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5月押題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策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釋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3800年的二里頭遺址(見下圖)面積達300萬平方米以上,有大規模的宮殿建筑群,其宮殿區的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遺址內出土了大量背銅器,種類豐富,造型復雜,還發現了鑄銅作坊遺址。此外,遺址中存在規整的道路網絡。據此可知,二里頭遺址時期0制骨布00KA.國家治理體系已相當完備B.手工業生產實現了專業化分工C.具備早期城市的基本要素D.農業生產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2:漢代察舉制初期以“鄉舉里選”為依據,注重鄉閭評議。但隨著時間推移,權貴操縱察舉過程,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現象。東漢順帝時改革察舉制,增加了考試的環節。這一變化歷程A.旨在提升官員文化素養B.根源于選宜標準的混亂C遲滯了社會階層的流動D.體現國家治理手段優化3.唐代長安城中,于聞、粟特等少數民族聚居區與漢族坊里相互交錯。少數民旗商人在長安開設店鋪,售賣香料、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珠寶等異域商品,吸引眾多漢族百姓光顧。同時,漢族的文學藝術也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傳播,如漢地詩歌被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誦讀。據此可知,唐代①中原引領邊疆文化發展②文化傳播具有雙向特點③民族交融消除文化差異④民族交往交流不斷加深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名公書判清明集》是宋代司法官的判詞匯編,其中記載:“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分家)者,徒三年。”但在實際案例中,若家中長輩有不慈行為,子孫無奈別籍,法官常權衡后減輕處罰。據此可知,宋代A.淡化了倫理綱常的影響B.重視對法律條文的解釋C.司法實踐蘊含辯證考量D.強調權利與義務的對等5.茶館到明清時期已經成為了人們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閑散人房匯聚到茶館里,同時茶館的經營者也開始需要越來越多的雇傭工人。為滿足茶館的需求,江南的大型茶葉種植園也慢慢開始向民間發展,大型的種植園雇傭了很多的無地農民,這些現象可證明當時A.政府已逐步放棄重農抑商政策B.土地兼并的程度加深C.商品經濟的發展助推社會轉型D.勞動力資源相對過剩6清朝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記載:“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又提到“漢口不特為楚省咽喉,而云貴、四川、湖南、廣西、陜西、河南、江西之貨,皆于此焉轉輸。”這些描述可用以說明當時A.市鎮經濟的興起.B.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C.區域經濟的互補D.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7.下表為清末時期邵分人物對工業化的看法,這反映出當時人物言論出處“泰西巧而中國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國不能做以無也。…謂左宗棠我之長不如外國,藉外國導其先可也:謂我之長不如外國,讓外國擅《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其能不可也。”“救國為目前之急,…譬之樹然,教育猶花,海陸軍猶果也,而張寒《張季子九錄·政聞錄》其根本則在實業。”“能開發其生產力則富,不能開發其生產力則貧。從前為清政府所制,孫中山《孫中山選集》欲開發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產業勃興,蓋可預卜。”A.助推工業化成為社會共識B.實業救國思想漸趨成熟C,對工業化道路的選擇多樣D.民族工業發展較為迅速歷史試題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