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概念解析社會治理: “從運行意義上,“社會治理”實際是指“治理社會”。換言之,所謂“社會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體對于社會實施的管理。由政府組織主導,吸納社會組織等多方面治理主體參與,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治理活動,包括社會體制機制治理、社會組織治理、基層治理、社會問題治理和公共安全治理、虛擬社會治理等方面。國家制度:國家統治的必要形式。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所確認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形式等方面的制度。國家性質(即國體)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是國家制度的核心,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形式和國家發展的總方向。為了行使公共權力與國家統治,以及體現統治階級的利益,就需要一系列制度建設,如以權力分配、官員選拔、機構設置和運行為主體的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以賦稅征收、財政分配主體的經濟制度,以構建主流意識形態為主體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及法律、外交、軍事、民族等方面制度。時空坐標由于國情的不同,各國的政治制度有較大差異。人類歷史上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體現了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人類政治文明的進步。時代演進—傳承完善—革故鼎新社會環境—國情傳統—各具特色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睡虎地秦墓竹簡◎朱元璋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問題1-1:夏、商、西周時期創立了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夏朝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堯舜禹啟商朝內外服制度直接控制王畿內地區內間接控制王畿四周地區外商王內服王畿地區附屬國附屬國外服附屬國附屬國外服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文物介紹:大盂鼎,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陜西寶雞,鼎內有銘文291字。內容包括西周康王冊命盂,向盂講述文王、武王建國的經驗,告誡盂要忠心輔佐王室,還記載了賜予盂的器物與人口等信息。文物介紹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層層分封,形成貴族等級分封秩序學霸筆記①保證了王室的強大,鞏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②王室權利并沒有高度集中,諸侯國的獨立性強。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以血緣親疏和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學霸筆記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是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材料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替獻曲,史獻書,師藏,腹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替史教誨,者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史記·周本紀》商周時期君主權力不是絕對的,受原始民主傳統制約。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問題1-2:夏、商、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點?夏朝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商朝內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最高統治者由世襲產生,君主的權力非絕對血緣關系維系統治中央對地方的集權程度不高,管理較松散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材料問題1-3: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發生了哪些變化?對政治制度產生了哪些影響?春秋戰國之交,是新舊社會制度轉變時期。一批有遠見的政治家先后在各國推行改革。戰國時期各國都采取了諸多措施強化王權,都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有一套可以隨時任免的官僚機構,地方一級行政單位為郡、縣,郡縣長官的任免權直屬于諸侯國君。——摘編自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思考:1、分別闡述每則材料對研究秦朝政治體制的價值。2、根據材料及教材相關知識,分析秦政府是如何保證這類文書的下發與執行的 3、除了上述材料之外,研究秦朝政治體制還可以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請至少列出兩種。材料:各縣收到本文書,應發文書到所屬各曹,屬曹如不受命,縣要向那報告,由郡官命郡的屬曹進行處。過失最多的吏,所在的曹向令、丞報令、丞認為該吏不公正,由郡官記錄在薄籍上向全郡通報,作為惡吏。——《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釋文》材料3:有事請殹(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睡虎地秦墓竹簡·內史雜》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睡虎地秦墓竹簡 行書》二、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政府是如何保證這類文書的下發與執行的 統一文字、車軌修建馳道、直道二、秦朝的政治制度西周 秦朝制度 名稱 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度最高統 治者 周王(天下共主,權力分散) 皇帝(天下獨主,權力至高無上)官員 產生 貴族,世襲 官僚,任命國家 構成 家國同構,周王室與諸侯國互有權利義務,諸侯國具有相對獨立性 垂直管理,中央任命郡縣長官,郡縣一切服從中央特點 貴族等級體制下對社會的控制較為松散,統治具有一定彈性。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下對社會的控制更加嚴密,統治缺乏彈性,對君主個人素質要求更高。任務學習:秦朝建立前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變化?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三、兩漢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變1. 兩漢:中外朝制度漢初,漢承秦制,依然為三公九卿制②漢武帝時,加強皇權,設立中朝,此后中央事權逐漸由中朝掌握③到東漢,尚書臺取代三公成為了新的中樞機構。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后漢書》(一)中央制度的演變2. 隋唐:三省六部制皇帝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草擬審核執行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①魏晉南北朝時期,握有實權的先尚書省,繼而有中書省、門下省,逐步形成三省體制。②唐朝: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③隋唐: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作用:相權三分、相互制約,加強皇權;三省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體制成熟3. 宋:二府三司制“國朝兵權,隸于三衙,本之樞府。樞府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 ——呂中:《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二府三司制,宰相事權進一步被分化,皇權得到加強4. 元:一省兩院材料1:中書省最高長官為中書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令缺,則總省事,佐天子,理萬機”。材料2:元初侍御史高鳴進諫“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決一省,猶曰有壅,況三省乎?——《元史·高鳴傳》元代實行一省制,中書省長官即為宰相元朝版圖空前大于前代,事務繁多;少數民族政權治理水平相對低,刪繁就簡;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但宰相權力過大,造成元中后期內亂頻繁結合所學并思考:為什么元朝要實行一省制?5. 明:廢丞相,設內閣廢丞相,設內閣,六部直屬皇帝“張居正任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成為內閣的下屬機構。內閣權力的膨脹,是否意味著皇權的相對下降?”內閣始終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依附于皇權而存在,內閣的權力是皇帝賦予的,內閣權力膨脹是專制皇權的體現。內閣不等同于百官之長的丞相。6. 清:設軍機處,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材料1:“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清史稿》材料2:“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思考:為什么清朝設立軍機處,君主專制就達到了頂峰?軍機處的主要職權是撰擬諭旨,設立后地位凌駕于內閣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做主;軍機處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機構,作為顧問、內侍機構,是專制皇權加強的產物;而皇帝則可通過軍機處完全控制全國的軍政大權。所以,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二)地方制度的演變三、兩漢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變1.漢代:二級 三級① 西漢: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郡縣二級制);漢武帝時推恩令細分王國,設刺史檢查地方(郡縣二級制)②東漢:州—郡—縣三級制州刺史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州刺史/州牧地方一級行政單位掌行政權、領兵權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劉邦影響:內輕外重,干弱枝強,導致東漢末軍閥割據混戰。2.隋唐:唐初:繼承隋制,實行州縣二級制②唐太宗:根據山川形勢,劃全國為十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③唐玄宗:在邊境設立十藩鎮,長官為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④安史之亂后,道變成了州、縣以上的行政實體道(節度使) 州 縣(三級制)3.宋:路 州(府) 縣(三級制)為吸取唐末地方藩鎮割據的教訓宋代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府)和縣二級,后改道為路主要職責是監督州縣各級官吏,從而形成路、州(府)、縣三級制4.元:行中書省簡稱省,雙重性質中書省,腹里,晉、冀、魯宣政院轄地:藏、青、川設行省 路 府 州 縣(五級)5.明清:省 府 縣明:廢行省,設三司,分屬中央清:督撫-18省+將軍轄區+辦事大臣清朝督撫制度示意圖西漢 郡(王國)、縣(侯國) 地方級制東漢 (郡國并存、推恩令)州、郡、縣 三級制魏晉南北朝 州、郡、縣 三級制隋朝 州、縣 二級制唐朝 道(設節度使)、州、縣 三級制宋朝 (收精兵、編禁軍,設文官擔任通判)路、州(府)、縣 三級制元朝 (行省制度)省、路、府、州、縣 多級復合制明朝 省、府、縣 三級制清朝 省、府、縣 三級制結合所學并思考:古代地方制度的演變特點及趨勢:制度發展有沿襲性,也有變革性;行政區劃以三級制為主體,縣設置最穩定,高層政區變化大;(下穩上動)中間雖有反復,但總體趨勢是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課堂小結先秦:奴隸社會的貴族等級分封制世襲制、內外服制、分封制與宗法制秦: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兩漢至明清: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變化調整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中樞行政體制的演變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一個中心(皇權)兩個趨勢處在動態變化中1.春秋晚期,齊靈公的大臣叔夷以滅萊有功,受齊靈公封賞,因鑄叔夷鐘為紀念。上有銘文“夷用作鑄其寶鐘,用享(同“獻”)于其皇祖、皇妣、皇母、皇考,用祈眉壽,靈命難老”。這可以說明( )A.戰亂頻繁沖擊了分封體制B.青銅禮器以鐘為主要形制C.文字字體使用趨于統一化D.先秦禮制中蘊含尊祖觀念[解析] 根據“夷用作鑄其寶鐘,用享(同“獻”)于其皇祖、皇妣、皇母、皇考,用祈眉壽,靈命難老”可知在叔夷鐘的銘文中體現了對叔夷祖先的尊崇,說明先秦禮制中蘊含著尊祖的觀念,D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了先秦禮制中的尊祖觀念,不能說明戰亂沖擊了分封體制,排除A項;僅根據叔夷鐘不能說明青銅禮器以鐘為主要形制,排除B項;僅根據叔夷鐘上的銘文不能說明文字字體使用趨于統一化,排除C項。D2.近年出土的多地秦簡顯示,秦朝縣下面的鄉,有兩百石的鄉嗇夫(統治鄉民、收稅等),還有鄉佐、里典、里佐,也有鄉司空(負責工程)、倉主、田官、田典等。這些鄉里的吏員設置,表明當時秦朝( )A.官僚體系機構臃腫B.重視農業抑制工商C.基層管理嚴密具體 D.中央集權地方分權[解析] 從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秦朝鄉里吏員設置類別豐富,職責明確,各司其職,說明基層管理嚴密具體,故選C項;材料不能反映官僚機構臃腫,排除A項;從材料可以看出重農,但不涉及抑制工商,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且“地方分權”說法錯誤,排除D項。C3.北宋初期,樞密院成為最高軍務機構,是“二府”之一。長官樞密使一般由文人擔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調動軍隊。下設“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負責召宣旨意,傳遞院務信息。由此可見,北宋初期的樞密院( )A.體現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設計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較明確C.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君主的專權D.與中書門下形成了制衡機制[解析] 材料反映了北宋初年,樞密院最高長官及下設官職基本上都由文官擔任,結合所學可知,這些措施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體現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設計,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樞密院的官員基本全是文官,沒有反映出他們的分工情況,故排除B項;材料“秉皇帝旨意”說明北宋初期這些措施加強了君權,故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樞密院與中書門下的關系情況,無法得知二者相互制衡,故排除D項。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