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2026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第8講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標解讀:1.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2.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點和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選擇性必修3)。核心素養:【時空觀念】通過三國兩晉至隋唐文化的發展脈絡的了解,掌握思想、文學藝術、科技、中外交流演變發展的歷程,并結合彼時的政治、經濟、民族交融等現狀理解其繁榮之因,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歸納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的發展的表現及文學藝術和科技成就,理解魏晉時期文化的特點及原因,體會社會發展對文化繁榮的原因;【史料實證】通過歷史文獻、歷史圖片、歷史實物等實證材料,進一步加深對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體的認知以及理性客觀的思考;【歷史解釋】通過對比、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加深對歷史概念、歷史判斷、歷史現象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家國情懷】認識到魏晉到隋唐時期文化的發展,認識到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培養家國情懷。考情考向:年 份 試題 考點 考向分析2024 江蘇卷 儒學的復興安徽卷 唐朝文化的特點 甘肅卷 唐朝文化的特點 2023 全國乙卷 唐朝文學藝術 全國新課標卷 唐朝人物(史料實證) 遼寧卷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 2022 全國乙卷 唐代書法藝術 江蘇卷 唐代書法藝術 1.考查方向:本講內容在近年高考中的考查頻率較高,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文學、書法、繪畫、科技等。認識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2.考查方式:以選擇題為主,多以史料創設命題情境。題目形式靈活多樣,有圖表、圖片等,且以考查主干知識為主。復習備考:1.“趨勢”:“三教合歸儒”的思想發展趨勢。2.“成就”:掌握這一時期在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取得的成就。3.“交流”:這一時期通過商路貿易等不同途徑進行的中外文化交流,既吸收了其他文明的優秀文化,也傳播了中華文化,東亞文化圈形成。4.時代風貌:應多關注隋唐時期的社會風貌以及價值導向、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時空坐標及主要線索:考點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朝代 儒學 道教 佛教漢朝 漢武帝時確立正統地位 東漢末興起 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發展,雖受沖擊,但仍然占據統治地位 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 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隋朝 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以儒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論; 唐朝 “三教并行”,韓愈提出復興儒學 道教最受尊崇 武則天時有很大發展,禪宗影響最大(一)發展概況: 結合選擇性必修3問題思考: 根據上表并結合所學,概括這一時期的思想特點及影響。(1)特點:①思想活躍,出現多元特征;②三教合一的歷史趨勢;③儒家思想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主導地位。(2)影響:①佛教、道教的發展,挑戰了儒學的正統地位②唐朝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③三教并行,有利于儒、佛、道各自獨立發展中相互爭論、相互融合。知識拓展: 道教是發源于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道教是關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著就能過上神仙般的日子。①東漢末:興起②魏晉南北朝: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③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④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宗教制度民主改革,逐漸走上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在新時期宗教政策的指導下,道教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祖國統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積極貢獻。重點探討: 佛教在中國盛行的原因及影響。材料 兩漢之際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漢魏之際,佛教的理論對生死問題提供了一種解答,頗能滿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與玄學有相通之處,故佛學傳播漸廣。中國人在消化佛教哲學的同時,也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學本土化。南北朝時期,佛教更盛,寺院經濟發達,擁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發了統治者的滅佛行動,但并沒有改變佛教流行并在中國扎根的趨勢。到了隋唐,佛教進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學說最大的特點,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輸入促成中國文化內容與形式重大變化的同時,其自身也變成了中國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詩、書、畫的發展,常常與佛教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等(1)原因:①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政治黑暗;②佛教的理論滿足世人心理需求,且與玄學有相通之處;③佛教吸收中國文化日益本土化;④統治階級的提倡與支持。(2)影響:①佛教興盛,廣修寺廟,耗費錢財;②與封建政府爭奪勞動力,嚴重威脅政府利益;③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刺激儒學復興;④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⑤促進了同佛教有關的文學藝術的迅速發展。⑥消極: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二)社會上的反佛斗爭:考點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原因 表現 個人官方影響 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③破壞家庭秩序,違背儒家倫理。南朝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神滅論》三武一宗滅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①大量僧尼還俗,寺廟土地與財富收歸政府所有,客觀上也減輕②了人民供養僧尼的經濟負擔;③促進南北朝佛教的交流;④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歷史縱橫”: 魏晉玄學玄學是當時一批知識精英跳出傳統的思維方式(修齊治平),對宇宙、社會、人生所作的哲學反思,在儒家信仰發生嚴重危機后,為士大夫重新尋找精神家園。(1)背景:①經濟: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②政治:世代沿襲的門閥政治;③思想:走向崩潰的兩漢經學;④社會:動蕩不安的社會變局。(2)主張:①思想上,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②政治上,主張“無為”;③生活作風上,要任其自然;④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儒、道交融的產物。(3)代表人物:竹林七賢。(三)儒學復興運動考點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原因 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目的 維護封建統治代表 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用儒家唯心主義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問題思考:儒學獨尊的地位會受到挑戰的原因。材料一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下層社會的庶民百姓不僅承受著各種戰亂的痛苦,而且受著瘟疫、水旱等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面對種種不幸,百姓不僅無能為力,而且求助無門。——據卜憲群總撰稿《中國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整理材料二 道教強調人生的哀樂、現實的縱情,且備有長生之方、登仙之術……人們可由此來超凡脫俗,逍遙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實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材料三 傳統儒學充斥著倫理說教,卻不能對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釋和安慰。漢唐儒學簡單的思想體系,已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葛兆光《中國思想史》①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困難,需要尋求精神寄托;②道、佛關心人們現實問題的解決;③儒學自身存在沒有關注人生終極目標的缺陷;④統治階級的提倡與支持。高考真題1.(2024·江蘇卷)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儒學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戰,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經學為家學的核心內容,形成了以南朝會稽賀氏、北朝范陽盧氏為代表的經學世家。這一時期經學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遷B.影響南北方政權頻繁更替C.有利于儒學的復興D.導致“三教合歸儒”的局面2.(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 B.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C.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 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CB考點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1.下為“虎溪三笑”圖,講的是儒者陶淵明、道士陸修靜相攜訪問在廬山修行的高僧慧遠,歸途中三人談笑而行,送客的慧遠不覺間跨越其自我禁足的虎溪,三人因之相視大笑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虛構的,卻在唐宋詩歌、繪畫作品中時有出現。下列各項中,與之相符的史實是 ( )A.儒道佛出現了融合的趨勢B.儒家信仰的理論得到重建C.詩歌創作呈現出繁榮局面D.繪畫體現逼真摹寫的風格2.北魏太武帝,初時信佛教,后來信仰道教,下令焚破佛像,北魏境內所有寺院佛塔,幾乎都遭破毀,佛教損失慘重。武則天則支持佛教,她曾親自參與組織了華嚴經的翻譯工作,結交僧人。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思想失去正統地位B.宗教興衰取決于皇帝喜好C.政治統治借助多元思想D.主導思想由崇道轉向尊佛AC變式訓練考點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考點二:文學藝術和科技魏晉 南北朝 建安文學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唐朝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社會動蕩;人生哀傷與建功立業交織。如:曹操父子、建安七子。偏安江左;逃避現實,歸隱田園,追尋理想人格。如:陶淵明。局部統一安逸;間律和諧,詞句華麗。如:庾信。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生活風俗:語言質樸 風格豪邁。如:《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詩風:融合了南北文風;確立了近體詩這種新的形式。“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和陳子昂等人是新趨勢的代表。詩風:平實淺進,諷喻詩作大量涌現。白居易、元稹。追求詩歌自身的美學價值;詩風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李商隱、杜牧 (小李杜)等。(一)文學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反映了這時的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邊塞詩:高適、岑參;山水詩:孟浩然、王維;“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知識拓展:1.建安文學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真實藝術地再現了東漢末的社會現實,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形成了高揚政治理想、哀嘆人生苦短、追求個性特點和濃郁悲劇色彩的文學特征。詩歌、辭賦和散文均有發展,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于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稱為建安文學,也稱建安風骨。 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2.駢文魏晉以來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并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于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往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考點二:文學藝術和科技(二)藝術1.書法:(1)歷程:①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②魏晉南北朝: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各種書體齊備。③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④唐朝:顏(顏真卿)筋柳(柳公權)骨,顛張(張旭)、狂素(懷素)。(2)特點:從實用轉為審美、從自發走向自覺。(3)五大書法字體:問題思考: 書法成為藝術的原因。(1)漢字的演變和成熟。(2)書寫用品的改進。(3)士人群體逐漸形成,對東漢末年的社會危機進行深刻反省。(4)成為士人表達自我對意境、神韻、風骨追求的理想形式。考點二:文學藝術科技(二)藝術2.繪畫:(1)魏晉南北朝: 繪畫成就斐然 。東晉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如顧愷之。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2)隋唐:中國繪畫的高峰。①特點:題材廣泛:宗教畫、人物畫、山水畫;風格多樣:吸取印度、波斯等美術風格;②主要代表:隋:展子虔的《游春圖》(山水畫);唐:閻立本的《步輦圖》(人物畫);唐: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人物畫)。3.石窟藝術: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4.舞蹈:唐代不斷吸收他方文化,各族音樂文化融合萌發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問題探究: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魏晉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取得成就的原因。材料一 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材料二 詩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蓋當時以此設科取士,士皆爭竭其心思而為之。——(宋)楊萬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精血,注入中華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材料四 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提示:(1)經濟: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提供物質基礎;(2)政治:選官制的發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礎;(3)社會:安定的社會環境,提供社會條件;(4)文化:民族交融以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考點二:文學藝術和科技(三)科技領域 朝代人物 成 就數學 南朝祖沖之農學 北朝賈思勰地理學 西晉裴秀建筑 隋李春印刷術 隋唐火藥 唐天文學 唐僧一行醫學 唐孫思邈唐精確地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金剛經》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唐中期書籍記載火藥配方;唐末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最早火藥武器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重點探討: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分析三國至隋唐文化成就的特點及認識。材料一 舍本逐末,賢者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齊民要術·序》材料二 張騫通西域,至唐代時中西交流有了較大規模,中國科技傳到了西方,對阿拉伯帝國(當時西方科技最發達的地方)科技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數學、醫學、煉丹、天文學著作中,清楚地顯示出受了中國的影響,但是反過來,中國科技吸收外來的的東西要少得多。例如,據阿拉伯史籍可知,蓋倫的著作由一位中國醫生帶回中國,可在中國史籍中根本沒有蓋倫著作傳人的影子,可見它在中國根本沒有引起注意和發揮影響。——王烔華等:《中國傳統文化十二講》(1)特點:①魏晉:思想界異常活躍;體現民族交融;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科技成就突出;承上啟下。②隋唐:全面繁榮;兼收并蓄;世界領先;影響深遠(2)認識:①科技內容:實用性強,忽視理論研究;②科技使用:重農抑商,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缺乏進一步轉化的動力;③分布領域:主要集中在農學、天文歷法及醫學等方面;④研究方法:主要為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缺少實驗創新;⑤主要成就:全面繁榮,多項成就領先世界,但對外來吸收較少。高考真題1.(2023·全國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2.(2023·遼寧卷)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收錄兩漢及以前畫家16人;收錄魏晉南北朝時期畫家128人,其中包括顧愷之、張僧繇等杰出畫家。這一變化發生的原因有( )①紙張的普遍使用 ②門閥士族的推動 ③北人的大量南遷 ④儒家思想的影響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AA考點二:文學藝術和科技1.下圖是兩處唐朝石窟藝術的代表,其反映的文化特色是( )A.全面繁榮B.規范法度C.多元開放D.尊崇傳統龍門石窟廬舍那大佛 敦煌莫高窟胡旋舞壁畫2.據學者研究,盡管唐后期已經有了印刷術,但并不普及,只是少量地用于佛經和歷書印刷。因此,唐朝基本是一個手抄本的時代,與印刷術開始真正普及的宋代相比,對書寫的依賴強度更高。這一論述可以用于說明( )A.宋代全面普及活字印刷術B.唐代書法藝術繁盛的原因C.唐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D.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CB變式訓練考點二:文學藝術和科技考點三:中外文化交流佛教 的傳播 佛教對中國的影響中國佛教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其他 方面 ①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中文。②東晉法顯和唐朝玄奘到天竺取經,促進了佛教的東傳。③伴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①唐都城長安成為國際大都會,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②日本、新羅兩國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以及留學生。③唐朝后期,不少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①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傳授佛法。②日本、新羅等國家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如日本的空海。問題思考: 分析隋唐對外交流的特點。①交往范圍廣;②交往領域全面,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均有涉及;③交往方式多樣,包含貿易交往與宗教交流等;④雙向學習,兼收并蓄。重點探討: 隋唐時期文化發展繁榮的原因及特點。(1)原因:①政治:隋唐時期,國家安定統一和軍事力量強大提供安全保證;②經濟:唐朝生產工具進步,農牧業高度繁榮為貿易發展創造條件;③管理:唐朝設置專門管理周邊民族關系的機構,如鴻臚寺、互市監和市舶司;④思想: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間交流;⑤交通: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國家的配套設施,為經濟交流提供保障。2.特點:①博大精深、全面繁榮。尤其是唐詩使中國詩歌創作②兼容并包、充滿活力。如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和風格各異的隋唐樂舞。③輝煌燦爛、世界領先。如雕版印刷術和火藥。④澤被東西、影響深遠。隋唐文化促進亞洲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中華文化圈形成。歷史解釋: 中華文化圈是以中國為主體,范圍包括越南、朝鮮和日本等東亞國家。它是一個多樣統一、有機組合的文化世界。漢字、儒學、中國化佛教和中國式典章制度,是中華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時期的對外交往,一方面促進了唐代經濟的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對外傳播澤被東西影響深遠,推動了“中華文化圈”的形成。1.(2024·安徽卷)唐朝文學家段成式《酉陽雜俎》所記植物近二百種,包括唐代傳入的龍膽香、安息香、波斯棗、巴旦杏、無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戶錄》則主要記載了嶺南地區的動植物,其中寫道:茉莉花“本出外國,大同二年(536年),始來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縷貫花賣之”。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B.大唐風俗遠播異域C.市民生活悠閑雅致D.文學體裁多種多樣2.(2024·甘肅卷)據碑志記載,李素,波斯人,唐天寶年間,其祖奉命出使中國,獲賜李姓;其父李志,任廣州別駕;李素與其子李景亮,博學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詔。從李素家族的經歷可以看出,唐代( )A.兼容并蓄促進文化認同B.民族遷徙改變政治格局C.使節往來增進文明互鑒D.科舉考試擴大統治基礎AA考點三:中外文化交流高考真題1.寶相花紋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吉祥紋樣之一,意寓吉祥平安、如意美滿、繁榮昌盛等。唐代是寶相花紋最為流行的時期,敦煌寶相花紋藻井(屋頂裝飾圖案),其蘊含了中國的蓮花、牡丹、菊花,歐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亞的葡萄、石榴等形象。這一現象反映了( )A.圖案設計源于藝術想象B.時人審美趨于世俗化C.地域文化差異漸趨模糊D.唐文化在交流中發展2.唐代,幾乎所有見諸文獻記載與中國有交往的國家,都曾以政府的名義與唐王朝貢奉方物,大批外國使臣、商人來到中國,并與中國人共同生活;不少僧人抱著求法取經或弘揚佛法的目的走出了國門,民間商人也積極到國外從事商業貿易活動。據此可知,唐朝的對外交往( )A.雙向交流、開放包容B.范圍廣泛、遠及歐美C.官方主導、政治性強D.海陸并舉、交通發達DA變式訓練考點三:中外文化交流思維導圖:2026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第8講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講義課標解讀:1.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2.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點和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選擇性必修3)。核心素養:【時空觀念】通過三國兩晉至隋唐文化的發展脈絡的了解,掌握思想、文學藝術、科技、中外交流演變發展的歷程,并結合彼時的政治、經濟、民族交融等現狀理解其繁榮之因,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歸納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的發展的表現及文學藝術和科技成就,理解魏晉時期文化的特點及原因,體會社會發展對文化繁榮的原因;【史料實證】通過歷史文獻、歷史圖片、歷史實物等實證材料,進一步加深對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體的認知以及理性客觀的思考;【歷史解釋】通過對比、分析、歸納、概括等方法,加深對歷史概念、歷史判斷、歷史現象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家國情懷】認識到魏晉到隋唐時期文化的發展,認識到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培養家國情懷。考情考向:年份 試卷 考點2024 江蘇卷 儒學的復興安徽卷 唐朝文化的特點甘肅卷 唐朝文化的特點2023 全國乙卷 唐朝文學藝術全國新課標卷 唐朝人物(史料實證)遼寧卷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2022 全國乙卷 唐代書法藝術江蘇卷 唐代書法藝術命題趨勢:1.“趨勢”:“三教合歸儒”的思想發展趨勢。2.“成就”:掌握這一時期在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取得的成就。3.“交流”:這一時期通過商路貿易等不同途徑進行的中外文化交流,既吸收了其他文明的優秀文化,也傳播了中華文化,東亞文化圈形成。4.時代風貌:應多關注隋唐時期的社會風貌以及價值導向、中華文化圈的形成。復習備考:1.“趨勢”:“三教合歸儒”的思想發展趨勢。2.“成就”:掌握這一時期在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取得的成就。3.“交流”:這一時期通過商路貿易等不同途徑進行的中外文化交流,既吸收了其他文明的優秀文化,也傳播了中華文化,東亞文化圈形成。4.時代風貌:應多關注隋唐時期的社會風貌以及價值導向、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時空坐標及主要線索:教學過程:考點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一)發展概況: 結合選擇性必修3知識拓展: 道教是發源于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道教是關于生命的宗教,希望人活著就能過上神仙般的日子。①東漢末:興起②魏晉南北朝: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③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④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宗教制度民主改革,逐漸走上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在新時期宗教政策的指導下,道教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祖國統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積極貢獻。問題思考: 根據上表并結合所學,概括這一時期的思想特點及影響。(1)特點:①思想活躍,出現多元特征;②三教合一的歷史趨勢;③儒家思想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主導地位。(2)影響:①佛教、道教的發展,挑戰了儒學的正統地位②唐朝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③三教并行,有利于儒、佛、道各自獨立發展中相互爭論、相互融合。重點探討: 佛教在中國盛行的原因及影響。材料 兩漢之際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漢魏之際,佛教的理論對生死問題提供了一種解答,頗能滿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與玄學有相通之處,故佛學傳播漸廣。中國人在消化佛教哲學的同時,也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學本土化。南北朝時期,佛教更盛,寺院經濟發達,擁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發了統治者的滅佛行動,但并沒有改變佛教流行并在中國扎根的趨勢。到了隋唐,佛教進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學說最大的特點,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輸入促成中國文化內容與形式重大變化的同時,其自身也變成了中國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詩、書、畫的發展,常常與佛教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等提示:(1)原因:①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政治黑暗;②佛教的理論滿足世人心理需求,且與玄學有相通之處;③佛教吸收中國文化日益本土化;④統治階級的提倡與支持。(2)影響:①佛教興盛,廣修寺廟,耗費錢財;②與封建政府爭奪勞動力,嚴重威脅政府利益;③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刺激儒學復興;④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⑤促進了同佛教有關的文學藝術的迅速發展。⑥消極: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二)社會上的反佛斗爭:“歷史縱橫”: 魏晉玄學玄學是當時一批知識精英跳出傳統的思維方式(修齊治平),對宇宙、社會、人生所作的哲學反思,在儒家信仰發生嚴重危機后,為士大夫重新尋找精神家園。(1)背景:①經濟: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②政治:世代沿襲的門閥政治;③思想:走向崩潰的兩漢經學;④社會:動蕩不安的社會變局。(2)主張:①思想上,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②政治上,主張“無為”;③生活作風上,要任其自然;④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儒、道交融的產物。(3)代表人物:竹林七賢。(三)儒學復興運動問題思考:儒學獨尊的地位會受到挑戰的原因。材料一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下層社會的庶民百姓不僅承受著各種戰亂的痛苦,而且受著瘟疫、水旱等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面對種種不幸,百姓不僅無能為力,而且求助無門。——據卜憲群總撰稿《中國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整理材料二 道教強調人生的哀樂、現實的縱情,且備有長生之方、登仙之術……人們可由此來超凡脫俗,逍遙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實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材料三 傳統儒學充斥著倫理說教,卻不能對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釋和安慰。漢唐儒學簡單的思想體系,已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葛兆光《中國思想史》提示:①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困難,需要尋求精神寄托;②道、佛關心人們現實問題的解決;③儒學自身存在沒有關注人生終極目標的缺陷;④統治階級的提倡與支持。高考真題:1.(2024·江蘇卷)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儒學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戰,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經學為家學的核心內容,形成了以南朝會稽賀氏、北朝范陽盧氏為代表的經學世家。這一時期經學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遷 B.影響南北方政權頻繁更替C.有利于儒學的復興 D.導致“三教合歸儒”的局面正確答案:C。2.(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惡決定宗教興亡 B.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C.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 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正確答案:B。變式訓練:1.下為“虎溪三笑”圖,講的是儒者陶淵明、道士陸修靜相攜訪問在廬山修行的高僧慧遠,歸途中三人談笑而行,送客的慧遠不覺間跨越其自我禁足的虎溪,三人因之相視大笑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虛構的,卻在唐宋詩歌、繪畫作品中時有出現。下列各項中,與之相符的史實是A.儒道佛出現了融合的趨勢 B.儒家信仰的理論得到重建C.詩歌創作呈現出繁榮局面 D.繪畫體現逼真摹寫的風格正確答案:A。2.北魏太武帝,初時信佛教,后來信仰道教,下令焚破佛像,北魏境內所有寺院佛塔,幾乎都遭破毀,佛教損失慘重。武則天則支持佛教,她曾親自參與組織了華嚴經的翻譯工作,結交僧人。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思想失去正統地位 B.宗教興衰取決于皇帝喜好C.政治統治借助多元思想 D.主導思想由崇道轉向尊佛正確答案:C。考點二:文學藝術和科技(一)文學知識拓展:1.建安文學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真實藝術地再現了東漢末的社會現實,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形成了高揚政治理想、哀嘆人生苦短、追求個性特點和濃郁悲劇色彩的文學特征。詩歌、辭賦和散文均有發展,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于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稱為建安文學,也稱建安風骨。 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2.駢文魏晉以來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并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于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往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二)藝術1.書法:(1)歷程:①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②魏晉南北朝: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各種書體齊備。③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④唐朝:顏(顏真卿)筋柳(柳公權)骨,顛張(張旭)、狂素(懷素)。(2)特點:從實用轉為審美、從自發走向自覺。(3)五大書法字體:問題思考: 書法成為藝術的原因。(1)漢字的演變和成熟。(2)書寫用品的改進。(3)士人群體逐漸形成,對東漢末年的社會危機進行深刻反省。(4)成為士人表達自我對意境、神韻、風骨追求的理想形式。2.繪畫:(1)魏晉南北朝: 繪畫成就斐然 。東晉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如顧愷之。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2)隋唐:中國繪畫的高峰。①特點:題材廣泛:宗教畫、人物畫、山水畫;風格多樣:吸取印度、波斯等美術風格;②主要代表:隋:展子虔的《游春圖》(山水畫);唐:閻立本的《步輦圖》(人物畫);唐: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人物畫)。3.石窟藝術: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4.舞蹈:唐代不斷吸收他方文化,各族音樂文化融合萌發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問題探究: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魏晉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取得成就的原因。材料一 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材料二 詩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蓋當時以此設科取士,士皆爭竭其心思而為之。——(宋)楊萬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精血,注入中華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材料四 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提示:(1)經濟: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提供物質基礎;(2)政治:選官制的發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礎;(3)社會:安定的社會環境,提供社會條件;(4)文化:民族交融以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三)科技重點探討: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分析三國至隋唐文化成就的特點及認識。材料一 舍本逐末,賢者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齊民要術·序》材料二 張騫通西域,至唐代時中西交流有了較大規模,中國科技傳到了西方,對阿拉伯帝國(當時西方科技最發達的地方)科技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數學、醫學、煉丹、天文學著作中,清楚地顯示出受了中國的影響,但是反過來,中國科技吸收外來的的東西要少得多。例如,據阿拉伯史籍可知,蓋倫的著作由一位中國醫生帶回中國,可在中國史籍中根本沒有蓋倫著作傳人的影子,可見它在中國根本沒有引起注意和發揮影響。——王烔華等:《中國傳統文化十二講》提示:(1)特點:①魏晉:思想界異常活躍;體現民族交融;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科技成就突出;承上啟下。②隋唐:全面繁榮;兼收并蓄;世界領先;影響深遠(2)認識:①科技內容:實用性強,忽視理論研究;②科技使用:重農抑商,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缺乏進一步轉化的動力;③分布領域:主要集中在農學、天文歷法及醫學等方面;④研究方法:主要為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缺少實驗創新;⑤主要成就:全面繁榮,多項成就領先世界,但對外來吸收較少。高考真題:1.(2023·全國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 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 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正確答案:A。2.(2023·遼寧卷)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收錄兩漢及以前畫家16人;收錄魏晉南北朝時期畫家128人,其中包括顧愷之、張僧繇等杰出畫家。這一變化發生的原因有( )①紙張的普遍使用 ②門閥士族的推動 ③北人的大量南遷 ④儒家思想的影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正確答案:A。變式訓練:1.下圖是兩處唐朝石窟藝術的代表,其反映的文化特色是( )A.全面繁榮B.規范法度C.多元開放D.尊崇傳統龍門石窟廬舍那大佛 敦煌莫高窟胡旋舞壁畫A.全面繁榮 B.規范法度C.多元開放 D.尊崇傳統正確答案:C。2.據學者研究,盡管唐后期已經有了印刷術,但并不普及,只是少量地用于佛經和歷書印刷。因此,唐朝基本是一個手抄本的時代,與印刷術開始真正普及的宋代相比,對書寫的依賴強度更高。這一論述可以用于說明( )A.宋代全面普及活字印刷術 B.唐代書法藝術繁盛的原因C.唐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D.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正確答案:B。考點三:中外文化交流問題思考: 分析隋唐對外交流的特點。①交往范圍廣;②交往領域全面,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均有涉及;③交往方式多樣,包含貿易交往與宗教交流等;④雙向學習,兼收并蓄。重點探討: 隋唐時期文化發展繁榮的原因及特點。(1)原因:①政治:隋唐時期,國家安定統一和軍事力量強大提供安全保證;②經濟:唐朝生產工具進步,農牧業高度繁榮為貿易發展創造條件;③管理:唐朝設置專門管理周邊民族關系的機構,如鴻臚寺、互市監和市舶司;④思想: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間交流;⑤交通: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國家的配套設施,為經濟交流提供保障。2.特點:①博大精深、全面繁榮。尤其是唐詩使中國詩歌創作②兼容并包、充滿活力。如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和風格各異的隋唐樂舞。③輝煌燦爛、世界領先。如雕版印刷術和火藥。④澤被東西、影響深遠。隋唐文化促進亞洲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中華文化圈形成。歷史解釋: 中華文化圈是以中國為主體,范圍包括越南、朝鮮和日本等東亞國家。它是一個多樣統一、有機組合的文化世界。漢字、儒學、中國化佛教和中國式典章制度,是中華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時期的對外交往,一方面促進了唐代經濟的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對外傳播澤被東西影響深遠,推動了“中華文化圈”的形成。高考真題:1.(2024·安徽卷)唐朝文學家段成式《酉陽雜俎》所記植物近二百種,包括唐代傳入的龍膽香、安息香、波斯棗、巴旦杏、無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戶錄》則主要記載了嶺南地區的動植物,其中寫道:茉莉花“本出外國,大同二年(536年),始來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縷貫花賣之”。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B.大唐風俗遠播異域C.市民生活悠閑雅致D.文學體裁多種多樣正確答案:A。2.(2024·甘肅卷)據碑志記載,李素,波斯人,唐天寶年間,其祖奉命出使中國,獲賜李姓;其父李志,任廣州別駕;李素與其子李景亮,博學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詔。從李素家族的經歷可以看出,唐代( )A.兼容并蓄促進文化認同B.民族遷徙改變政治格局C.使節往來增進文明互鑒D.科舉考試擴大統治基礎正確答案:A。變式訓練:1.寶相花紋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吉祥紋樣之一,意寓吉祥平安、如意美滿、繁榮昌盛等。唐代是寶相花紋最為流行的時期,敦煌寶相花紋藻井(屋頂裝飾圖案),其蘊含了中國的蓮花、牡丹、菊花,歐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亞的葡萄、石榴等形象。這一現象反映了( )A.圖案設計源于藝術想象B.時人審美趨于世俗化C.地域文化差異漸趨模糊D.唐文化在交流中發展正確答案:D。2.唐代,幾乎所有見諸文獻記載與中國有交往的國家,都曾以政府的名義與唐王朝貢奉方物,大批外國使臣、商人來到中國,并與中國人共同生活;不少僧人抱著求法取經或弘揚佛法的目的走出了國門,民間商人也積極到國外從事商業貿易活動。據此可知,唐朝的對外交往( )A.雙向交流、開放包容B.范圍廣泛、遠及歐美C.官方主導、政治性強D.海陸并舉、交通發達正確答案:A。思維導圖:2026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8講 講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6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8講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教學課件.pptx 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通史復習 第8講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講義.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