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4張PPT)2025浙教版K7下13-探索地球表面一、地球的結構1、地球內部圈層:依靠地震波測定內部圈層 深度 密度 特征外 內 地殼 平均17km 小 大 固態堅硬的巖石組成,海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地幔 上地幔 17km-900km 最頂層為固態巖石,與地殼共同構成巖石圈。巖石下方有軟流層,為巖漿發源地,是上方巖石的來源下地幔 900km-2900km 地核 外地核 2900km-5150km 外地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為固態,溫度高達2000-3000℃,地心可達6000℃。厚度最厚內地核 5150km-6371km 一、地球的結構2、巖石圈: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一、地球的結構3、地球的外部圈層一、地球的結構3、地球的外部圈層外部圈層 組成 特征水圈 由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及大氣圈中的水等水體構成 海洋覆蓋了近71%的地球表面;海洋中的水蒸發到大氣中,有一部分降落到大陸,然后流回到大海;水無比重要,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氣圈 氣體和懸浮物,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二氧化碳等 大氣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它能減少來自太陽輻射的傷害,保持地球上的溫度使之適合生物生存,也影響著天氣和氣候的變化生物圈 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地球上的水圈、大氣圈、巖石圈彼此分離,又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造就了適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帶,稱為生物圈一、地球的結構4、地球表面的土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個圈層的共有部分。其固體部分是由巖石圈表層風化的巖石碎屑和腐爛動植物生成的有機物(生物圈)組成,風化需要空氣(大氣圈)和水(水圈)的共同作用。二、地形和地形圖1、地形與地勢(1)地形:指地表的形態。陸地地形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種類型。(2)地勢:指地表形態高低起伏的態勢,包括坡度的陡緩程度和地表的相對高度(海拔:高出海平面的相對高度,我國海拔都是相對于黃海基準面高度)二、地形和地形圖2、陸地地形的類型平原——地面廣闊平坦,起伏較小,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如: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面起伏和坡度較緩,海拔高度有一般在200—500米。如:東南丘陵,浙江以丘陵為主山地——地面起伏明顯,坡陡頂尖,海拔高度較高在500米以上。如:喜馬拉雅山脈、天目山脈盆地——四周高,中部低平的區域。海拔高度有高有低。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高原——地勢平坦寬廣,起伏小,海拔較高,在500米以上。如:青藏高原、云貴高原、黃土高原二、地形和地形圖3、等高線地形圖①等高線: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高值。②地形和等高線分布的關系: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就可以表示起伏的地形。③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距相等,此高度差叫等高距。④等高線越密集,說明此處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等高線重疊,表示峭壁。⑤山谷處水流匯集,能發育成河流,也易發生泥石流。二、地形和地形圖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山頂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鞍部 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應峭壁 等高線重疊處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山谷 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陡坡 等高線較密處緩坡 等高線較疏處盆地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降低二、地形和地形圖4、等高線地形圖應用①水庫壩址選擇在等高線密集的河流峽谷出口最窄處或者盆地出口處②宿營地選擇避開河谷易淹或沖擊區,防暴雨山洪泥石流,避開陡坡峭壁,防落石崩塌,選擇地勢相對較高的緩坡或平坦鞍部,或沒有水淹風險的水源附近開闊平坦位置三、地形的變化1、引起地表形態變化是受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的影響。2、內力作用主要有地殼變動、火山、地震等。①地殼自形成以來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運動,有時劇烈,比如地震火山,有時緩慢,難以察覺。②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殼變動的證據。③內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高原、盆地或者裂谷,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三、地形的變化3、外力作用主要是受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①流水(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石灰巖溶蝕形成溶洞、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泥沙沉積形成平原和三角洲;②風力(在降水比較少的地區):流動的沙丘、風蝕城堡;③冰川(在高寒地區):角峰、冰斗谷;④波浪:海岸地形;⑤生物:防風固沙、珊瑚礁。三、地形的變化4、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5、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全球而言,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而在局部地區,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導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