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3 我們生活的大地【考點清單】--2024-2025學年浙教版科學七下期末復習(學案 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3 我們生活的大地【考點清單】--2024-2025學年浙教版科學七下期末復習(學案 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考點清單
專題03 我們生活的大地
【思維點撥】
【考點直達】
清單1 探索地球表面
考點一 地球的結構
1.巖石圈:地球表面由巖石構成,它和地幔頂部巖石共同組成巖石圈,并非僅指地殼。
2.地球的外部圈層:水圈、大氣圈、生物圈(最活躍的圈層)。
3.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幔、地核。
考點二 地形和地形圖
1.地形與地勢
(1)地形:指地表的形態。
(2)地勢:指地表形態高低起伏的態勢。
(3)海拔: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相對于海平面的高度。
2.陸地地形的類型
(1)平原:指海拔一般在 200m 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的一片廣闊區域。
(2)丘陵:指海拔一般在 200 - 500m,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 200m,地勢起伏較小,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
(3)山地:指海拔在 500m 以上且相對高度超過 200m 的高地,地勢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溝谷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布。
(4)盆地:指四周高,中間低平的區域。
(5)高原:指海拔一般在 500m 以上,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
3.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的特點
①等高線都是閉合的。
②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相同。
③等高線上的數值表示海拔,單位為米。
④一般情況下,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相等。
⑤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⑥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除峭壁(陡崖)外,表示不同海拔的等高線不相交。
(2)等高線地形圖中不同山體部位的表示
①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常用 “▲” 表示。
②鞍部:兩側的山脊、山谷等 高線近似對稱,是兩個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
③峭壁(陡崖):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峭壁處適合開展攀巖運動。
④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山脊線也叫分水線。
⑤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山谷線也叫集水線,山谷處常形成河流。
考點三 地形的變化
1. 地殼變動
(1)水平運動:水平巖層在內部的力作用下,或發生彎曲,或引發斷裂,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重要原因。
(2)升降運動:使巖層發生大規模隆起或凹陷,地殼的這種升降運動是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
2.地形變化的原因:
(1)內力作用:來自地球內部的巨大能量,表現為地殼變動、火山、地震等。
(2)外力作用:來自地球外部,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能,往往是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
(3)不同地區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
①流水作用包括侵蝕、搬運、沉積。
②風力作用。風蝕作用形成風蝕城堡、風蝕蘑菇;風積作用形成沙丘、沙漠。
③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學以致用
1.(2023秋 椒江區校級期中)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
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
D.巖石圈包括A所示圈層和B所示圈層的頂部
【答案】D
【解答】解:A、全球內部圈層按照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不符合題意。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幔,不符合題意。
C、圖中A是地殼,B是地幔,C是地核,軟流層位于B層中,不符合題意。
D、巖石圈包括地殼A和B地幔軟流層以上的部分,故符合題意。
故選:D。
2.(2024 寧波模擬)富春江,發源于安徽南部的新安江和蘭江,在建德市梅城處匯合,沿途蜿蜒曲折,全長百公里,景色宜人,常被贊譽為“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影響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生物 B.流水 C.冰川 D.風力
【答案】B
【解答】解:富春江,發源于安徽南部的新安江和蘭江,在建德市梅城處匯合,沿途蜿蜒曲折,全長百公里,景色宜人,常被贊譽為“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由此可見,形成該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屬于外力作用。
故選:B。
3.(2024 浙江模擬)科學假說是用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下列事實不能用地殼變動學說解釋的是(  )
A.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貌
B.東非大裂谷還在不斷地增大
C.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具有親緣關系
D.在喜馬拉雅山山峰上找到海底古生物化石
【答案】A
【解答】解: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貌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東非大裂谷還在不斷地增大、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具有親緣關系和在喜馬拉雅山山峰上找到海底古生物化石都可以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
故選:A。
4.(2023秋 拱墅區期末)圖Ⅰ為某段長城景觀圖,圖Ⅱ為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若圖Ⅱ所示區域建有古長城,你認為在①②③④四條虛線所表示的位置中,古長城最可能在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答】解:據圖Ⅰ可知,長城修建在山脊上;據圖Ⅱ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分析可知,②處虛線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最可能有古長城經過。
故選:B。
5.(2023秋 樂清市校級月考)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知識,回答下面問題。
(1)小金用半個土豆制作等高線地形圖,制作過程依次為圖一中的a、b、c所示,則白紙上繪出的“土豆山”等高線地形圖應是如圖中的 (選填字母)。
A. B. C. D.
(2)若圖二中虛線C為泥石流的運動軌跡,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選填①、②、③或④)。
(3)若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 (選填甲、乙或丙)。
【答案】(1)A;
(2)②;
(3)丙。
【解答】解:(1)讀圖可知,土豆山由三截組成,截面為閉合的曲線,因此“土豆山”的等高線地形圖應有三條閉合等高線,因此白紙上繪出的“土豆山”等高線地形圖應是如圖A,故選A。
(2)發生泥石流時,人逃生時方向應盡量與泥石流流動方向垂直,逃向地勢較高的山坡。根據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的規律,④方向與河流中水流方向一致,①方向與河流中水流方向相反,②、③方向與泥石流發生的山谷走向大致垂直,但③路線要越過河谷,因此在O點的人合理的逃生路線為②。
(3)丙地等高線重合,為陡崖,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丙。
故答案為:
(1)A;
(2)②;
(3)丙。
清單2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
考點一 土壤的形成
土壤層的形成:風化的巖石碎屑慢慢發育成土壤層。土壤可被粗略地分為表層、淀積層和母質層 。
考點二 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氣體、水分、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以及人工施用的有機肥 )、無機鹽、生物。
考點三 土壤的結構
1.土壤結構可分為塊狀、柱狀、片狀、團粒狀等各種結構。
2.土壤團粒結構:團粒結構疏松多孔,使土壤既能保水又能透水,并且有良好的透氣性和保溫作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以及對養分的積蓄和供應。
3.土壤顆粒的分類:礦物質顆粒分為砂粒、粉砂粒、黏粒。砂粒粗糙有粒感,砂粒之間的空隙較大,通氣、透水性能強,保水性能差;粉砂粒性質介于砂粒與黏粒之間;黏粒光滑而柔軟,黏粒之間的空隙很小,通氣、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強。
4.土壤的分類:土壤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
考點四 土壤的質地
1.不同類型土壤的質地:
(1)砂土類土壤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質分解快,易流失;
(2)黏土類土壤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
(3)壤土類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
學以致用
1.(2024春 余杭區期末)2020年,嫦娥五號首次實現了月球采樣返回,成功地從月球風暴洋北部帶回了新的月壤樣品。2024年,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采樣,近期將返回地球,這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月背土壤。我國人民非常關心月球上是否能夠種菜,央視新聞特別回應了月壤中不含任何有機養分,無法種菜。如圖四個實驗中,可用于簡單判斷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的是(  )
B.
C. D.
【答案】B
【解答】解: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要的氧氣來源。干燥的土壤放在鐵絲網上燃燒,如果數量減少、有焦味,證明土壤含有有機物,因此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選:B。
2.(2024春 臨海市期末)花生適合在砂粒比較多的土壤中種植,這是因為花生在地上開花,雌蕊深入地下進行膨大發育,砂粒較多有助于雌蕊向地下伸扎以及膨大形成果實。下列土壤模型中能代表砂粒較多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答】解: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根據土壤的性狀,可以判斷D符合砂土類土壤。
故選:C。
3.(2024春 寧波期中)玉米等旱地作物適宜在較干燥的土壤中生長。如果種植在濕潤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過大,將導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俗稱“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而死亡的是(  )
A.砂土類土壤 B.壤土類土壤
C.黏土類土壤 D.三類土壤的效果一樣
【答案】C
【解答】解:砂土類土壤的縫隙較大,水分下滲較多,土壤含水量較少,不易出現“霉根”現象,A錯誤。
壤土類土壤結構優良,透氣性、透水性適中,適合玉米生長,B錯誤。
黏土類土壤較黏重,透氣性、透水性較差,土壤含水量大,玉米容易出現“霉根”,D錯誤,C正確。
故選:C。
4.(2024春 義烏市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號執行月背采樣任務,將帶回月壤進行科學研究。
(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 等成分.
(2)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經過的階段如下,按順序可排列為②④⑥ 。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生長
【答案】(1)腐殖質;
(2)①③⑤;
(3)B。
【解答】解:(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2)土壤的形成過程:巖石風化→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低等植物著生→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高等植物生長→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故選:①③⑤。
(3)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在常溫下很難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所以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
故選:B。
故答案為:
(1)腐殖質;
(2)①③⑤;
(3)B。
5.(2023春 江山市期末)小科在校園里散步時,發現路邊有一塊草坪幾乎沒有什么草生長,他猜測是因為:“行人經常在草坪上行走,造成土壤因板結而缺少空氣,從而影響草的生長。”小科設計如下方案以初步驗證這個觀點。
步驟1: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塊干燥、被多次踩過的土地,各取?相等的土塊,分別記作甲土塊和乙土塊;
步驟2:將甲、乙土塊放入2只同規格的燒杯中,用量筒取一定體積的水,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剛好浸沒甲、乙土塊,如圖所示:記錄量筒中剩余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
請回答:
(1)步驟1中“?”處應補充內容為 。
(2)實驗時要選取相對干燥的土壤,這是因為 ,實驗效果明顯。
(3)若發現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說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過的土地空氣含量高。
【答案】(1)長、寬、厚
(2)干燥的土壤中空氣的體積更大
(3)小于
【解答】解:(1)實驗中需要控制變量,確保除了土壤的疏松程度之外,其他條件如土塊的大小都相同,以便進行準確的比較。因此步驟1中“?”處應補充內容為長、寬、厚。
(2)干燥的土壤中含有較多的空氣,當加水時,空氣會被排出,通過觀察排出空氣的多少可以判斷土壤的疏松程度。濕潤的土壤中空氣含量較少,可能影響實驗效果,因此實驗時要選取相對干燥的土壤,這是因為干燥的土壤中空氣的體積更大,實驗效果明顯。
(3)實驗中,如果向甲土塊(疏松土壤)注水時排出的空氣較多,導致剩余水的體積 V1 小,而向乙土塊(被踩過的土壤)注水時剩余水的體積 V2 大,這表明甲土塊中的空氣含量較高,因此疏松的土地空氣含量高于被踩踏過的土地。因此若發現V1 小于 V2,則說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過的土地空氣含量高。
故答案為:(1)長、寬、厚
(2)干燥的土壤中空氣的體積更大
(3)小于
清單3 土壤和植物的生長
考點一 植物的根系
1.根系
(1)直根系有明顯的主根和側根之分,如大豆、蘿卜、樟樹等大多數雙子葉植物;
(2)須根系沒有明顯的主根和側根之分,主要由不定根組成,如小麥、水稻、蔥、蒜等大多數單子葉植物。
2. 根系的作用:根系具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等營養物質的作用,有些植物的根還具有繁殖或儲存營養的功能。
考點二 根的吸水和失水
1.探索活動: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實驗結論:根尖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2.根尖的結構和功能
(1)根冠位于根尖的最前端,細胞壁薄,外層細胞排列比較疏松,內部細胞小、排列緊密,主要起保護作用;
(2)分生區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細胞質濃,細胞排列緊密,分裂能力強,通過分裂使細胞數量增加;
(3)伸長區有較小的液泡,細胞壁較薄,細胞逐漸停止分裂,能較快生長,使根不斷伸長;
(4)根毛區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長度的根毛,根毛細胞的細胞壁極薄,液泡較大,大量的根毛擴大了根的吸收面積,是根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3.探究活動:探究植物的吸水和失水
(1)實驗現象:在清水中的植物正常生長, 在濃鹽水中的植物葉片萎
(2)實驗說明:濃鹽水的濃度大, 清水的濃度小。根毛細胞必須在根毛細胞液的濃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濃度的條件下才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4.燒苗:土壤溶液的濃度大于根毛細胞液的濃度時,根毛細胞會失水,稱為燒苗。
考點三 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5.水的路徑:土壤根毛細胞根的木質部導管植物體的各結構
知識點四 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1.探索活動:驗證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
(1)實驗現象: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的幼苗要比蒸餾水中培養的幼苗生長的好。
(2)實驗說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多種無機鹽。
2.無機鹽的作用
(1)構建植物體,如氮和鎂是合成葉綠素的原料,氮和硫是合成蛋白質的原料;
(2)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如鉀能使莖稈粗壯、促進淀粉的合成和運輸,磷能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和開花等。
3.氮、磷、鉀元素的作用
(1)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葉長得繁茂,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發黃是缺乏含氮無機鹽的表現;
(2)含磷的無機鹽能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的成熟提前,植株生長緩慢,發育遲緩,植株特別矮小,嫩葉變小,葉片呈現暗綠色,有時呈紫色是缺乏含磷無機鹽的癥狀;
(3)含鉀的無機鹽能使植物莖稈粗壯,增加細胞壁的厚度,促進淀粉的合成和運輸,莖稈軟弱,容易倒伏,葉片邊緣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漸焦枯是缺乏含鉀無機鹽的癥狀 。
考點四 植物的莖
1.莖的類型:植物的莖按形態可分為直立莖、攀緣莖、匍匐莖和纏繞莖等。
2.木質莖的結構
(1)樹皮
①表皮細胞排列緊密,起保護作用;
②韌皮部由篩管、韌皮纖維等組成,篩管具有運輸有機物的功能,韌皮纖維韌性強;
(2)形成層:在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細胞只有 2 - 3 層,能不斷地分裂產生子細胞,使莖加粗,水稻、小麥、毛竹等植物的莖沒有形成層,不能繼續加粗生長;
(3)木質部:位于莖的中央,由導管和木纖維等組成,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木纖維有很強的支持力;
(4)髓:位于莖的中央,由薄壁細胞構成,有儲藏營養的功能。
考點五 物質的運輸
1.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自下而上運輸的。
2.有機物的運輸: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有機物主要在韌皮部的篩管中沿篩管自上而下運輸。
學以致用
1.(2024秋 海曙區期末)如圖是植物根尖模式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①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B.②的主要作用是使根不斷地伸長生長
C.③處的細胞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但沒有細胞核
D.④位于根的最頂端,主要起保護作用
【答案】C
【解答】解:A、①是成熟區,生有大量根毛,是根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A正確;
B、③是伸長區,細胞能較快生長,使根不斷伸長,B正確;
C、③是分生區,細胞具有很強的分裂增生能力,細胞呈正方形,具有細胞核,C錯誤;
D、④是根冠,根冠的細胞不能伸長,根冠細胞排列緊密,具有保護作用,D正確。
故選:C。
2.(2024秋 慈溪市期中)在西瓜開花結果的過程中,應適當多施加(  )
A.含鈣的無機鹽 B.含鉀的無機鹽
C.含磷的無機鹽 D.含氮的無機鹽
【答案】C
【解答】解: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鉀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長健壯,莖稈粗硬,增強病蟲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進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發達,增強抗寒抗旱能力,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促進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飽滿。在西瓜開花結果的過程中,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產量,改善作物品質,促使棉花、瓜類、茄果類蔬菜及果樹的開花結果,提高結果率,增加西瓜等的糖分。
故選:C。
3.(2024 嘉興一模)甘蔗很甜,它的莖中含有大量的糖,這些糖是(  )
A.由葉制造后,通過篩管運輸來的
B.由根從土壤里吸收,通過篩管運輸來的
C.由莖的表皮直接制造獲得
D.由根從土壤里吸收,通過導管運輸來的
【答案】A
【解答】解:篩管是植物韌皮部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兩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篩孔彼此相通。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根、莖、葉都有篩管,并且是相通的。將植物制造的有機物從上而下運輸給身體的各部分。甘蔗很甜,它的莖中含有大量的糖(有機物)是由葉制造再由莖運輸而來的。
故選:A。
4.(2024春 杭州期末)某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進入根毛細胞后,從一個皮層細胞進入另一個皮層細胞,然后進入根的木質部導管,最后上升到植物體的各結構。該植物根的橫切結構(如圖)中各細胞的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  )
A.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
B.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
C.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外界溶液
D.根毛細胞>內皮層細胞>皮層細胞>外界溶液
【答案】B
【解答】解:植物細胞吸水的原理是: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周圍水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當植物細胞液濃度小于周圍水溶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可見水分在植物體內的移動方向是:由濃度低的地方向濃度高的地方移動。所以植物根的橫切結構中各細胞的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
故選:B。
5.(2023秋 寧海縣校級期中)根據如圖回答:
(1)A、B兩果實中,不能繼續長大的是: ,其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 。
(2)枝條上部的葉片不會因樹皮環剝而萎縮,是因為 是通過莖里的 向上運輸的。
(3)枝條上部位①~④中,會出現明顯腫脹的是: 。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解:由圖可以看出A周圍有葉子,葉制造的有機物能不斷送到A果實,可以得到豐富的營養物質,故可以繼續發育;B在其上下都進行了環割,是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送到B果實,到營養物質B將停止發育而凋落。如果對莖進行環割,這樣營養物質就積存在節口上端,使節口上端出的形成層得到豐富的營養物質,細胞就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狀物,我們發現枝條上的1處會出現明顯腫脹。因為有機物通過篩管向下運輸,枝條上端的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1處時受阻。而2~3之間沒有綠葉,基本不會制造有機物,所以3處不會明顯腫脹。4處雖然有綠葉但有機物通過篩管向下運輸,4處不會有有機物積存,所以4處也不會明顯腫脹。我們還可知道導管是植物體內木質部中主要輸導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而圖中的處理并沒有傷及木質部,所以植物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管道還在。枝條上部的葉片會得到水分和無機鹽不會因樹皮環剝而萎蔫。
故答案為:(1)B;篩管;
(2)水分;導管;
(3)枝條上的1處會出現明顯腫脹。因為有機物通過篩管向下運輸,枝條上端的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1處時受阻。而2~3之間沒有綠葉,基本不會制造有機物,所以3處不會明顯腫脹。4處雖然有綠葉但有機物是通過篩管向下運輸,4處有機物積存不會太多,所以4處也不會明顯腫脹。
清單4 保護土壤
考點一 土壤的流失與毀壞
1.土壤污染:指人為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質量下降,進而造成農作物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質指標超過國家標準的現象。
2.水土流失與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指土壤在流水、風、冰等作用下,被破壞、剝蝕、轉運和沉積,造成水分和土壤資源損失的現象;土地沙漠化指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種種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失去水分和營養物質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現象。
3.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一般來說,植物的根系有固定土壤的作用。良好的植被覆蓋能夠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從而減少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考點二 土壤的保護與治理
1.土壤保護:保護方法包括因地形耕作、保護性耕作和輪作。
2.防治土壤污染 —— 土壤修復技術:物理修復技術包括覆蓋式客土、深翻耕;化學修復技術是利用鈍化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植物吸取修復技術。
學以致用
1.(2024春 嵊州市期末)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土壤,而土壤資源是有限的。下列人類活動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壤中
B.實行稻草還田
C.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D.大量施用化肥
【答案】B
【解答】解:A、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壤中,污染了土壤,不利于保護土壤,錯誤;
B、實行稻草還田,使土壤變得肥沃,有利于保護土壤,正確;
C、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污染了土壤,不利于保護土壤,錯誤;
D、大量施用化肥,污染了土壤,不利于保護土壤,錯誤;
故選:B。
2.(2025 浙江模擬)為了研究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準備兩個具有一端開口的容器,分別標記為容器A與容器B。隨后,在這兩個容器內部,利用松散的泥土堆砌形成坡度均為30°的斜坡模型。
②在容器B的斜坡模型表層,鋪設一層草皮材料。
③將一個空置的容器放置于該裝置下方(在圖示中此容器未予展示),并利用灑水壺在斜坡模型的上方進行澆灌作業。
④對實驗過程進行細致觀察,并準確記錄所得的各項數據。
(1)實驗中A組的作用是 。
(2)實驗中需要觀察和記錄的實驗現象是 。
(3)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不同地表的水土流失情況(降雨量346毫米),你認為 的地表最有利于防止荒漠化。
地表類型 林地 草地 作物地 裸地
水土流失量(千克/畝) 4 6.2 238 450
(4)為保持水土、防治荒漠化,請你提出合建議: 。(答出一條即可)
【答案】(1)與實驗中B組的結果進行對比;
(2)水土流失的情況;
(3)林地;
(4)植樹種草。
【解答】解:(1)實驗中A組的作用是與實驗中B組的結果進行對比。
(2)實驗中需要觀察和記錄的實驗現象主要是水土流失的情況。這包括觀察水流沖刷斜坡模型時泥土的流失量、流失速度以及流失的泥土在容器中的堆積情況等。通過觀察和記錄這些現象,可以對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3)分析圖表可知,林地的水土流失情況最輕微,最有利于防止荒漠化。
(4)要重視保護水土,植樹種草,綠化植被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能改善空氣質量,保護生態系統,要加強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學治理水平。
故答案為:
(1)與實驗中B組的結果進行對比;
(2)水土流失的情況;
(3)林地;
(4)植樹種草。
【一站到底】
1.(2024春 臨海市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土壤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焚燒廢棄垃圾 B.分類回收垃圾
C.積極植樹造林 D.合理使用農藥
【答案】A
【解答】解:人類必須依賴土壤才能生存,因此應該珍惜土壤,保護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費。保護土壤,我們要合理使用農藥,分類回收垃圾,積極植樹造林等,在土里焚燒廢棄垃是破壞土壤的行為。
故選:A。
2.(2024春 武義縣期末)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
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
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
【答案】C
【解答】解:A、泡沫塊密度小。會浮在水面上,。實驗效果與鐵塊不相同,A錯誤。
B、將土壤壓實后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發生改變,B錯誤。
C、土壤中的有機物燃點低,容易燃燒,顏色變黑并有焦味產生,C 正確。
D、新鮮土壤加熱至質量不再變化為止,減少的部分除了有機物還有水分,D錯誤。
故選:C。
3.(2024 溫州二模)太真洞位于浙江衢州太真鄉。洞內鐘乳石倒垂,石筍如林,被古人稱為“第一洞天”。形成這種洞穴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風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
【答案】B
【解答】解:根據題干可知,太真洞洞內有鐘乳石、石筍等。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鐘乳石、石筍等屬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4.(2024春 杭州期末)將兩株同樣大小的玉米幼苗,分別放在盛有等量蒸餾水和土壤浸出液的試管中培養。兩周后現象如圖,說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長所需的(  )
A.水 B.無機鹽 C.陽光 D.溫度
【答案】B
【解答】解: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無機鹽是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如圖可知,甲蒸餾水中沒有無機鹽,因此幼苗生長不良,長得弱小發黃最矮;乙肥沃土壤浸出液,含有大量的無機鹽,因此幼苗長得旺盛幼苗健壯且顏色鮮綠。由此證明,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和多種無機鹽,無機鹽要溶解在水中被運輸。
故選:B。
5.(2024 北侖區一模)東崖絕壁位于嵊山島的最東端,高達數十米,連綿數千米,其中的元寶石千奇百怪,極具觀賞性。景區內還有明清以來的摩崖石刻多處,近年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打卡。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東崖絕壁的形成與海水的沖刷作用有關
B.海風對東崖絕壁的地貌變化沒有任何影響
C.東崖絕壁的形成可能與遠古火山爆發有關
D.東崖絕壁景觀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答案】B
【解答】解:結合圖文材料,東崖絕壁位于嵊山島的最東端,位于沿海地區,長期受到海浪以及海風侵蝕而形成,為典型的海蝕地貌,A正確,不符合題意。
東崖絕壁位于沿海地區,海風強勁,該地受海風影響較大,B錯誤,符合題意。
景區內有較多的輝綠巖巖體,其為典型的侵入巖,C正確,不符合題意。
結合材料,該地有較多的游客,且景區內有較多的摩崖石刻,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B。
6.(2023秋 鹿城區期末)小明同學從圖中發現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m
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m
C.③處有可能發育成河流
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
【答案】C
【解答】解:A、圖中的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100米,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B、圖中①②兩點的圖示距離不足1厘米,其實地距離不足1000米,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C、③處是山谷部位,該處可能發育有河流,故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線路陡,沿BC線路較AC線路費力,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選:C。
7.(2024 浙江模擬)如圖為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火山噴發時,會有大量來自 的巖漿從火山口噴出,噴出的巖漿會在地表凝固而形成巖漿巖。以下現象不能用來證明地殼在不斷變動的有 。
A.地震
B.喜馬拉雅山頂發現海洋化石
C.海蝕穴的形成
D.沙漠里風蝕城堡的形成
【答案】軟流層;CD
【解答】解:巖漿一般存在于軟流層之中,軟流層位于上地幔。
地殼的運動一般會發生在板塊之間,會導致陸地或海洋面積的擴大或縮小,發生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活躍會發生火山地震,故地震和山頂的海洋化石是地殼運動的表現,故AB正確,不符合題意。
海蝕穴是由海浪侵蝕形成,與地殼運動無關,故C錯誤,符合題意。
風蝕城堡也是由風力侵蝕形成,與地殼運動無關,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CD。
故答案為:
軟流層;CD
8.(2024春 杭州期末)綠色開花的植物都有發達的根系,植物根的吸水部位在哪?甲圖是探究實驗的設計與實踐操作,該實驗采用 的實驗方法,根據實驗現象和結果,說明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從乙圖植物木質莖的橫切面上可看到清晰的分層結構,它們分別是樹皮、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植物之所以不斷的長粗主要是跟 有關,輸送營養物質的篩管主要存在于 。
【答案】控制變量;根尖;形成層;韌皮。
【解答】解:實驗中的變量是有無根尖,為了控制實驗變量,將兩顆小麥幼苗的根分別做如下處理:A一顆剪去幼苗的根尖,B一顆不做處理。探究實驗中,除了變量不同外,其它的條件應該完全一致;都放在土壤浸出液,利于植物生長,便于觀察。觀察現象:A沒有根尖的幼苗出現萎嫣,土壤浸出液幾乎沒減少;B有根尖的幼苗生長旺盛,土壤浸出液明顯減少;由此,得出結論: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部位是根尖。木本植物不但表現縱向的長高,還能夠長粗,這主要是形成層細胞不斷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輸送營養物質的篩管主要存在于韌皮部。
故答案為:控制變量;根尖;形成層;韌皮。
9.(2024春 西湖區期末)“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小科設計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
Ⅰ.實驗步驟
(1)土壤采集:
土壤編號 土壤來源 采集方法
①號土壤 “蟻巢土” 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cm、深10cm范圍的土壤
②號土壤 螞蟻窩附近的土壤 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兩組,將等量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組和第二組花盆中。
(3)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噴灑
蒸餾水
。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
Ⅱ.實驗結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
(2)請將實驗步驟(3)補充完整 。
(3)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 。
(4)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該實驗還可以怎樣改進? 。
【答案】(1)無機鹽
(2)蒸餾水
(3)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4)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解答】解:(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無機鹽。
(2)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所以要適當噴灑蒸餾水。
(3)由于①號土壤中的植物高度高于②號土壤中的植物高度,所以初步得出結論: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4)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還應該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故答案為:(1)無機鹽
(2)蒸餾水
(3)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4)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10.(2023秋 紹興期末)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戶外活動專家的陪同和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野外綜合實踐活動。如圖所示為他們出發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的等高線地形圖。
(1)若要把紅旗插到最高峰,應選擇 (填“④”或“⑥”)。
(2)若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選在 (填序號)。
(3)帳篷露營是各種戶外活動的主要宿營方式,露營地的選擇關系到人身安全問題。以下是露營地選擇的部分原則:近水、遠河灘、遠峭壁、防雷、防低溫等。圖中①②③④中哪個地點最適合作為露營地?請說明理由。
【答案】(1)⑥;(2)③;(3)②;該地地形比較平坦開闊,且近水、遠河灘、遠崖。
【解答】解:(1)讀圖可得,圖中的等高距是50米,把紅旗插到最高峰,應選擇⑥,該山峰的海拔高度范圍是900-950米。
(2)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③,該地等高線重合,是陡崖。
(3)帳篷露營是各種戶外活動的主要宿營方式,露營地的選擇關系到人身安全問題。露營地選擇的部分原則是:近水、遠河灘、遠崖、防雷、防低溫等。圖中①②③④中②點最適合作為露營地,該地地形比較平坦開闊,且近水、遠河灘、遠崖,①點距離河灘近
故答案為:(1)⑥;(2)③;(3)②;該地地形比較平坦開闊,且近水、遠河灘、遠崖。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考點清單
專題03 我們生活的大地
【思維點撥】
【考點直達】
清單1 探索地球表面
考點一 地球的結構
1.巖石圈:地球表面由巖石構成,它和 巖石共同組成巖石圈,并非僅指地殼。
2.地球的外部圈層: 、 、 (最活躍的圈層)。
3.地球的內部圈層: 、 、 。
考點二 地形和地形圖
1.地形與地勢
(1)地形:指地表的 。
(2)地勢:指地表形態 的態勢。
(3)海拔:地面某點高出 的垂直距離,是相對于海平面的高度。
2.陸地地形的類型
(1)平原:指海拔一般在 200m 以下,地面 的一片廣闊區域。
(2)丘陵:指海拔一般在 200 - 500m,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 200m,地勢起伏較 ,坡度較 ,連綿不斷的 。
(3)山地:指海拔在 500m 以上且相對高度超過 200m 的高地,地勢起伏很 ,坡度 ,溝谷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布。
(4)盆地:指四周 ,中間 的區域。
(5)高原:指海拔一般在 500m 以上,地勢相對 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
3.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的特點
①等高線都是 的。
②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 。
③等高線上的數值表示海拔,單位為 。
④一般情況下,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 。
⑤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 ;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 。
⑥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除峭壁(陡崖)外,表示不同海拔的等高線 。
(2)等高線地形圖中不同山體部位的表示
①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 ,常用 “ ” 表示。
②鞍部:兩側的山脊、山谷等 高線近似對稱,是兩個山頂之間相對 的部位。
③峭壁(陡崖):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 ,峭壁處適合開展攀巖運動。
④山脊:等高線向海拔 凸出,山脊線也叫分水線。
⑤山谷:等高線向海拔 凸出,山谷線也叫集水線,山谷處常形成 。
考點三 地形的變化
1. 地殼變動
(1)水平運動:水平巖層在內部的力作用下,或發生彎曲,或引發斷裂,這是地球上 和 形成的重要原因。
(2)升降運動:使巖層發生大規模隆起或凹陷,地殼的這種升降運動是導致 的重要原因
2.地形變化的原因:
(1)內力作用:來自地球內部的巨大能量,表現為 、 、 等。
(2)外力作用:來自地球外部,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能,往往是 、 、 、波浪、 等對地形的作用。對地形的影響是 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 。
(3)不同地區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
①流水作用包括 、 、 。
②風力作用。 作用形成風蝕城堡、風蝕蘑菇; 作用形成沙丘、沙漠。
③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形成 和 。
學以致用
1.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
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
D.巖石圈包括A所示圈層和B所示圈層的頂部
2.富春江,發源于安徽南部的新安江和蘭江,在建德市梅城處匯合,沿途蜿蜒曲折,全長百公里,景色宜人,常被贊譽為“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影響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生物 B.流水 C.冰川 D.風力
3.科學假說是用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下列事實不能用地殼變動學說解釋的是(  )
A.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貌
B.東非大裂谷還在不斷地增大
C.大西洋兩岸的古生物具有親緣關系
D.在喜馬拉雅山山峰上找到海底古生物化石
4.圖Ⅰ為某段長城景觀圖,圖Ⅱ為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若圖Ⅱ所示區域建有古長城,你認為在①②③④四條虛線所表示的位置中,古長城最可能在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知識,回答下面問題。
(1)小金用半個土豆制作等高線地形圖,制作過程依次為圖一中的a、b、c所示,則白紙上繪出的“土豆山”等高線地形圖應是如圖中的 (選填字母)。
A. B. C. D.
(2)若圖二中虛線C為泥石流的運動軌跡,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選填①、②、③或④)。
(3)若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 (選填甲、乙或丙)。
清單2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
考點一 土壤的形成
土壤層的形成:風化的巖石碎屑慢慢發育成土壤層。土壤可被粗略地分為 、 和 。
考點二 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 、 、 (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以及人工施用的有機肥 )、 、生物。
考點三 土壤的結構
1.土壤結構可分為塊狀、柱狀、片狀、 等各種結構。
2.土壤團粒結構:團粒結構 ,使土壤既能 又能 ,并且有良好的透氣性和保溫作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以及對養分的積蓄和供應。
3.土壤顆粒的分類:礦物質顆粒分為 、 、 。砂粒粗糙有粒感,砂粒之間的空隙較大,通氣、透水性能 ,保水性能 ;粉砂粒性質介于砂粒與黏粒之間;黏粒光滑而柔軟,黏粒之間的空隙很 ,通氣、透水性能 ,保水性能 。
4.土壤的分類:土壤分為 土壤、 土壤和 土壤。
考點四 土壤的質地
1.不同類型土壤的質地:
(1)砂土類土壤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 ,易干旱,有機質分解快,易流失;
(2)黏土類土壤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 ,通氣、透水性能 ;
(3)壤土類土壤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
學以致用
1.2020年,嫦娥五號首次實現了月球采樣返回,成功地從月球風暴洋北部帶回了新的月壤樣品。2024年,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采樣,近期將返回地球,這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月背土壤。我國人民非常關心月球上是否能夠種菜,央視新聞特別回應了月壤中不含任何有機養分,無法種菜。如圖四個實驗中,可用于簡單判斷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的是(  )
B.
C. D.
2.花生適合在砂粒比較多的土壤中種植,這是因為花生在地上開花,雌蕊深入地下進行膨大發育,砂粒較多有助于雌蕊向地下伸扎以及膨大形成果實。下列土壤模型中能代表砂粒較多的是(  )
A. B.
C. D.
3.玉米等旱地作物適宜在較干燥的土壤中生長。如果種植在濕潤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過大,將導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俗稱“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而死亡的是(  )
A.砂土類土壤 B.壤土類土壤
C.黏土類土壤 D.三類土壤的效果一樣
4.2024年6月2日,嫦娥六號執行月背采樣任務,將帶回月壤進行科學研究。
(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 等成分.
(2)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經過的階段如下,按順序可排列為②④⑥ 。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生長
5.小科在校園里散步時,發現路邊有一塊草坪幾乎沒有什么草生長,他猜測是因為:“行人經常在草坪上行走,造成土壤因板結而缺少空氣,從而影響草的生長。”小科設計如下方案以初步驗證這個觀點。
步驟1: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塊干燥、被多次踩過的土地,各取?相等的土塊,分別記作甲土塊和乙土塊;
步驟2:將甲、乙土塊放入2只同規格的燒杯中,用量筒取一定體積的水,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剛好浸沒甲、乙土塊,如圖所示:記錄量筒中剩余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
請回答:
(1)步驟1中“?”處應補充內容為 。
(2)實驗時要選取相對干燥的土壤,這是因為 ,實驗效果明顯。
(3)若發現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說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過的土地空氣含量高。
清單3 土壤和植物的生長
考點一 植物的根系
1.根系
(1) 有明顯的主根和側根之分,如大豆、蘿卜、樟樹等大多數雙子葉植物;
(2) 沒有明顯的主根和側根之分,主要由不定根組成,如小麥、水稻、蔥、蒜等大多數單子葉植物。
2. 根系的作用:根系具有 、 等營養物質的作用,有些植物的根還具有繁殖或儲存營養的功能。
考點二 根的吸水和失水
1.探索活動: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實驗結論: 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2.根尖的結構和功能
(1)根冠位于根尖的最前端,細胞壁 ,外層細胞排列比較 ,內部細胞 、排列 ,主要起 作用;
(2)分生區細胞壁 ,細胞核較大,細胞質濃,細胞排列 ,分裂能力 ,通過分裂使細胞 增加;
(3)伸長區有較小的液泡,細胞壁較 ,細胞逐漸停止分裂,能較快 ,使根不斷 ;
(4)根毛區的表皮細胞向 突起,形成不同長度的根毛,根毛細胞的細胞壁 ,液泡較大,大量的根毛擴大了根的 ,是根尖 的主要部位。
3.探究活動:探究植物的吸水和失水
(1)實驗現象:在清水中的植物 , 在濃鹽水中的植物葉片萎
(2)實驗說明:濃鹽水的濃度大, 清水的濃度小。根毛細胞必須在根毛細胞液的濃度 土壤溶液的濃度的條件下才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4.燒苗:土壤溶液的濃度 根毛細胞液的濃度時,根毛細胞會 ,稱為燒苗。
考點三 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5.水的路徑:土壤 植物體的各結構
知識點四 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1.探索活動:驗證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
(1)實驗現象:在土壤浸出液中培養的幼苗要比蒸餾水中培養的幼苗生長的好。
(2)實驗說明:
2.無機鹽的作用
(1) ,如氮和鎂是合成 的原料,氮和硫是合成 的原料;
(2) ,如鉀能使 粗壯、促進淀粉的合成和運輸,磷能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和開花等。
3.氮、磷、鉀元素的作用
(1)含氮的無機鹽能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 長得繁茂,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發 是缺乏含氮無機鹽的表現;
(2)含磷的無機鹽能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的成熟提前,植株生長緩慢,發育遲緩,植株特別矮小,嫩葉變小,葉片呈現 ,有時呈 色是缺乏含磷無機鹽的癥狀;
(3)含鉀的無機鹽能使植物 粗壯,增加細胞壁的厚度,促進淀粉的合成和運輸,莖稈軟弱,容易 ,葉片邊緣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漸焦枯是缺乏含鉀無機鹽的癥狀 。
考點四 植物的莖
1.莖的類型:植物的莖按形態可分為 、 、 和 等。
2.木質莖的結構
(1)樹皮
①表皮細胞排列 ,起 作用;
②韌皮部由篩管、韌皮纖維等組成,篩管具有運輸 的功能,韌皮纖維韌性強;
(2)形成層:在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細胞只有 2 - 3 層,能不斷地 產生子細胞,使莖加粗,水稻、小麥、毛竹等植物的莖沒有 ,不能繼續加粗生長;
(3)木質部:位于莖的中央,由導管和木纖維等組成,導管運輸 ,木纖維有很強的支持力;
(4)髓:位于莖的中央,由薄壁細胞構成,有 的功能。
考點五 物質的運輸
1.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 運輸的。
2.有機物的運輸: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主要器官,有機物主要在韌皮部的 中沿篩管 運輸。
學以致用
1.如圖是植物根尖模式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①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B.②的主要作用是使根不斷地伸長生長
C.③處的細胞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但沒有細胞核
D.④位于根的最頂端,主要起保護作用
2.在西瓜開花結果的過程中,應適當多施加(  )
A.含鈣的無機鹽 B.含鉀的無機鹽
C.含磷的無機鹽 D.含氮的無機鹽
3.甘蔗很甜,它的莖中含有大量的糖,這些糖是(  )
A.由葉制造后,通過篩管運輸來的
B.由根從土壤里吸收,通過篩管運輸來的
C.由莖的表皮直接制造獲得
D.由根從土壤里吸收,通過導管運輸來的
4.某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進入根毛細胞后,從一個皮層細胞進入另一個皮層細胞,然后進入根的木質部導管,最后上升到植物體的各結構。該植物根的橫切結構(如圖)中各細胞的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  )
A.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
B.外界溶液<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
C.根毛細胞>皮層細胞>內皮層細胞>外界溶液
D.根毛細胞>內皮層細胞>皮層細胞>外界溶液
5.根據如圖回答:
(1)A、B兩果實中,不能繼續長大的是: ,其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 。
(2)枝條上部的葉片不會因樹皮環剝而萎縮,是因為 是通過莖里的 向上運輸的。
(3)枝條上部位①~④中,會出現明顯腫脹的是: 。
清單4 保護土壤
考點一 土壤的流失與毀壞
1.土壤污染:指人為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質量 ,進而造成農作物中某些 、 指標超過國家標準的現象。
2.水土流失與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指土壤在 等作用下,被破壞、剝蝕、轉運和沉積,造成 和 損失的現象;土地沙漠化指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種種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失去 和 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現象。
3.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一般來說,植物的根系有 的作用。良好的植被覆蓋能夠保持 ,減少 ,從而減少 、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考點二 土壤的保護與治理
1.土壤保護:保護方法包括 、 和 。
2.防治土壤污染 —— 土壤修復技術: 修復技術包括覆蓋式客土、深翻耕; 修復技術是利用鈍化修復技術; 修復技術是利用植物吸取修復技術。
學以致用
1.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土壤,而土壤資源是有限的。下列人類活動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將廢棄農用地膜埋入土壤中
B.實行稻草還田
C.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D.大量施用化肥
2.為了研究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準備兩個具有一端開口的容器,分別標記為容器A與容器B。隨后,在這兩個容器內部,利用松散的泥土堆砌形成坡度均為30°的斜坡模型。
②在容器B的斜坡模型表層,鋪設一層草皮材料。
③將一個空置的容器放置于該裝置下方(在圖示中此容器未予展示),并利用灑水壺在斜坡模型的上方進行澆灌作業。
④對實驗過程進行細致觀察,并準確記錄所得的各項數據。
(1)實驗中A組的作用是 。
(2)實驗中需要觀察和記錄的實驗現象是 。
(3)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不同地表的水土流失情況(降雨量346毫米),你認為 的地表最有利于防止荒漠化。
地表類型 林地 草地 作物地 裸地
水土流失量(千克/畝) 4 6.2 238 450
(4)為保持水土、防治荒漠化,請你提出合建議: 。(答出一條即可)
【一站到底】
1.2024年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土壤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
A.焚燒廢棄垃圾 B.分類回收垃圾
C.積極植樹造林 D.合理使用農藥
2.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
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
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
3.太真洞位于浙江衢州太真鄉。洞內鐘乳石倒垂,石筍如林,被古人稱為“第一洞天”。形成這種洞穴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風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
4.將兩株同樣大小的玉米幼苗,分別放在盛有等量蒸餾水和土壤浸出液的試管中培養。兩周后現象如圖,說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長所需的(  )
A.水 B.無機鹽 C.陽光 D.溫度
5.東崖絕壁位于嵊山島的最東端,高達數十米,連綿數千米,其中的元寶石千奇百怪,極具觀賞性。景區內還有明清以來的摩崖石刻多處,近年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打卡。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東崖絕壁的形成與海水的沖刷作用有關
B.海風對東崖絕壁的地貌變化沒有任何影響
C.東崖絕壁的形成可能與遠古火山爆發有關
D.東崖絕壁景觀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6.小明同學從圖中發現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m
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m
C.③處有可能發育成河流
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
7.如圖為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火山噴發時,會有大量來自 的巖漿從火山口噴出,噴出的巖漿會在地表凝固而形成巖漿巖。以下現象不能用來證明地殼在不斷變動的有 。
A.地震
B.喜馬拉雅山頂發現海洋化石
C.海蝕穴的形成
D.沙漠里風蝕城堡的形成
8.綠色開花的植物都有發達的根系,植物根的吸水部位在哪?甲圖是探究實驗的設計與實踐操作,該實驗采用 的實驗方法,根據實驗現象和結果,說明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從乙圖植物木質莖的橫切面上可看到清晰的分層結構,它們分別是樹皮、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植物之所以不斷的長粗主要是跟 有關,輸送營養物質的篩管主要存在于 。
9.“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小科設計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
Ⅰ.實驗步驟
(1)土壤采集:
土壤編號 土壤來源 采集方法
①號土壤 “蟻巢土” 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cm、深10cm范圍的土壤
②號土壤 螞蟻窩附近的土壤 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兩組,將等量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組和第二組花盆中。
(3)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噴灑
蒸餾水
。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
Ⅱ.實驗結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
(2)請將實驗步驟(3)補充完整 。
(3)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 。
(4)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該實驗還可以怎樣改進? 。
10.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戶外活動專家的陪同和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野外綜合實踐活動。如圖所示為他們出發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的等高線地形圖。
(1)若要把紅旗插到最高峰,應選擇 (填“④”或“⑥”)。
(2)若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選在 (填序號)。
(3)帳篷露營是各種戶外活動的主要宿營方式,露營地的選擇關系到人身安全問題。以下是露營地選擇的部分原則:近水、遠河灘、遠峭壁、防雷、防低溫等。圖中①②③④中哪個地點最適合作為露營地?請說明理由。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苍梧县| 哈尔滨市| 莎车县| 建宁县| 清远市| 富民县| 梅河口市| 尼勒克县| 佛山市| 南丹县| 明星| 科技| 永济市| 栾城县| 马边| 美姑县| 定安县| 平阴县| 郎溪县| 航空| 铜梁县| 沭阳县| 阿巴嘎旗| 肇州县| 宣化县| 湘潭市| 融水| 阳谷县| 阿拉善左旗| 湟中县| 湘阴县| 新巴尔虎右旗| 廉江市| 苏尼特右旗| 五华县| 博兴县| 康平县| 新乐市| 玛纳斯县|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