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92張PPT)上古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生活第四講理綱要記要點1.農業出現以后,人類逐漸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古代不同地區的居民都培育或引進了適合本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農業的產生使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人類的居住條件是由村落到集鎮再到城市的過程。2.不同文明地區的農業生產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古代手工業生產工具不斷改進;農業家庭式勞作、農業莊園式勞作、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是古代重要的勞作方式。3.出于交換的需要,商業貿易逐漸發展起來;貨幣、信貸和商業契約便利了交換,擴展了商業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CONTENTS目錄010205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課時跟蹤檢測0304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01(一)古代農業經濟產生【選擇性必修2·P2—5】1.采集和漁獵(1)時間:遠古時期。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2)特點食物 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實和莖葉,捕撈魚蝦或獵取動物工具 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工具生活 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______的生活;用火取暖、燒烤食物女性 為群居的人們提供了大部分食物遷徙2.農耕和畜牧時間 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_______和畜牧出現表現 農耕主要起源于西亞、______和中美洲,畜牧是在狩獵的基礎上,隨著農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現而產生農業 出現的 意義 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聚落。出現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的人。農業的出現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農耕東亞3.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 ①食物生產: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②社會生活:王室和神廟擁有許多土地古代希臘 ______和小麥從西亞傳入,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只有公民才能擁有土地古代羅馬 以_____生產為主,土地國有古代美洲 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_______。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村社的公有土地大麥谷物馬鈴薯(二)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選擇性必修2·P19—23】1.農業工具耕作 工具 石制工具、青銅農具和鐵制農具。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______技術;中國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灌溉 工具 制造陶器,汲水灌溉。東漢末期的翻車,唐代的筒車冶鐵2.手工業工具的進步紡織工具 古代中國的骨針、陶紡輪、提花機、紡織機,古代西方的紡車陶瓷工具 坯車、匣缽、支釘等冶煉工具 土爐、錘、銼、坩堝、范等3.勞作方式的發展農業家庭 式勞作 ①中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②古希臘羅馬,___________的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農業莊園 式勞作 ①特點:集中勞作,生產力低下。②形式:羅馬共和國晚期的大型奴隸制莊園;中古時期西歐的莊園、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______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手工業家庭與作坊式 手工業者世代傳承,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一家一戶塢堡(三)古代的商業貿易 【選擇性必修2·P36-40】1.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1)起源: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________的產生,出現了交換。私有制(2)概況①古希臘羅馬海外貿易十分活躍,拜占庭帝國一度壟斷了中國絲綢貿易,阿拉伯從事______貿易。②絲綢之路成為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3)作用: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介2.貨幣、信貸、商業契約貨幣 便利了商品_______和流通,并成為財富的象征。促使商業功能由最初的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信貸 古埃及出現受法律保護的借貸合約,古希臘的貨幣經營業開始興起,出現了______的雛形契約 _______和古巴比倫時期,人們已經使用契約交換匯票古埃及(四)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選擇性必修2·P56—62】1.村落產生 _______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形成村落影響 為人們的_______、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也為人們進行集體活動提供了便利農業定居2.集鎮原因 隨著社會__________的發展而興起興起 在原始社會末期,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生產力3.城市(1)特征:一定區域內政治權力、軍事防御、經濟活動、_________的中心場所。(2)發展古希臘 城市布局已反映出行政、______、宗教和商業的功能古羅馬 城市的______系統和供水排水系統,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歐洲中古時期 出現了以手工業者和商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鎮宗教祭祀防御道路4.世界各地的民居(1)特點:體現了居住地的_____________,反映了當地的_______________與文化習俗。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水平(2)代表兩河流域 土坯建造,木材作棟梁。由______、前室、主室構成古埃及 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曬保溫功能,______是家庭活動的場所,院落的周圍有柱廊古希臘 羅馬 帶有列柱圍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________、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成為古羅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印第安人 圓錐形的帳篷前庭庭院混凝土信貸與契約信貸是體現一定經濟關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借貸行為,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特殊形式,是債權人貸出貨幣,債務人按期償還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動(通過轉讓資金使用權獲取收益)。契約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可以理解為“守信用”。|概|念|闡|釋|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史|學|研|究|1.中西方食物生產的差異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代經濟都是農本經濟,以豐衣足食為根本目的,耕織結合,但對牧養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國養畜主要為農耕提供動力,牛耕發展緩慢,紡織原料又靠畜產品。南歐、中亞土質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養牛較多;紡織原料主要是羊毛,養羊業比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飲乳酪的習慣,故畜牧業在農本經濟中的比重較大。單一種植業結構決定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與西方不大一樣。——摘編自葉茂等《傳統農業與現代化——傳統農業與小農經濟研究述評(上)》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2.古代西方城市的特點城市永遠是個“市場聚落”:它擁有一個市場,構成聚落的經濟中心……城市要發展成一個城市共同體,聚落至少得具有較強的工商業性格,而且還得具有下列特征:防御設施;市場;自己的法庭和部分的自己的法律;團體的性格;部分的自律性與自主性,這點包括官方的行政,在其任命下,市民得以以某種形式參與市政。——摘編自韋伯《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02史料探究主題(一)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從農業革命的影響看材料一 農業革命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遷徙生活逐漸轉為定居生活。……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產生以后,各項具體勞動,如動物的繁殖、飼養和農作物的播種、收割等,更是與氣象變化息息相關,久而久之,人們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原始的歷法,即以物候定農時的自然歷。……原始人在集體勞動過程中發出的有節奏的呼喊聲,便是最基本的聲樂因素。——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探究1 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是一場革命性變革。提示:農業的出現促進了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加速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定居和聚落的形成,推動了科學技術和原始音樂的發展;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出現了剩余產品和貧富分化,進而產生了階級和國家。2.從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看材料二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指出四幅圖中社會生產的基本特征,并簡要說明引起生產變化的根本原因。提示:圖1:奴隸社會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采用奴隸集體勞動的生產方式。圖2:封建社會時期,隨著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生產成為主要生產方式。圖3:封建社會后期,隨著農業、手工業尤其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手工工場出現雇傭關系,即資本主義萌芽,手工生產過程中以分工協作為主要生產方式。圖4:工業革命后,伴隨機器的廣泛應用,以紀律嚴格、分工明確、晝夜運作為特征的現代機器大工廠制形成,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根本原因: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史論形成1.原始農業和畜牧業對人類文明演進的深遠影響(1)農業、畜牧業的產生,使人類的經濟從舊石器時代以采集、狩獵為基礎的攫取性經濟轉變為以農業、畜牧業為基礎的生產性經濟。(2)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3)農業革命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以便播種、管理、收獲。這樣,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遷徙生活逐漸轉為定居生活。(4)農業革命為以后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人類從事農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較穩定地獲得較豐富的食物來源,這就使人口得以快速增長,并可使一部分人去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還使某些人有可能積聚財富,導致原始社會的崩潰。2.古代的勞作方式及特點勞作方式 管理 勞動者、產品 地位或作用農業家庭 男尊女卑的家長制 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封建社會的基本勞作方式和國家賦稅的主體;后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農業莊園 莊園主或管家管理 奴隸或農奴或佃農勞動 一般擁有較強的軍事實力,是國家割據的隱患續表官營作坊 政府官僚管理 匠戶,后雇募專技工人;皇帝或官府專用;不在市場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據主導地位,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最高水平私營作坊 民間私人自主經營 本人或雇傭專業技工;民間消費的產品,在市場流通 明中葉以后占據經濟主導地位;江南絲織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手工業 家庭 農戶的副業 父子或師徒傳承;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出售 作為農耕經濟的輔助,一直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史料探究主題(二) 古代世界的村落、集鎮與居住環境1.從古埃及民居看材料一 尼羅河沿岸缺少良好的建筑木材,這就注定了在古埃及的民居中無法大量使用木材作為建筑材料。所以泥土、蘆葦等是比較理想的建筑材料。古埃及平民的民居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以木結構作為框架,用蘆葦編制成墻和屋頂,上面涂泥土;另一種是以卵石為墻基,用土坯砌墻,密排圓木成屋頂。無論哪種建筑形式,其結構都是相當簡單的,規模不大,建筑難度很小。——摘編自黃道旋《古埃及和古希臘民居之比較》探究1 根據材料一,分析古埃及民居的建筑特點。提示:建筑材料多為泥土和蘆葦,木材應用較少;民居分為兩種,結構簡單,建筑難度小。2.從集鎮出現的原因看材料二 生產力的發展使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便于手工業品與農產品交換的農村聚落逐步發展成為集市……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商業成為與手工業和農業并列的獨立經濟部門,適應手工業生產相對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務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種功能的集鎮。——據張虎林《農村經濟學》探究2 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古代集鎮出現的原因。提示: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手工業者開始在便于交換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商人的出現使手工業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榮,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了保護自身財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壘設防,形成集鎮。史論形成1.世界各地民居的共性(1)重視環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處陽光地段,是全世界鄉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2)世界各地人類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運用構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3)世界的鄉土民居反映當地居民的文化習俗,并融匯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態環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現出民族、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等諸多要素,反映方正嚴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現出建筑群體組合中漸進的層次,向心的朝內院的家族組合體,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2.古代城市(集鎮)的歷史價值(1)促進工商業發展,易于實現資源的集中。(2)城市一般都有城墻,增強了安全防御。(3)城市庇護了各種非農業人士,推動技術傳播。(4)城市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便利了人們的生活。(5)為人們參與社會與國家治理提供了舞臺。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03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2.1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2.2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課標要求題組 生產工具、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農業生產也是人類食物與生態環境安全的保障。以下關于世界古代農業的表述,正確的是( )A.南亞地區的恒河流域的居民培植出了粟B.長江、黃河流域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C.中美洲地區培植出了馬鈴薯和甘薯D.西亞地區是小麥、大麥、玉米的原產地√價值發掘1.熱點鏈接:糧食安全與生態環境安全是當今的社會熱點,而農業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第1題隱性介入時代熱點創設情境命題,考查世界古代農業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雖然簡單,但卻經典。2.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埃及的一份紙草文獻上書寫:“男奴隸西姆,從善良的織布匠哈甫家逃走了……西姆身高5英尺2英寸,紅臉,茶色眼珠……如果誰能把他帶回哈甫的店鋪來,賞一個金幣。技藝高超的織布匠哈甫總是應諸君的要求織出最好的布匹來。”對此最為合理的推斷是 ( )A.古埃及具有商業契約精神 B.古巴比倫黃金流通范圍廣C.古希臘手工業發展水平高 D.羅馬帝國奴隸制走向崩潰√3.公元前15—前14世紀,赫梯人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鐵器,憑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占領了米坦尼的大部分領土,并和埃及爭奪敘利亞。之后,亞述人在征服赫梯人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鐵器技術,成為當時著名的鐵器技術大國,一度占領了整個近東地區。這反映了 ( )A.鐵器生產決定了軍事實力 B.文明傳播導致了戰爭頻發C.生產力進步推動文明擴張 D.對外征服促進了經濟交流√價值發掘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2.靈活運用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指導下的試題立意,在新高考中隨處可見。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第3題中赫梯人、亞述人因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而迅速發展壯大,并進行對外擴張,反映出生產力進步推動文明擴張。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04(2025·南京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古代兩河流域的不動產和動產的買賣和租賃、銀錢和大麥的借貸活動從公元前兩千余年的烏爾第三王朝時期就開始出現。新亞述時期的銀錢借貸活動各要素更加完備,增加了抵押品規定,擔保人也首次被寫入了契約,由擔保人和債務人共同對借貸負責。新亞述時期還出現了更精確的月利率和多種多樣的利息,私人借貸活動日益盛行起來。——摘編自李海峰《新亞述時期銀錢借貸活動探析》材料二 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貸粟”已頗常見。戰國時期既包括實物借貸;也包括金錢借貸,并以金錢借貸為主。放貸者(債權人)有貴族、官僚、商賈、地主,還有國家政府。如果因債務問題發生糾紛,官府則依據“傅別”(借貸契約)斷案。官府還有追債的職能,百姓欠官府債未還,則令該官府嗇夫和主管其事的吏代為償還。——摘編自田侃《先秦時期信用思想探析:國家治理的視角》(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兩河流域借貸活動的基本特征。(6分)(2)與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春秋戰國時期政府在信貸活動中的重要功能。(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借貸活動對古代文明的影響。(6分)審答指導一、審題要“準”二、析題要“透”1.第(1)問,據材料一古代兩河流域的借貸活動“從公元前兩千余年的烏爾第三王朝時期就開始出現”得出,起步較早(歷史悠久);據材料一“新亞述時期的銀錢借貸活動各要素更加完備,增加了抵押品規定”得出,要素完備;據材料一“擔保人也首次被寫入了契約,由擔保人和債務人共同對借貸負責”得出,注重規范;據材料一“新亞述時期還出現了更精確的月利率和多種多樣的利息”得出,計算精確;據材料一“擔保人也首次被寫入了契約”得出,注重契約;據材料一“私人借貸活動日益盛行起來”得出,私人借貸盛行。2.第(2)問,據材料二句號分層,然后概括即可。3.第(3)問,從政治、經濟、思想、社會等角度來分析即可。三、答題要“范”(1)特征:起步較早(歷史悠久);要素完備;注重規范;計算精確;注重契約;私人借貸盛行。(6分)(2)功能:放貸;裁定;追債;償還。(4分)(3)影響:擴大了政府職能;提升了國家治理水平和能力;便利了交換(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擴展了商業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及觀念。(6分)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課時跟蹤檢測05(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一、選擇題1.距今約6 000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人們按性別、年齡進行簡單協作,生產和生活資料實行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形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業與畜牧業完成分離 B.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C.該地區生產資料非常貧乏 D.小麥大豆的產量不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游地區居民共同勞作、平均分配產品,這主要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導致的,故選B項;耕作業與畜牧業分工為私有制的產生創造了前提,材料內容為產品平均分配,并無私有制,排除A項;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地區農業已經產生,剩余產品有一定程度增長,“非常貧乏”說法夸大,排除C項;產量不高的原因是生產力水平低下,排除D項。2.在美索不達米亞東北部的莫耶,從公元前7000年的地層處,考古學家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從其中出土了古制鋤頭、人工種植的大麥、小麥和各種豆莢,還有馴化的山羊和綿羊的骨頭,從同一地層還出土了大量野驢和瞪羚的骨頭及橡樹子、阿月渾子等采集物。這些考古發現反映了兩河流域 ( )A.產生世界最早的農業 B.人們出現定居的生活C.農業生產模式的調整 D.處于文明的起源時代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莫耶遺址出現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這可印證當地先民已過上定居生活,故選B項;世界上最早的農業文明出現在幾個不同的地區,這些地區幾乎同時獨立地發展了農業,且沒有對比,不能得出“最早”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農業生產模式的調整,排除C項,文明出現的三大要素是金屬、文字和城市,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項。3.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設置在村鎮中心,因為家家戶戶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場所。有時村民大會也在這里舉行,從而又使磨坊與“權力”聯系在一起。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B.印第安人實行直接民主C.食物生產對社會生活的影響D.印第安人注重集體活動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磨坊是印第安人磨面的地方,是重要的社交場所,而該地也可以召開村民大會,從而使得磨坊又與“權力”聯系起來,據此可知,印第安人的食物生產對其社會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故選C項。4.(2025·漳州開學考)據考古發現,約公元前1700年,以蘇美爾語書寫的泥板歷書(共109行)是目前所知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農人歷書。就其內容(從灌溉、耕耘到收獲)而言,是一部小自耕農的農業手冊。漢謨拉比時代還開鑿了運河并有管理嚴格的灌溉網。這表明 ( )A.古代巴比倫比較重視農業發展B.楔形文字的形成與農業發展有關C.古代蘇美爾人是農業的創始人D.古代巴比倫是農業最發達的國家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由“從灌溉、耕耘到收獲”“一部小自耕農的農業手冊”“開鑿了運河并有管理嚴格的灌溉網”可知,古代巴比倫比較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故選A項;材料主旨是強調古巴比倫重視農業,而楔形文字書寫的泥板歷書只是其載體,且材料也與楔形文字的形成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將蘇美爾人的農業與其他地方農業的產生時間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古代蘇美爾人是農業的創始人,排除C項;材料并未將古代巴比倫的農業發展水平與其他國家比較,無法得出古代巴比倫是農業最發達的國家,排除D項。5.(2025·濮陽檢測)古代兩河流域人工水道的開掘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當時其主要作用是泄洪和灌溉田地。當地人不斷改進人工灌溉技術,公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人用火燒磚壘砌水渠并使用瀝青充當粘合劑。材料所述做法 ( )A.首創了水渠的粘合技術 B.鞏固了權貴的社會地位C.推動了農耕文明的發展 D.捍衛了平民的根本利益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水渠的改進,特別是使用火燒磚和瀝青作為建筑材料,顯著提高了水渠的耐用性和灌溉效率,這直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和發展,故選C項;材料中并未明確指出這是“首創”的粘合技術,排除A項;水渠的改進主要關聯到灌溉技術和農業生產,與權貴的社會地位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材料中的信息不足以直接推斷出水渠的改進直接捍衛了平民的根本利益,排除D項。6.中國傳統農具,廣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盡量節省金屬材料;結構簡單輕巧,一般不要求高速運動,消耗在移動或轉動農具本身的動力也較少。中國傳統農具的這些特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適應小農經濟發展的需要B.中國是金屬資源匱乏的國家C.農業技術進步的客觀要求D.中國古代力學研究領先世界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結構簡單,但是設計精巧,這主要是適應我國小農經濟發展的需求,A項正確;B項表述錯誤,與史實不符,排除;傳統農具廣泛運用竹、木、石等材料,原因是節省勞力的消耗,并非是農業技術進步的客觀要求,排除C項;材料沒有將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對比,無法得出中國古代力學研究領先世界,排除D項。7.在西亞烏爾第一王朝的王陵中發掘出大量銅制的頭盔、斧子、標槍等,銅塊已成為具有傾向貨幣交易職能的交換媒介。這可以佐證 ( )A.西亞最早掌握了青銅鑄造技術B.烏爾第一王朝已經進入青銅時代C.烏爾第一王朝促進了青銅技術外傳D.銅鑄幣成為當時的流通主幣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依據材料可知,烏爾第一王朝的王陵中發掘出大量銅制物品,而且銅塊已成為交換媒介,這說明當時銅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可以佐證烏爾第一王朝已經進入青銅時代,故選B項;材料中沒有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對比,因此不能得出西亞最早掌握了青銅鑄造技術,A項錯誤;材料中未涉及青銅技術的外傳,C項錯誤;材料雖然體現了銅塊成為交換媒介,但沒有涉及銅鑄幣,D項錯誤。8.在古亞述長途貿易交易中記錄了一種神秘的“來自天上的金屬”,有學者認為是鐵或隕鐵;有文獻提到,在敬獻給女神的珠寶中,有這種金屬制成的耳環和杯子;20世紀土耳其考古隊在卡尼什城發掘出了兩枚制作精美的黃金與鐵合制的發簪。這些材料能夠說明當時 ( )A.鐵主要用于制作生活器皿B.亞述冶鐵技術產生并發展C.亞述制造的鐵器質地優良D.鐵器促進了當地農業發展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亞述時期已經存在鐵制品,并且鐵制品的制作工藝相對成熟,體現了亞述冶鐵技術的產生與發展,故選B項;“主要用于”說法有誤,排除A項;材料中提到鐵與黃金合制的發簪精美,但不足以證明所有亞述制造的鐵器都質地優良,排除C項;材料中未提及鐵器在農業方面的應用,無法判斷鐵器是否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排除D項。9.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形成了格式比較固定的契約模式,一個標準的果園買賣契約包含以下幾個要素:對果園的描述(面積、位置);買方和賣方;果園的價格;對交易完成儀式的描述;聲明對交易滿意,將來任何一方不得對交易提出爭議、訴訟;起誓、證人、時間。據此可知,當時兩河流域 ( )A.經濟活動影響社會生活 B.法律注重保護私有財產C.商業發展理念領先世界 D.公平正義觀念深入人心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格式比較固定的契約模式的形成得益于商業的發展,反映了經濟活動影響社會生活,故選A項;材料所述為商業契約,而非法律,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地區的商業發展情況,不能斷定其“領先世界”,排除C項;古代世界文明發展程度有限,“公平正義觀念深入人心”說法夸大,排除D項。10.(2025·白銀、靖遠月考)古埃及商業合同通常使用莎草紙或石碑等媒介,其內容涵蓋廣泛,包括商品買賣、借貸、租賃和勞動合同等,合同中詳細描述了交易的對象、數量、質量、價格以及雙方的權利和責任。這體現出古埃及商業交易 ( )A.遵循法制 B.依賴道德C.不重形式 D.追求公平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在商業經營中簽訂商業合同,合同詳細規定交易內容,以便約束交易雙方遵守交易規則,體現出交易過程中追求公平,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埃及法律要求在商業經營中簽訂商業合同,故未體現其遵循法制,排除A項;材料強調通過簽訂合同這一外在形式來約束交易雙方,依賴道德強調交易雙方的自覺性與外在約束相悖,排除B項;古埃及的商業合同以莎草紙或石碑為媒介,合同內容詳細,表明古埃及注重簽署合同這一形式,排除C項。A.社會等級秩序森嚴 B.重農抑商政策初步形成C.商品交換趨于規范 D.區域經濟文化聯系頻繁11.圖1、圖2分別為四川商代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石璧(度量衡用具)、銅貝串。這可用以說明當時 ( )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石璧作為度量衡用具,銅貝串作為貨幣,它們的出現表明當時在商品交換過程中有了一定的標準和規范,使得交易更加有序,C項正確;僅從石璧和銅貝串難以直接體現社會等級秩序森嚴,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當地的經濟活動情況,關于區域間經濟文化聯系頻繁在材料中體現不明顯,排除D項。12.公元前110年,西漢設立了隸屬于大司農的機構——平準,當京城某種商品過分漲價時,政府就以平價向市場拋售,促使商品價格下降,如果某種商品價格過低,政府就大量買進,促使商品價格回升。據此可知,該機構的設立 ( )A.著眼于提高商人地位 B.體現了以農為本的思想C.有利于維護經濟秩序 D.促進了私營工商業發展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平準機構的設立以及諸措施的實行,有利于平抑物價和穩定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大商人囤積居奇壟斷市場的行為,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維護了經濟秩序,C項正確;該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大商人囤積居奇壟斷市場的行為,并沒有提高商人地位,排除A項;該機構的設立有利于維護經濟秩序,與以農為本無關,排除B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2025·青島檢測)因為交通便利、人員聚集帶來商機而自發形成的橋市,成為宋代城市、鄉村最繁華、最有活力的區域之一。橋市商業業態多樣,展現出獨特的活力。這一現象表明 ( )A.工商食官格局的突破 B.市鎮專業分工的深化C.坊市分區制徹底廢弛 D.商業經濟的持續發展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易場所大量增加,橋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交通便利和人員聚集帶來了商機,橋市商業業態多樣,展現出獨特的活力,這體現了宋代商業經濟的持續發展,D項正確;工商食官格局的突破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市鎮專業分工的深化在材料中體現不明顯,排除B項;“徹底廢弛”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14.古埃及建筑歷史悠久,有許多陵墓和神廟等儀式性建筑,它受到美索不達米亞建筑風格一定程度的影響,對希臘、波斯和羅馬建筑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由此可知,古埃及建筑 ( )A.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B.體現了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C.見證了文化的交流互鑒D.反映了世界文化的一體化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古埃及建筑受到外來建筑風格的影響,并且對其他地區的建筑產生了影響,說明古埃及建筑見證了文化的交流互鑒,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王權與神權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而非一體化,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古羅馬有萬神殿、維納斯神廟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筑,還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相結合的住宅、四五層公寓式住宅等居住建筑。這反映出古羅馬 ( )A.建筑影響的深遠性 B.解決了住房緊缺問題C.建筑功能的多樣化 D.缺乏城市發展的規劃√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羅馬的這些建筑反映了古羅馬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同時也體現了建筑功能的多樣化,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古羅馬的建筑理念和技術被后世繼承和發展,無法體現其建筑影響的深遠性,排除A項;宗教建筑、公共建筑并不能解決住房緊缺問題,排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到古羅馬缺乏城市發展的規劃,相反,古羅馬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在當時是非常先進和系統的,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二、非選擇題16.[城市和居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 多慕斯是一種內向封閉式的結構,四周用圍墻與外界隔開,只有一個大門與外界相連還往往關著。多慕斯中,值得介紹的首先是前廳,位置一般在進入大門一段過道的盡頭,前廳的頂部往往開有天窗,正對著地面上的集水池。作為富人的建筑,多慕斯的主要材質是大理石,整個建筑富麗堂皇,在擁擠的羅馬城有這樣一座居所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幸運。——摘編自《古羅馬繁榮的“地產業”:富人與平民,等級分明的住宅建筑》15678910111223413141516(1)根據材料一,分析古羅馬居民的居住特色。(7分)解析:第(1)問,由材料一“內向封閉式的結構”“四周用圍墻與外界隔開”可得,內向封閉式結構,四周有圍墻;由材料一“前廳的頂部往往開有天窗,正對著地面上的集水池”可得,前廳有天窗和集水池;由材料一“主要材質是大理石,整個建筑富麗堂皇”可得,主要材質為大理石,建筑富麗堂皇;由材料一“有這樣一座居所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幸運”可得,是少數富人的居所,體現了社會等級差異。15678910111223413141516答案:特色:內向封閉式結構,四周有圍墻;前廳有天窗和集水池;主要材質為大理石,建筑富麗堂皇;是少數富人的居所,體現了社會等級差異。15678910111223413141516材料二 17—19世紀英國城市和農村人口比重統計表15678910111223413141516(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西方城市的變化。(8分)解析:第(2)問,由材料二17—19世紀英國城市和農村人口比重統計表可得,城市人口比重逐漸增加,農村人口比重逐漸減少;結合所學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的相關知識可知,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開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功能日益多樣化,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化進程加速,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15678910111223413141516答案:變化:城市人口比重逐漸增加,農村人口比重逐漸減少;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功能日益多樣化;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化進程加速,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第四講 上古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生活理綱要記要點1.農業出現以后,人類逐漸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古代不同地區的居民都培育或引進了適合本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農業的產生使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人類的居住條件是由村落到集鎮再到城市的過程。2.不同文明地區的農業生產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古代手工業生產工具不斷改進;農業家庭式勞作、農業莊園式勞作、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是古代重要的勞作方式。3.出于交換的需要,商業貿易逐漸發展起來;貨幣、信貸和商業契約便利了交換,擴展了商業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一)古代農業經濟產生 【選擇性必修2·P2—5】1.采集和漁獵(1)時間:遠古時期。(2)特點食物 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實和莖葉,捕撈魚蝦或獵取動物工具 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工具生活 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 的生活;用火取暖、燒烤食物 女性 為群居的人們提供了大部分食物2.農耕和畜牧時間 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 和畜牧出現 表現 農耕主要起源于西亞、 和中美洲,畜牧是在狩獵的基礎上,隨著農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現而產生 農業 出現的 意義 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聚落。出現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的人。農業的出現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3.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 ①食物生產: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 ②社會生活:王室和神廟擁有許多土地古代希臘 和小麥從西亞傳入,成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只有公民才能擁有土地 古代羅馬 以 生產為主,土地國有 古代美洲 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 。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村社的公有土地 (二)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選擇性必修2·P19—23】1.農業工具耕作工具 石制工具、青銅農具和鐵制農具。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 技術;中國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 灌溉工具 制造陶器,汲水灌溉。東漢末期的翻車,唐代的筒車2.手工業工具的進步紡織工具 古代中國的骨針、陶紡輪、提花機、紡織機,古代西方的紡車陶瓷工具 坯車、匣缽、支釘等冶煉工具 土爐、錘、銼、坩堝、范等3.勞作方式的發展農業家庭 式勞作 ①中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 ②古希臘羅馬, 的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 農業莊園式勞作 ①特點:集中勞作,生產力低下。 ②形式:羅馬共和國晚期的大型奴隸制莊園;中古時期西歐的莊園、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 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 手工業家庭與作坊式 手工業者世代傳承,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三)古代的商業貿易 【選擇性必修2·P36-40】1.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1)起源: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 的產生,出現了交換。 (2)概況①古希臘羅馬海外貿易十分活躍,拜占庭帝國一度壟斷了中國絲綢貿易,阿拉伯從事 貿易。 ②絲綢之路成為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3)作用: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2.貨幣、信貸、商業契約貨幣 便利了商品 和流通,并成為財富的象征。促使商業功能由最初的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 信貸 古埃及出現受法律保護的借貸合約,古希臘的貨幣經營業開始興起,出現了 的雛形 契約 和古巴比倫時期,人們已經使用契約 (四)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 【選擇性必修2·P56—62】1.村落產生 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影響 為人們的 、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也為人們進行集體活動提供了便利 2.集鎮原因 隨著社會 的發展而興起 興起 在原始社會末期,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3.城市(1)特征:一定區域內政治權力、軍事防御、經濟活動、 的中心場所。 (2)發展古希臘 城市布局已反映出行政、 、宗教和商業的功能 古羅馬 城市的 系統和供水排水系統,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 歐洲中古時期 出現了以手工業者和商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鎮4.世界各地的民居(1)特點:體現了居住地的 ,反映了當地的 與文化習俗。 (2)代表兩河流域 土坯建造,木材作棟梁。由 、前室、主室構成 古埃及 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曬保溫功能, 是家庭活動的場所,院落的周圍有柱廊 古希臘 羅馬 帶有列柱圍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成為古羅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印第安人 圓錐形的帳篷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概|念|闡|釋|信貸與契約 信貸是體現一定經濟關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借貸行為,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特殊形式,是債權人貸出貨幣,債務人按期償還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動(通過轉讓資金使用權獲取收益)。 契約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可以理解為“守信用”。|史|學|研|究|1.中西方食物生產的差異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代經濟都是農本經濟,以豐衣足食為根本目的,耕織結合,但對牧養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國養畜主要為農耕提供動力,牛耕發展緩慢,紡織原料又靠畜產品。南歐、中亞土質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養牛較多;紡織原料主要是羊毛,養羊業比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飲乳酪的習慣,故畜牧業在農本經濟中的比重較大。單一種植業結構決定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內涵與西方不大一樣。——摘編自葉茂等《傳統農業與現代化——傳統農業與小農經濟研究述評(上)》2.古代西方城市的特點城市永遠是個“市場聚落”:它擁有一個市場,構成聚落的經濟中心……城市要發展成一個城市共同體,聚落至少得具有較強的工商業性格,而且還得具有下列特征:防御設施;市場;自己的法庭和部分的自己的法律;團體的性格;部分的自律性與自主性,這點包括官方的行政,在其任命下,市民得以以某種形式參與市政。——摘編自韋伯《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主題(一)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史料探究]1.從農業革命的影響看材料一 農業革命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遷徙生活逐漸轉為定居生活。……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產生以后,各項具體勞動,如動物的繁殖、飼養和農作物的播種、收割等,更是與氣象變化息息相關,久而久之,人們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原始的歷法,即以物候定農時的自然歷。……原始人在集體勞動過程中發出的有節奏的呼喊聲,便是最基本的聲樂因素。——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探究1 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是一場革命性變革。2.從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看 材料二 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指出四幅圖中社會生產的基本特征,并簡要說明引起生產變化的根本原因。[史論形成]1.原始農業和畜牧業對人類文明演進的深遠影響(1)農業、畜牧業的產生,使人類的經濟從舊石器時代以采集、狩獵為基礎的攫取性經濟轉變為以農業、畜牧業為基礎的生產性經濟。(2)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3)農業革命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以便播種、管理、收獲。這樣,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遷徙生活逐漸轉為定居生活。(4)農業革命為以后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人類從事農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較穩定地獲得較豐富的食物來源,這就使人口得以快速增長,并可使一部分人去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還使某些人有可能積聚財富,導致原始社會的崩潰。2.古代的勞作方式及特點勞作方式 管理 勞動者、產品 地位或作用農業家庭 男尊女卑的家長制 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封建社會的基本勞作方式和國家賦稅的主體;后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農業莊園 莊園主或管家管理 奴隸或農奴或佃農勞動 一般擁有較強的軍事實力,是國家割據的隱患官營作坊 政府官僚管理 匠戶,后雇募專技工人;皇帝或官府專用;不在市場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據主導地位,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最高水平私營作坊 民間私人自主經營 本人或雇傭專業技工;民間消費的產品,在市場流通 明中葉以后占據經濟主導地位;江南絲織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手工業家庭 農戶的副業 父子或師徒傳承;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出售 作為農耕經濟的輔助,一直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主題(二) 古代世界的村落、集鎮與居住環境[史料探究]1.從古埃及民居看材料一 尼羅河沿岸缺少良好的建筑木材,這就注定了在古埃及的民居中無法大量使用木材作為建筑材料。所以泥土、蘆葦等是比較理想的建筑材料。古埃及平民的民居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以木結構作為框架,用蘆葦編制成墻和屋頂,上面涂泥土;另一種是以卵石為墻基,用土坯砌墻,密排圓木成屋頂。無論哪種建筑形式,其結構都是相當簡單的,規模不大,建筑難度很小。——摘編自黃道旋《古埃及和古希臘民居之比較》探究1 根據材料一,分析古埃及民居的建筑特點。2.從集鎮出現的原因看材料二 生產力的發展使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便于手工業品與農產品交換的農村聚落逐步發展成為集市……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商業成為與手工業和農業并列的獨立經濟部門,適應手工業生產相對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務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種功能的集鎮。——據張虎林《農村經濟學》探究2 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古代集鎮出現的原因。[史論形成]1.世界各地民居的共性(1)重視環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處陽光地段,是全世界鄉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2)世界各地人類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運用構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3)世界的鄉土民居反映當地居民的文化習俗,并融匯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態環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現出民族、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等諸多要素,反映方正嚴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現出建筑群體組合中漸進的層次,向心的朝內院的家族組合體,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2.古代城市(集鎮)的歷史價值(1)促進工商業發展,易于實現資源的集中。(2)城市一般都有城墻,增強了安全防御。(3)城市庇護了各種非農業人士,推動技術傳播。(4)城市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便利了人們的生活。(5)為人們參與社會與國家治理提供了舞臺。“2.1 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2.2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課標要求 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知道古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 題組 生產工具、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農業生產也是人類食物與生態環境安全的保障。以下關于世界古代農業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南亞地區的恒河流域的居民培植出了粟 B.長江、黃河流域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C.中美洲地區培植出了馬鈴薯和甘薯 D.西亞地區是小麥、大麥、玉米的原產地2.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埃及的一份紙草文獻上書寫:“男奴隸西姆,從善良的織布匠哈甫家逃走了……西姆身高5英尺2英寸,紅臉,茶色眼珠……如果誰能把他帶回哈甫的店鋪來,賞一個金幣。技藝高超的織布匠哈甫總是應諸君的要求織出最好的布匹來。”對此最為合理的推斷是 ( )A.古埃及具有商業契約精神 B.古巴比倫黃金流通范圍廣C.古希臘手工業發展水平高 D.羅馬帝國奴隸制走向崩潰3.公元前15—前14世紀,赫梯人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鐵器,憑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占領了米坦尼的大部分領土,并和埃及爭奪敘利亞。之后,亞述人在征服赫梯人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鐵器技術,成為當時著名的鐵器技術大國,一度占領了整個近東地區。這反映了 ( )A.鐵器生產決定了軍事實力 B.文明傳播導致了戰爭頻發C.生產力進步推動文明擴張 D.對外征服促進了經濟交流[價值發掘]1.熱點鏈接:糧食安全與生態環境安全是當今的社會熱點,而農業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第1題隱性介入時代熱點創設情境命題,考查世界古代農業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雖然簡單,但卻經典。2.靈活運用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指導下的試題立意,在新高考中隨處可見。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第3題中赫梯人、亞述人因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而迅速發展壯大,并進行對外擴張,反映出生產力進步推動文明擴張。(2025·南京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古代兩河流域的不動產和動產的買賣和租賃、銀錢和大麥的借貸活動從公元前兩千余年的烏爾第三王朝時期就開始出現。新亞述時期的銀錢借貸活動各要素更加完備,增加了抵押品規定,擔保人也首次被寫入了契約,由擔保人和債務人共同對借貸負責。新亞述時期還出現了更精確的月利率和多種多樣的利息,私人借貸活動日益盛行起來。——摘編自李海峰《新亞述時期銀錢借貸活動探析》材料二 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貸粟”已頗常見。戰國時期既包括實物借貸;也包括金錢借貸,并以金錢借貸為主。放貸者(債權人)有貴族、官僚、商賈、地主,還有國家政府。如果因債務問題發生糾紛,官府則依據“傅別”(借貸契約)斷案。官府還有追債的職能,百姓欠官府債未還,則令該官府嗇夫和主管其事的吏代為償還。——摘編自田侃《先秦時期信用思想探析:國家治理的視角》(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兩河流域借貸活動的基本特征。(6分)(2)與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春秋戰國時期政府在信貸活動中的重要功能。(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借貸活動對古代文明的影響。(6分)第四講 上古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生活融通教材(一)1.(2)遷徙 2.農耕 東亞 3.大麥 谷物 馬鈴薯(二)1.冶鐵 3.一家一戶 塢堡(三)1.(1)私有制 (2)①中介 2.交換 匯票 古埃及(四)1.農業 定居 2.生產力 3.(1)宗教祭祀 (2)防御 道路 4.(1)自然環境 社會經濟水平 (2)前庭 庭院 混凝土 主題探究主題(一)探究1 提示:農業的出現促進了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加速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定居和聚落的形成,推動了科學技術和原始音樂的發展;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出現了剩余產品和貧富分化,進而產生了階級和國家。探究2 提示:圖1:奴隸社會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采用奴隸集體勞動的生產方式。圖2:封建社會時期,隨著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生產成為主要生產方式。圖3:封建社會后期,隨著農業、手工業尤其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手工工場出現雇傭關系,即資本主義萌芽,手工生產過程中以分工協作為主要生產方式。圖4:工業革命后,伴隨機器的廣泛應用,以紀律嚴格、分工明確、晝夜運作為特征的現代機器大工廠制形成,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根本原因: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主題(二)探究1 提示:建筑材料多為泥土和蘆葦,木材應用較少;民居分為兩種,結構簡單,建筑難度小。探究2 提示: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手工業者開始在便于交換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商人的出現使手工業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榮,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了保護自身財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壘設防,形成集鎮。對“標”訓練1.C 2.A 3.C 大題增分(1)特征:起步較早(歷史悠久);要素完備;注重規范;計算精確;注重契約;私人借貸盛行。(6分)(2)功能:放貸;裁定;追債;償還。(4分)(3)影響:擴大了政府職能;提升了國家治理水平和能力;便利了交換(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擴展了商業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及觀念。(6分)2 / 10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二) 上古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生活一、選擇題1.距今約6 000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人們按性別、年齡進行簡單協作,生產和生活資料實行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形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業與畜牧業完成分離B.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C.該地區生產資料非常貧乏D.小麥大豆的產量不高2.在美索不達米亞東北部的莫耶,從公元前7000年的地層處,考古學家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從其中出土了古制鋤頭、人工種植的大麥、小麥和各種豆莢,還有馴化的山羊和綿羊的骨頭,從同一地層還出土了大量野驢和瞪羚的骨頭及橡樹子、阿月渾子等采集物。這些考古發現反映了兩河流域 ( )A.產生世界最早的農業 B.人們出現定居的生活C.農業生產模式的調整 D.處于文明的起源時代3.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設置在村鎮中心,因為家家戶戶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場所。有時村民大會也在這里舉行,從而又使磨坊與“權力”聯系在一起。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B.印第安人實行直接民主C.食物生產對社會生活的影響D.印第安人注重集體活動4.(2025·漳州開學考)據考古發現,約公元前1700年,以蘇美爾語書寫的泥板歷書(共109行)是目前所知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農人歷書。就其內容(從灌溉、耕耘到收獲)而言,是一部小自耕農的農業手冊。漢謨拉比時代還開鑿了運河并有管理嚴格的灌溉網。這表明 ( )A.古代巴比倫比較重視農業發展B.楔形文字的形成與農業發展有關C.古代蘇美爾人是農業的創始人D.古代巴比倫是農業最發達的國家5.(2025·濮陽檢測)古代兩河流域人工水道的開掘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當時其主要作用是泄洪和灌溉田地。當地人不斷改進人工灌溉技術,公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人用火燒磚壘砌水渠并使用瀝青充當粘合劑。材料所述做法 ( )A.首創了水渠的粘合技術B.鞏固了權貴的社會地位C.推動了農耕文明的發展D.捍衛了平民的根本利益6.中國傳統農具,廣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盡量節省金屬材料;結構簡單輕巧,一般不要求高速運動,消耗在移動或轉動農具本身的動力也較少。中國傳統農具的這些特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適應小農經濟發展的需要B.中國是金屬資源匱乏的國家C.農業技術進步的客觀要求D.中國古代力學研究領先世界7.在西亞烏爾第一王朝的王陵中發掘出大量銅制的頭盔、斧子、標槍等,銅塊已成為具有傾向貨幣交易職能的交換媒介。這可以佐證 ( )A.西亞最早掌握了青銅鑄造技術B.烏爾第一王朝已經進入青銅時代C.烏爾第一王朝促進了青銅技術外傳D.銅鑄幣成為當時的流通主幣8.在古亞述長途貿易交易中記錄了一種神秘的“來自天上的金屬”,有學者認為是鐵或隕鐵;有文獻提到,在敬獻給女神的珠寶中,有這種金屬制成的耳環和杯子;20世紀土耳其考古隊在卡尼什城發掘出了兩枚制作精美的黃金與鐵合制的發簪。這些材料能夠說明當時 ( )A.鐵主要用于制作生活器皿B.亞述冶鐵技術產生并發展C.亞述制造的鐵器質地優良D.鐵器促進了當地農業發展9.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形成了格式比較固定的契約模式,一個標準的果園買賣契約包含以下幾個要素:對果園的描述(面積、位置);買方和賣方;果園的價格;對交易完成儀式的描述;聲明對交易滿意,將來任何一方不得對交易提出爭議、訴訟;起誓、證人、時間。據此可知,當時兩河流域 ( )A.經濟活動影響社會生活B.法律注重保護私有財產C.商業發展理念領先世界D.公平正義觀念深入人心10.(2025·白銀、靖遠月考)古埃及商業合同通常使用莎草紙或石碑等媒介,其內容涵蓋廣泛,包括商品買賣、借貸、租賃和勞動合同等,合同中詳細描述了交易的對象、數量、質量、價格以及雙方的權利和責任。這體現出古埃及商業交易 ( )A.遵循法制 B.依賴道德C.不重形式 D.追求公平11.圖1、圖2分別為四川商代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石璧(度量衡用具)、銅貝串。這可用以說明當時 ( )A.社會等級秩序森嚴B.重農抑商政策初步形成C.商品交換趨于規范D.區域經濟文化聯系頻繁12.公元前110年,西漢設立了隸屬于大司農的機構——平準,當京城某種商品過分漲價時,政府就以平價向市場拋售,促使商品價格下降,如果某種商品價格過低,政府就大量買進,促使商品價格回升。據此可知,該機構的設立 ( )A.著眼于提高商人地位B.體現了以農為本的思想C.有利于維護經濟秩序D.促進了私營工商業發展13.(2025·青島檢測)因為交通便利、人員聚集帶來商機而自發形成的橋市,成為宋代城市、鄉村最繁華、最有活力的區域之一。橋市商業業態多樣,展現出獨特的活力。這一現象表明 ( )A.工商食官格局的突破 B.市鎮專業分工的深化C.坊市分區制徹底廢弛 D.商業經濟的持續發展14.古埃及建筑歷史悠久,有許多陵墓和神廟等儀式性建筑,它受到美索不達米亞建筑風格一定程度的影響,對希臘、波斯和羅馬建筑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由此可知,古埃及建筑 ( )A.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B.體現了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C.見證了文化的交流互鑒D.反映了世界文化的一體化15.古羅馬有萬神殿、維納斯神廟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筑,還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相結合的住宅、四五層公寓式住宅等居住建筑。這反映出古羅馬 ( )A.建筑影響的深遠性 B.解決了住房緊缺問題C.建筑功能的多樣化 D.缺乏城市發展的規劃二、非選擇題16.[城市和居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 多慕斯是一種內向封閉式的結構,四周用圍墻與外界隔開,只有一個大門與外界相連還往往關著。多慕斯中,值得介紹的首先是前廳,位置一般在進入大門一段過道的盡頭,前廳的頂部往往開有天窗,正對著地面上的集水池。作為富人的建筑,多慕斯的主要材質是大理石,整個建筑富麗堂皇,在擁擠的羅馬城有這樣一座居所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幸運。——摘編自《古羅馬繁榮的“地產業”:富人與平民,等級分明的住宅建筑》材料二 17—19世紀英國城市和農村人口比重統計表(1)根據材料一,分析古羅馬居民的居住特色。(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西方城市的變化。(8分)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二)1.選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游地區居民共同勞作、平均分配產品,這主要是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導致的,故選B項;耕作業與畜牧業分工為私有制的產生創造了前提,材料內容為產品平均分配,并無私有制,排除A項;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地區農業已經產生,剩余產品有一定程度增長,“非常貧乏”說法夸大,排除C項;產量不高的原因是生產力水平低下,排除D項。2.選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莫耶遺址出現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這可印證當地先民已過上定居生活,故選B項;世界上最早的農業文明出現在幾個不同的地區,這些地區幾乎同時獨立地發展了農業,且沒有對比,不能得出“最早”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農業生產模式的調整,排除C項,文明出現的三大要素是金屬、文字和城市,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項。3.選C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磨坊是印第安人磨面的地方,是重要的社交場所,而該地也可以召開村民大會,從而使得磨坊又與“權力”聯系起來,據此可知,印第安人的食物生產對其社會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故選C項。4.選A 由“從灌溉、耕耘到收獲”“一部小自耕農的農業手冊”“開鑿了運河并有管理嚴格的灌溉網”可知,古代巴比倫比較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故選A項;材料主旨是強調古巴比倫重視農業,而楔形文字書寫的泥板歷書只是其載體,且材料也與楔形文字的形成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將蘇美爾人的農業與其他地方農業的產生時間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古代蘇美爾人是農業的創始人,排除C項;材料并未將古代巴比倫的農業發展水平與其他國家比較,無法得出古代巴比倫是農業最發達的國家,排除D項。5.選C 水渠的改進,特別是使用火燒磚和瀝青作為建筑材料,顯著提高了水渠的耐用性和灌溉效率,這直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和發展,故選C項;材料中并未明確指出這是“首創”的粘合技術,排除A項;水渠的改進主要關聯到灌溉技術和農業生產,與權貴的社會地位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材料中的信息不足以直接推斷出水渠的改進直接捍衛了平民的根本利益,排除D項。6.選A 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結構簡單,但是設計精巧,這主要是適應我國小農經濟發展的需求,A項正確;B項表述錯誤,與史實不符,排除;傳統農具廣泛運用竹、木、石等材料,原因是節省勞力的消耗,并非是農業技術進步的客觀要求,排除C項;材料沒有將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對比,無法得出中國古代力學研究領先世界,排除D項。7.選B 依據材料可知,烏爾第一王朝的王陵中發掘出大量銅制物品,而且銅塊已成為交換媒介,這說明當時銅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可以佐證烏爾第一王朝已經進入青銅時代,故選B項;材料中沒有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對比,因此不能得出西亞最早掌握了青銅鑄造技術,A項錯誤;材料中未涉及青銅技術的外傳,C項錯誤;材料雖然體現了銅塊成為交換媒介,但沒有涉及銅鑄幣,D項錯誤。8.選B 據材料可知,亞述時期已經存在鐵制品,并且鐵制品的制作工藝相對成熟,體現了亞述冶鐵技術的產生與發展,故選B項;“主要用于”說法有誤,排除A項;材料中提到鐵與黃金合制的發簪精美,但不足以證明所有亞述制造的鐵器都質地優良,排除C項;材料中未提及鐵器在農業方面的應用,無法判斷鐵器是否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排除D項。9.選A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格式比較固定的契約模式的形成得益于商業的發展,反映了經濟活動影響社會生活,故選A項;材料所述為商業契約,而非法律,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地區的商業發展情況,不能斷定其“領先世界”,排除C項;古代世界文明發展程度有限,“公平正義觀念深入人心”說法夸大,排除D項。10.選D 據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在商業經營中簽訂商業合同,合同詳細規定交易內容,以便約束交易雙方遵守交易規則,體現出交易過程中追求公平,故選D項;材料未涉及埃及法律要求在商業經營中簽訂商業合同,故未體現其遵循法制,排除A項;材料強調通過簽訂合同這一外在形式來約束交易雙方,依賴道德強調交易雙方的自覺性與外在約束相悖,排除B項;古埃及的商業合同以莎草紙或石碑為媒介,合同內容詳細,表明古埃及注重簽署合同這一形式,排除C項。11.選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石璧作為度量衡用具,銅貝串作為貨幣,它們的出現表明當時在商品交換過程中有了一定的標準和規范,使得交易更加有序,C項正確;僅從石璧和銅貝串難以直接體現社會等級秩序森嚴,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當地的經濟活動情況,關于區域間經濟文化聯系頻繁在材料中體現不明顯,排除D項。12.選C 根據材料可知,平準機構的設立以及諸措施的實行,有利于平抑物價和穩定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大商人囤積居奇壟斷市場的行為,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維護了經濟秩序,C項正確;該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大商人囤積居奇壟斷市場的行為,并沒有提高商人地位,排除A項;該機構的設立有利于維護經濟秩序,與以農為本無關,排除B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選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易場所大量增加,橋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交通便利和人員聚集帶來了商機,橋市商業業態多樣,展現出獨特的活力,這體現了宋代商業經濟的持續發展,D項正確;工商食官格局的突破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市鎮專業分工的深化在材料中體現不明顯,排除B項;“徹底廢弛”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14.選C 根據材料可知,古埃及建筑受到外來建筑風格的影響,并且對其他地區的建筑產生了影響,說明古埃及建筑見證了文化的交流互鑒,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王權與神權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而非一體化,排除D項。15.選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羅馬的這些建筑反映了古羅馬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同時也體現了建筑功能的多樣化,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古羅馬的建筑理念和技術被后世繼承和發展,無法體現其建筑影響的深遠性,排除A項;宗教建筑、公共建筑并不能解決住房緊缺問題,排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到古羅馬缺乏城市發展的規劃,相反,古羅馬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在當時是非常先進和系統的,排除D項。16.解析:第(1)問,由材料一“內向封閉式的結構”“四周用圍墻與外界隔開”可得,內向封閉式結構,四周有圍墻;由材料一“前廳的頂部往往開有天窗,正對著地面上的集水池”可得,前廳有天窗和集水池;由材料一“主要材質是大理石,整個建筑富麗堂皇”可得,主要材質為大理石,建筑富麗堂皇;由材料一“有這樣一座居所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幸運”可得,是少數富人的居所,體現了社會等級差異。第(2)問,由材料二17—19世紀英國城市和農村人口比重統計表可得,城市人口比重逐漸增加,農村人口比重逐漸減少;結合所學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的相關知識可知,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開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功能日益多樣化,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化進程加速,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答案:(1)特色:內向封閉式結構,四周有圍墻;前廳有天窗和集水池;主要材質為大理石,建筑富麗堂皇;是少數富人的居所,體現了社會等級差異。(2)變化:城市人口比重逐漸增加,農村人口比重逐漸減少;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功能日益多樣化;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化進程加速,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單元 第四講 上古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生活.pptx 第一單元 第四講 上古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生活.docx 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二) 上古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生活.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