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弘揚中華人文精神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道德與法治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一、單選題1.“和而不同”出自《論語》,教導人們和諧而不是等同。這一文化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A.核心思想 B.傳統美德C.科技工藝 D.人文精神2.與人交往時,我們要( )①回避矛盾,掩蓋彼此缺點②主動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③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④在原則問題上學會變通、適當讓步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3.一位老師每逢節氣都會給學生寫寄語,以此來鼓勵學生。此舉體現了老師( )①循循善誘,誨人不倦②因循守舊,固守傳統③以文化人,潤心啟智④教學相長亦師亦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而是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利益共生、責任共擔。下列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的有( )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②獨善其身,獨領風騷 ③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④求同存異,和而不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中華人文精神所蘊含的道理影響著世人。以下能體現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的有( )①外出購物時攜帶環保袋,拒絕過度包裝②某校籃球隊以“發展個性、凝聚共識”為隊訓鼓舞人心③制訂班規時,既要尊重不同意見,更要找到最大公約數④將已經過時的衣服作為睡衣繼續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同學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難免會遇到分歧,產生矛盾,這需要妥善處理。下列做法中,屬于“妥善處理”的是( )①尊重個人主見,互不妥協②加強溝通,反復商討③理解包容,求大同存小異④互不干涉,各按各的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7.“北京福”融合了天安門、故宮和京劇等元素;“上海福”簡直就是一張外灘的藝術照;“重慶福”有重慶特色的火鍋和交通;“西安福”中兵馬俑住進了大雁塔……這些“福”字( )①設計隨意,是對漢字基本知識缺少了解的表現②匠心獨具,展現了美妙的形態和獨特的神韻③求同存異,是對各地文化元素進行創新的表現④形神兼備,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氣質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8.《說文解字》對“孝”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從字形結構看,商代金文中“孝”的字形像一個孩子攙扶老人走路。下列對漢字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已經融入全體中國人的精神血脈②有美妙的形態且富有獨特的神韻③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氣質④將思想情感與外界景物融為一體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9.40年來,中國愿同世界各國求同存異、和睦相處,共同致力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①崇尚和合 ②和而不同 ③中和泰和 ④文以載道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0.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體現向上向善的有( )①尊老愛幼②誠實守信③見利忘義④自強不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1.青少年弘揚向上向善思想文化的正確做法是( )①從身邊小事做起②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跡③積極參與社會實踐④只關注自身利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2.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的思想源遠流長。這一思想體現了( )A.只要和諧,什么都可以妥協B.和諧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C.重視和諧,倡導通過和平、友善的方式解決問題D.避免矛盾,不敢直面沖突13.某社區開展“鄰里一家親”活動,鼓勵居民相互幫助、友好相處。這一活動的開展( )A.沒有必要,鄰里之間各自管好自己就行B.是弘揚促進社會和諧思想文化的具體體現C.只是形式主義,沒有實際意義D.會浪費居民的時間,影響居民正常生活14.和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下列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有( )①人心齊,泰山移②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③禮之用,和為貴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5.2024年8月30日,海南省委文明辦發布2024年第三季度“海南好人”候選人建議人選名單,共有12人入選。該活動的開展( )①有利于引導我們傾盡所有幫助他人②有利于啟發我們對人生道路的思考③有利于弘揚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④有利于我們向榜樣學習,勇擔使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分析說明題16.材料一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季羨林先生曾說:“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敦煌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不斷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胸懷。作為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牛王救太子”“九色鹿”等敦煌壁畫不僅向世人展現了獨具神韻的審美情趣,同時也體現了崇德向善的價值取向。(1)結合材料一,說說我們為什么要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材料二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在我國,菊花被稱為花中“四君子”之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鐘愛。古今吟詠菊花的詩詞歌賦俯拾即是,有的詠其色,有的贊其姿,更有的借菊言志,抒發感情。可見,賞花品草不僅是閑情逸致,而且可以使人們熔鑄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品格。(2)請你寫出一首描寫菊花的詩詞歌賦,并說說它體現了怎樣的精神。17.簡答題。校訓是學校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引領著學校的發展。中國許多大學的校訓與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有關。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自《周易》;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源自《論語》;廈門大學的校訓“止于至善”源自《禮記》。這些校訓啟示我們如何成為一名向上向善的新時代好少年?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A D B B C B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A C B B D1.D【詳解】本題考查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內涵及作用。D:“和而不同”意思是在與人相處時,追求和諧但不強求一致,這是中國傳統處世之道,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故D符合題意;ABC:“和而不同”屬于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不是“核心思想”、“傳統美德”、“科技工藝”,故ABC不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D。2.A【詳解】本題考查做自尊的人。②:主動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良好人際交往的重要原則,有利于促進彼此關系的和諧,故②符合題意;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觀點,在交往中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既能尊重彼此的差異,又能在共同的目標或興趣上達成一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故③符合題意;①:在人際交往中,回避矛盾、掩蓋彼此缺點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還可能導致矛盾積累,不利于良好關系的長久發展,故①說法錯誤;④:在原則問題上應該堅守底線,不能隨意變通和讓步,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3.A【詳解】本題考查弘揚人文精神。①③:材料通過一位老師寫給自己學生的信,表明了老師的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以文化人,潤心啟智,故①③說法正確;②:因循守舊,固守傳統,這是缺乏創新精神的表現,故②說法錯誤;④:這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來,故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4.D【詳解】本題考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思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故①不符合題意;②:“獨善其身,獨領風騷”意思是獨善其身原指修身養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現多指只顧自己,不管他人,故②不符合題意;③:“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體現了蘊含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故③符合題意;④:“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意思是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和睦地相處,但不隨便附和;體現了蘊含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故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5.B【詳解】本題考查弘揚中華人文精神。①④:根據所學,中華民族倡導儉樸、簡約的生活方式,強調不為物役,追求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和諧統一,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們堅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有利于真正實現人的價值。據此,外出購物時攜帶環保袋,拒絕過度包裝;將已經過時的衣服作為睡衣繼續穿,體現了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故①④符合題意;②③:與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無關,故②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6.B【詳解】本題考查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②③:當我們與同學之間產生矛盾和分歧時,要加強溝通,反復商討;理解包容,求大同存小異,故②③符合題意;①:互不妥協不利于解決問題,故①說法錯誤;④:互不干涉,各按各的做,這不符合合作學習的要求,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7.C【詳解】本題考查對中華人文精神的認識和理解。②③④:依據教材知識并分析題干可知,圖片中不同城市設計的“福”字體現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傳承中華文化的表現;它匠心獨具,展現了美妙的形態和獨特的神韻;它形神兼備,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氣質;同時做到了求同存異,是對各地文化元素進行創新的表現,故②③④說法正確;①:這些“福”字是精心設計,是對漢字基本知識深入了解的表現,故①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8.B【詳解】本題考查中華人文精神。②③:商代金文中“孝”的字形像一個孩子攙扶老人走路,說明漢字有美妙的形態且富有獨特的神韻,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氣質,故②③說法正確;①④:說法正確但題干沒有體現,故①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9.B【詳解】題文中的“求同存異”體現了和而不同,要尊重各國的差異,②觀點正確;“和睦相處”體現的是中和泰和,和諧相處,③觀點正確;崇尚和合是遵奉“共贏”之則,①觀點沒有體現;文以載道意思是關于文學社會作用的觀點,④觀點不合題意,所以本題選擇B答案。10.B【詳解】本題考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①②④: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尊老愛幼、自強不息、誠實守信是其中的代表。故①②④符合題意;③:這是自私自利的表現,故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11.A【詳解】本題考查弘揚向上向善思想文化的做法的相關知識。①②③:依據教材知識,弘揚向上向善思想文化,要立己達人,兼善天下。我們要積極進取,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奮進;愛人利人,擇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我們應當向榜樣學習,勇擔使命,久久為功,爭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從身邊小事做起、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跡、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都是在弘揚向上向善思想文化,故①②③說法正確;④:只關注自身利益是利己主義的做法,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12.C【詳解】本題考查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內涵及作用的相關知識。A:這種說法過于絕對,“以和為貴” 并不是無原則的妥協,在大是大非和原則問題上不能隨意妥協,故A說法錯誤;B:這種觀點過于片面,和諧雖然重要,但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方面,比如公平、正義、真理等,故B說法錯誤;C:“以和為貴” 強調的是對和諧的重視,倡導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解決矛盾時采用和平、友善、包容的方式,故C說法正確;D:“以和為貴” 不是一味地逃避矛盾和沖突,而是主張以恰當的方式去化解矛盾、解決沖突,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13.B【詳解】本題考查如何弘揚促進社會和諧的思想文化的相關知識。A:鄰里關系是社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鄰里之間相互幫助、友好相處可以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增強社區凝聚力,故A說法錯誤;B:“鄰里一家親” 活動鼓勵居民相互幫助、友好相處,這與社會和諧的思想文化相契合,有助于促進社區的和諧穩定,故B說法正確;C:此類活動能夠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在實際生活中可以解決居民的一些困難,促進社區的團結,并非形式主義,故C說法錯誤;D:該活動是在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助,是利用居民的業余時間進行的,不會浪費居民時間影響正常生活,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14.B【詳解】本題考查做核心思想理念的傳承者的認識和理解。①③④:依據教材知識并分析題干可知,“人心齊泰山移”比喻只要大家和諧一心,就能發揮出極大的力量;“禮之用,和為貴” 的意思是禮的作用,在于使人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了在作戰中,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更為重要,此三項均體現和諧的思想,故①③④說法符合題意;②:“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意思是醉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到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表達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故②說法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5.D【詳解】本題考查對弘揚人文精神的內涵和意義的認識和理解。②③④:依據教材知識并分析題干可知,舉辦評選“海南好人”的活動目的在引領社會向上向善,鼓勵我們向榜樣學習,汲取榜樣的力量,激發我們對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這有利于啟發我們對人生道路的思考;有利于弘揚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同時有利于我們向榜樣學習,勇擔使命,故②③④說法正確;①:“傾盡所有”說法太絕對,幫助他人要盡己所能,故①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16.(1)①敦煌文化因中華文化的兼容并蓄而形成,體現了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②敦煌壁畫將人的思想情感與外界景物融為一體,反映了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③敦煌壁畫記錄的故事承載了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促進社會和諧。(2)示例:鄭思肖的《寒菊》:“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首詩通過菊花的形象,展現了詩人堅貞不屈的精神和高潔孤傲的品質。【分析】考點考查: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原因、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和表現、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責任意識【詳解】(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國家,需要運用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原因、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華人文精神的主要體現的有關知識,從原因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①:敦煌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不斷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鏈接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關鍵詞②:敦煌壁畫將人的思想情感與外界景物融為一體→鏈接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關鍵詞③:作為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牛王救太子”“九色鹿”等敦煌壁畫不僅向世人展現了獨具神韻的審美情趣,同時也體現了崇德向善的價值取向→鏈接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本題考查寫一首描寫菊花的詩詞歌賦,并說出它體現的精神,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17.①弘揚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②立己達人,兼善天下。要積極進取,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奮進;愛人利人,擇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③向榜樣學習,勇擔使命,久久為功,爭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分析】考點考查:如何弘揚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核心素養:道德修養、政治認同、責任意識【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公民,需要運用弘揚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的有關知識,從做法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廈門大學的校訓“止于至善”→鏈接如何弘揚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