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軍,前線士兵生活的奢侈程度,大家都有所耳聞,吃著牛排喝著可樂,有事沒事來兩條煙,喝兩杯咖啡,再嚼個口香糖,戰爭末期,德軍繳獲的美軍生日蛋糕,蛋糕的生產日期居然是昨天。武器彈藥、卡車坦克、飛機和燃料也是供應的極其充足,這得益于美國強大的后勤、強大的工業實力,但是為維持前線的供應,美國國內制造廠的壓力并沒有那么輕松。為了滿足戰爭的需求,美國政府采取優先保證軍用的措施,建立了一個影響到美國幾乎每個家庭的戰時配給制度。這種配給制度,是撐起前線士兵“奢華生活”的后盾。導入新課民眾排隊領取定量物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在市場主導和政府調節之間尋求平衡,既強調市場機制,又主張國家適度調控與國際協調,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八單元 第19課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特點:市場主導市場機制 + 國家干預 + 國際協調羅斯福新政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沖擊與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凱恩斯主義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二戰的教訓理論基礎成功典范生產力的發展穩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現實需求科技因素外部刺激必然要求慘痛教訓問題探究: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發生新變化的原因?自由放任---國家宏觀調控一、國家的宏觀調控1.含義4.特征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的調整。5.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調節生產,加大開支,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發展經濟,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手段實施宏觀調控。2.措施政府運用政策、法規、計劃等手段對經濟運行狀態和經濟關系進行調節和干預,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3.目標通過人為調節供應與需求,保持國民經濟的適度增長率,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國際的收支平衡。謀求資本主義的生存發展。理解認識國家的宏觀調控內涵一、國家的宏觀調控發達國家把鐵路、電力、交通、公用事業等收歸國有,在私有制之外出現了國有制,因此稱混合經濟。(1)措施:a.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典型國家:英、法b.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確立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競爭機制,但政府始終掌握社會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的決策權。典型國家:日本c.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利用財政、稅收、信貸等杠桿來影響再生產的過程。典型國家:美d.介于計劃與市場之間的“社會市場經濟”典型國家:聯邦德國保持私有制和市場經濟,保護自由競爭,限制壟斷,同時實行若干社會保障和補償制度,減少過于不公平的分配狀況 。(一)加強國家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一、國家的宏觀調控占主導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仍然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西方國家的經濟計劃是指導性的,運行過程仍然以市場調控為主,而蘇聯的經濟計劃是指令性的。西方國家用計劃調節經濟,能不能說他們已經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了呢?資本主義國家有了國營企業后,有人驚呼“資本主義國家馬上要變成社會主義了”,你怎么認為?××一、國家的宏觀調控50—60年代:黃金時期70年代: 經濟“滯脹”80年代:緩慢復蘇90年代:持續增長再次衰退加強國家干預減少國家干預特別提醒:20世紀70年代后,面對“滯脹”局面,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減少了對經濟的干預,這只是國家干預經濟程度上的變化,并不等于國家放棄干預經濟政策。新自由主義政策(2)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一、國家的宏觀調控小結:資本主義發展的歷程和經濟政策的變化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929-1933年經濟危機,自由放任政策束手無策羅斯福新政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并用法律形式確立二戰后各國普遍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20世紀70年代以后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認識:(1)任何一種政策都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一成不變;(2)自由放任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經濟政策的不同方式, 都不可能徹底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實質:資本主義國家不斷變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一、國家的宏觀調控世界貨幣體系以美元為中心以美國為主導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兩個體系,三大支柱(二)加強國際協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世界銀行 關貿總協定 世貿組織一、國家的宏觀調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世界銀行(WB)徽標概況 宗旨運行 機制 資金 來源 作用 1945年成立,總部設在華盛頓穩定國際匯率,提供短期貸款,緩解收支不平衡提供長期貸款,促進經濟恢復和發展主要是成員國的認繳,美國因認繳資金最多而獲得最大股票權協調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形成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維持黃金與美元固定的匯率(雙掛鉤:黃金-美元-他國貨幣);1976年被浮動匯率所取代側重國際投資發展側重匯率(二)加強國際協調一、國家的宏觀調控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世貿:國際貿易體系(以美國為中心)20世紀30-40年代,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二次大戰結束后,解決復雜的國際經濟問題,特別是制定國際貿易政策,建立國際貿易體系,成為戰后各國所面臨的重要任務。1947年10月30日,各國在日內瓦簽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宗旨是通過削減關稅和其它貿易壁壘,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的生產與流通。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這是一個獨立于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其基本原則是通過實施市場開放、非歧視和公平貿易等原則,來實現世界貿易自由化;有“經濟聯合國”之稱。(二)加強國際協調一、國家的宏觀調控利己主義混亂無序國際合作體系化、制度化(IMF+WB)有關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下列評說,有以下兩種觀點。觀點一:它使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重建經濟秩序。正如法國哲學家伯克所說,“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礎”。觀點二:在這個體系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大寫的USA。戰后國際經濟組織的作用:①有利于加強國際協調,維護經濟秩序;②世界經濟向制度化、體系化方向發展,有利于經濟的發展。③確立了美國的主導地位。1982年個人計算機《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2006年“你”世紀風云人物愛因斯坦二、科學技術的新發展(1)20世紀科學理論取得重大突破:相對論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發展。(2)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問世。(3)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科學技術也取得一定的發展。1945年廣島原子彈爆炸,原子能被用于戰爭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美國國防部用于彈道計算世紀風云人物愛因斯坦量子理論提出者普朗克1.條件二、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吾道是一種演示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講等。吾道是一種演示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講等。吾道是一種演示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講等。(1)原子能的開發和利用——核電站(2)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互聯網的建立(3)空間技術(4)海洋技術(5)生物技術——克隆羊2.表現二、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推動人們社會生活的科技化、現代化促進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化3.影響:二、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生產關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產業興起服務業人口比重增加①農業和工業的就業人口所占比重逐漸下降,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②“中間階層”人數增加,他們一般不擁有生產資料,但有較高的收入,有可觀的生活資產。美國三大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變化1950年 1995年 2012年第一產業 6% 2% 1.2 %第二產業 36% 27% 21.9 %第三產業 58% 71% 76.9 %——李琮《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1、原因2、表現三、社會結構的新變化1、“福利國家”(1)含義: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2)實質:國家干預社會財富再分配。(3)目的: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維護資本主義統治。20世紀80年代二戰后20世紀70年代逐漸發展減少福利規模不同程度地減少政府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四、“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1、“福利國家”(4)影響①積極作用:在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②局限性:加大了國家財政負擔,降低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提爾里在18歲后的整個26年的成年生活中,只工作了31個月,其余24年競從未工作過一天!他一直靠一項名為“特別互助救濟金”的福利補貼維持生活,每個星期為99.75歐元(大約1000元人民幣)。除了每月要支付23.88歐元房屋貸款之外,其余所有開銷都由政府埋單。此外,他可以享受免費醫療,每年圣誕節時還可以得到152歐元的額外獎金。提爾里說:“當我付清了所有賬單之后,我每個月還有大約170歐元用于休閑活動,這已經足夠了?!保ㄌ釥柪锶涨斑€出版了自傳《我,職業求職者提爾里》)歐洲高福利四、“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2、社會運動(1)原因: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通過加強國家干預的辦法緩解社會矛盾,但沒能觸動造成這種不平等和貧困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2)表現:①美國黑人民權運動;②婦女運動;③學生運動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反越戰運動四、“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2、社會運動①美國黑人民權運動(3)主要代表◆原因:美國早在內戰時已廢除黑人奴隸制度,但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仍廣泛存在。◆目的:為了爭取自己的平等權利。◆成果:迫使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1963年8月28日,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 路德 金(1929—1968)在林肯紀念堂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br/>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里生活。林登·約翰遜總統簽署了1964年民權法案民權法案宣布了因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或來源國而有的歧視性行為為非法。禁止了公民投票中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在學校、工作場所和公共空間中的種族隔離。四、“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2、社會運動(3)主要代表②婦女運動:爭取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原因:資本主義國家對婦女的歧視長期存在。二戰后,越來越多的婦女參加工作,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的:爭取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成果:大多數國家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建立了維護婦女權益的機構。國際法中《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是聯合國為消除對婦女的歧視、爭取性別平等制定的一份重要國際人權文書。聯合國在1979年12月18日的大會上通過該有關議案,并于1981年9月起生效。該公約確立規則,保障婦女在政治、法律、工作、教育、醫療服務、商業活動和家庭關系等各方面的權利。四、“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2、社會運動(3)主要代表③ 學生運動反越戰運動1961年,美國卷入越南戰爭后,隨著越戰的深入,戰爭的殘酷與非正義性,民眾反戰情緒高漲。1969年5月22日,美國爆發反越戰運動,從紐約到加利福尼亞,學生們占領了大學校園,抗議進行越南戰爭。1970年5月,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多所大專院校的師生罷課罷教參加反戰運動,10多萬學生涌人華盛頓進行抗議。直到1973年美軍全部撤出越南,反越戰運動最終結束。◆原因:20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人權觀念加強和民主政治思想的發展,美蘇冷戰等國內外問題影響著青年學生。◆代表:美國學生反對美國侵略越南戰爭。四、“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1)生產力發展:形成了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模式。(2)生產關系調整: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建立“福利國家”。(3)加強國際協調: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國際經濟組織,加強在金融、投資和貿易等領域的國際協調維護經濟秩序。(4)階級關系變化: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擴大了市場,“中間階層”的發展趨于穩定。(5)社會運動: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和反越戰運動。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實質:在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和自我完善。四、“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小結: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以后怎么樣?20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時間 事件1957——1958 美元危機1973——1975 第一次石油危機(70年代的經濟滯脹)1980——1982 第二次石油危機2008 金融危機發達國家內部存在著日益加劇的收入不平等,在英、美兩國最為突出。1979到1997年間,實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38%,但一個中等家庭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富裕的1%的家庭收入增長了140%,最上層的1%的家庭收入是中等收入家庭的10倍,1997年達23倍?!摵蠂?002年人類發展報告》實質: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這些新變化,所涉及的主要是統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沒有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資本主義的固有弊端。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共產黨宣言》四、“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及其局限性(1)實質:觸及的主要是統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沒有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2)表現: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端。四、“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本課小結科學技術的新發展:背景、主要成果、影響社會結構的新變化:背景、表現、實質國家的宏觀調控第一階段: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背景、主要措施、作用)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后(背景、措施)戰后國際經濟組織“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福利國家”:概念、建立與發展、評價社會運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背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反越戰(學生)運動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