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溪、東吳等七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道德與法治試題1.(2024七下·鄞州期末)某校設立校本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喜歡的活動,挖掘學生在舞蹈、武術、跳繩、繪畫等方面的卓越表現,讓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也能通過校本課程找到自信,重拾集體的溫暖。這表明( )A.集體生活可以培養我們人際交往的態度和能力B.參與集體的共同活動有利于發展和豐富自己的個性C.個性的發展有助于集體共同目標的實現D.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我們發展和完善個性的“明鏡”2.(2024七下·鄞州期末)進入初中后,小志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學習和處理人際關系,可他又不能擺脫老師的幫助和父母的照顧,內心充滿著矛盾。面對小志的內心矛盾,你應該對他說( )①自己已經是“小大人”,不用再聽老師和父母的話②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有時讓我們煩惱,但也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契機③積極面對和正確處理這些心理矛盾,我們才能健康成長④這些心理矛盾只會成為我們發展的阻力,因此要盡快消除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3.(2024七下·鄞州期末) 2024年1月31日,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發布。這些好人源于平凡卻不平凡,他們堅定文化自信,踐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向中國好人學習,我們應( )①以中國好人為榜樣,爭做新時代好少年 ②以榜樣的精神為動力,激勵自己努力學習③立即投身社會建設,時刻尋找成名機會 ④積極宣傳榜樣人物事跡,高揚民族精神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4.(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列關于情感與情緒二者之間的關系認識正確的是( )①情感伴隨著情緒的反應逐漸積累和發展②情緒是短暫且穩定的,隨著情境的改變而變化③情感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強化、逐漸積累的④情緒和情感緊密相連,情緒就是情感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5.(2024七下·鄞州期末) 2024年3月11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材料所體現的法律特征是( )A.法律為我們的行為提供準繩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D.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6.(2024七下·鄞州期末)2024年3月25日是第29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印發專門 通知強調,在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周廣泛開展校園暴力和學生欺凌防治、心理健康、 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急救培訓和應急疏散演練專題教育。教育部這一舉措( )①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②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政府保護③有利于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學校保護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列事件能體現法律最主要特征的是( )A.法官進校園開展普法護成長活動B.教育部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C.羅某平侮辱抗美援朝“冰雕連”英烈被判刑D.最高法發布統一城鄉居民人身損失賠償標準8.(2024七下·鄞州期末)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時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 )①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②加強執法能力,依法嚴懲違法者和違法行為③形成“遵紀守法光榮、違法亂紀可恥”的觀念④努力成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衛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2024七下·鄞州期末)織密法網,護航“少年的你”健康成長。材料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如今網絡空間治理逐步納入法治化軌道,網絡安全保障水平日臻完善,網絡安全防線進一步筑牢。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明確提出“依法懲治利用網絡從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動,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2019年10月1日實施的《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是我國在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方面制定的首部專門立法。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專章,對個人網絡信息保護、網絡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規范。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對處理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進行了細化規定。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是我國出臺的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材料二 校園欺凌絕非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很可能會成為影響青少年一生的夢魘。小云上學時,同班一名女生要求她加入自己的“小團體”,小云拒絕了。于是,她被這名女生及其同伴孤立了,一直遭受這些同學的冷暴力。小云開始變得郁郁寡歡。(1)結合材料一,運用“建設法治中國”相關知識,分析我國不斷完善材料涉及的保護體系說明了什么?(2)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可以怎樣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3)抵制校園欺凌,你我攜手同行!結合材料二,運用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談談我們中學生應如何抵制校園欺凌。(4)請你列舉兩部涉及未成年人保護的專門法律。10.(2024七下·鄞州期末)在第32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中國代表團取得38枚金牌、32枚銀牌、18枚銅牌的優異成績,中國奧運健兒牢記黨和人民囑托,勇于挑戰,超越自我,迸發出中國力量,表現出高昂斗志、頑強作風、精湛技能,生動詮釋了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實現了“使命在肩、奮斗有我”的人生誓言。據此,你所在的班級準備開展“弘揚奧運精神,創文明集體”主題班會,請你參與并完成以下任務。【憧憬美好集體】(1)圍繞“你憧憬的美好集體是怎樣的?”話題,請你暢所欲言。(兩方面即可)【觀看比賽談感想】(2)女子四人雙槳金牌團隊成員張玲說,教練常告訴我們,一個人滑得好固然重要,但是4個人一起努力才能劃得更快。這段話告訴我們哪些道理?(兩方面即可)【查找不足找差距】(3)班級里的同學是否存在與創建優秀班集體的氛圍不相符的行為?請舉出兩例【美好集體有我在】(4)請你為創建優秀班集體提出兩條合理化建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集體對個人發展個性的作用【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某校設立校本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喜歡的活動,發展學生在舞蹈、武術、跳繩、繪畫等方面的特長,讓學生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這說明集體生活提供給我們發展個性的平臺,參與集體的共同活動有利于發展和豐富自己的個性。B說法正確,符合題意;AD與題意不符,材料強調在集體中個性得到發展,沒有體現培養人際交往的態度和能力、人與人之間的差異;C說法錯誤,實現集體共同目標的過程,也為個人發展提供了條件和可能,但個性的發展不一定都有助于集體共同目標的實現;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集體對個人發展個性的作用。集體生活為我們搭建起與他人、與周圍世界交往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展示自己的個性,發展自己的個性,不斷認識和完善自我。2.【答案】B【知識點】青春期矛盾心理(心理變化)【解析】【分析】①:作為未成年人,我們還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幫助,故①說法錯誤;②③:面對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應該認識到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有時讓我們煩惱,但也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契機;積極面對和正確處理這些心理矛盾,我們才能健康成長,故②③符合題意;④:只會,觀點絕對化;青春期的心理矛盾無法消除,故④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青春期的心理矛盾。伴隨著生理發育,我們的認知能力得到發展,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情感世界愈加豐富……這些變化讓我們感到新奇,也使我們產生矛盾和困惑。我們要正確對待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及時調節,否則就會成為我們成長的阻力。3.【答案】C【知識點】榜樣的作用【解析】【分析】①②④.題文中,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發布,啟示我們應以中國好人為榜樣,爭做新時代好少年,以榜樣的精神為動力,激勵自己努力學習,積極宣傳榜樣人物事跡,高揚民族精神,符合題意;③.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時刻尋找成名機會是功利主義的表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榜樣的作用知識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生活中尋找“賢”,將他們作為榜樣。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而且是一面旗幟。好的榜樣昭示著做人、做事的基本態度,啟發我們對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給予我們自我完善的力量。善于尋找好的榜樣,向榜樣學習,汲取榜樣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就會變得更加美好。4.【答案】D【知識點】情感與情緒的區別【解析】【分析】①、情感伴隨著情緒的反應逐漸積累和發展,①正確;②、情緒是短暫的、不穩定的,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變化,故②錯誤;③、情感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強化、逐漸積累的,③正確;④、“情緒就是情感”說法錯誤,情緒和情感緊密相連,情緒和情感也有區別,故④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情感與情緒,考查理解能力。情感與情緒緊密相關,伴隨著情緒反應逐漸積累和發展。我們對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比較穩定的傾向,就可能產生某種情感;情緒是短暫的、不穩定的,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變化。情感則是不斷強化、逐漸積累的,相對穩定。解答此題需要認真審題,理解情感與情緒的關系。分析選項,做出正確選擇。5.【答案】D【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解析】【分析】AB:觀點雖然正確,但不是法律特征,故AB不符合題意;CD: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體現了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故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法律特征。法律特征包括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找到對應的特征即可。6.【答案】C【知識點】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防線;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的原因【解析】【分析】①:教育部這一舉措的目的是為了增強中小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故①不符合題意;②④:教育部采取措施,要求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周廣泛宣傳安全教育專題教育活動,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政府保護,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故②④符合題意;③:學校保護在題干中沒有體現,故③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回答此題要求學生抓住行為主體“教育部”從政府保護的角度回答,結合教育部開展活動的內容,從提高未成年人保護能力回答。7.【答案】C【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解析】【分析】根據所學,法律的最主要特征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羅某平侮辱抗美援朝“冰雕連”英烈被判刑,能體現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這一最主要特征,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選項未涉及法律的特征,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法律的特征的認識,法律的實施以強大的國家力量作后盾,而其他行為規范主要依靠社會輿論、信念、習俗、教育和行政等力量保證實施。這是法律區別于道德等行為規范的最主要特征。8.【答案】C【知識點】法治的要求;建設法治中國;依法辦事;樹立法律信仰【解析】【分析】 ①③④符合題意,根據教材知識,生活在法治國家里,我們青少年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觀念,努力成為法治國家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衛者;②不是我們青少年做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 此題考查生活在法治國家里,青少年如何依法辦事。我們青少年要努力學習和宣傳法律,樹立法治觀念;自覺守法、用法、護法,依法維護國家利益,規范自身行為;同各種腐敗現象作斗爭,發現腐敗行為向有關部門舉報勸阻。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審清題意,據題意排除錯誤選項和干擾選項。9.【答案】(1)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良法之治,不斷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系,為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健康成長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2)①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 ②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還要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 ③依法辦事,就要養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④增強法制意識,依法辦事,青少年不僅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更是參與者和推動者。(3)作為中學生,我們堅決不做欺凌者,善待同學,遵紀守法,增強法治觀念和道德素養,觸犯法律的事堅決不做;不做受害者,受到欺凌時要敢于善于維護自身權利,必要時采取正當防衛,受到欺凌后不要沉默或惡性報復,及時向老師、家長報告,甚至報警;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觀者,拒絕煸風點火,在能力范圍內施以援手,幫助被欺凌者。(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識點】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法治及其意義;依法辦事;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樹立法治意識【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我國不斷完善材料涉及的保護體系,這說明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實行良法之治, 不斷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系等,據此回答即可。(2)根據所學,青少年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可以從樹立法治意識,學 會依法辦事等方面具體分析回答即可。(3)根據所學, 抵制校園欺凌可以從堅決不做欺凌者,遵紀守法;不做受害者,學會依法維權;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觀者,幫助被欺凌者等方面回答即可。(4)根據所學,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點評】本題考查對法治及其意義,樹立法治意識,依法辦事,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對他們給予特殊關愛和保護,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應有之義。(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需要運用依法治國的有關知識,從體現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我國不斷完善材料涉及的保護體系→可鏈接法治的作用;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需要運用學會依法辦事、樹立法治意識的有關知識,從措施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可鏈接學會依法辦事,樹立法治意識;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3)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需要運用學會自我保護的有關知識,從措施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抵制校園欺凌→可鏈接堅決不做欺凌者,遵紀守法;不做受害者,學會依法維權;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觀者,幫助被欺凌者;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4)本題考查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可結合教材知識作答。10.【答案】(1) 美好集體是民主的、公正的;美好集體是充滿關懷與友愛的;美好集體是善于合作的;美好集體是充滿活力的。(2) ①集體的力量來源于成員共同的目標和團結協作。②個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體中匯聚,就會變得強大;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過優化組合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產生強大的合力。借助這種合力,我們得以完成許多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完成的事情。(3) 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集體的事情漠不關心,考試作弊,抄襲作業,打架斗毆。(4) 積極參加班集體活動,為班集體建設獻言獻策,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自覺維護班集體的榮譽和利益,服從班集體安排,樹立主人翁意識,努力為集體添光彩。【知識點】集體的力量;美好集體的特點;在共建集體中盡責【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美好的集體可以從是民主的、公正的,是充滿關懷與友愛的,是善于合作的,是充滿活力的等方面回答即可。(2)一個人滑得好固然重要,但是4個人一起努力才能劃得更快,這說明集體力量的來源 成員共同的目標和團結協作,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過優化組合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產生強大的合力等。(3)本小題為開放性試題,符合實際即可,如: 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集體的事情漠不關心,考試作弊,抄襲作業等。(4)根據所學知識,結合實際,創建優秀班集體可以從 為班集體建設獻言獻策,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自覺維護班集體的榮譽和利益,服從班集體安排,樹立主人翁意識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對美好集體的特點,集體的力量,承擔建設集體的責任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美好集體是我們共同學習、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園,引領我們成長。在美好集體中,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獲得豐富的精神養料,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感受集體的關愛和吸引,凝聚拼搏向上的力量,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1 / 1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溪、東吳等七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道德與法治試題1.(2024七下·鄞州期末)某校設立校本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喜歡的活動,挖掘學生在舞蹈、武術、跳繩、繪畫等方面的卓越表現,讓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也能通過校本課程找到自信,重拾集體的溫暖。這表明( )A.集體生活可以培養我們人際交往的態度和能力B.參與集體的共同活動有利于發展和豐富自己的個性C.個性的發展有助于集體共同目標的實現D.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我們發展和完善個性的“明鏡”【答案】B【知識點】集體對個人發展個性的作用【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某校設立校本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喜歡的活動,發展學生在舞蹈、武術、跳繩、繪畫等方面的特長,讓學生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這說明集體生活提供給我們發展個性的平臺,參與集體的共同活動有利于發展和豐富自己的個性。B說法正確,符合題意;AD與題意不符,材料強調在集體中個性得到發展,沒有體現培養人際交往的態度和能力、人與人之間的差異;C說法錯誤,實現集體共同目標的過程,也為個人發展提供了條件和可能,但個性的發展不一定都有助于集體共同目標的實現;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集體對個人發展個性的作用。集體生活為我們搭建起與他人、與周圍世界交往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展示自己的個性,發展自己的個性,不斷認識和完善自我。2.(2024七下·鄞州期末)進入初中后,小志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學習和處理人際關系,可他又不能擺脫老師的幫助和父母的照顧,內心充滿著矛盾。面對小志的內心矛盾,你應該對他說( )①自己已經是“小大人”,不用再聽老師和父母的話②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有時讓我們煩惱,但也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契機③積極面對和正確處理這些心理矛盾,我們才能健康成長④這些心理矛盾只會成為我們發展的阻力,因此要盡快消除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知識點】青春期矛盾心理(心理變化)【解析】【分析】①:作為未成年人,我們還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幫助,故①說法錯誤;②③:面對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應該認識到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有時讓我們煩惱,但也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契機;積極面對和正確處理這些心理矛盾,我們才能健康成長,故②③符合題意;④:只會,觀點絕對化;青春期的心理矛盾無法消除,故④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青春期的心理矛盾。伴隨著生理發育,我們的認知能力得到發展,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情感世界愈加豐富……這些變化讓我們感到新奇,也使我們產生矛盾和困惑。我們要正確對待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及時調節,否則就會成為我們成長的阻力。3.(2024七下·鄞州期末) 2024年1月31日,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發布。這些好人源于平凡卻不平凡,他們堅定文化自信,踐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向中國好人學習,我們應( )①以中國好人為榜樣,爭做新時代好少年 ②以榜樣的精神為動力,激勵自己努力學習③立即投身社會建設,時刻尋找成名機會 ④積極宣傳榜樣人物事跡,高揚民族精神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榜樣的作用【解析】【分析】①②④.題文中,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發布,啟示我們應以中國好人為榜樣,爭做新時代好少年,以榜樣的精神為動力,激勵自己努力學習,積極宣傳榜樣人物事跡,高揚民族精神,符合題意;③.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時刻尋找成名機會是功利主義的表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榜樣的作用知識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生活中尋找“賢”,將他們作為榜樣。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而且是一面旗幟。好的榜樣昭示著做人、做事的基本態度,啟發我們對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給予我們自我完善的力量。善于尋找好的榜樣,向榜樣學習,汲取榜樣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就會變得更加美好。4.(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列關于情感與情緒二者之間的關系認識正確的是( )①情感伴隨著情緒的反應逐漸積累和發展②情緒是短暫且穩定的,隨著情境的改變而變化③情感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強化、逐漸積累的④情緒和情感緊密相連,情緒就是情感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答案】D【知識點】情感與情緒的區別【解析】【分析】①、情感伴隨著情緒的反應逐漸積累和發展,①正確;②、情緒是短暫的、不穩定的,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變化,故②錯誤;③、情感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強化、逐漸積累的,③正確;④、“情緒就是情感”說法錯誤,情緒和情感緊密相連,情緒和情感也有區別,故④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情感與情緒,考查理解能力。情感與情緒緊密相關,伴隨著情緒反應逐漸積累和發展。我們對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比較穩定的傾向,就可能產生某種情感;情緒是短暫的、不穩定的,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變化。情感則是不斷強化、逐漸積累的,相對穩定。解答此題需要認真審題,理解情感與情緒的關系。分析選項,做出正確選擇。5.(2024七下·鄞州期末) 2024年3月11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材料所體現的法律特征是( )A.法律為我們的行為提供準繩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D.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答案】D【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解析】【分析】AB:觀點雖然正確,但不是法律特征,故AB不符合題意;CD: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體現了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故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法律特征。法律特征包括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找到對應的特征即可。6.(2024七下·鄞州期末)2024年3月25日是第29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印發專門 通知強調,在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周廣泛開展校園暴力和學生欺凌防治、心理健康、 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急救培訓和應急疏散演練專題教育。教育部這一舉措( )①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②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政府保護③有利于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學校保護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識點】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防線;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的原因【解析】【分析】①:教育部這一舉措的目的是為了增強中小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故①不符合題意;②④:教育部采取措施,要求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周廣泛宣傳安全教育專題教育活動,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政府保護,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故②④符合題意;③:學校保護在題干中沒有體現,故③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回答此題要求學生抓住行為主體“教育部”從政府保護的角度回答,結合教育部開展活動的內容,從提高未成年人保護能力回答。7.(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列事件能體現法律最主要特征的是( )A.法官進校園開展普法護成長活動B.教育部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C.羅某平侮辱抗美援朝“冰雕連”英烈被判刑D.最高法發布統一城鄉居民人身損失賠償標準【答案】C【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解析】【分析】根據所學,法律的最主要特征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羅某平侮辱抗美援朝“冰雕連”英烈被判刑,能體現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這一最主要特征,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選項未涉及法律的特征,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法律的特征的認識,法律的實施以強大的國家力量作后盾,而其他行為規范主要依靠社會輿論、信念、習俗、教育和行政等力量保證實施。這是法律區別于道德等行為規范的最主要特征。8.(2024七下·鄞州期末)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時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 )①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②加強執法能力,依法嚴懲違法者和違法行為③形成“遵紀守法光榮、違法亂紀可恥”的觀念④努力成為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衛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法治的要求;建設法治中國;依法辦事;樹立法律信仰【解析】【分析】 ①③④符合題意,根據教材知識,生活在法治國家里,我們青少年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觀念,努力成為法治國家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衛者;②不是我們青少年做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 此題考查生活在法治國家里,青少年如何依法辦事。我們青少年要努力學習和宣傳法律,樹立法治觀念;自覺守法、用法、護法,依法維護國家利益,規范自身行為;同各種腐敗現象作斗爭,發現腐敗行為向有關部門舉報勸阻。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審清題意,據題意排除錯誤選項和干擾選項。9.(2024七下·鄞州期末)織密法網,護航“少年的你”健康成長。材料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如今網絡空間治理逐步納入法治化軌道,網絡安全保障水平日臻完善,網絡安全防線進一步筑牢。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明確提出“依法懲治利用網絡從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動,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2019年10月1日實施的《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是我國在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方面制定的首部專門立法。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專章,對個人網絡信息保護、網絡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規范。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對處理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進行了細化規定。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是我國出臺的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材料二 校園欺凌絕非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很可能會成為影響青少年一生的夢魘。小云上學時,同班一名女生要求她加入自己的“小團體”,小云拒絕了。于是,她被這名女生及其同伴孤立了,一直遭受這些同學的冷暴力。小云開始變得郁郁寡歡。(1)結合材料一,運用“建設法治中國”相關知識,分析我國不斷完善材料涉及的保護體系說明了什么?(2)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可以怎樣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3)抵制校園欺凌,你我攜手同行!結合材料二,運用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談談我們中學生應如何抵制校園欺凌。(4)請你列舉兩部涉及未成年人保護的專門法律。【答案】(1)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良法之治,不斷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系,為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健康成長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2)①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應當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 ②在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中,還要自覺維護他人和集體的合法權益。 ③依法辦事,就要養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習慣,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④增強法制意識,依法辦事,青少年不僅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受益者,更是參與者和推動者。(3)作為中學生,我們堅決不做欺凌者,善待同學,遵紀守法,增強法治觀念和道德素養,觸犯法律的事堅決不做;不做受害者,受到欺凌時要敢于善于維護自身權利,必要時采取正當防衛,受到欺凌后不要沉默或惡性報復,及時向老師、家長報告,甚至報警;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觀者,拒絕煸風點火,在能力范圍內施以援手,幫助被欺凌者。(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識點】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法治及其意義;依法辦事;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樹立法治意識【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我國不斷完善材料涉及的保護體系,這說明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實行良法之治, 不斷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系等,據此回答即可。(2)根據所學,青少年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可以從樹立法治意識,學 會依法辦事等方面具體分析回答即可。(3)根據所學, 抵制校園欺凌可以從堅決不做欺凌者,遵紀守法;不做受害者,學會依法維權;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觀者,幫助被欺凌者等方面回答即可。(4)根據所學,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點評】本題考查對法治及其意義,樹立法治意識,依法辦事,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未成年人的生存和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對他們給予特殊關愛和保護,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應有之義。(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需要運用依法治國的有關知識,從體現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我國不斷完善材料涉及的保護體系→可鏈接法治的作用;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需要運用學會依法辦事、樹立法治意識的有關知識,從措施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可鏈接學會依法辦事,樹立法治意識;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3)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需要運用學會自我保護的有關知識,從措施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抵制校園欺凌→可鏈接堅決不做欺凌者,遵紀守法;不做受害者,學會依法維權;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觀者,幫助被欺凌者;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4)本題考查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可結合教材知識作答。10.(2024七下·鄞州期末)在第32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中國代表團取得38枚金牌、32枚銀牌、18枚銅牌的優異成績,中國奧運健兒牢記黨和人民囑托,勇于挑戰,超越自我,迸發出中國力量,表現出高昂斗志、頑強作風、精湛技能,生動詮釋了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實現了“使命在肩、奮斗有我”的人生誓言。據此,你所在的班級準備開展“弘揚奧運精神,創文明集體”主題班會,請你參與并完成以下任務。【憧憬美好集體】(1)圍繞“你憧憬的美好集體是怎樣的?”話題,請你暢所欲言。(兩方面即可)【觀看比賽談感想】(2)女子四人雙槳金牌團隊成員張玲說,教練常告訴我們,一個人滑得好固然重要,但是4個人一起努力才能劃得更快。這段話告訴我們哪些道理?(兩方面即可)【查找不足找差距】(3)班級里的同學是否存在與創建優秀班集體的氛圍不相符的行為?請舉出兩例【美好集體有我在】(4)請你為創建優秀班集體提出兩條合理化建議。【答案】(1) 美好集體是民主的、公正的;美好集體是充滿關懷與友愛的;美好集體是善于合作的;美好集體是充滿活力的。(2) ①集體的力量來源于成員共同的目標和團結協作。②個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體中匯聚,就會變得強大;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過優化組合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產生強大的合力。借助這種合力,我們得以完成許多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完成的事情。(3) 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集體的事情漠不關心,考試作弊,抄襲作業,打架斗毆。(4) 積極參加班集體活動,為班集體建設獻言獻策,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自覺維護班集體的榮譽和利益,服從班集體安排,樹立主人翁意識,努力為集體添光彩。【知識點】集體的力量;美好集體的特點;在共建集體中盡責【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美好的集體可以從是民主的、公正的,是充滿關懷與友愛的,是善于合作的,是充滿活力的等方面回答即可。(2)一個人滑得好固然重要,但是4個人一起努力才能劃得更快,這說明集體力量的來源 成員共同的目標和團結協作,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過優化組合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產生強大的合力等。(3)本小題為開放性試題,符合實際即可,如: 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集體的事情漠不關心,考試作弊,抄襲作業等。(4)根據所學知識,結合實際,創建優秀班集體可以從 為班集體建設獻言獻策,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自覺維護班集體的榮譽和利益,服從班集體安排,樹立主人翁意識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點評】本題考查對美好集體的特點,集體的力量,承擔建設集體的責任等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美好集體是我們共同學習、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園,引領我們成長。在美好集體中,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獲得豐富的精神養料,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感受集體的關愛和吸引,凝聚拼搏向上的力量,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溪、東吳等七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道德與法治試題(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溪、東吳等七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道德與法治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