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高考歷史周年熱點之中國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高考歷史周年熱點之中國史

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周年熱點之中國史
熱點01 東漢建立2000周年(25—2025)
【考點梳理】
(1)背景:西漢后期朝政腐敗,公元9 年王莽篡漢建新朝,改制失敗致社會矛盾激化,綠林、赤眉起義爆發,更始政權建立后又覆滅。
(2)建立:公元25 年,劉秀在河北鄗縣登基,定都洛陽,建立東漢。
(3)鞏固:劉秀采取加強中央集權、輕徭薄賦、發展農業、清查土地、裁撤官吏等措施,實現“光武中興”,使東漢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發展 。
(4)衰亡:東漢中后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政治腐敗。漢靈帝設州牧制,加劇地方割據。184 年黃巾起義動搖統治根基,董卓亂政后,軍閥混戰割據。官渡、赤壁之戰奠定三國雛形,220 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考點方向】政治上,聚焦尚書臺權力、外戚宦官專權及州牧制影響;經濟側重田莊經濟與絲路貿易;文化科技關注史學著作與科技發明,多以史料分析考查核心素養。
熱點02 蔡倫改進造紙術1920周年與中華文化的傳播(105—2025)
【考點梳理】
(1)中國造紙術的發展:西漢已出現麻質古紙,但質地粗糙,未廣泛應用。東漢蔡倫于公元105年改進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等為原料,經漚浸、舂搗、煮爛、制漿、撈取干燥等工序,造出輕薄耐用、成本低廉的“蔡侯紙”。此后造紙技術不斷發展,原料擴展到藤皮、竹等,造紙產地增多。造紙術在國內逐步取代簡牘,成為主流書寫材料。
(2)中華文化的傳播:公元6世紀起,先后傳至朝鮮、日本、印度等周邊地區,8世紀傳入阿拉伯及歐洲,16世紀遍布歐亞美,極大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考點方向】
01中國古代文明成就:中國四大發明;中國古代科技發展;
02 中外文化交流: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影響;中華文化交流發展;
03 古今聯系對比:科技發展與國家治理;DeepSeek;新質生產力;技術革新;文明傳播角度。
熱點03 鄭和下西洋620周年(1405—2025)
【考點梳理】
(1)表現:1405年—1433年,鄭和七次 “下西洋”。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遠航海外。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史稱“鄭和下西洋”。
(2)評價: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但是,其目的主要是,此次航海以宣揚國威、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為主“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不計經濟利益,隨著明朝國力衰退,龐大的開支難以為繼,最終未能持續。這一活動既展現了明朝初期的強盛,也反映出傳統朝貢貿易體系的局限性,為后世研究古代中外交流與國家發展戰略提供重要范例。
【考點方向】
01將鄭和下西洋與西方大航海時代對比,從航海技術、目的、影響等方面,考查學生對不同航海活動背后政治、經濟、文化差異的理解,呼應全球史觀與文明交流互鑒;
02結合當下 “一帶一路” 倡議,探討鄭和下西洋時期中國與沿線國家友好往來、貿易互通對當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國際合作的歷史啟示 。
熱點04 鴉片戰爭爆發185周年(1840—2025)
【考點梳理】
(1)背景:19 世紀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急需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而中國閉關鎖國、自然經濟主導,中英貿易英國長期入超。為扭轉局面,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林則徐虎門銷煙成為戰爭導火索。
(2)經過: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挑起戰爭,沿海北上逼天津。清政府撤林則徐,派琦善談判。1841年初英軍占香港島,1842 年 8 月兵臨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割香港島、賠款 2100 萬銀元、協定關稅;后又簽訂附件,美法相繼強迫清政府簽《望廈條約》《黃埔條約》。
(3)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領土、司法等主權遭破壞,自然經濟解體,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社會矛盾激化,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考點方向】
01戰爭根源剖析;條約內容解讀;社會轉型影響(多角度);國際關系視角;
02結合當下國際交流合作與文化自信熱點,從全球貿易視角考查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失衡及對世界市場的沖擊,借林則徐虎門銷煙挖掘民族精神內涵,以《南京條約》探討國家主權與民族復興。
熱點05 左宗棠收復新疆(新疆治理)150周年(1875—2025)
【考點梳理】
(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后,西域與內地聯系加強。公元前60 年,設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
(2)東漢:74 年重設西域都護,后又設西域長史府,班超、甘英、班勇等經營西域。
(3)唐朝:唐太宗滅東突厥汗國,打敗西突厥汗國。先后設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進行有效管轄。
(4)清朝:康熙時期平定準噶爾叛亂,乾隆時期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亂。1762 年設伊犁將軍,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5)晚清:1875年,左宗棠任欽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策略,1878 年收復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區。1881年,中俄簽訂《伊犁條約》,伊犁回歸。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劉錦棠為首任巡撫。左宗棠收復新疆意義重大,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邊疆安全穩定,鞏固了西北邊疆 。同時,新疆建省加強了中央對新疆的管理,推動了新疆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各民族交流交融。
【考點方向】
01近代中國邊疆危機;第二次鴉片戰爭;新疆置省;邊疆治理;
02 結合當下民族團結、邊疆治理熱點,考查近代邊疆危機下左宗棠收復新疆決策過程;借收復策略探究其軍事智慧;以戰后治理措施,分析對新疆穩定、開發及國家統一的深遠意義。
熱點06 《馬關條約》簽訂130周年(1895—2025)
【考點梳理】
(1)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增強,推行“大陸政策”,借經濟危機及朝鮮東學黨起義之機發動甲午戰爭。中國洋務運動未觸及制度變革,朝廷內主戰、主和派分歧,清軍戰敗,清政府求和意愿增強。
(2)簽訂:清政府多次求和,先派張蔭桓、邵友濂被拒,后李鴻章赴日談判。經歷停戰波折、遇刺受傷等,最終在日方苛刻條件下被迫簽訂條約。
(3)內容:割遼東半島(后因三國干涉歸還)、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白銀2 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4)影響: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巨額賠款加重人民負擔,主權進一步喪失;刺激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促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引發戊戌變法等救亡圖存運動,加速中國社會變革進程。
【考點方向】
01甲午中日戰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瓜分狂潮;
02從國際關系角度,考查日本明治維新后對外擴張及列強態度;借條約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經濟、政治主權破壞;
03探究條約刺激下,中國民族意識覺醒與救亡圖存運動的興起。
熱點07 科舉制廢除120周年與社會轉型|近代選官制度(1905-2025)
【考點梳理】
(1)背景:西學沖擊下科舉人才難適近代需求,民族危機凸顯其選拔機制弊端,新式學堂興起分流人才,加之八股取士僵化,科舉制難以為繼。
(2)內容:1905 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停辦鄉會試與歲科考試;推行《奏定學堂章程》,構建涵蓋小學到大學的新式教育體系,以學堂考試、留學畢業生考核等作為新選官途徑。
(3)影響:加速教育與思想近代化,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推動政治制度向近代文官體系轉型;引發傳統文化傳承斷裂、士人群體心理動蕩,短期內加大社會轉型的陣痛與適應難度。
【考點方向】
01 選擇題考查廢除背景,如西學沖擊、自身弊端等;
02材料題要求結合《奏定學堂章程》,分析其對近代選官、教育及社會轉型的影響,像推動新式教育發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等 。
熱點08 新文化運動110周年(1915-2025)
【考點梳理】
(1)背景:政治,北洋軍閥統治黑暗,袁世凱尊孔復古為復辟帝制造勢;經濟,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渴望民主政治;思想文化,西方啟蒙思想傳播與封建禮教沖突加劇,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需從思想層面革新救亡。
(3)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倡導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和軍閥獨裁統治;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猛烈抨擊以孔子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白話文。
(3)影響:
進步性:①思想解放:是一次偉大思想解放運動,動搖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創造有利條件,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②文化革新:推動了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白話文逐漸普及,新文學蓬勃興起。③社會變革:沖擊了封建傳統的家族制度、婚姻觀念、性別角色等,提高了女性地位,促進了社會風俗的變革,對傳統的封建禮教形成了有力沖擊。
局限性: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同時,對西方文化的吸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有全盤肯定西方文化的趨勢。
【考點方向】
01考查運動背景,如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與思想沖突;借白話文運動等內容,考文化轉型與社會變革;
02從馬克思主義傳播角度,探究其對中國革命道路選擇及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
熱點09 孫中山逝世100周年(1925-2025)
【考點梳理】
(1)早期經歷與思想形成:孫中山出生于廣東香山,早年接受西方教育,目睹民族危機和社會動蕩,逐漸形成反清革命思想。
(2)主要革命活動:
①創立革命團體與政黨:1894 年創立興中會,提出 “振興中華” 的口號;1905 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以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為政治綱領,后將其闡發為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②領導武裝起義:多次組織反清武裝起義,如黃花崗起義等,雖起義大多失敗,但極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氣,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③推翻封建帝制:1911 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 年 1 月 1 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同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④維護民主共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領導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但這些斗爭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未能完全實現革命目標。
(3)歷史貢獻: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
(4)晚年轉變:孫中山在多次革命斗爭失敗后,認識到依靠軍閥無法實現革命理想。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他決定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推動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和國民大革命的興起。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永遠值得中國人民紀念和學習。
【考點方向】
01辛亥革命;三民主義;國共合作基礎(新三民主義)、國民革命運動、孫中山的歷史地位;聚焦孫中山思想演變,如從改良到革命的轉變及時代背景;
02借其領導的辛亥革命,考查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變革的推動;
03結合當下兩岸關系,探討其國家統一理念的現實意義,從多維度考查考生對歷史人物與時代關聯的理解。
熱點10 遵義會議90周年(1935-2025)與長征精神(中共黨史+時政熱點)
【考點梳理】
(1)背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 失敗,被迫長征。長征初期,紅軍損失慘重,中國革命處于危急關頭。
(2)時間地點:1935 年 1 月,在貴州遵義召開。
(3)內容: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 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4)意義: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
(5)長征精神: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長征精神內涵豐富,包括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顧全大局的團結精神以及緊密依靠人民的優良作風等。
【考點方向】
01中共黨史上的轉折點(確立毛澤東領導地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建設經驗。延伸角度:對比“古田會議”“延安整風”等黨史關鍵事件;
02圍繞歷史邏輯與現實意義展開:從唯物史觀視角,考查“左”傾錯誤危害與會議必然性;以史料實證為核心,剖析會議對軍事指揮權、組織架構的調整;從時空觀念切入,探究會議如何扭轉革命危局,推動長征戰略轉折;結合家國情懷,強調其作為黨獨立自主解決問題、實現從幼年走向成熟的關鍵節點的歷史價值;分析長征精神對中共革命道路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影響。
熱點11 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1945-2025)
(1)中共七大(1945年春)
【考點梳理】
(1)背景: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夜,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作準備,1945年4 至 6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隆重舉行。毛澤東在會上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
(2)內容:中共七大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大會通過的新黨章規定,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指針。
(3)意義:中共七大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抗戰勝利后的奮斗方向,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的統一和團結。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考點方向】
01從抗戰勝利前夕的國內外局勢切入,考查會議召開的必要性;
02聚焦毛澤東思想確立、黨的政治路線制定等核心內容;
03從歷史意義出發,探究其對凝聚全黨力量、指引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及理論建設的深遠價值。
(2)抗日戰爭勝利(1945年8月)
【考點梳理】
(1)抗日戰爭勝利進程: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蘇軍進入中國東北,與中國軍民一道,迅速消滅日本關東軍。同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10月25日,陳儀在臺北代表中國政府莊嚴宣布臺灣光復。從此,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回到祖國懷抱。
(2)抗戰勝利意義: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3)抗戰勝利原因:全民族團結抗戰,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相互配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際社會的支持以及日本自身戰爭資源匱乏、陷入戰爭泥潭等因素。
(4)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中流砥柱作用,體現在:最早高舉抗日旗幟,積極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方針;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堅持抗戰,維護統一戰線團結;加強黨的建設,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5)抗日戰爭從多維度積累現代化因素:
①政治民主化:根據地 “三三制” 政權實踐民主,各階層參與政治,推動民主化;
②國家統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全民族力量,增強國家統一意識。
③經濟上:沿海工業內遷優化布局;戰時經濟體制提升國家調控能力;中共減租減息,鞏固抗日個根據地。
④民族精神:促進全體中國人民的覺醒,全民族抗戰激發愛國熱情與民族凝聚力。
⑤國家主權:為中國贏得國際地位和大國聲望,收回臺灣主權。廢除部分不平等條約,國際地位提高。
⑥社會領域:人口遷移使社會結構變動,工人階級壯大,婦女地位因廣泛參與抗戰而提高,高校內遷保存教育力量,抗日文化運動傳播進步思想,培養了人才。
【考點方向】
01中共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戰后國際秩序(如《開羅宣言》);考查局部到全面抗戰進程,如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聚焦全民族抗戰,剖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探究中共中流砥柱作用;
02從國際視角審視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或從經濟、文化等方面多元考查抗日戰爭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熱點12 臺灣光復(1945年10月25日)
【考點梳理】
(1)歷代管理臺灣 :
①三國時期: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這是大陸與臺灣聯系的最早記錄。
②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③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趕走荷蘭殖民者。
④清朝:1684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中央對臺灣的管轄;1885 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2)日本殖民: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日本對臺灣實行殖民統治,進行經濟掠奪、文化壓迫等,臺灣人民不斷進行反抗斗爭。
(3)臺灣光復: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投降,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文件,臺灣回歸中國,結束了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
【考點方向】
01聚焦歷代臺灣管理的制度演變,考查中央政府主權管轄的歷史依據;以日本殖民史實為切入點,考查侵略本質與臺灣人民反抗;
02圍繞臺灣光復,結合國際文件,考查其回歸的正義性與歷史意義。
熱點13 重慶談判(1945年10月)
【考點梳理】
(1)背景: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企圖把中國建成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中國共產黨則主張建立獨立、民主、統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1945年8月,蔣介石接連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舉行和平談判。一方面若毛澤東拒絕,可給共產黨安上拒絕談判、蓄意內戰的罪名;另一方面利用談判爭取時間調兵遣將部署內戰。中共中央決定接受邀請,爭取 和平民主新局面。8月底,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乘專機抵達重慶。
(2)內容: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基本方針;確定召開各黨派代表及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不過,軍隊和解放區政權問題是談判中雙方爭執的焦點,未能達成協議,留待繼續商談。
(3)意義:重慶談判的舉行和雙十協定的簽訂,表明國民黨方面承認了中共的地位,承認了各黨派的會議,使中國共產黨關于和平建設新中國的政治主張被全國人民所了解,從而推動了全國和平民主運動的發展。
【考點方向】
01重慶談判、解放戰爭、近代國共關系演變;從背景出發,結合抗戰后國際國內形勢,分析蔣介石“假和平” 邀談與中共赴渝的戰略考量;
02從意義切入,探討《雙十協定》對民主進程的推動及中共展現的政治智慧;
03從現實延伸,思考其對當代矛盾處理的借鑒意義。
熱點14 朝鮮戰爭爆發75周年(1950-2025)
【考點梳理】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從其全球戰略和和冷戰思維出發,作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并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美國還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擴大侵朝戰爭,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
(2)經過: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朝鮮人民軍迅速南進。美國立即武裝干涉,組成 “聯合國軍” 仁川登陸,將戰火燒至中朝邊境。10 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經五次大規模戰役穩定戰線在三八線附近,之后進入邊打邊談階段,1953年7月27日,各方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戰爭結束。
(3)意義: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志愿軍英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朝鮮戰爭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穩定了亞洲局勢,為中國國內建設贏得和平環境;促進了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考點方向】
01朝鮮戰爭、冷戰、新中國初期鞏固政權措施、中美關系、戰后國際關系;考查朝鮮戰爭背景,涉及美蘇分區占領與冷戰對峙;戰爭經過,像志愿軍入朝作戰關鍵戰役等及意義;
02如對東北亞局勢、中國國際地位及國防建設的影響,多與國際關系、民族精神等考點關聯 。
熱點15 萬隆會議70周年(1955-2025)
【考點梳理】
(1)背景:二戰后,亞非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眾多國家相繼獨立。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這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
(2)內容: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在印尼萬隆召開會議。會上,各國代表討論了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針對會議中出現的分歧與矛盾,周恩來提出 “求同存異” 方針,強調亞非國家雖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但有著共同的歷史遭遇和現實要求,推動會議圓滿成功。會議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后公報》,確定了指導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亞非會議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從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國與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
(3)意義:它標志著亞非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會議所體現的亞非國家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促進了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對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考點方向】
01“求同存異”方針提出的背景與意義、亞非國家共同訴求的時代內涵,以及會議對新興民族國家崛起、國際格局演變的影響,多與外交史、民族解放運動結合命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中國參與全球南南合作;
02“求同存異”原則與不結盟運動的興起,體現發展中國家爭取國際話語權;“一帶一路”倡議與亞非拉國家合作;各個時期中國外交延伸。
熱點16 經濟特區設立45周年(1980-2025)
【考點梳理】
(1)背景: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形勢走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為我國對外開放提供外部環境。國內經歷 “文革”,經濟發展面臨困境,急需通過改革打破僵局,借鑒國際經驗發展經濟;黨中央總結歷史經驗,認識到閉關自守不利于國家發展,決定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特區應運而生。
(2)進程:1979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正式設立。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以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和管理經驗。1988年,海南島被劃為經濟特區,是當時中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此后,經濟特區不斷發展,在經濟建設、制度創新等方面持續探索,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3)意義:經濟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它推動了對外貿易和投資增長,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全國改革開放積累了寶貴經驗,如在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提供借鑒;促進了思想解放,打破傳統觀念束縛,推動人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和成就。
【考點方向】
01經濟特區設立的時代背景與政策創新,如特殊經濟管理體制的實踐;
02結合改革開放進程,考查其作為試驗田對市場經濟體制探索、對外開放格局構建的意義;
03關聯國際經濟形勢分析其戰略價值;改革開放歷程;唯物史觀分析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角色和貢獻;經濟特區和加入WTO。
熱點17 科教興國30周年與現代化建設(1995-2025)
【考點梳理】
(1)背景:20世紀90年代,新科技革命興起,國際競爭聚焦科教領域。國內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但存在產業升級慢、創新不足等問題,教育質量與發展需求有差距,亟需協同發展科技與教育。
(2)進程:科教興國戰略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教育為本。教育上深化改革、推進素質教育、育創新人才;科技上加大投入、鼓勵創新、促成果轉化,推動經濟建設依靠科技與勞動者素質提升。
(3)意義:推動教育體制創新,助力教育現代化,實現高等教育跨越發展,培育大量人才。宏觀上提升國家創新力,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綜合國力,為民族復興提供智力與人才支撐。
【考點方向】
01圍繞科教興國戰略提出時國內外科技、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背景設題;
02聚焦戰略中教育改革與科技創新的聯動內容;考查其對中國教育轉型、科技突破及綜合國力提升的深遠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儋州市| 长兴县| 麻江县| 寻乌县| 临漳县| 辽阳市| 商都县| 陈巴尔虎旗| 沧源| 和硕县| 曲松县| 象山县| 云龙县| 烟台市| 民勤县| 阿尔山市| 景谷| 泾川县| 通化县| 广东省| 巫溪县| 蓝田县| 英超| 广南县| 长宁县| 博罗县| 新邵县| 太和县| 霍林郭勒市| 邵武市| 鸡东县| 荔波县| 额济纳旗| 尖扎县| 奉贤区| 宁国市| 郯城县| 宜阳县| 台山市| 襄樊市| 沂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