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不進位)》說課稿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聚焦算理算法,構建智慧課堂”,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一、課標解析 首先我們來看課標的要求。本單元學段目標是探索并掌握多位數的乘除法,感悟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能計算兩位數乘除三位數,形成數感和運算能力。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數和數的運算解決問題。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實際做出解釋。涉及到的核心素養是符號意識、數感、運算能力。二、教材分析小學數學階段的“整數乘法”模塊的內容包括表內乘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和三位數乘兩位數四個主題單元。我們可以將整數乘法的教學分為兩個層次:乘法的意義、表內乘法是第一層次,目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及掌握基本口算;多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是第二層次,目標是運用分與合思想將新知識轉化為表內乘法進行計算,并用豎式記錄過程。在整數乘法第二層次教學中,《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一個核心教學內容,其教學重點是將“兩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兩位數乘整十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進行計算,并探索豎式記錄過程。“兩位數乘兩位數”包括“口算”“筆算”和“連乘、連除解決問題”這樣三大板塊。這節課屬于筆算這個模塊。我們來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1)教學重點是用十位上的數去乘時,所得的積的末位數要和十位上的數對齊。(2) 重視新知轉化為舊知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3) 體現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教材給出了兩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并給出與算式相對應的點子圖。重點教授第二種點子圖,注意與豎式計算的算理對應,為后面學生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和算法作鋪墊。(4) 接著通過“想一想”引出豎式的計算方法,強調每一步計算的具體含義,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乘法運算基礎,具備了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然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對于他們來說,在算理的理解上仍存在一定的難度。這一階段的學生思維方式更傾向于直觀、形象,抽象思維能力還在逐步發展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充分借助點子圖等直觀手段,將抽象的算理直觀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四、說教學目標1.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會用兩位數乘兩位數解決問題。2.借助幾何直觀,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對比分析等方式感悟轉化思想,理解算理,感受算法多樣化。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數學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說教學重難點: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理解算理。難點:理解算理。五、說教學方法1. 教法:在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如對古詩計算字數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運用直觀演示法,借助點子圖等教具,將抽象的算理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2. 學法:學生主要運用自主探究法,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思考,嘗試計算,探索不同的算法。另外,還運用直觀操作法學生通過在點子圖上圈一圈、畫一畫等操作,直觀地理解計算過程和算理。六、說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1.創設情境,對古詩。問問題“同學們,看到這幅畫,你想到那句古詩呢?”以充滿趣味性的對古詩活動為開場。2、引出問題。在對古詩的過程中引出問題“每行有14個字,有12行,一共有多少個字?”自然地引出了新課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探究算法,明晰算理。1.嘗試用估算。展示不同格子數量的方格紙,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判斷能否抄下相應字數。這一環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還為后續精確計算做好鋪墊。設疑追問:追問:(1)該如何列式?(2)為什么用乘法?(3)跟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意在建立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自主探究算法(1)引導學生依據活動要求借助點子圖嘗試計算14×12,把你的計算過程寫出來。這個過程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不同的算法。(2)展示學生的不同算法算法展示與講解:展示學生的不同算法,如把12分成三個4,先算14×4 = 56,再算56×3 = 168;或者把12分成10和2,分別計算14×10和14×2,再將結果相加。這些算法都是學生將新知識轉化為已學的兩位數乘一位數或整十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3)對比分析,優化方法根據點子圖的不同分發,找出他們的聯系,都是運用先分再合的方法,將兩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兩位數乘一位數或兩位數乘整十數,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把新知轉化成舊知。(4)展示用豎式計算,理清算理。學生先上臺展示14×12的豎式。強調相同數位對齊。利用乘法的基本意義,將計算步驟細化,讓學生明白每一步的計算來源。并這里著重強調數位的意義,讓學生理解十位上的數去乘時,結果對應的數位含義。最后總結,把這兩次乘得的結果28和140加起來,28 + 140 = 168 ,就得到了14×12的最終結果。通過這樣分步演示、詳細講解,學生能夠直觀清晰地看到兩位數乘兩位數豎式計算的全過程,深入理解每一步的算理。提問這個0哪里去了?不寫可以嗎,4為什么要寫在2的下面?組織學生討論豎式中140的0不寫的原因,以及4為什么要寫在2的下面等問題,加深學生對豎式計算的理解。(5)最后,結合課件和板書,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6)最后,結合點子圖,找豎式中的每個數表示的意義。引導學生找出豎式中每一個計算過程在點子圖里的對應部分。把抽象計算具象化,幫學生透徹理解算理,強化知識掌握,為后續學習打基礎。(7)在課程即將結束時,我們設置了自我評價環節。通過這樣的自我評價,學生能回顧反思學習過程,了解自身掌握程度,培養反思總結的習慣。同時,我也能借此快速了解教學效果,為后續教學調整提供參考。(三) 鞏固運用,拓展提升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差異,我們設計了 “作業自助餐” 形式。第一題強化對算理的理解與運用,加深對算理本質的認識。第二題提升學生對算法多樣化的理解與辨析能力,滿足學有余力學生進一步提升的需求。(四)拓展延伸在拓展延伸環節,先通過呈現213×23 這一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啟發學生將已有知識遷移,思考多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要點,感受運算規律的一致性。接著介紹古今中外有趣算法并鼓勵學生上網查詢,拓寬視野,激發探索欲。最后,播放短片,揭示計算在國家綜合實力較量中的意義,滲透家國情懷。(五)課堂總結環節,引導學生回顧筆算算理與豎式書寫過程,讓其結合板書暢談收獲。這能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強化對重點內容的理解與記憶。七、說板書設計我們的板書設計注重突出重點,簡潔明了。從知識與方法上展示算式14×12的計算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