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單元 第一講 中古時期的歐洲(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打包)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世界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單元 第一講 中古時期的歐洲(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打包)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世界史

資源簡介

(共105張PPT)
中古時期的世界
第二單元
|歷|史|時|空|定|位|
|整|體|印|象|感|知|
在世界歷史上,5—15世紀一般被稱為“中古時期”。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產生了西歐的封建社會;東歐的拜占庭帝國一度繁榮,俄羅斯在反抗蒙古的斗爭中逐漸崛起。在亞洲,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唐朝文化輻射東亞,日本大化改新,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先后走上封建化道路。在西非,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古國先后興起,東非、南非文明各具特色。在美洲,印第安人獨立發明了農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分別建立了美洲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帝國。
|細|化|階|段|特|征|
中古歐洲 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是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中古西歐的社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主要表現為王權國家、基督教會和城市的興起與發展。中古西歐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變的結果,具有鮮明的多元混合特色
續表
中古亞洲 領先于世界的中國、印度、阿拉伯文明不斷向外傳播,與受中國文明影響下的朝鮮文明、日本文明等交相輝映。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客觀上起到了促進伊斯蘭教傳播、傳承阿拉伯文明的作用
古代 非洲 和美洲 東非的阿克蘇姆王國、西非的加納等國、南非的大津巴布韋都充分展示了古代非洲的文明成就。以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為代表的古代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古時期的歐洲
第一講
理綱要
記要點
1.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2.中古時期,法國形成了等級君主制;英國形成議會制度,國王借助議會進行統治。在羅馬法的基礎上,英國和法國分別發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基督教的宗教倫理不僅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
3.拜占庭一度強大;俄羅斯逐漸成為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CONTENTS
目錄
01
02
05
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
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
課時跟蹤檢測
03
04
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
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
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
01
一、西歐封建社會
1.封君封臣制度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
形成 是社會動蕩和____________的產物
內涵 授予土地者為______,領取土地者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________
自然經濟
封君
服兵役
續表
影響 ①國王或皇帝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分裂割據局面
2.莊園與農奴制度
(1)莊園
歷史地位 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土地類型 由領主自營地(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和農民份地(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農奴份地和_______份地)兩部分組成。農奴和自由農民需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繳納租稅
__________ 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自由農
莊園法庭
(2)農奴制度:農奴在法律上是___________,被固著于土地上,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
3.教會專權
經濟 教會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_________
政治 教會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_______制度
精神 教會控制著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
非自由人
什一稅
等級
4.中古西歐文化 【選擇性必修3·P23、24】
(1)基本特征: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
(2)基督教文化的載體是闡述教義的《_______》以及研究教義的神學,對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圣經
(3)文學藝術:《圣經》中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成為文學藝術創作的素材;騎士文學和___________反映了封建時代和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
(4)意義: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市民文學
二、中古西歐的法律與社會治理
1.法律與教化 【選擇性必修1·P50—53】
(1)法律
西歐早期 ①日耳曼法:各日耳曼王國編纂的一批成文法,是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
②教會法:教會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
續表
中世紀后期 ①11世紀,諾曼王朝設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進行巡回審判。
②__________前后,建立在羅馬法和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遍適用的法律在英國逐漸形成。
③13世紀,英國通過《_______》,確立了___________和王權有限的原則。
④13世紀以后,法國建立在羅馬法基礎上的法律體系日益成熟
12世紀
大憲章
法律至上
(2)宗教倫理與教化
發展 基督教影響了歐洲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評價 強化了______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
教會
2.官員選拔:社會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領主;國王挑選自己的親信為官;官員只為國王和權貴服務。【選擇性必修1·P35】
莊園 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的審判,裁決糾紛
城市 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
教會 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說明:凡鋪灰底( )的教材相關鏈接,可一鍵鏈接教材原始語段
(呈現教材原始語段,有效化解學生的認知粗疏和理解障礙問題)
三、中古西歐的萌新
1.王權強化 【選擇性必修1·P10、11】
(1)背景
①封建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但國王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
②國家制度的重要特征: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
(2)法國:等級君主制
①確立:腓力四世召開___________,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
②作用: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
三級會議
(3)英國:議會制
確立 ①13世紀初,英王約翰被迫簽署限制王權的《________》。
②13世紀中后期,英國多次召開議會,議會權力有所加強。
③14世紀,議會逐漸分為上下兩院,并取得批準征稅、進行立法等重要權力
特點 國王通過議會尋求政策支持,議會以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治
大憲章
(4)影響: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城市自治
背景 ①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
②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③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
方式 通過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贏得一定程度的_________
意義 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城市支持_____,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自治權
王權
四、拜占庭與俄羅斯
1.拜占庭帝國
(1)都城______________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2)《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其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的標志性成就。
(3)建筑和雕塑:君士坦丁堡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其羅馬式穹頂而聞名。【選擇性必修3·P24】
(4)衰亡:_______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君士坦丁堡
圣索菲亞大教堂
1453
2.俄羅斯
起源 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
發展 16世紀初,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1547年,__________加冕為沙皇
擴張 17世紀末,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文化 ①特征: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東正教對俄羅斯產生了深遠影響。
②成就:史詩《________________》;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選擇性必修3·P24】
伊凡四世
伊戈爾遠征記
1.中世紀:通常指歐洲封建時代。該詞出現于文藝復興時期,本意是指古典(希臘、羅馬)文化期與古典文化“復興”期之間的時代,一般以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時限。大致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時期:封建社會形成與發展時期(5—14世紀);封建社會趨向沒落,資本主義萌芽時期(15—17世紀)。這個時期的歐
|概|念|闡|釋|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
洲沒有強有力的政權,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會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被稱作“黑暗時代”。
2.城市國家: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共和國。11世紀以后,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政治環境的穩定,一些在貿易上處于有利位置的城市,由于有比較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有較強的財力來建立自己的武裝,他們通過與封建主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等方式獲得了自治權,之后又獲得了對周圍農村的統治權,從而建立了城市共和國,如
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隨著城市共和國的興起,商品經濟、大學教育等獲得發展,市民階層崛起(后來其中一部分發展為資產階級),而且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議會與國王、封建主進行政治協商,形成了西歐具有多元特色的政治結構,并且由于城市經常和王權合作對付封建主,促進了西歐王權的加強。
3.中世紀農奴制與莊園:農奴制與莊園制互為表里,構成了西歐農村社會的基石。農奴制是中世紀西歐農業生產中控制和使用奴役勞動的諸多習慣、法律或者制度的總稱。農奴的特性在于他們必須在莊園里耕種領主自營地,受勞役地租剝削。莊園是這個時期西歐農業生產中的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莊園土地一般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莊園領主派管家主持生產,監督農民勞動,并設置莊園法庭,以加強對農民的控制。
4.等級君主制:是王權借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階層共同參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力。等級代表會議則主要掌控國家賦稅的批準權和分攤權,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開始受到重視。相對于中世紀早期的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而言,等級君主制具有進步意義,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史|學|研|究|
封君封臣制度孕育了民主與自治的精神
  雖然封君封臣制度會導致分裂和封閉,使社會進入一種安睡中的養息。在分裂和休眠狀態中的生長和變化是不容易被外人察覺到的,但對于歐洲是必要的。它孕育了民主與自治的精神,產生了權利和義務的規范,這些都是后來歐洲文明中的精髓。
——摘編自陳樂民等《歐洲文明的進程》
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
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
02
史料探究
主題(一) 中古時期西歐封建社會
1.從社會特征看
材料一 (中古時期的歐洲社會)存在一個帶有軍事性質的領主附庸集團……它與同樣帶有軍事色彩的領主、農奴制度相結合,形成一種特殊的貴族等級制度;教會開始擁有精神方面的領導權,掌握世俗的倫理和信仰。
——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的基本特征。
提示:政治上,實行封君封臣制度;經濟上,盛行莊園與農奴制度;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會占有重要地位。
2.從莊園經濟看
材料二
中世紀早期的西歐,貴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聳入云的教堂成為典型建筑。貴族都有莊園法庭的司法權,這在西歐是普遍的狀況。由地主貴族、俗人或僧侶、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圍內,對那里的居民辦理行政、征收賦稅,而國王被縮成一個陰影而已。
——摘編自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
探究2 據材料二,指出歐洲中世紀莊園土地的類型,并概述莊園的性質。
提示:土地類型: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
莊園性質: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史論形成
中古西歐社會的多元面貌
多元的社會結構 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三足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學、日耳曼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與人文精神共處
封君封臣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通過儀式性的締結方式建立一種契約關系,領主不能強加給封臣某種義務,封臣要承擔效忠領主等義務
續表
相對獨立的莊園 自給自足是西歐莊園經濟的顯著特征,同時在莊園中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領主在自己的莊園中,行使某種程度的統治權。領主擁有莊園法庭的司法權
追逐自由的城市 城市建立在商業貿易的交結點上,封建關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種保護機構來對抗領主,維護市民生活與商業貿易,為市民文化的生長提供土壤
宗教的禁欲主義與世俗的貴族文化 宗教文化宣揚對上帝、神權的敬畏,通過禁欲控制人們生活。貴族文化宣揚以忠誠為核心的騎士精神
史料探究
主題(二) 中古西歐的近代曙光
1.從城市自治的方式和特點上看
材料一 瑯城是法國北部一個比較富裕的工商業城市,它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領地上,高德理非常貪得無厭。為了擺脫高德理的統治,12世紀初,瑯城的居民湊了一大筆贖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國王路易六世買回了城市的自治權。但是,高德理背信棄義,得到錢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統治瑯城。瑯城居民聞訊十分憤怒,1112年,瑯城居民發動起義,成立“公社”,堅持斗爭,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瑯城頒發特許狀。
城市作為整體向領主交納一筆固定的稅款,稱之為包稅;而交了包稅之后,城市共同體就享有相對充分的獨立與自由,不再受領主的直接控制和任意干預。
——摘編自侯建新主編《歐洲中世紀城市、鄉村與文化》
探究1 閱讀材料一,以瑯城為例分析城市爭取自治的方式以及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特點。
提示:方式:與封建主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
特點:經濟地位突出、自治、相對獨立和自由。
2.從中世紀城市產生的影響看
材料二 城市是文明的標志。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日耳曼大小貴族達成封君封臣契約。隨著西歐工商業的復興和繁榮,10—11世紀起歐洲城市興起,如倫敦、巴黎、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通過金錢贖買等形式贏得自治權。自治城市大多設有自治員、市長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還采用分權制衡原則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憲政政體,并擁有相應的法治文化。從13世紀起,貨幣地租成為西歐許多莊園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領主制,農奴制逐
漸消失。14世紀,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組織長期壟斷著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貿易,成為政治上的特殊勢力。西歐出現以教士為領導、由世俗文化教育為主體、以學者為骨干的高等教育機構,出現近代高等教育體系雛形。羅馬法開始復興,一些政治學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歐城市成為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歐洲封建社會發展到頂點。
——摘編自陳曉律《中世紀歐洲城市興起》
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歐洲自治城市蘊含了哪些近現代文明因素。
提示:經濟:城市工商業發展,貨幣地租和地主制經濟流行,封建莊園經濟瓦解,推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政治:封君封臣體制、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觀上有助于王權擴張和民族國家的形成;自治城市憲政管理的初步嘗試,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礎。
文化:城市文化出現,大學興起,推動世俗教育的發展,打破教會的文教壟斷。
社會生活:世俗化價值觀形成,推動人文主義產生。
史論形成
1.全面認識中世紀西歐的城市
爭取自由的斗爭 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城市居民通過各種方式,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權,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
自由城市 13世紀,西歐許多城市成為自由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權的形式,是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
市民階層的形成及分化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形成,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資產階級
2.歐洲中世紀城市興起的意義
政治上 城市的興起使歐洲出現了新的階層——市民階層。城市與王權結盟,促使王權加強,市民階層參與政治,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和民族國家的形成
經濟上 城市興起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舊制度瓦解,孕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續表
思想上 在西歐城市市民爭取自治的過程中,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識逐步覺醒,追求自我價值、實現人性解放、謀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觀念得以張揚
文化上 隨著城市的出現,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為日后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準備
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
03
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歐洲文明的面貌。
“1.16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課標要求
題組(一) 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
1.(2024·重慶高考)11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皇室對鑄幣的控制較弱,許多鑄幣廠由教會掌控,其發行的貨幣占主導地位。法國鑄幣業被大領主控制,貨幣的原料、工藝和設計都頗為粗劣。英國王室則控制了大量鑄幣廠,每三到六年便調整貨幣設計。這表明當時西歐諸國(  )
A.教會引領貨幣經濟改革 B.封建經濟陸續走向瓦解
C.王室鼓勵鑄幣工藝創新 D.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

2.(2024·浙江6月選考)12世紀下半葉,英國建立正常的巡回審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來越多的重要案件從郡長手中抽走,納入自己手中。……他們侵入到貴族領地內,甚至侵入到獨立于郡法庭或百戶區法庭之外的特許領地和莊園,審查它們的決定,干預它們的判決”。這些做法意在 (  )
A.確立法律至上原則 B.擴大王室領地
C.瓦解封建莊園制度 D.強化國王權力

3.(2023·廣東高考)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憲章規定了國王對教會財產及諸侯領地所擁有的權利,特別是載明了國王所不能做或決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確規定封建關系的法律文件。該文件 (  )
A.明確了君主立憲制的原則 B.體現了王權有限的觀念
C.激化了王權與教會的矛盾 D.維護了市民階層的利益

4.(2024·山東高考)13世紀以前,西歐的行會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學徒、幫工不論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資格就可以成為行會成員;13世紀以后,掌握著資本和生產的富人階層控制了行會,出身貧寒的學徒、幫工面臨著更高的入會門檻,行會成員逐漸成為世襲身份。這反映出 (  )
A.技術革新速度加快 B.市場競爭日益加劇
C.城市管理體制逐步完善 D.王權對城市的控制加強

價值發掘
1.命題分析:第1題中鑄幣權的轉換,體現了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第2題中巡回審判制度的建立,體現了王權的強化;第3題中加冕憲章對王權的規定,體現了有限王權;第4題中行會入會門檻的變化,體現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這四個題目也體現了11世紀后歐洲的社會轉型,孕育著近代發展的曙光。
5.(2024·湖北高考)中世紀中前期,地中海地區的主流通貨是拜占庭帝國的蘇勒德斯金幣、阿拉伯帝國的第納爾金幣。自13世紀中葉起,佛羅倫薩的弗洛林金幣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幣取代它們,成為地中海貿易的主流通貨。這一轉變的原因是 (  )
A.意大利民族國家興起 B.封建莊園制度的成熟
C.大量貴金屬涌入歐洲 D.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價值發掘
2.易錯提醒:第5題,11—13世紀地中海貿易的主流通貨媒介的轉變,其背后考查的是中世紀后期歐洲的社會轉型,根源于商品經濟的發展;19世紀中期以后,意大利民族國家興起;封建莊園制度的成熟與11世紀之前的封君封臣制相吻合;大量貴金屬涌入歐洲與新航路開辟相關。
題組(二) 拜占庭的法律
6.(2024·湖南高考)自6世紀末開始,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國,為使新移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據此可知(  )
A.斯拉夫人促進了大陸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漸占據主流地位
C.習慣法逐步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國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價值發掘
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
3.命題分析:拜占庭帝國的立法作為中世紀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地位,為人類法律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第6題從拜占庭立法文化包容性上進行考查,也揭示了拜占庭帝國長久性的原因之一:具有因時而變,隨事而變的靈活性。
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
04
(2024·廣東高考)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2世紀歐洲最有名的集市是香檳集市,它們是位于巴黎東面香檳地區的四個城市。商人用馬車或馱畜運來貨物,在預定時間、地點相互交易。香檳伯爵在騷亂年代維持了秩序,給商人和旅行者提供居所和保護。到12世紀中葉,香檳集市因其貿易量而蜚聲于整個大陸。14世紀初,香檳地區成為法蘭西國王屬地,國王收取比交易費用更高的費用,如棚舍出租費和銷售稅等。隨著歐洲貿易量的增長,集市城市里的運輸和交易已不能滿足需求,其重要性開始下降。
——摘編自[英]諾爾曼·龐茲《中世紀城市》等
材料二 12世紀中期形成的漢薩同盟是一個松散的商業聯盟,它由波羅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獨立城市國家和城鎮組成。1370年,同盟獲得了對丹麥和波羅的海諸國的貿易壟斷權,在北方所有的商業中心擁有貿易站。15世紀,同盟勢力和重要性開始下降,諾夫哥羅德、倫敦、布魯日等貿易站特權被所在國收回。17世紀,中歐和北歐的戰爭成了對漢薩同盟的最后一擊,同盟城市數量逐漸減少。
——摘編自[美]布萊恩·蒂爾尼等《西歐中世紀史》等
(1)根據材料一,簡析香檳集市的影響。(4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漢薩同盟衰落的原因。(6分)
(3)綜合上述材料,總結12—17世紀歐洲貿易發展的趨勢。(4分)
審答指導
一、審題要“準”
二、析題要“透”
1.第(1)問,據材料一信息,從經濟貿易聯系、文化交流及民族國家興起方面簡析影響。
2.第(2)問,考生要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如國家政策的變化、外部競爭的加劇以及戰爭的破壞。同時,考生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探討技術進步和新貿易路線的開辟對漢薩同盟貿易壟斷地位的沖擊。
3.第(3)問,總結12—17世紀歐洲貿易發展的趨勢,應該關注幾個關鍵點:貿易中心的轉移,貿易量的增加,貿易范圍的擴大,以及國家在貿易中作用的增強。還應該提到商業組織的演變,從松散的貿易聯盟到更為集中的貿易公司,以及技術進步對貿易的推動作用。
三、答題要“范”
(1)影響:促進西歐城市經濟的聯系與交流;促進了西歐與地中海區域的貿易聯系,擴大了國際貿易的規模;促進了歐洲各國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王權的加強和民族國家的興起。(4分,每點1分。對政治的影響往往被忽視)
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
(2)原因: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使得貿易中心發生轉移;漢薩同盟重要性的下降;貿易特權被所在國收回;戰爭削弱了漢薩同盟的地位。(6分,答出三點即可)
(3)趨勢:貿易中心的轉移;貿易量和范圍的擴大;商業組織的變遷,原有商業組織重要性減弱;國家作用的增強,國家力量對商業的控制和影響增強。(4分,每點1分。考生易忽視時代特征而漏答)
課時跟蹤檢測
05
(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
一、選擇題
1.下圖為某歷史研究者繪制的示意圖,該研究者試圖解釋(  )
A.人文主義精神為何出現
B.近代民族國家如何產生
C.資本主義萌芽如何發生
D.西歐封建社會為何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從下往上看,由于“地理環境”影響了“多種經營和海外貿易”,使得這個地區產生了“分工協作”的莊園以及“獨立的工商業”城市,莊園和城市又構成了“國家”,與“國家”并行的是“貴族”和“教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莊園和城市是中世紀封建社會重要的經濟政治實體,同時中世紀教會影響大,形成政教分離的二元統治結構,故選D項。
2.(2024·保定一模)753年,倫巴第人威脅羅馬,教皇斯蒂芬二世親自為丕平涂圣油、加冕(如圖),并宣布今后禁止任何人從非加洛林家族中選立國王,違者將受到剝奪神職、逐出教門的處罰。作為回報,丕平出兵打敗倫巴第人,將奪得的拉文那到羅馬之間的“五城區”贈給教皇。這表明,當時 (  )
A.歐洲孕育著社會轉型因素
B.教皇與世俗君主相互借重
C.民族國家形成的條件具備
D.獨立的民族教會有望建立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可知,教皇維護了加洛林家族的王位繼承權,而丕平也給予了教皇相應的回報,這說明教皇與世俗君主相互借重,故選B項;歐洲孕育社會轉型因素是在中世紀末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與民族國家無關,排除C項;獨立的民族教會是在宗教改革后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3.(2024·淮北二模)據記載,修道院的僧侶對古典文學、哲學、法律等世俗學問的研究充滿熱情。從6世紀開始兼收不做僧侶的“外修生”。教會設立的學校也有許多世俗子弟讀書識字。這可以佐證中世紀時期 (  )
A.教會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B.世俗文化出現復興的趨勢
C.修道院主宰了民眾精神生活
D.羅馬教廷加強了社會控制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題意可知,中世紀歐洲的修道院從6世紀開始兼收不做僧侶的“外修生”,同時教會學校中也有許多世俗子弟讀書識字,這說明教會和教會學校承擔了文化傳承的作用,教會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教會在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并不能說明世俗文化出現復興和羅馬教廷加強社會控制,排除B、D兩項;“主宰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
4.(2024·汕頭一模)有學者指出,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其統治關系極其復雜多變,例如一個附庸可能同時效忠兩個領主甚至多個領主,而所效忠的領主之間又結成復雜的效忠關系……它的基本關系不是國王與臣民,也不是國家與公民,而是領主與附庸”。符合該學者觀點的圖示是 (  )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其統治關系極其復雜多變”“一個附庸可能同時效忠兩個領主甚至多個領主”“所效忠的領主之間又結成復雜的效忠關系”可知,中世紀歐洲的基本關系是領主與附庸,統治關系極其復雜多變,能夠反映其復雜關系的是糾纏在一起的線繩,故選D項。
5.(2024·北京西城區一模)“撤回忠誠”是從11世紀開始的有關歐洲封建關系的法律詞匯,即領主如果不履行諾言,附庸可以離棄領主。該現象 (  )
A.說明封建制度在歐洲終結
B.是契約意識在政治上的表現
C.反映歐洲教權與王權對立
D.表明羅馬法取代了日耳曼法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領主如果不履行諾言,附庸可以離棄領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領主與附庸有著合作關系,而這種合作關系以雙方都能夠履行自己的諾言為前提,因此,這是契約意識在政治上的表現,故選B項;11世紀正是封建社會在歐洲發展的時期,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歐洲的教權,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有羅馬法取代日耳曼法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
6.(2024·臨沂一模)11世紀后,西歐多地“由于買主的數目大增,農民確信他們拿到市場去的農產品可以賣掉。他們積極耕翻以前任其荒蕪的土地。他們的工作具有了新的意義,使得他們能夠賺錢積蓄和過著愈勤勞愈舒適的生活”。這主要得益于 (  )
A.封建王權日益強大 B.工商業城市興起
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莊園經濟的瓦解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西歐的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10—11世紀,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城市中的手工業者和商人需要大量農產品,因此,西歐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故選B項;封建王權日益強大與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沒有必然關系,排除A項;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14至15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西歐莊園經濟的瓦解開始于14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A.社會矛盾較為尖銳
B.議會主權地位日益提升
C.帶有開明專制色彩
D.注重維護下層群眾利益
7.(2024·濟南一模)英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位)開始允許臣民向議會呈遞訴狀,議會訴狀很快在英國流行開來。下圖為1324年議會訴狀的內容分布狀況。由此可見,當時英國 (  )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圖表信息可知,在1324年議會訴狀的內容中關于起訴國王和請求國王的相關內容就占到了近一半,說明當時國王的統治比較開明,允許臣民向國王表達自己的意愿,具有開明專制的色彩,故選C項;民眾可以向國王表達意愿,這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排除A項;國王允許臣民向議會遞交訴狀,說明議會的地位和職權大小是取決于王權,排除B項;國王允許民眾向議會呈遞訴狀主要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是以維護統治者的利益為基本出發點,排除D項。
8.(2024·鷹潭一模)13世紀,實力強大的里爾、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蘭德爾伯爵領地中的“微型國家”,它們擺脫了伯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頭統治;而佛蘭德爾伯爵領地又是法蘭西王國的“國中之國”。法國國王支持城市寡頭統治者對抗佛蘭德爾伯爵的統治。法國國王的立場 (  )
A.締造了王權的統治地位 B.強化了民族國家意識
C.削弱了諸侯的封建割據 D.形成了權力制衡機制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3世紀法國國王支持城市自治,使封建領主的領地變小,并使自己獲得了自治城市的支持,從而削弱了諸侯的封建割據,故選C項;“締造了王權的統治地位”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項;法國國王的立場只是支持城市自治,無法強化民族國家意識,排除B項;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才形成權力制衡機制,排除D項。
9.12、13世紀,歐洲政府的檔案(包括官員指令、財產契約、經濟檔案和司法記錄等)數量大量增長,權力不再依靠個人忠誠來定義,權力的實施越來越少依靠力量,而是通過記載著各種聲明、稅務記錄和皇家法令的羊皮紙來實施。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中世紀歐洲 (  )
A.教育事業的發展 B.自由城市的普及
C.國王權威的衰落 D.人文主義的盛行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可知,這一現象反映了一種對正式、書面記錄的重視,以及權力運作方式的轉變,而教育事業的發展會使更多人能夠讀寫,進而讓文書得以發展,故選A項;12、13世紀的歐洲城市自治還未普及,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國王權威的衰落,排除C項;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盛行,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10.(2024·廣州一模)為管理公共秩序,中世紀歐洲的市民在上百年的時間里曾實踐過幾乎一切可以想象出的組合形式,試用過各式各樣的政府組織方案。例如,所有政治機關由選舉產生、保護選舉的成文憲法、等級代表制、比例代表制、輪流任職制,等等。這些實踐 (  )
A.防止了專制勢力復辟
B.復興了古典時期的城邦政治
C.蘊含了近代轉型因素
D.奠定了歐洲大陸法系的基礎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歐洲市民所嘗試的各種政府組織方案,帶有一定程度的進步性和民主性,有利于向近代轉型,故選C項;“防止了”說法過于絕對,且與事實不符,排除A項;中世紀歐洲的政府方案實踐是進一步發展了民主政治,并不是復興城邦政治,排除B項;羅馬法奠定了歐洲大陸法系的基礎,排除D項。
11.6世紀,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在《戰史》中記載了拜占庭與波斯、汪達爾、哥特的戰爭。他在書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亞之圍”“雅典瘟疫”等紀事,其文筆、修辭技巧乃至敘事中夾雜演說詞的寫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這表明作者 (  )
A.創新歷史編纂體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
C.繼承古典著史傳統 D.借鑒東方史學成果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在修史的過程中,模仿修昔底德的文筆、修辭技巧等著史方法,這表明其繼承古典著史傳統,C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作者對古典著史傳統的繼承,并非創新,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史料整理分析的內容,排除B項;修昔底德是古希臘歷史學家、文學家,并未借鑒東方史學成果,排除D項。
12.6世紀,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編纂的《民法大全》,不僅是一部規范商品生產的法律,而且還推動了人權的發展。具體來看,其擴大了羅馬法規定的自由權和市民權主體、改善了婦女境況、加強了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據此可知,《民法大全》 (  )
A.蘊含了社會公平的理念
B.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C.維護了平民的根本利益
D.注重協調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民法大全》規范商品生產,維護民眾的人權,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蘊含了社會公平的理念,A項正確;6世紀時資本主義尚未出現,排除B項;《民法大全》維護的是統治階級利益,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
13.據統計,拜占庭帝國在1 000余年的歷史中共發生過65次奪取皇位的叛亂,107位君主中僅有34人壽終正寢,8人死于戰場或意外事故,其余君主或自愿或被迫讓出了皇位。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國 (  )
A.延續羅馬尚武風氣 B.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C.政治內耗影響深刻 D.君權受到教會鉗制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材料反映拜占庭帝國107位君主中僅有34人壽終正寢,其余都不是正常的權力交接,這表明拜占庭帝國的政治內耗產生了深刻影響,C項正確;以皇位為目標的叛亂只是小規模的政變,不能體現尚武風氣,排除A項;皇位更迭體現的是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而非階級矛盾,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教會,排除D項。
14.(2024·池州一模)基輔羅斯地處歐亞交界處,深受周邊各種政治力量威脅,在常年戰爭中養成了強烈擴張的傳統;加之它選擇了東正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又加強了外交的被動性,這些因素還深刻影響著日后莫斯科公國及俄羅斯的外交。據此可知 (  )
A.地理位置決定基輔羅斯的外交特點
B.拜占庭帝國深刻影響基輔羅斯文化
C.俄羅斯繼承了基輔羅斯的外交傳統
D.基輔羅斯外交深受多方因素的影響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基輔羅斯的興起及發展受到了地理位置、外部政治力量的威脅及信仰東正教的影響,說明多種因素深刻影響著基輔羅斯的外交,故選D項;地理位置影響著基輔羅斯的外交特點,但不是決定因素,排除A項;材料并不是單一在強調拜占庭文明對基輔羅斯文化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只是提到多種因素影響了日后俄羅斯的外交,“繼承”說法不準確,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5.公元863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國的西里爾和他的兄弟美多德,為完成用斯拉夫語傳教的任務,用希臘字母為斯拉夫方言拼音,創造了一種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西里爾文字”。據此可知 (  )
A.拜占庭帝國繼承發展了古羅馬文化
B.俄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影響
C.東正教為俄羅斯創造了本民族文字
D.俄羅斯此時已接受了基督教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可知,“西里爾文字”由拜占庭人創造,體現了俄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影響,故選B項;據材料“用希臘字母為斯拉夫方言拼音”可知,西里爾兄弟使用的是希臘字母,排除A項;西里爾和美多德創造了斯拉夫文字,并非東正教,排除C項;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的統治者在與拜占庭帝國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二、非選擇題
16.“雙劍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 “雙劍論”是中古西歐羅馬教會所提出的一種神學政治理論,“雙劍”指教會和世俗君主這兩種權力,國王這把劍可以銳利教會之劍。教會之劍則可以緩和國王之劍,兩把劍互為作用、相互結合,因為它們都是基督之劍。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雙劍論”所體現的中世紀教權與王權的關系。(6分)
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信息可得,教權是王權的基礎,王權可以充實教權,兩者互為依存。
答案:教權是王權的基礎,王權可以充實教權,兩者互為依存。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材料二 不同的人對“雙劍論”有不同詮釋。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認為,上帝將“精神之劍”和“俗世之劍”都交到了教皇手里,教皇可以將“俗世之劍”交給國王,教皇可以隨時收回“俗世之劍”以及隨劍的權力。
但丁(1265—1321年)認為,體現世俗權力和神圣權力的“兩把刀”并不掌握在教會之手,教皇和帝王的權力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力,所以不能由一人來體現。并特別指出,世俗君主的統治權直接由上帝賜予而非來自羅馬教皇。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馬丁·路德(1483—1546年)認為,基督不使用刀劍,因為在他的國里,只有虔敬的人,所以用不著刀劍。教皇對皇帝猶如主教對國王,除了在圣壇上受膏油和加冕以外,不應該有其他的權柄。
——摘編自姜啟舟、趙輝兵《試論中古西歐“雙劍論”
的流播與詮釋》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三人對“雙劍論”的不同詮釋。(9分)
解析:第(2)問,根據材料二“教皇可以將‘俗世之劍’交給國王,教皇可以隨時收回‘俗世之劍’”得出,教皇主張世俗權力的決定權在教皇手里。根據材料二“世俗君主的統治權直接由上帝賜予而非來自羅馬教皇”得出,但丁主張世俗權力由上帝賜予而不是來自于教皇。根據材料二“教皇對皇帝猶如主教對國王,除了在圣壇上受膏油和加冕以外,不應該有其他的權柄”得出,馬丁·路德主張教皇除了基本的宗教權力外,沒有其他的權力。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答案:教皇:世俗權力的決定權在教皇手里。
但丁:世俗權力由上帝賜予而不是來自教皇。馬丁·路德:教皇除了基本的宗教權力外,沒有其他的權力。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歷|史|時|空|定|位|
|整|體|印|象|感|知|
在世界歷史上,5—15世紀一般被稱為“中古時期”。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產生了西歐的封建社會;東歐的拜占庭帝國一度繁榮,俄羅斯在反抗蒙古的斗爭中逐漸崛起。在亞洲,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唐朝文化輻射東亞,日本大化改新,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先后走上封建化道路。在西非,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古國先后興起,東非、南非文明各具特色。在美洲,印第安人獨立發明了農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分別建立了美洲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帝國。
|細|化|階|段|特|征|
中古歐洲 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是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中古西歐的社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主要表現為王權國家、基督教會和城市的興起與發展。中古西歐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變的結果,具有鮮明的多元混合特色
中古亞洲 領先于世界的中國、印度、阿拉伯文明不斷向外傳播,與受中國文明影響下的朝鮮文明、日本文明等交相輝映。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客觀上起到了促進伊斯蘭教傳播、傳承阿拉伯文明的作用
古代非洲 和美洲 東非的阿克蘇姆王國、西非的加納等國、南非的大津巴布韋都充分展示了古代非洲的文明成就。以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為代表的古代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講 中古時期的歐洲
理綱要
記要點
1.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
2.中古時期,法國形成了等級君主制;英國形成議會制度,國王借助議會進行統治。在羅馬法的基礎上,英國和法國分別發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基督教的宗教倫理不僅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
3.拜占庭一度強大;俄羅斯逐漸成為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
一、西歐封建社會
1.封君封臣制度
形成 是社會動蕩和     的產物
內涵 授予土地者為   ,領取土地者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    
影響 ①國王或皇帝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分裂割據局面
2.莊園與農奴制度
(1)莊園
歷史地位 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土地類型 由領主自營地(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和農民份地(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農奴份地和    份地)兩部分組成。農奴和自由農民需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繳納租稅
    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2)農奴制度:農奴在法律上是     ,被固著于土地上,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
3.教會專權
經濟 教會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   
政治 教會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   制度
精神 教會控制著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
4.中古西歐文化 【選擇性必修3·P23、24】
(1)基本特征: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
(2)基督教文化的載體是闡述教義的《   》以及研究教義的神學,對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3)文學藝術:《圣經》中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成為文學藝術創作的素材;騎士文學和     反映了封建時代和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
(4)意義: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二、中古西歐的法律與社會治理
1.法律與教化 【選擇性必修1·P50—53】
(1)法律
西歐早期 ①日耳曼法:各日耳曼王國編纂的一批成文法,是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 ②教會法:教會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
中世紀后期 ①11世紀,諾曼王朝設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進行巡回審判。 ②    前后,建立在羅馬法和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遍適用的法律在英國逐漸形成。 ③13世紀,英國通過《    》,確立了     和王權有限的原則。 ④13世紀以后,法國建立在羅馬法基礎上的法律體系日益成熟
(2)宗教倫理與教化
發展 基督教影響了歐洲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評價 強化了    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
2.官員選拔:社會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領主;國王挑選自己的親信為官;官員只為國王和權貴服務。【選擇性必修1·P35】
3.基層治理 【選擇性必修1·P105】
莊園 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的審判,裁決糾紛
城市 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
教會 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中古西歐的萌新
1.王權強化 【選擇性必修1·P10、11】
(1)背景
①封建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但國王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
②國家制度的重要特征: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
(2)法國:等級君主制
①確立:腓力四世召開     ,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
②作用: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
(3)英國:議會制
確立 ①13世紀初,英王約翰被迫簽署限制王權的《    》。 ②13世紀中后期,英國多次召開議會,議會權力有所加強。 ③14世紀,議會逐漸分為上下兩院,并取得批準征稅、進行立法等重要權力
特點 國王通過議會尋求政策支持,議會以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治
(4)影響: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城市自治
背景 ①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 ②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③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
方式 通過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贏得一定程度的   
意義 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城市支持  ,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四、拜占庭與俄羅斯
1.拜占庭帝國
(1)都城      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2)《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其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的標志性成就。
(3)建筑和雕塑:君士坦丁堡的        以其羅馬式穹頂而聞名。【選擇性必修3·P24】
(4)衰亡:    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2.俄羅斯
(1)起源: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
(2)發展:16世紀初,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1547年,     加冕為沙皇。
(3)擴張:17世紀末,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4)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東正教對俄羅斯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詩《        》;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 。【選擇性必修3·P24】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
|概|念|闡|釋|
1.中世紀:通常指歐洲封建時代。該詞出現于文藝復興時期,本意是指古典(希臘、羅馬)文化期與古典文化“復興”期之間的時代,一般以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時限。大致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時期:封建社會形成與發展時期(5—14世紀);封建社會趨向沒落,資本主義萌芽時期(15—17世紀)。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強有力的政權,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會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被稱作“黑暗時代”。
2.城市國家: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共和國。11世紀以后,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政治環境的穩定,一些在貿易上處于有利位置的城市,由于有比較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有較強的財力來建立自己的武裝,他們通過與封建主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等方式獲得了自治權,之后又獲得了對周圍農村的統治權,從而建立了城市共和國,如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隨著城市共和國的興起,商品經濟、大學教育等獲得發展,市民階層崛起(后來其中一部分發展為資產階級),而且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議會與國王、封建主進行政治協商,形成了西歐具有多元特色的政治結構,并且由于城市經常和王權合作對付封建主,促進了西歐王權的加強。
3.中世紀農奴制與莊園:農奴制與莊園制互為表里,構成了西歐農村社會的基石。農奴制是中世紀西歐農業生產中控制和使用奴役勞動的諸多習慣、法律或者制度的總稱。農奴的特性在于他們必須在莊園里耕種領主自營地,受勞役地租剝削。莊園是這個時期西歐農業生產中的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莊園土地一般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莊園領主派管家主持生產,監督農民勞動,并設置莊園法庭,以加強對農民的控制。
4.等級君主制:是王權借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階層共同參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力。等級代表會議則主要掌控國家賦稅的批準權和分攤權,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開始受到重視。相對于中世紀早期的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而言,等級君主制具有進步意義,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史|學|研|究|
封君封臣制度孕育了民主與自治的精神
  雖然封君封臣制度會導致分裂和封閉,使社會進入一種安睡中的養息。在分裂和休眠狀態中的生長和變化是不容易被外人察覺到的,但對于歐洲是必要的。它孕育了民主與自治的精神,產生了權利和義務的規范,這些都是后來歐洲文明中的精髓。
——摘編自陳樂民等《歐洲文明的進程》
主題(一) 中古時期西歐封建社會
[史料探究]
1.從社會特征看
材料一 (中古時期的歐洲社會)存在一個帶有軍事性質的領主附庸集團……它與同樣帶有軍事色彩的領主、農奴制度相結合,形成一種特殊的貴族等級制度;教會開始擁有精神方面的領導權,掌握世俗的倫理和信仰。
——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的基本特征。
2.從莊園經濟看
材料二
中世紀早期的西歐,貴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聳入云的教堂成為典型建筑。貴族都有莊園法庭的司法權,這在西歐是普遍的狀況。由地主貴族、俗人或僧侶、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圍內,對那里的居民辦理行政、征收賦稅,而國王被縮成一個陰影而已。
——摘編自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
探究2 據材料二,指出歐洲中世紀莊園土地的類型,并概述莊園的性質。
[史論形成]
  中古西歐社會的多元面貌
多元的社會結構 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三足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學、日耳曼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與人文精神共處
封君封臣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通過儀式性的締結方式建立一種契約關系,領主不能強加給封臣某種義務,封臣要承擔效忠領主等義務
相對獨立的莊園 自給自足是西歐莊園經濟的顯著特征,同時在莊園中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領主在自己的莊園中,行使某種程度的統治權。領主擁有莊園法庭的司法權
追逐自由的城市 城市建立在商業貿易的交結點上,封建關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種保護機構來對抗領主,維護市民生活與商業貿易,為市民文化的生長提供土壤
宗教的禁欲主義與世俗的貴族文化 宗教文化宣揚對上帝、神權的敬畏,通過禁欲控制人們生活。貴族文化宣揚以忠誠為核心的騎士精神
主題(二) 中古西歐的近代曙光
[史料探究]
1.從城市自治的方式和特點上看
材料一 瑯城是法國北部一個比較富裕的工商業城市,它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領地上,高德理非常貪得無厭。為了擺脫高德理的統治,12世紀初,瑯城的居民湊了一大筆贖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國王路易六世買回了城市的自治權。但是,高德理背信棄義,得到錢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統治瑯城。瑯城居民聞訊十分憤怒,1112年,瑯城居民發動起義,成立“公社”,堅持斗爭,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瑯城頒發特許狀。
城市作為整體向領主交納一筆固定的稅款,稱之為包稅;而交了包稅之后,城市共同體就享有相對充分的獨立與自由,不再受領主的直接控制和任意干預。
——摘編自侯建新主編《歐洲中世紀城市、鄉村與文化》
探究1 閱讀材料一,以瑯城為例分析城市爭取自治的方式以及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特點。
2.從中世紀城市產生的影響看
材料二 城市是文明的標志。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日耳曼大小貴族達成封君封臣契約。隨著西歐工商業的復興和繁榮,10—11世紀起歐洲城市興起,如倫敦、巴黎、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通過金錢贖買等形式贏得自治權。自治城市大多設有自治員、市長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還采用分權制衡原則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憲政政體,并擁有相應的法治文化。從13世紀起,貨幣地租成為西歐許多莊園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領主制,農奴制逐漸消失。14世紀,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組織長期壟斷著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貿易,成為政治上的特殊勢力。西歐出現以教士為領導、由世俗文化教育為主體、以學者為骨干的高等教育機構,出現近代高等教育體系雛形。羅馬法開始復興,一些政治學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歐城市成為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歐洲封建社會發展到頂點。
——摘編自陳曉律《中世紀歐洲城市興起》
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歐洲自治城市蘊含了哪些近現代文明因素。
[史論形成]
1.全面認識中世紀西歐的城市
爭取自由的斗爭 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城市居民通過各種方式,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權,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
自由城市 13世紀,西歐許多城市成為自由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權的形式,是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
市民階層的形成及分化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形成,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資產階級
2.歐洲中世紀城市興起的意義
城市的興起使歐洲出現了新的階層——市民階層。城市與王權結盟,促使王權加強,市民階層參與政治,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和民族國家的形成
城市興起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舊制度瓦解,孕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在西歐城市市民爭取自治的過程中,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識逐步覺醒,追求自我價值、實現人性解放、謀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觀念得以張揚
隨著城市的出現,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為日后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準備
“1.16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歐洲文明的面貌。 
                
題組(一) 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
1.(2024·重慶高考)11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皇室對鑄幣的控制較弱,許多鑄幣廠由教會掌控,其發行的貨幣占主導地位。法國鑄幣業被大領主控制,貨幣的原料、工藝和設計都頗為粗劣。英國王室則控制了大量鑄幣廠,每三到六年便調整貨幣設計。這表明當時西歐諸國 (  )
A.教會引領貨幣經濟改革 B.封建經濟陸續走向瓦解
C.王室鼓勵鑄幣工藝創新 D.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
2.(2024·浙江6月選考)12世紀下半葉,英國建立正常的巡回審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來越多的重要案件從郡長手中抽走,納入自己手中。……他們侵入到貴族領地內,甚至侵入到獨立于郡法庭或百戶區法庭之外的特許領地和莊園,審查它們的決定,干預它們的判決”。這些做法意在 (  )
A.確立法律至上原則 B.擴大王室領地
C.瓦解封建莊園制度 D.強化國王權力
3.(2023·廣東高考)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憲章規定了國王對教會財產及諸侯領地所擁有的權利,特別是載明了國王所不能做或決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確規定封建關系的法律文件。該文件 (  )
A.明確了君主立憲制的原則 B.體現了王權有限的觀念
C.激化了王權與教會的矛盾 D.維護了市民階層的利益
4.(2024·山東高考)13世紀以前,西歐的行會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學徒、幫工不論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資格就可以成為行會成員;13世紀以后,掌握著資本和生產的富人階層控制了行會,出身貧寒的學徒、幫工面臨著更高的入會門檻,行會成員逐漸成為世襲身份。這反映出 (  )
A.技術革新速度加快 B.市場競爭日益加劇
C.城市管理體制逐步完善 D.王權對城市的控制加強
5.(2024·湖北高考)中世紀中前期,地中海地區的主流通貨是拜占庭帝國的蘇勒德斯金幣、阿拉伯帝國的第納爾金幣。自13世紀中葉起,佛羅倫薩的弗洛林金幣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幣取代它們,成為地中海貿易的主流通貨。這一轉變的原因是 (  )
A.意大利民族國家興起 B.封建莊園制度的成熟
C.大量貴金屬涌入歐洲 D.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題組(二) 拜占庭的法律
6.(2024·湖南高考)自6世紀末開始,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國,為使新移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據此可知 (  )
A.斯拉夫人促進了大陸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漸占據主流地位
C.習慣法逐步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國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第二講 中古時期的亞洲、非洲和美洲
融通教材
一、1.(1)穆罕默德 麥地那 (3)哈里發 (4)天方夜譚 薩比天文歷表 2.蘇丹 3.印度教 伊斯蘭教 4.(1)孝德天皇 德川幕府 浮世繪 (2)王建 李成桂 李舜臣
二、1.匈奴 3.(1)政治格局 
三、1.班圖人 廷巴克圖 阿克蘇姆
2.陶器 浮動園地 特諾奇蒂特蘭 庫斯科 貴族
主題探究
主題(一)
探究1 提示:波斯帝國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權力被認為來自神;阿拉伯人借鑒波斯君主專制傳統,建立哈里發制度。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阿拉伯帝國仿照波斯傳統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波斯人重視官僚體系建設,阿拉伯帝國在哈里發下設各部大臣,輔助哈里發分掌各類事務。
探究2 提示:保存并傳播了西方古典文化;為歐洲的文藝復興提供了思想文化來源;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探究3 提示:影響:中國的漢字和漢文、儒學、律令制度和佛教等傳入日本,影響了日本的文字、書法、教育、建筑、倫理道德和社會生活的發展,推動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
對待:古代日本積極學習借鑒中國文化;日本對中國文化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將中國文化有機地融合到自己本土文化中,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
主題(二)
探究1 提示:觀點一:非洲文明封閉、與世隔絕。
撒哈拉沙漠和蘇德沼澤地使得非洲大陸內部各地區聯系較少,而平直的海岸線,使非洲與其他大陸聯系困難,較少受到其他
大陸的影響,保持了獨立發展,并持續到近代,非洲受到殖民以及殖民者帶來的工業文明的影響晚于美洲,導致非洲的近代化進程慢于美洲。
觀點二:非洲文明開放、與外界聯系。
外部聯系:基督教、伊斯蘭教傳入非洲;東非國家的環印度洋貿易;西非國家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曼薩·穆薩帶領商隊前往麥加朝覲。
內部聯系:班圖人的遷移。
探究2 提示:生產工具落后,但農業成就突出;生產生活方面的科技落后;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社會發展緩慢;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城市是宗教活動中心,具有長期延續性。
對“標”訓練
1.C 2.D 3.B 4.A 5.A
大題增分
依據:帝國眾多;城市發達;商貿中心;科學重鎮。
證據:考古發現;亞洲學者的研究資料(如亞洲地區的國別史、檔案、碑刻、方志等);其他第三方資料。
1 / 12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三) 中古時期的歐洲
一、選擇題
1.下圖為某歷史研究者繪制的示意圖,該研究者試圖解釋 (  )
A.人文主義精神為何出現 B.近代民族國家如何產生
C.資本主義萌芽如何發生 D.西歐封建社會為何形成
2.(2024·保定一模)753年,倫巴第人威脅羅馬,教皇斯蒂芬二世親自為丕平涂圣油、加冕(右圖),并宣布今后禁止任何人從非加洛林家族中選立國王,違者將受到剝奪神職、逐出教門的處罰。作為回報,丕平出兵打敗倫巴第人,將奪得的拉文那到羅馬之間的“五城區”贈給教皇。這表明,當時 (  )
A.歐洲孕育著社會轉型因素 B.教皇與世俗君主相互借重
C.民族國家形成的條件具備 D.獨立的民族教會有望建立
3.(2024·淮北二模)據記載,修道院的僧侶對古典文學、哲學、法律等世俗學問的研究充滿熱情。從6世紀開始兼收不做僧侶的“外修生”。教會設立的學校也有許多世俗子弟讀書識字。這可以佐證中世紀時期 (  )
A.教會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B.世俗文化出現復興的趨勢
C.修道院主宰了民眾精神生活 D.羅馬教廷加強了社會控制
4.(2024·汕頭一模)有學者指出,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其統治關系極其復雜多變,例如一個附庸可能同時效忠兩個領主甚至多個領主,而所效忠的領主之間又結成復雜的效忠關系……它的基本關系不是國王與臣民,也不是國家與公民,而是領主與附庸”。符合該學者觀點的圖示是 (  )
5.(2024·北京西城區一模)“撤回忠誠”是從11世紀開始的有關歐洲封建關系的法律詞匯,即領主如果不履行諾言,附庸可以離棄領主。該現象 (  )
A.說明封建制度在歐洲終結
B.是契約意識在政治上的表現
C.反映歐洲教權與王權對立
D.表明羅馬法取代了日耳曼法
6.(2024·臨沂一模)11世紀后,西歐多地“由于買主的數目大增,農民確信他們拿到市場去的農產品可以賣掉。他們積極耕翻以前任其荒蕪的土地。他們的工作具有了新的意義,使得他們能夠賺錢積蓄和過著愈勤勞愈舒適的生活”。這主要得益于 (  )
A.封建王權日益強大 B.工商業城市興起
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莊園經濟的瓦解
7.(2024·濟南一模)英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位)開始允許臣民向議會呈遞訴狀,議會訴狀很快在英國流行開來。下圖為1324年議會訴狀的內容分布狀況。由此可見,當時英國 (  )
A.社會矛盾較為尖銳 B.議會主權地位日益提升
C.帶有開明專制色彩 D.注重維護下層群眾利益
8.(2024·鷹潭一模)13世紀,實力強大的里爾、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蘭德爾伯爵領地中的“微型國家”,它們擺脫了伯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頭統治;而佛蘭德爾伯爵領地又是法蘭西王國的“國中之國”。法國國王支持城市寡頭統治者對抗佛蘭德爾伯爵的統治。法國國王的立場 (  )
A.締造了王權的統治地位 B.強化了民族國家意識
C.削弱了諸侯的封建割據 D.形成了權力制衡機制
9.12、13世紀,歐洲政府的檔案(包括官員指令、財產契約、經濟檔案和司法記錄等)數量大量增長,權力不再依靠個人忠誠來定義,權力的實施越來越少依靠力量,而是通過記載著各種聲明、稅務記錄和皇家法令的羊皮紙來實施。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中世紀歐洲 (  )
A.教育事業的發展  B.自由城市的普及
C.國王權威的衰落  D.人文主義的盛行
10.(2024·廣州一模)為管理公共秩序,中世紀歐洲的市民在上百年的時間里曾實踐過幾乎一切可以想象出的組合形式,試用過各式各樣的政府組織方案。例如,所有政治機關由選舉產生、保護選舉的成文憲法、等級代表制、比例代表制、輪流任職制,等等。這些實踐 (  )
A.防止了專制勢力復辟 B.復興了古典時期的城邦政治
C.蘊含了近代轉型因素 D.奠定了歐洲大陸法系的基礎
11.6世紀,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在《戰史》中記載了拜占庭與波斯、汪達爾、哥特的戰爭。他在書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亞之圍”“雅典瘟疫”等紀事,其文筆、修辭技巧乃至敘事中夾雜演說詞的寫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這表明作者 (  )
A.創新歷史編纂體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
C.繼承古典著史傳統  D.借鑒東方史學成果
12.6世紀,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編纂的《民法大全》,不僅是一部規范商品生產的法律,而且還推動了人權的發展。具體來看,其擴大了羅馬法規定的自由權和市民權主體、改善了婦女境況、加強了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據此可知,《民法大全》 (  )
A.蘊含了社會公平的理念 B.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C.維護了平民的根本利益 D.注重協調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
13.據統計,拜占庭帝國在1 000余年的歷史中共發生過65次奪取皇位的叛亂,107位君主中僅有34人壽終正寢,8人死于戰場或意外事故,其余君主或自愿或被迫讓出了皇位。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國 (  )
A.延續羅馬尚武風氣  B.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C.政治內耗影響深刻  D.君權受到教會鉗制
14.(2024·池州一模)基輔羅斯地處歐亞交界處,深受周邊各種政治力量威脅,在常年戰爭中養成了強烈擴張的傳統;加之它選擇了東正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又加強了外交的被動性,這些因素還深刻影響著日后莫斯科公國及俄羅斯的外交。據此可知 (  )
A.地理位置決定基輔羅斯的外交特點
B.拜占庭帝國深刻影響基輔羅斯文化
C.俄羅斯繼承了基輔羅斯的外交傳統
D.基輔羅斯外交深受多方因素的影響
15.公元863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國的西里爾和他的兄弟美多德,為完成用斯拉夫語傳教的任務,用希臘字母為斯拉夫方言拼音,創造了一種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西里爾文字”。據此可知 (  )
A.拜占庭帝國繼承發展了古羅馬文化 B.俄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影響
C.東正教為俄羅斯創造了本民族文字 D.俄羅斯此時已接受了基督教
二、非選擇題
16.“雙劍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 “雙劍論”是中古西歐羅馬教會所提出的一種神學政治理論,“雙劍”指教會和世俗君主這兩種權力,國王這把劍可以銳利教會之劍。教會之劍則可以緩和國王之劍,兩把劍互為作用、相互結合,因為它們都是基督之劍。
材料二 不同的人對“雙劍論”有不同詮釋。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認為,上帝將“精神之劍”和“俗世之劍”都交到了教皇手里,教皇可以將“俗世之劍”交給國王,教皇可以隨時收回“俗世之劍”以及隨劍的權力。
但丁(1265—1321年)認為,體現世俗權力和神圣權力的“兩把刀”并不掌握在教會之手,教皇和帝王的權力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力,所以不能由一人來體現。并特別指出,世俗君主的統治權直接由上帝賜予而非來自羅馬教皇。
馬丁·路德(1483—1546年)認為,基督不使用刀劍,因為在他的國里,只有虔敬的人,所以用不著刀劍。教皇對皇帝猶如主教對國王,除了在圣壇上受膏油和加冕以外,不應該有其他的權柄。
——摘編自姜啟舟、趙輝兵《試論中古西歐“雙劍論”的流播與詮釋》
(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雙劍論”所體現的中世紀教權與王權的關系。(6分)
(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三人對“雙劍論”的不同詮釋。(9分)
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三)
1.選D 從下往上看,由于“地理環境”影響了“多種經營和海外貿易”,使得這個地區產生了“分工協作”的莊園以及“獨立的工商業”城市,莊園和城市又構成了“國家”,與“國家”并行的是“貴族”和“教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莊園和城市是中世紀封建社會重要的經濟政治實體,同時中世紀教會影響大,形成政教分離的二元統治結構,故選D項。
2.選B 據材料可知,教皇維護了加洛林家族的王位繼承權,而丕平也給予了教皇相應的回報,這說明教皇與世俗君主相互借重,故選B項;歐洲孕育社會轉型因素是在中世紀末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與民族國家無關,排除C項;獨立的民族教會是在宗教改革后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3.選A 據題意可知,中世紀歐洲的修道院從6世紀開始兼收不做僧侶的“外修生”,同時教會學校中也有許多世俗子弟讀書識字,這說明教會和教會學校承擔了文化傳承的作用,教會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教會在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并不能說明世俗文化出現復興和羅馬教廷加強社會控制,排除B、D兩項;“主宰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
4.選D 據材料“其統治關系極其復雜多變”“一個附庸可能同時效忠兩個領主甚至多個領主”“所效忠的領主之間又結成復雜的效忠關系”可知,中世紀歐洲的基本關系是領主與附庸,統治關系極其復雜多變,能夠反映其復雜關系的是糾纏在一起的線繩,故選D項。
5.選B 據材料“領主如果不履行諾言,附庸可以離棄領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領主與附庸有著合作關系,而這種合作關系以雙方都能夠履行自己的諾言為前提,因此,這是契約意識在政治上的表現,故選B項;11世紀正是封建社會在歐洲發展的時期,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歐洲的教權,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有羅馬法取代日耳曼法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
6.選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西歐的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10—11世紀,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城市中的手工業者和商人需要大量農產品,因此,西歐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故選B項;封建王權日益強大與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沒有必然關系,排除A項;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14至15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西歐莊園經濟的瓦解開始于14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7.選C 據圖表信息可知,在1324年議會訴狀的內容中關于起訴國王和請求國王的相關內容就占到了近一半,說明當時國王的統治比較開明,允許臣民向國王表達自己的意愿,具有開明專制的色彩,故選C項;民眾可以向國王表達意愿,這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排除A項;國王允許臣民向議會遞交訴狀,說明議會的地位和職權大小是取決于王權,排除B項;國王允許民眾向議會呈遞訴狀主要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是以維護統治者的利益為基本出發點,排除D項。
8.選C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3世紀法國國王支持城市自治,使封建領主的領地變小,并使自己獲得了自治城市的支持,從而削弱了諸侯的封建割據,故選C項;“締造了王權的統治地位”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項;法國國王的立場只是支持城市自治,無法強化民族國家意識,排除B項;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才形成權力制衡機制,排除D項。
9.選A 據材料可知,這一現象反映了一種對正式、書面記錄的重視,以及權力運作方式的轉變,而教育事業的發展會使更多人能夠讀寫,進而讓文書得以發展,故選A項;12、13世紀的歐洲城市自治還未普及,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國王權威的衰落,排除C項;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盛行,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10.選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歐洲市民所嘗試的各種政府組織方案,帶有一定程度的進步性和民主性,有利于向近代轉型,故選C項;“防止了”說法過于絕對,且與事實不符,排除A項;中世紀歐洲的政府方案實踐是進一步發展了民主政治,并不是復興城邦政治,排除B項;羅馬法奠定了歐洲大陸法系的基礎,排除D項。
11.選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在修史的過程中,模仿修昔底德的文筆、修辭技巧等著史方法,這表明其繼承古典著史傳統,C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作者對古典著史傳統的繼承,并非創新,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史料整理分析的內容,排除B項;修昔底德是古希臘歷史學家、文學家,并未借鑒東方史學成果,排除D項。
12.選A 根據材料可知,《民法大全》規范商品生產,維護民眾的人權,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蘊含了社會公平的理念,A項正確;6世紀時資本主義尚未出現,排除B項;《民法大全》維護的是統治階級利益,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
13.選C 材料反映拜占庭帝國107位君主中僅有34人壽終正寢,其余都不是正常的權力交接,這表明拜占庭帝國的政治內耗產生了深刻影響,C項正確;以皇位為目標的叛亂只是小規模的政變,不能體現尚武風氣,排除A項;皇位更迭體現的是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而非階級矛盾,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教會,排除D項。
14.選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基輔羅斯的興起及發展受到了地理位置、外部政治力量的威脅及信仰東正教的影響,說明多種因素深刻影響著基輔羅斯的外交,故選D項;地理位置影響著基輔羅斯的外交特點,但不是決定因素,排除A項;材料并不是單一在強調拜占庭文明對基輔羅斯文化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只是提到多種因素影響了日后俄羅斯的外交,“繼承”說法不準確,排除C項。
15.選B 據材料可知,“西里爾文字”由拜占庭人創造,體現了俄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影響,故選B項;據材料“用希臘字母為斯拉夫方言拼音”可知,西里爾兄弟使用的是希臘字母,排除A項;西里爾和美多德創造了斯拉夫文字,并非東正教,排除C項;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的統治者在與拜占庭帝國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16.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信息可得,教權是王權的基礎,王權可以充實教權,兩者互為依存。第(2)問,根據材料二“教皇可以將‘俗世之劍’交給國王,教皇可以隨時收回‘俗世之劍’”得出,教皇主張世俗權力的決定權在教皇手里。根據材料二“世俗君主的統治權直接由上帝賜予而非來自羅馬教皇”得出,但丁主張世俗權力由上帝賜予而不是來自于教皇。根據材料二“教皇對皇帝猶如主教對國王,除了在圣壇上受膏油和加冕以外,不應該有其他的權柄”得出,馬丁·路德主張教皇除了基本的宗教權力外,沒有其他的權力。
答案:(1)教權是王權的基礎,王權可以充實教權,兩者互為依存。
(2)教皇:世俗權力的決定權在教皇手里。
但丁:世俗權力由上帝賜予而不是來自教皇。
馬丁·路德:教皇除了基本的宗教權力外,沒有其他的權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川县| 大田县| 贞丰县| 新和县| 灵台县| 阜南县| 大港区| 宝兴县| 安顺市| 和田市| 阿图什市| 林芝县| 普宁市| 沙湾县| 嘉峪关市| 墨玉县| 饶河县| 宜良县| 全椒县| 潍坊市| 正宁县| 梅河口市| 溧水县| 五河县| 湖州市| 高青县| 辽宁省| 卢湾区| 亳州市| 新和县| 黎川县| 青铜峡市| 金塔县| 新民市| 虞城县| 广平县| 哈尔滨市| 屏山县| 广灵县| 枞阳县|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