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2.刑罰的種類?主刑:管制、拘役、 有期徒刑、 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刑罰溫故知新A嚴重危害性——最本質特征B刑事違法性——法律分界線C應受刑罰處罰性——(強制性法律制裁)1.犯罪的特征?主刑和附加刑。11.3 嚴于律己本單元教材分析:第四單元 生活在法治社會第九課法律為我們護航9.1 日益完善的法律體系9.2 法律保障生活第十一課遠離違法犯罪11.1 法不可違11.2 犯罪與刑罰單元導語思考并回答:本單元學習目標是什么?答案與解析:本單元以“法治”為主題,圍繞“我與法治”的關系問題,引導同學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培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從內心深處尊崇法律、信仰法律。第十課走近民法典11.3 嚴于律己10.1 認識民法典10.2 保護人身權10.3 保障財產權課程目標分析:新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新課標已經發布,要求本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我們應從核心素養的角度來制定教學目標!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七下 11.3《嚴于律己》核心素養與學段目標:【法治觀念】增強法治觀念,杜絕不良行為,主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參見2022版 新課標 P13)自學導航1★如何做到嚴于律己,遠離違法犯罪?2★刑法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3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的區別閱讀課本P99-102頁的內容新聞鏈接: 3·10邯鄲初中生將同學殺害埋尸案思考:如何評價上述案件?遭遇欺凌我們應該怎么辦? 三名初中生被判刑:2024年12月30日,河北省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被告人張某某、李某、馬某某(三人均13周歲)故意殺人一案,張某某以故意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李某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處罰,專門矯治教育。答案與解析:本案警示我們:①要增強法治觀念,遠離違法犯罪。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②要明辨是非,杜絕不良行為,知道很多犯罪會經歷從不良行為到違法行為,再到犯罪的發展軌跡。遭遇欺凌,我們要①先確保自身安全、保留證據;②及時尋求老師、家長的幫助;③若霸凌嚴重如毆打、勒索,可向公安機關報案。安某嫌下樓扔垃圾費勁,把垃圾從樓上扔下去,砸到了人。情境一黃 某 撥 打火警電話,想看看消防人員是否會來,結果消防車真來了!情境二袁某借了吳某的錢一直不還,吳某把他關了幾天讓他還錢。情境三P99生活觀察: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你如何評價上述行為?結合經驗說說,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違法行為的發生?缺乏規則意法律觀念不強識做法都是不對的違法類別:刑事違法行為罪名條款:高空拋物罪法律規定:刑法291條的規定,從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拋擲物品,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類別:行政違法行為違法條款:謊報險情法律規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的規定, 散布謠言,謊報險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違法類別:刑事違法行為罪名條款:非法拘禁罪法律規定:刑法第238條的規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的,從重處罰。沒有嚴于律己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違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覺遵紀守法的人。11.3 嚴于律己P100探究與分享閱讀課本兩個案例,思考下列問題:1.分析案例中的行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案例一中涉及了故意傷害罪、侮辱罪案例二中涉及了侮辱罪、誹謗罪。2.學生欺凌、網絡暴力行為有什么危害?遇到這些行為該怎么辦?①學生欺凌會對受害者造成心理和身體的雙重傷害。心理上,受害者可能會感到恐懼、焦慮、自卑、抑郁等,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和成長。身體上,受害者可能會受到身體傷害,甚至導致重傷或死亡。此外,學生欺凌還會對受害者的學習和社交產生不良影響,影響學業和人際關系。②網絡暴力可以對受害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導致自尊心受損、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受到網絡暴力的人可能會感到恐懼和羞恥,導致他們避免社交互動,進而導致孤立和社交隔離。網絡暴力有時會升級為實際威脅和騷擾行為,給受害者帶來身體上的危險和安全風險。受到網絡暴力的人可能會分散注意力,降低學習和工作效率,從而對個人的學業和職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及時尋求父母、老師的幫助等。筆記2.如何認清危害,增強法治觀念?P100①認清危害,增強法治觀念。違法犯罪會對他人、社會和國家造成危害②我們要時刻警惕違法犯罪,遠離違法犯罪。那種認為自己年齡小與違法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想法,也是非常錯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第十七條對“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做了調整,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罪、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3.有人說:“年齡小的人與犯罪無關,即使犯了罪也不會受到刑罰處罰”,你認同嗎?相關鏈接那種認為自己年齡小與違法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筆記3、刑法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P100相關鏈接)①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②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③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④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⑤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15歲中學生小陳,原本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自從結識了一些社會上一群游手好閑的“朋友”,他逐漸無心學習,經常曠課。開始他還有些自責,覺得對不起父母和老師,后來便放縱自己,并因偷東西、打罵同學等受到學校處分。但他并沒有吸取教訓,反而經常偷竊財物等,因此被公安機關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為搞到錢去網吧玩游戲,他和另外兩個“朋友”竟攔路搶劫,在短短幾天內多次作案,最終因犯搶劫罪被判刑。(1)陳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2)陳某由好變壞,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對我們有何啟示?陳某是怎樣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線圖)結識游手好閑的“朋友偷東西、打罵同學經常偷竊12345品學兼優曠課學校紀律處分公安機關拘留犯罪判刑6攔路搶劫陳某由好變壞,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對我們有何啟示 ②預防犯罪,需要我們杜絕不良行為。交友不慎不良行為違紀一般違法犯罪很多犯罪往往不是一朝一夕鑄成的,而是有一條從不良行為到一般違法行為、再到犯罪的變化軌跡。①不良行為、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之間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②一個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個演變的過程。開始是沾染了壞思想、壞習氣;有了不良行為若不加以改正,任其發展,便會去做一些違法的事;若再不回頭,就會越走越遠,甚至滑向犯罪的泥潭。陳某的例子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不良行為舉例:行為一、行為二、行為四、行為六特點:未成年人實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長的行為。法律規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 吸煙、飲酒 ; 多次曠課、逃學 ;無故夜不歸宿、離家出走 ;沉迷網絡... 參與賭博、封建迷信或邪教活動 ;接觸淫穢、暴力等不良內容的讀物或網絡信息 ...等。嚴重不良行為舉例:行為三、行為五特點:未成年人實施的有刑法規定、因不滿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不予刑事處罰的行為,以及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 結伙斗毆,追逐、攔截他人,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等尋釁滋事行為;非法攜帶槍支、彈藥...等。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干預、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作了明確的規定,給我們劃清了明確的是非界限 ,標示了生活中的“雷區”知識理解不良行為,是指未成年人實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長的下列行為:1.吸煙、飲酒; 2.多次曠課、逃學;3.無故夜不歸宿、離家出走;4.沉迷網絡;5.與社會上具有不良習性的人交往,組織或者參加實施不良行為的團伙;6.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場所;7.參與賭博、變相賭博,或者參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動;8.閱覽、觀看或者收聽宣揚淫穢、色情、暴力、恐怖、極端等內容的讀物、音像制品或者網絡信息等;9.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的不良行為。知識理解嚴重不良行為,指是未成年人實施的有刑法規定、因不滿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不予刑事處罰的行為,以及嚴重危害社會的下列行為:1.結伙斗毆,追逐、攔截他人,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等尋釁滋事行為;2.非法攜帶槍支、彈藥或者弩、匕首等國家規定的管制器具;3.毆打、辱罵、恐嚇,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4.盜竊、哄搶、搶奪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5.傳播淫穢的讀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等6.賣淫、嫖娼,或者進行淫穢表演;7.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向他人提供毒品;8.參與賭博賭資較大;9.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區分不良行為與嚴重不良行為不良行為 嚴重不良行為(已屬于違法行為) 區別曠課、夜不歸宿 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攜帶管制刀具;打架斗毆;辱罵他人 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 區別于屢教不改向他人索要財物 多次攔截歐打他人或多次強行索要他人財物 區別于多次偷竊、故意損壞財物 多次偷竊 區別于多次參與賭博或變相賭博 參與賭博,屢教不改 區別于屢教不改收聽、觀看色情、淫穢的音像制品、讀物等 傳播淫穢等音像制品;進行淫亂或色情、賣淫等活動 收聽、觀看屬于不良;傳播屬于嚴重不良牛刀小試嚴良在超市偷東西給普普吃朱朝陽同學想讓他協助自己考試作弊嚴良敲詐張東升30萬朱朝陽拒絕幫助他考試作弊,同學對其進行捉弄和排擠同學對朱朝陽的惡劣行為甚至有發展為校園霸凌的趨勢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看不健康的讀物傳播不健康的音像制品 《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3)》: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6855人,起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38954人,同比分別上升73.7%、40.7%。其中,起訴14周歲至16周歲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0063人,同比上升15.5%。★如何明辨是非,杜絕不良行為?P101-102③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增強自控力,嚴于律己,積極抵制不良心理和行為,防患于未然。筆記4怎樣明辨是非,杜絕不良行為?P102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鑄成的,而是有一條從不良行為到違法行為、再到犯罪的變化軌跡。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干預、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作了明確規定,給我們劃出了明確的是非界限。①認清危害,增強法治觀念。(或: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違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覺遵紀守法的人。)違法犯罪會對他人、社會和國家造成危害。我們要時刻警惕違法犯罪,遠離違法犯罪。(意識層面)②明辨是非,杜絕不良行為。(或: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增強自控力,嚴于律己,積極抵制不良心理和行為,防患于未然。)(行為層面)筆記1★如何做到嚴于律己,遠離違法犯罪?①②只答紅字即可。黑色字是具體怎么做?提示:刑法修正案就是為了可以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因為犯罪是我們成長道路上最兇險的陷阱。盡管法律規定人到了一定年齡實行嚴重危害社會行為才可能構成犯罪,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年齡小實施犯罪行為也不要緊。犯罪是我們成長道路上最兇險的陷阱。提示:犯罪與年齡無關,盡管法律規定人到了一定年齡實行嚴重危害社會行為才可能構成犯罪,要承擔刑事責任。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年齡小實施犯罪行為也不要緊。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知識拓展啟思導行: 遠離不良行為課后活動:查找身邊存在的不良行為,分析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并針對不良行為制訂預防措施。個人成長方面家庭方面社會影響方面……①國家: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打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②社會: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③學校: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開展未成年人、法律知識講座④家庭:家長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與撫養義務,尊重、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⑤未成年人自身:依法辦事,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危害,遠離犯罪;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如何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六個層面知識補充抄在書上P102最下面11.3嚴于律己課堂板書1、珍惜美好生活2、認清危害,增強法治觀念3、明辨是非,杜絕不良行為4、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本課小結:▲ 本課重難點:重點:增強法治觀念,破除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錯誤認識;知道不良行為可能發展為犯罪,杜絕不良行為。難點:知道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的區別。時刻警惕違法犯罪,遠離違法犯罪認清違法犯罪的危害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杜絕不良行為從不良行為到違法行為,再到犯罪的發展軌跡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不良行為作了明確規定★明辨是非,杜絕不良行為11.3 嚴于律己認清危害,增強法治觀念認為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想法是錯誤的3課堂練習1.【2024新疆中考】預防就是保護,治理也是挽救。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總體呈上升趨勢,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上升的這一現象,青少年應該( )①杜絕不良行為,遠離違法犯罪②積極見義勇為,用法律制裁違法犯罪③自覺遵章守法,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④實施社會保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與解析】B 本題考查預防犯罪的要求。①③符合題意;②:青少年在面對違法犯罪時,首先要保護自身安全,不提倡盲目見義勇為,且制裁違法犯罪是國家執法機關的職責;故②錯誤;④:實施社會保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這是社會和國家的責任,而非青少年自身能做到的;故④錯誤;故本題選B。3課堂練習2.【2024江西中考】以下禁毒宣傳“三句半”意在告誡青少年應當( )①強化監督,嚴格執法 ②謹慎交友,不染惡習③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④抵制誘惑,否定一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與解析】C 本題考查謹慎交友、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犯罪的要求。②③符合題意;①:“強化監督,嚴格執法”不是青少年的權限,故①不符合題意;④:禁毒宣傳“三句半”意在告誡青少年應當青少年應抵制不良誘惑,但不能“否定一切”,故④錯誤;故本題選C。3課堂練習3.【2024內蒙古中考】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我們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學生陳某的經歷,你認為下列排序合理的是( )①陳某不接受教訓,因聚眾斗毆、偷竊財物,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②陳某結識了社會上的“朋友”,便無心學習,經常曠課打架,受到學校紀律處分③陳某用切身經歷告誡他人要防微杜漸,杜絕不良行為,防患于未然,遠離犯罪④陳某仍不知悔改,為搞錢上網,和他人攔路搶劫,最終因搶劫罪被判刑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答案與解析】C 本題考查預防犯罪。ABCD:預防犯罪,我們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陳某成長的經歷,首先是自從結識了社會上的“朋友”,便無心學習,經常曠課打架,受到學校紀律處分;然而陳某不接受教訓,因聚眾斗毆、偷竊財物,被公安機關拘留;之后仍不知悔改,為搞錢上網,和他人攔路搶劫,最終因搶劫罪被判刑;陳某用自己的切身經歷告誡他人要防微杜漸,杜絕不良行為,防患于未然,遠離犯罪;因此陳某的成長經歷排序合理是②→①→④→③,故C符合題意;AB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3課堂練習4.【2024廣東中考】在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中,經常會用圖示法表示不同概念之間的關系。下列圖示描述的概念關系正確的是( )【答案與解析】B 本題考查違法行為、刑罰種類、規則的內容、依法求助的途徑等。A:訴訟俗稱打官司,二者不是包含關系,故A說法錯誤;B符合題意;C:主刑包含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罰金屬于附加刑,故C說法錯誤;D:規則包含法律、道德、紀律等,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3課堂練習5.【2024四川中考】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鄲市某中學三名學生霸凌、殺害同學案又一次給我們以深刻的警醒:做好校園防霸凌工作永遠不能松懈。遠離校園霸凌,中學生應該( )①樹立法治觀念,堅決不能欺負同學②堅決同校園欺凌行為作斗爭,以牙還牙③看到同學遭遇校園欺凌,及時告知老師或報警④在自己遭遇校園欺凌后,擔心被報復而忍氣吞聲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答案與解析】D 本題考查積極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①③說法正確;②:“以牙還牙”的方式并不可取,這種方式可能會加劇沖突,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后果。應該通過合法途徑來解決問題,故②說法錯誤;④:面對校園欺凌,中學生應該勇敢站出來,尋求幫助,而不是選擇忍氣吞聲。這樣做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讓欺凌者更加囂張,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后果。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3課堂練習6.【2024遼寧中考】近日,河北邯鄲三位初中生長期欺凌同學王某某,并涉嫌將其殺害的案件引發社會關注。截至2024年3月18日,三名嫌疑人因涉嫌“故意殺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對此,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A.只有科學立法才能徹底根除校園欺凌B.三名嫌疑人被刑事拘留這屬于刑罰的處罰C.面對校園欺凌,我們要樹立法治意識,學會求助,依法維權D.未成年人受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保護,可以為所欲為【答案與解析】C 本題考查善用法律。C說法正確;A:科學立法有利于遏制校園欺凌,但不能根除,故A說法錯誤;B:刑事拘留這不屬于刑罰,故B說法錯誤;D:未成年人雖然受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保護,但不可以為所欲為,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3課堂練習7.【2024山東中考】“面臨當時情境你會怎么辦?”“我制止霸凌錯了嗎?”影片中的質問,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疑惑。面對霸凌,我們青少年最有效的做法是( )①積極參與立法,遇事找法②珍惜無價自尊,免生事端③善用法律武器,依法維權④堅決拒絕霸凌,善于斗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與解析】D 本題考查依法求助。③④符合題意;①:青少年無權立法,故①說法錯誤;②:選項的做法會縱容違法犯罪,故②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3課堂練習8.【2024河南中考】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當遭遇校園欺凌,下列建議可以采取的是( )①忍氣吞聲,以免帶來更大的傷害②保持冷靜,減少正面沖突并尋求幫助③不顧安危回擊欺凌行為,維護自身權益④依法求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與解析】C 本題考查善于斗爭。①:忍氣吞聲是缺乏維權意識的表現,容易助長侵權者的囂張氣焰,故①說法錯誤;②④說法正確;③:面對校園欺凌,要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與之斗爭,不能硬拼,故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3課堂練習9.【2024福建中考】下圖的漫畫啟示我們,遇到校園欺凌時應該( )①不隱瞞事實,如實告訴老師和家長②保護安全最重要,可以打110報警③委曲求全,要學會忍一時風平浪靜④果斷還手,敢于同不法行為作斗爭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與解析】A 本題考查學會自我保護、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意義和要求。①②符合題意;③:委曲求全,要學會忍一時風平浪靜的做法并不正確。這種態度可能會讓施害者認為受害者好欺負,從而加劇欺凌行為,故③說法錯誤;④:以暴制暴可能會導致沖突升級,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3課堂練習10.根據聯合國統計的資料,全世界每年因吸毒至少造成10萬人死亡,1000萬人因此喪失勞動能力。毒品泛濫不僅對吸毒者本人,而且對家庭、對社會都有極大的危害。遠離毒品,在“行動”上,中學生可以這樣做( )①不服用來歷不明的藥品,避免掉進毒品陷阱②增強法律意識,懂得吸毒違法、販毒犯罪的道理③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④謹慎交友,不涉足酒吧、歌廳等娛樂場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與解析】C 本題主要考查守護生命、做守法的公民等相關知識。①③④選項說法正確;②:增強法律意識,懂得吸毒違法、販毒犯罪的道理屬于增強法律觀念,不符合題干中關于“行動”的要求,故②選項不合題意;故本題選C。啟思導行: 遠離不良行為課后活動:查找身邊存在的不良行為,分析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并針對不良行為制訂預防措施。個人成長方面家庭方面社會影響方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