統手工業仍具優勢;歐洲對東方商品需求的增加;全球商業聯系日益密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單元 第一講 走向整體的世界.pptx 第三單元 第一講 走向整體的世界.docx 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五) 走向整體的世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