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B:二里頭遺址發現不同地區的陶器和技術,說明早期文化存在交流2.C:“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強調自我反思,與批評和自我批評理念相似3.A;秦朝以咸陽為中心傳送公文,便于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中央集權4.D:《職貢圖》反映外國來朝貢,《送子天王圖》體現佛教傳播,均涉及中外交往5.B;金朝用女真文翻譯漢文經史,傳播儒學,體現對儒家學說的認同6.A:不同時期服飾紋樣變化,既傳承又具時代特征,如魏晉轉向花卉紋反映社會變遷7.C:江南商業市鎮興起、商幫全國活動,表明明清區域間經濟聯系加強8.B:劉銘傳強調研“制器造術之本原”,意在學習西方軍事和科技知識以御侮9.C;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全軍覆沒,是甲午戰爭中的恥辱,符合題意10.C:1919年開封女界國恥大會及血書“堅持到底”,體現五四運動中愛國熱情高漲11.A:中共在農村倡導男女平等、禁賭等,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促進思想解放12.C:解放戰爭時期“農村土地制度大變動”指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土地改革13.D:中國參與聯合國會議、簽署國際公約,體現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參與全球治理14.B;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大、創新型企業崛起,表明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發展15.C;希臘史詩和哲學受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影響,體現東西方文明交流16.C:莊園法庭處理農奴間、農奴與莊園主等糾紛,維護了莊園日常秩序17.A:君主不輕易反對議會決定,源于英國君主立憲制,議會權力高于王權18.A:列夫·托爾斯泰作品基于社會現實創作,如《戰爭與和平》反映拿破侖戰爭19.B;1944年6月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歐洲解放開始,符合材料描述20.C:全球問題跨國性需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新模式”強調合作而非單邊控制21.(1)圖1:漢代銅鏡有“中國大寧”銘文,反映國家安定的愿望:圖2:唐代銅鏡融入中亞元素,體現中外文化交流。(2)歷史價值:反映不同時代的工藝和文化;藝術價值:紋飾精美,具審美意義;社會價值:承載禮儀、情感等功能。(3)感悟:銅鏡是文化載體,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以史為鑒促進發展。22.(1)特點:人數激增:專業廣泛。(2)功績:推翻清朝,結束帝制,建立中華民國。(3)途徑:查閱歷史檔案、訪問歷史見證人;原則:真實性、相關性、全面性。23.(1)變化:從發展艱難到快速發展;從里程少到覆蓋廣;從技術落后到高鐵領先。(2)原因:國家重視,發揮制度優勢;影響: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現代化,增強國際影響力。(3)認識: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先進交通助力國家崛起。24.示例:合作推動文明進步。工業革命中,各國科學家合作推動科技發展,如瓦特改良蒸汽機吸收前人成果;二戰中反法西斯國家合作打敗法西斯,維護和平。合作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25.(1)判斷:錯誤。理由:新經濟政策是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危機下的調整,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不是對十月革命的否定。(2)條件:五年計劃推動:外國技術援助:吸引外國專家:與美國建交改善國際環境。(3)智慧:依據國情調整政策;重視科技和人才;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