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中考科學三輪沖刺每日一練(第24天)一.選擇題(共10小題)1.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備受科學家關注,與此問題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A.據推測,原始海洋中的有機物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才逐漸形成原始生命B.研究鄭氏始孔子鳥化石后,科學家推斷鳥類可能進化成爬行類C.達爾文認為,長頸鹿的長頸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D.冬天的雷鳥羽毛變換成雪白色,屬保護色,有利于其躲避敵害和捕食獵物2.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實驗中,只能證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是( )A. B. C. D.3.用玻璃板作為平面鏡,使蠟燭的像成在裝滿水的燒杯中,就能觀察到“蠟燭在水中燃燒”(如圖甲)。若蠟燭的像位置如圖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燒杯中,僅移動玻璃板,則移動的方向應是( )A.① B.② C.③ D.④4.“宏觀﹣微觀﹣符號”之間建立聯系,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物質及變化的本質。某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則( )A.生成物中有單質和化合物B.該化學反應類型為化合反應C.生成物中C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D.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和數目都沒有發生改變5.機器人探雷器通常由探頭、信號處理器和報警裝置組成。當磁性探頭靠近埋有地雷的地面時,能激發地雷內部的金屬導體產生渦電流,此過程反應的工作原理是( )A. B.C. D.6.小敏閱讀教材得知:將銅片和鋅片同時插入稀H2SO4,可以組成一個電池(圖甲)。那么該電池的正負極與什么有關呢?對此,小敏做了三組實驗,并借助靈敏電流表進行判斷(圖乙)。發現該電池的正負極與金屬活動性強弱有關,且存在一定規律。據此判斷,下列金屬片組合可以使電流表指針向左偏轉(圖丙)的是( )A.a鋁片、b鎂片B.a鐵片、b鋅片C.a鐵片、b銅片D.a銅片、b銀片7.如圖所示為商場門口的廣告投影燈及其內部結構,它主要由光源、廣告片和焦距為f的凸透鏡組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廣告燈的成像原理與投影儀相同B.地面上的廣告圖標是正立放大的虛像C.為了能從不同角度看見廣告圖標,應選擇光滑的地面D.廣告片到鏡頭的距離應大于2f8.如圖所示,將足量銅片浸入盛有硝酸銀溶液的試管中,待充分反應后取出銅片,再將潔凈的鐵片浸入該試管的溶液中,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A.鐵片上析出的固體中一定有Ag和CuB.實驗結束時溶液中一定含有Fe2+C.反應結束后試管中的溶液質量一定減少D.實驗能證明銅、鐵、銀的金屬活動性強弱9.小高將制作好的水火箭豎直立于地面如圖甲所示,用打氣筒向瓶內打氣,瓶內壓強足夠大時,瓶內的水向下噴出,水火箭豎直向上飛起。如圖乙是水火箭發射后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不考慮空氣阻力,t1時刻水火箭中的水恰好噴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t2與t3時刻機械能的大小相等B.圖乙中水火箭達到最高點的時刻是t1C.水火箭發射后受到平衡力的時刻是t2D.水火箭向下噴水的過程中,水火箭對水向下的作用力小于水對它向上的作用力10.學習科學時我們經常會用圖像來表示科學知識。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甲圖表示食物中的淀粉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過程B.乙圖表示人體呼吸時肺內氣壓的變化過程,ab段表示呼氣過程C.若丙圖表示某生態系統中一條食物鏈上各種生物的相對數量關系,一般情況下在這條食物鏈中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是丙→丁→乙→甲D.丁圖中a點和c點分別表示植物開始光合作用和停止光合作用的時間點二.填空題(共8小題)11.黃旭華院士是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他帶領團隊攻克了核潛艇反應堆小型化、隱蔽性等關鍵技術。某核潛艇采用鈾﹣235核反應堆提供動力,潛艇水下排水量為8000噸,最大下潛深度為300米。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鈾﹣235的原子核中有92個質子和143個中子,則其核外電子數為 。(2)核潛艇獲得核能的途徑是 。(3)核潛艇在水下航行時受到的浮力 牛。12.現有稀硫酸、硫酸銅、硝酸鉀和硫酸鈉四種溶液。某同學參照生物的二歧分類檢索表,制作了如圖所示的檢索表進行鑒別,請幫他將圖中“?”的有關內容補充完整。(1)2a: 。(2)3a: 。13.我國生產的混合動力汽車是由一臺內燃機和一臺電機組成(如圖所示),這臺電機既可以當電動機,又可以充當發電機。(1)內燃機啟動向車輪輸送能量的同時也會給蓄電池充電,此過程是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和 。(2)電機充當發電機時,它的發電原理是 。A.磁場對電流的作用B.電流周圍存在磁場C.電磁感應現象(3)某種混合動力汽車電機(充當電動機)的額定功率為20kW,汽車所用的蓄電池的最大容量為30kW h,蓄電池充滿電后的電能全部供給電機,能使電機正常工作 小時。14.如圖為用來證明“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能發生反應”的實驗裝置。(1)實驗開始前需檢查裝置氣密性,具體操作是:關閉止水夾,向分液漏斗加入適量水,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若觀察到 ,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2)實驗過程中關閉止水夾,將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燒瓶中,一段時間后再打開止水夾,燒杯內液體進入左側燒瓶,根據產生的現象即可判斷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發生了反應。則燒杯中的溶液可以是 。A.氫氧化鈣溶液B.氯化鋇溶液C.氯化鈉溶液D.酚酞溶液15.向一瓶久置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并振蕩,反應過程如圖所示。請回答:(1)該氫氧化鈉溶液變質程度為 (選填“部分變質”或“全部變質”)。(2)請寫出氫氧化鈉變質的原理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3)D點溶液蒸發結晶得到的物質是 (用化學式表示)。16.在即將進行的體育中考中,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取得滿意的成績。請結合你訓練時的實際情景,回答下列問題:(1)長跑同學在測試前深吸一口氣以緩解緊張的情緒。外界氣體被吸入,此時膈肌 ,(選填“收縮”或“舒張”)。進入肺泡的氧氣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后,所獲得的氧氣最先到達心臟的哪個腔室 。(2)投擲實心球的動作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肌肉收縮牽引骨繞 運動。17.2024年4月9日(農歷三月初一),今年唯一一次日全食上演:昏天地暗,太陽被吞食成發光“指環”。(1)圖甲中 地可表示本次日全食的最佳觀測點:北緯43°,西經94°。(2)這天月球運行到圖乙中的 位置(填字母)。18.汽車里有很多安全裝置。(1)大部分汽車都會在說明書上標注“12周歲以下或身高一米四以下的兒童不宜坐在前排”。12周歲以上的中學生剛進入人生長周期中的 期;汽車上的安全帶是按成人標準來設計的,身高一米四以下孩子的脖子在發生事故時很容易被安全帶勒住,影響正常的呼吸運動和 循環。(2)汽車上的安全氣囊在發生嚴重碰撞時會自動打開,從而減輕乘員由于碰撞受到的傷害,過程如圖所示。從功能上看,圖中相當于反射弧中神經中樞的部分是 (選填序號)。三.計算題(共2小題)19.實驗室用金屬鎂與100g鹽酸反應探究酸的性質。小濱取反應后的溶液,逐漸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8%的NaOH溶液,產生沉淀質量與滴加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已知當NaOH溶液滴加至150g時不再有沉淀產生。求:(1)5.8g沉淀的成分為 。(2)a點時,與NaOH反應的物質化學式 。(3)若在b點溶液中加AgNO3溶液,出現白色沉淀 (填“能”“不能”)證明HCl有剩余;(4)計算100g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20.如圖甲是一個家用的抽水馬桶,每次按壓沖水旋鈕出水后,水箱會自動流進一定量的水,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以自動停止進水。項目化小組通過查閱資料學習了它的工作原理后,計劃制作一個模型,具體設計如圖乙:當水箱中的水位較低時,進水口進水,浮球隨水箱水面上浮,達到設定水位后,金屬桿AOB(O為支點)帶動針閥下降堵住進水口,從而穩定水箱水位。O點還可以調節松緊,以方便固定金屬桿OB在不同角度。(1)產品設計:已知針閥對進水閥門的壓力達到6牛時,進水閥被關嚴而停止進水。小組同學計劃用一個重2牛、體積為500厘米3的浮球來裝配模型,當OA=10厘米時,請計算出OB的最短長度。(摩擦力和金屬桿的質量、針閥的質量均忽略不計,下同)(2)產品測試:項目小組在實際測試過程中發現,每次水箱進水后,此時浮球未浸沒,但水箱中的水量比較少(這樣影響沖水的實際效果),這時需要對浮球和金屬桿AOB做出改進的方案是 。(寫出2點)2025中考科學三輪沖刺每日一練(第24天)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0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C A C A A A C一.選擇題(共10小題)1.【分析】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生物是不斷進化的,可結合生命的起源﹣﹣化學進化論進行分析。自然選擇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解答】解:A、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如圖所示.可見原始海洋中的有機物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才逐漸形成原始生命,A正確;B、孔子鳥的身體結構既和爬行動物有相似之處,又和鳥類有相同之處,根據以上特征,科學家認為鳥類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動物。B錯誤;C、如圖所示:古代的長頸鹿,有的頸長些,有的頸短些,頸的長短是可以遺傳的,頸長的能夠吃到高處的樹葉,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頸短的個體,吃不到高處的樹葉,當環境改變食物缺少時,就會因吃不到足夠的樹葉而導致營養不良,體質虛弱,本身活下來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會更小,經過許多代以后,頸短的長頸鹿就被淘汰了,這樣,長頸鹿一代代的進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長頸鹿。因此長頸鹿的長頸和高前肢的形成就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C正確;D、生活在寒帶的雷鳥,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體表的羽毛是純白色的,這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也是防止被敵害發現。D正確。故選:B。2.【分析】可以根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包括無色無味,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化學性質包括不可燃不助燃,能與水和石灰水反應,進行分析。【解答】解:A、二氧化碳使右面的蠟燭由下到上依次熄滅,證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且不助燃不可燃的化學性質,故A錯誤,B、瓶子變癟,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驗證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故B錯誤,C、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變紅,驗證了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故C錯誤,D、二氧化碳傾倒后右端下沉,只能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故D正確。故選:D。3.【分析】平面鏡成像中,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解答】解:平面鏡成像中,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要使像移到燒杯中,需要增大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故③符合題意。故選:C。4.【分析】根據微觀反應示意圖,確定該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化學式以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從而進行解答。【解答】解:據圖可以看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CH2O+O2CO2+H2O;A、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均為化合物,故A說法錯誤;B、該反應的生成物有兩種,因此不屬于化合反應,故B說法錯誤;C、生成物二氧化碳中,氧元素顯﹣2價,則其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故C說法正確;D、由分子結構模型可知,反應前后分子種類發生改變,故D說法錯誤。故選:C。5.【分析】當磁性探頭靠近埋有地雷的地面時,能激發地雷內部的金屬導體產生渦電流,這屬于運動產生的電流,屬于電磁感應現象,找出電磁感應現象即可。【解答】解:當磁性探頭靠近埋有地雷的地面時,能激發地雷內部的金屬導體產生渦電流,這是電磁感應現象;A、如圖屬于電磁感應,和探雷器的原理相同。故A正確。B、如圖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而運動。故B錯誤。C、如圖是奧斯特實驗,表明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這是電流的磁效應。故C錯誤。D、如圖屬于電流的磁效應。故D錯誤。故選:A。6.【分析】根據圖乙可以判斷電流表指針偏向于活潑金屬一側分析。【解答】解:由圖乙可知,當兩種金屬片至少有一種可以與稀硫酸反應時,電流表指針偏向于活潑金屬一側;所以圖丙中電流表指針向左偏轉,說明金屬活動性:a大于b,且可以與稀硫酸反應,A、金屬活動性:a鋁片小于b鎂片,故錯誤;B、金屬活動性:a鐵片小于b鋅片,故錯誤;C、金屬活動性:a鐵片大于b銅片,并且鐵可以與稀硫酸反應,故正確;D、a銅片、b銀片都不與稀硫酸反應,故錯誤;故選:C。7.【分析】當2f>u>f時,凸透鏡成放大、倒立實像,此時像在二倍焦距之外,此原理與投影儀成像原理相同;物體的表面有兩種,一種是平的而且是光滑的,這種表面會發生鏡面反射,平行光線經鏡面反射后,反射光線還是平行的。另一種是粗糙的,這種表面發生漫反射,平行光線經過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光線射向各個方向。【解答】解:A.廣告投影燈是利用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的原理制成的,其成像原理與投影儀相同,故A正確;B.廣告投影燈是利用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的原理制成的,故B錯誤;C、各個方向都能看到地上的廣告圖標,這是因為發生了漫反射,故應選擇粗糙的地面,故C錯誤;D、廣告投影燈是利用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的原理制成的,所以鏡頭到廣告片的距離(物距)應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鏡頭到地面的距離(像距)應大于二倍焦距,故D錯誤。故選:A。8.【分析】根據銅與硝酸銀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硝酸銅和銀,待充分反應后,此時試管里為硝酸銅溶液,再將潔凈的鐵片浸入該試管的溶液中,鐵與硝酸銅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銅,由此分析回答問題。【解答】解:A、銅與硝酸銀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硝酸銅和銀,待充分反應后,銅片上覆蓋著一層銀白色的固體,此時試管里為硝酸銅溶液,再將潔凈的鐵片浸入該試管的溶液中,鐵與硝酸銅發生置換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銅,鐵片上覆蓋著一層紅色物質,所以鐵片上析出的固體中一定有Cu,故A不正確,符合題意;B、銅與硝酸銀發生反應生成硝酸銅和銀,待充分反應后,此時試管里為硝酸銅溶液,再將潔凈的鐵片浸入該試管的溶液中,鐵與硝酸銅發生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銅,實驗結束時溶液中一定含有Fe2+,故B正確,符合題意;C、Cu+2AgNO3═Cu(NO3)2+2Ag Fe+Cu(NO3)2═Fe(NO3)2+Cu64 216 56 64每64份質量的銅置換出216份質量的銀,每56份質量的鐵置換出64份質量的銅,所以反應后試管中的溶液質量一定減小,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銅可以置換出硝酸銀中的銀,說明銅比銀活潑,鐵可以置換出硝酸銅中的銅,說明鐵比銅活潑,所以該實驗能證明銅、鐵、銀的金屬活動性強弱,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9.【分析】(1)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動能;物體由于受到重力并處在一定高度時所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動能的大小與質量和速度有關,重力勢能大小與質量和高度有關,彈性勢能與彈性形變大小有關;(2)在上升過程中,速度減小到零的時候,水火箭到達最高點;(3)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運動狀態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答】解:A、下降過程中,不考慮空氣阻力,所以機械能守恒,故A正確;B、上升過程中,水火箭的高度變大,速度減小,水火箭的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在上升過程中,速度減小到零的時候,水火箭到達最高點,水火箭到達最高點的時刻不是t1,故B錯誤;C、在上升過程中,水火箭的速度大小發生變化,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故C錯誤;D、發射時,瓶內高壓氣體對水做功,水向下噴出,水火箭給水一個向下的力,由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噴出的水對水火箭有向上的推力,這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兩個力大小相等,故D錯誤。故選:A。10.【分析】(1)從口腔開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將淀粉轉化成麥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質,小腸中有腸液、胰液、膽汁,最終蛋白質被分解成氨基酸,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只有在小腸內多種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消化,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2)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最重要聯系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聯成一個整體,所以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主渠道。(3)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呼吸作用是指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生命活動需要的過程。(4)呼氣時肺內氣壓大于外界氣壓,吸氣時肺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解答】解:A、脂肪只有在小腸內多種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消化。因此甲圖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過程,A錯誤。B、乙圖是人體呼吸時肺內氣壓的變化過程,ab段前半段低于大氣壓是吸氣;后半段高于大氣壓表示呼氣,B錯誤。C、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營養級越高,數量越少;營養級越低,數量越多,所以在這條食物鏈中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是丙→丁→乙→甲,C正確。D、丁圖中a點和c點分別表示植物開始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的時間點,D錯誤。故選:C。二.填空題(共5小題)11.【分析】(1)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和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量相等,電性相反,整個原子是電中性的,對外不顯電性。(2)核反應堆是利用可控的鏈式反應釋放的核能。(3)根據物體的懸浮條件計算浮力的大小。【解答】解:(1)鈾﹣235的原子核中有92個質子和143個中子,則其核外電子數為92。(2)核潛艇獲得核能的途徑是核裂變。(3)核潛艇在水下航行時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在水下排開水的重力,即:。故答案為:(1)92;(2)核裂變;(3)8×107。12.【分析】鑒別物質時,首先對需要鑒別的物質的性質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據性質的不同,選擇適當的試劑,出現不同的現象的才能鑒別。【解答】解:(1)稀硫酸、硫酸銅、硝酸鉀和硫酸鈉四種溶液中,顯藍色的是硫酸銅溶液,其它三種溶液均顯無色,由2b可知,滴加的是紫色石蕊試液,稀硫酸顯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則2a是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滴加紫色石蕊試液不變色的是硝酸鉀和硫酸鈉溶液。(2)滴加紫色石蕊試液不變色的是硝酸鉀和硫酸鈉溶液,硫酸鈉能與硝酸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鈉,硝酸鉀溶液和硝酸鋇溶液不反應,則3a對應的是硫酸鈉溶液。故答案為:(1)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2)硫酸鈉溶液。13.【分析】(1)內燃機工作時,給蓄電池充電,是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和電能;(2)發電機的原理是電磁感應;(3)根據電能的公式變形即可求出時間。【解答】解:(1)內燃機啟動向車輪輸送能量的同時也會給蓄電池充電,此過程是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和電能;(2)發電機的原理是:電磁感應,故C正確;(3)由公式W=Pt可知,t1.5h。故答案為:電能;C;1.5。14.【分析】(1)根據檢查裝置氣密性利用裝置內外的壓強差檢驗進行分析;(2)根據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以及碳酸鈉的性質進行分析。【解答】解:(1)實驗開始前需檢查裝置氣密性,具體操作是:關閉止水夾,向分液漏斗加入適量水,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若觀察到一段時間后分液漏斗內液面保持穩定,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2)實驗過程中關閉止水夾,將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燒瓶中,一段時間后再打開止水夾,燒杯內液體進入左側燒瓶,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所以根據產生的現象即可判斷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發生了反應,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氧化碳直接和氫氧化鈣也可以反應生成碳酸鈣,所以燒杯中的溶液可以是B。故答案為:(1)一段時間后分液漏斗內液面保持穩定;(2)B。15.【分析】根據每40份質量的氫氧化鈉和36.5份質量的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質量增加36.5份質量;每106份質量的碳酸鈉和73份質量的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44份質量的質量二氧化碳,溶液質量增加29份質量進行分析。【解答】解:每40份質量的氫氧化鈉和36.5份質量的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質量增加36.5份質量;每106份質量的碳酸鈉和73份質量的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44份質量的質量二氧化碳,溶液質量增加29份質量。(1)溶液質量增加的過程中,曲線出現轉折,所以該氫氧化鈉溶液變質程度為全部變質;(2)氫氧化鈉變質的反應是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3)D點溶液蒸發結晶得到的物質是NaCl。故答案為:(1)全部變質;(2)2NaOH+CO2=Na2CO3+H2O;(3)NaCl。三.解答題(共5小題)16.【分析】人體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由骨骼肌收縮,牽引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而完成的。【解答】解:(1)吸氣時肋間肌收縮,肋骨向上向外運動,使胸廓的前后徑和左右徑都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增大,這樣胸廓的容積就增大,肺也隨之擴張,外界空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的過程。進入肺泡的氧氣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后進入血液,然后經肺靜脈最先到達心臟的左心房。(3)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投擲實心球的動作時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肌肉收縮牽引骨繞關節運動。故答案為:(1)收縮;左心房。(2)關節。17.【分析】(1)在經緯網圖上,經線的度數叫做經度,經線指示南北方向;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緯線的度數叫緯度,緯線指示東西方向;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2)日全食 是一種天文現象,發生在月球、地球和太陽三者之間位置排列恰到好處時,月球完全遮擋住太陽,使得地球上的某些地區暫時陷入黑暗。這種現象只有在月球的本影區域內才能觀察到,因此只有在這些區域內的人們才能看到完整的日全食。 【解答】解:讀圖可知,(1)圖甲中本次日全食的最佳觀測點是北緯43°,西經94°,該點位于圖中的A點。(2)2024年4月9日(農歷三月初一)發生日全食這天,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三者位于同一條直線上;因此這天月球運行到圖乙中的A位置。故答案為:(1)A;(2)A。18.【分析】1.呼吸過程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氣體在血液中運輸、組織細胞里的氣體交換。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部分。【解答】解:(1)根據各階段的特點可將人生全過程劃分為八個年齡階段,分別為:胎兒期、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春期、成人期。12周歲以上的中學生剛進入人生長周期中的青春期,孩子的身體逐漸發育,性發育開始明顯。呼吸過程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氣體在血液中運輸、組織細胞里的氣體交換。汽車上的安全帶是按成人標準來設計的,身高一米四以下孩子的脖子在發生事故時很容易被安全帶勒住,影響正常的呼吸運動和血液循環。(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部分。汽車上的安全氣囊在發生嚴重碰撞時會自動打開,從而減輕乘員由于碰撞受到的傷害,從功能上看,圖中③相當于反射弧中神經中樞的部分能對外界的刺激作出相應反應。故答案為:(1)青春;血液;(2)③。19.【分析】(1)鎂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氯化鎂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和氯化鈉;(2)根據a點時沒有沉淀生成分析;(3)根據b點時氫氧化鈉與部分氯化鎂反應分析;(4)根據氫氧化鈉的質量計算氯化氫的質量,進一步計算100g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解答】解:(1)鎂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氯化鎂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和氯化鈉,可見5.8g沉淀的成分為氫氧化鎂;(2)a點時沒有沉淀生成,說明a點時,與NaOH反應的物質是鹽酸;(3)b點時氫氧化鈉與部分氯化鎂反應,溶液中溶質為氯化鈉和氯化鎂,加AgNO3溶液,氯化鈉和氯化鎂都能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出現白色沉淀不能證明HCl有剩余;(4)根據反應可得關系式NaOH~Cl~HCl,設氯化氫的質量為x。NaOH~Cl~HCl40 36.5150g×8% xx=10.95g100g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00%=10.95%。答:100g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10.95%。故答案為:(1)氫氧化鎂;(2)HCl;(3)不能;(4)10.95%。20.【分析】(1)先求出浮球受到的浮力以及浮球的重力,得出B端受到的向上的力,根據杠桿平衡原理,計算杠桿的長度;(2)根據提高水位的方法分析。【解答】解:(1)浮球浸沒時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500×10﹣6m3=5N,浮球的重力G=2N,則B端受到向上的壓力FB=5N﹣2N=3N,根據杠桿平衡原理:FA×OA=FB×OB,即6N×10cm=3N×OB,解得OB=20cm;(2)在實際測試過程中發現,每次水箱進水后,此時浮球未浸沒,可以減小浮球的體積使得全部浸沒而提高水位;也可以按照圖中將OB逆時針轉動一定的角度,使得水位提高。答:(1)OB的最短長度為20cm;(2)可以減小浮球的體積使得全部浸沒而提高水位;也可以額按照圖中將OB逆時針轉動一定的角度,使得水位提高。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