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測量降雨量三上——3.4猜謎語千條線,萬條線,落在水里看不見(打一自然現象)說像糖,它不甜,說像鹽,又不咸。冬天有時一片,夏天誰都不見。(打一自然現象萬物披銀裝,原來不是雪。太陽一照射,化作水珠兒。(打一自然現象)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見的有雨、雪、冰雹等。降雨量是多少?我們怎么測量?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只能大概知道雨的大小。降水量雨量器是測量降水量的儀器。雨量器的外表是一個普通的圓柱形的金屬筒,筒口離地面70厘米,分上下兩節,上面一節是一個口徑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下面一節是一個圓柱形的筒,圓筒里放著一個儲水的瓶子,漏斗正好插在這個儲水瓶里。測量時,將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內,讀出降雨量毫米數。制作雨量器制作材料塑料瓶、直尺、線條記號筆、膠帶、剪刀注意事項在使用剪刀時,要注意保護好自己,不要傷到手哦!制作雨量器1、用剪刀從可樂瓶的中部口處剪去頂。2、把剪下來的頂部倒扣在瓶子中,形成一個漏斗,用膠帶將漏斗和瓶身固定好,使其牢固,盛水器口應保持水平。3、向瓶子中倒入一些水,保持水面高底部凸起。4、在長方形的紙條上畫出刻度(單位為毫米),將畫好的刻度尺整個固定在瓶身上,以便防水。(注意:“零”的刻度要與瓶底的水面齊平。)直筒杯子起到了收集雨水的作用;刻度條起到了計量的作用刻度條的零刻度線要與容器內部的底面對齊。實驗過程:(1)進行分組,每組5~6人,每組一個雨量器。(2)各組將制作的雨量器帶到室外,安置在相對開闊、沒有障礙物的地方,并保持水平。(3)用噴壺模擬降雨。根據雨量器分布的多少,不同地方的降雨量應有所不同,便于后期的數據對比。(4)各組同學在模擬降雨結束之后,及時讀出并記錄降雨量,然后整理實驗器材。實驗目的:用噴壺模擬降雨,收集并測量降雨量。實驗材料:雨量器、噴壺、記錄表。1、降雨量的多少與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細、大小沒有關系,2、雨量器測的是雨水在雨量器中的高度。降水量等級表在下雨的天氣里,用自制的雨量器測量24小時內的降水量,對照等級表就可以確定下雨的等級了。查詢當地氣象臺關于這場雨的降雨量等級報告,并和我們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12.13日是大雨11日是中雨18日是小雨21.22日是中雨研討一:自制雨量器要注意什么?測降雨量要注意什么?(1)自制雨量器時,要將刻度條的零刻度線與容器內部的底面對齊。(2)測降雨量時的注意事項:① 注意不要讓雨量器內的“雨水”溢出。② 讀數時,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視線與雨量器內的液面保持水平。③ 下雨時把雨量器放在開闊、沒有障礙物的地方,并保持水平。雨停之后,通過外筒上的刻度,及時讀出降雨量是多少毫米并做好記錄。研討二:怎樣測量一場雪的降水量?降雪量,實際上是雪融化成水的降水量。發生降雪時,須將雨量器的承雨器換成承雪口,取走儲水器(直接用雨量器外筒接收降雪)。觀測時將接收的固體降水取回室內,待融化后量取。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見的有雨、雪、冰雹等;可以用雨量器測量降雨量的多少;認識了雨量器;動手制作簡易雨量器并用噴壺模擬降雨,練習使用雨量器;知道了如何確定降水以及降雪量的等級。雨是怎樣形成的?1.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2.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變成小水滴,3.這些小水滴組成了云。4.它們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當它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從云中落了下來,形成了雨。雨是一種自然降水現象,是由大氣循環擾動產生的。是地球水循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天上掉下的雨滴有大有小,有慢有快。冰雹雷陣雨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