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單元 第三講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打包)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世界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單元 第三講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打包)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世界史

資源簡介

(共90張PPT)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第三講
理綱要
記要點
1.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其具備擴張潛能,使文明區域不斷擴大。古代文明的區域性擴張促使波斯等帝國興起,帝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古代文明區。
2.古代世界各地區的經貿往來,以及思想、文化和技術的傳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現,促進了文明的發展。
CONTENTS
目錄
01
02
05
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
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
課時跟蹤檢測
03
04
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
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
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
01
(一)古代文明的擴展
1.條件:農耕文明區比較發達的___________、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
社會分工
2.表現
埃及文明 主要向________和巴勒斯坦擴展,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
西亞 文明 ①_______________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
②亞述不僅統一了整個兩河流域地區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希臘 文明 以______方式擴大影響,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
敘利亞
古巴比倫王國
移民
3.影響: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是大帝國興起的重要條件。
(二)古代世界的帝國
1.波斯帝國
建立 公元前6世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統治 ①中央:繼承了君主專制制度,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權力被認為來自神。
②地方:實行________,行省總督與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
③經濟: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
衰亡 公元前4世紀晚期,被_______滅亡
行省制
馬其頓
2.亞歷山大帝國
(1)建立:公元前4世紀晚期,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2)統治
中央 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
地方 實行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__________
希臘文化
3.羅馬帝國
(1)政治制度 【選擇性必修1·P9】
①羅馬共和國——貴族寡頭政治
權力機構 產生方式 主要職責
執政官 兩人,一年一任,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 擔任_________,主持公民大會和元老院
元老院 由卸任高級官員組成,終身任職 向官員提出建議,協調行動
公民大會 全體成年男性公民 有權立法、宣戰、媾和與審判,是羅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受到限制
軍事統帥
②羅馬帝國——君主政治
形成 公元前1世紀末,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實際掌握羅馬國家大權,形成____________
特點 皇帝(元首)掌控羅馬國家的權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軍隊聽命于皇帝,是實行獨裁統治的重要工具
君主政治
(2)文化成就 【選擇性必修3·P22】
法律 制定 公元前450年左右頒布的《____________》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
內容 包括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序等多個方面,以維護貴族和富人的財產利益為核心
特點 明文公示,按律量刑
影響 ①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契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
②羅馬法體系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后世歐洲國家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十二銅表法
續表
文學 盧克萊修、西塞羅和_________是古羅馬時期最杰出的文學家
史學 李維的《羅馬史》和塔西佗的《________》代表了古羅馬史學的最高成就
建筑 萬神殿、大競技場等是羅馬建筑風格的代表
歷法 凱撒時期制定的________后經修訂成為世界通用的公歷
維吉爾
編年史
儒略歷
(三)文明的交流
1.總趨勢:交往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不斷擴大。
2.交流表現
(1)技術
①西亞的___________,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
②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________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后來這一技術逐漸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和歐洲。【選擇性必修2·P20】
農耕技術
赫梯人
(2)文化
①神話:西亞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
②雕塑:希臘最初的雕塑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塑,多模仿埃及。
③文字: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亞地區的________。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3)商業:通過____________,漢朝與羅馬帝國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
腓尼基
絲綢之路
古羅馬奴隸制:古羅馬奴隸制是指古羅馬時期的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奴隸須為奴隸主干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奴隸一般來自戰俘、被占領地區原住民或從非洲等地拐賣到奴隸市場的人。他們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生產者,他們擔任繁重的工作,如農耕、開礦、放牧等,甚至被送至角斗場。
|概|念|闡|釋|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
|史|學|研|究|
文明的傳導性與擴散性
  文明既是人創造的,則必是可以傳導的、可以傳播的。不過,不同的文明,傳導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說來,處于優勢或強勢地位的文明的影響便比較大,反之,影響力就比較小。比較能夠反映自然規律因而能促進社會進步的,其流動性能便較強,產生的影響也比較深遠。這與一個民族的實力也應該是成正比的,因為實力強的民族易
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
于使自己的文明傳播出去。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歸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對社會的進步起推動作用。因此,一個單憑實力強大而不具進步的文明的“民族”或“群體”,它的落后的文明終歸會被先進的文化所“吞噬”、所“同化”。
——摘編自陳樂民《歐洲文明的進程》
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
02
史料探究
主題(一) 古代羅馬政治文明的演進
1.從羅馬國家治理看
材料一 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設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于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什么是羅馬民族呢,那就是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在語言、經濟和文化上關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國天下的核心力量。據一種比較適
中的估計,整個帝國人口約5 400萬,意大利約有人口600萬。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
——摘編自劉家和、王敦書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在國家治理上的特點。
提示:建立了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行省權力較大;未能實現語言文字的統一;重視法律的作用;境內民族區別對待較明顯。
2.從羅馬法律看
材料二 古希臘有多次著名立法活動,但大都限于城邦內部,從未出現過統一而體系化的法典。古希臘的法律中沒有發達的專業術語,成文法對后世影響不大,但其關于城邦民主政制的立法,即對國家政體的思考,對以后歐洲國家的公法產生了較大影響。
古羅馬于公元前5世紀制定了《十二銅表法》。羅馬帝國時期,統一的法典不斷推出。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匯編《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古羅馬社會經常使用的“債權”“繼承權”“契約”“借貸”“租賃”等法律術語,注重協調經濟和社會關系,在今天仍被廣泛使用。
——摘編自王加衛《古希臘與古羅馬法律制度的差異及其成因》等
探究2 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古希臘法律與古羅馬法律的異同。
提示:同:都是成文法;其形成都與城邦的發展有關;都經歷了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
異:古希臘法律大都限于城邦內部,古羅馬法律伴隨羅馬的擴張,適用范圍不斷擴大;古希臘法律從未出現過統一而體系化的法典,古羅馬法律最終形成了體系;古希臘的法律中沒有發達的專業術語,古羅馬法律形成了法律術語并在社會中廣泛使用;古希臘成文法對后世影響不大,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對后世影響較大;古希臘法律對后世歐洲國家的公法產生了較大影響,古羅馬的法律對后世私法的影響較大。
史論形成
古代羅馬文明的基本特點
政治 制度 “混合政體”的典型。王政時代是軍事民主制,帝國時代分別經歷了元首制和君主制
羅馬法 工商業發展和對外擴張的產物。生產力的發展、階級矛盾的出現、社會變革等客觀因素促進了羅馬法律的形成
續表
古羅馬 經濟 從農業經濟到商品經濟。羅馬共和國早期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隨著國家的發展和對外擴張,帝國的區域貿易和對外貿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古羅馬 文化 外來文化的“羅馬文化”。羅馬文化基本上源于希臘,尤其是在文學、藝術和哲學諸領域,可以說古羅馬文化繼承并發展了古希臘文化
史料探究
主題(二) 古代世界帝國的擴展與文明交流
1.從世界古代帝國的國家治理看
材料一 登基之后,大流士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和時間,將波斯帝國的疆域系統地劃分為界限分明的行省。當時大流士將波斯帝國劃分為20個行省,每個行省任命一個總督,并對總督進行編號……另外,大流士還明確規定了各個行省應該繳納的貢賦數量和方式,并按照地區土壤的肥沃程度與物產種類的多少來調整貢賦。……有些行省需要繳納金幣,有些行省需要繳納銀幣,后還有一些行省則繳納當地的特產。
——摘編自雅各布·阿伯特《大流士大帝:制度創新與波斯帝國統一》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說明波斯帝國大流士治理國家的特點及影響。
提示:特點: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地方設置行省及總督進行治理,對總督進行監督管理;建起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管理體系和稅收系統;實行因地制宜的稅收政策。
影響:加強了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和治理,鞏固了帝國的統治。
2.從文化交流的方式看
材料二 東西方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發生。通過商人、使節、游歷者、文人學者的來往,各地文明發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傳播與交往,但和平交往并非人類相處的唯一方式,在古代,戰爭和征服在帶來災難和痛苦的同時,也常常不自覺地充當了文明傳播與交流的工具。
——摘編自《世界歷史》
探究2 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歸納古代人類文明交往的兩種主要方式,并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提示:和平交往,如2世紀,已經有來自羅馬的商人到達洛陽。戰爭,如亞歷山大的征服戰爭。
史論形成
古代世界主要帝國對文明交流的貢獻
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是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同時,希波戰爭使希臘人對波斯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從而揭開了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實質性交流的新篇章
亞歷山大帝國 帝國雖然存在時間很短,但是,亞歷山大有計劃地、堅持不懈地在被征服地區推廣希臘文明,大大促進了希臘化進程。帝國崩潰后形成的國家也基本延續了這一政策,形成一個龐大的希臘化世界
續表
羅馬帝國 一方面,繼承希臘文化,羅馬帝國將其在帝國范圍內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帝國疆域內的亞非歐各文明在和平的環境中不斷交流與交融,與東方的中國共同構成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
漢朝 在整合了中國各地文化的基礎上,向統一方向進一步發展。通過佛教開啟了與南亞文明的交往,通過絲綢之路開啟了與中亞、西亞和羅馬帝國的交往。同時,中華文明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中華文化圈開始形成
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
03
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
1.15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課標要求
題組(一) 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
1.(2024·新課標卷)公元前5世紀,波斯的一份契約記載,有商人承租了國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費;另一份契約記載,商人將份地、農具和種子等租給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麥、扁豆、芝麻等。據此可知,當時波斯(  )
A.開始出現經營借貸業務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實物為主
C.成為西亞最早使用契約的國家 D.國王占有全部生產資料

2.(2024·湖北高考)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為了維護統治,建立禁衛軍并給予他們特殊待遇。后續皇帝不但遵循給禁衛軍發放大量賞金的慣例,而且發放金額越來越大。禁衛軍甚至認為皇帝的任命必須征得他們的同意。這顯示羅馬帝國 (  )
A.軍人集團威脅政權穩定 B.經濟繁榮提升軍人待遇
C.皇帝賞賜增強軍隊戰力 D.邊境壓力增加軍費支出

價值發掘
1.命題分析:第2題以羅馬帝國的禁衛軍集團制度入手,深刻分析了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屋大維給予禁軍的特殊待遇。羅馬禁衛軍唯利是圖,且缺乏制衡機制,故經常弒君,甚至拍賣皇位,這最終威脅到了羅馬政局的穩定,這與秦漢時期對于軍隊的強有力的管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題放眼世界,關聯中外,回應熱點,體現了高考“以小博大”的命題特點。
3.(2024·甘肅高考)古羅馬時期,家長在家庭中權力極大,子女所獲一切財產均屬于家長。但獨攬大權的屋大維上臺后,軍隊聽命于皇帝,法律規定,子女在軍隊服役期間所獲財物,即軍功財產,可由子女自由處置。軍功財產的特殊性體現出 (  )
A.軍隊是皇帝的獨裁工具 B.家長制不利于帝國統治
C.帝國法律尊重個人財產 D.軍功財產獲取極為不易

價值發掘
2.易錯提醒:第3題的題干中“但”字十分重要,它體現了前后敘述的轉變:子女由無財產權到有財產權,說明帝國法律開始尊重個人財產。本題的核心是說個人財產權的變化,而不是家長權利的變化。有的考生因理解偏差,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了“家長制”上面了,從而誤選了B項。實際上,B項表述本身就不正確,家長制有利于帝國統治。
題組(二) 古代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
4.(2024·廣東高考)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國、秦漢王朝、羅馬帝國和印加帝國為加強統治,均實行君主專制制度,采取諸如頒布法律、改革幣制、修建道路等措施。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發展具有(  )
A.互鑒性 B.同源性
C.統一性 D.同步性

5.(2023·山東高考)自羅馬共和國晚期起,拱門形制逐漸成為古羅馬建筑的一個顯著特色。據下圖可知,人類文明交往 (  )
A.促進了文化藝術的融合 B.推動了區域文化的統一
C.改變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內核

價值發掘
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
3.加強對古代文明交流的再認識: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古代文明的交流是新教材新增的內容,也是社會熱點,故成為新高考的熱點命題所在。第4題通過對多個文明古國的比較入手,考查文明的統一性。第5題從文化藝術融合的視角考查人類文明交流的影響。
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
04
(2024·新課標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同一塊耕地上連續耕作,重視水利灌溉、糞肥使用及田間管理,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現的連作制在兩漢發展成熟。魏晉南北朝時期冬小麥種植的推廣,為豆類作物與大、小麥的輪作提供了條件,麥類作物收獲量為播種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麥豆兩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術推廣與提升,普遍實行稻麥輪作,同時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現。明清隨著美洲作物的傳入、雙季稻的推廣,輪作物種更為豐富,山地、丘陵等得到進一步利用。傳統農業的不斷發展,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經濟支撐。
——摘編自趙德馨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等
材料二 羅馬帝國時期,農業中普遍采用輪作制。4世紀后,法蘭克人從羅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輪流耕種全年耕地的1/2。10世紀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長達300年的大墾荒運動,擴大了耕地面積。三圃制逐漸流行,耕地依自然條件劃分為三大塊,分別進行春播(大麥、燕麥等)秋收、秋播(小麥、黑麥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畢和休耕的土地成為“敞地”,作為公用牧場。13世紀,豆科植物加入輪種,谷物收獲量為播種量的3—4倍。14、15世紀,粗放農業開始向集約農業過渡,農業與畜牧業進一步結合,葡萄、啤酒花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增,近代西歐農業的許多特征逐漸形成。
——摘編自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等
(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與西歐古代農業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異。(13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中國和西歐古代農業對文明發展的影響。(12分)
審答指導
一、審題要“準”
二、析題要“透”
1.第(1)問,據材料一“連作制在兩漢發展成熟”“魏晉南北朝時期……為豆類作物與大、小麥的輪作提供了條件”“重視水利灌溉、糞肥使用及田間管理”“普遍實行稻麥輪作,同時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現”概括中國的土地利用方式。據材料二“農業中普遍采用輪作制”“輪流耕種全年耕地的1/2”“三圃制逐漸流行”“耕地收割完畢和休耕的土地……作為公用牧場”“13世紀,豆科植物加入輪種”“粗放農業開始向集約農業過渡,農業與畜牧業進一步結合”“葡萄、啤酒花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增”概括西歐古代農業的土地利用方式。
2.第(2)問,中國:據材料一“傳統農業的不斷發展,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經濟支撐”可得出,傳統農業的不斷發展為中華文明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有利于人口增長和社會穩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豐富的農產品促進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繁榮;據材料一“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術推廣與提升,普遍實行稻麥輪作,同時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長期的農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農業技術和經驗;結合所學知識,從消極方面去分析,中國社會小農經濟的高度發展,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也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發展。
西歐:據材料時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業的發展推動了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促進了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據材料二“農業與畜牧業進一步結合,葡萄、啤酒花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增”可得出,與畜牧業的結合及經濟作物的種植,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據材料二“近代西歐農業的許多特征逐漸形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近代西歐農業的轉型奠定了基礎,對近代西歐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答題要“范”
(1)中國:以精耕細作、連續耕作為特征;多種作物輪作;注重水利建設;耕地類型多樣,如圩田、梯田等。(7分)
西歐:以輪作制為基本特征;三圃耕作制流行;敞地制作為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與畜牧業結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漸增大。(6分)
(2)中國: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為中華文明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使得中國長期領先世界農業水平。這種農業模式也塑造了中華民族勤勞、吃苦耐勞的品格;有利于多民族國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發達的農業也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成為古代中國長期領先世界的重要原因。同時,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也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發展。(6分)
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
西歐:古代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封建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同時促進了西歐社會經濟的轉型;農業技術的革新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西歐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學的興起,推動了西歐社會的變化與進步。(6分)
課時跟蹤檢測
05
(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
一、選擇題
1.(2024·沈陽三模)有學者認為,“法老體系貫穿于整個托勒密時期”,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就像過去入侵埃及的人那樣“逐漸被同化了”。該學者意在強調(  )
A.希臘政治制度對東方的影響 B.法老仍維持原有政治統治
C.古埃及文明具有強大影響力 D.托勒密王朝武力征服埃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法老體系貫穿于整個托勒密時期”表明古埃及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制度在托勒密王朝時期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強調了古埃及文明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故選C項;材料強調古埃及文明對托勒密王朝的影響,并未涉及希臘制度對東方的影響,排除A項;托勒密埃及是亞歷山大遠征后建立的,“法老仍維持原有政治統治”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托勒密王朝是埃及被武力征服后建立的,排除D項。
2.(2024·泰安一模)公元前5世紀,波斯國王大流士在主要城市之間修筑了大量“御道”。在“御道”旁每隔20公里左右設置一座驛站,信使通過驛站最快可在12天內橫跨2 500公里的距離。帝國“御道”和驛站的修建 (  )
A.旨在對抗亞歷山大入侵 B.擴大波斯帝國統治疆域
C.完善了官僚體系的建設 D.推動不同地域文明連接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可知,波斯帝國在其境內建立了較為便利的交通網絡和驛站系統,這加強了不同地域的聯系,進而推動不同地域文明連接,故選D項;亞歷山大入侵波斯的時間是公元前4世紀晚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波斯帝國內部的道路和驛站有利于鞏固統治,但不能擴大其統治疆域,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官僚體系的建設,且“完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
3.公元前6世紀末,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實行經濟改革,推行度量衡雙軌制。一方面,融合波斯本土度量衡和巴比倫、亞述度量衡,推出帝國官方標準化的度量衡體系;另一方面,在被征服地區允許本地人依舊使用本土度量衡。這些舉措旨在 (  )
A.消弭波斯帝國內部矛盾 B.維護帝國統一和穩定
C.加強對被征服地的控制 D.促進各民族交往交融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大流士一世推行度量衡雙軌制,既有帝國官方標準化的度量衡體系,適應了帝國統一后的經濟需求,又允許被征服地區本土的度量衡存在,有利于緩和帝國內部矛盾,這些舉措從主觀動機上看,旨在維護帝國統一和穩定,故選B項;“消弭”說法絕對化,排除A項;根據材料“允許本地人依舊使用本土度量衡”可排除C項;D項是客觀結果而非主觀目的,排除。
4.(2024·湛江一模)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約前550—前486年)在《貝希斯敦銘文》中宣稱:“我統治他們,他們向我交納貢賦。凡我對他們所下的命令,他們都執行;凡我制定的法律,他們也都遵守。”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紀,帝國的官方文書,仍需要以帝國境內多種文字發布。這表明當時的波斯帝國 (  )
A.君主專制統治加強 B.官方文書適用范圍廣泛
C.中央集權程度有限 D.國家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帝國的官方文書,仍需要以帝國境內多種文字發布”可知,當時的波斯帝國并沒有使用統一的官方文字,中央集權程度有限,故選C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政策在地方的實施,強調的是中央集權問題,不是君主專制問題,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官方文書仍需以多種文字發布,沒有提及這些文書適用于哪些領域,排除B項;從大流士一世到公元前4世紀,中央權力并沒有明顯加強,“國家治理水平不斷提升”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
5.波斯帝國的官員大體到行省一級,沒有深入更基層的城市和共同體。行省的首長是總督,享有行政、軍事和財政等各項權力。波斯境內的小居魯士和提薩弗奈斯兩位總督為爭奪米利都的統治權開戰。因兩人正常上交稅賦,國王對此不以為意。這表明波斯帝國 (  )
A.對地方的日常管理寬松 B.以中央集權為特征
C.仍由原有首領擔任總督 D.大力推廣希臘文化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可知,波斯帝國的官員只到行省一級,只要上交稅賦,國王并不干涉總督之間的戰爭,表明中央對地方具體事務的管理并不嚴格,故選A項;據材料“享有行政、軍事和財政等各項權力”可知,地方官員權力較大,甚至因私利開戰而中央并不干涉,這與中央集權相悖,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原有首領擔任總督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討論的是波斯帝國的地方管理問題,并未涉及文化推廣,排除D項。
6.(2024·天津河北區一模)波斯帝國曾經的都城帕薩爾加德的遺跡上佇立著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刻是波斯國王居魯士
(右圖)。他穿著伊朗西部高原埃蘭人風格的外袍,
戴著埃及人風格的王冠,系著亞述人和腓尼基人風格
的繩結,身后是波斯人風格的四個翅膀。該雕像反映
了 (  )
A.波斯帝國的希臘化現象 B.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
C.地理環境決定文明樣態 D.經濟發展對藝術的推動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分析石柱上的雕刻,可以看出波斯國王居魯士的服飾融合了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文化元素,這些文化元素的融合反映了波斯帝國在征服不同地區和民族后,對各地區文明文化的尊重與借鑒,體現了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故選B項;波斯國王居魯士的雕像體現了亞非地區的文化交流,并沒有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排除A項;地理環境影響文明樣態,“決定”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波斯國王居魯士的穿著特征,并沒有關于經濟發展與藝術關系的描述,排除D項。
7.(2024·北京海淀區一模)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編年史》寫道,屋大維“首先用慷慨的賞賜籠絡軍隊,用廉價的糧食討好民眾……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這反映古代羅馬政治制度的變化是 (  )
A.城邦民主政治建立 B.貴族寡頭政治出現
C.元首制獨裁的形成 D.王權受封建主限制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及所學知識可知,屋大維通過多種方式將權力集于一身,建立了元首制,實際掌握羅馬國家大權,形成君主政治,元首制是披著共和制外衣的獨裁統治,故選C項。
8.(2024·池州一模)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年在位)與授予自己共和國“第一公民”(元首)稱號的屋大維不同,他自稱約維烏斯,意即朱庇特(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在塵世的代表,還通過宗教和禮儀,不斷強化他“眾神之父”的形象。此舉 (  )
A.破壞了羅馬的共和政體 B.促進羅馬君主政治形成
C.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思想 D.維護了羅馬的元首制度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可知,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自稱眾神之王在塵世的代表,并通過宗教和禮儀賦予自己神化的色彩,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思想,故選C項;此時屬于羅馬帝國時期,排除A項;羅馬君主政治形成的標志是屋大維創立元首制,排除B項;戴克里先將“元首制”變為“君主制”,排除D項。
9.(2024·如皋一模)54—68年,羅馬帝國的六大莊園共占有非洲行省一半的土地,這些土地分別掌握在六個大地主手中。隨后這種制度在各行省蔓延開,帝國最終被分成了一個個封地。這反映出 (  )
A.羅馬推行封君封臣制
B.奴隸與奴隸主的矛盾激化
C.帝國存在分裂的隱憂
D.農業家庭式勞作蓬勃發展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可知,公元1世紀,羅馬部分大地主以莊園形式占有帝國大片土地,這推動了地方勢力的發展,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體現了帝國存在分裂的隱憂,故選C項;中古時期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羅馬帝國并未實行這一制度,且材料僅涉及大地主,并不一定都是貴族,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奴隸與奴隸主的矛盾,排除B項;農業家庭式勞作表現為一家一戶、小農經濟,材料體現的是莊園式勞作,排除D項。
10.(2024·蘭州一模)盡管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承續著高度專制的王權或皇權,但在對地方的治理和實際政治運作中,帝國基本滿足于讓地方自治。這表明當時 (  )
A.城市自治沖擊了封建秩序
B.中央集權體制已難以維系
C.帝國統治兼顧傳統與現實
D.地方割據勢力的逐漸膨脹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秉持傳統,實行專制王權或皇權,而地方卻依據國情而實行自治,這體現了帝國統治兼顧傳統與現實,故選C項;材料并無城市自治的信息,排除A項;三大帝國并未建立中央集權體制,地方實行自治,排除B項;材料強調這三大帝國依據現實情況在地方實行自治,并不屬于地方割據勢力的逐漸膨脹,排除D項。
11.羅馬共和國末期的法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它擴散在一切人中間,它是永恒的……它在羅馬是這樣,在雅典也是這樣;它對任何國家和任何時期都是這樣的。”這種觀念后來注入了古羅馬的法律體系之中。這一做法 (  )
A.緩和了平民與貴族的矛盾
B.適應了古羅馬后世擴張的需要
C.促使寡頭政治轉向君主制
D.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最終形成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羅馬法由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擴大了公民權和法律的適用對象,體現了材料中西塞羅所強調的自然法的普遍適用性,這一做法適應了古羅馬后世擴張的需要,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平民與貴族之間矛盾的緩和,排除A項;羅馬政治體制變化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并非羅馬法導致,排除C項;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最終形成,排除D項。
12.古羅馬的建筑繼承了古希臘特色,例如大量使用科林斯柱。羅馬帝國時期,科林斯柱的柱頭被雕刻得更加精美而復雜,即便柱子在建筑中已不再起到承重的作用,但作為裝飾物依然得到了保留。這一現象反映出古羅馬 (  )
A.重形式而輕實用的社會習俗
B.將人文精神發展到了更高層次
C.藝術風格傳承與創新相結合
D.處處以自然法的原則規范社會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古羅馬的建筑繼承了古希臘特色,反映了藝術風格的傳承,柱頭被雕刻得更加精美而復雜反映了藝術風格的創新,故選C項;由“即便柱子在建筑中已不再起到承重的作用”可知,在之前這種科林斯柱是起承重作用的,所以最初是重視實用功能的,所以不能據此得出重形式而輕實用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人文精神,排除B項;自然法的原則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13.公元前30年,埃及遭到羅馬人入侵,象形文字開始衰落并逐漸失傳。直到1400年之后羅塞塔石碑出土,其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石碑上用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刻了同樣的內容,這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后,解讀出已經失傳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義與結構。對上述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  )
A.戰爭影響了文明碰撞、交流與重構
B.埃及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侵略性
C.埃及文化深受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
D.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古埃及文化消失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埃及遭到羅馬人入侵,象形文字開始衰落并逐漸失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羅塞塔石碑出土,才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后,解讀出已經失傳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義與結構,可見戰爭影響了文明碰撞、交流與重構,故選A項;材料主旨是講象形文字因為埃及遭到入侵而失傳,新的考古發現才使之能夠被解讀,而不是講埃及文化的特性,排除B項;埃及文化是否受到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與埃及象形文字的失傳與重新被解讀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C項;不是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古埃及文化消失,而是戰爭使得埃及象形文字失傳,D項偷換了概念,排除。
14.(2024·北京朝陽區一模)一位西方歷史學家如此描述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關系:“(羅馬)廣場上的建筑顯現出希臘風格,但它們更加雄偉高大……羅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臘化時代的混亂。”古羅馬詩人賀拉西為此寫道:“希臘被擒為俘虜;被俘的希臘,又反過來俘虜了野蠻的征服者。”據此可知 (  )
①戰爭造成了文化的碰撞與交鋒 ②羅馬法有利于帝國統治
③文化在選擇與重構中不斷發展 ④賀拉西處于希臘化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被俘的希臘,又反過來俘虜了野蠻的征服者”可知,希臘雖然被羅馬征服,但反過來用文化征服了羅馬,這說明戰爭造成了文化的碰撞與交鋒,故①正確;據材料“羅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臘化時代的混亂”可知,羅馬法有利于帝國統治,故②正確;據材料“(羅馬)廣場上的建筑顯現出希臘風格,但它們更加雄偉高大”可知,羅馬建筑受希臘風格影響且有新的發展,說明文化在選擇與重構中不斷發展,故③正確;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被稱為“希臘化時代”,賀拉西是羅馬帝國詩人,不處于希臘化世界,故④錯誤。A項符合題意。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5.有學者研究稱:希臘化時代的斯多葛學派創造了以普世歷史觀念為特征的希臘主義,不但成為羅馬和希臘思想的重要交融點,而且還是羅馬沖破城邦束縛和統一地中海的強大精神武器。對該學者研究成果解讀合理的是 (  )
A.文化交流推動區域文化的統一
B.羅馬城邦成為希臘化世界中心
C.文化交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D.古典哲學催生西方的普世觀念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羅馬繼承希臘文明成果,并運用希臘化文明成果開創了羅馬文明新時代,體現了文化交融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C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區域文化的統一”,排除A項;希臘化時代文化中心集中在歐亞非交界之地,排除B項;古典哲學與希臘化時代哲學有承繼關系,但并非同一概念,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二、非選擇題
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腓尼基文字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字母文字的演變歷史。(7分)
解析:第(1)問,根據圖示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即可。
答案:腓尼基文字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材料二 亞歷山大在進軍途中,建立了許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就是那時興建的。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雖然亞歷山大帝國曇花一現,但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滲入希臘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摘編自《世界歷史》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2)根據材料二“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滲入希臘文化”,如何理解“希臘化時期” (8分)
解析:第(2)問,據材料二“這些城市……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文明交流以及西方中心論的角度理解即可。
答案:表面上看,希臘化指希臘文明對東方的影響,其實這一時期地中海和西亞、北非歷史的基本特點是東西方文明的大交匯,以及各文明之間更加密切的交往;“希臘化”反映出強烈的西方中心傾向。第三講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理綱要
記要點
1.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其具備擴張潛能,使文明區域不斷擴大。古代文明的區域性擴張促使波斯等帝國興起,帝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古代文明區。
2.古代世界各地區的經貿往來,以及思想、文化和技術的傳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現,促進了文明的發展。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
(一)古代文明的擴展
1.條件:農耕文明區比較發達的     、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
2.表現
埃及文明 主要向    和巴勒斯坦擴展,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
西亞文明 ①       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 ②亞述不僅統一了整個兩河流域地區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希臘文明 以   方式擴大影響,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
3.影響: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是大帝國興起的重要條件。
(二)古代世界的帝國
1.波斯帝國
建立 公元前6世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統治 ①中央:繼承了君主專制制度,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權力被認為來自神。 ②地方:實行    ,行省總督與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 ③經濟: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
衰亡 公元前4世紀晚期,被    滅亡
2.亞歷山大帝國
(1)建立:公元前4世紀晚期,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2)統治
中央 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
地方 實行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    
3.羅馬帝國
(1)政治制度 【選擇性必修1·P9】
①羅馬共和國——貴族寡頭政治
權力機構 產生方式 主要職責
執政官 兩人,一年一任,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 擔任     ,主持公民大會和元老院
元老院 由卸任高級官員組成,終身任職 向官員提出建議,協調行動
公民大會 全體成年男性公民 有權立法、宣戰、媾和與審判,是羅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受到限制
②羅馬帝國——君主政治
形成 公元前1世紀末,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實際掌握羅馬國家大權,形成    
特點 皇帝(元首)掌控羅馬國家的權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軍隊聽命于皇帝,是實行獨裁統治的重要工具
(2)文化成就 【選擇性必修3·P22】
法律 制定 公元前450年左右頒布的《     》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
內容 包括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序等多個方面,以維護貴族和富人的財產利益為核心
特點 明文公示,按律量刑
影響 ①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契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 ②羅馬法體系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后世歐洲國家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學 盧克萊修、西塞羅和   是古羅馬時期最杰出的文學家
史學 李維的《羅馬史》和塔西佗的《    》代表了古羅馬史學的最高成就
建筑 萬神殿、大競技場等是羅馬建筑風格的代表
歷法 凱撒時期制定的    后經修訂成為世界通用的公歷
(三)文明的交流
1.總趨勢:交往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不斷擴大。
2.交流表現
(1)技術
①西亞的     ,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
②公元前15—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    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后來這一技術逐漸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和歐洲。【選擇性必修2·P20】
(2)文化
①神話:西亞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②雕塑:希臘最初的雕塑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塑,多模仿埃及。
③文字: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亞地區的    。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3)商業:通過     ,漢朝與羅馬帝國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
|概|念|闡|釋|
古羅馬奴隸制:古羅馬奴隸制是指古羅馬時期的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奴隸須為奴隸主干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奴隸一般來自戰俘、被占領地區原住民或從非洲等地拐賣到奴隸市場的人。他們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生產者,他們擔任繁重的工作,如農耕、開礦、放牧等,甚至被送至角斗場。
|史|學|研|究|
文明的傳導性與擴散性
  文明既是人創造的,則必是可以傳導的、可以傳播的。不過,不同的文明,傳導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說來,處于優勢或強勢地位的文明的影響便比較大,反之,影響力就比較小。比較能夠反映自然規律因而能促進社會進步的,其流動性能便較強,產生的影響也比較深遠。這與一個民族的實力也應該是成正比的,因為實力強的民族易于使自己的文明傳播出去。但是文明自身的生命力歸根到底是看它是否對社會的進步起推動作用。因此,一個單憑實力強大而不具進步的文明的“民族”或“群體”,它的落后的文明終歸會被先進的文化所“吞噬”、所“同化”。
——摘編自陳樂民《歐洲文明的進程》
主題(一) 古代羅馬政治文明的演進
[史料探究]
1.從羅馬國家治理看
  材料一 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設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于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什么是羅馬民族呢,那就是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在語言、經濟和文化上關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國天下的核心力量。據一種比較適中的估計,整個帝國人口約5 400萬,意大利約有人口600萬。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
——摘編自劉家和、王敦書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在國家治理上的特點。
2.從羅馬法律看
材料二 古希臘有多次著名立法活動,但大都限于城邦內部,從未出現過統一而體系化的法典。古希臘的法律中沒有發達的專業術語,成文法對后世影響不大,但其關于城邦民主政制的立法,即對國家政體的思考,對以后歐洲國家的公法產生了較大影響。
古羅馬于公元前5世紀制定了《十二銅表法》。羅馬帝國時期,統一的法典不斷推出。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匯編《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古羅馬社會經常使用的“債權”“繼承權”“契約”“借貸”“租賃”等法律術語,注重協調經濟和社會關系,在今天仍被廣泛使用。
——摘編自王加衛《古希臘與古羅馬法律制度的差異及其成因》等
探究2 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古希臘法律與古羅馬法律的異同。
[史論形成]
  古代羅馬文明的基本特點
政治 制度 “混合政體”的典型。王政時代是軍事民主制,帝國時代分別經歷了元首制和君主制
羅馬法 工商業發展和對外擴張的產物。生產力的發展、階級矛盾的出現、社會變革等客觀因素促進了羅馬法律的形成
古羅馬 經濟 從農業經濟到商品經濟。羅馬共和國早期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隨著國家的發展和對外擴張,帝國的區域貿易和對外貿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古羅馬 文化 外來文化的“羅馬文化”。羅馬文化基本上源于希臘,尤其是在文學、藝術和哲學諸領域,可以說古羅馬文化繼承并發展了古希臘文化
主題(二) 古代世界帝國的擴展與文明交流
[史料探究]
1.從世界古代帝國的國家治理看
材料一 登基之后,大流士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和時間,將波斯帝國的疆域系統地劃分為界限分明的行省。當時大流士將波斯帝國劃分為20個行省,每個行省任命一個總督,并對總督進行編號……另外,大流士還明確規定了各個行省應該繳納的貢賦數量和方式,并按照地區土壤的肥沃程度與物產種類的多少來調整貢賦。……有些行省需要繳納金幣,有些行省需要繳納銀幣,后還有一些行省則繳納當地的特產。
——摘編自雅各布·阿伯特《大流士大帝:制度創新與波斯帝國統一》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說明波斯帝國大流士治理國家的特點及影響。
2.從文化交流的方式看
材料二 東西方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發生。通過商人、使節、游歷者、文人學者的來往,各地文明發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傳播與交往,但和平交往并非人類相處的唯一方式,在古代,戰爭和征服在帶來災難和痛苦的同時,也常常不自覺地充當了文明傳播與交流的工具。
——摘編自《世界歷史》
探究2 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歸納古代人類文明交往的兩種主要方式,并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史論形成]
  古代世界主要帝國對文明交流的貢獻
波斯帝國是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同時,希波戰爭使希臘人對波斯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從而揭開了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實質性交流的新篇章
帝國雖然存在時間很短,但是,亞歷山大有計劃地、堅持不懈地在被征服地區推廣希臘文明,大大促進了希臘化進程。帝國崩潰后形成的國家也基本延續了這一政策,形成一個龐大的希臘化世界
一方面,繼承希臘文化,羅馬帝國將其在帝國范圍內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帝國疆域內的亞非歐各文明在和平的環境中不斷交流與交融,與東方的中國共同構成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整合了中國各地文化的基礎上,向統一方向進一步發展。通過佛教開啟了與南亞文明的交往,通過絲綢之路開啟了與中亞、西亞和羅馬帝國的交往。同時,中華文明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中華文化圈開始形成
1.15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課標要求
  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
 
題組(一) 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
1.(2024·新課標卷)公元前5世紀,波斯的一份契約記載,有商人承租了國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費;另一份契約記載,商人將份地、農具和種子等租給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麥、扁豆、芝麻等。據此可知,當時波斯 (  )
A.開始出現經營借貸業務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實物為主
C.成為西亞最早使用契約的國家  D.國王占有全部生產資料
2.(2024·湖北高考)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為了維護統治,建立禁衛軍并給予他們特殊待遇。后續皇帝不但遵循給禁衛軍發放大量賞金的慣例,而且發放金額越來越大。禁衛軍甚至認為皇帝的任命必須征得他們的同意。這顯示羅馬帝國 (  )
A.軍人集團威脅政權穩定  B.經濟繁榮提升軍人待遇
C.皇帝賞賜增強軍隊戰力  D.邊境壓力增加軍費支出
3.(2024·甘肅高考)古羅馬時期,家長在家庭中權力極大,子女所獲一切財產均屬于家長。但獨攬大權的屋大維上臺后,軍隊聽命于皇帝,法律規定,子女在軍隊服役期間所獲財物,即軍功財產,可由子女自由處置。軍功財產的特殊性體現出 (  )
A.軍隊是皇帝的獨裁工具 B.家長制不利于帝國統治
C.帝國法律尊重個人財產 D.軍功財產獲取極為不易
題組(二) 古代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
4.(2024·廣東高考)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國、秦漢王朝、羅馬帝國和印加帝國為加強統治,均實行君主專制制度,采取諸如頒布法律、改革幣制、修建道路等措施。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發展具有 (  )
A.互鑒性 B.同源性
C.統一性 D.同步性
5.(2023·山東高考)自羅馬共和國晚期起,拱門形制逐漸成為古羅馬建筑的一個顯著特色。據下圖可知,人類文明交往 (  )
A.促進了文化藝術的融合 B.推動了區域文化的統一
C.改變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內核
[價值發掘]
1.命題分析:第2題以羅馬帝國的禁衛軍集團制度入手,深刻分析了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屋大維給予禁軍的特殊待遇。羅馬禁衛軍唯利是圖,且缺乏制衡機制,故經常弒君,甚至拍賣皇位,這最終威脅到了羅馬政局的穩定,這與秦漢時期對于軍隊的強有力的管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題放眼世界,關聯中外,回應熱點,體現了高考“以小博大”的命題特點。
2.易錯提醒:第3題的題干中“但”字十分重要,它體現了前后敘述的轉變:子女由無財產權到有財產權,說明帝國法律開始尊重個人財產。本題的核心是說個人財產權的變化,而不是家長權利的變化。有的考生因理解偏差,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了“家長制”上面了,從而誤選了B項。實際上,B項表述本身就不正確,家長制有利于帝國統治。
3.加強對古代文明交流的再認識: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古代文明的交流是新教材新增的內容,也是社會熱點,故成為新高考的熱點命題所在。第4題通過對多個文明古國的比較入手,考查文明的統一性。第5題從文化藝術融合的視角考查人類文明交流的影響。
(2024·新課標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同一塊耕地上連續耕作,重視水利灌溉、糞肥使用及田間管理,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現的連作制在兩漢發展成熟。魏晉南北朝時期冬小麥種植的推廣,為豆類作物與大、小麥的輪作提供了條件,麥類作物收獲量為播種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麥豆兩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術推廣與提升,普遍實行稻麥輪作,同時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現。明清隨著美洲作物的傳入、雙季稻的推廣,輪作物種更為豐富,山地、丘陵等得到進一步利用。傳統農業的不斷發展,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經濟支撐。
——摘編自趙德馨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等
材料二 羅馬帝國時期,農業中普遍采用輪作制。4世紀后,法蘭克人從羅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輪流耕種全年耕地的1/2。10世紀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長達300年的大墾荒運動,擴大了耕地面積。三圃制逐漸流行,耕地依自然條件劃分為三大塊,分別進行春播(大麥、燕麥等)秋收、秋播(小麥、黑麥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畢和休耕的土地成為“敞地”,作為公用牧場。13世紀,豆科植物加入輪種,谷物收獲量為播種量的3—4倍。14、15世紀,粗放農業開始向集約農業過渡,農業與畜牧業進一步結合,葡萄、啤酒花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增,近代西歐農業的許多特征逐漸形成。
——摘編自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等
(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與西歐古代農業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異。(13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中國和西歐古代農業對文明發展的影響。(12分)
第三講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融通教材
(一)1.社會分工 2.敘利亞 古巴比倫王國 移民
(二)1.行省制 馬其頓 2.(2)希臘文化 3.(1)①軍事統帥 ②君主政治 (2)十二銅表法 維吉爾 編年史 儒略歷
(三)2.(1)①農耕技術 ②赫梯人 (2)③腓尼基 (3)絲綢之路 
主題探究
主題(一)
探究1 提示:建立了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行省權力較大;未能實現語言文字的統一;重視法律的作用;境內民族區別對待較明顯。
探究2 提示:同:都是成文法;其形成都與城邦的發展有關;都經歷了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
異:古希臘法律大都限于城邦內部,古羅馬法律伴隨羅馬的擴張,適用范圍不斷擴大;古希臘法律從未出現過統一而體系化的法典,古羅馬法律最終形成了體系;古希臘的法律中沒有發達的專業術語,古羅馬法律形成了法律術語并在社會中廣泛使用;古希臘成文法對后世影響不大,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對后世影響較大;古希臘法律對后世歐洲國家的公法產生了較大影響,古羅馬的法律對后世私法的影響較大。
主題(二)
探究1 提示:特點: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地方設置行省及總督進行治理,對總督進行監督管理;建起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管理體系和稅收系統;實行因地制宜的稅收政策。
影響:加強了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和治理,鞏固了帝國的統治。
探究2 提示:和平交往,如2世紀,已經有來自羅馬的商人到達洛陽。戰爭,如亞歷山大的征服戰爭。
對“標”訓練
1.B 2.A 3.C 4.C 5.A
大題增分
(1)中國:以精耕細作、連續耕作為特征;多種作物輪作;注重水利建設;耕地類型多樣,如圩田、梯田等。(7分)
西歐:以輪作制為基本特征;三圃耕作制流行;敞地制作為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與畜牧業結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漸增大。(6分)
(2)中國: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為中華文明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使得中國長期領先世界農業水平。這種農業模式也塑造了中華民族勤勞、吃苦耐勞的品格;有利于多民族國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發達的農業也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成為古代中國長期領先世界的重要原因。同時,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也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發展。(6分)
西歐:古代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封建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同時促進了西歐社會經濟的轉型;農業技術的革新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西歐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學的興起,推動了西歐社會的變化與進步。(6分)
2 / 10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一)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一、選擇題
1.(2024·沈陽三模)有學者認為,“法老體系貫穿于整個托勒密時期”,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就像過去入侵埃及的人那樣“逐漸被同化了”。該學者意在強調 (  )
A.希臘政治制度對東方的影響
B.法老仍維持原有政治統治
C.古埃及文明具有強大影響力
D.托勒密王朝武力征服埃及
2.(2024·泰安一模)公元前5世紀,波斯國王大流士在主要城市之間修筑了大量“御道”。在“御道”旁每隔20公里左右設置一座驛站,信使通過驛站最快可在12天內橫跨2 500公里的距離。帝國“御道”和驛站的修建 (  )
A.旨在對抗亞歷山大入侵
B.擴大波斯帝國統治疆域
C.完善了官僚體系的建設
D.推動不同地域文明連接
3.公元前6世紀末,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實行經濟改革,推行度量衡雙軌制。一方面,融合波斯本土度量衡和巴比倫、亞述度量衡,推出帝國官方標準化的度量衡體系;另一方面,在被征服地區允許本地人依舊使用本土度量衡。這些舉措旨在 (  )
A.消弭波斯帝國內部矛盾
B.維護帝國統一和穩定
C.加強對被征服地的控制
D.促進各民族交往交融
4.(2024·湛江一模)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約前550—前486年)在《貝希斯敦銘文》中宣稱:“我統治他們,他們向我交納貢賦。凡我對他們所下的命令,他們都執行;凡我制定的法律,他們也都遵守。”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紀,帝國的官方文書,仍需要以帝國境內多種文字發布。這表明當時的波斯帝國 (  )
A.君主專制統治加強   B.官方文書適用范圍廣泛
C.中央集權程度有限   D.國家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5.波斯帝國的官員大體到行省一級,沒有深入更基層的城市和共同體。行省的首長是總督,享有行政、軍事和財政等各項權力。波斯境內的小居魯士和提薩弗奈斯兩位總督為爭奪米利都的統治權開戰。因兩人正常上交稅賦,國王對此不以為意。這表明波斯帝國 (  )
A.對地方的日常管理寬松
B.以中央集權為特征
C.仍由原有首領擔任總督
D.大力推廣希臘文化
6.(2024·天津河北區一模)波斯帝國曾經的都城帕薩爾加德的遺跡上佇立著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刻是波斯國王居魯士(右圖)。他穿著伊朗西部高原埃蘭人風格的外袍,戴著埃及人風格的王冠,系著亞述人和腓尼基人風格的繩結,身后是波斯人風格的四個翅膀。該雕像反映了 (  )
A.波斯帝國的希臘化現象 B.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
C.地理環境決定文明樣態 D.經濟發展對藝術的推動
7.(2024·北京海淀區一模)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編年史》寫道,屋大維“首先用慷慨的賞賜籠絡軍隊,用廉價的糧食討好民眾……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這反映古代羅馬政治制度的變化是 (  )
A.城邦民主政治建立 B.貴族寡頭政治出現
C.元首制獨裁的形成 D.王權受封建主限制
8.(2024·池州一模)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年在位)與授予自己共和國“第一公民”(元首)稱號的屋大維不同,他自稱約維烏斯,意即朱庇特(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在塵世的代表,還通過宗教和禮儀,不斷強化他“眾神之父”的形象。此舉 (  )
A.破壞了羅馬的共和政體 B.促進羅馬君主政治形成
C.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思想 D.維護了羅馬的元首制度
9.(2024·如皋一模)54—68年,羅馬帝國的六大莊園共占有非洲行省一半的土地,這些土地分別掌握在六個大地主手中。隨后這種制度在各行省蔓延開,帝國最終被分成了一個個封地。這反映出 (  )
A.羅馬推行封君封臣制
B.奴隸與奴隸主的矛盾激化
C.帝國存在分裂的隱憂
D.農業家庭式勞作蓬勃發展
10.(2024·蘭州一模)盡管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承續著高度專制的王權或皇權,但在對地方的治理和實際政治運作中,帝國基本滿足于讓地方自治。這表明當時 (  )
A.城市自治沖擊了封建秩序 B.中央集權體制已難以維系
C.帝國統治兼顧傳統與現實 D.地方割據勢力的逐漸膨脹
11.羅馬共和國末期的法學家西塞羅曾經說過:“它擴散在一切人中間,它是永恒的……它在羅馬是這樣,在雅典也是這樣;它對任何國家和任何時期都是這樣的。”這種觀念后來注入了古羅馬的法律體系之中。這一做法 (  )
A.緩和了平民與貴族的矛盾 B.適應了古羅馬后世擴張的需要
C.促使寡頭政治轉向君主制 D.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最終形成
12.古羅馬的建筑繼承了古希臘特色,例如大量使用科林斯柱。羅馬帝國時期,科林斯柱的柱頭被雕刻得更加精美而復雜,即便柱子在建筑中已不再起到承重的作用,但作為裝飾物依然得到了保留。這一現象反映出古羅馬 (  )
A.重形式而輕實用的社會習俗
B.將人文精神發展到了更高層次
C.藝術風格傳承與創新相結合
D.處處以自然法的原則規范社會
13.公元前30年,埃及遭到羅馬人入侵,象形文字開始衰落并逐漸失傳。直到1400年之后羅塞塔石碑出土,其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石碑上用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刻了同樣的內容,這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后,解讀出已經失傳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義與結構。對上述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  )
A.戰爭影響了文明碰撞、交流與重構
B.埃及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侵略性
C.埃及文化深受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
D.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古埃及文化消失
14.(2024·北京朝陽區一模)一位西方歷史學家如此描述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的關系:“(羅馬)廣場上的建筑顯現出希臘風格,但它們更加雄偉高大……羅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臘化時代的混亂。”古羅馬詩人賀拉西為此寫道:“希臘被擒為俘虜;被俘的希臘,又反過來俘虜了野蠻的征服者。”據此可知 (  )
①戰爭造成了文化的碰撞與交鋒
②羅馬法有利于帝國統治
③文化在選擇與重構中不斷發展
④賀拉西處于希臘化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有學者研究稱:希臘化時代的斯多葛學派創造了以普世歷史觀念為特征的希臘主義,不但成為羅馬和希臘思想的重要交融點,而且還是羅馬沖破城邦束縛和統一地中海的強大精神武器。對該學者研究成果解讀合理的是 (  )
A.文化交流推動區域文化的統一 B.羅馬城邦成為希臘化世界中心
C.文化交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D.古典哲學催生西方的普世觀念
二、非選擇題
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腓尼基文字
材料二 亞歷山大在進軍途中,建立了許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就是那時興建的。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雖然亞歷山大帝國曇花一現,但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滲入希臘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摘編自《世界歷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字母文字的演變歷史。(7分)
(2)根據材料二“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滲入希臘文化”,如何理解“希臘化時期” (8分)
課時跟蹤檢測(三十一)
1.選C “法老體系貫穿于整個托勒密時期”表明古埃及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制度在托勒密王朝時期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強調了古埃及文明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故選C項;材料強調古埃及文明對托勒密王朝的影響,并未涉及希臘制度對東方的影響,排除A項;托勒密埃及是亞歷山大遠征后建立的,“法老仍維持原有政治統治”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托勒密王朝是埃及被武力征服后建立的,排除D項。
2.選D 據材料可知,波斯帝國在其境內建立了較為便利的交通網絡和驛站系統,這加強了不同地域的聯系,進而推動不同地域文明連接,故選D項;亞歷山大入侵波斯的時間是公元前4世紀晚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波斯帝國內部的道路和驛站有利于鞏固統治,但不能擴大其統治疆域,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官僚體系的建設,且“完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
3.選B 大流士一世推行度量衡雙軌制,既有帝國官方標準化的度量衡體系,適應了帝國統一后的經濟需求,又允許被征服地區本土的度量衡存在,有利于緩和帝國內部矛盾,這些舉措從主觀動機上看,旨在維護帝國統一和穩定,故選B項;“消弭”說法絕對化,排除A項;根據材料“允許本地人依舊使用本土度量衡”可排除C項;D項是客觀結果而非主觀目的,排除。
4.選C 據材料“帝國的官方文書,仍需要以帝國境內多種文字發布”可知,當時的波斯帝國并沒有使用統一的官方文字,中央集權程度有限,故選C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政策在地方的實施,強調的是中央集權問題,不是君主專制問題,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官方文書仍需以多種文字發布,沒有提及這些文書適用于哪些領域,排除B項;從大流士一世到公元前4世紀,中央權力并沒有明顯加強,“國家治理水平不斷提升”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
5.選A 據材料可知,波斯帝國的官員只到行省一級,只要上交稅賦,國王并不干涉總督之間的戰爭,表明中央對地方具體事務的管理并不嚴格,故選A項;據材料“享有行政、軍事和財政等各項權力”可知,地方官員權力較大,甚至因私利開戰而中央并不干涉,這與中央集權相悖,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原有首領擔任總督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討論的是波斯帝國的地方管理問題,并未涉及文化推廣,排除D項。
6.選B 分析石柱上的雕刻,可以看出波斯國王居魯士的服飾融合了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文化元素,這些文化元素的融合反映了波斯帝國在征服不同地區和民族后,對各地區文明文化的尊重與借鑒,體現了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故選B項;波斯國王居魯士的雕像體現了亞非地區的文化交流,并沒有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排除A項;地理環境影響文明樣態,“決定”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波斯國王居魯士的穿著特征,并沒有關于經濟發展與藝術關系的描述,排除D項。
7.選C 據材料“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及所學知識可知,屋大維通過多種方式將權力集于一身,建立了元首制,實際掌握羅馬國家大權,形成君主政治,元首制是披著共和制外衣的獨裁統治,故選C項。
8.選C 據材料可知,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自稱眾神之王在塵世的代表,并通過宗教和禮儀賦予自己神化的色彩,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思想,故選C項;此時屬于羅馬帝國時期,排除A項;羅馬君主政治形成的標志是屋大維創立元首制,排除B項;戴克里先將“元首制”變為“君主制”,排除D項。
9.選C 據材料可知,公元1世紀,羅馬部分大地主以莊園形式占有帝國大片土地,這推動了地方勢力的發展,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體現了帝國存在分裂的隱憂,故選C項;中古時期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羅馬帝國并未實行這一制度,且材料僅涉及大地主,并不一定都是貴族,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奴隸與奴隸主的矛盾,排除B項;農業家庭式勞作表現為一家一戶、小農經濟,材料體現的是莊園式勞作,排除D項。
10.選C 據材料信息可知,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秉持傳統,實行專制王權或皇權,而地方卻依據國情而實行自治,這體現了帝國統治兼顧傳統與現實,故選C項;材料并無城市自治的信息,排除A項;三大帝國并未建立中央集權體制,地方實行自治,排除B項;材料強調這三大帝國依據現實情況在地方實行自治,并不屬于地方割據勢力的逐漸膨脹,排除D項。
11.選B 羅馬法由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擴大了公民權和法律的適用對象,體現了材料中西塞羅所強調的自然法的普遍適用性,這一做法適應了古羅馬后世擴張的需要,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平民與貴族之間矛盾的緩和,排除A項;羅馬政治體制變化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并非羅馬法導致,排除C項;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最終形成,排除D項。
12.選C 古羅馬的建筑繼承了古希臘特色,反映了藝術風格的傳承,柱頭被雕刻得更加精美而復雜反映了藝術風格的創新,故選C項;由“即便柱子在建筑中已不再起到承重的作用”可知,在之前這種科林斯柱是起承重作用的,所以最初是重視實用功能的,所以不能據此得出重形式而輕實用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人文精神,排除B項;自然法的原則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13.選A 埃及遭到羅馬人入侵,象形文字開始衰落并逐漸失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羅塞塔石碑出土,才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后,解讀出已經失傳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義與結構,可見戰爭影響了文明碰撞、交流與重構,故選A項;材料主旨是講象形文字因為埃及遭到入侵而失傳,新的考古發現才使之能夠被解讀,而不是講埃及文化的特性,排除B項;埃及文化是否受到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與埃及象形文字的失傳與重新被解讀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C項;不是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古埃及文化消失,而是戰爭使得埃及象形文字失傳,D項偷換了概念,排除。
14.選A 據材料“被俘的希臘,又反過來俘虜了野蠻的征服者”可知,希臘雖然被羅馬征服,但反過來用文化征服了羅馬,這說明戰爭造成了文化的碰撞與交鋒,故①正確;據材料“羅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臘化時代的混亂”可知,羅馬法有利于帝國統治,故②正確;據材料“(羅馬)廣場上的建筑顯現出希臘風格,但它們更加雄偉高大”可知,羅馬建筑受希臘風格影響且有新的發展,說明文化在選擇與重構中不斷發展,故③正確;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被稱為“希臘化時代”,賀拉西是羅馬帝國詩人,不處于希臘化世界,故④錯誤。A項符合題意。
15.選C 根據材料可知,羅馬繼承希臘文明成果,并運用希臘化文明成果開創了羅馬文明新時代,體現了文化交融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C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區域文化的統一”,排除A項;希臘化時代文化中心集中在歐亞非交界之地,排除B項;古典哲學與希臘化時代哲學有承繼關系,但并非同一概念,排除D項。
16.解析:第(1)問,根據圖示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即可。第(2)問,據材料二“這些城市……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文明交流以及西方中心論的角度理解即可。
答案:(1)腓尼基文字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2)表面上看,希臘化指希臘文明對東方的影響,其實這一時期地中海和西亞、北非歷史的基本特點是東西方文明的大交匯,以及各文明之間更加密切的交往;“希臘化”反映出強烈的西方中心傾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莲花县| 邓州市| 马龙县| 吴桥县| 泰和县| 博湖县| 江川县| 德清县| 米泉市| 湖州市| 峨山| 农安县| 邵东县| 天长市| 余江县| 凤城市| 土默特右旗| 安龙县| 鄂伦春自治旗| 彩票| 宁安市| 化州市| 宿州市| 仁布县| 田阳县| 青岛市| 武功县| 苏尼特左旗| 雷山县| 江陵县| 托克逊县| 常德市| 泊头市| 西乌| 广河县| 梅河口市| 沐川县| 安化县| 渭南市| 福鼎市|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