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油中學2022級高三下學期三診考前熱身訓練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 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對應題號的位置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第1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學者通過測定骨骼標本發現:陶寺文化居民食譜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攝入量占67%,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攝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與這種變化直接相關的是()A.青銅農具的發展 B.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C.石制工具的改進 D.階級分化的日益明顯2.據史籍記載,西周時期,只有王畿的土地屬周王直轄。周王將國之耕地按照九夫一井或十夫一井的方式分配給國人或野人耕種,通過徹法和籍法進行征稅。徹法實行“九一而助”,按收獲量十分之一收稅,籍法按二分之一收稅。說明西周()A.國家治理能力增強 B.民眾賦稅負擔加重C.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D.等級觀念逐漸強化3.西漢時,勤于政事并受到鄉里父老歌謠頌揚的官吏往往被朝廷重視和提拔,被民謠諷刺和抨擊的官員則會受到懲罰。如淮陽太守灌夫及其族人橫行鄉里,當地有童謠“穎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該童謠被呈奏給漢武帝,經調查后灌氏及其族人被嚴懲。據此可知,當時()A.朝廷關注民意輿情 B.百姓具有監督官員的權力C.選官方式客觀公正 D.豪強地主受到了嚴密監察4.1998年,唐代沉船黑石號”在印尼海域被發現,出土了大量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共計6.7萬余件,其中長沙窯瓷便有5.6萬余件之多。長沙窯瓷紋飾題材和內容豐富,涵蓋雄獅、胡人舞蹈、椰棗樹、棕櫚樹、佛塔、唐詩、花鳥圖案、山水畫等。這反映了唐代長沙窯瓷()A.逐漸形成一家獨大的制瓷格局 B.貿易范圍最遠至東南亞C.為迎合歐洲市場接受外銷定制 D.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5.下圖是南宋初年宮廷繪畫《晉文公復國圖》(局部),以連環畫形式描繪了重耳(晉文公)流亡至復國的歷程。該畫()A.以寫實手法表現宏大事件B.旨在宣揚政權的正統地位C.繼承魏晉以形傳神的風格D.重塑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6.明代國家對賦稅征收的白銀成色有明確規定,賦稅征收的白銀主要是九五成色,乃至十成足色紋銀。但明代民間低劣偽銀大量流通,甚至出現偽造白銀的專業戶。如浙江嘉善地區偽劣之銀四處流通,有的甚至是銀匠故意有巧作色銀,或九成,或八成,甚而七成。這表明明代()A.政府財政收入稅減 B.政府對金融控制力較弱C.白銀貨幣化受阻 D.經濟發展沖擊統治秩序7.1867年,恭親王奕訴指出:查洋人與各國連和,所以必重條約者,蓋以條約為挾持之具。他要求政府官員在辦理對外交涉事務中:推定條約,與之層層辯駁,庶令其無可狡賴。這表明奕訴()A.主張利用條約約束西方列強 B.具有用國際規則維權的意識C.覺察到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 D.仍然受傳統外交觀念的束縛8.如圖是1911年6月《啟民愛國報》發表的《上海社會之階級》,圖中刻畫了女學生、少奶奶、姨太太、小姐等女人等級及洋行小鬼、烏龜(暗喻舊貴族與保守商人)、戲子、買辦、道臺等男人的等級。對此漫畫解讀合理的是()《上海社會之階級》A.傳統觀念束縛,知識女性遭受排擠B.官僚體系至上,男性權力地位穩固C.社會階層重構,新舊觀念并存共生D.西方文化沖擊、社會風俗土洋并存9.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向紅四軍前委發出的指示信中提到:“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這是中國革命的特征,這是中國經濟基礎的產物。如有人懷疑紅軍的存在,他就是懂得中國革命的實際,就是一種取消觀念。這說明當時()A.工農武裝割據成為全黨共識 B.新型軍隊建設理論臻于完善C.民主革命理論內涵再添新篇 D.蘇維埃政權的建設成果斐然10.1950年12月,《勞動報》刊文稱:假定00萬上海職工每人每月都存入4元(已折算為新人民幣),1個月就可吸儲400萬元。這筆錢如果用于購買棉花,可供450萬紗錠生產一天:如果用于鐵路建設,每月可造100公里。該文刊發的目的是()A.踐行過渡時期總路線 B.動員民眾支援國家建設C.配合開展工商業改造 D.平抑物價維護市場穩定11.公元541年,黑死病開始在埃及爆發,542年席卷埃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次年傳到君士坦丁堡,并傳播到整個小亞細亞、色雷斯和伊里利亞,還通過美索不達米亞傳入波斯,并向西傳播到意大利、高盧。這可以用來說明()A.天主教神學世界觀受沖擊 B.區域文明交流互動較頻繁C.疫病影響歷史發展的走向 D.阿拉伯世界紐帶橋梁作用12.1788年,法國學者拉博德·圣埃蒂安喊出“我們的歷史不是我們的法典的口號,隨后這一口號廣為流傳,成為一個重要標志。該口號反映出法國民眾()A.對殖民主義的否定 B.對社會動蕩的擔憂C.對封建專制的不滿 D.對啟蒙理性的失望13.圖3為英國實行自由貿易的邏輯體系。據此可知,英國推行自由貿易的主要目的是()圖3英國自由貿易的邏輯體系A.保障技術革新優勢 B.確立世界工廠地位C.維護經濟霸主地位 D.迎合世界市場發展14.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曾把凡爾賽體系稱為勝利者的蠢事”。下列事件有助于認識這一觀點的是()A.國聯實行全體一致的決議原則 B.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風起云涌C.德國海外殖民地區的重新瓜分 D.蘇聯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行15.1956年,蘇聯境內的脊髓灰質炎發病率急劇上升。赫魯曉夫決定擴大與美國的衛生交流,主動向美國派遣醫學代表團考察美國的脊髓灰質炎研究計劃及設施,參與美國開展的科學研究,同時向美國開放蘇聯衛生系統。蘇聯的這些做法()A.意在突破原有體制束縛 B.推動美蘇關系走向緩和C.表明蘇聯處于爭霸弱勢 D.體現政策的靈活與務實16.如圖所反映的狀況()不同經濟體占全球GDP的比例A.開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B.推動全球治理機制的改革C.加快了兩極格局的瓦解D.刺激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第11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6年),高等教育全面效仿蘇聯模式,以服務工業化建設為核心目標。1952年院系調整后,全國綜合性大學由55所縮減至14所,增設鋼鐵、地質、礦業等專門院校,課程體系突出政治導向,設置《中國革命史》《辯證唯物主義》等必修課,強調“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指導思想。1953年,全國高校工科學生占比從15%躍升至37%,師范類學生占比達29%,人文社科領域則大幅壓縮。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要求高校師生定期參與基層實踐。1958年,清華大學設立“半工半讀”試點,機械系學生在第一汽車制造廠完成畢業設計;北京大學中文系師生赴河北農村編寫《人民公社史》。此類實踐強化了“知識分子勞動化”的意識形態導向,但部分課程因過度強調政治性而削弱專業深度。-摘編自《中國高等教育史簡編》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歐美高等教育呈現差異化發展。美國推行通識教育(LiberalArts),強調培養“完整的人”,如哈佛大學開設《西方文明史》《科學哲學》等跨學科課程;同時受麥卡錫主義影響,社會科學領域禁止討論馬克思主義理論。西歐大學延續學術自治傳統,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主導核物理研究,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建立數學研究中心,推動基礎科學突破。至1957年,西歐科研經費年均增長12%,高校論文產出占全球60%同期,歐美大學科研經費大幅增長。1950年,美國通過《國家科學基金會法案》,政府資助高校基礎科學研究;1957年蘇聯衛星發射后,美國頒布《國防教育法》,增設數學、物理等學科,以應對科技競爭。但學術自由與政治干預的矛盾日益凸顯。-摘編自《外國教育史》(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與20世紀50年代歐美大學在教育理念上的主要差異。(12分)(2)結合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政治因素對這一時期中西方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9分)(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新中國初期高等教育改革對當代的啟示。(4分)18.閱讀資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四川自古便是多民族交融的“活態博物館”。從新石器時代寶墩文化與中原龍山文化的器物相似性,到戰國時期巴蜀青銅器中的楚式紋飾;從秦并巴蜀后“移秦民萬家實蜀地”促進漢人與羌、僰等族雜居,到諸葛亮平定南中后“不留兵、不運糧”的民族懷柔政策;從唐代吐蕃與唐王朝在松州(今松潘)會盟并互市,到明清“改土歸流”打破川西南土司割據格局-巴蜀大地始終是各民族政治互鑒、經濟互通、文化互融的樞紐。正如李冰修筑都江堰“不與水敵”,四川歷史上的民族治理也以“順勢而治”的智慧,將多元族群整合為“兼容共生”的共同體。摘編自段渝《巴蜀古代文明與民族交融研究》根據材料并結合四川地方史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9.【貿易政策與世界經濟】(15分)材料一20世紀初,隨著美國工業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國內工業產品面臨著市場競爭激烈、產能過剩等問題。此時,美國興起了一股貿易保護主義思潮,眾多資本家和部分政客紛紛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護本國工業。192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福特尼-麥坎伯關稅法》,大幅度提高了各類進口商品關稅稅率。在經濟危機已然爆發的情況下,美國國會仍于1930年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提高了890種商品的進口關稅。在美國的影響下,英國于1932年通過《進口關稅法》,對除少量原材料以外的進口商品一律征收10%的關稅,那些對英國商品區別對待的國家則被加收100%的關稅。法國、德國、荷蘭等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加入貿易戰,致使大蕭條延宕數年。-摘編自劉明禮《“兩個20年代”對比帶來的啟示》材料二二戰后,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宣稱:“自由貿易是世界繁榮的基石,美國有責任引領各國走向這一光明大道。”然而,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經濟面臨“滯張”危機,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美國政府頻繁出臺各種貿易保護措施。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綜合貿易與競爭法》,賦予美國總統更多的權力來應對所謂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可以單方面對其他國家實施貿易制裁。2017年1月23日,特朗普上臺伊始就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同時還要求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多次表達對世界貿易組織的不滿。摘編自胡志浩《如何認識當前全球自由貿易的制約因素》(1)根據材料一、二,歸納美國不同時期對外貿易政策的共同之處。6分)(2)根據材料一、二,概述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階段性變化,并結合所學分別分析上述變化的影響。(9分)江油中學2022級高三綿陽三診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評分參考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D B B B C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C C D B二、非選擇題【答案】(1)主要差異:①教育目標:中國強調“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培養“又紅又專”人才;歐美側重通識教育或科技競爭導向,兼顧公民素質與實用技術。②課程體系:中國以政治理論、工科為主,弱化綜合性學科;歐美保留文理并重傳統,強化自然科學與跨學科研究③管理體制:中國實行高度集中計劃模式,院校調整由國家主導;歐美大學保持一定自治權,但受政府政策間接干預。(共12分)(2)政治因素影響:①中國:政治方針直接塑造教育結構(如院系調整),課程強化意識形態,實踐教學貫徹階級觀念;②歐美:冷戰推動科技投入(如美國《國防教育法》),但政治千預壓制學術自由(如麥卡錫主義)(以分號為界限分為一個要點,每點分,共8分)。③共性:均將高等教育納入國家戰略,服務政治或國際競爭需求。(1分)(3)啟示:①平衡政治與學術:堅持教育為國家服務,但需保障學科發展的自主性;(本問共2分,其中答出冒號以前給1分;答出冒號以后或答全部答出均得1分;其它言之成理者酌情給分。)②立足國情創新:借鑒國際經驗需結合本土實際,避免單一模式僵化。2分,其中答出冒號以前給1分,答出冒號以后或者全部答出均得2分,其它言之成理者酌情給分。)18.【答案】【答案】論題:四川地區民族交融的“順勢而治”智慧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深化。闡述:先秦時期的文明互鑒:寶墩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與中原龍山文化陶器形制相似,印證了早期巴蜀先民與黃河中下游族群的技術交流;三星堆青銅神樹、玉璋等禮器兼具古蜀特色與商周禮制元素,體現“多元共生”的文化自覺。秦漢至三國的制度整合:秦滅巴蜀后設蜀郡,通過移民實邊政策使漢人與羌、僰等族雜居推動農業技術(如鐵器)與游牧經濟互補;諸葛亮平定南中后“因俗而治”,保留西南夷首領自治權,同時推廣牛耕、織錦技術,促進邊騷穩定與經濟一體化。唐宋時期的經貿組帶作用:唐代松州(今松潘)成為唐蕃茶馬互市樞紐,漢地茶葉、絲綢與吐蕃馬匹、藥材貿易興盛,川西“西山八國”諸羌通過互市融入中原經濟體系;宋代在雅州(今雅安)設“茶馬司”,以經濟紐帶維系漢、藏、彝等民族依存關系。明清時期的治理創新:明代在川西推行土司制度,承認藏、彝等族自治傳統:清代“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設流官直接管理,將川西南納入國家行政體系,加速民族地區與中原的政治一體化。結論:四川歷史上“順勢而治”的民族政策(如移民雜居、因俗而治、經濟互市),既尊重多元文化特性,又通過制度整合強化“一體”格局,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和而不同”的區域實踐范本。(共 12分)19.【答案】(1)共同之處:受國內經濟形勢影響;以本國經濟利益為出發點;政府積極干預貿易;對全球貿易及國際經濟格局影響顯著。(6分,答出三點即可)(2)階段性變化:20世紀初至二戰前: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1分)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倡導全球自由貿易。(1分)20世紀70年代以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重新抬頭且不斷強化。(1分)影響:20世紀初至二戰前:引發了全球范圍的貿易戰,使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加劇國家間的經濟矛盾,使得國際關系變得更為緊張復雜。(2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增強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2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世紀70年代以來:擾亂了全球貿易秩序;削弱了多邊貿易體制。(2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