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第一步:學習目標整合單元名稱 課時名稱 課標要點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 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通過了解古代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了解美國獨立戰爭、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拿破侖戰爭的主要史實。 理解戰爭與文化的關系以及殖民侵略對文化的影響。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理解兩次世界大戰對文化的破壞。 認識兩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契機。第二步:思維導圖回顧知識第三步:重難知識易混易錯一、對文化傳播起重大作用的戰爭1.亞歷山大遠征:把希臘文明傳播到歐洲包括埃及、土耳其在內的歐洲東南部和中東地區,并創造了長達300多年的希臘化時代。2.匈奴人西侵:將本民族的青銅文化和中華文明帶入歐洲,形成了中華文化與波斯文化、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空前大碰撞、大交融,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3.阿拉伯人的擴張:打通了東西方交往的道路,使得東方文明,包括三大發明可以傳播到西方,并且伊斯蘭教開始興盛。4.十字軍東征:基督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首次碰撞,大量攻城武器在此期間發明,兩種文明也快速傳播。5.蒙古西征:蒙古人以征戰的方式,建立起疆域遼闊的四大汗國,使亞歐大陸之間的廣大地區相互聯系,為東西方之間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文化交流環境,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貢獻巨大。6.美洲殖民戰爭: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等,被侵略的民族在努力保護自己傳統文化的同時接受了外來文化,使自身文化得到多元性發展。7.兩次世界大戰:促進了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與發展,不斷消除殖民主義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復興。二、正確認識戰爭對文化發展的影響1.積極作用(1)帶來文化沖突與融合,開拓人的視野。戰爭讓彼此大股部隊和隨軍人員進入對方國境,造成一種多層面的交往,容易造成技術和文化的相互滲透。(2)促進了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與傳播,最終讓世界殖民體系瓦解,誕生了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2.消極作用(1)對人類古文明遺存帶來破壞,人類精神財富損失巨大。(2)給落后地區的傳統文化帶來滅頂之災。三、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作用1.大戰嚴重削弱了殖民帝國主義的實力,從而大大減少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障礙。2.大戰促進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覺醒,在經濟、政治、思想、組織乃至軍事方面為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3.在大戰中發展壯大的社會主義力量,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堅強后盾。4.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生的聯合國,對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起了促進作用。例如聯合國的宗旨是“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這一宗旨反映了世界人民要求民族自決和主權平等的愿望。5.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戰后新老殖民主義的矛盾和斗爭,在客觀上也有利于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新老殖民主義者的矛盾和斗爭,一方面加劇了殖民地對其宗主國的離心傾向;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老殖民主義者對殖民地和附屬國的統治能力。【例題】1.在西征時,隨蒙古軍隊西至歐洲的有蒙古人、漢人和其他民族的人。與此同時,也有因戰爭而東遷的不同民族的人,這種遷徙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是殘酷的。這種“被迫”的遷徙客觀上( )A.使西方國家依附于蒙古 B.埋下了帝國分裂的隱患C.導致阿拉伯帝國的衰落 D.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1.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蒙古西征導致不同民族被迫遷徙,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也隨之得到傳播,即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故選D項;“依附”說法錯誤,排除A項;蒙古帝國的分裂,主要是制度上的缺陷和文化上的割裂造成的,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在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4—前30年)時期的亞歷山大城,希臘希帕庫斯吸收了巴比倫天文學家基德那斯的251個太陰月等于269個近點月的說法,找到了可以測定日月大小和距離的方法;希臘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總結、吸收了古埃及幾何學知識;希臘阿基米德借鑒巴比倫的圓周率值3計算出的圓周率值在3.141和3.142之間。這些科學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西歐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 B.古希臘民主傳統的繼承C.東西方文化的接觸和交流 D.王朝君主們的大力支持2.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希臘希帕庫斯吸收了巴比倫天文學家基德那斯的251個太陰月等于269個近點月的說法”“希臘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總結、吸收了古埃及幾何學知識”等信息可知,希臘希帕庫斯吸收了巴比倫天文學家的說法,希臘歐幾里得總結、吸收了古埃及幾何學知識,說明希臘科學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東西方文化的接觸和交流,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希臘科學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東西方文化的接觸和交流,與西歐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無關,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希臘科學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東西方文化的接觸和交流,與古希臘民主傳統的繼承無關,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希臘科學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東西方文化的接觸和交流,沒有體現王朝君主們的大力支持,排除D項。故選C項。3.拿破侖戰爭期間,拿破侖不僅強迫被占領國降低或者取消關稅,而且還在被占領國的學校中強制推行法語。同時在征服意大利的時候,不僅消除了一切封建權利的遺跡,而且還剝奪了教堂和寺院募集某些苛捐雜稅的權力,并在其他被占領地區推廣。這體現出拿破侖戰爭( )A.具有侵略和革命的雙重性質 B.促進近代外交體制的建立C.重構了歐洲國家的政治秩序 D.推動西歐宗教改革的開展3.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拿破侖戰爭時期(歐洲)。根據材料“強迫被占領國降低或者取消關稅,而且還在被占領國的學校中強制推行法語”“不僅消除了一切封建權利的遺跡,而且還剝奪了教堂和寺院募集某些苛捐雜稅的權力”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拿破侖戰爭不僅僅具有侵略性,而且有利于促進歐洲封建制度的變革,具有一定的革命性,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侖戰爭的雙重性質,材料并未涉及“近代外交體制”,排除B項;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重構,但沒有重構歐洲政治秩序,排除C項;拿破侖戰爭是在19世紀初,宗教改革發生于16世紀,排除D項。故選A項。4.德意志海堡的作家約瑟夫·格雷斯于1807年出版了《德意志人民叢書》,勃倫塔和阿尼姆于1808年出版了民間抒情詩《少年的魔笛》,他們都力圖從文學方面揭示德意志歷史的意義。正如施泰因所說:這些作品“主要燃起了后來趕走法國人的那種德意志火焰”。可用于說明( )A.啟蒙思想推動德國國家政權構建B.德國學者借助文學宣揚民主精神C.拿破侖戰爭對德國產生雙重影響D.德國學者引領印刷出版業的升級4.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德國)。材料表明,19世紀初,德意志作家“力圖從文學方面揭示德意志歷史的意義”“這些作品‘主要燃起了后來趕走法國人的那種德意志火焰’”,反映出這些德意志作家借助文學作品宣揚民族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拿破侖戰爭對德國形成打擊的同時,也激發了德意志人的民族精神,即拿破侖戰爭對德國產生雙重影響,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國家政權構建的信息,不能用來說明“啟蒙思想推動德國國家政權構建”,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這些德意志作家借助文學作品宣揚民族精神,并非民主精神,排除B項;“引領出版業的升級”需要和之前的情況進行對比得出,但材料中只有當時的狀況,并沒有提供此前的,排除D項。故選C項。5.1918年,德國史學家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指出:“不承認古典文化或西方文化比印度文化、巴比倫文化、中國文化等占有任何優越地位——它們是動態存在的個別世界,從分量看來,它們在歷史的一般圖景中的地位和古典文化是一樣的,從精神上的偉大和上升的力量看來,它們常常超過古典文化。”據此可知( )A.西方有識之士反思西方文化觀 B.西方學者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史觀C.歐洲國家的優勢地位已經喪失 D.各民族獨立運動沖擊了西方文明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18年”“不承認古典文化或西方文化比印度文化、巴比倫文化、中國文化等占有任何優越地位”“從分量看來,它們在歷史的一般圖景中的地位和古典文化是一樣的”“從精神上的偉大和上升的力量看來,它們常常超過古典文化”可知,一戰促使西方有識之士認真反思“西方文化中心論”,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斯賓格勒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史觀,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歐洲國家的地位變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民族獨立運動對西方文明的沖擊,排除D項。6.某學者說:“儒教中包含的這種共同體意識在韓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正是這種剛健有為的性格、自強不息的精神,韓國才能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處變不驚,從容應對,讓經濟穩步復興。”該學者認為儒家思想對韓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A.推動了韓國的經濟建設 B.塑造了韓國的民族文化C.形成了團結自強的精神 D.幫助韓國克服金融危機6.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分析材料:“儒教中包含的這種共同體意識在韓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正是這種剛健有為的性格、自強不息的精神,韓國才能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處變不驚,從容應對,讓經濟穩步復興。”這說明儒家思想對韓國的民族精神產生了重要影響,促使韓國形成了團結協作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故選C。第四步:核心素養對接高考一、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全面認識拿破侖戰爭的影響(1)拿破戰爭給歐洲人民帶來了災難。①拿破侖戰爭掠奪和奴役了各國人民,給歐洲各國人民帶來了空前的浩劫。②拿破侖采用以戰養戰的戰爭方針,加重了被占領國人民的負擔。③他從羅馬教皇和意大利諸國搶劫了許多古典文物和藝術珍品,都源源不斷地運回巴黎。(2)拿破侖戰爭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成果。拿破侖在與反法同盟的多次戰爭中取得勝利,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法國的革命,給歐洲封建勢力以沉重打擊,保衛法國革命成果達十七年之久。(3)拿破侖戰爭沖破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歐洲各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①拿破侖在擊潰第三次反法同盟、占據萊茵河左岸及許多小邦國后,在那里消滅了封建特權等級制度,宣布公民平等與自由。②拿破侖戰爭使萊茵區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萊茵區后來成為世界矚目的工業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拿破侖戰爭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推動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拿破侖在他征服的國家和地區中,實行法國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則和拿破侖的《民法典》,從而使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自由與平等的思想在歐洲各國人民中生根發芽,極大地沖擊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和等級制度。二、對接高考1.【2024·全國甲】1943—1944年,美國發行了幾部電影,贊揚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態度與行動。到40年代末,這些電影又成為批判對象,劇本撰寫人及主演被納入黑名單或遭遇審查。這一變化反映出( )A.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B.國際局勢的變動影響價值取向C.雅爾塔體系已崩潰 D.美國對蘇遏制集中于文化領域【答案】B【解析】二戰期間,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結成盟友,共同抗擊法西斯的侵略。這一時期,美國對蘇聯的態度是積極肯定的,因此在其發行的部分電影中,也不吝對蘇聯抗戰行動的贊揚。但是,隨著戰后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不斷膨脹以及向全球擴張的展開,其與蘇聯的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冷戰開始出現,國際局勢因而也發生顯著變化,美蘇由原來的盟友變成了對手。冷戰引發的國際局勢變遷影響了美國的價值取向,改變了它對于蘇聯的情感認知立場。美國對戰前發行的有關蘇聯抗戰態度與行動的影片的價值評判,開始由高度贊揚轉變為嚴厲指責。故B項正確。盡管冷戰局面在40年代后期已經形成,但兩極格局則是直到1955年華約成立后才開始出現,故排除A項。二戰確立的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直到1991年蘇聯 解體,兩極格局隨之瓦解,雅爾塔體系才不復存在,故排除C項。冷戰 是美蘇兩國以及兩大陣營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發生的除戰爭方式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故D項錯誤。2.【2024·海南】表2內容深刻反映出( )表2 18—20世紀引發戰爭的部分焦點問題A.生產方式變革決定國際體系更迭 B.民族民主意識覺醒影響國際秩序C.領土問題始終是國際爭端的熱點 D.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變為兩極對峙【答案】A(3分);B(1分);C(1分);D(0分)【解析】據材料表格中的時間可知,戰爭背景涉及了工業革命、帝國主義、兩次世界大戰等時期,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終導致戰爭,這說明生產方式變革對國際體系的形成和演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故選A項;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主義和民主意識的崛起對國際關系的穩定和秩序產生了深遠影響,故選B項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確;表格中每個時段的焦點問題都有領土,說明領土問題一直是國際關系緊張和國際爭端頻發的關鍵點,故選C項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確;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變為兩極對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與材料表格中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3.【2024·河北】圖5為古代兩河流域化解沖突主要模式示意圖。據圖可知,古代兩河流域( )A.居民法律意識濃厚 B.君權神授觀念強烈C.君主專制特征顯著 D.糾紛解決機制多元【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古代兩河流域化解沖突的主要模式”,以及“司法審判”“調解仲裁”“神明裁判”等解決爭端模式的不同特點可知,司法審判、調解仲裁和神明裁判都是古代兩河流域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模 式,這反映了糾紛解決機制是多元的,故D項正確。題干信息主要表 明古代兩河流域化解沖突的方式多樣,沒有體現出居民的法律意識問 題,故排除A 項;神明裁判只是借助神明的威力解決糾紛,與君權神 授無關,故排除B 項;題干信息未涉及君主專制,故排除C項。4.【2024·廣西】維也納會議后,歐洲列強之間有四十年未開啟戰端。基辛格評論道:“各國不僅在有形勢力上,在道德上亦處于均衡狀態,權力與正義取得相當的協調。權力均衡降低訴諸武力的機會。”該觀點認為( )A.歐洲均勢維護國際關系穩定 B.歐洲協調降低戰爭爆發概率C.歐洲列強建立集體安全體制 D.歐洲協調符合大國一致原則【答案】A【解析】由“歐洲列強之間有四十年未開啟戰端”“不僅在有形勢力上,在道德上亦處于均衡狀態”“權力均衡降低訴諸武力的機會”可得,基辛格認為維也納會議形成了某種程度的歐洲大國均勢,而這有利于維護國際關系的穩定,故選A項;題干強調的是“權力均衡降低訴諸武力的機會”,而不是歐洲協調降低訴諸武力的機會,所以B項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歐洲列強建立集體安全體制是在一戰之后,而不是在維也納會議后,所以C項不符合題干時間,排除C項;題干強調歐洲各國通過維也納會議的談判,形成了歐洲均勢,從而維護了國際關系的穩定,但并未提出大國一致原則,大國一致原則是聯合國建立時才提出的,所以D項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5.【2024·新課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32年中國重要新聞標題摘編如下:錦州撤防遼西盡陷;蔣汪昨晚在杭晤談;溥儀竟作傀儡;日本大批軍艦昨日到滬;蔣汪均決長住首都;日本毀我經濟中心,上海閘北慘化灰燼;日軍自昨晨猛烈總攻,我軍沉勇堅守擊退之;十九路軍奉令開閩;蔣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總司令;全國紅軍繼續大獲全勝;國民黨軍閥大調白軍布置進攻蘇區;日軍果進犯熱河;湘鄂贛紅軍二次大勝利;國民黨進攻蘇區;傀儡組織近狀;全線出擊,紅軍捷報頻傳。——摘編自陳益民、江沛主編《老新聞1931—1939》結合所學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擇取材料中的有關時事,擬定一個主題,寫一篇短評。(要求:主題正確,運用材料,史實準確,評論合理。)【答案】(12分)參考答案一1932年的中國:中國局部抗戰的興起和革命形勢的發展1932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中國局部抗戰的興起和革命形勢的發展,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首先,局部抗戰的興起是這一年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使得錦州撤防,遼西盡陷,上海閘北慘化灰燼。然而,中國軍隊和人民并沒有屈服于侵略者的淫威。他們奮起抗爭,如日軍自昨晨猛烈總攻,我軍沉勇堅守擊退之;十九路軍奉令開閩,全線出擊,紅軍捷報頻傳。這些英勇的斗爭,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興起。其次,革命形勢的發展也是1932年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一年,國民黨內部分崩離析,軍閥混戰,國民黨軍閥大調白軍布置進攻蘇區。然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勢力卻在全國各地取得了重大勝利。如全國紅軍繼續大獲勝,湘鄂贛紅軍二次大勝利。這些勝利,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統治,也為后來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總之,1932年中國局部抗戰的興起和革命形勢的發展,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一年,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和革命斗爭中表現出的英勇和智慧,將永遠鐫刻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參考答案二1932年的中國:民族危機與抗日烽火在1932年的中國,時事多舛,民族危機深重。這一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國領土上肆意橫行,從錦州撤防到遼西陷落,再到上海閘北化為灰燼,無不顯示出侵略者的兇殘和野心。同時,傀儡政權的出現更是加劇了中華民族的屈辱和痛苦。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更加堅定。面對外敵入侵,無論是國民黨軍隊還是紅軍戰士,都展現出了頑強的抵抗精神。他們在武器裝備劣勢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沉勇堅守、擊退日軍的猛烈進攻。更令人敬佩的是,全國紅軍在蘇區戰場上全線出擊,捷報頻傳,這充分證明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與此同時,國內政治形勢也異常復雜。蔣介石一方面對紅軍進行“剿滅”行動,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應對來自日本方面的壓力。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使得中國的抗日戰爭更加艱難。但無論如何,中國人民始終沒有放棄抵抗到底的信念。綜上所述,1932年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在面對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人民展現出了英勇無畏、團結一心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奮斗不息。參考答案三1932年的中國:民族抗爭與內戰交織1932年,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充滿挑戰和動蕩的時期。這一年,中國不僅面臨著外敵的侵略,還深陷內戰的泥潭。從上述新聞標題摘編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主要的矛盾:一是中日之間的民族抗爭,二是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內戰。首先,日本的侵略行動對中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錦州撤防遼西盡陷”和“日軍果進犯熱河”等標題揭示了日本軍隊對中國東北和熱河地區的侵略,這不僅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也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毀我經濟中心,上海閘北慘化灰燼”更是凸顯了日本侵略給中國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損失。其次,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內戰也在這一年達到了高潮。“蔣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總司令”和“國民黨軍閥大調白軍布置進攻蘇區”等標題,反映了國民黨對共產黨的軍事行動。然而,“全國紅軍繼續大獲全勝”和“湘鄂贛紅軍二次大勝利”等標題,則顯示了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在抗擊國民黨軍隊中取得的一系列勝利。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矛盾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然而,正如“全線出擊,紅軍捷報頻傳”這一標題所顯示的,中國人民并沒有屈服于侵略者和內戰的壓力,而是展現出了堅強的抗爭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綜上所述,1932年的中國,是一個民族抗爭與內戰交織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歷史,不僅反映了國家和民族的苦難,也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堅韌和勇氣。這段歷史對我們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有效應對內外挑戰,實現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復興。【解析】首先,據材料中 “1932年中國重要新聞標題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擬定主題 “1932年的中國:中國局部抗戰的興起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或者 “1932年的中國:民族危機與抗日烽火 ”;或者 “1932年的中國:民族抗爭與內戰交織 ”。其次,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注意圍繞局部抗日戰爭與國共十年對峙相關概況進行分析和說明。最后,末尾要附上總結性的語言(小結),以升華所擬定的主題,如1932年中國局部抗戰的興起和革命形勢的發展,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和革命斗爭中表現出的英勇和智慧,將永遠鐫刻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或者1932年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在面對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人民展現出了英勇無畏、團結一心的民族精神;或者1932年的中國,是一個民族抗爭與內戰交織的時期,不僅反映了國家和民族的苦難,也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堅韌和勇氣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