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2講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商路的開辟和商品貿易對促進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同地域的商品體現著不同地域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通過商品交換,不同的地域文化也隨之擴大和交流。線索(一):商路與貿易絲綢之路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古代東西方的重要商路。歐亞大陸的其他重要商路還有“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近代以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與工業革命的擴展,世界各洲間貿易擴大,全球貿易網逐漸形成。線索(二):文化交流古代商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思想、科技、宗教的交融,推動了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促進了物種與產品的交流,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近現代以來,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把世界各地的生產者、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了文化交流的國際化。一、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1.絲綢之路(1)概念: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張騫“鑿空”:張騫通西域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3)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2.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絲綢之路”路線 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作用 成為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之路(2)“西南絲綢之路”路線 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作用 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3)“海上絲綢之路”①西漢,中國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造船與航海技術進步,出洋航海頻繁。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物質文化 傳出 (1)絲綢向西出口,養蠶和繅絲技術傳到東羅馬帝國。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過中亞向西傳播。 (2)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 (3)瓷器經過海路外銷,西亞和北非工匠仿制傳入 (1)獲得大宛國的“汗血馬”,引進苜蓿、葡萄等,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傳入。 (2)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3)棉花傳入中國,宋元時期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精神文化 傳出 中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傳入 (1)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 (2)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 (3)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二、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1.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背景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各洲之間的貿易隨之擴展表現 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經濟整體 原因 工業革命后,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使歐美國家需要尋求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表現 (1)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 (2)世界貿易額劇增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 促進因素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簽署;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冷戰結束;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等表現 世界貿易突飛猛進;生產的國際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2.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1)原因:國際貿易的開展,買賣雙方的接觸,商品對文化習俗的傳播。(2)表現茶的外傳 ①16世紀以前,中國茶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②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里茶道”;荷蘭許多富裕家庭都設有專門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國形成了“下午茶”服飾變化 ①17世紀末,中國服裝隨著傳教士傳到法國;18世紀,中國服裝元素融入法國的服裝設計之中;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采用了東方樣式。 ②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鐘表傳入 ①誕生于歐洲,大約在16世紀中期經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 ②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很多。逐漸在社會中下層中流行其他 進入20世紀,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廣銷世界各地[釋概念] 絲綢之路(1)張騫通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至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是狹義的絲綢之路。(2)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路線的總稱。[挖教材](1)閱讀選必3第9課第一目圖片《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思考:從圖片中可以看出當時歐亞商路的中心是哪里?答案:中國。[拓知識] 棉花傳入中國的影響棉花的傳入對古代中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極大地改變、改善了中國人的衣著材料,有效地增強了人們應對寒冷等不利自然條件的能力,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繁衍與進步。[釋概念] 商品的文化內涵一切商品無不具有文化價值,無論其文化傾向、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怎樣,都反映一定的觀念意識、精神追求、價值取向、文化心理。商品的文化價值具有時代性。任何商品都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因此,一定歷史時代的商品都反映該時代的社會風尚和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挖教材](2)閱讀選必3第10課第二目“史料閱讀”。思考:這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答案:中國茶傳播到歐洲,歐洲國家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拓知識] 中山裝的寓意(1)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2)門襟五粒紐扣代表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3)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4)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統一大義。(5)口袋為倒筆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國。(6)衣領為翻領封閉式,寓意是“三省吾身”,嚴謹治國。[挖教材](3)閱讀選必3第10課“問題探究”。思考: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文化觀念?答案: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肯定西方文化的優秀成果,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表達了文化交流的理念。主題一 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材料 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沿著古絲綢之路,佛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在東南亞得到傳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國,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這是交流的魅力、互鑒的成果。——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問題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狀況。從材料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金版參考:論題:古代絲綢之路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交融之路闡述:漢朝絲綢之路開通后,逐漸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通道,中國的絲綢、瓷器等遠銷中亞、北非、歐洲,中亞和歐洲的商品和物種也傳到中國,豐富了各自的社會生活。中國的四大發明、各種生產技術等外傳,佛教、伊斯蘭教等也傳播到中國,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并日益本土化。絲綢之路成為中外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交融發展的載體。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1)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2)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3)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4)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主題二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2023·江蘇卷)材料一 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西方商船來到中國,以絲綢為載體的中國服飾文化逐漸被歐洲人了解。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幾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凡是略有規模的英國貴族豪宅中,至少有一個房間是用精美的中國絲綢墻布來裝飾的。而當來自東方的紡織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紡織品后,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摘編自劉海翔《歐洲大地的中國風》材料二 晚清時期,大量的舶來品進入中國,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有些中國人開始穿西服。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規定標準禮服以西服為主,后來各地出現了不少西服店。當時的北京,雖然作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襯衣、針織衫、西褲等已逐漸得到推廣。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認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報》上發文反駁:“歐化逐漸東開,國人多喜穿西裝,取其穿之能有活潑的氣象與振作的態度,而且便捷無拖沓。”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其設計受到西服的影響,但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摘編自王建朗《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問題探究] (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服飾在近代歐洲傳播的基本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歷史背景。金版參考:基本情況: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貴族豪宅采用中國絲綢裝飾;工匠設計帶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并融入西方裁制方法;藝術家汲取中國元素進行藝術創作。歷史背景:新航路開辟,東西方航路開通;近代商品貿易發展。(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國傳播的特點。金版參考:晚清時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頒布法令進行推廣;社會認知兩極分化;中西合璧。(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外服飾交流的意義。金版參考:推動中西方文化在借鑒中向前發展;增進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動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國際貿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點(1)文化交流的國際化:國際貿易的發展,伴隨國家、民族、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2)文化交流的民族化: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體現自身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的商品進行交流,具有明顯的區域化、民族化特點,如中國的茶文化、西方的咖啡文化、音樂、舞蹈等。(3)文化交流的漸進性:國際性的文化交流伴隨國際化的貿易發展,國際貿易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傳播的程度、廣度和深度也體現在文化的交流中,如中國服飾對西方的影響過程。(4)文化交流的包容性:國際性的文化交流的狀況與各國的政策、文化態度關系密切,從古代中國唐朝的西域樂舞到近現代西方女裝設計采用東方樣式,各自不同文化的包容或者說融合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和結果。(5)文化交流的創新性、本土化:不同文化交流的同時,也發生了本土化的傾向,如“日本茶道”的形成,英國的“下午茶”,中國人制作的鐘表等。(6)文化交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互動配合:一般來說,外部商品和文化的傳入之初是在上層社會流行,后來逐漸大眾化、平民化,體現文化交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互動配合。如清代高官把進口鐘表作為珍稀物品收藏;有的時候甚至需要政府法令的推動,比如中國服飾的變化等。 (2024·福建卷)“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稱產自中亞,經由西夏販賣而來的綠松石,但在元人文獻中,它也被用來指稱直接從西亞商人處購得,名為“乞里馬泥”(意為產自波斯起兒漫)的綠松石。這反映了元代( )A.統治版圖廣大B.奢侈品需求旺盛C.絲綢之路暢通D.地理學成就突出試題情境 元人文獻中對綠松石稱呼的不同考查知識 元的統一,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核心價值 通過元代對綠松石的不同稱呼,考查學生解讀歷史信息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引導學生體會元代統一局面的形成,以及對古代貿易與文化交流價值的重視,涵育家國情懷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西夏、元代,中亞、西亞等地。現象信息:綠松石,本被稱為“河西甸子”,在元代,也被稱為“乞里馬泥”。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元代完成統一、疆域遼闊,對外交流頻繁,絲綢之路暢通。解讀顯性信息:原產自中亞的綠松石,經占據河西走廊的西夏中轉販賣而來后,被稱為“河西甸子”,原產地信息被忽略;到元代,綠松石可以直接從西亞商人處購得,因此稱為“乞里馬泥”,其名稱與原產地波斯有關。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元代完成統一,絲綢之路變的暢通,商品不用再經西夏中轉,因此人們知道了綠松石的原產地,名稱也隨之有了變化,故__C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元代統治版圖廣大與貿易往來沒有直接因果聯系,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奢侈品需求旺盛,排除B項;材料重點在于綠松石的貿易,而非關于地理學方面的成就,排除D項。命題點1: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2021·重慶卷)下圖是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有學者指出它們是羅馬工匠制作的。這可用于佐證( )A.大月氏成為絲綢之路的中心B.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C.羅馬攪胎玻璃瓶技術沿絲綢之路東傳D.東漢與羅馬帝國建立了官方直接往來答案:B解析:由材料“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并結合其時間信息可知,漢代通過絲綢之路與多個國家交往,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選B項。材料不能說明大月氏成為絲綢之路的中心,也不能說明技術東傳,排除A、C兩項;“直接”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命題點2:全球貿易網的形成(2024·河北卷)以下是對新航路開辟后某國家的描述:①商人和水手正在全世界積極擴展它的經濟領域;②創立東印度公司,授予其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的貿易壟斷權;③在北美洲建有殖民地,首府是新阿姆斯特丹。符合上述全部描述的是( )A.15世紀的葡萄牙 B.17世紀的荷蘭C.16世紀的西班牙 D.18世紀的英國答案:B解析:1602年,荷蘭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并從政府那里獲得了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之間的貿易壟斷權。17世紀初,荷蘭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蘭”殖民地,并以荷蘭的重要城市阿姆斯特丹為其首府命名,故B項正確。命題點3:咖啡的全球流動(2024·浙江1月選考)咖啡原產于非洲,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17世紀初,威尼斯商人開設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之后咖啡館逐漸風行歐洲。與此同時,歐洲人也有計劃地在殖民地生產咖啡。1882年,第一家國際性的咖啡交易所在紐約開張。到20世紀初,拉丁美洲成了全世界咖啡生產的中心,美國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場。據此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咖啡傳入亞洲是在世界市場初步建立之后 ②咖啡傳入歐洲源于啟蒙思想家的大力宣傳③拉丁美洲成為全世界咖啡生產中心與近代不合理國際分工密切相關 ④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場得益于近代世界貿易與文化的交流A.①④ B.②③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咖啡傳入亞洲不晚于6世紀,世界市場初步建立是在近代以后,①錯誤;咖啡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與新航路開辟有關,而非源于17-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大力宣傳,②錯誤;拉丁美洲成為全世界咖啡生產中心是因為歐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實行殖民統治,大規模種植咖啡,拉丁美洲形成單一經濟結構,淪為殖民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反映近代不合理國際分工,③正確;近代世界貿易的發展促使咖啡成為世界貿易中的重要商品和世界范圍內重要的日常消費品,文化的交流使得飲用咖啡的風氣日益流行,因此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場得益于近代世界貿易與文化的交流,④正確。故選D項。命題點4:近代英國的茶文化(2024·安徽卷)18世紀末,東方的茶葉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成為英國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他們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這表明( )A.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B.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C.商品的流動加速資本原始積累D.工業革命加劇了社會階層分化答案:A解析: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聯系加強,商品種類增加,貿易規模擴大,人們的飲食文化也受到了影響,故材料所述現象表明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歐洲國家對亞非拉等落后地區的掠奪,無法得出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排除B項;資本原始積累是歐洲人從亞非拉地區掠奪財富,材料體現的是歐洲人購買亞洲商品,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社會階層分化,排除D項。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張騫通西域的影響 絲綢之路運輸工具的變化 對海昏侯墓出土駱駝形象器物的認識 西南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唐代瓷器受西域文化影響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紀西歐茶葉消費增加的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世界貿易的發展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跨國公司國際分工 17世紀荷蘭進口中國瓷器 萬里茶道 近代中國服飾中西結合 中國學習西方鐘表制作技術 文化交流促進全球化發展 文化心理影響市場行為 17-19世紀中國瓷器在英國的流行 對絲綢之路“三個時代”的理解一、選擇題1.秦始皇北卻戎狄,筑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張騫通西域則填補了這里的空白,不僅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由此可見,張騫通西域( )A.推動了漢朝與西域的貿易往來B.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C.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D.擴展了漢朝的統治區域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出使西域使得中原政治文化勢力不斷滲透至蔥嶺一帶,與中亞、西亞和南歐建立了聯系,說明中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B項正確。材料還涉及中亞、西亞和南歐,A、C兩項說法片面,均排除;影響力擴大不等于統治區域范圍擴大,排除D項。2.據學者研究,在漢墓出土的畫像石、畫像磚中,發現有西域物種駱駝的形象,但數量不多,往往刻畫粗糙失真,與馬相似。唐代墓葬中則出土了許多形象逼真、形態各異的唐三彩駱駝形象,而駱駝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幾乎絕跡。這說明( )A.喪葬習俗發生變化B.手工技藝水平的階段變化C.對外交往日趨衰落D.運輸工具適應時代的發展答案:D解析:駱駝主要用于沙漠行商,漢代時絲綢之路開通,西域物種駱駝進入中原數量有限,所以漢墓畫像石中的駱駝形象數量少,刻畫粗糙失真而似馬;而唐代時陸上絲綢之路貿易興盛,中原與西域交往頻繁,駱駝是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唐代墓葬中有大量造型逼真的駱駝形象;宋代時陸上絲綢之路衰落,海上絲綢之路興盛,所以駱駝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幾乎絕跡,這體現了運輸工具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D項正確。A、B、C三項材料不能說明,均排除。3.(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如圖是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園出土的漢朝本土制作的器物。這些器物反映出( )A.版圖擴大促進商業繁榮B.商路暢通帶動文化交融C.技術進步影響大眾審美D.朝貢貿易豐富日常生活答案:B解析:江西地區的海昏侯墓園出土了帶有西北駱駝形象的器具,這說明漢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融合了西域風格特色,商路暢通帶動文化交融,故選B項。僅憑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無法推測“版圖擴大促進商業繁榮”,排除A項;這些器物是海昏侯的陪葬品,不代表大眾審美,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這些本土制作器物受朝貢貿易影響,排除D項。4.(2025·山西忻州月考)公元前123年,漢武帝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未獲成功。直到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歸降,東漢王朝“始通博南山道,渡瀾滄水”,并與緬甸的撣族有了經濟文化來往,又通過緬甸經印度入大夏。據此可知,兩漢政府( )A.打通了中亞到南亞的通道B.使西南絲綢之路得以擴展C.首次全線貫通東西絲綢之路D.開辟了西南道的商貿生命線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兩漢政府對西南絲綢之路進行了探索,最終經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建立了聯系,使西南絲綢之路得以拓展,B項正確。材料是打通西南到南亞的通道,排除A項;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排除C項;D項“生命線”夸大了其作用,排除。5.媽祖信仰原本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國建立媽祖廟,17世紀日本長崎建立媽祖廟,而后泰國、緬甸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相繼出現規模不同的媽祖廟。媽祖信仰的傳播( )A.表明了各國民間信仰趨同B.擴大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力C.反映了海上絲路貿易繁榮D.鞏固了“朝貢貿易”體系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媽祖信仰由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逐漸擴展到整個東南亞地區,這是因為當時海上絲路貿易繁榮,媽祖信仰隨著海上絲路傳播到其他地區,C項正確。媽祖信仰傳播到其他地區,不代表各國民間信仰趨同,排除A項;媽祖信仰屬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神信仰,不是中原文化,排除B項;媽祖信仰的傳播與“朝貢貿易”無關,排除D項。6.唐代長沙窯生產的瓷器,出現了大量受西域文化影響的裝飾,如椰棗紋。椰棗樹也被稱為“沙漠面包”,是阿拉伯人心中的“圣樹”,長沙窯的這些瓷器在西域大受歡迎。這反映出當時( )A.瓷器已成為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B.瓷器成為陸上絲路的主要商品C.傳統手工業適應了異域市場的需求D.外貿稅收成為國庫的主要財源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出現了大量受西域文化影響的裝飾”“長沙窯的這些瓷器在西域大受歡迎”可知,唐代長沙窯椰棗紋,迎合了西域市場的需求,C項正確。瓷器成為中華文明新的象征,是在宋元時期,排除A項;絲綢是陸上絲路的主要商品,排除B項;D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7.(2025·吉林四平期中)絲綢之路形成后,中國的四大發明、天文、歷算和醫藥傳到西亞,中國的驛站制度為波斯、埃及和俄羅斯所采用;西方各地人士東來,把波斯工藝、佛教和佛教藝術、伊斯蘭和阿拉伯的星歷、醫藥傳入中國,進而轉傳西亞。這說明我國古代商業貿易的發展( )A.促進了世界物質和精神文明交流B.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C.將中國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D.維護了國際市場的穩定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以看出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國文化外傳,同時西方文化也傳入中國,促進了世界物質和精神文明交流,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西文化交流,與國家財政收入無關,排除B項;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近代時期,排除C項;D項材料無從得出,排除。8.(2025·湖南岳陽縣、汨羅市聯考)據載,在整個18世紀,西歐從中國輸入的茶葉翻了幾倍,價值達到1.8億兩白銀,其中英國人的消費占據了一半以上。推動這一情況出現的主要因素是( )A.中國自然經濟抑制了進口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C.清政府對海外貿易的重視D.西歐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答案:B解析:由材料“整個18世紀”的時間信息可知,由于殖民擴張推動世界市場的拓展,促使中國茶葉在歐洲市場上大量出現,故B項正確。由材料“西歐從中國輸入的茶葉”可知,強調的是出口而非進口,排除A項;18世紀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政策,排除C項;D項是在19世紀,排除。9.(2025·河北滄州運東四校期中)1900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為:英國19%,美國12%,德國13%,法國9%。這一時期亞非國家的原料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制成品的國際貿易額均出現均衡發展的趨勢,從1870年至1913年這兩類商品的貿易額都增加了兩倍多。這說明( )A.工業發達國家占據多數市場份額B.商品生產者和文化傳播者逐漸融合C.亞非國家在國際分工中漸趨重要D.國家間經濟往來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后,工業化大生產使歐美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逐漸形成。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原料和工業制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均衡發展,貿易額也在增加,反映出歐美國家和其他國家在世界貿易中,依賴程度日益加深,D項正確。A項說法片面,排除;文化傳播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亞非國家在國際貿易分工中提供原料,處于被動地位,排除C項。10.“20世紀90年代后,跨國公司大制造商‘以世界為工廠,以國家為車間’”。導致此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各國貿易保護主義重新盛行B.世界各區域經濟集團的形成C.西方新殖民主義擴張的結果D.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國際分工答案:D解析:由“以世界為工廠,以國家為車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主要是由于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國際的分工所致,故選D項。A、B兩項與材料無關,均排除;新殖民主義擴張是全球化的弊端,不是原因,排除C項。11.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大量進口的中國外銷瓷,在荷蘭各階層中引領收藏和使用中國瓷器的風尚。這一風尚和市場競爭都促使代爾夫特陶匠從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模仿和借鑒中國外銷瓷的裝飾,以西方視角表現出想象中的中國。由此可知,當時( )A.全球性經濟文化聯系漸趨加強B.工業革命促使瓷器生產標準化C.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西方之間貿易D.荷蘭代爾夫特瓷器制作技術超越了中國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17世紀的荷蘭大量進口中國瓷器,在荷蘭各階層中引領收藏和使用中國瓷器的風尚,受此影響,荷蘭工匠開始模仿中國瓷器,說明當時全球性經濟文化聯系漸趨加強,A項正確。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中期,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中荷瓷器貿易對荷蘭的影響,沒有描述壟斷貿易信息,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對比信息的出現,排除D項。12.(2025·遼寧朝陽月考)17世紀,晉商開辟了從福建武夷山向北出發,穿過蒙古地帶,經由西伯利亞往歐亞大陸腹地的萬里茶道。茶道沿線的碼頭、鏢局、客棧、飯莊、貨場、會館、騾馬舟船、搬運行幫、票號蓬勃發展。這表明,萬里茶道的開通( )A.導致了晉商對萬里茶道的壟斷B.打破了清政府的閉關自守政策C.推動了跨國貿易產業鏈的發展D.見證了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晉商開辟的萬里茶道帶動了碼頭等配套行業的出現,助推了歐亞沿線地區跨國貿易產業鏈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晉商壟斷了萬里茶道,排除A項;B項是在鴉片戰爭后,排除;材料并未強調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排除D項。13.(2025·湖南岳陽一中月考)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服飾設計師不但繼承了傳統服裝造型的簡潔流暢、寬松飄逸等特點,而且汲取了西方服飾立體曲線剪裁的特點。當時,中山裝成為中國學生最喜歡的標準服裝,而旗袍則被公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婦女服裝。這( )A.營造了追求西方時尚的社會風氣B.彰顯了社會生活中西合璧的特征C.體現了民眾的思想得到徹底解放D.表明服裝樣式變遷成為社會共識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國近代服飾既保留了傳統特色,又吸收了西方元素,彰顯了社會生活中西合璧的特征,B項正確。雖然材料也提到了西方時尚,但其強調的重點是中西合璧,而非單純追求西方時尚,排除A項;C項“徹底”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社會共識”表述過于夸大,排除。14.16世紀中后期,西洋自鳴鐘傳入中國。康熙帝在內務府造辦處專門設立“自鳴鐘處”,從全國招募人才學習鐘表制作技術,嘗試著自己生產鐘表。后來,“自鳴鐘處”又改為“做鐘處”,從此“做鐘處”成為專門制造鐘表的皇家作坊。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西學東漸”蔚然成風B.鐘表得到了市民階層的追捧C.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D.西方機器產品受到皇室青睞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從設立“自鳴鐘處”,到后來改為“做鐘處”可以看出,西方技術傳入中國后,中國對其技術的吸收融合,體現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C項正確。A項僅憑材料不能說明,排除;材料未涉及市民階層的追捧,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自鳴鐘受到歡迎,不能說明其他機器產品的歡迎程度,排除D項。15.德國著名思想家歌德關于人類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與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互換一樣,擴大著人類的財富和滿足人們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這一觀念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逐漸得到印證。其表現在( )A.經貿往來促進了世界和平B.文化交流促進全球化發展C.生產的國際分工愈發細密D.經濟一體化日益受到重視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理念與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互換一樣,擴大著人類的財富和滿足人們普遍的富裕需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交流促進了各地之間往來,密切了各地之間的聯系,即文化交流促進全球化發展,B項正確。材料強調文化交流,不是經貿往來和經濟一體化,排除A、D兩項;C項與材料強調文化交流不符,排除。16.(2025·江西上饒測試)肯德基、麥當勞等連鎖企業在進入伊斯蘭教國家時,會按照當地風俗供應特定產品;可口可樂根據中國十二生肖等文化特色,推出生肖產品,迅速獲得了中國消費者的認同。這表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 )A.跨國公司逐漸彌合文化分歧B.文化心理影響市場行為C.地方特色文化阻礙生產經營D.國際分工承載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材料中外國企業的商業行為都順應了當地消費者的風俗和文化情感需求,說明文化心理影響市場行為,B項正確。A項“彌合文化分歧”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企業借鑒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擴大了生產經營,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國際分工,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2025·江蘇高郵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歐洲人把瓷器看作是倫理規范、和諧共融與美德風度的化身,他們通過中華物品的萬花筒得以窺視自己內心對人類尊嚴和高尚的追求。17-19世紀英國對中國陶瓷的充分肯定,促進了洛可可式在英國裝飾藝術中的發展,瓷器成為炙手可熱、受人追捧的珍貴器物。景德鎮作坊還進行了部門化改革,沒有一片陶瓷是由單個人來完成的,這使亞洲生產者在面對歐洲龐大的市場時,能夠批量供應產品。為了滿足英國市場對瓷器的本土化需求,中國瓷器從制瓷技藝及器型、裝飾等都得到了豐富和發展,這種影響一直延續至今。瓷器逐漸走進了平民百姓家,甚至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其中家庭的女主人以擁有美麗的瓷器收藏作為身份的象征。后期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中國在英國的印象發生了不好的轉變,同時英國本土瓷器制作技藝得到了長足發展,中國瓷器在英國走向了衰落。——摘編自戴硯芳《17-19世紀中國瓷器在英國的流行研究》(1)據材料概括影響17-19世紀華瓷在英國銷量的主要因素。(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瓷器貿易對中英兩國的積極影響。答案:(1)對中國文化價值的認同;新航路開辟后促進貿易的發展;英國市場的需求;專業化分工的出現(生產方式的革新);政治局勢的影響。(2)對英國:促進英國裝飾藝術發展;豐富民眾物質生活;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客觀上刺激了英國本土制瓷工藝的發展。對中國: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促使中國制瓷技藝的革新;白銀流入中國,刺激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解析:第(1)問,據材料“歐洲人把瓷器看作是倫理規范、和諧共融與美德風度的化身,他們通過中華物品的萬花筒得以窺視自己內心對人類尊嚴和高尚的追求”可知,對中國文化價值的認同;據材料時間“17-19世紀”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促進貿易的發展;據材料“為了滿足英國市場對瓷器的本土化需求”可知,英國市場的需求;據材料“景德鎮作坊還進行了部門化改革,沒有一片陶瓷是由單個人來完成的”可知,專業化分工的出現(生產方式的革新);據材料“后期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中國在英國的印象發生了不好的轉變”可知,政治局勢的影響。第(2)問,對英國,據材料“17-19世紀英國對中國陶瓷的充分肯定,促進了洛可可式在英國裝飾藝術中的發展”可知,促進英國裝飾藝術發展;據材料“瓷器逐漸走進了平民百姓家,甚至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可知,豐富民眾物質生活,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據材料“同時英國本土瓷器制作技藝得到了長足發展”可知,客觀上刺激了英國本土制瓷工藝的發展。對中國,結合所學可知,瓷器不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藝術品,因此瓷器制作過程凝結著中國文化,伴隨著瓷器出口,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據材料“景德鎮作坊還進行了部門化改革”可知,促使中國制瓷技藝的革新;結合所學可知,古代中國在中外貿易中處于貿易出超地位,17世紀新航路已經開辟,當時通過殖民掠奪,美洲的白銀流入歐洲,因此中英貿易結算的貨幣主要是白銀,這會促進白銀流入中國,刺激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18.(2025·湖南長沙雅禮中學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絲綢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如果按歷史進程劃分絲綢之路的時代,那么從秦漢開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便是絲綢之路的1.0時代,這一時代,絲綢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陸路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長城為中心,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為對抗、交流、融合的兩大主要勢力。絲綢之路2.0時代包含了中國的明清時期。這個時代的特點是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對話、交流和交往。“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標志著絲路實踐進入了3.0時代。這個新時代的特點是:陸海并重,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美好畫卷。——摘編自呂文利《絲綢之路的三個時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絲綢之路“三個時代”的理解。(要求: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秦至元朝時期,是陸上絲綢之路占主導,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對抗、交流、融合的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發展,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以及政府開明的對外政策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重要保障。這一時期的絲綢之路,有利于邊疆經濟的開發,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明清時期,是海上絲綢之路占主導,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對話、交流和交往的時期。經濟重心南移,指南針、造船航海等科技的突破,中國綜合國力處于領先地位,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發展起來。這一時期的絲綢之路發展了海外貿易,加強了與世界的經濟文化聯系,傳播了中華文明,但明清時期由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僵化與觀念的落后,中國錯失了融入世界的機會。進入21世紀,是陸海并重,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的時期。國際社會朝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方向發展,全球治理的多種問題顯現。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它弘揚了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一次偉大超越。綜上所述,無論是陸上絲路的車馬時代,還是海上絲路的航船時代,一直到今天陸海空綜合交通時代,中國始終秉持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的精神,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可知,絲綢之路“三個時代”分別指秦漢至元朝時期是絲綢之路的1.0時代、明清時期是絲綢之路2.0時代、21世紀絲路進入3.0時代。圍繞這三個時代展開分析即可。關于各時期的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概念、背景、影響等方面分析。最后進行總結。20(共76張PPT)第五部分 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二十二單元 文化的交流與傳承第62講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商路的開辟和商品貿易對促進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同地域的商品體現著不同地域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通過商品交換,不同的地域文化也隨之擴大和交流。線索(一):商路與貿易絲綢之路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古代東西方的重要商路。歐亞大陸的其他重要商路還有“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近代以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與工業革命的擴展,世界各洲間貿易擴大,全球貿易網逐漸形成。線索(二):文化交流古代商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思想、科技、宗教的交融,推動了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促進了物種與產品的交流,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近現代以來,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把世界各地的生產者、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促進了文化交流的國際化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1.絲綢之路(1)概念: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張騫“鑿空”:張騫通西域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3)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2.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絲綢之路”(2)“西南絲綢之路”路線 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作用 成為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之路路線 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作用 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3)“海上絲綢之路”①西漢,中國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造船與航海技術進步,出洋航海頻繁。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物質文化 傳出 (1)絲綢向西出口,養蠶和繅絲技術傳到東羅馬帝國。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過中亞向西傳播。(2)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3)瓷器經過海路外銷,西亞和北非工匠仿制傳入 (1)獲得大宛國的“汗血馬”,引進苜蓿、葡萄等,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傳入。(2)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3)棉花傳入中國,宋元時期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精神文化 傳出 中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傳入 (1)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2)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3)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二、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1.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背景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各洲之間的貿易隨之擴展表現 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經濟整體 原因 工業革命后,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使歐美國家需要尋求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表現 (1)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2)世界貿易額劇增經濟全球化加快 發展 促進因素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簽署;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冷戰結束;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等表現 世界貿易突飛猛進;生產的國際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2.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1)原因:國際貿易的開展,買賣雙方的接觸,商品對文化習俗的傳播。(2)表現茶的 外傳 ①16世紀以前,中國茶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②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里茶道”;荷蘭許多富裕家庭都設有專門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國形成了“下午茶”服飾 變化 ①17世紀末,中國服裝隨著傳教士傳到法國;18世紀,中國服裝元素融入法國的服裝設計之中;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采用了東方樣式。②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鐘表 傳入 ①誕生于歐洲,大約在16世紀中期經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②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很多。逐漸在社會中下層中流行其他 進入20世紀,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廣銷世界各地[釋概念] 絲綢之路(1)張騫通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至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是狹義的絲綢之路。(2)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路線的總稱。[挖教材](1)閱讀選必3第9課第一目圖片《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思考:從圖片中可以看出當時歐亞商路的中心是哪里?[拓知識] 棉花傳入中國的影響棉花的傳入對古代中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極大地改變、改善了中國人的衣著材料,有效地增強了人們應對寒冷等不利自然條件的能力,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繁衍與進步。答案:中國。[釋概念] 商品的文化內涵一切商品無不具有文化價值,無論其文化傾向、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怎樣,都反映一定的觀念意識、精神追求、價值取向、文化心理。商品的文化價值具有時代性。任何商品都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記物,因此,一定歷史時代的商品都反映該時代的社會風尚和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挖教材](2)閱讀選必3第10課第二目“史料閱讀”。思考:這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答案:中國茶傳播到歐洲,歐洲國家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拓知識] 中山裝的寓意(1)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2)門襟五粒紐扣代表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3)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4)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統一大義。(5)口袋為倒筆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國。(6)衣領為翻領封閉式,寓意是“三省吾身”,嚴謹治國。[挖教材](3)閱讀選必3第10課“問題探究”。思考: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文化觀念?答案: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肯定西方文化的優秀成果,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表達了文化交流的理念。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材料 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沿著古絲綢之路,佛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在東南亞得到傳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國,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這是交流的魅力、互鑒的成果。——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問題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狀況。從材料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金版參考:論題:古代絲綢之路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交融之路闡述:漢朝絲綢之路開通后,逐漸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通道,中國的絲綢、瓷器等遠銷中亞、北非、歐洲,中亞和歐洲的商品和物種也傳到中國,豐富了各自的社會生活。中國的四大發明、各種生產技術等外傳,佛教、伊斯蘭教等也傳播到中國,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并日益本土化。絲綢之路成為中外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交融發展的載體。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1)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2)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3)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4)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主題二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2023·江蘇卷)材料一 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西方商船來到中國,以絲綢為載體的中國服飾文化逐漸被歐洲人了解。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幾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凡是略有規模的英國貴族豪宅中,至少有一個房間是用精美的中國絲綢墻布來裝飾的。而當來自東方的紡織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紡織品后,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摘編自劉海翔《歐洲大地的中國風》材料二 晚清時期,大量的舶來品進入中國,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有些中國人開始穿西服。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規定標準禮服以西服為主,后來各地出現了不少西服店。當時的北京,雖然作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襯衣、針織衫、西褲等已逐漸得到推廣。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認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報》上發文反駁:“歐化逐漸東開,國人多喜穿西裝,取其穿之能有活潑的氣象與振作的態度,而且便捷無拖沓。”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其設計受到西服的影響,但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摘編自王建朗《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問題探究] (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服飾在近代歐洲傳播的基本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歷史背景。金版參考:基本情況: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貴族豪宅采用中國絲綢裝飾;工匠設計帶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并融入西方裁制方法;藝術家汲取中國元素進行藝術創作。歷史背景:新航路開辟,東西方航路開通;近代商品貿易發展。(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國傳播的特點。(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外服飾交流的意義。金版參考:晚清時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頒布法令進行推廣;社會認知兩極分化;中西合璧。金版參考:推動中西方文化在借鑒中向前發展;增進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動著世界服飾文化的發展。國際貿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點(1)文化交流的國際化:國際貿易的發展,伴隨國家、民族、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2)文化交流的民族化: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體現自身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的商品進行交流,具有明顯的區域化、民族化特點,如中國的茶文化、西方的咖啡文化、音樂、舞蹈等。(3)文化交流的漸進性:國際性的文化交流伴隨國際化的貿易發展,國際貿易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傳播的程度、廣度和深度也體現在文化的交流中,如中國服飾對西方的影響過程。(4)文化交流的包容性:國際性的文化交流的狀況與各國的政策、文化態度關系密切,從古代中國唐朝的西域樂舞到近現代西方女裝設計采用東方樣式,各自不同文化的包容或者說融合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和結果。(5)文化交流的創新性、本土化:不同文化交流的同時,也發生了本土化的傾向,如“日本茶道”的形成,英國的“下午茶”,中國人制作的鐘表等。(6)文化交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互動配合:一般來說,外部商品和文化的傳入之初是在上層社會流行,后來逐漸大眾化、平民化,體現文化交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互動配合。如清代高官把進口鐘表作為珍稀物品收藏;有的時候甚至需要政府法令的推動,比如中國服飾的變化等。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 (2024·福建卷)“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稱產自中亞,經由西夏販賣而來的綠松石,但在元人文獻中,它也被用來指稱直接從西亞商人處購得,名為“乞里馬泥”(意為產自波斯起兒漫)的綠松石。這反映了元代( )A.統治版圖廣大B.奢侈品需求旺盛C.絲綢之路暢通D.地理學成就突出試題情境 元人文獻中對綠松石稱呼的不同考查知識 元的統一,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核心價值 通過元代對綠松石的不同稱呼,考查學生解讀歷史信息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引導學生體會元代統一局面的形成,以及對古代貿易與文化交流價值的重視,涵育家國情懷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西夏、元代,中亞、西亞等地。現象信息:綠松石,本被稱為“河西甸子”,在元代,也被稱為“乞里馬泥”。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元代完成統一、疆域遼闊,對外交流頻繁,絲綢之路暢通。解讀顯性信息:原產自中亞的綠松石,經占據河西走廊的西夏中轉販賣而來后,被稱為“河西甸子”,原產地信息被忽略;到元代,綠松石可以直接從西亞商人處購得,因此稱為“乞里馬泥”,其名稱與原產地波斯有關。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元代完成統一,絲綢之路變的暢通,商品不用再經西夏中轉,因此人們知道了綠松石的原產地,名稱也隨之有了變化,故__C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元代統治版圖廣大與貿易往來沒有直接因果聯系,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奢侈品需求旺盛,排除B項;材料重點在于綠松石的貿易,而非關于地理學方面的成就,排除D項。命題點1: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2021·重慶卷)下圖是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有學者指出它們是羅馬工匠制作的。這可用于佐證( )A.大月氏成為絲綢之路的中心B.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C.羅馬攪胎玻璃瓶技術沿絲綢之路東傳D.東漢與羅馬帝國建立了官方直接往來解析:由材料“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并結合其時間信息可知,漢代通過絲綢之路與多個國家交往,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選B項。材料不能說明大月氏成為絲綢之路的中心,也不能說明技術東傳,排除A、C兩項;“直接”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命題點2:全球貿易網的形成(2024·河北卷)以下是對新航路開辟后某國家的描述:符合上述全部描述的是( )A.15世紀的葡萄牙 B.17世紀的荷蘭C.16世紀的西班牙 D.18世紀的英國①商人和水手正在全世界積極擴展它的經濟領域;②創立東印度公司,授予其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的貿易壟斷權;③在北美洲建有殖民地,首府是新阿姆斯特丹。解析:1602年,荷蘭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并從政府那里獲得了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之間的貿易壟斷權。17世紀初,荷蘭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蘭”殖民地,并以荷蘭的重要城市阿姆斯特丹為其首府命名,故B項正確。命題點3:咖啡的全球流動(2024·浙江1月選考)咖啡原產于非洲,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17世紀初,威尼斯商人開設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之后咖啡館逐漸風行歐洲。與此同時,歐洲人也有計劃地在殖民地生產咖啡。1882年,第一家國際性的咖啡交易所在紐約開張。到20世紀初,拉丁美洲成了全世界咖啡生產的中心,美國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場。據此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咖啡傳入亞洲是在世界市場初步建立之后 ②咖啡傳入歐洲源于啟蒙思想家的大力宣傳 ③拉丁美洲成為全世界咖啡生產中心與近代不合理國際分工密切相關 ④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場得益于近代世界貿易與文化的交流A.①④ 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咖啡傳入亞洲不晚于6世紀,世界市場初步建立是在近代以后,①錯誤;咖啡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與新航路開辟有關,而非源于17-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大力宣傳,②錯誤;拉丁美洲成為全世界咖啡生產中心是因為歐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實行殖民統治,大規模種植咖啡,拉丁美洲形成單一經濟結構,淪為殖民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反映近代不合理國際分工,③正確;近代世界貿易的發展促使咖啡成為世界貿易中的重要商品和世界范圍內重要的日常消費品,文化的交流使得飲用咖啡的風氣日益流行,因此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場得益于近代世界貿易與文化的交流,④正確。故選D項。命題點4:近代英國的茶文化(2024·安徽卷)18世紀末,東方的茶葉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成為英國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他們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這表明( )A.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B.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C.商品的流動加速資本原始積累D.工業革命加劇了社會階層分化解析: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聯系加強,商品種類增加,貿易規模擴大,人們的飲食文化也受到了影響,故材料所述現象表明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歐洲國家對亞非拉等落后地區的掠奪,無法得出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排除B項;資本原始積累是歐洲人從亞非拉地區掠奪財富,材料體現的是歐洲人購買亞洲商品,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社會階層分化,排除D項。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張騫通西域的影響 絲綢之路運輸工具的變化 對海昏侯墓出土駱駝形象器物的認識 西南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唐代瓷器受西域文化影響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紀西歐茶葉消費增加的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世界貿易的發展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跨國公司國際分工 17世紀荷蘭進口中國瓷器 萬里茶道 近代中國服飾中西結合 中國學習西方鐘表制作技術 文化交流促進全球化發展 文化心理影響市場 行為 17-19世紀中國瓷器在英國的流行 對絲綢之路“三個時代”的理解一、選擇題1.秦始皇北卻戎狄,筑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張騫通西域則填補了這里的空白,不僅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由此可見,張騫通西域( )A.推動了漢朝與西域的貿易往來B.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C.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文化交流D.擴展了漢朝的統治區域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出使西域使得中原政治文化勢力不斷滲透至蔥嶺一帶,與中亞、西亞和南歐建立了聯系,說明中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B項正確。材料還涉及中亞、西亞和南歐,A、C兩項說法片面,均排除;影響力擴大不等于統治區域范圍擴大,排除D項。2.據學者研究,在漢墓出土的畫像石、畫像磚中,發現有西域物種駱駝的形象,但數量不多,往往刻畫粗糙失真,與馬相似。唐代墓葬中則出土了許多形象逼真、形態各異的唐三彩駱駝形象,而駱駝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幾乎絕跡。這說明( )A.喪葬習俗發生變化B.手工技藝水平的階段變化C.對外交往日趨衰落D.運輸工具適應時代的發展解析:駱駝主要用于沙漠行商,漢代時絲綢之路開通,西域物種駱駝進入中原數量有限,所以漢墓畫像石中的駱駝形象數量少,刻畫粗糙失真而似馬;而唐代時陸上絲綢之路貿易興盛,中原與西域交往頻繁,駱駝是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唐代墓葬中有大量造型逼真的駱駝形象;宋代時陸上絲綢之路衰落,海上絲綢之路興盛,所以駱駝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幾乎絕跡,這體現了運輸工具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D項正確。A、B、C三項材料不能說明,均排除。3.(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如圖是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園出土的漢朝本土制作的器物。這些器物反映出( )A.版圖擴大促進商業繁榮B.商路暢通帶動文化交融C.技術進步影響大眾審美D.朝貢貿易豐富日常生活解析:江西地區的海昏侯墓園出土了帶有西北駱駝形象的器具,這說明漢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融合了西域風格特色,商路暢通帶動文化交融,故選B項。僅憑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無法推測“版圖擴大促進商業繁榮”,排除A項;這些器物是海昏侯的陪葬品,不代表大眾審美,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這些本土制作器物受朝貢貿易影響,排除D項。4.(2025·山西忻州月考)公元前123年,漢武帝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未獲成功。直到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歸降,東漢王朝“始通博南山道,渡瀾滄水”,并與緬甸的撣族有了經濟文化來往,又通過緬甸經印度入大夏。據此可知,兩漢政府( )A.打通了中亞到南亞的通道 B.使西南絲綢之路得以擴展C.首次全線貫通東西絲綢之路 D.開辟了西南道的商貿生命線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兩漢政府對西南絲綢之路進行了探索,最終經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建立了聯系,使西南絲綢之路得以拓展,B項正確。材料是打通西南到南亞的通道,排除A項;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排除C項;D項“生命線”夸大了其作用,排除。5.媽祖信仰原本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國建立媽祖廟,17世紀日本長崎建立媽祖廟,而后泰國、緬甸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相繼出現規模不同的媽祖廟。媽祖信仰的傳播( )A.表明了各國民間信仰趨同 B.擴大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力C.反映了海上絲路貿易繁榮 D.鞏固了“朝貢貿易”體系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媽祖信仰由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逐漸擴展到整個東南亞地區,這是因為當時海上絲路貿易繁榮,媽祖信仰隨著海上絲路傳播到其他地區,C項正確。媽祖信仰傳播到其他地區,不代表各國民間信仰趨同,排除A項;媽祖信仰屬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神信仰,不是中原文化,排除B項;媽祖信仰的傳播與“朝貢貿易”無關,排除D項。6.唐代長沙窯生產的瓷器,出現了大量受西域文化影響的裝飾,如椰棗紋。椰棗樹也被稱為“沙漠面包”,是阿拉伯人心中的“圣樹”,長沙窯的這些瓷器在西域大受歡迎。這反映出當時( )A.瓷器已成為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B.瓷器成為陸上絲路的主要商品C.傳統手工業適應了異域市場的需求D.外貿稅收成為國庫的主要財源解析:根據材料“出現了大量受西域文化影響的裝飾”“長沙窯的這些瓷器在西域大受歡迎”可知,唐代長沙窯椰棗紋,迎合了西域市場的需求,C項正確。瓷器成為中華文明新的象征,是在宋元時期,排除A項;絲綢是陸上絲路的主要商品,排除B項;D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7.(2025·吉林四平期中)絲綢之路形成后,中國的四大發明、天文、歷算和醫藥傳到西亞,中國的驛站制度為波斯、埃及和俄羅斯所采用;西方各地人士東來,把波斯工藝、佛教和佛教藝術、伊斯蘭和阿拉伯的星歷、醫藥傳入中國,進而轉傳西亞。這說明我國古代商業貿易的發展( )A.促進了世界物質和精神文明交流B.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C.將中國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D.維護了國際市場的穩定解析:根據材料可以看出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國文化外傳,同時西方文化也傳入中國,促進了世界物質和精神文明交流,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西文化交流,與國家財政收入無關,排除B項;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近代時期,排除C項;D項材料無從得出,排除。8.(2025·湖南岳陽縣、汨羅市聯考)據載,在整個18世紀,西歐從中國輸入的茶葉翻了幾倍,價值達到1.8億兩白銀,其中英國人的消費占據了一半以上。推動這一情況出現的主要因素是( )A.中國自然經濟抑制了進口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C.清政府對海外貿易的重視 D.西歐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由材料“整個18世紀”的時間信息可知,由于殖民擴張推動世界市場的拓展,促使中國茶葉在歐洲市場上大量出現,故B項正確。由材料“西歐從中國輸入的茶葉”可知,強調的是出口而非進口,排除A項;18世紀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政策,排除C項;D項是在19世紀,排除。9.(2025·河北滄州運東四校期中)1900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為:英國19%,美國12%,德國13%,法國9%。這一時期亞非國家的原料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制成品的國際貿易額均出現均衡發展的趨勢,從1870年至1913年這兩類商品的貿易額都增加了兩倍多。這說明( )A.工業發達國家占據多數市場份額B.商品生產者和文化傳播者逐漸融合C.亞非國家在國際分工中漸趨重要D.國家間經濟往來依賴程度日益加深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后,工業化大生產使歐美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逐漸形成。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原料和工業制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均衡發展,貿易額也在增加,反映出歐美國家和其他國家在世界貿易中,依賴程度日益加深,D項正確。A項說法片面,排除;文化傳播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亞非國家在國際貿易分工中提供原料,處于被動地位,排除C項。10.“20世紀90年代后,跨國公司大制造商‘以世界為工廠,以國家為車間’”。導致此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各國貿易保護主義重新盛行B.世界各區域經濟集團的形成C.西方新殖民主義擴張的結果D.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國際分工解析:由“以世界為工廠,以國家為車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主要是由于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國際的分工所致,故選D項。A、B兩項與材料無關,均排除;新殖民主義擴張是全球化的弊端,不是原因,排除C項。11.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大量進口的中國外銷瓷,在荷蘭各階層中引領收藏和使用中國瓷器的風尚。這一風尚和市場競爭都促使代爾夫特陶匠從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模仿和借鑒中國外銷瓷的裝飾,以西方視角表現出想象中的中國。由此可知,當時( )A.全球性經濟文化聯系漸趨加強B.工業革命促使瓷器生產標準化C.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西方之間貿易D.荷蘭代爾夫特瓷器制作技術超越了中國解析:據材料可知,17世紀的荷蘭大量進口中國瓷器,在荷蘭各階層中引領收藏和使用中國瓷器的風尚,受此影響,荷蘭工匠開始模仿中國瓷器,說明當時全球性經濟文化聯系漸趨加強,A項正確。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中期,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中荷瓷器貿易對荷蘭的影響,沒有描述壟斷貿易信息,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對比信息的出現,排除D項。12.(2025·遼寧朝陽月考)17世紀,晉商開辟了從福建武夷山向北出發,穿過蒙古地帶,經由西伯利亞往歐亞大陸腹地的萬里茶道。茶道沿線的碼頭、鏢局、客棧、飯莊、貨場、會館、騾馬舟船、搬運行幫、票號蓬勃發展。這表明,萬里茶道的開通( )A.導致了晉商對萬里茶道的壟斷B.打破了清政府的閉關自守政策C.推動了跨國貿易產業鏈的發展D.見證了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晉商開辟的萬里茶道帶動了碼頭等配套行業的出現,助推了歐亞沿線地區跨國貿易產業鏈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晉商壟斷了萬里茶道,排除A項;B項是在鴉片戰爭后,排除;材料并未強調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排除D項。13.(2025·湖南岳陽一中月考)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服飾設計師不但繼承了傳統服裝造型的簡潔流暢、寬松飄逸等特點,而且汲取了西方服飾立體曲線剪裁的特點。當時,中山裝成為中國學生最喜歡的標準服裝,而旗袍則被公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婦女服裝。這( )A.營造了追求西方時尚的社會風氣B.彰顯了社會生活中西合璧的特征C.體現了民眾的思想得到徹底解放D.表明服裝樣式變遷成為社會共識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國近代服飾既保留了傳統特色,又吸收了西方元素,彰顯了社會生活中西合璧的特征,B項正確。雖然材料也提到了西方時尚,但其強調的重點是中西合璧,而非單純追求西方時尚,排除A項;C項“徹底”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社會共識”表述過于夸大,排除。 14.16世紀中后期,西洋自鳴鐘傳入中國。康熙帝在內務府造辦處專門設立“自鳴鐘處”,從全國招募人才學習鐘表制作技術,嘗試著自己生產鐘表。后來,“自鳴鐘處”又改為“做鐘處”,從此“做鐘處”成為專門制造鐘表的皇家作坊。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西學東漸”蔚然成風B.鐘表得到了市民階層的追捧C.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D.西方機器產品受到皇室青睞解析:根據材料從設立“自鳴鐘處”,到后來改為“做鐘處”可以看出,西方技術傳入中國后,中國對其技術的吸收融合,體現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C項正確。A項僅憑材料不能說明,排除;材料未涉及市民階層的追捧,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自鳴鐘受到歡迎,不能說明其他機器產品的歡迎程度,排除D項。15.德國著名思想家歌德關于人類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與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互換一樣,擴大著人類的財富和滿足人們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這一觀念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逐漸得到印證。其表現在( )A.經貿往來促進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進全球化發展C.生產的國際分工愈發細密 D.經濟一體化日益受到重視解析:根據材料“理念與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互換一樣,擴大著人類的財富和滿足人們普遍的富裕需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交流促進了各地之間往來,密切了各地之間的聯系,即文化交流促進全球化發展,B項正確。材料強調文化交流,不是經貿往來和經濟一體化,排除A、D兩項;C項與材料強調文化交流不符,排除。16.(2025·江西上饒測試)肯德基、麥當勞等連鎖企業在進入伊斯蘭教國家時,會按照當地風俗供應特定產品;可口可樂根據中國十二生肖等文化特色,推出生肖產品,迅速獲得了中國消費者的認同。這表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 )A.跨國公司逐漸彌合文化分歧B.文化心理影響市場行為C.地方特色文化阻礙生產經營D.國際分工承載文化交流解析:材料中外國企業的商業行為都順應了當地消費者的風俗和文化情感需求,說明文化心理影響市場行為,B項正確。A項“彌合文化分歧”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企業借鑒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擴大了生產經營,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國際分工,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2025·江蘇高郵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歐洲人把瓷器看作是倫理規范、和諧共融與美德風度的化身,他們通過中華物品的萬花筒得以窺視自己內心對人類尊嚴和高尚的追求。17-19世紀英國對中國陶瓷的充分肯定,促進了洛可可式在英國裝飾藝術中的發展,瓷器成為炙手可熱、受人追捧的珍貴器物。景德鎮作坊還進行了部門化改革,沒有一片陶瓷是由單個人來完成的,這使亞洲生產者在面對歐洲龐大的市場時,能夠批量供應產品。為了滿足英國市場對瓷器的本土化需求,中國瓷器從制瓷技藝及器型、裝飾等都得到了豐富和發展,這種影響一直延續至今。瓷器逐漸走進了平民百姓家,甚至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其中家庭的女主人以擁有美麗的瓷器收藏作為身份的象征。后期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中國在英國的印象發生了不好的轉變,同時英國本土瓷器制作技藝得到了長足發展,中國瓷器在英國走向了衰落。——摘編自戴硯芳《17-19世紀中國瓷器在英國的流行研究》(1)據材料概括影響17-19世紀華瓷在英國銷量的主要因素。(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瓷器貿易對中英兩國的積極影響。答案:對中國文化價值的認同;新航路開辟后促進貿易的發展;英國市場的需求;專業化分工的出現(生產方式的革新);政治局勢的影響。答案:對英國:促進英國裝飾藝術發展;豐富民眾物質生活;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客觀上刺激了英國本土制瓷工藝的發展。對中國: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促使中國制瓷技藝的革新;白銀流入中國,刺激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解析:第(1)問,據材料“歐洲人把瓷器看作是倫理規范、和諧共融與美德風度的化身,他們通過中華物品的萬花筒得以窺視自己內心對人類尊嚴和高尚的追求”可知,對中國文化價值的認同;據材料時間“17-19世紀”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促進貿易的發展;據材料“為了滿足英國市場對瓷器的本土化需求”可知,英國市場的需求;據材料“景德鎮作坊還進行了部門化改革,沒有一片陶瓷是由單個人來完成的”可知,專業化分工的出現(生產方式的革新);據材料“后期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中國在英國的印象發生了不好的轉變”可知,政治局勢的影響。第(2)問,對英國,據材料“17-19世紀英國對中國陶瓷的充分肯定,促進了洛可可式在英國裝飾藝術中的發展”可知,促進英國裝飾藝術發展;據材料“瓷器逐漸走進了平民百姓家,甚至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可知,豐富民眾物質生活,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據材料“同時英國本土瓷器制作技藝得到了長足發展”可知,客觀上刺激了英國本土制瓷工藝的發展。對中國,結合所學可知,瓷器不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藝術品,因此瓷器制作過程凝結著中國文化,伴隨著瓷器出口,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據材料“景德鎮作坊還進行了部門化改革”可知,促使中國制瓷技藝的革新;結合所學可知,古代中國在中外貿易中處于貿易出超地位,17世紀新航路已經開辟,當時通過殖民掠奪,美洲的白銀流入歐洲,因此中英貿易結算的貨幣主要是白銀,這會促進白銀流入中國,刺激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18.(2025·湖南長沙雅禮中學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絲綢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如果按歷史進程劃分絲綢之路的時代,那么從秦漢開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便是絲綢之路的1.0時代,這一時代,絲綢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陸路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長城為中心,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為對抗、交流、融合的兩大主要勢力。絲綢之路2.0時代包含了中國的明清時期。這個時代的特點是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對話、交流和交往。“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標志著絲路實踐進入了3.0時代。這個新時代的特點是:陸海并重,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美好畫卷。——摘編自呂文利《絲綢之路的三個時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絲綢之路“三個時代”的理解。(要求: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秦至元朝時期,是陸上絲綢之路占主導,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對抗、交流、融合的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發展,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以及政府開明的對外政策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重要保障。這一時期的絲綢之路,有利于邊疆經濟的開發,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明清時期,是海上絲綢之路占主導,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對話、交流和交往的時期。經濟重心南移,指南針、造船航海等科技的突破,中國綜合國力處于領先地位,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發展起來。這一時期的絲綢之路發展了海外貿易,加強了與世界的經濟文化聯系,傳播了中華文明,但明清時期由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僵化與觀念的落后,中國錯失了融入世界的機會。進入21世紀,是陸海并重,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的時期。國際社會朝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方向發展,全球治理的多種問題顯現。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它弘揚了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一次偉大超越。綜上所述,無論是陸上絲路的車馬時代,還是海上絲路的航船時代,一直到今天陸海空綜合交通時代,中國始終秉持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的精神,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可知,絲綢之路“三個時代”分別指秦漢至元朝時期是絲綢之路的1.0時代、明清時期是絲綢之路2.0時代、21世紀絲路進入3.0時代。圍繞這三個時代展開分析即可。關于各時期的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概念、背景、影響等方面分析。最后進行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62講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docx 第62講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