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47講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47講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簡介

第47講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了解中國科舉制與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淵源關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點,以及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國國家制度和國情不同,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方式各異,但也呈現出互相學習、借鑒的特點。
線索(一):中國古代至近代以來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古代中國官員選拔經歷了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的演變,官員選拔日益制度化。同時,國家對官員考核、監察的制度也日益完備。晚清科舉制廢除后,學堂選官和留學畢業生選官成為晚清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歷屆民國政府采取甄別選官任用和考試選拔的官員任用方式,但漏洞百出。新中國成立后由分類管理干部制度逐步向公務員制度轉變,官員選拔任用制度逐漸完善。
線索(二):西方的文官制度
中古時期,西方官員選拔任用采取恩賜官職制。近代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后,官員選拔任命先后經歷個人恩惠制、政黨分肥制到文官制度的演變過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日趨制度化、法制化和專業化。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有考試錄用、中立、常任等,對政府管理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1.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
時期 制度 內容及影響
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 官位世襲、貴族世代壟斷高官
春秋戰國時期 舉薦、功勞制 按照才能或軍功大小授予官職
秦朝 “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 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
兩漢 察舉制 (1)內容:先考察而后推舉。察舉分??坪吞乜啤?(2)影響: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 (3)積功勞為官和征辟也是兩漢官員選拔制度的重要補充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后來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隋朝至明清 科舉制 (1)內容:分為制舉和常舉。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 (2)影響: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
2.中國古代官員的管理制度
時期 考核制度 監察制度
秦漢 主要是上計制,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 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漢武帝時設置刺史
魏晉南北朝 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大都流于形式 巡視監察制度
隋唐 (1)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 (2)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 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
宋朝 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 中央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為監察區。實行臺諫合一
元朝 — 中央設御史臺,地方設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
明朝 考滿、考察 都察院和六科
清朝 京察和大計 將六科并入都察院
二、西方的文官制度
1.西方文官制度出現的背景
中古時期 國王挑選親信處理國家事務,官員只為國王和權貴服務
17-18世紀 “政黨分肥制”造成腐敗泛濫,嚴重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工業革命后 (1)資本主義國家管理職能急劇擴展,亟須建立職業官僚體系。 (2)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
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英國文官制度建立
時間 目的(原因) 內容
18世紀初 防止國王通過任命官員干預議會活動 除大臣以外,其他官員不得當選為下院議員
19世紀初 保證政府工作不受政黨更替的影響 ①政務官,隨內閣共進退。 ②事務官,即文官,負責具體事務,不受黨派影響,長期任職
1855年 政府機構混亂,官員昏庸無能 建立文官委員會,對被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考試
1870年 進一步完善文官制度 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最終確立了文官制度
(2)其他國家文官制度的建立
①1883年:美國確立文官制度。
②二戰后: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文官制度最終建立起來。
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公開考試,擇優錄用;政治中立;職務常任和論功晉升。
(2)影響
積極 ①規范了政府行政部門事務官的選用和管理,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分離。 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消極 ①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 ②文官人數急劇膨脹,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文官的層次也越來越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1)科舉制度的變化
戊戌變法變革科舉制 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清末新政 廢除科舉制 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
(2)選官制度的改革
①學堂選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
②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
2.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南京臨時政府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北洋政府 考試選官 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這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
甄別選官 對在任文官考查,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南京國民政府 (1)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 (2)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3)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1)干部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 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的干部制度。后來,我國又建立了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開放后 干部制度進入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中共十八大以來 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
(2)公務員制度
建立過程 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
主要內容 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以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用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
意義 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辨正誤]
(1)重法吏、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是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和用人特點。(√)
(2)明清開創的科舉制以考試取人,擴大了用人范圍,對鞏固封建統治發揮了巨大作用。(×)
[釋概念] 上計制度
上計制度是產生于戰國時期的一種會計報告的呈送和審理方式,也是我國古代皇帝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方法。戰國時期“七雄”均實行此制,秦始皇在戰國基礎上繼承并發展,漢代的上計制度較完善,是當時中央控制地方經濟收支的重要經濟制度。
[釋概念] 御史臺
中國古代官署名,是東漢至元朝設置的中央監察機構。秦漢以御史負責監察事務。南朝梁、陳和北魏時,稱御史臺。歷史沿置,是中央行政監察機關,也是中央司法機關之一,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
[釋概念] 臺諫合一
宋以前各朝臺(御史)諫(諫官)職責分明,宋朝開臺諫合一之端。諫官并不單任諫職,也常糾舉彈劾大臣;御史臺的御史大夫除主監察外,也有進言規諫之責。二者各有側重,但事權常常相混,故并稱臺諫。
[釋概念] 政黨分肥制
政黨分肥制又叫“政黨分贓制”,即競爭獲勝的政黨,將行政職位分配給本黨主要骨干的做法。其特點是任人唯親,不問其是否勝任,其官員隨所屬政黨的勝敗而進退。這易導致用人不當,行政效率低下,政府資源浪費嚴重,官吏貪污舞弊,黨派傾軋,競爭激烈。
[圖解史]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確立的原因
[辨正誤]
(3)19世紀中期,美國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后來,西方各國紛紛效仿。(×)
(4)西方文官制度具有和科舉制相同的考試錄用、中立、常任等特點。(×)
(5)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官制度大多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建立。(×)
[拓思維] 西方文官制度改革的趨勢
(1)擴大招考范圍,增加量化考核的標準。
(2)調整文官結構,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文官綜合素質。
(3)精簡文官層次,加強文官間的交流。
(4)改革文官管理方式,日益制度化、民主化,提高行政效率。
[拓思維] 西方文官制度借鑒科舉制度
(1)考試的某些原理:科舉制倡導的“公開競爭”“多級考試”“擇優錄用”等原則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倡導的“自由”“平等”等觀念不謀而合,西方各國的文官制度幾乎都規定了政府官員須經公開競考,擇優錄用。
(2)考績獎懲制度:科舉制度實行嚴格的官吏考核制度,對官員的政績加以考核,并將其與職位的晉升掛鉤,現代西方各國普遍實行的功績制即借鑒了這一原則。
(3)考試科目與報考標準:西方各國的文官制度和科舉制度基本都規定了統一的考試科目,有著嚴格的報考標準。
[拓思維] 南京國民政府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1)理論基礎: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2)實踐基礎:西方的文官制度和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管理實踐。
(3)現實要求:南京國民政府需要統一用人權提高行政效率。
[辨易混] 干部與國家公務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規定,我國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干部的范圍更廣一些。公務員都是干部,干部不一定都是公務員,還包括事業單位的干部、企業干部等。
[拓思維] 當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獨特性
(1)政治立場明確。
(2)堅持黨管干部。
(3)不搞“兩官分途”。
(4)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
主題一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材料一 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之不及,夫固無如之何。既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
材料二 秦漢時期,地方官員政績被制成計簿,上報中央。御史參與審核計簿,考核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隋唐時期,尚書省吏部主管考課,以“四善二十七最”為標準,將道德考課與具體事務的考課有機結合起來。宋代由審官院和考課院負責,沿襲唐朝的考課標準,還制定了專門的《元豐考課令》《考課法》等考課法規。明代考課由吏部會同都察院主持,依據《大明律》《考察通例》等進行。清代以“四格八法”為標準,分為對京官的京察和對外官的外察兩種,考滿法為一年一考,三年為滿,以考核結果決定官員的升遷或降、調。
——據朱偉華、徐璋《中國古代
職官考課制度特點初探》
[問題探究]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并通過與上述選官制度的比較,說明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
金版參考: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
進步性:有利于破除結黨營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發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特權;擴大了官員的來源;提高了從政人員的文化素質。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官員考課制度的特點,并簡析其發展的原因。
金版參考:特點:起源較早,在傳承中創新;組織機構完善,由中央機構負責;標準明確,道德與才能并重;法制健全,立法保障;注重考課的激勵作用。
原因:古代封建專制制度的確立和發展,鞏固統治的需要;選官制度的演變,推動官僚政治的發展;儒家思想的發展,推動考核標準的完善。
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趨勢
選官標準 由家世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
選官方式 由推選逐漸發展到公開考試
選官原則 人才選拔逐步制度化,日益嚴密,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
選官基礎 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不斷提高
2.中國古代考核制度的特點
(1)內容全面,既考察經濟和社會指標,也注重對官吏道德才能的評判。
(2)考核對象逐步合理分類,不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對地方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體系。
(3)考核機構專業化。
(4)考核過程注重公開公正。
3.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起源早、制度化、位卑權重、監察機構相對獨立、重視監察官的選拔等。
(2)影響:中國古代監察機構的設置,有利于整頓吏治,維護中央集權和強化皇權,提高行政效率;同時,諫官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制約皇帝的暴虐失德行為;監察為皇權服務,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的腐敗等現象;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對當今依然有借鑒意義。
主題二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材料 清末,隨著統治危機加深,清政府開始了選官制度的變革。1901年,清政府頒布《學堂選舉鼓勵章程》,規定:凡由學堂考試合格畢業生,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出身;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1903年,清政府頒行《約束鼓勵游學生章程》,對錄用留學生的辦法做了詳細的規定。之后,學部確定每年八月為留學生考試月份,考試的結果分為三等,最優等者被給予進士出身,優等、中等者被給予舉人出身。1905年,清廷又宣布“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1908年7月22日,為了規范諮議局職權和議員選舉,清政府批準了《各省諮議局章程》及《諮議局議員選舉章程》。次年9月,又頒布了《資政院章程》,規定資政院議員分為欽定議員與民選議員,欽定議員主要由具備一定身份或者條件的人擔任。盡管這些舉措隨著清王朝的滅亡最終停止,但卻為后來的民主政治作了一些鋪墊。
——摘編自許卓《試論清末選官制度改革》
[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清末選官制度改革。
金版參考: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的推行有利于改變政府的人才結構,但本質上仍屬于科舉選官;廢除科舉制有利于教育發展,培養新式人才;諮議局與資政院的設立和議員選舉為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改革具有很強的保守性;目的是為了遏制革命潮流,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晚清廢除科舉制的進步性
(1)促進了新式教育的發展??婆e制的廢除使新式學堂得到發展,學生能夠更多地接觸到近代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有利于培養實用的新式人才。
(2)推動選官制度的改革。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成為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3)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潰。科舉制的廢除使士大夫階層中的一部分人加入新軍,增強了反清力量。
(4)推動了民族救亡運動的高漲。先進知識分子提出“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等口號,并投身于近代社會生活。
(2024·河北卷)西漢時,“刺史舉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選博士等,取明經;選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選三輔令等,取治劇(劇:繁重)。據此可知,這一選官途徑旨在(  )
A.依據政績實效 B.參考資品等次
C.關注家世道德 D.考察為官能力
試題情境 西漢刺史舉薦人才
考查知識 西漢察舉制
核心價值 本題以漢代察舉選官入題,考查古代選官注重為官能力的特點,引導學生鑒古知今的能力,汲取歷史智慧,進而實現歷史學科資政育人的目標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西漢。
現象信息:刺史舉薦人才分不同官職要求不同能力。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西漢選官制度有多種途徑和考量。
解讀顯性信息:西漢時期,刺史舉薦人才有不同的標準。選博士要求明經,即精通儒家經典;選廷尉正要求明律令,即熟悉法律條文;選三輔令要求能治理繁重事務。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這一系列的選官標準明確指向了不同官職所需的特定能力,以確保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能夠勝任,為國家的治理和發展貢獻力量。這體現這一選官途徑注重考察特定為官能力,__D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依據政績實效”是屬于官員的考核,材料屬于官員的選拔,排除A項;“資品等次”指的是官員的資歷、品級或地位等,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項;“家世道德”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
命題點1:科舉制的作用
(2021·江蘇卷)唐代李逢吉作科舉主考官時,一次性錄取的幾十位進士,均為出身貧寒的士子。他的政敵李德裕亦“頗為寒素開路”,以致被貶謫時,“八百孤寒齊下淚”。由此可知唐代科舉(  )
A.加強了君主集權 B.促進了階級流動
C.消除了門第觀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一次性錄取的幾十位進士,均為出身貧寒的士子”“八百孤寒齊下淚”可知,科舉制擴大了選才取士的范圍,使出身貧寒的才能之人進入仕途,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故選B項。材料并未提及君主集權的強化,排除A項;“消除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李逢吉、李德裕作為政敵,同樣為出身低微的寒素開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項。
命題點2:漢唐時期的監察制度
(2024·浙江6月選考)據下圖可知,漢唐時期(  )
A.納入巡視對象的官員群體不斷擴大
B.監察機構的職責限于巡視地方官吏
C.地方行政權力呈現不斷強化的趨勢
D.決策、執行、監察的權力系統已確立
答案:A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漢代刺史、隋代司隸、唐代御史與諸使的巡視對象分別是地方主官、品官與官人,整體趨勢是從地方主官到內外官吏,官員群體擴大,A項正確,排除B項。圖片不能反映地方行政權力不斷強化,排除C項;圖片反映的是監察制度,未涉及決策、執行,排除D項。
命題點3:清末選官制度改革
(2024·湖南卷)清朝新科進士任職意愿向來“以吏、戶二部為優選”,而癸卯(1903)、甲辰(1904)兩科進士的選擇已大相徑庭,最終僅有三人流入吏部,擔任主事。這一變化(  )
A.導致了科舉制度廢除
B.體現了統治集團的分裂
C.改變了中樞決策機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響
答案:D
解析:當時處于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從而影響了進士們的任職選擇,即官制改革導致了進士任職意愿的轉變,故選D項。科舉制度的廢除是多種復雜因素的綜合作用,但與進士任職意愿的變化并無關聯,排除A項;依據進士任職選擇的變化并不能直接推斷出統治集團的分裂和中樞決策機制的改變,排除B、C兩項。
命題點4:西方文官制度
(2022·遼寧卷)20世紀初,英國建立文官分類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類的辦法。品即官階,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位即職位,代表權力、職責和任務。官階不隨職位變動而改變。這反映了(  )
A.貴族傳統的延續 B.官員地位的降低
C.黨派干預的加強 D.政府職能的擴大
答案:A
解析:官階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這類似于貴族傳統中的爵位,且官階不會隨著職位變動而改變,這反映出貴族傳統在英國文官分類管理制度中得到延續,故A項正確。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的官階不變,排除B項;西方文官政治上保持中立,排除C項;文官職位變動而官階不變,不能說明政府職能有所擴大,排除D項。
課時作業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難易度 ★ ★★ ★★★ ★★★ ★★ ★★★ ★★★ ★★★ ★★★
知識點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時間順序 察舉制 漢至唐監察制度變化 宋朝科舉制 唐朝官員考核形成嚴格程序 清代科舉回避制度 明代官員考核 英國文官制度 美國文官制度
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難易度 ★★ ★★ ★★★ ★★★ ★★★ ★★★ ★★ ★★★ ★★★
知識點 英國文官制度“政治中立”的傳統 英國文官制度的影響 晚清科舉改制 晚清選官制度改革受制傳統觀念 北洋政府《文官任用法草案》 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考試 2005年《公務員法》 中外廉政實踐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影響
一、選擇題
1.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官員選拔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積累了豐富經驗,為人類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選官制度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凇吧掀窡o寒門,下品無勢族” ③“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堋皾M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出自戰國的《墨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指的是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是秦朝;“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是隋唐的科舉制,時間順序應為①③②④,A項正確。
2.(2024·九省聯考·安徽)史載:“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太守行縣,見而異之,署決曹史。又受《春秋》,通大義。舉孝廉,為山邑丞?!迸c此描述相對應的選官制度(  )
A.有制舉和常舉兩種方式
B.對明經的推選無固定時間
C.為秦漢政權選拔了人才
D.主要考察品德才能和家世
答案:B
解析:材料“舉孝廉,為山邑丞”反映的選官制度為察舉制。漢代察舉特科中的“明經”,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對明經的推選無固定時間,B項正確。科舉制有制舉和常舉兩種方式,排除A項;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不符合“察舉制”的要求,排除C項;察舉制主要考察品德才能,九品中正制看重家世,排除D項。
3.漢武帝制定《刺史六條》,將二千石的官吏及地方豪強列為監察對象,嚴防地方郡守與豪強勾結;魏晉以來世家大族盤踞一方的現象逐漸瓦解,故而唐玄宗制定的《監察六法》則注重對官吏個人品格的監察。這種變化反映了(  )
A.豪強地主瓦解殆盡 B.科舉考試注重道德
C.監察制度與時俱進 D.唐代腐敗更加嚴重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漢至唐監察內容的變化與地方政治形勢的變化相關,反映了監察制度與時俱進,C項正確。豪強地主在唐朝逐漸沒落,但并沒有全部消失,“瓦解殆盡”表述不妥,排除A項;科舉考試更注重能力,排除B項;從材料無法得出唐代腐敗比漢朝嚴重的結論,排除D項。
4.宋仁宗時進士重策論和諸科大義,神宗時罷詩賦、貼經、墨義,??疾哒摵痛罅x,這一時期的策問大抵以漢唐故事為主要議題,如“漢唐將相”“唐始終治亂”等。據此可知,宋朝(  )
A.改革科舉制完善取士程序
B.關注官員治國理政能力
C.面臨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
D.積極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策問大抵以漢唐故事為主要議題,如‘漢唐將相’‘唐始終治亂’”可知,宋代科舉重視策論,以品評歷史人物和論斷朝代興亡為主,這體現了對官員治國理政能力的關注,故選B項。材料強調科舉考試內容,而不是程序,排除A項;C、D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5.(2025·華中師大一附中期中)唐朝四品以下官員的考核先由中央各官署和地方長官進行考核,然后將考狀上報尚書省,之后再由吏部進行覆考,覆考結果則作為官吏升遷任免的依據。由此可見唐朝(  )
A.重視對官員的監督管理
B.官員考核標準清晰細化
C.重視對地方官員的考核
D.官員考核形成嚴格程序
答案:D
解析:材料清晰地呈現了一套完整且嚴格的官員考核程序,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考核而非監督,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詳細提及官員考核的標準,更多的是在描述考核的程序,排除B項;材料強調考核程序,并非單獨強調對地方官員考核的重視,排除C項。
6.清代雍正帝即位后,對科舉中的回避之法進行了較大改動,鄉試從雍正元年、會試從二年開始,考試回避官員子弟,此亦即回避卷之制?;乇芄賳T子弟考試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另行考校”,二是“一體考試”,但另編坐號與字號,酌量取中入榜。雍正帝的做法(  )
A.改變了科舉考試的法定化程序
B.擴大了官員行使特權的范圍
C.擺脫了血緣關系對政治的影響
D.旨在維護科舉考試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官員子弟)另行考校”“‘一體考試’,但另編坐號與字號,酌量取中入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雍正帝的做法旨在限制官員特權,維護科舉考試公平公正,D項正確,B項錯誤。雍正帝的做法只是對回避之法進行了改進,沒有改變科舉考試法定化程序,排除A項;C項“擺脫”之說過于絕對,且與史實不符,排除。
7.據《萬歷會典》記載:“凡倉庫司局等官,俱行戶部查勘經收錢糧;河泊所官,行戶、工二部查勘魚課;織染局官,行工部查勘段匹;鹽課稅課司局官,行戶部查勘鹽課商稅;在南京者,俱由南京查勘明白,起送赴部?!边@說明,明代(  )
A.注重考核官員經濟政績
B.政權機構之間相互制約
C.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官吏腐敗現象得以遏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朝對那些分管倉庫、河泊所、織染局、鹽課的官吏都有專門的部門進行查勘,這些都是與財政收入有關的重要經濟部門,說明明代注重考核官員的經濟政績,故選A項。材料無法體現出政權機構間的制約,排除B項;由材料“在南京者,俱由南京查勘明白”可知,地方官員也有查勘的職責,這不是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邏輯推理錯誤,排除C項;D項“得以遏制”表述過于絕對,排除。
8.(2025·山西三晉名校聯考)1883年,英國政府頒布《年金法》,從法理之上正式建立了文官的工資標準,七年后,英國政府第一次對文官崗位進行了分類,將文官職務進行細化。而十年后,文官考試內容改革增加了口試的比重。這反映出英國(  )
A.文官待遇逐步提高
B.文官職務容易晉升
C.文官管理日趨嚴苛
D.文官制度不斷完善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英國政府在不斷對文官制度進行調整和優化,從建立工資標準到細化崗位分類,再到改革考試內容,這些措施都體現了對文官制度的不斷完善,故選D項。材料只提到了1883年《年金法》建立了文官的工資標準,無法斷定文官待遇在逐步提高,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文官職務晉升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對文官制度的規范和完善,而非管理上的嚴苛,排除C項。
9.美國從1883年確立文官制度的《彭德爾頓法》開始,逐漸形成的文官制度的傳統是“提倡一個人應該有一種明確被認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長,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時獲得優厚的報酬”。據此可知,美國文官制度(  )
A.強調專才的特殊地位
B.忽視了官員道德品質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促進了人才自由流動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美國文官制度強調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才有特殊地位,可以獲得“優厚的報酬”,A項正確。強調專才的優厚待遇未必就會忽視官員道德品質,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了專才可以獲得優厚的報酬,未體現文官制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促進了人才自由流動,排除C、D兩項。
10.在英國,撒切爾夫人將“政治態度”作為選拔高級文官的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自20世紀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漢宮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數是由撒切爾夫人與其大臣根據他們的政治傾向而任命的。這一行為(  )
A.不利于文官參與政策的制定和決策
B.導致了政務官和事務官官職不分
C.試圖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傳統
D.破壞了文官制度職務常任原則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撒切爾夫人意在加強對文官隊伍的控制,試圖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傳統,C項正確。文官不參與決策,排除A項;“導致了”表述太絕對,且未涉及政務官與事務官區分,排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體現破壞職務常任原則,排除D項。
11.(2025·浙江強基聯盟聯考)狄更斯在其作品中曾提到:“英國的文官制度,像一架精巧的鐘表,雖然有時會顯得過于復雜,但無疑為國家的治理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弊髡咧荚谕怀鲇墓僦贫?  )
A.導致文官人數膨脹效率低下
B.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C.滋生了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
D.實現政治和管理的相互融合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國文官制度為國家治理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故選B項。A、C兩項是文官制度的局限性,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英國文官制度建立后,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分離,排除D項。
12.(2024·九省聯考·甘肅)戊戌維新之際,光緒帝欲行科舉改制,如武科改試槍炮、八股改為策論等?!渡陥蟆酚?898年先后發表時評,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細則,“不宜全廢弓矢”;八股不宜全廢,應與策論等并行。由此可推知(  )
A.維新變法擁有廣泛社會基礎
B.報刊對維新變法持反對態度
C.科舉改制尚未達成社會共識
D.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廢除科舉
答案:C
解析:據材料可知,戊戌維新時,光緒帝欲行科舉改制,但《申報》發表時評,提出“‘不宜全廢弓矢’;八股不宜全廢,應與策論等并行”,這說明科舉改制尚未達成社會共識,C項正確。維新變法缺乏廣泛社會基礎,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對科舉改制的態度,無法得出報刊對維新變法持反對態度,排除B項;材料是關于科舉改制,而不是廢除的問題,排除D項。
13.1905年,清廷下旨立停科舉的同時,還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舉行優貢考試、生員考職和保送舉貢,并在1909年按慣例舉行拔貢考試。1908年底,為了慶祝翌年宣統帝即位,還照例開設了舉薦孝廉方正特科。這反映了(  )
A.科舉停廢旨在籠絡士人
B.傳統觀念影響社會轉型
C.統治階層無意推進改革
D.新式教育受到民眾抵制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1905年,清廷下旨立??婆e的同時,還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舉行優貢考試、生員考職和保送舉貢”可以看出,雖然廢除了科舉制,但是仍有科舉形式的選拔制度的存在,說明傳統觀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轉型,B項正確。清政府廢除科舉制,是通過改革以維護自身統治,排除A、C兩項;材料無法得出民眾對新式教育的態度,排除D項。
14.1912年7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確定官員任用資格主要有兩項,第一是考試,第二是經歷,“考試者所以決其將來,經歷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廢”。這表明北洋政府(  )
A.避免了徇私舞弊
B.民主政治的確立
C.擺脫了封建束縛
D.選拔官員考試和資歷并重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二者皆不可偏廢”可知,北洋政府通過考試和資歷確定官員任用資格,D項正確。A、C兩項不符合史實,均排除;僅憑材料所述無法認定其確立了民主政治,B項錯誤。
15.(2025·江蘇泰州中學期中)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考試是非國民黨員成為公務員的重要途徑,但無論哪一類別的考試,一律以國民黨黨義為必考科目,不及格者,取消再試資格,無論才學多高一律不予錄用。這一做法(  )
A.實現了選官制度的近代化
B.適應了國民黨的獨裁統治的需要
C.使文官考試制度走向規范
D.成為國民黨走上憲政的重要手段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可知,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非國民黨員成為公務員必須通過以國民黨黨義為必考科目的考試,這說明當時的考試是為國民黨獨裁統治選拔人才,所以適應了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需要,B項正確。這一做法提高了公務員對國民黨黨義的熟悉程度,而并未實現了選官制度的近代化,排除A項;材料并不是有關文官考試制度的規范問題,而是考試內容服務于獨裁統治的問題,排除C項;國民黨的統治屬于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并未真正實行過憲政,排除D項。
16.(2025·安徽縣中聯盟月考)2005年,我國通過的《公務員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把引咎辭職引入公務員管理制度。由此,責任追究制度上升為公務員管理的一項基本法律制度。這反映出我國(  )
A.公務員選拔制度仍然存在缺陷
B.強化了對公務員的監督
C.提升公務員履職能力的緊迫性
D.公務員制度的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以法律形式把引咎辭職引入公務員管理制度,強調責任追究,這強化了對公務員的監督,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公務員選拔制度存在缺陷,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公務員管理,而不是公務員履職能力,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不是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傳統文化對廉政文化建設極端重視,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懊駷榘畋尽睒嫵闪酥袊糯枷氲乃枷牖A,勤儉樸素是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作風基礎。御史糾察官邪,肅正朝綱,諫官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制度相對完善,監督思想獨步世界。在有關廉政的法制和道德的共同作用下,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優秀的政治品質和高尚的操守氣節的清官廉吏。中國古代廉政思想與文化的積極作用十分明顯,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摘編自陳傳偉《比較視野下
中國特色廉政文化構建》
材料二 為避免文官隊伍滋生腐敗,濫用職權,西方各國制定了文職官員必須遵守的各項嚴密規定,如官員經商、兼職,接受金錢、禮品饋贈等,都有詳細、明確的規定。政府官員同經濟界是完全脫鉤的,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消除了官員以權謀取經濟利益的可能性。普遍實行公開考試、擇優錄用制度。嚴格考核、督察,也使入門后的文官人員不敢懈怠。行政活動必須公開、透明,以有利于監督機構有效監控,它們從法律、制度上賦予社會公眾、利益集團、新聞媒體嚴格監督政府的權力。還實行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此穩定文官隊伍,使其工作盡心盡職,無非分之想。
——摘編自時聰《西方文官制度中的
廉政機制及其借鑒啟示》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特點并簡述其積極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方廉政機制的主要內容。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歷史上中外廉政實踐對當今廉政建設的啟示。
答案:(1)特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機制完善;典范輩出;底蘊深厚。
作用:改善統治政策并規范統治集團成員的政治行為,強化了政權自身調節的能力;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為經濟文化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環境;我國古代吏治和反腐倡廉廉政思想,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2)健全行政法規,嚴格約束文官的行政行為;完善管理體制,嚴格限制文官行政權力;嚴格官員的任用考核和督察;堅持政務公開,充分發揮社會及輿論監督作用;實行社會保障制度,穩定文官隊伍。
(3)加強理想信仰教育;加強道德規范建設;完善廉政立法工作;加強權力的監督制約;完善干部的選拔任用制度;發揮廉政模范榜樣作用等。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民為邦本’構成了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思想基礎,勤儉樸素是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作風基礎”“監察制度相對完善”“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優秀的政治品質和高尚的操守氣節的清官廉吏”“中國古代廉政思想與文化的積極作用十分明顯,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分別概括。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御史糾察官邪,肅正朝綱,諫官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制度相對完善,監督思想獨步世界”“‘民為邦本’構成了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思想基礎,勤儉樸素是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作風基礎”“中國古代廉政思想與文化的積極作用十分明顯,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政治統治、經濟文化發展、政治道德以及吏治建設等方面簡述。第(2)問,根據材料二“西方各國制定了文職官員必須遵守的各項嚴密規定”“政府官員同經濟界是完全脫鉤的,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消除了官員以權謀取經濟利益的可能性”“普遍實行公開考試、擇優錄用制度。嚴格考核、督察,也使入門后的文官人員不敢懈怠”“行政活動必須公開、透明……嚴格監督政府的權力”“還實行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此穩定文官隊伍,使其工作盡心盡職,無非分之想”分別概括。第(3)問,結合中國古代廉政文化和西方廉政建設相關內容,從思想道德、法制建設、監督機制、官員選拔和模范榜樣等方面分析。
18.(2025·河北尚義一中等校階段測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古代中國行政體制的核心。嚴格意義上的選官制度發端于秦漢之際,自秦漢開始完善對官吏的選拔任用、考課、等級、俸祿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不斷豐富和完善古代中國行政體制構建,為古代中國社會的政治運營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也對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建構予以深刻的影響。
——摘編自陳燕青
《中國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現代價值探析》
根據材料信息,提煉一個觀點,并予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晰,史論結合)
答案:(示例)觀點: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闡釋: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演變。先秦時期主要是世卿世祿制,貴族憑借血緣關系世代為官,這種制度限制了人才的選拔范圍,不利于社會的發展。秦漢時期推行軍功爵制,依據軍功授予爵位,這為平民提供了晉升的機會,激發了人們的戰斗積極性,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為秦的統一和漢初的穩定奠定了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起初依據家世、道德和才能選官,后來逐漸被世家大族所操縱,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阻塞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不利于社會的進步。隋唐至明清時期實行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不論出身貴賤,只要有真才實學,都有機會入朝為官。這一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推動了社會文化的繁榮。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對古代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據材料信息,提煉一個觀點,根據材料“自秦漢開始完善對官吏的選拔任用、考課、等級、俸祿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不斷豐富和完善古代中國行政體制構建,為古代中國社會的政治運營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可得出觀點: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次,圍繞觀點進行闡釋,可從不同時期的選官制度對社會的影響角度進行說明。最后,回扣主題,總結提升,得出結論。
21(共78張PPT)
第三部分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第十六單元 政治制度和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第47講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了解中國科舉制與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淵源關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點,以及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國國家制度和國情不同,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方式各異,但也呈現出互相學習、借鑒的特點。
線索(一):中國古代至近代以來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古代中國官員選拔經歷了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的演變,官員選拔日益制度化。同時,國家對官員考核、監察的制度也日益完備。晚清科舉制廢除后,學堂選官和留學畢業生選官成為晚清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歷屆民國政府采取甄別選官任用和考試選拔的官員任用方式,但漏洞百出。新中國成立后由分類管理干部制度逐步向公務員制度轉變,官員選拔任用制度逐漸完善。
線索(二):西方的文官制度
中古時期,西方官員選拔任用采取恩賜官職制。近代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后,官員選拔任命先后經歷個人恩惠制、政黨分肥制到文官制度的演變過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日趨制度化、法制化和專業化。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有考試錄用、中立、常任等,對政府管理產生了重要影響。
目錄
關鍵能力

必備知識

高考研析

課時作業

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
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1.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
時期 制度 內容及影響
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 官位世襲、貴族世代壟斷高官
春秋戰國時期 舉薦、功勞制 按照才能或軍功大小授予官職
秦朝 “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 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
兩漢 察舉制 (1)內容:先考察而后推舉。察舉分??坪吞乜啤?br/>(2)影響: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
(3)積功勞為官和征辟也是兩漢官員選拔制度的重要補充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后來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隋朝至明清 科舉制 (1)內容:分為制舉和常舉。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
(2)影響: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
2.中國古代官員的管理制度
時期 考核制度 監察制度
秦漢 主要是上計制,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 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漢武帝時設置刺史
魏晉南北朝 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大都流于形式 巡視監察制度
隋唐 (1)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 (2)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 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
宋朝 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 中央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為監察區。實行臺諫合一
元朝 — 中央設御史臺,地方設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
明朝 考滿、考察 都察院和六科
清朝 京察和大計 將六科并入都察院
二、西方的文官制度
1.西方文官制度出現的背景
中古時期 國王挑選親信處理國家事務,官員只為國王和權貴服務
17-18世紀 “政黨分肥制”造成腐敗泛濫,嚴重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工業革命后 (1)資本主義國家管理職能急劇擴展,亟須建立職業官僚體系。
(2)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
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英國文官制度建立
時間 目的(原因) 內容
18世紀初 防止國王通過任命官員干預議會活動 除大臣以外,其他官員不得當選為下院議員
19世紀初 保證政府工作不受政黨更替的影響 ①政務官,隨內閣共進退。
②事務官,即文官,負責具體事務,不受黨派影響,長期任職
1855年 政府機構混亂,官員昏庸無能 建立文官委員會,對被推薦的候選人進行考試
1870年 進一步完善文官制度 規定多數重要文官職位必須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用。最終確立了文官制度
(2)其他國家文官制度的建立
①1883年:美國確立文官制度。
②二戰后: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文官制度最終建立起來。
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公開考試,擇優錄用;政治中立;職務常任和論功晉升。
(2)影響
積極 ①規范了政府行政部門事務官的選用和管理,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分離。
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消極 ①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
②文官人數急劇膨脹,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文官的層次也越來越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1)科舉制度的變化
戊戌變法變革科舉制 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清末新政 廢除科舉制 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
(2)選官制度的改革
①學堂選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
②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
2.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南京臨時 政府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北洋政府 考試選官 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這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
甄別選官 對在任文官考查,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南京國民 政府 (1)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 (2)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3)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1)干部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 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的干部制度。后來,我國又建立了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開放后 干部制度進入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中共十八大以來 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
(2)公務員制度
建立過程 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
主要內容 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以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用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
意義 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辨正誤]
(1)重法吏、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是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和用人特點。( )
(2)明清開創的科舉制以考試取人,擴大了用人范圍,對鞏固封建統治發揮了巨大作用。( )
[釋概念] 上計制度
上計制度是產生于戰國時期的一種會計報告的呈送和審理方式,也是我國古代皇帝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方法。戰國時期“七雄”均實行此制,秦始皇在戰國基礎上繼承并發展,漢代的上計制度較完善,是當時中央控制地方經濟收支的重要經濟制度。

×
[釋概念] 御史臺
[釋概念] 臺諫合一
中國古代官署名,是東漢至元朝設置的中央監察機構。秦漢以御史負責監察事務。南朝梁、陳和北魏時,稱御史臺。歷史沿置,是中央行政監察機關,也是中央司法機關之一,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
宋以前各朝臺(御史)諫(諫官)職責分明,宋朝開臺諫合一之端。諫官并不單任諫職,也常糾舉彈劾大臣;御史臺的御史大夫除主監察外,也有進言規諫之責。二者各有側重,但事權常常相混,故并稱臺諫。
[釋概念] 政黨分肥制
政黨分肥制又叫“政黨分贓制”,即競爭獲勝的政黨,將行政職位分配給本黨主要骨干的做法。其特點是任人唯親,不問其是否勝任,其官員隨所屬政黨的勝敗而進退。這易導致用人不當,行政效率低下,政府資源浪費嚴重,官吏貪污舞弊,黨派傾軋,競爭激烈。
[圖解史]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確立的原因
[辨正誤]
(3)19世紀中期,美國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后來,西方各國紛紛效仿。( )
(4)西方文官制度具有和科舉制相同的考試錄用、中立、常任等特點。( )
(5)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官制度大多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建立。( )
×
×
×
[拓思維] 西方文官制度改革的趨勢
(1)擴大招考范圍,增加量化考核的標準。
(2)調整文官結構,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文官綜合素質。
(3)精簡文官層次,加強文官間的交流。
(4)改革文官管理方式,日益制度化、民主化,提高行政效率。
[拓思維] 西方文官制度借鑒科舉制度
(1)考試的某些原理:科舉制倡導的“公開競爭”“多級考試”“擇優錄用”等原則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倡導的“自由”“平等”等觀念不謀而合,西方各國的文官制度幾乎都規定了政府官員須經公開競考,擇優錄用。
(2)考績獎懲制度:科舉制度實行嚴格的官吏考核制度,對官員的政績加以考核,并將其與職位的晉升掛鉤,現代西方各國普遍實行的功績制即借鑒了這一原則。
(3)考試科目與報考標準:西方各國的文官制度和科舉制度基本都規定了統一的考試科目,有著嚴格的報考標準。
[拓思維] 南京國民政府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辨易混] 干部與國家公務員
(1)理論基礎: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2)實踐基礎:西方的文官制度和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管理實踐。
(3)現實要求:南京國民政府需要統一用人權提高行政效率。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規定,我國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干部的范圍更廣一些。公務員都是干部,干部不一定都是公務員,還包括事業單位的干部、企業干部等。
[拓思維] 當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獨特性
(1)政治立場明確。
(2)堅持黨管干部。
(3)不搞“兩官分途”。
(4)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
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
主題一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材料一 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之不及,夫固無如之何。既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
材料二 秦漢時期,地方官員政績被制成計簿,上報中央。御史參與審核計簿,考核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隋唐時期,尚書省吏部主管考課,以“四善二十七最”為標準,將道德考課與具體事務的考課有機結合起來。宋代由審官院和考課院負責,沿襲唐朝的考課標準,還制定了專門的《元豐考課令》《考課法》等考課法規。明代考課由吏部會同都察院主持,依據《大明律》《考察通例》等進行。清代以“四格八法”為標準,分為對京官的京察和對外官的外察兩種,考滿法為一年一考,三年為滿,以考核結果決定官員的升遷或降、調。
——據朱偉華、徐璋《中國古代
職官考課制度特點初探》
[問題探究]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并通過與上述選官制度的比較,說明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
金版參考: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
進步性:有利于破除結黨營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發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特權;擴大了官員的來源;提高了從政人員的文化素質。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官員考課制度的特點,并簡析其發展的原因。
金版參考:特點:起源較早,在傳承中創新;組織機構完善,由中央機構負責;標準明確,道德與才能并重;法制健全,立法保障;注重考課的激勵作用。
原因:古代封建專制制度的確立和發展,鞏固統治的需要;選官制度的演變,推動官僚政治的發展;儒家思想的發展,推動考核標準的完善。
1.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趨勢
選官標準 由家世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
選官方式 由推選逐漸發展到公開考試
選官原則 人才選拔逐步制度化,日益嚴密,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
選官基礎 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不斷提高
2.中國古代考核制度的特點
(1)內容全面,既考察經濟和社會指標,也注重對官吏道德才能的評判。
(2)考核對象逐步合理分類,不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對地方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體系。
(3)考核機構專業化。
(4)考核過程注重公開公正。
3.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起源早、制度化、位卑權重、監察機構相對獨立、重視監察官的選拔等。
(2)影響:中國古代監察機構的設置,有利于整頓吏治,維護中央集權和強化皇權,提高行政效率;同時,諫官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制約皇帝的暴虐失德行為;監察為皇權服務,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的腐敗等現象;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對當今依然有借鑒意義。
主題二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材料 清末,隨著統治危機加深,清政府開始了選官制度的變革。1901年,清政府頒布《學堂選舉鼓勵章程》,規定:凡由學堂考試合格畢業生,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出身;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1903年,清政府頒行《約束鼓勵游學生章程》,對錄用留學生的辦法做了詳細的規定。之后,學部確定每年八月為留學生考試月份,考試的結果分為三等,最優等者被給予進士出身,優等、中等者被給予舉人出身。1905年,清廷又宣布“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1908年7月22日,為了規范諮議局職權和議員選舉,清政府批準了《各省諮議局章程》及《諮議局議員選舉章程》。次年9月,又頒布了《資政院章程》,規定資政院議員分為欽定議員與民選議員,欽定議員主要由具備一定身份或者條件的人擔任。盡管這些舉措隨著清王朝的滅亡最終停止,但卻為后來的民主政治作了一些鋪墊。
——摘編自許卓《試論清末選官制度改革》
[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清末選官制度改革。
金版參考: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的推行有利于改變政府的人才結構,但本質上仍屬于科舉選官;廢除科舉制有利于教育發展,培養新式人才;諮議局與資政院的設立和議員選舉為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改革具有很強的保守性;目的是為了遏制革命潮流,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晚清廢除科舉制的進步性
(1)促進了新式教育的發展??婆e制的廢除使新式學堂得到發展,學生能夠更多地接觸到近代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有利于培養實用的新式人才。
(2)推動選官制度的改革。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成為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3)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潰??婆e制的廢除使士大夫階層中的一部分人加入新軍,增強了反清力量。
(4)推動了民族救亡運動的高漲。先進知識分子提出“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等口號,并投身于近代社會生活。
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
(2024·河北卷)西漢時,“刺史舉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選博士等,取明經;選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選三輔令等,取治劇(?。悍敝?。據此可知,這一選官途徑旨在(  )
A.依據政績實效
B.參考資品等次
C.關注家世道德
D.考察為官能力
試題情境 西漢刺史舉薦人才
考查知識 西漢察舉制
核心價值 本題以漢代察舉選官入題,考查古代選官注重為官能力的特點,引導學生鑒古知今的能力,汲取歷史智慧,進而實現歷史學科資政育人的目標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西漢。
現象信息:刺史舉薦人才分不同官職要求不同能力。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西漢選官制度有多種途徑和考量。
解讀顯性信息:西漢時期,刺史舉薦人才有不同的標準。選博士要求明經,即精通儒家經典;選廷尉正要求明律令,即熟悉法律條文;選三輔令要求能治理繁重事務。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這一系列的選官標準明確指向了不同官職所需的特定能力,以確保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能夠勝任,為國家的治理和發展貢獻力量。這體現這一選官途徑注重考察特定為官能力,__D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依據政績實效”是屬于官員的考核,材料屬于官員的選拔,排除A項;“資品等次”指的是官員的資歷、品級或地位等,材料沒有體現,排除B項;“家世道德”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項。
命題點1:科舉制的作用
(2021·江蘇卷)唐代李逢吉作科舉主考官時,一次性錄取的幾十位進士,均為出身貧寒的士子。他的政敵李德裕亦“頗為寒素開路”,以致被貶謫時,“八百孤寒齊下淚”。由此可知唐代科舉(  )
A.加強了君主集權 B.促進了階級流動
C.消除了門第觀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解析:由材料“一次性錄取的幾十位進士,均為出身貧寒的士子”“八百孤寒齊下淚”可知,科舉制擴大了選才取士的范圍,使出身貧寒的才能之人進入仕途,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故選B項。材料并未提及君主集權的強化,排除A項;“消除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李逢吉、李德裕作為政敵,同樣為出身低微的寒素開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項。
命題點2:漢唐時期的監察制度
(2024·浙江6月選考)據下圖可知,漢唐時期(  )
A.納入巡視對象的官員群體不斷擴大
B.監察機構的職責限于巡視地方官吏
C.地方行政權力呈現不斷強化的趨勢
D.決策、執行、監察的權力系統已確立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漢代刺史、隋代司隸、唐代御史與諸使的巡視對象分別是地方主官、品官與官人,整體趨勢是從地方主官到內外官吏,官員群體擴大,A項正確,排除B項。圖片不能反映地方行政權力不斷強化,排除C項;圖片反映的是監察制度,未涉及決策、執行,排除D項。
命題點3:清末選官制度改革
(2024·湖南卷)清朝新科進士任職意愿向來“以吏、戶二部為優選”,而癸卯(1903)、甲辰(1904)兩科進士的選擇已大相徑庭,最終僅有三人流入吏部,擔任主事。這一變化(  )
A.導致了科舉制度廢除 B.體現了統治集團的分裂
C.改變了中樞決策機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響
解析:當時處于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從而影響了進士們的任職選擇,即官制改革導致了進士任職意愿的轉變,故選D項??婆e制度的廢除是多種復雜因素的綜合作用,但與進士任職意愿的變化并無關聯,排除A項;依據進士任職選擇的變化并不能直接推斷出統治集團的分裂和中樞決策機制的改變,排除B、C兩項。
命題點4:西方文官制度
(2022·遼寧卷)20世紀初,英國建立文官分類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類的辦法。品即官階,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位即職位,代表權力、職責和任務。官階不隨職位變動而改變。這反映了(  )
A.貴族傳統的延續 B.官員地位的降低
C.黨派干預的加強 D.政府職能的擴大
解析:官階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這類似于貴族傳統中的爵位,且官階不會隨著職位變動而改變,這反映出貴族傳統在英國文官分類管理制度中得到延續,故A項正確。代表等級、地位和報酬的官階不變,排除B項;西方文官政治上保持中立,排除C項;文官職位變動而官階不變,不能說明政府職能有所擴大,排除D項。
課時作業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難易度 ★ ★★ ★★★ ★★★ ★★ ★★★ ★★★ ★★★ ★★★
知識點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時間順序 察舉制 漢至唐監察制度變化 宋朝 科舉制 唐朝官員考核形成嚴格程序 清代科舉回避制度 明代官員考核 英國文官制度 美國文官制度
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難易度 ★★ ★★ ★★★ ★★★ ★★★ ★★★ ★★ ★★★ ★★★
知識點 英國文官制度“政治中立”的傳統 英國文官制度的影響 晚清科舉改制 晚清選官制度改革受制傳統觀念 北洋政府《文官任用法草案》 南京國民政府文官 考試 2005年《公務員法》 中外廉政實踐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影響
一、選擇題
1.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官員選拔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積累了豐富經驗,為人類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選官制度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②“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③“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④“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出自戰國的《墨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指的是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是秦朝;“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是隋唐的科舉制,時間順序應為①③②④,A項正確。
2.(2024·九省聯考·安徽)史載:“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太守行縣,見而異之,署決曹史。又受《春秋》,通大義。舉孝廉,為山邑丞。”與此描述相對應的選官制度(  )
A.有制舉和常舉兩種方式 B.對明經的推選無固定時間
C.為秦漢政權選拔了人才 D.主要考察品德才能和家世
解析:材料“舉孝廉,為山邑丞”反映的選官制度為察舉制。漢代察舉特科中的“明經”,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對明經的推選無固定時間,B項正確??婆e制有制舉和常舉兩種方式,排除A項;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不符合“察舉制”的要求,排除C項;察舉制主要考察品德才能,九品中正制看重家世,排除D項。
3.漢武帝制定《刺史六條》,將二千石的官吏及地方豪強列為監察對象,嚴防地方郡守與豪強勾結;魏晉以來世家大族盤踞一方的現象逐漸瓦解,故而唐玄宗制定的《監察六法》則注重對官吏個人品格的監察。這種變化反映了(  )
A.豪強地主瓦解殆盡 B.科舉考試注重道德
C.監察制度與時俱進 D.唐代腐敗更加嚴重
解析:材料表明漢至唐監察內容的變化與地方政治形勢的變化相關,反映了監察制度與時俱進,C項正確。豪強地主在唐朝逐漸沒落,但并沒有全部消失,“瓦解殆盡”表述不妥,排除A項;科舉考試更注重能力,排除B項;從材料無法得出唐代腐敗比漢朝嚴重的結論,排除D項。
4.宋仁宗時進士重策論和諸科大義,神宗時罷詩賦、貼經、墨義,專考策論和大義,這一時期的策問大抵以漢唐故事為主要議題,如“漢唐將相”“唐始終治亂”等。據此可知,宋朝(  )
A.改革科舉制完善取士程序 B.關注官員治國理政能力
C.面臨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 D.積極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解析:根據材料“策問大抵以漢唐故事為主要議題,如‘漢唐將相’‘唐始終治亂’”可知,宋代科舉重視策論,以品評歷史人物和論斷朝代興亡為主,這體現了對官員治國理政能力的關注,故選B項。材料強調科舉考試內容,而不是程序,排除A項;C、D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5.(2025·華中師大一附中期中)唐朝四品以下官員的考核先由中央各官署和地方長官進行考核,然后將考狀上報尚書省,之后再由吏部進行覆考,覆考結果則作為官吏升遷任免的依據。由此可見唐朝(  )
A.重視對官員的監督管理 B.官員考核標準清晰細化
C.重視對地方官員的考核 D.官員考核形成嚴格程序
解析:材料清晰地呈現了一套完整且嚴格的官員考核程序,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考核而非監督,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詳細提及官員考核的標準,更多的是在描述考核的程序,排除B項;材料強調考核程序,并非單獨強調對地方官員考核的重視,排除C項。
6.清代雍正帝即位后,對科舉中的回避之法進行了較大改動,鄉試從雍正元年、會試從二年開始,考試回避官員子弟,此亦即回避卷之制。回避官員子弟考試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另行考?!保恰耙惑w考試”,但另編坐號與字號,酌量取中入榜。雍正帝的做法(  )
A.改變了科舉考試的法定化程序
B.擴大了官員行使特權的范圍
C.擺脫了血緣關系對政治的影響
D.旨在維護科舉考試公平公正
解析:根據材料“(官員子弟)另行考?!薄啊惑w考試’,但另編坐號與字號,酌量取中入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雍正帝的做法旨在限制官員特權,維護科舉考試公平公正,D項正確,B項錯誤。雍正帝的做法只是對回避之法進行了改進,沒有改變科舉考試法定化程序,排除A項;C項“擺脫”之說過于絕對,且與史實不符,排除。
7.據《萬歷會典》記載:“凡倉庫司局等官,俱行戶部查勘經收錢糧;河泊所官,行戶、工二部查勘魚課;織染局官,行工部查勘段匹;鹽課稅課司局官,行戶部查勘鹽課商稅;在南京者,俱由南京查勘明白,起送赴部。”這說明,明代(  )
A.注重考核官員經濟政績
B.政權機構之間相互制約
C.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官吏腐敗現象得以遏制
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朝對那些分管倉庫、河泊所、織染局、鹽課的官吏都有專門的部門進行查勘,這些都是與財政收入有關的重要經濟部門,說明明代注重考核官員的經濟政績,故選A項。材料無法體現出政權機構間的制約,排除B項;由材料“在南京者,俱由南京查勘明白”可知,地方官員也有查勘的職責,這不是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邏輯推理錯誤,排除C項;D項“得以遏制”表述過于絕對,排除。
8.(2025·山西三晉名校聯考)1883年,英國政府頒布《年金法》,從法理之上正式建立了文官的工資標準,七年后,英國政府第一次對文官崗位進行了分類,將文官職務進行細化。而十年后,文官考試內容改革增加了口試的比重。這反映出英國(  )
A.文官待遇逐步提高 B.文官職務容易晉升
C.文官管理日趨嚴苛 D.文官制度不斷完善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英國政府在不斷對文官制度進行調整和優化,從建立工資標準到細化崗位分類,再到改革考試內容,這些措施都體現了對文官制度的不斷完善,故選D項。材料只提到了1883年《年金法》建立了文官的工資標準,無法斷定文官待遇在逐步提高,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文官職務晉升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對文官制度的規范和完善,而非管理上的嚴苛,排除C項。
9.美國從1883年確立文官制度的《彭德爾頓法》開始,逐漸形成的文官制度的傳統是“提倡一個人應該有一種明確被認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長,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時獲得優厚的報酬”。據此可知,美國文官制度(  )
A.強調專才的特殊地位 B.忽視了官員道德品質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促進了人才自由流動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美國文官制度強調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才有特殊地位,可以獲得“優厚的報酬”,A項正確。強調專才的優厚待遇未必就會忽視官員道德品質,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了專才可以獲得優厚的報酬,未體現文官制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促進了人才自由流動,排除C、D兩項。
10.在英國,撒切爾夫人將“政治態度”作為選拔高級文官的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自20世紀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漢宮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數是由撒切爾夫人與其大臣根據他們的政治傾向而任命的。這一行為(  )
A.不利于文官參與政策的制定和決策
B.導致了政務官和事務官官職不分
C.試圖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傳統
D.破壞了文官制度職務常任原則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撒切爾夫人意在加強對文官隊伍的控制,試圖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傳統,C項正確。文官不參與決策,排除A項;“導致了”表述太絕對,且未涉及政務官與事務官區分,排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體現破壞職務常任原則,排除D項。
11.(2025·浙江強基聯盟聯考)狄更斯在其作品中曾提到:“英國的文官制度,像一架精巧的鐘表,雖然有時會顯得過于復雜,但無疑為國家的治理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作者旨在突出英國文官制度(  )
A.導致文官人數膨脹效率低下
B.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C.滋生了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
D.實現政治和管理的相互融合
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國文官制度為國家治理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故選B項。A、C兩項是文官制度的局限性,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英國文官制度建立后,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分離,排除D項。
12.(2024·九省聯考·甘肅)戊戌維新之際,光緒帝欲行科舉改制,如武科改試槍炮、八股改為策論等。《申報》于1898年先后發表時評,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細則,“不宜全廢弓矢”;八股不宜全廢,應與策論等并行。由此可推知(  )
A.維新變法擁有廣泛社會基礎 B.報刊對維新變法持反對態度
C.科舉改制尚未達成社會共識 D.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廢除科舉
解析:據材料可知,戊戌維新時,光緒帝欲行科舉改制,但《申報》發表時評,提出“‘不宜全廢弓矢’;八股不宜全廢,應與策論等并行”,這說明科舉改制尚未達成社會共識,C項正確。維新變法缺乏廣泛社會基礎,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對科舉改制的態度,無法得出報刊對維新變法持反對態度,排除B項;材料是關于科舉改制,而不是廢除的問題,排除D項。
13.1905年,清廷下旨立??婆e的同時,還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舉行優貢考試、生員考職和保送舉貢,并在1909年按慣例舉行拔貢考試。1908年底,為了慶祝翌年宣統帝即位,還照例開設了舉薦孝廉方正特科。這反映了(  )
A.科舉停廢旨在籠絡士人 B.傳統觀念影響社會轉型
C.統治階層無意推進改革 D.新式教育受到民眾抵制
解析:根據材料“1905年,清廷下旨立??婆e的同時,還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舉行優貢考試、生員考職和保送舉貢”可以看出,雖然廢除了科舉制,但是仍有科舉形式的選拔制度的存在,說明傳統觀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轉型,B項正確。清政府廢除科舉制,是通過改革以維護自身統治,排除A、C兩項;材料無法得出民眾對新式教育的態度,排除D項。
14.1912年7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確定官員任用資格主要有兩項,第一是考試,第二是經歷,“考試者所以決其將來,經歷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廢”。這表明北洋政府(  )
A.避免了徇私舞弊 B.民主政治的確立
C.擺脫了封建束縛 D.選拔官員考試和資歷并重
解析:根據材料“二者皆不可偏廢”可知,北洋政府通過考試和資歷確定官員任用資格,D項正確。A、C兩項不符合史實,均排除;僅憑材料所述無法認定其確立了民主政治,B項錯誤。
15.(2025·江蘇泰州中學期中)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考試是非國民黨員成為公務員的重要途徑,但無論哪一類別的考試,一律以國民黨黨義為必考科目,不及格者,取消再試資格,無論才學多高一律不予錄用。這一做法(  )
A.實現了選官制度的近代化
B.適應了國民黨的獨裁統治的需要
C.使文官考試制度走向規范
D.成為國民黨走上憲政的重要手段
解析:據材料可知,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非國民黨員成為公務員必須通過以國民黨黨義為必考科目的考試,這說明當時的考試是為國民黨獨裁統治選拔人才,所以適應了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需要,B項正確。這一做法提高了公務員對國民黨黨義的熟悉程度,而并未實現了選官制度的近代化,排除A項;材料并不是有關文官考試制度的規范問題,而是考試內容服務于獨裁統治的問題,排除C項;國民黨的統治屬于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并未真正實行過憲政,排除D項。
16.(2025·安徽縣中聯盟月考)2005年,我國通過的《公務員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把引咎辭職引入公務員管理制度。由此,責任追究制度上升為公務員管理的一項基本法律制度。這反映出我國(  )
A.公務員選拔制度仍然存在缺陷
B.強化了對公務員的監督
C.提升公務員履職能力的緊迫性
D.公務員制度的正式形成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以法律形式把引咎辭職引入公務員管理制度,強調責任追究,這強化了對公務員的監督,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公務員選拔制度存在缺陷,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公務員管理,而不是公務員履職能力,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不是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傳統文化對廉政文化建設極端重視,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民為邦本”構成了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思想基礎,勤儉樸素是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作風基礎。御史糾察官邪,肅正朝綱,諫官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制度相對完善,監督思想獨步世界。在有關廉政的法制和道德的共同作用下,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優秀的政治品質和高尚的操守氣節的清官廉吏。中國古代廉政思想與文化的積極作用十分明顯,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摘編自陳傳偉《比較視野下中國特色廉政文化構建》
材料二 為避免文官隊伍滋生腐敗,濫用職權,西方各國制定了文職官員必須遵守的各項嚴密規定,如官員經商、兼職,接受金錢、禮品饋贈等,都有詳細、明確的規定。政府官員同經濟界是完全脫鉤的,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消除了官員以權謀取經濟利益的可能性。普遍實行公開考試、擇優錄用制度。嚴格考核、督察,也使入門后的文官人員不敢懈怠。行政活動必須公開、透明,以有利于監督機構有效監控,它們從法律、制度上賦予社會公眾、利益集團、新聞媒體嚴格監督政府的權力。還實行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此穩定文官隊伍,使其工作盡心盡職,無非分之想。
——摘編自時聰《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機制及其借鑒啟示》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特點并簡述其積極作用。
答案:特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機制完善;典范輩出;底蘊深厚。
作用:改善統治政策并規范統治集團成員的政治行為,強化了政權自身調節的能力;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為經濟文化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環境;我國古代吏治和反腐倡廉廉政思想,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方廉政機制的主要內容。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歷史上中外廉政實踐對當今廉政建設的啟示。
答案:健全行政法規,嚴格約束文官的行政行為;完善管理體制,嚴格限制文官行政權力;嚴格官員的任用考核和督察;堅持政務公開,充分發揮社會及輿論監督作用;實行社會保障制度,穩定文官隊伍。
答案:加強理想信仰教育;加強道德規范建設;完善廉政立法工作;加強權力的監督制約;完善干部的選拔任用制度;發揮廉政模范榜樣作用等。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民為邦本’構成了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思想基礎,勤儉樸素是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作風基礎”“監察制度相對完善”“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優秀的政治品質和高尚的操守氣節的清官廉吏”“中國古代廉政思想與文化的積極作用十分明顯,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分別概括。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御史糾察官邪,肅正朝綱,諫官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制度相對完善,監督思想獨步世界”“‘民為邦本’構成了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思想基礎,勤儉樸素是中國古代廉政思想的作風基礎”“中國古代廉政思想與文化的積極作用十分明顯,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政治統治、經濟文化發展、
政治道德以及吏治建設等方面簡述。第(2)問,根據材料二“西方各國制定了文職官員必須遵守的各項嚴密規定”“政府官員同經濟界是完全脫鉤的,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消除了官員以權謀取經濟利益的可能性”“普遍實行公開考試、擇優錄用制度。嚴格考核、督察,也使入門后的文官人員不敢懈怠”“行政活動必須公開、透明……嚴格監督政府的權力”“還實行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以此穩定文官隊伍,使其工作盡心盡職,無非分之想”分別概括。第(3)問,結合中國古代廉政文化和西方廉政建設相關內容,從思想道德、法制建設、監督機制、官員選拔和模范榜樣等方面分析。
18.(2025·河北尚義一中等校階段測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古代中國行政體制的核心。嚴格意義上的選官制度發端于秦漢之際,自秦漢開始完善對官吏的選拔任用、考課、等級、俸祿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不斷豐富和完善古代中國行政體制構建,為古代中國社會的政治運營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也對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建構予以深刻的影響。
——摘編自陳燕青《中國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現代價值探析》
根據材料信息,提煉一個觀點,并予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晰,史論結合)
答案:(示例)觀點: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闡釋: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演變。先秦時期主要是世卿世祿制,貴族憑借血緣關系世代為官,這種制度限制了人才的選拔范圍,不利于社會的發展。秦漢時期推行軍功爵制,依據軍功授予爵位,這為平民提供了晉升的機會,激發了人們的戰斗積極性,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為秦的統一和漢初的穩定奠定了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起初依據家世、道德和才能選官,后來逐漸被世家大族所操縱,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阻塞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不利于社會的進步。隋唐至明清時期實行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不論出身貴賤,只要有真才實學,都有機會入朝為官。這一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推動了社會文化的繁榮。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對古代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解析: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據材料信息,提煉一個觀點,根據材料“自秦漢開始完善對官吏的選拔任用、考課、等級、俸祿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不斷豐富和完善古代中國行政體制構建,為古代中國社會的政治運營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可得出觀點: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次,圍繞觀點進行闡釋,可從不同時期的選官制度對社會的影響角度進行說明。最后,回扣主題,總結提升,得出結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山市| 松江区| 香格里拉县| 商丘市| 余姚市| 湘阴县| 新民市| 罗田县| 嘉禾县| 巧家县| 红桥区| 孝感市| 偏关县| 乡城县| 福清市| 青川县| 金门县| 衡阳县| 皮山县| 正蓝旗| 新化县| 盐山县| 松原市| 神池县| 塔河县| 洪洞县| 达尔| 西藏| 靖西县| 永安市| 平乡县| 石泉县| 威信县| 武宁县| 颍上县| 洱源县| 车险| 冀州市| 扬中市| 凤阳县| 南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