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選擇題1.(2025·江蘇無錫期中)麥克唐納說:“我不信奉突變,因為猛烈推過去的鐘擺還會加速甩回來。”下列近代英國政治發展歷程中屬于這種“突變”的是( )A.建立共和體制 B.發動“光榮革命”C.設立責任內閣 D.通過《權利法案》2.1701年,英國頒布的《王位繼承法》規定:“本國王位與尊號歸屬于非英格蘭王國的人的時候,如果未經國會同意,本國國民不負防御不屬于英國的領土而從事戰爭的義務。”這一規定( )A.導致英國國王失去行政權B.凸顯了議會主權的特點C.使英國免于卷入國際沖突D.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3.(2025·江西上進聯考月考)托馬斯·杰斐遜在美國《獨立宣言》中寫道:“各國政府的權力源于人民對它的認同。人民是主權者,政府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政府應服從人民意志,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權利而存在。”這說明美國( )A.已脫離英聯邦并獲得獨立B.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C.受到了法國大革命的啟發D.建國者深受人民主權思想影響4.學者研究發現,在拿破侖帝國所覆蓋的所有歐洲國家中,總有很多當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侖,而且這些人主要是商業界和有專門職業的人,也包括許多進步貴族。這可以印證,拿破侖統治( )A.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原則B.沉重打擊了封建等級制度C.維護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D.覆滅于歐洲各國聯合進攻5.馬克思在論述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寫道:這兩次革命“并不是英國的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映了它們本身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由此可知,馬克思認為( )A.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世界B.英法革命道路適合整個世界C.資產階級革命成為歷史潮流D.英法兩國是歐洲的典型代表6.19世紀上半期,英王喬治四世在位期間,英國內閣越來越獨立于王權,并向議會下議院靠攏,實際上,內閣才是當時英國行政決策主管。首相與內閣之間的微妙而緊密的關系讓他們同享利益、共擔風險,而擁有皇室血統的國王卻越來越被疏遠。據此可以得出,此時英國( )A.最高權力歸屬仍未解決B.內閣開始成為權力中心C.議會主權原則開始確立D.責任制內閣進一步完善7.(2025·湖北武漢部分重點中學聯考)1785年7月25日,北非阿爾及爾海盜劫獲美國商船“瑪利亞號”和“多芬號”,將115名船員劫為人質,勒贖66萬美元,當時談判的美國特使只帶去了4萬美元,談判失敗。1795年政府支付64萬美元贖回人質。這一事件說明美國( )A.對外貿易處于被動狀態B.中央政府權力有所加強C.殖民霸主地位發生動搖D.工業革命使國力在增強8.(2025·遼寧東北育才學校模擬)美國總統除了擁有一般否決權外,還擁有口袋否決權,即總統在國會休會十天前,接到國會送交其簽署的法案有意擱置不簽,也不退回,讓這項法案到期自行作廢。這種具有絕對否決性質的否決方式已經被歷屆美國總統使用了700次以上。這體現出( )A.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B.憲法權力規定的不明C.行政權干預了立法權D.國會立法權遭到削弱9.1787年憲法自誕生之日起,一方面確實成了全體美國人的“共同綱領”,另一方面形成了以南北地域為分野和各自表述的憲法之辯。發生在費城的那場奇跡,并未終結“辯論”,正相反,它成了后世所有政治斗爭的根源所在。這說明1787年憲法( )A.并未加強中央集權B.激化了南北方矛盾C.具有種族歧視色彩D.存在制度性的缺陷10.19世紀末,法國共和派執政期間,曾先后發生了布朗熱運動、巴拿馬運河公司受賄案等引起各派政治勢力斗爭及大批群眾參與的事件,但這些都沒有造成政變的發生和政體的變動。這反映出當時法國( )A.民主共和具有一定社會基礎B.共和政體維護廣大民眾利益C.各政治派別的分歧逐漸消弭D.社會各階層間差別日益縮小11.1801年,美國民主共和黨上臺之后,他們利用自己對國會的控制權,對有意與其作對的、不聽話的聯邦法官進行彈劾。民主共和黨人稱,法官自被任命起就介入了政治,自然也不能逃脫政治斗爭的后果。這一事件反映出當時美國( )A.兩黨制的弊端日益凸顯B.政黨政治影響國家的安定C.權力制衡體制尚未確立D.行政權凌駕于司法權之上12.(2025·皖吉黑滇四省適應性測試)1816-1858年間,俄國男性世襲貴族數量從8.41萬增至11.31萬,增幅34.5%,同時,農奴人口從2145.42萬增至2483.82萬,增幅為15.8%。在1840-1858年,南俄和伏爾加河下游貴族地產總面積從1032.4萬俄畝增至1264.1萬俄畝,增長22.4%。這可以說明,當時俄國( )A.雇傭制大農場初具規模B.農奴遭受的剝削加深C.農奴人身依附關系加劇D.農奴制并未出現危機13.某學者認為:盡管奴隸制的存廢問題是引起美國內戰的主要原因,但戰爭的勝利是北方的勝利,而不是黑人的勝利。該學者旨在說明,這場戰爭( )A.以廢除奴隸制為根本目標B.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C.加劇了黑人和政府的矛盾D.建立了統一聯邦制國家14.(2025·廣東惠州二調)1833年,普魯士著名政治人物德羅伊森在其出版的《亞歷山大大帝》一書中將亞歷山大視為英雄,并把希臘化稱作第一次人類統一,“即使帝國分裂為不同國家,仍在教育、文化、品味、風尚以及人類社會的不同層面保持著高度統一”。德羅伊森意在( )A.推動普魯士參與瓜分世界的狂潮B.反思文明沖突給人類的教訓C.探索德意志現實政治問題的解決D.否定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15.19世紀晚期,德國工人運動迅速發展起來,德國工人政黨在帝國議會選舉中的選票(席位)快速增加。據統計,在1877年帝國議會選舉中,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所得選票(席位)總數較上次大選增加了40%。這反映了當時德國( )A.帝國議會權力擴大B.普選權得以實現C.民眾向往社會主義D.代議制有所發展16.(2025·湖北咸寧期末)明治維新過程中,日本的軍事學習德國,海軍則學習英國,法制采用法國模式;與此同時,出現了許多不符合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如武士道和神道崇拜等。材料意在說明日本( )A.政治民主滯后于經濟發展B.傳統與現代矛盾不可調和C.西化的同時保留自身傳統D.改革為后期發展埋下隱患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法國大革命對歐洲社會有著雙重意義。作為與舊秩序敵對的革命,它不僅僅是法國的,也是全歐洲的運動。法國大革命的普遍主義理念,既賦予了歐洲一種歐洲認同的意義,同時也將之剝奪了。拿破侖在1804年取得了法國皇帝頭銜,而且對1789年理想的忠誠,也變成與對法國的忠誠聯系在一起。拿破侖的歐洲是以萊茵河作為東部邊界的羅馬歐洲。取而代之的萊茵邦聯,是西方與東方間的緩沖地帶,有著自己的東方邊界,也就是古老的日耳曼——斯拉夫邊界。革命精神激發了新的疆域民族主義理念。然而直到甚晚之后,這些理念都仍未朝民族分離主義的方向發展,而是成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國家的歐洲秩序之基礎。——[英]杰拉德·德朗提《發明歐洲》材料二 18世紀末美國政府確立了西部土地國有化原則,當時國有土地就已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75%。1824年起,國會內部,圍繞“宅地法”的斗爭激烈起來。1848年,爭取實現“宅地法”為宗旨的“自由土地黨”成立。1862年初國會表決“宅地法案”,參眾兩院都以壓倒多數通過。1862年,法案頒布,規定:任何人只要交納十美元手續費,就可以領取一塊160英畝的土地。此后二十年間,外國移民達500多萬,超過過去80余年的總和。它鼓舞著移民開墾出一塊又一塊的土地,建立一個又一個村鎮,不停地向西挺進。——摘編自張冬梅《美國〈宅地法〉產生的溫床及頒布實施的兩個階段》(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法國大革命是“全歐洲的運動”的原因,并概括說明法國大革命剝奪了“歐洲認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宅地法》頒布的歷史條件,分析其頒布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18.(2025·甘肅蘭州一中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資產階級通過內戰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國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專制色彩……然而英國統治階級需要君主制和王室,關鍵在于如何將其變成能夠體現資產階級意志的國家工具,1688年的“光榮革命”實現了這種設想。……以議會為核心的君主立憲制便逐步形成。英國資產階級創造了一種既符合國情又實用有效的統治形式,并一直延續至今。——摘編自劉杰《論英國憲政模式的世界影響》材料二 長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無法作為整體來追求國家現代化,因此遠遠落在英、法等國后面。1870年后,舊的容克地主貴族通過對外戰爭實現國家統一,并掌握了現代化領導權,在隨后短短30年間,德國完成了經濟起飛,在工業生產方面甚至超過英、法。不過,現代化領導力量的“錯位”給德意志民族帶來無窮災難。——摘編自錢乘旦《各國現代化模式的比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君主權力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現代化領導力量的錯位的含義,并說明這種錯位給德國的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課時作業(解析版)一、選擇題1.(2025·江蘇無錫期中)麥克唐納說:“我不信奉突變,因為猛烈推過去的鐘擺還會加速甩回來。”下列近代英國政治發展歷程中屬于這種“突變”的是( )A.建立共和體制 B.發動“光榮革命”C.設立責任內閣 D.通過《權利法案》答案:A解析:結合相關史實可知,1649年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宣布為共和國。這與英國長期以來的君主制傳統形成巨大反差,是對傳統政治體制的一種顛覆性改變,如同“猛烈推過去的鐘擺”,后來英國又經歷了王朝復辟等過程,就像“還會加速甩回來”,恢復了君主制,故選A項。2.1701年,英國頒布的《王位繼承法》規定:“本國王位與尊號歸屬于非英格蘭王國的人的時候,如果未經國會同意,本國國民不負防御不屬于英國的領土而從事戰爭的義務。”這一規定( )A.導致英國國王失去行政權B.凸顯了議會主權的特點C.使英國免于卷入國際沖突D.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王位繼承法》實際上把最高權力的合法性來源從國王轉移到了議會,一方面再次明確了“議會至上”的原則,另一方面明確英國國王必須服務于本國國家利益,B項正確。責任制內閣的出現,英國國王失去行政權,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排除A項;C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1689年《權利法案》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排除D項。3.(2025·江西上進聯考月考)托馬斯·杰斐遜在美國《獨立宣言》中寫道:“各國政府的權力源于人民對它的認同。人民是主權者,政府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政府應服從人民意志,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權利而存在。”這說明美國( )A.已脫離英聯邦并獲得獨立B.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C.受到了法國大革命的啟發D.建國者深受人民主權思想影響答案:D解析: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政府應服從人民意志,這是人民主權思想的體現,故選D項。《獨立宣言》發表的時間是1776年,美國獲得獨立是1783年,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經濟發展,排除B項;法國大革命發生在北美獨立戰爭后,排除C項。4.學者研究發現,在拿破侖帝國所覆蓋的所有歐洲國家中,總有很多當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侖,而且這些人主要是商業界和有專門職業的人,也包括許多進步貴族。這可以印證,拿破侖統治( )A.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原則B.沉重打擊了封建等級制度C.維護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D.覆滅于歐洲各國聯合進攻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拿破侖帝國統治區域內的商人、專門職業者和許多進步貴族支持拿破侖,主要是因為拿破侖統治維護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符合這些人群的利益,C項正確。5.馬克思在論述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寫道:這兩次革命“并不是英國的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映了它們本身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由此可知,馬克思認為( )A.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世界B.英法革命道路適合整個世界C.資產階級革命成為歷史潮流D.英法兩國是歐洲的典型代表答案:C解析:馬克思認為“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映了它們本身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說明資產階級革命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不僅僅是英法的資產階級革命,排除A項;B項表述太絕對,排除;材料強調的不是英法兩國的典型性,排除D項。6.19世紀上半期,英王喬治四世在位期間,英國內閣越來越獨立于王權,并向議會下議院靠攏,實際上,內閣才是當時英國行政決策主管。首相與內閣之間的微妙而緊密的關系讓他們同享利益、共擔風險,而擁有皇室血統的國王卻越來越被疏遠。據此可以得出,此時英國( )A.最高權力歸屬仍未解決B.內閣開始成為權力中心C.議會主權原則開始確立D.責任制內閣進一步完善答案:D解析:19世紀上半期,國王逐漸統而不治,英國責任制內閣進一步完善,D項正確。19世紀上半期,英國國家最高權力已經在議會,排除A項;責任內閣制以議會(國會)為權力核心,排除B項;1689年《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主權原則,排除C項。7.(2025·湖北武漢部分重點中學聯考)1785年7月25日,北非阿爾及爾海盜劫獲美國商船“瑪利亞號”和“多芬號”,將115名船員劫為人質,勒贖66萬美元,當時談判的美國特使只帶去了4萬美元,談判失敗。1795年政府支付64萬美元贖回人質。這一事件說明美國( )A.對外貿易處于被動狀態B.中央政府權力有所加強C.殖民霸主地位發生動搖D.工業革命使國力在增強答案:B解析:1785年時,美國是邦聯政府,邦聯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軟弱,不利于保護美國的海外利益,而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為聯邦制,美國不再是一個松散的聯盟,中央政府權力有所加強,使國家能夠維持足夠的權威應對外來的威脅,B項正確。8.(2025·遼寧東北育才學校模擬)美國總統除了擁有一般否決權外,還擁有口袋否決權,即總統在國會休會十天前,接到國會送交其簽署的法案有意擱置不簽,也不退回,讓這項法案到期自行作廢。這種具有絕對否決性質的否決方式已經被歷屆美國總統使用了700次以上。這體現出( )A.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B.憲法權力規定的不明C.行政權干預了立法權D.國會立法權遭到削弱答案:C解析:美國的總統代表了行政權,而國會行使的是立法權,總統對國會的法案進行否決或利用規則讓法案自行作廢,體現了行政權對立法權的干預,故選C項。材料僅涉及行政權和立法權,沒有涉及司法權,不能體現三權分立,排除A項;美國總統可以否決國會的法案,說明憲法對權力有明確規定,排除B項;總統否決國會法案是總統的權力,不代表國會的立法權遭到削弱,排除D項。9.1787年憲法自誕生之日起,一方面確實成了全體美國人的“共同綱領”,另一方面形成了以南北地域為分野和各自表述的憲法之辯。發生在費城的那場奇跡,并未終結“辯論”,正相反,它成了后世所有政治斗爭的根源所在。這說明1787年憲法( )A.并未加強中央集權B.激化了南北方矛盾C.具有種族歧視色彩D.存在制度性的缺陷答案:D解析:1787年憲法允許南方奴隸制的存在,沒有給黑人和印第安人與白人同等的政治權利,成了之后所有政治斗爭的根源,說明其民主制度并不是保證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所以說這部憲法存在制度性的缺陷,故選D項。1787年憲法確立了聯邦制原則,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排除A項;1787年憲法是在南北方代表妥協的基礎上出臺的,緩和了南北方的矛盾,排除B項;1787年憲法確實具有種族歧視的色彩,但這不是“根源所在”,排除C項。10.19世紀末,法國共和派執政期間,曾先后發生了布朗熱運動、巴拿馬運河公司受賄案等引起各派政治勢力斗爭及大批群眾參與的事件,但這些都沒有造成政變的發生和政體的變動。這反映出當時法國( )A.民主共和具有一定社會基礎B.共和政體維護廣大民眾利益C.各政治派別的分歧逐漸消弭D.社會各階層間差別日益縮小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世紀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國雖出現一些動蕩事件,但并沒有造成共和政體的改變,反映出當時法國民主共和具有一定社會基礎,A項正確。19世紀末法國共和政體維護的主要是資產階級的利益,排除B項;C、D兩項與材料及史實均不相符,排除。11.1801年,美國民主共和黨上臺之后,他們利用自己對國會的控制權,對有意與其作對的、不聽話的聯邦法官進行彈劾。民主共和黨人稱,法官自被任命起就介入了政治,自然也不能逃脫政治斗爭的后果。這一事件反映出當時美國( )A.兩黨制的弊端日益凸顯B.政黨政治影響國家的安定C.權力制衡體制尚未確立D.行政權凌駕于司法權之上答案:B解析:民主共和黨執政之后,利用國會彈劾與自己黨派作對的法官,法官被卷入政治斗爭,這必然影響司法公正,不利于國家的安定,B項正確。19世紀40年代美國兩黨制形成,排除A項;美國在1787年憲法中就確立了權力制衡體制,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行政權對司法權的制衡,不等于當時的行政權凌駕于司法權之上,排除D項。12.(2025·皖吉黑滇四省適應性測試)1816-1858年間,俄國男性世襲貴族數量從8.41萬增至11.31萬,增幅34.5%,同時,農奴人口從2145.42萬增至2483.82萬,增幅為15.8%。在1840-1858年,南俄和伏爾加河下游貴族地產總面積從1032.4萬俄畝增至1264.1萬俄畝,增長22.4%。這可以說明,當時俄國( )A.雇傭制大農場初具規模B.農奴遭受的剝削加深C.農奴人身依附關系加劇D.農奴制并未出現危機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當時俄國貴族、農奴的人數和土地的面積都呈現出大規模的增長,說明當時貴族對俄國農奴的剝削進一步加深,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故選B項,排除D項。材料未體現雇傭制和人身依附關系,排除A、C兩項。13.某學者認為:盡管奴隸制的存廢問題是引起美國內戰的主要原因,但戰爭的勝利是北方的勝利,而不是黑人的勝利。該學者旨在說明,這場戰爭( )A.以廢除奴隸制為根本目標B.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C.加劇了黑人和政府的矛盾D.建立了統一聯邦制國家答案:B解析:美國內戰雖然以奴隸制的存廢為表象,但是從根源上分析是因為美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因此北方的勝利指的是通過內戰,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勞動力,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B項正確。14.(2025·廣東惠州二調)1833年,普魯士著名政治人物德羅伊森在其出版的《亞歷山大大帝》一書中將亞歷山大視為英雄,并把希臘化稱作第一次人類統一,“即使帝國分裂為不同國家,仍在教育、文化、品味、風尚以及人類社會的不同層面保持著高度統一”。德羅伊森意在( )A.推動普魯士參與瓜分世界的狂潮B.反思文明沖突給人類的教訓C.探索德意志現實政治問題的解決D.否定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答案:C解析:據材料“在教育、文化……人類社會的不同層面保持著高度統一”可知,德羅伊森認為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后的不同國家,很多層面仍保持高度統一。結合時間“1833年”,此時的德意志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德羅伊森意在探索德意志現實政治問題的解決,故選C項。15.19世紀晚期,德國工人運動迅速發展起來,德國工人政黨在帝國議會選舉中的選票(席位)快速增加。據統計,在1877年帝國議會選舉中,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所得選票(席位)總數較上次大選增加了40%。這反映了當時德國( )A.帝國議會權力擴大B.普選權得以實現C.民眾向往社會主義D.代議制有所發展答案:D解析:德國工人政黨選票增加反映了德國代議制下工人有一定選舉權,反映了代議制的發展,D項正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得票增加并不等同于帝國議會權力擴大、普選權得以實現,排除A、B兩項;僅憑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選票增加了40%,不能得出民眾向往社會主義的結論,排除C項。16.(2025·湖北咸寧期末)明治維新過程中,日本的軍事學習德國,海軍則學習英國,法制采用法國模式;與此同時,出現了許多不符合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如武士道和神道崇拜等。材料意在說明日本( )A.政治民主滯后于經濟發展B.傳統與現代矛盾不可調和C.西化的同時保留自身傳統D.改革為后期發展埋下隱患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日本明治維新在軍事、法制方面學習西方的同時,保留著一些自身傳統,C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法國大革命對歐洲社會有著雙重意義。作為與舊秩序敵對的革命,它不僅僅是法國的,也是全歐洲的運動。法國大革命的普遍主義理念,既賦予了歐洲一種歐洲認同的意義,同時也將之剝奪了。拿破侖在1804年取得了法國皇帝頭銜,而且對1789年理想的忠誠,也變成與對法國的忠誠聯系在一起。拿破侖的歐洲是以萊茵河作為東部邊界的羅馬歐洲。取而代之的萊茵邦聯,是西方與東方間的緩沖地帶,有著自己的東方邊界,也就是古老的日耳曼——斯拉夫邊界。革命精神激發了新的疆域民族主義理念。然而直到甚晚之后,這些理念都仍未朝民族分離主義的方向發展,而是成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國家的歐洲秩序之基礎。——[英]杰拉德·德朗提《發明歐洲》材料二 18世紀末美國政府確立了西部土地國有化原則,當時國有土地就已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75%。1824年起,國會內部,圍繞“宅地法”的斗爭激烈起來。1848年,爭取實現“宅地法”為宗旨的“自由土地黨”成立。1862年初國會表決“宅地法案”,參眾兩院都以壓倒多數通過。1862年,法案頒布,規定:任何人只要交納十美元手續費,就可以領取一塊160英畝的土地。此后二十年間,外國移民達500多萬,超過過去80余年的總和。它鼓舞著移民開墾出一塊又一塊的土地,建立一個又一個村鎮,不停地向西挺進。——摘編自張冬梅《美國〈宅地法〉產生的溫床及頒布實施的兩個階段》(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法國大革命是“全歐洲的運動”的原因,并概括說明法國大革命剝奪了“歐洲認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宅地法》頒布的歷史條件,分析其頒布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答案:(1)原因:法國大革命猛烈沖擊歐洲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說明:拿破侖建立了法蘭西帝國;導致西歐與東歐的沖突;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2)歷史條件:南北戰爭爆發,聯邦政府希望獲取民眾支持;美國政府擁有大量國有土地;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保障(答“資本主義制度”或“資產階級代議制”也可)。作用:推動了美國農業的發展(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促進西部開發(促進交通發展);帶動了移民浪潮,帶來豐富的勞動力。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作為與舊秩序敵對的革命”分析。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拿破侖在1804年取得了法國皇帝頭銜”得出,拿破侖建立了法蘭西帝國;根據材料一“拿破侖的歐洲是以萊茵河作為東部邊界的羅馬歐洲”“革命精神激發了新的疆域民族主義理念”得出,導致西歐與東歐的沖突;根據材料一“成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國家的歐洲秩序之基礎”得出,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1862年,法案頒布……領取一塊160英畝的土地”并結合所學得出,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聯邦政府希望獲取民眾支持;根據材料二“當時國有土地就已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75%”得出,美國政府擁有大量國有土地;結合所學得出,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保障。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任何人只要交納十美元手續費,就可以領取一塊160英畝的土地”“鼓舞著移民開墾出一塊又一塊的土地……不停地向西挺進”“外國移民達500多萬,超過過去80余年的總和”分別概括。18.(2025·甘肅蘭州一中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資產階級通過內戰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國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專制色彩……然而英國統治階級需要君主制和王室,關鍵在于如何將其變成能夠體現資產階級意志的國家工具,1688年的“光榮革命”實現了這種設想。……以議會為核心的君主立憲制便逐步形成。英國資產階級創造了一種既符合國情又實用有效的統治形式,并一直延續至今。——摘編自劉杰《論英國憲政模式的世界影響》材料二 長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無法作為整體來追求國家現代化,因此遠遠落在英、法等國后面。1870年后,舊的容克地主貴族通過對外戰爭實現國家統一,并掌握了現代化領導權,在隨后短短30年間,德國完成了經濟起飛,在工業生產方面甚至超過英、法。不過,現代化領導力量的“錯位”給德意志民族帶來無窮災難。——摘編自錢乘旦《各國現代化模式的比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君主權力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現代化領導力量的錯位的含義,并說明這種錯位給德國的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答案:(1)變化:從君主專制到君權受到限制再到成為“統而不治”的君主。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進行;英國傳統議會制的影響。(2)含義:容克地主貴族掌握了德意志現代化的領導權;德國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影響:德國帶有濃厚的專制色彩,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資產階級通過內戰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國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專制色彩”“以議會為核心的君主立憲制便逐步形成”可知,從君主專制到君權受到限制再到成為“統而不治”的君主。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從英國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斗爭和歷史傳統等角度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舊的容克地主貴族通過對外戰爭實現國家統一,并掌握了現代化領導權”可知,容克地主貴族掌握了德意志現代化的領導權;結合所學從德國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來說明。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從德國帶有濃厚的專制色彩、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來分析。19第32講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背景:16-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2)過程爆發 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經兩次內戰,議會獲勝,處死國王曲折 英國經歷了共和國、軍事獨裁和王朝復辟時期的反復斗爭鞏固 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革命成果獲得鞏固(3)法律保障法律 時間及內容《權利法案》 1689年通過,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王位繼承法》 1701年通過,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4)意義:“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2.美國獨立戰爭(1)背景:18世紀中葉,英國對北美大西洋沿岸13塊殖民地的種種限制和剝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2)歷程①1775年4月,波士頓附近來克星頓的民兵與英軍發生沖突,美國獨立戰爭由此開始。②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③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3)性質: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3.法國大革命(1)背景①經濟:18世紀,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②政治: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③思想:啟蒙思想的影響。(2)進程①1789年7月14日,法國民眾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②1789年8月,議會頒布《人權宣言》,提出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③1791年,議會頒布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④1799年,拿破侖建立軍事獨裁統治。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滅。(3)意義: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經濟制度(1)確立: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逐漸確立。(2)實質: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2.政治制度(1)政體:主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英國:君主立憲制 ①君主權力受到限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 ②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美國:共和制 1787年美國憲法: ①內容:a.確立“三權分立”原則: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掌握司法權,彼此制衡。b.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 ②評價:a.進步:是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b.不足:承認奴隸制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法國:共和制 19世紀,法國歷經共和制和君主制多次反復,最終確立共和制度(2)政黨制度: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形成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三、資本主義的擴展1.俄國農奴制改革措施 (1)廢除農奴制。 (2)政治、教育、軍事、經濟方面的改革影響 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2.美國內戰背景 美國獨立后,經濟獲得發展。但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上矛盾重重,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斗爭尤其尖銳過程 (1)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 (2)聯邦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民眾支持,擊敗了南方分裂勢力。 (3)1865年,內戰結束影響 維護了國家統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但黑人仍備受歧視3.意大利統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4.德意志統一:1864-1871年,普魯士在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武力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君主立憲制。5.日本明治維新背景 19世紀中期,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內容 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影響 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掌握了實權,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四、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評價與封建制度比較,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但仍是一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辨易錯] 區分《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1)《獨立宣言》體現了啟蒙運動時期自由平等和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的思想。(2)《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它以主權在民代替了主權在君,以自由、平等代替了專制,以法治保障人權,體現了摧毀君主專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拓視野] 法國大革命對民族主義的作用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民族主義是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們產生了“我們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屬于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屬于民族、屬于祖國”。這一認識,體現了人們對民族的高度認同和忠誠。因此,法國大革命標志著民族主義的形成。——摘編自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的民族主義》[挖教材](1)閱讀綱要下第9課第二目“歷史縱橫”:英國的內閣制。思考: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特點有哪些?答案: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但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圖解史] 美國三權分立[辨正誤](1)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導思維] 美國南北戰爭[挖教材](2)閱讀綱要下第9課第三目“學思之窗”。思考:德意志皇帝在帝國中處于什么地位?答案: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釋概念] (1)殖產興業: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三大政策之一,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按照西方的樣板,大力扶植日本資本主義工業的成長,為了加速工業化的進程,政府把官營企業轉讓給與政府有密切聯系的、享有特權的大資本家。(2)文明開化:明治政府在19世紀70-80年代推行的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科學文化、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文化運動。[辨正誤](2)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多樣性特征是與當時歐美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分不開的。(√)主題一 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材料一 “光榮革命”其實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說其“光榮”就在于它不流血。不流血的原因是:國家的統治階層已齊心協力,下決心要把詹姆士搞下臺。他們不能容忍專制制度的恢復,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復辟;但同時,他們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讓下層民眾再參與國家政體的設計。“光榮革命”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從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只是換了國王,新國王還具有繼承王位的最直接條件。但它對后來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二 法國大革命實際上帶有一些宗教革命的特點,它是一場以宗教革命的方式進行的政治革命。所不同之處在于,宗教革命是為來生,而大革命的目標在于現世。其與宗教革命相似的特點如下:它像宗教革命一樣,不僅傳播甚廣,更以近乎傳教的方式深入人心;它激發了人們的熱情,使他們一邊熱情高漲地在國內進行革命,一邊同樣滿懷激情地向國外傳播思想。——引自[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光榮革命”對英國政治的影響。金版參考:使英國走上了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在世界上第一個開始了政治現代化的進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君權從神授變成了民授,在世界上破天荒地改變了王權的性質;“光榮革命”開創了一種和平改革的歷史運動模式。(2)根據材料二,指出法國大革命與宗教革命的相似之處,結合所學,簡述法國大革命“向國外傳播思想”的結果。金版參考:相似之處:傳播范圍廣;激發民眾的熱情;影響國外。結果: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不同點項目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斗爭矛頭 封建專制統治 英國殖民統治 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革命任務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 擺脫英國殖民統治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 資產階級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既是資產階級革命,又是民族獨立運動 資產階級革命革命程度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王權、貴族進行妥協,保留了君主 美國獨立戰爭后,南北雙方進行妥協,在南方保留了種植園奴隸制經濟 法國大革命最徹底,它不僅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而且撼動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政權形式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聯邦制、民主共和制 議會制、民主共和制頒布文獻 《權利法案》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主題二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擴展材料 19世紀(中期),俄羅斯、中國和日本社會都面臨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雙重挑戰,和歐美軍事力量的碰撞顯示出農業社會在軍事上要遠遠弱于工業化國家。……所有這些國家都啟動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從歐美模式中汲取靈感以解決因國內不滿和外國入侵給他們帶來的統治危機。……但改革計劃在不同國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羅斯和中華帝國,保守的統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圍:雖然他們大體上支持工業化和軍事改革,卻扼殺了可能威脅他們社會地位的政治和社會改革。而在日本,反對派倒幕運動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機會進行比在俄羅斯和中國社會中更為徹底的改革計劃。到20世紀早期,在明治維新領導人所實施的改革的基礎上,日本成為一個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強國。——[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當時俄、中、日各進行了哪一改革運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國從“歐美模式中汲取靈感”的主要表現,并談談你對日本進行的“比在俄羅斯和中國社會中更為徹底的改革計劃”的認識。金版參考: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中國洋務運動,日本明治維新。表現:經濟工業化、軍事近代化。認識:俄、中都保留了封建專制政權,繼續維護封建統治;日本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美國南北戰爭、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項目 美國南北戰爭 俄國農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不同點 背景 奴隸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農奴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民族危機激化了國內的矛盾方式 革命(戰爭) 改革 改革任務 維護國家統一,解放黑人奴隸 解放農奴 擺脫民族危機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局限 未消除種族歧視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相同點 時間 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背景 都受工業革命的影響,生產力發展要求改變生產關系任務 都是解放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影響 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024·浙江6月選考)有史書寫道,“從南北戰爭開始起,最直接的問題乃是聯邦能否獲勝,然而更根本的問題卻是:即使取勝,這一勝利能不能使美國國家重新振作起來。……強迫的過程能否產生自覺自愿的忠誠精神?而這種精神卻是聯邦的實質所在。雖然絕大多數公職人員不能或不愿理解這個問題。但是亞伯拉罕·林肯胸中對此卻洞若觀火”。文中“更根本的問題”是指( )A.維護國家的統一B.捍衛資本主義私有制C.廢除黑人奴隸制D.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試題情境 美國南北戰爭背后的根本問題考查知識 美國內戰核心價值 通過對美國南北戰爭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的理解,考查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現象信息:以林肯為首的領導者們發現,美國內戰要達到以忠誠精神作為重振美國國力是關鍵。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美國內戰維護國家統一。解讀顯性信息:南北戰爭中,聯邦的勝利是直接問題,但最根本的問題卻是在內戰后如何讓國家真正凝聚,讓民眾產生對聯邦的忠誠,重新振作國家。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只有國家凝聚力的增強,民眾具有忠誠精神,才是維護國家的統一的關鍵,__A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南北戰爭后并不會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有所動搖,也就無需“捍衛”,排除B項;廢除黑人奴隸制是南北戰爭的成果之一,并不是材料中所強調的“更根本的問題”,排除C項;D項與材料內容無直接關聯,排除。命題點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2023·全國卷Ⅰ)1661年,英國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陸軍隊以及所有軍事要塞和駐地的唯一最高的統轄權、指揮權和部署權,歷來屬于國王陛下,這是不容置疑的。議會兩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應要求這種權力。這說明當時英國( )A.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B.國王力圖鞏固統治權力C.強化王權以對抗“無敵艦隊”D.君主立憲政體已經確立命題點2:美、德政治制度的差異(2022·湖南卷)美國1787年憲法與德意志帝國憲法均確定了聯邦制度。美國參議院議席分配遵循各州無論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則,但在德國聯邦議會中普魯士邦則擁有足夠多的議席行使否決權。這一現象根植于兩國( )A.人民的自愿選擇B.各州(邦)實力不同C.建國路徑的差異D.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命題點3: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2024·江蘇卷)據統計,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譯的歐洲醫學、天文學等書籍達470余種,從事西洋書籍翻譯的學者有117人,出現了以杉田玄白為代表的新派學者。當時“執政者雖亦關心西歐科學,但西學的輸入及研究卻以民間為主”。這一現象表明日本( )A.摒棄閉關鎖國政策B.全面吸納西方近代文明C.社會觀念出現變化D.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參考答案命題點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2023·全國卷Ⅰ)1661年,英國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陸軍隊以及所有軍事要塞和駐地的唯一最高的統轄權、指揮權和部署權,歷來屬于國王陛下,這是不容置疑的。議會兩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應要求這種權力。這說明當時英國( )A.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B.國王力圖鞏固統治權力C.強化王權以對抗“無敵艦隊”D.君主立憲政體已經確立答案:B解析:由材料“唯一最高的統轄權、指揮權和部署權,歷來屬于國王陛下”可知,英國國王力圖通過民兵法案的形式來鞏固自己的軍事統治權,表明此時王權仍然高于議會的權力,故選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項;1588年,英國海軍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從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排除C項;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此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排除D項。命題點2:美、德政治制度的差異(2022·湖南卷)美國1787年憲法與德意志帝國憲法均確定了聯邦制度。美國參議院議席分配遵循各州無論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則,但在德國聯邦議會中普魯士邦則擁有足夠多的議席行使否決權。這一現象根植于兩國( )A.人民的自愿選擇B.各州(邦)實力不同C.建國路徑的差異D.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是由北美殖民地各州自由聯合組建的國家,無論大州小州一律平等,德意志帝國是經過普魯士領導的王朝戰爭實現統一后建立的,普魯士在聯邦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C項正確。兩國的聯邦制度主要是社會上層精英決定的,并不是人民的自愿選擇,排除A項;B、D兩項不能解釋美、德兩國議席分配的差異,均排除。命題點3: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2024·江蘇卷)據統計,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譯的歐洲醫學、天文學等書籍達470余種,從事西洋書籍翻譯的學者有117人,出現了以杉田玄白為代表的新派學者。當時“執政者雖亦關心西歐科學,但西學的輸入及研究卻以民間為主”。這一現象表明日本( )A.摒棄閉關鎖國政策B.全面吸納西方近代文明C.社會觀念出現變化D.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在1774年至1852年期間,日本民間翻譯了大量歐洲的醫學、天文學等書籍,關心西歐科學,這顯示出日本社會中部分民眾和學者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知識體系,開始主動接觸和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反映了社會觀念出現變化,C項正確。此時日本還未完全摒棄閉關鎖國政策,排除A項;當時日本主要是在部分領域對西方知識進行研究和引進,排除B項;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推行“文明開化”政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9(共73張PPT)第二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十二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第32講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背景:16-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2)過程爆發 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經兩次內戰,議會獲勝,處死國王曲折 英國經歷了共和國、軍事獨裁和王朝復辟時期的反復斗爭鞏固 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革命成果獲得鞏固(3)法律保障(4)意義:“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法律 時間及內容《權利法案》 1689年通過,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王位繼承法》 1701年通過,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2.美國獨立戰爭(1)背景:18世紀中葉,英國對北美大西洋沿岸13塊殖民地的種種限制和剝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2)歷程①1775年4月,波士頓附近來克星頓的民兵與英軍發生沖突,美國獨立戰爭由此開始。②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③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3)性質: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3.法國大革命(1)背景①經濟:18世紀,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②政治: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③思想:啟蒙思想的影響。(2)進程①1789年7月14日,法國民眾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②1789年8月,議會頒布《人權宣言》,提出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③1791年,議會頒布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④1799年,拿破侖建立軍事獨裁統治。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滅。(3)意義: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經濟制度(1)確立: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逐漸確立。(2)實質: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2.政治制度(1)政體:主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英國:君主立憲制 ①君主權力受到限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②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美國:共和制 1787年美國憲法:①內容:a.確立“三權分立”原則: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掌握司法權,彼此制衡。b.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②評價:a.進步:是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b.不足:承認奴隸制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法國:共和制 19世紀,法國歷經共和制和君主制多次反復,最終確立共和制度(2)政黨制度: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形成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三、資本主義的擴展1.俄國農奴制改革措施 (1)廢除農奴制。(2)政治、教育、軍事、經濟方面的改革影響 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2.美國內戰背景 美國獨立后,經濟獲得發展。但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上矛盾重重,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斗爭尤其尖銳過程 (1)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2)聯邦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民眾支持,擊敗了南方分裂勢力。(3)1865年,內戰結束影響 維護了國家統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但黑人仍備受歧視3.意大利統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4.德意志統一:1864-1871年,普魯士在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武力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君主立憲制。5.日本明治維新背景 19世紀中期,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內容 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影響 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掌握了實權,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四、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評價與封建制度比較,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但仍是一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辨易錯] 區分《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1)《獨立宣言》體現了啟蒙運動時期自由平等和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的思想。(2)《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它以主權在民代替了主權在君,以自由、平等代替了專制,以法治保障人權,體現了摧毀君主專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拓視野] 法國大革命對民族主義的作用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啟蒙思想家們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結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民族主義是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們產生了“我們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屬于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屬于民族、屬于祖國”。這一認識,體現了人們對民族的高度認同和忠誠。因此,法國大革命標志著民族主義的形成。——摘編自楊寧一《世界歷史視野中的民族主義》[挖教材](1)閱讀綱要下第9課第二目“歷史縱橫”:英國的內閣制。思考: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特點有哪些?答案: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但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圖解史] 美國三權分立[辨正誤](1)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導思維] 美國南北戰爭[挖教材](2)閱讀綱要下第9課第三目“學思之窗”。思考:德意志皇帝在帝國中處于什么地位?答案: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釋概念] (1)殖產興業: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三大政策之一,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按照西方的樣板,大力扶植日本資本主義工業的成長,為了加速工業化的進程,政府把官營企業轉讓給與政府有密切聯系的、享有特權的大資本家。(2)文明開化:明治政府在19世紀70-80年代推行的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科學文化、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文化運動。[辨正誤](2)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多樣性特征是與當時歐美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分不開的。( )√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材料一 “光榮革命”其實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說其“光榮”就在于它不流血。不流血的原因是:國家的統治階層已齊心協力,下決心要把詹姆士搞下臺。他們不能容忍專制制度的恢復,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復辟;但同時,他們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讓下層民眾再參與國家政體的設計。“光榮革命”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從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沒有變,只是換了國王,新國王還具有繼承王位的最直接條件。但它對后來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二 法國大革命實際上帶有一些宗教革命的特點,它是一場以宗教革命的方式進行的政治革命。所不同之處在于,宗教革命是為來生,而大革命的目標在于現世。其與宗教革命相似的特點如下:它像宗教革命一樣,不僅傳播甚廣,更以近乎傳教的方式深入人心;它激發了人們的熱情,使他們一邊熱情高漲地在國內進行革命,一邊同樣滿懷激情地向國外傳播思想。——引自[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光榮革命”對英國政治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指出法國大革命與宗教革命的相似之處,結合所學,簡述法國大革命“向國外傳播思想”的結果。金版參考:使英國走上了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在世界上第一個開始了政治現代化的進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君權從神授變成了民授,在世界上破天荒地改變了王權的性質;“光榮革命”開創了一種和平改革的歷史運動模式。金版參考:相似之處:傳播范圍廣;激發民眾的熱情;影響國外。結果: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不同點項目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斗爭矛頭 封建專制統治 英國殖民統治 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革命任務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 擺脫英國殖民統治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 資產階級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既是資產階級革命,又是民族獨立運動 資產階級革命項目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革命程度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王權、貴族進行妥協,保留了君主 美國獨立戰爭后,南北雙方進行妥協,在南方保留了種植園奴隸制經濟 法國大革命最徹底,它不僅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而且撼動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政權形式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聯邦制、民主共和制 議會制、民主共和制頒布文獻 《權利法案》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主題二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擴展材料一 19世紀(中期),俄羅斯、中國和日本社會都面臨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雙重挑戰,和歐美軍事力量的碰撞顯示出農業社會在軍事上要遠遠弱于工業化國家。……所有這些國家都啟動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從歐美模式中汲取靈感以解決因國內不滿和外國入侵給他們帶來的統治危機。……但改革計劃在不同國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羅斯和中華帝國,保守的統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圍:雖然他們大體上支持工業化和軍事改革,卻扼殺了可能威脅他們社會地位的政治和社會改革。而在日本,反對派倒幕運動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機會進行比在俄羅斯和中國社會中更為徹底的改革計劃。到20世紀早期,在明治維新領導人所實施的改革的基礎上,日本成為一個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強國。——[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問題探究]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當時俄、中、日各進行了哪一改革運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國從“歐美模式中汲取靈感”的主要表現,并談談你對日本進行的“比在俄羅斯和中國社會中更為徹底的改革計劃”的認識。金版參考: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中國洋務運動,日本明治維新。表現:經濟工業化、軍事近代化。認識:俄、中都保留了封建專制政權,繼續維護封建統治;日本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美國南北戰爭、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項目 美國南北戰爭 俄國農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不同點 背景 奴隸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農奴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民族危機激化了國內的矛盾方式 革命(戰爭) 改革 改革任務 維護國家統一,解放黑人奴隸 解放農奴 擺脫民族危機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局限 未消除種族歧視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相同點 時間 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背景 都受工業革命的影響,生產力發展要求改變生產關系任務 都是解放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影響 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2024·浙江6月選考)有史書寫道,“從南北戰爭開始起,最直接的問題乃是聯邦能否獲勝,然而更根本的問題卻是:即使取勝,這一勝利能不能使美國國家重新振作起來。……強迫的過程能否產生自覺自愿的忠誠精神?而這種精神卻是聯邦的實質所在。雖然絕大多數公職人員不能或不愿理解這個問題。但是亞伯拉罕·林肯胸中對此卻洞若觀火”。文中“更根本的問題”是指( )A.維護國家的統一B.捍衛資本主義私有制C.廢除黑人奴隸制D.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試題情境 美國南北戰爭背后的根本問題考查知識 美國內戰核心價值 通過對美國南北戰爭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的理解,考查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現象信息:以林肯為首的領導者們發現,美國內戰要達到以忠誠精神作為重振美國國力是關鍵。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美國內戰維護國家統一。解讀顯性信息:南北戰爭中,聯邦的勝利是直接問題,但最根本的問題卻是在內戰后如何讓國家真正凝聚,讓民眾產生對聯邦的忠誠,重新振作國家。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只有國家凝聚力的增強,民眾具有忠誠精神,才是維護國家的統一的關鍵,__A__項正確。3.排除干擾南北戰爭后并不會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有所動搖,也就無需“捍衛”,排除B項;廢除黑人奴隸制是南北戰爭的成果之一,并不是材料中所強調的“更根本的問題”,排除C項;D項與材料內容無直接關聯,排除。命題點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2023·全國卷Ⅰ)1661年,英國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陸軍隊以及所有軍事要塞和駐地的唯一最高的統轄權、指揮權和部署權,歷來屬于國王陛下,這是不容置疑的。議會兩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應要求這種權力。這說明當時英國( )A.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B.國王力圖鞏固統治權力C.強化王權以對抗“無敵艦隊”D.君主立憲政體已經確立解析:由材料“唯一最高的統轄權、指揮權和部署權,歷來屬于國王陛下”可知,英國國王力圖通過民兵法案的形式來鞏固自己的軍事統治權,表明此時王權仍然高于議會的權力,故選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項;1588年,英國海軍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從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排除C項;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此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排除D項。命題點2:美、德政治制度的差異(2022·湖南卷)美國1787年憲法與德意志帝國憲法均確定了聯邦制度。美國參議院議席分配遵循各州無論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則,但在德國聯邦議會中普魯士邦則擁有足夠多的議席行使否決權。這一現象根植于兩國( )A.人民的自愿選擇B.各州(邦)實力不同C.建國路徑的差異D.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是由北美殖民地各州自由聯合組建的國家,無論大州小州一律平等,德意志帝國是經過普魯士領導的王朝戰爭實現統一后建立的,普魯士在聯邦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C項正確。兩國的聯邦制度主要是社會上層精英決定的,并不是人民的自愿選擇,排除A項;B、D兩項不能解釋美、德兩國議席分配的差異,均排除。命題點3: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2024·江蘇卷)據統計,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譯的歐洲醫學、天文學等書籍達470余種,從事西洋書籍翻譯的學者有117人,出現了以杉田玄白為代表的新派學者。當時“執政者雖亦關心西歐科學,但西學的輸入及研究卻以民間為主”。這一現象表明日本( )A.摒棄閉關鎖國政策B.全面吸納西方近代文明C.社會觀念出現變化D.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解析:據材料可知,在1774年至1852年期間,日本民間翻譯了大量歐洲的醫學、天文學等書籍,關心西歐科學,這顯示出日本社會中部分民眾和學者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知識體系,開始主動接觸和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反映了社會觀念出現變化,C項正確。此時日本還未完全摒棄閉關鎖國政策,排除A項;當時日本主要是在部分領域對西方知識進行研究和引進,排除B項;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推行“文明開化”政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近代英國政治發展 歷程 英國《王位繼承法》 美國《獨立宣言》 對拿破侖帝國的支持者的 認識 馬克思有關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 論述 英國責任內閣制完善的表現 美國中央權力加強的表現 美國行政權干預立 法權 美國1787年憲法的缺陷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法國民主共和具有社會基礎 美國的政黨 政治 俄國農奴遭受剝削 加深 學者對美國內戰結果的認識 普魯士政治人物對德意志政治問題的探索 德國代議制的發展 明治維新的 特點 法國大革命與美國 內戰 英國君主權力與德國現代化一、選擇題1.(2025·江蘇無錫期中)麥克唐納說:“我不信奉突變,因為猛烈推過去的鐘擺還會加速甩回來。”下列近代英國政治發展歷程中屬于這種“突變”的是( )A.建立共和體制 B.發動“光榮革命”C.設立責任內閣 D.通過《權利法案》解析:結合相關史實可知,1649年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宣布為共和國。這與英國長期以來的君主制傳統形成巨大反差,是對傳統政治體制的一種顛覆性改變,如同“猛烈推過去的鐘擺”,后來英國又經歷了王朝復辟等過程,就像“還會加速甩回來”,恢復了君主制,故選A項。2.1701年,英國頒布的《王位繼承法》規定:“本國王位與尊號歸屬于非英格蘭王國的人的時候,如果未經國會同意,本國國民不負防御不屬于英國的領土而從事戰爭的義務。”這一規定( )A.導致英國國王失去行政權B.凸顯了議會主權的特點C.使英國免于卷入國際沖突D.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王位繼承法》實際上把最高權力的合法性來源從國王轉移到了議會,一方面再次明確了“議會至上”的原則,另一方面明確英國國王必須服務于本國國家利益,B項正確。責任制內閣的出現,英國國王失去行政權,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排除A項;C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1689年《權利法案》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排除D項。3.(2025·江西上進聯考月考)托馬斯·杰斐遜在美國《獨立宣言》中寫道:“各國政府的權力源于人民對它的認同。人民是主權者,政府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政府應服從人民意志,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權利而存在。”這說明美國( )A.已脫離英聯邦并獲得獨立B.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C.受到了法國大革命的啟發D.建國者深受人民主權思想影響解析: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政府應服從人民意志,這是人民主權思想的體現,故選D項。《獨立宣言》發表的時間是1776年,美國獲得獨立是1783年,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經濟發展,排除B項;法國大革命發生在北美獨立戰爭后,排除C項。4.學者研究發現,在拿破侖帝國所覆蓋的所有歐洲國家中,總有很多當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侖,而且這些人主要是商業界和有專門職業的人,也包括許多進步貴族。這可以印證,拿破侖統治( )A.傳播了法國大革命的原則B.沉重打擊了封建等級制度C.維護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D.覆滅于歐洲各國聯合進攻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拿破侖帝國統治區域內的商人、專門職業者和許多進步貴族支持拿破侖,主要是因為拿破侖統治維護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符合這些人群的利益,C項正確。5.馬克思在論述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寫道:這兩次革命“并不是英國的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映了它們本身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由此可知,馬克思認為( )A.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世界B.英法革命道路適合整個世界C.資產階級革命成為歷史潮流D.英法兩國是歐洲的典型代表解析:馬克思認為“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映了它們本身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說明資產階級革命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不僅僅是英法的資產階級革命,排除A項;B項表述太絕對,排除;材料強調的不是英法兩國的典型性,排除D項。6.19世紀上半期,英王喬治四世在位期間,英國內閣越來越獨立于王權,并向議會下議院靠攏,實際上,內閣才是當時英國行政決策主管。首相與內閣之間的微妙而緊密的關系讓他們同享利益、共擔風險,而擁有皇室血統的國王卻越來越被疏遠。據此可以得出,此時英國( )A.最高權力歸屬仍未解決B.內閣開始成為權力中心C.議會主權原則開始確立D.責任制內閣進一步完善解析:19世紀上半期,國王逐漸統而不治,英國責任制內閣進一步完善,D項正確。19世紀上半期,英國國家最高權力已經在議會,排除A項;責任內閣制以議會(國會)為權力核心,排除B項;1689年《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主權原則,排除C項。7.(2025·湖北武漢部分重點中學聯考)1785年7月25日,北非阿爾及爾海盜劫獲美國商船“瑪利亞號”和“多芬號”,將115名船員劫為人質,勒贖66萬美元,當時談判的美國特使只帶去了4萬美元,談判失敗。1795年政府支付64萬美元贖回人質。這一事件說明美國( )A.對外貿易處于被動狀態B.中央政府權力有所加強C.殖民霸主地位發生動搖D.工業革命使國力在增強解析:1785年時,美國是邦聯政府,邦聯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軟弱,不利于保護美國的海外利益,而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為聯邦制,美國不再是一個松散的聯盟,中央政府權力有所加強,使國家能夠維持足夠的權威應對外來的威脅,B項正確。8.(2025·遼寧東北育才學校模擬)美國總統除了擁有一般否決權外,還擁有口袋否決權,即總統在國會休會十天前,接到國會送交其簽署的法案有意擱置不簽,也不退回,讓這項法案到期自行作廢。這種具有絕對否決性質的否決方式已經被歷屆美國總統使用了700次以上。這體現出( )A.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B.憲法權力規定的不明C.行政權干預了立法權D.國會立法權遭到削弱解析:美國的總統代表了行政權,而國會行使的是立法權,總統對國會的法案進行否決或利用規則讓法案自行作廢,體現了行政權對立法權的干預,故選C項。材料僅涉及行政權和立法權,沒有涉及司法權,不能體現三權分立,排除A項;美國總統可以否決國會的法案,說明憲法對權力有明確規定,排除B項;總統否決國會法案是總統的權力,不代表國會的立法權遭到削弱,排除D項。9.1787年憲法自誕生之日起,一方面確實成了全體美國人的“共同綱領”,另一方面形成了以南北地域為分野和各自表述的憲法之辯。發生在費城的那場奇跡,并未終結“辯論”,正相反,它成了后世所有政治斗爭的根源所在。這說明1787年憲法( )A.并未加強中央集權B.激化了南北方矛盾C.具有種族歧視色彩D.存在制度性的缺陷解析:1787年憲法允許南方奴隸制的存在,沒有給黑人和印第安人與白人同等的政治權利,成了之后所有政治斗爭的根源,說明其民主制度并不是保證真正的民主和平等,所以說這部憲法存在制度性的缺陷,故選D項。1787年憲法確立了聯邦制原則,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排除A項;1787年憲法是在南北方代表妥協的基礎上出臺的,緩和了南北方的矛盾,排除B項;1787年憲法確實具有種族歧視的色彩,但這不是“根源所在”,排除C項。10.19世紀末,法國共和派執政期間,曾先后發生了布朗熱運動、巴拿馬運河公司受賄案等引起各派政治勢力斗爭及大批群眾參與的事件,但這些都沒有造成政變的發生和政體的變動。這反映出當時法國( )A.民主共和具有一定社會基礎B.共和政體維護廣大民眾利益C.各政治派別的分歧逐漸消弭D.社會各階層間差別日益縮小解析:根據材料“19世紀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國雖出現一些動蕩事件,但并沒有造成共和政體的改變,反映出當時法國民主共和具有一定社會基礎,A項正確。19世紀末法國共和政體維護的主要是資產階級的利益,排除B項;C、D兩項與材料及史實均不相符,排除。11.1801年,美國民主共和黨上臺之后,他們利用自己對國會的控制權,對有意與其作對的、不聽話的聯邦法官進行彈劾。民主共和黨人稱,法官自被任命起就介入了政治,自然也不能逃脫政治斗爭的后果。這一事件反映出當時美國( )A.兩黨制的弊端日益凸顯B.政黨政治影響國家的安定C.權力制衡體制尚未確立D.行政權凌駕于司法權之上解析:民主共和黨執政之后,利用國會彈劾與自己黨派作對的法官,法官被卷入政治斗爭,這必然影響司法公正,不利于國家的安定,B項正確。19世紀40年代美國兩黨制形成,排除A項;美國在1787年憲法中就確立了權力制衡體制,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行政權對司法權的制衡,不等于當時的行政權凌駕于司法權之上,排除D項。12.(2025·皖吉黑滇四省適應性測試)1816-1858年間,俄國男性世襲貴族數量從8.41萬增至11.31萬,增幅34.5%,同時,農奴人口從2145.42萬增至2483.82萬,增幅為15.8%。在1840-1858年,南俄和伏爾加河下游貴族地產總面積從1032.4萬俄畝增至1264.1萬俄畝,增長22.4%。這可以說明,當時俄國( )A.雇傭制大農場初具規模B.農奴遭受的剝削加深C.農奴人身依附關系加劇D.農奴制并未出現危機解析:據材料可知,當時俄國貴族、農奴的人數和土地的面積都呈現出大規模的增長,說明當時貴族對俄國農奴的剝削進一步加深,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故選B項,排除D項。材料未體現雇傭制和人身依附關系,排除A、C兩項。13.某學者認為:盡管奴隸制的存廢問題是引起美國內戰的主要原因,但戰爭的勝利是北方的勝利,而不是黑人的勝利。該學者旨在說明,這場戰爭( )A.以廢除奴隸制為根本目標B.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C.加劇了黑人和政府的矛盾D.建立了統一聯邦制國家解析:美國內戰雖然以奴隸制的存廢為表象,但是從根源上分析是因為美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因此北方的勝利指的是通過內戰,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勞動力,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B項正確。14.(2025·廣東惠州二調)1833年,普魯士著名政治人物德羅伊森在其出版的《亞歷山大大帝》一書中將亞歷山大視為英雄,并把希臘化稱作第一次人類統一,“即使帝國分裂為不同國家,仍在教育、文化、品味、風尚以及人類社會的不同層面保持著高度統一”。德羅伊森意在( )A.推動普魯士參與瓜分世界的狂潮B.反思文明沖突給人類的教訓C.探索德意志現實政治問題的解決D.否定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解析:據材料“在教育、文化……人類社會的不同層面保持著高度統一”可知,德羅伊森認為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后的不同國家,很多層面仍保持高度統一。結合時間“1833年”,此時的德意志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德羅伊森意在探索德意志現實政治問題的解決,故選C項。15.19世紀晚期,德國工人運動迅速發展起來,德國工人政黨在帝國議會選舉中的選票(席位)快速增加。據統計,在1877年帝國議會選舉中,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所得選票(席位)總數較上次大選增加了40%。這反映了當時德國( )A.帝國議會權力擴大B.普選權得以實現C.民眾向往社會主義D.代議制有所發展解析:德國工人政黨選票增加反映了德國代議制下工人有一定選舉權,反映了代議制的發展,D項正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得票增加并不等同于帝國議會權力擴大、普選權得以實現,排除A、B兩項;僅憑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選票增加了40%,不能得出民眾向往社會主義的結論,排除C項。16.(2025·湖北咸寧期末)明治維新過程中,日本的軍事學習德國,海軍則學習英國,法制采用法國模式;與此同時,出現了許多不符合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如武士道和神道崇拜等。材料意在說明日本( )A.政治民主滯后于經濟發展B.傳統與現代矛盾不可調和C.西化的同時保留自身傳統D.改革為后期發展埋下隱患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日本明治維新在軍事、法制方面學習西方的同時,保留著一些自身傳統,C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法國大革命對歐洲社會有著雙重意義。作為與舊秩序敵對的革命,它不僅僅是法國的,也是全歐洲的運動。法國大革命的普遍主義理念,既賦予了歐洲一種歐洲認同的意義,同時也將之剝奪了。拿破侖在1804年取得了法國皇帝頭銜,而且對1789年理想的忠誠,也變成與對法國的忠誠聯系在一起。拿破侖的歐洲是以萊茵河作為東部邊界的羅馬歐洲。取而代之的萊茵邦聯,是西方與東方間的緩沖地帶,有著自己的東方邊界,也就是古老的日耳曼——斯拉夫邊界。革命精神激發了新的疆域民族主義理念。然而直到甚晚之后,這些理念都仍未朝民族分離主義的方向發展,而是成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國家的歐洲秩序之基礎。——[英]杰拉德·德朗提《發明歐洲》材料二 18世紀末美國政府確立了西部土地國有化原則,當時國有土地就已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75%。1824年起,國會內部,圍繞“宅地法”的斗爭激烈起來。1848年,爭取實現“宅地法”為宗旨的“自由土地黨”成立。1862年初國會表決“宅地法案”,參眾兩院都以壓倒多數通過。1862年,法案頒布,規定:任何人只要交納十美元手續費,就可以領取一塊160英畝的土地。此后二十年間,外國移民達500多萬,超過過去80余年的總和。它鼓舞著移民開墾出一塊又一塊的土地,建立一個又一個村鎮,不停地向西挺進。——摘編自張冬梅《美國〈宅地法〉產生的溫床及頒布實施的兩個階段》(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法國大革命是“全歐洲的運動”的原因,并概括說明法國大革命剝奪了“歐洲認同”。答案:原因:法國大革命猛烈沖擊歐洲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說明:拿破侖建立了法蘭西帝國;導致西歐與東歐的沖突;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宅地法》頒布的歷史條件,分析其頒布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答案:歷史條件:南北戰爭爆發,聯邦政府希望獲取民眾支持;美國政府擁有大量國有土地;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保障(答“資本主義制度”或“資產階級代議制”也可)。作用:推動了美國農業的發展(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促進西部開發(促進交通發展);帶動了移民浪潮,帶來豐富的勞動力。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作為與舊秩序敵對的革命”分析。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拿破侖在1804年取得了法國皇帝頭銜”得出,拿破侖建立了法蘭西帝國;根據材料一“拿破侖的歐洲是以萊茵河作為東部邊界的羅馬歐洲”“革命精神激發了新的疆域民族主義理念”得出,導致西歐與東歐的沖突;根據材料一“成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國家的歐洲秩序之基礎”得出,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1862年,法案頒布……領取一塊160英畝的土地”并結合所學得出,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聯邦政府希望獲取民眾支持;根據材料二“當時國有土地就已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75%”得出,美國政府擁有大量國有土地;結合所學得出,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保障。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任何人只要交納十美元手續費,就可以領取一塊160英畝的土地”“鼓舞著移民開墾出一塊又一塊的土地……不停地向西挺進”“外國移民達500多萬,超過過去80余年的總和”分別概括。18.(2025·甘肅蘭州一中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資產階級通過內戰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國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專制色彩……然而英國統治階級需要君主制和王室,關鍵在于如何將其變成能夠體現資產階級意志的國家工具,1688年的“光榮革命”實現了這種設想。……以議會為核心的君主立憲制便逐步形成。英國資產階級創造了一種既符合國情又實用有效的統治形式,并一直延續至今。——摘編自劉杰《論英國憲政模式的世界影響》材料二 長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無法作為整體來追求國家現代化,因此遠遠落在英、法等國后面。1870年后,舊的容克地主貴族通過對外戰爭實現國家統一,并掌握了現代化領導權,在隨后短短30年間,德國完成了經濟起飛,在工業生產方面甚至超過英、法。不過,現代化領導力量的“錯位”給德意志民族帶來無窮災難。——摘編自錢乘旦《各國現代化模式的比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君主權力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現代化領導力量的錯位的含義,并說明這種錯位給德國的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答案:變化:從君主專制到君權受到限制再到成為“統而不治”的君主。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進行;英國傳統議會制的影響。答案:含義:容克地主貴族掌握了德意志現代化的領導權;德國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影響:德國帶有濃厚的專制色彩,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資產階級通過內戰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國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專制色彩”“以議會為核心的君主立憲制便逐步形成”可知,從君主專制到君權受到限制再到成為“統而不治”的君主。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從英國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斗爭和歷史傳統等角度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舊的容克地主貴族通過對外戰爭實現國家統一,并掌握了現代化領導權”可知,容克地主貴族掌握了德意志現代化的領導權;結合所學從德國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來說明。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從德國帶有濃厚的專制色彩、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來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2講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docx 第32講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pptx 第32講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練習,含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