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3講 戰爭與文化交鋒通過了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 戰爭在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匯、傳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發展。線索(一):戰爭帶來巨大的災難戰爭是最激烈、最直接的人類交往方式。從亞歷山大遠征到蒙古西征,從拿破侖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無論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的戰爭,它都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使交戰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一系列人類文明的毀損和斷裂,甚至某些民族文化的湮滅。人類應遠離戰爭,珍愛和平!線索(二):戰爭對文化的影響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希臘文化與西亞、北非等地的文化互相影響的產物。蒙古西征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交流,改變了一些地區的文化面貌。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拿破侖戰爭后,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普遍的政治訴求。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戰沉重打擊了殖民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在戰后土崩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新興民族國家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一、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1.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1)亞歷山大遠征概況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歷經10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影響 給被征服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這些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斷統治 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結果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2)“希臘化時代”①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②希臘文化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③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碰撞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諸多領域的發展。文學 學者們系統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等數學 歐幾里得編寫《幾何原本》物理學 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天文學 埃拉托斯提尼對地球周長作出了精確的計算醫學 醫生通過解剖尸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④西亞、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臘化世界保持長期影響。2.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1)蒙古西征第一次 滅掉花剌子模國,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 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巴爾干半島第三次 13世紀中葉,以西亞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2)東西方交流①蒙古西征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分別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馬可·波羅行紀》對歐洲航海、探險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畏兀兒人列班·掃馬到歐洲訪問。②蒙古西征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進入中國中原地區的“色目人”大部分融入漢族和蒙古族。二、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1.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多元(1)美國文化獨立戰爭前 背景 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和被販賣為奴的非洲黑人,與當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表現 ①北美居民在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 ②使用的英語發展為美式英語。 ③飲食文化、藝術生活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⑤“美利堅人”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局限 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獨立戰爭后 背景 ①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 ②1787年的聯邦憲法,使北美大陸出現了第一個以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為指導建立的聯邦制共和國表現 ①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②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局限 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2)拉丁美洲文化獨立戰爭前 背景 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區表現 ①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主要語言。 ②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 ③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僅在偏遠的內陸地區保留),西、葡文化成為拉美文化的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為重要文化符號之一獨立戰爭后 背景 土生白人是拉美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者。西屬拉美獨立后,大多建立了共和國表現 ①積極性:頒布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 ②局限性:種族壓迫與歧視,形成考迪羅獨裁權力2.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拿破侖戰爭的影響①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傳播啟蒙思想。②拿破侖壓迫被征服地區,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③歐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2)歐洲文化的重構的表現①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和農奴制。②波蘭:華沙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③德意志:普魯士進行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奧地利和普魯士發生要求國家獨立統一、制定憲法的革命。3.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含義: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2)特點: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3)表現中國 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印度 英語和英國的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埃及 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伊斯蘭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得以保留三、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1.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愿望和行動。 (2)第一次世界大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 (3)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表現 歐洲 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亞洲 (1)中國:五四運動爆發,傳播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領導著中國革命的進程。 (2)法屬印度支那:胡志明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 (3)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尼赫魯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非洲和拉美 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結果 (1)形成了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 (2)歐洲所代表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2.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背景 (1)戰爭期間,反法西斯聯盟在政治理論上進一步確立了民族自覺原則與廢除殖民主義的正義性,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 (2)戰爭結束后,殖民主義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廣泛傳播表現 (1)隨著日本戰敗,朝鮮獲得了獨立,中國收復了臺灣。 (2)英帝國解體;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結果 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印度 特征 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原因 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表現 (1)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宗教與政治分離。 (2)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 (3)種姓因素等仍然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新加坡和韓國 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出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埃及 (1)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影響,復興民族文化。 (2)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挖教材](1)閱讀選必3第11課第一目插圖《亞歷山大大帝和波魯斯》及文字說明。思考:從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答案:亞歷山大遠征的范圍比較廣;遠征必然激化與當地人之間的矛盾;亞歷山大善于使用政治手腕。[辨易混] “希臘化世界”與“希臘化時代”“希臘化世界”指的是空間區域,具體指歐亞非地區;“希臘化時代”指的是時間范圍,具體指的是從亞歷山大遠征開始到羅馬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的時間。這段時期內地中海東部原有文明區域的語言、文字、風俗、政治制度等逐漸受希臘文明的影響而形成新的特點。[挖教材](2)閱讀選必3第11課第一目圖片《托勒密埃及的統治者》及其文字說明。思考:史料體現的現象對當時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答案:促進希臘文化與北非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挖教材](3)閱讀選必3第11課第一目“學思之窗”。思考:這本是一場平常的民間糾紛,但這個希臘人為什么特別強調自己的希臘人身份和對方的埃及人身份?答案:在希臘化世界中,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這個人的用意在于強調自己是統治者,埃及人是被統治者。[拓思維] 蒙古帝國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條件(1)發達的交通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2)疆域遼闊將歐亞大陸連成一片,擴大了東西方文化交流。(3)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挖教材](4)閱讀選必3第12課第一目“歷史縱橫”。思考:美國的清教本質上反映了怎樣的政治文化?答案:本質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釋概念] 考迪羅考迪羅亦稱考迪羅主義、考迪羅制度,原意是首領、頭領。考迪羅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軍閥、大地主和教會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獨裁制度。拉美地區的大多數國家在19世紀20年代獨立后至20世紀前盛行考迪羅。考迪羅在經濟上依靠大地產大莊園主,在政治上依靠軍人專政來維持其政治統治。對外投靠外國勢力,對內殘酷鎮壓人民反抗。[挖教材](5)閱讀選必3第12課第二目“史料閱讀”。思考:1807年頒布的《普魯士改革敕令》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其頒布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主要內容:廢除農奴制。原因:拿破侖戰爭使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逐漸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普魯士在戰爭中喪失大量土地,國內要求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釋概念] 文化侵略文化侵略是與經濟、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種侵略方式,是強勢國家(或者民族)為了達到同化控制他國(或者民族)的目的,而采取的對他國(或者民族)文化的排斥和擠壓。[挖教材](6)閱讀選必3第12課第三目“歷史縱橫”。思考:19世紀后半期中國頻發反洋教運動說明了什么?答案: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引起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宗教文化的沖突。[釋概念] “印度人的印度”“印度人的印度”口號是一種民族主義的口號,這表明在獨立以前,印度的民族主義即是反殖民主義,其主要內容無疑是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的運動。[挖教材](7)閱讀選必3第13課第一目“史料閱讀”。思考:你從這則史料能看出什么歷史信息?答案:非洲的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與到協約國的作戰中來。但在客觀上,民族自決原則也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意識被激發出來。[挖教材](8)閱讀選必3第13課第二目“史料閱讀”。思考:這些文件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答案:承認了民族之間的平等、自決等原則,體現了和平主義理念,有助于推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及殖民體系的最終瓦解。[釋概念] 民族意識、民主意識、民族自決(1)民族意識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特征之一,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2)民主意識是人們對于民主的觀點和態度的總稱。(3)民族自決是指處于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自由決定自己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挖教材](9)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認為,依賴家庭的凝聚力、影響力來維持社會秩序,傳承節儉、刻苦、孝順、敬老、尊賢、求知等美德。這些因素造就了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經濟的快速發展。(摘自選必3第13課第三目“歷史縱橫”)思考:材料主要強調了什么思想因素對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影響?答案:儒家文化。主題一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材料 在亞歷山大之前,人類的文化交流只是局部的,有些地區甚至是相互隔絕的,但自他之后,這種局面就逐漸打破了。這一時期文化交流不只限于希臘—馬其頓人的直接統轄之地,而且包括受其影響的周邊地區。希臘的人可成神觀念與埃及、巴比倫的王權神化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國王崇拜。巴比倫的占星術、天文觀測資料與希臘文學、數學的結合,使這一時期的天文學成就達到了近代哥白尼才能達到的高度。東方的拱形建筑風格也被希臘化時期的建筑師們所吸收。希臘語成了希臘化世界的通用語言,不少的當地人用希臘語寫了本國本地區的歷史,大大豐富了希臘化時期的史學寶庫。——摘編自楊巨平《“希臘化文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匯合》[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概括這一時期文化交流的特點。金版參考:馬其頓(希臘)主導;范圍廣;程度深;成果巨大;雙向性。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征(1)多元性與開放性。亞歷山大帝國囊括了東方的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和猶太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的一部分,在政治上統一了地中海東部世界,由此奠定了希臘化文明多元化特征的基礎。(2)全面性與繁榮性。在希臘化時代,涌現出了繁盛的學術成就,主要成就表現在文學、史學、地理、幾何、醫學、天文等多個領域,為后世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3)溝通性與橋梁性。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安條克、帕加馬等地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過程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融匯東西方世界的不同文化。主題二 近現代戰爭與文化交鋒材料一 對德國來說,拿破侖并不像他的敵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專橫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誠然,他的行動表現出來是暴虐的,但是他的暴虐甚至不及公會的代表們可能表現出來并且實際上已經到處表現出來的一半,不及被他打倒的王公貴族們所慣于表現出來的一半。在法國已完成其任務的恐怖統治,拿破侖以戰爭的形式把它搬到了其他國家,這種“恐怖統治”德國是十分需要的。拿破侖摧毀了神圣羅馬帝國,并以并小邦為大邦的辦法減少了德國的小邦的數目。他把他的法典帶到被他征服的國家里,這個法典比歷來的法典都優越得多:它在原則上承認平等。——摘編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 19世紀晚期的思想家王韜曾預言:“中國不及百年,必且盡用泰西之法而駕乎其上。”這表現了當時中國人在西方世界沖擊面前欲奮發有為的積極心態以及要趕超西方文明的進取精神。1920年,梁啟超在論及西方沖擊對中國的影響過程時稱:“‘鴉片戰役’以后,漸怵于外患。洪楊之役,借外力平內難,益震于西人之‘船堅炮利’。于是上海有制造局之設,附以廣方言館,京師亦設同文館,又有派學生留美之舉,而目的專在養成通譯人才,其學生之志量,亦莫或逾此……甲午喪師,舉國震動,年少氣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維新變法’。”兩年之后,梁啟超又進一步將五十年來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器物”“制度”和“文化”。——摘編自李學智《沖擊—回應模式與中國中心觀——關于〈在中國發現歷史〉的若干問題》[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指出作者對拿破侖入侵德國之舉的態度和理由。金版參考:態度:肯定拿破侖戰爭。理由:拿破侖戰爭摧毀了德國的封建舊秩序,傳播了革命的思想,有利于德國的統一。(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西方文化的沖擊對近代中國的文化影響。金版參考:推動了中西文化交融和更新;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加速了中國文化的近代化。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政治文化出現的新因素(1)政治制度:沖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歐洲各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和革命。(2)政治觀念①對內: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觀念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②對外:民族民主意識空前覺醒,反對專制制度,爭取民族獨立,要求實現國家統一。(3)階級力量: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力量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日益強大,進一步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西方文化侵略的特點(1)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2)侵略渠道具有多樣性。由于文化涵蓋的面極廣,殖民國家可以通過制度、教育、宗教等多種方式進行。(3)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樣明顯,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對本土傳統文化的破壞更大。(4)具有廣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隨著其殖民活動進行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進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動全球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2024·江蘇卷)近代非洲文學以使用歐洲語言創作為主流。19世紀末,埃塞俄比亞政府鼓勵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語寫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歷史》成為阿姆哈拉語文學的標志性成果。到20世紀60年代,埃塞俄比亞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語為榮。據此可知,阿姆哈拉語的推廣( )A.傳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B.發揮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C.促進了非洲大陸的統一D.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試題情境 埃塞俄比亞主流語言的變化考查知識 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核心價值 通過對非洲文學創作及日常語言的變化的分析,理解被殖民者對歐洲文化入侵的反應,培養學生維護民族獨立,樹立文化自信的意識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19世紀末至20世紀60年代,埃塞俄比亞。現象信息:埃塞俄比亞政府鼓勵作家用阿姆哈拉語寫作,埃塞俄比亞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語為榮。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近代非洲遭受西方殖民統治,歐洲的殖民侵略伴隨文化侵略,非洲國家爭取民族獨立。解讀顯性信息:非洲文學原本以歐洲語言創作為主流,而埃塞俄比亞政府鼓勵使用本土語言阿姆哈拉語寫作,且有標志性成果出現,后來人們以使用該語言為榮。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使用歐洲語言進行文學創作反映了殖民文化的影響,阿姆哈拉語的推廣有助于增強埃塞俄比亞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發揮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故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埃塞俄比亞位于東非,排除A項;阿姆哈拉語是埃塞俄比亞的民族語言,只是在本國推廣,在整個非洲和世界影響有限,排除C、D兩項。命題點1:亞歷山大東征與希臘化時代(2023·廣東卷)如圖所示歷史事件( )A.傳播了阿拉伯數字B.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C.開啟了希臘化時代D.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路線從東南歐的希臘一帶出發,到達西亞的波斯和北非的埃及,臨近印度,這符合亞歷山大的入侵路線,亞歷山大遠征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故選C項。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排除A項;隨著羅馬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大,羅馬法的適用范圍也不斷擴大,排除B項;阿拉伯帝國發動的戰爭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排除D項。命題點2: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2021·北京卷改編)1829-1841年間,俄國詩人萊蒙托夫創作了一系列關于1812年俄法戰爭和拿破侖的詩。詩中既贊頌俄國士兵“以身相許為祖國報效”,又將拿破侖描繪成傳播自由的“蓋世英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萊蒙托夫的詩蘊含著俄國民族主義情感②俄法戰爭成為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導火線③萊蒙托夫認同拿破侖傳播的大革命精神④萊蒙托夫的作品真實反映工業革命成果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答案:A解析:由材料“詩中既贊頌俄國士兵‘以身相許為祖國報效’”可知,①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是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導火線,②錯誤;由材料“(萊蒙托夫)又將拿破侖描繪成傳播自由的‘蓋世英雄’”可知,③正確;文學作品不能真實反映工業革命成果,④錯誤。故選A項。命題點3: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2022·北京卷)《海國圖志》問世不久即傳入日本,當時著名學者佐久間象山感嘆自己與魏源“所見亦有暗合者”“真可謂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學者感慨道:“使海內盡得觀之,庶乎其為我邊防之一助矣!”這表明此時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 )A.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B.主張中日結盟以反對西方的侵略C.產生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D.掀起了“師夷長技”的社會運動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海國圖志》介紹了外國歷史、地理、社會現狀及軍事、科技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得到了日本學者的贊賞,說明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故選A項。“所見亦有暗合者”“使海內……一助矣”強調《海國圖志》對日本學者的影響,未體現中日結盟,排除B項;《海國圖志》并不反對封建專制,排除C項;《海國圖志》在中國遭到冷遇,未掀起“師夷長技”的社會運動,排除D項。命題點4:二戰中的進步意識(2022·天津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官方稱,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保衛民主的戰爭。據此,有些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于1943年底召開了“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要求將煤炭、鋼鐵和銀行收歸國有,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動可以用來說明( )A.英國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B.世界大戰導致的政治革命C.政府宣傳引發的社會對立D.正義戰爭喚醒的進步意識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保衛民主的戰爭”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戰爭;根據材料“有些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于1943年底召開了‘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要求……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等”可知,士兵們具有進步的意識,故D項正確。材料與“階級矛盾”無關,A項錯誤;材料與“政治革命”無關,B項錯誤;C項“社會對立”與材料不符,排除。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亞歷山大推動“歐亞聯姻”的目的 希臘文化對西亞、北非的影響 蒙古西征推動中外文化技術交流 蒙古西征引發民族大遷徙 18世紀的美國文化 拉美政治文化與社會現實相適應 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西班牙在美洲的文化措施的目的 晚清進步思潮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對英國培養印度本土知識精英的認識 西方文化的擴張未能抹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一戰對非洲的影響 二戰后法國對殖民地的態度 二戰后印度本土語言接受度不高 二戰后韓國重視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 二戰后非洲本土史學 西方文化侵略與文化滲透 近代戰爭與文化重構一、選擇題1.史料記載,亞歷山大曾親自帶頭同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女兒斯塔提拉結婚;許多馬其頓的將領也都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大約有80名軍官),同日參加婚禮的竟達一萬對之多,后人稱這一舉動為“歐亞聯姻”。亞歷山大這一做法旨在( )A.擴大希臘文化影響 B.維護帝國穩定C.拓展波斯帝國版圖 D.促進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亞歷山大征服波斯之后,迎娶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女兒,在亞歷山大示范下,許多馬其頓的將領迎娶波斯顯貴的女兒為妻,這種“歐亞聯姻”意在拉攏波斯顯貴,維護馬其頓帝國的穩定,B項正確。亞歷山大的做法更多的是政治意圖而非文化意圖,排除A項;亞歷山大是在征服波斯之后迎娶了大流士的女兒,排除C項;D項是客觀影響,排除。2.公元前3世紀,在奧克蘇斯河畔(今阿富汗境內)的阿里坎拉姆城中,人們經常在劇場中欣賞索福克勒斯(雅典作家)的悲劇;在埃及,對希臘酒神狄奧尼索斯崇拜盛行,人們在酒神節舉行節日游行。這反映了( )A.希臘化推廣對社會生活的影響B.古希臘人以殖民方式擴展其文明C.多神崇拜和自然崇拜較為盛行D.非洲地區農耕文明的發展程度低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公元前3世紀,在現在西亞地區人們欣賞雅典作家的悲劇作品,在北非希臘酒神崇拜盛行,體現了希臘化時代希臘文化對西亞和北非社會生活的影響,A項正確。希臘化世界推動希臘文明的拓展是通過戰爭形式,并非殖民方式,排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多神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盛行,排除C項;非洲地區古埃及農耕文明發展程度并不低,排除D項。3.蒙古西征的途中,大量使用了中原工匠制造的先進的工程器械和火器,這些技術通過蒙古人傳播到歐洲,影響了以后歐洲戰爭形態;同時,歐洲基督教的傳教士也帶著醫藥跟隨蒙古軍來到中國。由此可見,蒙古西征( )A.推動了中外文化技術交流B.引發了大規模民族遷徙C.增進了中歐之間友好關系D.客觀上促進了思想解放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蒙古西征期間,中國的軍事技術傳到西方,同時西方傳教士也帶著醫藥來到中國,這說明蒙古西征推動了中外文化技術交流,A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大規模民族遷徙,排除B項;蒙古西征不利于增進中歐友好關系,排除C項;材料與思想解放無關,排除D項。4.(2025·湖南岳陽一中月考)有學者把蒙古的西征稱為“成吉思汗大交換”,認為蒙古西征對于全球化進程的推動可以與哥倫布到達美洲相媲美。經此過程之后,世界已經與蒙古帝國之前的時代有了“巨大的差異”。下列對蒙古西征的評價,與該學者觀點相近的是( )A.引發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B.開啟了與西亞的直接交往C.加劇了中原地區人地矛盾D.增進了中歐之間友好關系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蒙古西征像哥倫布到達美洲那樣推動了全球化進程,也就是說蒙古西征讓那些比較封閉的地區融入了東西方大交換這個貿易圈中,促進東西方交流,所以與其觀點相近的是引發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A項正確。在蒙古西征以前就存在中國與西亞的直接交往,排除B項;蒙古西征與中原地區人地矛盾沒有關聯,排除C項;蒙古西征是通過武力方式進行暴力征服,故中歐友好關系的說法與蒙古征服的方式不符,排除D項。5.在美洲奴隸較多的地區,非洲語言、印第安語和歐洲語言融合成了克里奧爾語。到了18世紀,美國的南部占人口總數3/4的黑人都用此進行交流。這一現象反映了( )A.非洲語言在發展中消亡B.美洲多元化文明的形成C.美洲地區經濟發展加速D.殖民擴張帶來文化融合答案:D解析:近代以來,非洲語言、印第安語和歐洲語言在美洲交融、發展為克里奧爾語,反映了殖民擴張帶來文化融合,D項正確。美洲新語言的形成,不能說明非洲語言在發展中消亡,排除A項;一種混合語言的產生不能說明美洲形成了多元化文明,排除B項;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6.(2025·陜西西安期中)拉丁美洲長期以來存在著自給自足的封建大莊園制。在19世紀初動亂的年代里,為了財產和生命的安全,或請求考迪羅保護,或自己組織私人武裝,保護莊園并擴大自己勢力,成為考迪羅式的人物。這說明( )A.封建莊園主成為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主力軍B.莊園經濟移植到拉丁美洲后發生了質變C.拉丁美洲特有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現實相適應D.考迪羅勢力的膨脹催生了封建大莊園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考迪羅的存在與莊園經濟的需求有關,還與動蕩的局勢有關,說明拉丁美洲特有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現實相適應,C項正確。材料并沒有介紹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主力軍,排除A項;拉丁美洲莊園經濟與歐洲莊園經濟一致,都是封建經濟,排除B項;封建大莊園制出現時間比考迪羅勢力早,排除D項。7.恩格斯說:“拿破侖掃清了德國的奧吉亞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侖所頒布的《華沙大公國憲法》的第一節中規定:“廢除農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見拿破侖戰爭( )A.確立了歐洲法制基本框架B.推翻了歐洲各國貴族統治C.促進了各地民族意識覺醒D.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重構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拿破侖掃清了德國的奧吉亞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廢除農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得出,拿破侖對外戰爭,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與發展,故選D項。材料沒有體現出歐洲法制基本框架和民族意識,排除A、C兩項;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8.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大學和各種學院等各級學校,大學講授的主要課程是西班牙語、經院哲學、神學等,同時也講授一些科學與醫學知識。各級學校均由教會機構管理,教師也大都由教士擔任。這些措施旨在( )A.發展拉美地區的教育事業B.淡化殖民地的民族意識C.形成混合的拉丁美洲文化D.傳播歐洲的基督教文化答案:B解析: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大學和各種學院等各級學校,傳播西班牙的語言和文化,目的是通過民族同化政策淡化殖民地的民族意識,加強對拉丁美洲的統治,B項正確。A、C、D三項都不是西班牙的根本目的,均排除。9.(2025·遼寧大連月考)有學者認為,晚清進步思潮是“中國社會劇變的現實在思想意識領域的反映”,新的思潮往往誕生在舊思潮的母體中,而“舊思潮卻仍然要與新思潮相互糾纏并延續很長一個時期”。由此可知,晚清進步思潮( )①包含洋務、維新、民主科學等進步思想 ②其中的部分思想得到了實踐 ③一定程度體現了中外文化的沖突與交融 ④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核心,新文化運動發生于民國初年,并不是晚清時期,故①錯誤;洋務、維新等思想得到了實踐,故②正確;由材料“新的思潮往往誕生在舊思潮的母體中,而‘舊思潮卻仍然要與新思潮相互糾纏并延續很長一個時期’”可知,新思潮受西方文化影響,而舊思潮指中國傳統思想,“相互糾纏”體現了二者的沖突與交融,故③正確;國民革命運動由新三民主義推動,并非由晚清進步思潮推動,故④錯誤。故選B項。10.(2024·九省聯考·貴州)19世紀50年代以來,英印政府按照英國模式培養出大批印度本土知識精英。到19世紀80年代,一大批熟悉西方文化的民族主義知識分子成長起來。1885年成立的國大黨積極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其成員半數是知識分子。由此可見( )A.英國殖民者大力推行西式教育B.印度知識分子系統學習西方文明C.印度積極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D.英國殖民者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到19世紀80年代,有大批熟悉西方文化的印度知識分子成長起來,他們中的一大部分加入了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的國大黨,這有利于印度民族民主運動的開展,對英國的殖民統治造成很大的沖擊,因此可以說英國殖民者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D項正確,排除A、B、C三項。11.(2025·山東濟寧實驗中學月考)亨廷頓說:“世俗主義者真納成為把伊斯蘭教作為巴基斯坦國基礎的熱情倡導者。盎格魯化的李光耀學會了漢語普通話,并成為一個能言善辯的儒教促進者。信仰基督教的錫蘭政治家班達拉奈克皈依了佛教并求助于僧伽羅民族主義。”這說明,西方文化的擴張( )A.受到非西方國家的頑強抵抗B.將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邊緣化C.未能抹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D.體現了近代文化交流的雙向性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巴基斯坦、新加坡和錫蘭都曾被西方殖民侵略,受到西方文化影響,但最終都自主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文化類型,這說明西方文化的擴張并未能抹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重點不是頑強抵抗,材料中的真納、李光耀、班達拉奈克都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其他地區的文化邊緣化,排除B項;材料只能體現西方文化對非西方國家的擴張,并不能體現雙向性,排除D項。12.一戰中,殖民者鼓勵非洲屬民去殺死“白人”敵人,在此之前,這些“白人”的生命還被看成是神圣的。大約15萬非洲士兵和搬運工人失去生命,殖民者卻在戰后對非洲加強了控制和掠奪。“殖民者”的行為( )A.使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B.反映了歐洲實力迅速衰弱C.利于民族自決原則的傳播D.打破了非洲封閉隔絕狀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一戰中,歐洲殖民者利用非洲人進行戰爭,鼓勵非洲人去殺死白人,有利于打破非洲人對“白人”神圣高貴的思想認識,且為戰爭的付出,增強了權利意識,反對殖民統治,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有利于民族自決原則的傳播,C項正確。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歐洲實力迅速衰弱,排除B項;材料與非洲封閉隔絕狀態無關,排除D項。13.(2025·廣東高州期中)二戰后,法國總統戴高樂認識到“阿爾及利亞必須享有自治權”,應該使阿爾及利亞問題的解決符合時代的特點,“特別是在當前這個全世界每個民族都要掌握自己命運的時代”。這揭示出當時( )A.世界殖民體系走向了崩潰B.西方國際影響力的下降C.亞非拉國家都已贏得獨立D.阿爾及利亞將率先獨立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法國總統戴高樂的言論體現了民族解放運動成為勢不可擋的時代洪流,這說明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走向了崩潰,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西方國際影響力的下降,排除B項;當時不是所有的亞非拉國家都贏得了獨立,排除C項;阿爾及利亞不是二戰后率先獨立的國家,排除D項。14.(2025·廣東三校期中)1950年,印度宣布獨立時把英語和印地語共同作為官方語言。后來印度國內曾有過廢除英語官方地位的意見,但因為印地語在印度國內的接受程度始終不高,如果把英語廢除,印度會面臨國內真正沒有通用語的局面。這一現象反映出印度( )A.在二戰后民族意識高漲B.被英國殖民擴張改變了族群結構C.民族文化認同的迫切性D.由受過英式教育的上層精英統治答案:C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受英國殖民影響,印度本土語言印地語在國內通用度并不高,強調的是民族文化認同的迫切性,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印度自身的民族文化認同問題,非民族意識高漲,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印度族群結構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與印度的統治階層無關,排除D項。15.(2025·內蒙古名校聯盟質檢)二戰以來,韓國創建了近百個書院或其他形式的儒學學校。這些學校主要向青少年講授儒學典籍和傳統禮儀。成均館大學以儒家思想為辦學理念,開設儒學必修課,以仁、義、禮、智為校訓。由此可見,韓國( )A.排斥西方資本主義文化B.重視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C.形成了獨有的民族文化D.積極推動民族文化的轉型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二戰后韓國的儒學教育情況,體現重視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B項正確。韓國在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的同時,也吸取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成果,排除A項;韓國形成了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民族文化,而材料所述僅涉及儒家文化,排除C項;韓國注重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并非推動民族文化的轉型,排除D項。16.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非洲出現一批本土史學家,他們要求清除史學研究領域中的殖民主義影響,建立民族主義的歷史學派,并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歷史著作。他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 )A.譴責美蘇冷戰對抗B.糾正不良學風C.完善史書編寫體例D.樹立非洲自信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他們要求清除史學研究領域中的殖民主義影響,建立民族主義的歷史學派”可以看出,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大部分國家的獨立,清除殖民主義的影響,有利于國家的發展,樹立非洲的自信,D項正確。A、B兩項與材料無關,均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清除殖民主義的影響,并不是在完善史書編寫體例,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7.(2025·河南項城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為了更好地侵略印度,1813年,英印當局在印度傳播基督教,以圖從文化心理上鏟除印度人安身立命的根基,這遭到印度教徒的激烈抵制。1818年,印度總督取消了出版預審制度,只要不對政府提出批評,就可以自由辦報。大量報紙的出現對傳播西方思想起了重要作用。英國還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規定殖民地官員的選拔必須通過英語考試,這有助于培養具有西方思維的親英土著人。殖民者還引進了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這一切極大地破壞了印度的社會結構,推動了階級的分化。——摘編自林承節《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材料二 冷戰后,鑒于文化滲透的巨大潛力,西方國家間加強協調,逐漸使文化滲透成為西方國家針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一種全球戰略。西方國家通過非政府組織向目標國普通人群展開滲透。滲透手段也不同于以往,它以各種極具隱蔽性和欺騙性的方式進行。當今文化滲透已經形成包括話語權爭奪、精英培植和宗教蔓延等在內的多層次文化滲透體系。西方國家通過文化滲透的途徑,推行文化霸權,嚴重威脅著其他國家的文化安全。——摘編自姚金艷《全球化時代西方文化滲透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英國文化侵略印度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對印度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冷戰后西方國家實施文化滲透的策略。答案:(1)表現:傳播基督教;取消出版預審制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培養具有西方思維的親英土著人;引進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影響:極大地破壞了印度社會結構,推動了階級的分化;在殖民地推行“新秩序”的同時,也為殖民者推行殖民統治創造條件;傳播了西方先進思想;客觀上推動了印度社會的近代化等。(2)西方國家間加強協調;向目標國普通人群展開滲透;形成多層次文化滲透體系;推行文化霸權等。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英印當局在印度傳播基督教”可知,傳播基督教;根據材料一“印度總督取消了出版預審制度”可知,取消出版預審制度;根據材料一“英國還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可知,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根據材料一“這有助于培養具有西方思維的親英土著人”可知,培養具有西方思維的親英土著人;根據材料一“殖民者還引進了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可知,引進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這一切極大地破壞了印度的社會結構,推動了階級的分化”可知,極大地破壞了印度社會結構,推動了階級的分化;根據材料一“為了更好地侵略印度……傳播基督教”“推行英式教育……英語考試”可知,在殖民地推行“新秩序”的同時,也為殖民者推行殖民統治創造條件;根據材料一“大量報紙的出現對傳播西方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可知,傳播了西方先進思想;根據材料一“引進了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可知,客觀上推動了印度社會的近代化。第(2)問,根據材料二“西方國家間加強協調”可知,西方國家間加強協調;根據材料二“西方國家通過非政府組織向目標國普通人群展開滲透”可知,向目標國普通人群展開滲透;根據材料二“當今文化滲透已經形成包括話語權爭奪、精英培植和宗教蔓延等在內的多層次文化滲透體系”可知,形成多層次文化滲透體系;根據材料二“西方國家通過文化滲透的途徑,推行文化霸權”可知,推行文化霸權等。18.(2025·江蘇泰州中學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遠征意大利開始,拿破侖就宣布:意大利的國民們,法國軍隊是來切斷諸君枷鎖的!作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國在歐洲各地推廣國民的自由。對于法國占領地區的人們來說,雖說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其發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侖率領的軍隊終歸是占領軍,各地逐漸意識到要團結一致對抗法國侵略者。作為一種民族主義的先驅形式,在法軍占領的普魯士所出現的運動就是明顯的例證。拿破侖以兩面手段占領了歐洲各地,廣泛傳播了在19世紀高揚的民族主義原型的思想和態度。也正因如此,最終他不得不失敗。——摘編自[日]福井憲彥《近代歐洲的霸權》據材料,圍繞“近代戰爭與文化重構”擬定具體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論題:拿破侖戰爭客觀上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闡述:拿破侖一方面通過戰爭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沖擊了封建統治秩序,廢除了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宣傳啟蒙思想,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另一方面,拿破侖也壓迫被征服地區,促進了歐洲民族民主意識覺醒(民族主義)。先后出現俄國“十二月黨人”武裝起義、波蘭民族解放斗爭、德意志不徹底地廢除農奴制的改革、1848年歐洲革命,大部分抗爭以失敗告終,但從封建、專制走向民主、獨立、自由、法治成為歷史發展潮流。結語:拿破侖戰爭促使歐洲文化碰撞、交融,從而促進了社會的轉型和發展。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首先圍繞“近代戰爭與文化重構”擬定論題。據材料“拿破侖以兩面手段占領了歐洲各地,廣泛傳播了在19世紀高揚的民族主義原型的思想和態度”并結合所學可擬論題為:拿破侖戰爭客觀上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其次,在闡釋時主要從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民族、民主思想的影響方面進行說明。最后進行總結即可。22(共91張PPT)第五部分 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二十二單元 文化的交流與傳承第63講 戰爭與文化交鋒通過了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戰爭在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匯、傳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發展。線索(一):戰爭帶來巨大的災難戰爭是最激烈、最直接的人類交往方式。從亞歷山大遠征到蒙古西征,從拿破侖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無論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的戰爭,它都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使交戰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一系列人類文明的毀損和斷裂,甚至某些民族文化的湮滅。人類應遠離戰爭,珍愛和平!線索(二):戰爭對文化的影響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希臘文化與西亞、北非等地的文化互相影響的產物。蒙古西征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交流,改變了一些地區的文化面貌。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拿破侖戰爭后,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普遍的政治訴求。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戰沉重打擊了殖民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在戰后土崩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新興民族國家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1.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1)亞歷山大遠征概況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歷經10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影響 給被征服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這些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斷統治 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結果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2)“希臘化時代”①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②希臘文化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③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碰撞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諸多領域的發展。④西亞、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臘化世界保持長期影響。文學 學者們系統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等數學 歐幾里得編寫《幾何原本》物理學 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天文學 埃拉托斯提尼對地球周長作出了精確的計算醫學 醫生通過解剖尸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2.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1)蒙古西征第一次 滅掉花剌子模國,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 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巴爾干半島第三次 13世紀中葉,以西亞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2)東西方交流①蒙古西征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分別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馬可·波羅行紀》對歐洲航海、探險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畏兀兒人列班·掃馬到歐洲訪問。②蒙古西征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進入中國中原地區的“色目人”大部分融入漢族和蒙古族。二、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1.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多元(1)美國文化獨立戰爭前 背景 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和被販賣為奴的非洲黑人,與當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表現 ①北美居民在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②使用的英語發展為美式英語。③飲食文化、藝術生活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④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⑤“美利堅人”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局限 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獨立戰爭后 背景 ①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②1787年的聯邦憲法,使北美大陸出現了第一個以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為指導建立的聯邦制共和國表現 ①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②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局限 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2)拉丁美洲文化獨立戰爭前 背景 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區表現 ①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主要語言。②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③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僅在偏遠的內陸地區保留),西、葡文化成為拉美文化的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為重要文化符號之一獨立戰爭后 背景 土生白人是拉美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者。西屬拉美獨立后,大多建立了共和國表現 ①積極性:頒布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②局限性:種族壓迫與歧視,形成考迪羅獨裁權力2.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拿破侖戰爭的影響①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傳播啟蒙思想。②拿破侖壓迫被征服地區,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③歐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2)歐洲文化的重構的表現①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和農奴制。②波蘭:華沙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③德意志:普魯士進行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奧地利和普魯士發生要求國家獨立統一、制定憲法的革命。3.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含義: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2)特點: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3)表現中國 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印度 英語和英國的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埃及 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伊斯蘭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得以保留三、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1.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愿望和行動。(2)第一次世界大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3)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表現 歐洲 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亞洲 (1)中國:五四運動爆發,傳播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領導著中國革命的進程。(2)法屬印度支那:胡志明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3)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尼赫魯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非洲和拉美 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結果 (1)形成了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 (2)歐洲所代表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2.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背景 (1)戰爭期間,反法西斯聯盟在政治理論上進一步確立了民族自覺原則與廢除殖民主義的正義性,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2)戰爭結束后,殖民主義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廣泛傳播表現 (1)隨著日本戰敗,朝鮮獲得了獨立,中國收復了臺灣。(2)英帝國解體;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結果 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印度 特征 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原因 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表現 (1)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宗教與政治分離。(2)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3)種姓因素等仍然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新加坡和韓國 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出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埃及 (1)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影響,復興民族文化。(2)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挖教材](1)閱讀選必3第11課第一目插圖《亞歷山大大帝和波魯斯》及文字說明。思考:從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答案:亞歷山大遠征的范圍比較廣;遠征必然激化與當地人之間的矛盾;亞歷山大善于使用政治手腕。[辨易混] “希臘化世界”與“希臘化時代”“希臘化世界”指的是空間區域,具體指歐亞非地區;“希臘化時代”指的是時間范圍,具體指的是從亞歷山大遠征開始到羅馬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的時間。這段時期內地中海東部原有文明區域的語言、文字、風俗、政治制度等逐漸受希臘文明的影響而形成新的特點。[挖教材](2)閱讀選必3第11課第一目圖片《托勒密埃及的統治者》及其文字說明。思考:史料體現的現象對當時文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挖教材](3)閱讀選必3第11課第一目“學思之窗”。思考:這本是一場平常的民間糾紛,但這個希臘人為什么特別強調自己的希臘人身份和對方的埃及人身份?答案:促進希臘文化與北非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答案:在希臘化世界中,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這個人的用意在于強調自己是統治者,埃及人是被統治者。[拓思維] 蒙古帝國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條件(1)發達的交通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2)疆域遼闊將歐亞大陸連成一片,擴大了東西方文化交流。(3)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挖教材](4)閱讀選必3第12課第一目“歷史縱橫”。思考:美國的清教本質上反映了怎樣的政治文化?答案:本質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釋概念] 考迪羅考迪羅亦稱考迪羅主義、考迪羅制度,原意是首領、頭領。考迪羅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軍閥、大地主和教會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獨裁制度。拉美地區的大多數國家在19世紀20年代獨立后至20世紀前盛行考迪羅。考迪羅在經濟上依靠大地產大莊園主,在政治上依靠軍人專政來維持其政治統治。對外投靠外國勢力,對內殘酷鎮壓人民反抗。[挖教材](5)閱讀選必3第12課第二目“史料閱讀”。思考:1807年頒布的《普魯士改革敕令》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其頒布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主要內容:廢除農奴制。原因:拿破侖戰爭使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逐漸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普魯士在戰爭中喪失大量土地,國內要求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釋概念] 文化侵略文化侵略是與經濟、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種侵略方式,是強勢國家(或者民族)為了達到同化控制他國(或者民族)的目的,而采取的對他國(或者民族)文化的排斥和擠壓。[挖教材](6)閱讀選必3第12課第三目“歷史縱橫”。思考:19世紀后半期中國頻發反洋教運動說明了什么?答案: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引起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宗教文化的沖突。[釋概念] “印度人的印度”“印度人的印度”口號是一種民族主義的口號,這表明在獨立以前,印度的民族主義即是反殖民主義,其主要內容無疑是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的運動。[挖教材](7)閱讀選必3第13課第一目“史料閱讀”。思考:你從這則史料能看出什么歷史信息?答案:非洲的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與到協約國的作戰中來。但在客觀上,民族自決原則也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意識被激發出來。[挖教材](8)閱讀選必3第13課第二目“史料閱讀”。思考:這些文件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答案:承認了民族之間的平等、自決等原則,體現了和平主義理念,有助于推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及殖民體系的最終瓦解。[釋概念] 民族意識、民主意識、民族自決(1)民族意識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特征之一,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2)民主意識是人們對于民主的觀點和態度的總稱。(3)民族自決是指處于外國奴役和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民族自由決定自己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挖教材](9)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認為,依賴家庭的凝聚力、影響力來維持社會秩序,傳承節儉、刻苦、孝順、敬老、尊賢、求知等美德。這些因素造就了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經濟的快速發展。(摘自選必3第13課第三目“歷史縱橫”)思考:材料主要強調了什么思想因素對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影響?答案:儒家文化。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材料 在亞歷山大之前,人類的文化交流只是局部的,有些地區甚至是相互隔絕的,但自他之后,這種局面就逐漸打破了。這一時期文化交流不只限于希臘—馬其頓人的直接統轄之地,而且包括受其影響的周邊地區。希臘的人可成神觀念與埃及、巴比倫的王權神化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國王崇拜。巴比倫的占星術、天文觀測資料與希臘文學、數學的結合,使這一時期的天文學成就達到了近代哥白尼才能達到的高度。東方的拱形建筑風格也被希臘化時期的建筑師們所吸收。希臘語成了希臘化世界的通用語言,不少的當地人用希臘語寫了本國本地區的歷史,大大豐富了希臘化時期的史學寶庫。——摘編自楊巨平《“希臘化文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匯合》[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概括這一時期文化交流的特點。金版參考:馬其頓(希臘)主導;范圍廣;程度深;成果巨大;雙向性。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征(1)多元性與開放性。亞歷山大帝國囊括了東方的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和猶太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的一部分,在政治上統一了地中海東部世界,由此奠定了希臘化文明多元化特征的基礎。(2)全面性與繁榮性。在希臘化時代,涌現出了繁盛的學術成就,主要成就表現在文學、史學、地理、幾何、醫學、天文等多個領域,為后世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3)溝通性與橋梁性。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安條克、帕加馬等地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過程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融匯東西方世界的不同文化。主題二 近現代戰爭與文化交鋒材料一 對德國來說,拿破侖并不像他的敵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專橫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誠然,他的行動表現出來是暴虐的,但是他的暴虐甚至不及公會的代表們可能表現出來并且實際上已經到處表現出來的一半,不及被他打倒的王公貴族們所慣于表現出來的一半。在法國已完成其任務的恐怖統治,拿破侖以戰爭的形式把它搬到了其他國家,這種“恐怖統治”德國是十分需要的。拿破侖摧毀了神圣羅馬帝國,并以并小邦為大邦的辦法減少了德國的小邦的數目。他把他的法典帶到被他征服的國家里,這個法典比歷來的法典都優越得多:它在原則上承認平等。——摘編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 19世紀晚期的思想家王韜曾預言:“中國不及百年,必且盡用泰西之法而駕乎其上。”這表現了當時中國人在西方世界沖擊面前欲奮發有為的積極心態以及要趕超西方文明的進取精神。1920年,梁啟超在論及西方沖擊對中國的影響過程時稱:“‘鴉片戰役’以后,漸怵于外患。洪楊之役,借外力平內難,益震于西人之‘船堅炮利’。于是上海有制造局之設,附以廣方言館,京師亦設同文館,又有派學生留美之舉,而目的專在養成通譯人才,其學生之志量,亦莫或逾此……甲午喪師,舉國震動,年少氣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維新變法’。”兩年之后,梁啟超又進一步將五十年來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器物”“制度”和“文化”。——摘編自李學智《沖擊—回應模式與中國中心觀——關于〈在中國發現歷史〉的若干問題》[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指出作者對拿破侖入侵德國之舉的態度和理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西方文化的沖擊對近代中國的文化影響。金版參考:態度:肯定拿破侖戰爭。理由:拿破侖戰爭摧毀了德國的封建舊秩序,傳播了革命的思想,有利于德國的統一。金版參考:推動了中西文化交融和更新;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加速了中國文化的近代化。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政治文化出現的新因素(1)政治制度:沖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歐洲各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和革命。(2)政治觀念①對內: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觀念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②對外:民族民主意識空前覺醒,反對專制制度,爭取民族獨立,要求實現國家統一。(3)階級力量: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力量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日益強大,進一步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西方文化侵略的特點(1)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2)侵略渠道具有多樣性。由于文化涵蓋的面極廣,殖民國家可以通過制度、教育、宗教等多種方式進行。(3)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樣明顯,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對本土傳統文化的破壞更大。(4)具有廣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隨著其殖民活動進行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進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動全球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2024·江蘇卷)近代非洲文學以使用歐洲語言創作為主流。19世紀末,埃塞俄比亞政府鼓勵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語寫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歷史》成為阿姆哈拉語文學的標志性成果。到20世紀60年代,埃塞俄比亞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語為榮。據此可知,阿姆哈拉語的推廣( )A.傳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B.發揮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C.促進了非洲大陸的統一D.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試題情境 埃塞俄比亞主流語言的變化考查知識 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核心價值 通過對非洲文學創作及日常語言的變化的分析,理解被殖民者對歐洲文化入侵的反應,培養學生維護民族獨立,樹立文化自信的意識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19世紀末至20世紀60年代,埃塞俄比亞。現象信息:埃塞俄比亞政府鼓勵作家用阿姆哈拉語寫作,埃塞俄比亞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語為榮。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近代非洲遭受西方殖民統治,歐洲的殖民侵略伴隨文化侵略,非洲國家爭取民族獨立。解讀顯性信息:非洲文學原本以歐洲語言創作為主流,而埃塞俄比亞政府鼓勵使用本土語言阿姆哈拉語寫作,且有標志性成果出現,后來人們以使用該語言為榮。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使用歐洲語言進行文學創作反映了殖民文化的影響,阿姆哈拉語的推廣有助于增強埃塞俄比亞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發揮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故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埃塞俄比亞位于東非,排除A項;阿姆哈拉語是埃塞俄比亞的民族語言,只是在本國推廣,在整個非洲和世界影響有限,排除C、D兩項。命題點1:亞歷山大東征與希臘化時代(2023·廣東卷)如圖所示歷史事件( )A.傳播了阿拉伯數字B.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C.開啟了希臘化時代D.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解析:材料反映的路線從東南歐的希臘一帶出發,到達西亞的波斯和北非的埃及,臨近印度,這符合亞歷山大的入侵路線,亞歷山大遠征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故選C項。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排除A項;隨著羅馬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大,羅馬法的適用范圍也不斷擴大,排除B項;阿拉伯帝國發動的戰爭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排除D項。命題點2: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2021·北京卷改編)1829-1841年間,俄國詩人萊蒙托夫創作了一系列關于1812年俄法戰爭和拿破侖的詩。詩中既贊頌俄國士兵“以身相許為祖國報效”,又將拿破侖描繪成傳播自由的“蓋世英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萊蒙托夫的詩蘊含著俄國民族主義情感②俄法戰爭成為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導火線③萊蒙托夫認同拿破侖傳播的大革命精神④萊蒙托夫的作品真實反映工業革命成果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解析:由材料“詩中既贊頌俄國士兵‘以身相許為祖國報效’”可知,①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是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導火線,②錯誤;由材料“(萊蒙托夫)又將拿破侖描繪成傳播自由的‘蓋世英雄’”可知,③正確;文學作品不能真實反映工業革命成果,④錯誤。故選A項。命題點3: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2022·北京卷)《海國圖志》問世不久即傳入日本,當時著名學者佐久間象山感嘆自己與魏源“所見亦有暗合者”“真可謂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學者感慨道:“使海內盡得觀之,庶乎其為我邊防之一助矣!”這表明此時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 )A.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B.主張中日結盟以反對西方的侵略C.產生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D.掀起了“師夷長技”的社會運動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海國圖志》介紹了外國歷史、地理、社會現狀及軍事、科技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得到了日本學者的贊賞,說明中日兩國的有識之士有了“開眼看世界”的意識,故選A項。“所見亦有暗合者”“使海內……一助矣”強調《海國圖志》對日本學者的影響,未體現中日結盟,排除B項;《海國圖志》并不反對封建專制,排除C項;《海國圖志》在中國遭到冷遇,未掀起“師夷長技”的社會運動,排除D項。命題點4:二戰中的進步意識(2022·天津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官方稱,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保衛民主的戰爭。據此,有些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于1943年底召開了“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要求將煤炭、鋼鐵和銀行收歸國有,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動可以用來說明( )A.英國空前尖銳的階級矛盾B.世界大戰導致的政治革命C.政府宣傳引發的社會對立D.正義戰爭喚醒的進步意識解析:根據材料“正在進行的是一場保衛民主的戰爭”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戰爭;根據材料“有些駐扎在開羅的英國士兵于1943年底召開了‘普通士兵的模擬議會’,要求……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等”可知,士兵們具有進步的意識,故D項正確。材料與“階級矛盾”無關,A項錯誤;材料與“政治革命”無關,B項錯誤;C項“社會對立”與材料不符,排除。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亞歷山大推動“歐亞聯姻”的目的 希臘文化對西亞、北非的 影響 蒙古西征推動中外文化技術交流 蒙古西征引發民族大遷徙 18世紀的美國文化 拉美政治文化與社會現實相適應 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 重構 西班牙在美洲的文化措施的目的 晚清進步思潮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對英國培養印度本土知識精英的 認識 西方文化的擴張未能抹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一戰對非洲的影響 二戰后法國對殖民地的態度 二戰后印度本土語言接受度不高 二戰后韓國重視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 二戰后非洲本土史學 西方文化侵略與文化滲透 近代戰爭與文化重構一、選擇題1.史料記載,亞歷山大曾親自帶頭同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女兒斯塔提拉結婚;許多馬其頓的將領也都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大約有80名軍官),同日參加婚禮的竟達一萬對之多,后人稱這一舉動為“歐亞聯姻”。亞歷山大這一做法旨在( )A.擴大希臘文化影響B.維護帝國穩定C.拓展波斯帝國版圖D.促進文化交流解析:亞歷山大征服波斯之后,迎娶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女兒,在亞歷山大示范下,許多馬其頓的將領迎娶波斯顯貴的女兒為妻,這種“歐亞聯姻”意在拉攏波斯顯貴,維護馬其頓帝國的穩定,B項正確。亞歷山大的做法更多的是政治意圖而非文化意圖,排除A項;亞歷山大是在征服波斯之后迎娶了大流士的女兒,排除C項;D項是客觀影響,排除。2.公元前3世紀,在奧克蘇斯河畔(今阿富汗境內)的阿里坎拉姆城中,人們經常在劇場中欣賞索福克勒斯(雅典作家)的悲劇;在埃及,對希臘酒神狄奧尼索斯崇拜盛行,人們在酒神節舉行節日游行。這反映了( )A.希臘化推廣對社會生活的影響B.古希臘人以殖民方式擴展其文明C.多神崇拜和自然崇拜較為盛行D.非洲地區農耕文明的發展程度低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公元前3世紀,在現在西亞地區人們欣賞雅典作家的悲劇作品,在北非希臘酒神崇拜盛行,體現了希臘化時代希臘文化對西亞和北非社會生活的影響,A項正確。希臘化世界推動希臘文明的拓展是通過戰爭形式,并非殖民方式,排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多神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盛行,排除C項;非洲地區古埃及農耕文明發展程度并不低,排除D項。3.蒙古西征的途中,大量使用了中原工匠制造的先進的工程器械和火器,這些技術通過蒙古人傳播到歐洲,影響了以后歐洲戰爭形態;同時,歐洲基督教的傳教士也帶著醫藥跟隨蒙古軍來到中國。由此可見,蒙古西征( )A.推動了中外文化技術交流 B.引發了大規模民族遷徙C.增進了中歐之間友好關系 D.客觀上促進了思想解放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蒙古西征期間,中國的軍事技術傳到西方,同時西方傳教士也帶著醫藥來到中國,這說明蒙古西征推動了中外文化技術交流,A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大規模民族遷徙,排除B項;蒙古西征不利于增進中歐友好關系,排除C項;材料與思想解放無關,排除D項。4.(2025·湖南岳陽一中月考)有學者把蒙古的西征稱為“成吉思汗大交換”,認為蒙古西征對于全球化進程的推動可以與哥倫布到達美洲相媲美。經此過程之后,世界已經與蒙古帝國之前的時代有了“巨大的差異”。下列對蒙古西征的評價,與該學者觀點相近的是( )A.引發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B.開啟了與西亞的直接交往C.加劇了中原地區人地矛盾D.增進了中歐之間友好關系解析: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蒙古西征像哥倫布到達美洲那樣推動了全球化進程,也就是說蒙古西征讓那些比較封閉的地區融入了東西方大交換這個貿易圈中,促進東西方交流,所以與其觀點相近的是引發了大規模的民族遷徙,A項正確。在蒙古西征以前就存在中國與西亞的直接交往,排除B項;蒙古西征與中原地區人地矛盾沒有關聯,排除C項;蒙古西征是通過武力方式進行暴力征服,故中歐友好關系的說法與蒙古征服的方式不符,排除D項。5.在美洲奴隸較多的地區,非洲語言、印第安語和歐洲語言融合成了克里奧爾語。到了18世紀,美國的南部占人口總數3/4的黑人都用此進行交流。這一現象反映了( )A.非洲語言在發展中消亡 B.美洲多元化文明的形成C.美洲地區經濟發展加速 D.殖民擴張帶來文化融合解析:近代以來,非洲語言、印第安語和歐洲語言在美洲交融、發展為克里奧爾語,反映了殖民擴張帶來文化融合,D項正確。美洲新語言的形成,不能說明非洲語言在發展中消亡,排除A項;一種混合語言的產生不能說明美洲形成了多元化文明,排除B項;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6.(2025·陜西西安期中)拉丁美洲長期以來存在著自給自足的封建大莊園制。在19世紀初動亂的年代里,為了財產和生命的安全,或請求考迪羅保護,或自己組織私人武裝,保護莊園并擴大自己勢力,成為考迪羅式的人物。這說明( )A.封建莊園主成為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主力軍B.莊園經濟移植到拉丁美洲后發生了質變C.拉丁美洲特有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現實相適應D.考迪羅勢力的膨脹催生了封建大莊園制解析:由材料可知,考迪羅的存在與莊園經濟的需求有關,還與動蕩的局勢有關,說明拉丁美洲特有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現實相適應,C項正確。材料并沒有介紹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主力軍,排除A項;拉丁美洲莊園經濟與歐洲莊園經濟一致,都是封建經濟,排除B項;封建大莊園制出現時間比考迪羅勢力早,排除D項。7.恩格斯說:“拿破侖掃清了德國的奧吉亞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侖所頒布的《華沙大公國憲法》的第一節中規定:“廢除農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見拿破侖戰爭( )A.確立了歐洲法制基本框架B.推翻了歐洲各國貴族統治C.促進了各地民族意識覺醒D.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重構解析:根據材料“拿破侖掃清了德國的奧吉亞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廢除農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得出,拿破侖對外戰爭,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與發展,故選D項。材料沒有體現出歐洲法制基本框架和民族意識,排除A、C兩項;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8.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大學和各種學院等各級學校,大學講授的主要課程是西班牙語、經院哲學、神學等,同時也講授一些科學與醫學知識。各級學校均由教會機構管理,教師也大都由教士擔任。這些措施旨在( )A.發展拉美地區的教育事業B.淡化殖民地的民族意識C.形成混合的拉丁美洲文化D.傳播歐洲的基督教文化解析: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大學和各種學院等各級學校,傳播西班牙的語言和文化,目的是通過民族同化政策淡化殖民地的民族意識,加強對拉丁美洲的統治,B項正確。A、C、D三項都不是西班牙的根本目的,均排除。9.(2025·遼寧大連月考)有學者認為,晚清進步思潮是“中國社會劇變的現實在思想意識領域的反映”,新的思潮往往誕生在舊思潮的母體中,而“舊思潮卻仍然要與新思潮相互糾纏并延續很長一個時期”。由此可知,晚清進步思潮( )①包含洋務、維新、民主科學等進步思想 ②其中的部分思想得到了實踐 ③一定程度體現了中外文化的沖突與交融 ④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核心,新文化運動發生于民國初年,并不是晚清時期,故①錯誤;洋務、維新等思想得到了實踐,故②正確;由材料“新的思潮往往誕生在舊思潮的母體中,而‘舊思潮卻仍然要與新思潮相互糾纏并延續很長一個時期’”可知,新思潮受西方文化影響,而舊思潮指中國傳統思想,“相互糾纏”體現了二者的沖突與交融,故③正確;國民革命運動由新三民主義推動,并非由晚清進步思潮推動,故④錯誤。故選B項。10.(2024·九省聯考·貴州)19世紀50年代以來,英印政府按照英國模式培養出大批印度本土知識精英。到19世紀80年代,一大批熟悉西方文化的民族主義知識分子成長起來。1885年成立的國大黨積極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其成員半數是知識分子。由此可見( )A.英國殖民者大力推行西式教育B.印度知識分子系統學習西方文明C.印度積極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D.英國殖民者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解析:據材料可知,到19世紀80年代,有大批熟悉西方文化的印度知識分子成長起來,他們中的一大部分加入了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的國大黨,這有利于印度民族民主運動的開展,對英國的殖民統治造成很大的沖擊,因此可以說英國殖民者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D項正確,排除A、B、C三項。11.(2025·山東濟寧實驗中學月考)亨廷頓說:“世俗主義者真納成為把伊斯蘭教作為巴基斯坦國基礎的熱情倡導者。盎格魯化的李光耀學會了漢語普通話,并成為一個能言善辯的儒教促進者。信仰基督教的錫蘭政治家班達拉奈克皈依了佛教并求助于僧伽羅民族主義。”這說明,西方文化的擴張( )A.受到非西方國家的頑強抵抗B.將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邊緣化C.未能抹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D.體現了近代文化交流的雙向性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巴基斯坦、新加坡和錫蘭都曾被西方殖民侵略,受到西方文化影響,但最終都自主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文化類型,這說明西方文化的擴張并未能抹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重點不是頑強抵抗,材料中的真納、李光耀、班達拉奈克都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其他地區的文化邊緣化,排除B項;材料只能體現西方文化對非西方國家的擴張,并不能體現雙向性,排除D項。12.一戰中,殖民者鼓勵非洲屬民去殺死“白人”敵人,在此之前,這些“白人”的生命還被看成是神圣的。大約15萬非洲士兵和搬運工人失去生命,殖民者卻在戰后對非洲加強了控制和掠奪。“殖民者”的行為( )A.使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B.反映了歐洲實力迅速衰弱C.利于民族自決原則的傳播D.打破了非洲封閉隔絕狀態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一戰中,歐洲殖民者利用非洲人進行戰爭,鼓勵非洲人去殺死白人,有利于打破非洲人對“白人”神圣高貴的思想認識,且為戰爭的付出,增強了權利意識,反對殖民統治,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有利于民族自決原則的傳播,C項正確。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歐洲實力迅速衰弱,排除B項;材料與非洲封閉隔絕狀態無關,排除D項。13.(2025·廣東高州期中)二戰后,法國總統戴高樂認識到“阿爾及利亞必須享有自治權”,應該使阿爾及利亞問題的解決符合時代的特點,“特別是在當前這個全世界每個民族都要掌握自己命運的時代”。這揭示出當時( )A.世界殖民體系走向了崩潰B.西方國際影響力的下降C.亞非拉國家都已贏得獨立D.阿爾及利亞將率先獨立解析:據材料可知,法國總統戴高樂的言論體現了民族解放運動成為勢不可擋的時代洪流,這說明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走向了崩潰,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西方國際影響力的下降,排除B項;當時不是所有的亞非拉國家都贏得了獨立,排除C項;阿爾及利亞不是二戰后率先獨立的國家,排除D項。14.(2025·廣東三校期中)1950年,印度宣布獨立時把英語和印地語共同作為官方語言。后來印度國內曾有過廢除英語官方地位的意見,但因為印地語在印度國內的接受程度始終不高,如果把英語廢除,印度會面臨國內真正沒有通用語的局面。這一現象反映出印度( )A.在二戰后民族意識高漲B.被英國殖民擴張改變了族群結構C.民族文化認同的迫切性D.由受過英式教育的上層精英統治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受英國殖民影響,印度本土語言印地語在國內通用度并不高,強調的是民族文化認同的迫切性,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印度自身的民族文化認同問題,非民族意識高漲,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印度族群結構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與印度的統治階層無關,排除D項。15.(2025·內蒙古名校聯盟質檢)二戰以來,韓國創建了近百個書院或其他形式的儒學學校。這些學校主要向青少年講授儒學典籍和傳統禮儀。成均館大學以儒家思想為辦學理念,開設儒學必修課,以仁、義、禮、智為校訓。由此可見,韓國( )A.排斥西方資本主義文化B.重視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C.形成了獨有的民族文化D.積極推動民族文化的轉型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二戰后韓國的儒學教育情況,體現重視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B項正確。韓國在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的同時,也吸取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成果,排除A項;韓國形成了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民族文化,而材料所述僅涉及儒家文化,排除C項;韓國注重傳承和發展儒家文化并非推動民族文化的轉型,排除D項。16.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非洲出現一批本土史學家,他們要求清除史學研究領域中的殖民主義影響,建立民族主義的歷史學派,并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歷史著作。他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 )A.譴責美蘇冷戰對抗B.糾正不良學風C.完善史書編寫體例D.樹立非洲自信解析:根據材料“他們要求清除史學研究領域中的殖民主義影響,建立民族主義的歷史學派”可以看出,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大部分國家的獨立,清除殖民主義的影響,有利于國家的發展,樹立非洲的自信,D項正確。A、B兩項與材料無關,均排除;材料涉及的是清除殖民主義的影響,并不是在完善史書編寫體例,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17.(2025·河南項城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為了更好地侵略印度,1813年,英印當局在印度傳播基督教,以圖從文化心理上鏟除印度人安身立命的根基,這遭到印度教徒的激烈抵制。1818年,印度總督取消了出版預審制度,只要不對政府提出批評,就可以自由辦報。大量報紙的出現對傳播西方思想起了重要作用。英國還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規定殖民地官員的選拔必須通過英語考試,這有助于培養具有西方思維的親英土著人。殖民者還引進了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這一切極大地破壞了印度的社會結構,推動了階級的分化。——摘編自林承節《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材料二 冷戰后,鑒于文化滲透的巨大潛力,西方國家間加強協調,逐漸使文化滲透成為西方國家針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一種全球戰略。西方國家通過非政府組織向目標國普通人群展開滲透。滲透手段也不同于以往,它以各種極具隱蔽性和欺騙性的方式進行。當今文化滲透已經形成包括話語權爭奪、精英培植和宗教蔓延等在內的多層次文化滲透體系。西方國家通過文化滲透的途徑,推行文化霸權,嚴重威脅著其他國家的文化安全。——摘編自姚金艷《全球化時代西方文化滲透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英國文化侵略印度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對印度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冷戰后西方國家實施文化滲透的策略。答案:表現:傳播基督教;取消出版預審制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培養具有西方思維的親英土著人;引進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影響:極大地破壞了印度社會結構,推動了階級的分化;在殖民地推行“新秩序”的同時,也為殖民者推行殖民統治創造條件;傳播了西方先進思想;客觀上推動了印度社會的近代化等。答案:西方國家間加強協調;向目標國普通人群展開滲透;形成多層次文化滲透體系;推行文化霸權等。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英印當局在印度傳播基督教”可知,傳播基督教;根據材料一“印度總督取消了出版預審制度”可知,取消出版預審制度;根據材料一“英國還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可知,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根據材料一“這有助于培養具有西方思維的親英土著人”可知,培養具有西方思維的親英土著人;根據材料一“殖民者還引進了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可知,引進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這一切極大地破壞了印度的社會結構,推動了階級的分化”可知,極大地破壞了印度社會結構,推動了階級的分化;根據材料一“為了更好地侵略印度……傳播基督教”“推行英式教育……英語考試”可知,在殖民地推行“新秩序”的同時,也為殖民者推行殖民統治創造條件;根據材料一“大量報紙的出現對傳播西方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可知,傳播了西方先進思想;根據材料一“引進了現代的司法系統和政治體制”可知,客觀上推動了印度社會的近代化。第(2)問,根據材料二“西方國家間加強協調”可知,西方國家間加強協調;根據材料二“西方國家通過非政府組織向目標國普通人群展開滲透”可知,向目標國普通人群展開滲透;根據材料二“當今文化滲透已經形成包括話語權爭奪、精英培植和宗教蔓延等在內的多層次文化滲透體系”可知,形成多層次文化滲透體系;根據材料二“西方國家通過文化滲透的途徑,推行文化霸權”可知,推行文化霸權等。18.(2025·江蘇泰州中學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遠征意大利開始,拿破侖就宣布:意大利的國民們,法國軍隊是來切斷諸君枷鎖的!作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國在歐洲各地推廣國民的自由。對于法國占領地區的人們來說,雖說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其發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侖率領的軍隊終歸是占領軍,各地逐漸意識到要團結一致對抗法國侵略者。作為一種民族主義的先驅形式,在法軍占領的普魯士所出現的運動就是明顯的例證。拿破侖以兩面手段占領了歐洲各地,廣泛傳播了在19世紀高揚的民族主義原型的思想和態度。也正因如此,最終他不得不失敗。——摘編自[日]福井憲彥《近代歐洲的霸權》據材料,圍繞“近代戰爭與文化重構”擬定具體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論題:拿破侖戰爭客觀上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闡述:拿破侖一方面通過戰爭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沖擊了封建統治秩序,廢除了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宣傳啟蒙思想,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另一方面,拿破侖也壓迫被征服地區,促進了歐洲民族民主意識覺醒(民族主義)。先后出現俄國“十二月黨人”武裝起義、波蘭民族解放斗爭、德意志不徹底地廢除農奴制的改革、1848年歐洲革命,大部分抗爭以失敗告終,但從封建、專制走向民主、獨立、自由、法治成為歷史發展潮流。結語:拿破侖戰爭促使歐洲文化碰撞、交融,從而促進了社會的轉型和發展。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首先圍繞“近代戰爭與文化重構”擬定論題。據材料“拿破侖以兩面手段占領了歐洲各地,廣泛傳播了在19世紀高揚的民族主義原型的思想和態度”并結合所學可擬論題為:拿破侖戰爭客觀上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其次,在闡釋時主要從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民族、民主思想的影響方面進行說明。最后進行總結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63講 戰爭與文化交鋒.docx 第63講 戰爭與文化交鋒.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