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2《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教案一、核心素養目標1、能從彩燈線路、四邊形停車場等生活場景中,抽象出三角形三邊關系的幾何模型,理解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在現實中的體現。2、經歷 “測量計算→猜想歸納→演繹證明” 的探究過程,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推理方法,發展歸納與演繹思維。3、用符號語言表述三邊關系(如 a+b>c,|a-b|二、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三角形按邊分類(不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及相關概念(腰、底邊、頂角、底角)。三角形三邊關系定理(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的探究與應用。(二)教學難點三邊關系定理的靈活應用(如已知兩邊求第三邊范圍、判斷三條線段能否構成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三邊關系的特殊性(如已知兩邊求周長時的分類討論)。三、教學方法情境探究法、實驗操作法、問題驅動法、變式訓練法四、教學環節(一)新課導入(5 分鐘)復習回顧:提問:“三角形按角分為哪幾類?” 展示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的圖片,學生快速回答。追問:“除了按角分類,三角形還可以按什么標準分類?” 引出按邊分類的課題。情境引入:展示彩燈線路圖:“黃色彩燈線與紅色彩燈線哪根長?為什么?” 引導學生用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解釋,為三邊關系鋪墊。(二)新課探究(25 分鐘)探究點 1:等腰(邊)三角形及按邊分類(8 分鐘)概念建構:展示不同三角形圖片,指出 “有兩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標注腰、底邊、頂角、底角。定義等邊三角形:“三邊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辨析 “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邊三角形”。分類歸納:引導學生按邊分類:強調:“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必為銳角,頂角可以是銳角、直角或鈍角”。即時練習:判斷正誤(1) 一個鈍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 )(2) 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 )(3) 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邊三角形。 ( )(4) 等腰三角形只有兩條邊相等。 ( )(5) 三角形按邊分類可分為不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 )探究點 2:三角形的三邊關系(17 分鐘)實驗猜想:學生測量課件中三個三角形的邊長,計算任意兩邊之和與第三邊的大小關系,填寫表格:三角形 a+b 與 c a+c 與 b b+c 與 a(1) > > >歸納猜想:“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演繹證明:利用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證明:在△ABC 中,AB+AC>BC(BC 為線段,AB+AC 為折線)。推導推論:“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如 | a-b|應用探究:例題:“有兩根長度分別為 5cm 和 8cm 的木棒,用長度為 2cm 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長度為 13cm 的木棒呢?”思路:2+5=7<8(不能),5+8=13(等于,不能),強調 “兩邊之和必須嚴格大于第三邊”。變式:“如果一根木棒能與長度分別為 5 cm 和 8 cm 的兩根木棒擺成三角形,那么它的長度取值范圍是什么?” 引導得出 8-5技巧總結:判斷三條線段能否構成三角形的簡法:“短邊 + 短邊> 長邊” 或 “長邊 - 短邊 < 第三邊”。(三)例題講解(8 分鐘)例題 1:“下列長度能否組成三角形:(1)5cm, 6cm,10cm (2)6cm,10cm,8cm(3)2cm, 3cm, 5cm (4)4cm,9cm,4cm例題 2:“等腰三角形兩邊為 3 和 7,求周長”分類討論:若腰為 3,3+3<7(不能);若腰為 7,7+7>3(能),周長 = 7+7+3=17,故答案為 B。例題 3:“化簡 | a-b+c|+|b-a-c|”分析:由三邊關系得 a+c>b,a+c>b a-b+c>0,b-a-c=b-(a+c)<0,化簡:(a-b+c)+(-b+a+c)=2a-2b+2c。(四)課堂練習(10 分鐘)基礎題:1.下列長度的三條線段能組成三角形的是( C)。A.3,4,8 B.5,5,11 C.5,6,10 D.5,5,102.現有長度分別為1cm,2cm,3cm,4cm,5cm 的五條線段,從其中選三條線段為邊可以構成_____個的不同的三角形.3.如果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 2 和 4,且第三邊是奇數,那么第三邊長為______. 若第三邊為偶數,那么三角形的周長______.提升題:某地有四個汽車停車場,位于如圖所示的四邊形ABCD 的四個頂點,現在要建立一個汽車維修站,你能利用“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在四邊形ABCD的內部找一點P,使點 P 到 A,B,C,D 四點的距離之和最小嗎?實際應用題:討論:“為什么橋梁斜梁長度需滿足三邊關系?” 結合穩定性與結構安全解釋。(五)課堂小結(2 分鐘)知識梳理:按邊分類:不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含等邊三角形)。三邊關系:任意兩邊之和 > 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 < 第三邊,應用于判斷、求值、化簡。方法總結:實驗歸納→邏輯證明→應用拓展的探究路徑;分類討論與不等式思想在邊長計算中的應用。(六)課后作業必做題:課本 P90 隨堂練習第 1、2 題;習題 4.2 第 1、3 題。選做題:探究 “三邊關系在四邊形對角線交點問題中的應用”(如課件中停車場選址)。實踐題:用長度為 3cm、5cm、7cm 等小棒擺三角形,記錄能 / 不能構成的組合,驗證三邊關系。五、板書設計第四章 1 認識三角形(第2課時)一、三角形按邊分類1. 三邊都不相等的三角形2. 等腰三角形- 底邊≠腰的等腰三角形- 等邊三角形(特殊等腰三角形)二、三邊關系定理1. 任意兩邊之和>第三邊(a+b>c, a+c>b, b+c>a)2. 任意兩邊之差<第三邊(|a-b|三、例題解析例:5cm、8cm木棒,第三邊x范圍:3六、教學反思(一)成功亮點實驗探究成效顯著:通過測量計算三邊長度,90% 學生能自主歸納三邊關系,動手操作有效降低抽象理解難度。分類討論滲透充分:在等腰三角形邊長計算中,引導學生通過 “能否構成三角形” 進行分類,減少 “腰為 3” 等錯誤答案。生活情境深度融合:彩燈線路、停車場選址等實例,使三邊關系的應用更具現實意義,提升學習興趣。(二)不足改進時間分配待優化:按邊分類講解耗時過長(10 分鐘),導致三邊關系應用練習時間緊張,需壓縮概念講解,增加 “短邊 + 短邊> 長邊” 的技巧訓練。分層練習針對性不足:提升題中 “絕對值化簡” 部分學生理解困難,可增加 “先判斷正負再化簡” 的分步練習。數學語言規范性欠缺:部分學生表述三邊關系時遺漏 “任意” 關鍵詞,或混淆 “兩邊之和” 與 “最長邊”,需在板書和練習中強化規范表達。(三)改進方向制作 “三邊關系探究” 學習單,預設測量數據表格與問題引導,提高實驗效率。設計 “數學診所” 活動,展示 “2,3,5 能構成三角形” 等典型錯誤,讓學生辨析糾正。課后布置 “生活中的三邊關系” 調查作業,要求拍攝實例并說明原理,深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