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一、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1.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1)袁世凱復辟帝制逐步獨攬大權 1913年11月 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5月 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年底 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1915年5月 1915年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稱帝 1915年12月,袁世凱復辟帝制,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2)護國戰爭背景 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概況 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結果 1916年,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2.軍閥割據混戰背景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發展為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表現 (1)直系、皖系、奉系等各派軍閥爭權奪利,先后爆發直皖、直奉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 (2)“府院之爭”: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造成所謂“府院之爭”。 (3)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護法運動原因 段祺瑞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概況 1917年,孫中山發動,結果失敗3.中國參加一戰目的 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概況 1917年,中國加入協約國一方影響 (1)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 (2)中國勞工前往歐洲前線,為協約國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二、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經濟的發展原因 外因 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內因 (1)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 (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 (3)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表現 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影響 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2.社會生活新氣象背景 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措施 (1)改用陽歷,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 (2)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影響 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三、新文化運動原因 人們認識到辛亥革命之所以失敗,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興起 標志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陣地 北京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代表 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內容 民主與科 學 (1)擁護“德先生”,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 (2)擁護“賽先生”,反對舊藝術、舊宗教。 (3)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文學革命 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意義 (1)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 (2)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也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 (3)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辨正誤](1)袁世凱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體現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資產階級共和制度遭到破壞。(√)(2)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表明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稱帝的目的達到。(√)(3)袁世凱獨裁專制、復辟帝制不得人心,最終失敗,說明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提認知] 北洋軍閥統治北洋軍閥統治下形式上是共和政體,實質上是軍閥獨裁。軍閥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利益。[挖教材](1)閱讀綱要上第19課第二目。思考: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發展為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的社會根源是什么?答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釋概念] “府院之爭”“府院之爭”中的“府”是指總統府,即以黎元洪(美國支持)為代表的政治集團,“院”是指國務院,即以段祺瑞(日本支持)為首的政治集團?!案褐疇帯狈从沉说蹏髁x之間的矛盾,其實質是日本與美國爭奪在中國的霸權。[圖解史] 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的斗爭[挖教材](2)閱讀綱要上第19課第二目第四段及圖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歐洲的華工》,簡述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貢獻。答案:緩解了協約國的人力資源危機,支援了協約國后方的工業生產;為協約國前線的軍事斗爭提供了有力的戰略支援;為中國贏得戰勝國地位作出巨大貢獻。[釋概念] 實業救國中國近代以發展實業作為救國救民主要手段的經濟思想;19世紀末提出,以張謇、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主要代表;實業泛指農、工、商、交通等業,他們宣揚此論的同時,卻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變落后生產關系的必要性。[辨正誤](4)中華民國共和政體的建立,促使社會生活習俗和觀念出現了新氣象。(√)(5)新舊并立、土洋并存成為民國初年社會習俗的主要特色,體現了近代化緩慢發展的社會面貌。(√)主題一 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治材料一 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孫中山《討袁檄文》材料二 經過辛亥革命的洗禮,……人們不再把自己看作“圣明天子”治下的“子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谠袭攪鴰啄觊g……國家的境遇和民眾的生活都沒有改善,同清政府時期沒有多少區別?,F在這個并無尺寸功績的袁世凱忽然要做起皇帝來,更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三 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雖號護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1918年孫中山通電[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原因。金版參考:革命黨人的反對;民主共和觀念的傳播;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缺乏群眾基礎。(2)你是否贊成材料三中孫中山的看法,結合所學說明理由。金版參考:贊成。理由:段祺瑞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西南軍閥借孫中山的名望爭權奪勢,并不是真心擁護《臨時約法》,反而排擠孫中山。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1)袁世凱為復辟帝制,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利益,違背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國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懲罰,這是袁世凱復辟帝制迅速敗亡的根本原因。(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民主思想覺悟程度提高,使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沒有長期生存的思想基礎。(3)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堅決反袁,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由擁袁到反袁。(4)北洋軍閥時期,推行專制獨裁統治,但形式上一直維持著中華民國的民主體制,有利于中國政治民主化的發展。主題二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材料一 民國初年,天津紳商宋則久說:“先儒顧亭林先生說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挽救的法子推本溯源只是一個,那就是提倡國貨?!彼J為提倡國貨除了能夠抵制洋貨外,還能夠改善民生。如果四億國人皆齊心用國貨,那需要有無數的工廠制造,需要用無數的工人生產,然后“實業大興,人人皆有事可做,有錢可賺,家家有積蓄,處處無閑人”?!氨扇苏J為,國貨發達之后,中國一定能富強?!?br/>——摘編自虞和平《中國早期現代化道路的三大特性》材料二 據北京政府農商部統計,1914年工業企業注冊的資本是六千兩百多萬元,1920年增為一億五千五百萬元,增加125%;資本在50萬元以上的大企業1914年只占總數4%,1920年增加為14%。1914年到1920年,中國資本的紗廠由35家增至63家,紗錠由687900多錠增至1354500多錠,即增加了97%。同時期面粉廠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萬擔增至396萬擔,并由入超轉為出超。——摘編自孫長斌《一戰時期中國經濟變化與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長》[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則久提倡國貨的目的。金版參考:抵制洋貨,改善民生。(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金版參考:特點:資本總額增加;大企業數量增多;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領域;沿海、沿江地區發展快,內地發展慢。成因:一戰期間,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民國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國貨;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輕工業對資金和技術的要求低;沿海和沿江地區自然經濟瓦解程度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1)從產生與發展看,先天不足(資本、技術、人才),后天畸形。(2)從誕生環境看,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3)從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很少。(4)從結構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5)從地位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6)從發展歷程看,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主題三 新文化運動材料 《新青年》雜志與青年密切相關的主題詞主題歸類 主題詞青年的身份體現 青年,自覺,吾輩,理性,奮斗,眾人,努力,國民,正當,我的心,先生,憤怒,民族,新鮮活潑,軀殼,責任“新青年”身份建構途徑 中國,青年團,團體,社會主義,中央,國際,資本,團員,組織,議決,帝國主義,無產階級,全國,革命,壓迫“新青年”身份特征要素 知識,精神,行為,進取,新道德,觀念,創造,資財,天下,可為,志氣,學問,善惡,影響,人道,為善——摘編自王紫玉、趙秀鳳《〈新青年〉中“青年身份”的話語建構》[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歸納“新青年”新在何處,并對“新青年”形象加以闡釋。金版參考:新的體現:新青年思想角度:新鮮活潑,奮斗,新道德,知識,精神,進取。新青年的責任角度:民族,責任。新青年的實現途徑角度:青年團,團員,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新青年”形象的內涵:包括身體上實現壯健活潑,思想上要有新觀念,學習新知識,做好新學問,知曉新道德,踐履新行為。青年責任與國家民族緊密相連。闡釋:辛亥革命后,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于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新青年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 (1)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 (2)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 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族民主意識,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后期傳播了馬克思 主義思想 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2024·河北卷)下表是1912年部分省份紡織工人數量(人)。省別 人數直隸 772奉天 850江蘇 35903浙江 830湖北 10827山西 597四川 58廣東 41871廣西 116貴州 295注:本表數字系30人以上工廠工人數,不包括外國工廠工人數。上述材料用于證明,當時中國( )A.男耕女織傳統阻礙工業發展B.民族工業地域分布不平衡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D.洋務企業地域性特點明顯試題情境 1912年中國部分省份紡織工人數量考查知識 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核心價值 通過1912年部分省份紡織工人數量情況表,考查學生對數據的觀察、分析能力,體現了經濟健康發展的價值理念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1912年,中國部分省份。現象信息:江蘇、湖北、廣東與其他省份紡織工人的數量差距比較大。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民族工業的發展使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增加。解讀顯性信息:在1912年,不同省份的紡織工人數量存在顯著差異,如江蘇、湖北、廣東的工人數量遠高于其他省份,而四川、廣西、貴州等內陸偏遠省份的工人數量遠遠落后。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工人數量的多少能夠反映出工業的發達與落后,工人數量的巨大差距反映出當時中國的民族工業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顯的不平衡,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材料沒有涉及男耕女織傳統,排除A項;僅憑工人數量無法確定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迅速發展,排除C項;洋務企業的創辦是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排除D項。命題點1:民國初期的政治(2021·河北卷)《顧維鈞回憶錄》記載:1912年的北京由“廢帝宣統管轄之下的紫禁城”“東交民巷和民國首都三部分組成”;1913年,“(袁世凱)對國民黨的活動采取了堅決鎮壓手段”“臨時國會被解散了”“袁(世凱)下令逮捕許多重要的國民黨黨員”。據此可知,當時( )A.推翻君主專制迫在眉睫B.軍閥統治喪失基礎C.帝國主義勢力異常強大D.民主革命任務艱巨答案:D解析:由材料“東交民巷……組成”可知,反帝任務沒有完成;由材料“對國民黨的活動采取了堅決鎮壓手段”“袁(世凱)下令逮捕許多重要的國民黨黨員”可知,袁世凱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其代表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說明反封建任務沒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務艱巨,故D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故排除A項;從袁世凱獨裁統治的情況來看,當時軍閥統治的基礎并未喪失,故排除B項;帝國主義勢力只是材料中反映的一個方面,且不能說明其異常強大,故排除C項。命題點2:民國初年國人對救亡認識的變化(2024·甘肅卷)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國人視以為恥,各地掀起“紀念國恥”運動。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這一轉變說明( )A.北洋時期政治上分崩離析B.國人認為救亡應以自強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D.國人思想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國恥日的選擇從“日本提出”轉變為“北洋政府接受”,反映了人們將國恥更多地與當時北洋政府的軟弱無能相聯系,救亡圖存的意識不斷增強,說明國人認為自強是救亡之本,B項正確。此時是袁世凱統治時期,北洋政府政治上并未分崩離析,排除A項;C項“徹底失敗”說法絕對化,北洋政府并沒有完全答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排除;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是1915年9月《青年雜志》的創辦,當時尚未開展,排除D項。命題點3: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變遷(2024·湖南卷)下圖為1912年刊登在《時報附刊之畫報》上的一則留聲機廣告,配文為“世界進步——留聲器授課”。這反映出( )A.西方商品擠占國貨市場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隱蔽C.商業營銷迎合啟蒙需求D.新型授課手段廣受大眾歡迎答案:C解析:“1912年”處于民國初年,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對新知識、新技術有著強烈的渴求,廣告將留聲機與“世界進步”和“授課”相結合,迎合當時社會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需求,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西方商品在國貨市場上所占的比例,排除A項;雖然留聲機是西方技術的產物,但廣告中并未強調其文化入侵的意味,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眾對留聲器授課的態度,排除D項。命題點4:新文化運動的影響(2021·天津卷)民國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讀”教育等紛紛出現,各種教育團體相繼成立,如1915年的全國教育聯合會、1917年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等。這體現了( )A.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C.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D.近代新式教育的興起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民國的建立以及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推動了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現和各種教育團體的成立,A項正確。B項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近代新式教育興起于洋務運動,排除D項。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5·天津一中第一次月考)1912年,中國報社數從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國出現了“報災”,報社數量一下子銳減了300多家,報刊減少了三分之二,北京報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漢口2家。這一狀況折射出( )A.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蕭條B.國內政治局勢的急劇變化C.信息傳播方式的迭代更新D.思想解放運動的不斷深入2.1913年3月,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任命趙從蕃為江西民政長,江西地方議會以“地方官制未經參議院通過,民政長一職,在法律上無委署之依據”為由予以抵制。據此可知,江西地方議會的做法( )A.彰顯了民權與法治理念B.擴大了地方自治的權力C.弱化了臨時總統的權力D.揭露了復辟帝制的企圖3.(2025·湖南邵東月考)1916年3月,川商晏宇澄、粵商梁棟如、湘商羅瑞閻、鄂商汪伯云、閩商林大和發表“敬告全國商界書”,呼吁“今日宜認明時勢,群起逼迫袁氏退位,還我共和”,閩幫商人“全場三呼中華民國萬歲而散”,浙商拒納本年應繳的上忙錢糧及各種捐稅。這反映了( )A.民主與共和的時代訴求B.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C.政黨政治嘗試遭到失敗D.商人成為革命的主體4.1916年,袁世凱去世后的第三天,漫畫家馬星馳發表《今日始撒手長往乎》。畫中老者將鼎丟下,似乎有些舍不得撒手。該漫畫( )A.抨擊軍閥割據混戰的時局B.表達了國民黨對民主共和的向往C.諷刺了袁世凱的倒行逆施D.揭示了民主政治的實現缺乏根基5.(2025·陜西西安中學質檢)1916年12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民國紀念日修正案》規定:武昌起義之日即陽歷十月十日,為國慶日。應舉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懸旗結彩;三、大閱;四、追祭;五、賞功;六、停刑;七、恤貧;八、宴會。北洋政府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文明開化的新風尚B.確保社會秩序穩定C.重構國民對政權的認同D.重建民主共和制度6.1912年,南京參議院曾規定全國常規武裝的編制為50個師,每師1萬人。但到1919年,調查公布的結果,軍隊人數已逾150萬,比之實際人數,這還不過是一個縮小了的數目。這一狀況( )A.滿足了抵抗外來侵略的需要B.反映了軍閥勢力的惡性膨脹C.加速了中國軍事近代化進程D.表明了西方對華政策的破產7.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戰),我若不參加,日本對青島勢必染指掠奪”,而“德國雖系當今之強國,但眾怒難犯,料其難以取勝。將來協約國取得勝利……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和會上有我一席之地”。據此判斷,段祺瑞主張參戰的動機是( )A.維護國家主權利益B.反抗日本對華侵略C.擴大皖系軍閥勢力D.改變中國弱國地位8.(2025·山東泰安模擬)有學者對上?!渡陥蟆吩?911年至1919年刊登的紡織類廣告數量作了統計(如下表)。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年份 類別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中資 6 19 20 24 36 23 20 24 20外資 4 7 9 12 18 18 6 10 22A.上海已成為紡織業的中心B.傳統紡織業在新機遇下重新煥發生機C.民族資本已超過外國資本D.紡織業的發展得益于國內外形勢變化9.(2025·廣西示范性高中檢測)1914年8月,農商總長張謇擬定官營礦業辦法,表示鐵鋁關系軍需、金銀銅鎳關系幣制,所以應增定為可以官營之業。1914年12月,農商部奉袁世凱批令將鐵礦收歸官營。北洋政府的這些政策( )A.維護了中國國家安全B.迎合了西方列強的利益需求C.推動了法幣制度改革D.侵奪了民族資本的發展空間10.(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1920年出版的《無錫新鄉土參考》載,農婦昔時多習紡織,惟墨守成法;晚清以來“洋布乘機而入,土布銷路阻滯,故業是者漸少。有識之士見利權外溢,急設廠仿造,以圖挽回,惟供不應求,仍非多設工廠,廣事制造,不足以塞此漏厄也”。據此可知當地( )A.傳統棉紡織業轉型失敗B.外資輸入日漸減少C.民族工業在商戰中勝出D.市場競爭意識增強11.(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20世紀二三十年代,報刊的廣告篇幅與版面數成倍增長,廣告成為報業經營的生命線。據統計,1925年4月10-30日的上海《申報》、北京《晨報》和天津《益世報》,廣告所占版面的比例分別為42.7%、52.7%、62%。此現象反映了( )A.五四運動解放民眾思想B.西方商品充斥國內市場C.傳播媒介影響社會生活D.民眾消費水平普遍提高12.(2025·河北邢臺月考)學者張蔭麟在談到20世紀初的社會狀況時說道:“今之論者,每言社會之變遷,風俗之移易,滔滔不絕。然觀其行,舊習未除,新制未立,紛擾雜陳,莫衷一是?!边@種現象從本質上說明當時( )A.社會變革阻力巨大B.民眾觀念轉變困難C.新舊思想沖突激烈D.社會轉型尚未完成13.(2025·河南九師聯盟月考)1914年,陳獨秀指出“愛國者何?愛其為保障吾人權利謀益吾人幸福之團體也。自覺者何?覺其國家之目的與情勢也。是故不知國家之目的而愛之則罔,不知國家之情勢而愛之則殆”。這一言論意在( )A.闡明新文化運動的初衷B.批判君主專制制度C.強調開啟民智的重要性D.宣揚國家至上理念14.五四新文化時期,學者杜亞泉主編的《東方雜志》、梁啟超主辦的《國民公報》等在傳播西方啟蒙知識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學理,但對青年的影響卻遠不如宣傳簡明“主義”的《新青年》。這表明當時中國( )A.改良主張缺乏群眾基礎B.馬克思主義成為各界共識C.民主革命任務發生改變D.救亡圖存更符合時代需求15.五四運動前后,學界展開了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問題的論戰。梅蘭芳開始他的“京劇改良運動”,通過排練時裝新戲與古裝新戲,探索未來發展出路,為梅蘭芳京劇藝術的流派形成甚或整個京劇的發展都帶來深遠影響。這說明了( )A.傳統戲曲藝術難以獲得生存空間B.戲劇改革服務于工人運動的需要C.文化革新涉及的領域具有廣泛性D.學界論戰是戲曲改革的主要動力16.(2025·遼寧沈陽期末)新文化運動期間,錢玄同提出了“廢孔學、廢漢文、滅道教”等過激主張,陳獨秀對此雖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開聲明:“像錢先生這種用石條壓駝背的醫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贊成的。”這反映出當時陳獨秀( )A.繼續維護儒家學說統治地位B.理性批判中國傳統文化C.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改造社會D.有選擇地吸收西方文明二、非選擇題17.(2025·山西晉中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宜陽丸案材料 1923年,直系張云璣通過多方努力,“委托”日輪宜陽丸代運直系軍火入川。輪船行至涪陵地域,被服從孫中山領導的“討賊軍”湯子模、賀龍等截留,查獲手槍、步槍子彈、炮彈等,船貨、洋款以及輪船皆被扣留。日方承認該船運輸軍火一事,并表示此事并非援助直系,而是“強迫而為”。湯子模、賀龍等堅持索洋百萬,并要求“日使保證此后日輪不再販運軍火害川”,始允放回日人。日本政府感到別無他法,可又不愿承擔巨額贖金,便轉身要求北京政府承擔贖金。后北京政府與日本政府確定均攤贖資贖回被扣人員。四川戰事使其民生維艱,因此當地學界、商界國人對此案反應冷淡,未能向同時期湖南“六一慘案”一樣激起民憤。——摘編自吳飛飛《1923年中日宜陽丸案研究》(1)宜陽丸案的發生和交涉滲透著哪些矛盾?(2)宜陽丸案的處理和社會反應體現了當時怎樣的時代特點?18.(2025·山東威海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916年,民國政府起草了民法草案?,F摘錄關于婚姻的部分條款如下:成婚年齡為男子滿十六周歲,女子滿十五周歲;同宗男女,不得結婚;四親等內的宗親、二親等內的外親和要親以外,有切近的尊卑分或是同母異父者,也不得結婚;女子自前婚解銷或撤銷的當日起,沒有超過六個月的時日不得再婚;但在六個月內已經分娩的不在此限;結婚必須得到父母的允許。父母的一方行止不明,或已死亡,或不能表示意思時,得到一方允許也可以結婚。但如父母雙方都有上述情形時,在未成年人結婚方面,必須經過親屬會的同意;夫妻相互之間,互負扶養的義務;男子滿三十周歲,女子滿二十五周歲無需征求父母準允可自行離婚。談談你對1916年民法草案中婚姻條款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課時作業(解析版)一、選擇題1.(2025·天津一中第一次月考)1912年,中國報社數從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國出現了“報災”,報社數量一下子銳減了300多家,報刊減少了三分之二,北京報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漢口2家。這一狀況折射出( )A.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蕭條B.國內政治局勢的急劇變化C.信息傳播方式的迭代更新D.思想解放運動的不斷深入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思想流傳,因此報紙數量激增;1913年出現“宋案”,“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大權獨攬,由此導致報紙數量的急劇減少。所以報紙數量的變化與國內政治局勢變化相關,B項正確。1913年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并沒有迅速蕭條,排除A項;C、D兩項與材料中報刊的變化關系不大,均排除。2.1913年3月,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任命趙從蕃為江西民政長,江西地方議會以“地方官制未經參議院通過,民政長一職,在法律上無委署之依據”為由予以抵制。據此可知,江西地方議會的做法( )A.彰顯了民權與法治理念B.擴大了地方自治的權力C.弱化了臨時總統的權力D.揭露了復辟帝制的企圖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袁世凱任命江西民政長不符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遭到了江西地方議會的抵制,說明彰顯了民權與法治理念,故選A項。地方自治的權力是由國家憲法所規定的,而材料只是地方議會的抵制行為,排除B項;江西地方議會的抵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袁世凱這一行為,但無法改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授予總統的權力,排除C項;1915年袁世凱復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3.(2025·湖南邵東月考)1916年3月,川商晏宇澄、粵商梁棟如、湘商羅瑞閻、鄂商汪伯云、閩商林大和發表“敬告全國商界書”,呼吁“今日宜認明時勢,群起逼迫袁氏退位,還我共和”,閩幫商人“全場三呼中華民國萬歲而散”,浙商拒納本年應繳的上忙錢糧及各種捐稅。這反映了( )A.民主與共和的時代訴求B.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C.政黨政治嘗試遭到失敗D.商人成為革命的主體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商人群體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主張恢復共和體制,反映了民主與共和的時代訴求,A項正確。實業救國思潮興起于19世紀末,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政黨政治,排除C項;商人沒有成為革命的主體,排除D項。4.1916年,袁世凱去世后的第三天,漫畫家馬星馳發表《今日始撒手長往乎》。畫中老者將鼎丟下,似乎有些舍不得撒手。該漫畫( )A.抨擊軍閥割據混戰的時局B.表達了國民黨對民主共和的向往C.諷刺了袁世凱的倒行逆施D.揭示了民主政治的實現缺乏根基答案:C解析:通過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后,漫畫家通過描繪袁世凱不甘心丟棄“中華民國之鼎”即國家政權和“今日始撒手長往乎”的反問,諷刺了袁世凱的倒行逆施,C項正確。A、B、D三項與材料不符,均排除。5.(2025·陜西西安中學質檢)1916年12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民國紀念日修正案》規定:武昌起義之日即陽歷十月十日,為國慶日。應舉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懸旗結彩;三、大閱;四、追祭;五、賞功;六、停刑;七、恤貧;八、宴會。北洋政府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文明開化的新風尚B.確保社會秩序穩定C.重構國民對政權的認同D.重建民主共和制度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北洋政府把武昌起義之日定為國慶日,并開展慶?;顒樱@樣有利于增強國民對政權的認同,C項正確。A、B兩項不是主要目的,均排除;當時仍然是民主共和制度,并不需要重建,排除D項。6.1912年,南京參議院曾規定全國常規武裝的編制為50個師,每師1萬人。但到1919年,調查公布的結果,軍隊人數已逾150萬,比之實際人數,這還不過是一個縮小了的數目。這一狀況( )A.滿足了抵抗外來侵略的需要B.反映了軍閥勢力的惡性膨脹C.加速了中國軍事近代化進程D.表明了西方對華政策的破產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去世后,中國陷入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狀態。因此根據材料中的軍隊數量變動來看,這主要反映的是軍閥勢力惡性膨脹,B項正確。當時的軍隊并未滿足抵抗外來侵略的需要,排除A項;軍隊的數量不能反映軍事近代化的進程,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西方對華政策,排除D項。7.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戰),我若不參加,日本對青島勢必染指掠奪”,而“德國雖系當今之強國,但眾怒難犯,料其難以取勝。將來協約國取得勝利……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和會上有我一席之地”。據此判斷,段祺瑞主張參戰的動機是( )A.維護國家主權利益B.反抗日本對華侵略C.擴大皖系軍閥勢力D.改變中國弱國地位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以看出,段祺瑞主張參戰的出發點是能夠作為戰勝國,在和會上爭取奪回青島等權益,體現其維護國家主權利益,A項正確,排除C項。反抗日本侵略和改變弱國地位都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排除B、D兩項。8.(2025·山東泰安模擬)有學者對上海《申報》在1911年至1919年刊登的紡織類廣告數量作了統計(如下表)。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年份 類別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中資 6 19 20 24 36 23 20 24 20外資 4 7 9 12 18 18 6 10 22A.上海已成為紡織業的中心B.傳統紡織業在新機遇下重新煥發生機C.民族資本已超過外國資本D.紡織業的發展得益于國內外形勢變化答案:D解析:從材料可知,1911年到1919年的中資紡織類廣告數量總體多于外資,這主要是由于中華民國的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障礙、一戰期間列強放松對華的侵略、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政府政策支持等的影響,故D項正確。A、B兩項結論從材料中不能得出,均排除;僅從廣告數量不能得出民族資本超過外國資本,排除C項。9.(2025·廣西示范性高中檢測)1914年8月,農商總長張謇擬定官營礦業辦法,表示鐵鋁關系軍需、金銀銅鎳關系幣制,所以應增定為可以官營之業。1914年12月,農商部奉袁世凱批令將鐵礦收歸官營。北洋政府的這些政策( )A.維護了中國國家安全B.迎合了西方列強的利益需求C.推動了法幣制度改革D.侵奪了民族資本的發展空間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北洋政府將鐵礦等關鍵礦產收歸官營,實際上限制了民間資本進入這些領域的機會,從而侵奪了民族資本在這些領域的發展空間,故選D項。將礦產收歸官營也沒有維護國家安全,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這些政策與西方列強的利益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法幣改革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排除C項。10.(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1920年出版的《無錫新鄉土參考》載,農婦昔時多習紡織,惟墨守成法;晚清以來“洋布乘機而入,土布銷路阻滯,故業是者漸少。有識之士見利權外溢,急設廠仿造,以圖挽回,惟供不應求,仍非多設工廠,廣事制造,不足以塞此漏厄也”。據此可知當地( )A.傳統棉紡織業轉型失敗B.外資輸入日漸減少C.民族工業在商戰中勝出D.市場競爭意識增強答案:D解析:據材料“有識之士……以圖挽回”可以看出,當地的有識之士具有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通過采取設廠仿造的方式抵抗洋布沖擊導致利權外溢的問題,故選D項?!霸O廠仿造”“供不應求”可以看出傳統棉紡織業開始嘗試轉型,不能得出“失敗”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外資輸入,排除B項;“不足以塞此漏厄”證明民族工業在商戰中未達到“勝出”的程度,排除C項。11.(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20世紀二三十年代,報刊的廣告篇幅與版面數成倍增長,廣告成為報業經營的生命線。據統計,1925年4月10-30日的上?!渡陥蟆贰⒈本冻繄蟆泛吞旖颉兑媸缊蟆?,廣告所占版面的比例分別為42.7%、52.7%、62%。此現象反映了( )A.五四運動解放民眾思想B.西方商品充斥國內市場C.傳播媒介影響社會生活D.民眾消費水平普遍提高答案:C解析:報刊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其廣告篇幅與版面數的增長反映了廣告業和媒體業的發展,進而影響了社會生活,故選C項。五四運動對民眾思想的解放與報刊廣告篇幅與版面數的增長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西方商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比和對民眾消費的說明或統計,排除B、D兩項。12.(2025·河北邢臺月考)學者張蔭麟在談到20世紀初的社會狀況時說道:“今之論者,每言社會之變遷,風俗之移易,滔滔不絕。然觀其行,舊習未除,新制未立,紛擾雜陳,莫衷一是。”這種現象從本質上說明當時( )A.社會變革阻力巨大B.民眾觀念轉變困難C.新舊思想沖突激烈D.社會轉型尚未完成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然觀其行,舊習未除,新制未立,紛擾雜陳,莫衷一是”和所學可知,20世紀初,在社會變遷,移風易俗方面,出現改革困難現象,這主要是因為社會處于轉型期,對移風易俗造成阻礙,D項正確。A、B、C三項都不是本質,均排除。13.(2025·河南九師聯盟月考)1914年,陳獨秀指出“愛國者何?愛其為保障吾人權利謀益吾人幸福之團體也。自覺者何?覺其國家之目的與情勢也。是故不知國家之目的而愛之則罔,不知國家之情勢而愛之則殆”。這一言論意在( )A.闡明新文化運動的初衷B.批判君主專制制度C.強調開啟民智的重要性D.宣揚國家至上理念答案:C解析:陳獨秀提出關于“愛國者”與“自覺者”的定義,實際上是在引導民眾去思考國家的目的和情勢,是強調開啟民智的重要性,故選C項。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排除A項;袁世凱當時并沒有稱帝,中國仍是民主共和制,排除B項;國家至上的理念不是陳獨秀論意所在,排除D項。14.五四新文化時期,學者杜亞泉主編的《東方雜志》、梁啟超主辦的《國民公報》等在傳播西方啟蒙知識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學理,但對青年的影響卻遠不如宣傳簡明“主義”的《新青年》。這表明當時中國( )A.改良主張缺乏群眾基礎B.馬克思主義成為各界共識C.民主革命任務發生改變D.救亡圖存更符合時代需求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新青年》因為宣傳救亡圖存的救國理論而比更加注重學理的《東方雜志》《國民公報》更受歡迎,這說明救亡圖存更加符合時代的需求,D項正確。材料中并未對《東方雜志》和《國民公報》的政治立場進行說明,無法體現社會改良的政治立場,排除A項;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影響力逐漸增大,但是也還未達到成為各界共識的程度,排除B項;民主革命的任務始終是反帝反封建,排除C項。15.五四運動前后,學界展開了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問題的論戰。梅蘭芳開始他的“京劇改良運動”,通過排練時裝新戲與古裝新戲,探索未來發展出路,為梅蘭芳京劇藝術的流派形成甚或整個京劇的發展都帶來深遠影響。這說明了( )A.傳統戲曲藝術難以獲得生存空間B.戲劇改革服務于工人運動的需要C.文化革新涉及的領域具有廣泛性D.學界論戰是戲曲改革的主要動力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五四運動前后戲劇行業也在思考變革,探索發展新路,反映新文化運動波及的領域具有廣泛性,C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也與事實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提到工人運動,也沒有反映服務于工人運動需要的信息,排除B項;學界論戰是戲曲改革的一個推動因素,而非主要動力,排除D項。16.(2025·遼寧沈陽期末)新文化運動期間,錢玄同提出了“廢孔學、廢漢文、滅道教”等過激主張,陳獨秀對此雖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開聲明:“像錢先生這種用石條壓駝背的醫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贊成的?!边@反映出當時陳獨秀( )A.繼續維護儒家學說統治地位B.理性批判中國傳統文化C.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改造社會D.有選擇地吸收西方文明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針對錢玄同提出了“廢孔學、廢漢文、滅道教”等過激主張,陳獨秀對此雖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這表明陳獨秀對傳統文化理性批判,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陳獨秀宣傳民主、科學,提倡新道德,這與當時儒家學說是不一致的,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馬克思主義學說,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對西方文明的態度,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2025·山西晉中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宜陽丸案材料 1923年,直系張云璣通過多方努力,“委托”日輪宜陽丸代運直系軍火入川。輪船行至涪陵地域,被服從孫中山領導的“討賊軍”湯子模、賀龍等截留,查獲手槍、步槍子彈、炮彈等,船貨、洋款以及輪船皆被扣留。日方承認該船運輸軍火一事,并表示此事并非援助直系,而是“強迫而為”。湯子模、賀龍等堅持索洋百萬,并要求“日使保證此后日輪不再販運軍火害川”,始允放回日人。日本政府感到別無他法,可又不愿承擔巨額贖金,便轉身要求北京政府承擔贖金。后北京政府與日本政府確定均攤贖資贖回被扣人員。四川戰事使其民生維艱,因此當地學界、商界國人對此案反應冷淡,未能向同時期湖南“六一慘案”一樣激起民憤。——摘編自吳飛飛《1923年中日宜陽丸案研究》(1)宜陽丸案的發生和交涉滲透著哪些矛盾?(2)宜陽丸案的處理和社會反應體現了當時怎樣的時代特點?答案:(1)國內:孫中山領導的“討賊軍”與直系張云璣運軍火的沖突,反映了國內勢力派系之間的對立和斗爭。國際:日方承認運輸軍火行為并試圖推卸責任,反映了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及與中國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外交:日本政府轉而要求北京政府分擔贖金,顯示出國際交涉中各國利益的復雜博弈。(2)國內戰亂和地方割據;外國干涉與外交困境;社會冷漠。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中提到的直系張云璣運軍火、孫中山領導的“討賊軍”攔截、日方運輸軍火的事實,再結合所學從國內、國際以及外交上分析。第(2)問,從材料中四川因戰亂導致民生維艱,當地學界、商界國人對該事件反應冷淡的情況,可以看出國內戰亂帶來的嚴重影響,透露出當時社會冷漠、國內戰亂和地方割據的現實。而事件的處理過程反映了當時中國政府在國際關系中的弱勢地位,體現了外國干涉與外交困境。18.(2025·山東威海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916年,民國政府起草了民法草案。現摘錄關于婚姻的部分條款如下:成婚年齡為男子滿十六周歲,女子滿十五周歲;同宗男女,不得結婚;四親等內的宗親、二親等內的外親和要親以外,有切近的尊卑分或是同母異父者,也不得結婚;女子自前婚解銷或撤銷的當日起,沒有超過六個月的時日不得再婚;但在六個月內已經分娩的不在此限;結婚必須得到父母的允許。父母的一方行止不明,或已死亡,或不能表示意思時,得到一方允許也可以結婚。但如父母雙方都有上述情形時,在未成年人結婚方面,必須經過親屬會的同意;夫妻相互之間,互負扶養的義務;男子滿三十周歲,女子滿二十五周歲無需征求父母準允可自行離婚。談談你對1916年民法草案中婚姻條款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答案:(示例)觀點:1916年民國政府的民法草案中的婚姻條款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婚姻制度的法律規范和倫理觀念論述:首先,關于夫妻間的扶養義務以及特定年齡段的離婚自主權,表明了法律對夫妻雙方權利義務的平衡考量。男子滿三十歲、女子滿二十五歲無需父母準允可自行離婚,這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成年人的自主權,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婚姻自由的認識?,F代法律在這方面的規定更加寬松,通常不設年齡限制,而是強調夫妻雙方的協議和法律規定。其次,結婚需得到父母允許的規定,體現了家長制在婚姻中的權威地位。在當時的社會結構中,父母對子女婚姻的決定權被視為理所當然,這限制了個人的婚姻自由,體現傳統婚姻觀念的影響。由此可知,1916年民國政府的民法草案中的婚姻條款即體現現代婚姻的某些觀念,但是依然存在某些封建婚姻制度的殘余,從而呈現出了“新舊相呈”的特點。綜上所述,1916年民法草案中的婚姻條款既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和法律理念,也反映了一定的時代局限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婚姻法律更加注重個人權利的保護和平等原則的實施,對婚齡、婚姻自由等方面的規定有了顯著的改進和發展。解析:首先,閱讀材料,明確要論述的觀點。根據材料可從“1916年民國政府的民法草案中的婚姻條款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婚姻制度的法律規范和倫理觀念”這一觀點論述。其次,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民國時期的相關史實,從該法律條款既體現了婚姻自由,同時仍有封建婚姻的殘余,呈現出了“新舊相呈”的特點論述。最后,總結歸納。20(共72張PPT)第一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七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17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目錄關鍵能力貳必備知識壹高考研析叁課時作業肆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一、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1.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1)袁世凱復辟帝制逐步獨攬大權 1913年11月 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5月 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年底 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1915年5月 1915年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稱帝 1915年12月,袁世凱復辟帝制,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2)護國戰爭背景 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概況 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結果 1916年,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2.軍閥割據混戰背景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發展為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表現 (1)直系、皖系、奉系等各派軍閥爭權奪利,先后爆發直皖、直奉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2)“府院之爭”: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造成所謂“府院之爭”。(3)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護法運動 原因 段祺瑞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概況 1917年,孫中山發動,結果失敗3.中國參加一戰目的 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概況 1917年,中國加入協約國一方影響 (1)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2)中國勞工前往歐洲前線,為協約國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二、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經濟的發展原因 外因 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內因 (1)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3)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表現 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影響 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2.社會生活新氣象背景 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措施 (1)改用陽歷,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2)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影響 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三、新文化運動原因 人們認識到辛亥革命之所以失敗,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興起 標志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陣地 北京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代表 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內容 民主與 科學 (1)擁護“德先生”,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2)擁護“賽先生”,反對舊藝術、舊宗教。(3)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文學革命 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意義 (1)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 (2)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也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 (3)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辨正誤](1)袁世凱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體現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資產階級共和制度遭到破壞。( )(2)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表明護國戰爭反對袁世凱稱帝的目的達到。( )(3)袁世凱獨裁專制、復辟帝制不得人心,最終失敗,說明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提認知] 北洋軍閥統治北洋軍閥統治下形式上是共和政體,實質上是軍閥獨裁。軍閥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利益。√√√[挖教材](1)閱讀綱要上第19課第二目。思考: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發展為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的社會根源是什么?答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釋概念] “府院之爭”“府院之爭”中的“府”是指總統府,即以黎元洪(美國支持)為代表的政治集團,“院”是指國務院,即以段祺瑞(日本支持)為首的政治集團?!案褐疇帯狈从沉说蹏髁x之間的矛盾,其實質是日本與美國爭奪在中國的霸權。[圖解史] 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的斗爭[挖教材](2)閱讀綱要上第19課第二目第四段及圖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歐洲的華工》,簡述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貢獻。答案:緩解了協約國的人力資源危機,支援了協約國后方的工業生產;為協約國前線的軍事斗爭提供了有力的戰略支援;為中國贏得戰勝國地位作出巨大貢獻。[釋概念] 實業救國中國近代以發展實業作為救國救民主要手段的經濟思想;19世紀末提出,以張謇、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主要代表;實業泛指農、工、商、交通等業,他們宣揚此論的同時,卻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變落后生產關系的必要性。[辨正誤](4)中華民國共和政體的建立,促使社會生活習俗和觀念出現了新氣象。( )(5)新舊并立、土洋并存成為民國初年社會習俗的主要特色,體現了近代化緩慢發展的社會面貌。( )√√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主題一 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治材料一 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孫中山《討袁檄文》材料二 經過辛亥革命的洗禮,……人們不再把自己看作“圣明天子”治下的“子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谠袭攪鴰啄觊g……國家的境遇和民眾的生活都沒有改善,同清政府時期沒有多少區別。現在這個并無尺寸功績的袁世凱忽然要做起皇帝來,更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三 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雖號護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1918年孫中山通電[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原因。(2)你是否贊成材料三中孫中山的看法,結合所學說明理由。金版參考:革命黨人的反對;民主共和觀念的傳播;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缺乏群眾基礎。金版參考:贊成。理由:段祺瑞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西南軍閥借孫中山的名望爭權奪勢,并不是真心擁護《臨時約法》,反而排擠孫中山。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1)袁世凱為復辟帝制,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利益,違背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國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懲罰,這是袁世凱復辟帝制迅速敗亡的根本原因。(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民主思想覺悟程度提高,使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沒有長期生存的思想基礎。(3)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堅決反袁,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由擁袁到反袁。(4)北洋軍閥時期,推行專制獨裁統治,但形式上一直維持著中華民國的民主體制,有利于中國政治民主化的發展。主題二 農業的產生材料一 民國初年,天津紳商宋則久說:“先儒顧亭林先生說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挽救的法子推本溯源只是一個,那就是提倡國貨。”他認為提倡國貨除了能夠抵制洋貨外,還能夠改善民生。如果四億國人皆齊心用國貨,那需要有無數的工廠制造,需要用無數的工人生產,然后“實業大興,人人皆有事可做,有錢可賺,家家有積蓄,處處無閑人”。“鄙人認為,國貨發達之后,中國一定能富強?!?br/>——摘編自虞和平《中國早期現代化道路的三大特性》材料二 據北京政府農商部統計,1914年工業企業注冊的資本是六千兩百多萬元,1920年增為一億五千五百萬元,增加125%;資本在50萬元以上的大企業1914年只占總數4%,1920年增加為14%。1914年到1920年,中國資本的紗廠由35家增至63家,紗錠由687900多錠增至1354500多錠,即增加了97%。同時期面粉廠增加了84家,面粉的出口由7萬擔增至396萬擔,并由入超轉為出超。——摘編自孫長斌《一戰時期中國經濟變化與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長》[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則久提倡國貨的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金版參考:抵制洋貨,改善民生。金版參考:特點:資本總額增加;大企業數量增多;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領域;沿海、沿江地區發展快,內地發展慢。成因:一戰期間,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民國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國貨;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輕工業對資金和技術的要求低;沿海和沿江地區自然經濟瓦解程度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1)從產生與發展看,先天不足(資本、技術、人才),后天畸形。(2)從誕生環境看,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3)從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很少。(4)從結構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5)從地位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6)從發展歷程看,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主題三 新文化運動材料 《新青年》雜志與青年密切相關的主題詞——摘編自王紫玉、趙秀鳳《〈新青年〉中“青年身份”的話語建構》主題歸類 主題詞青年的身份體現 青年,自覺,吾輩,理性,奮斗,眾人,努力,國民,正當,我的心,先生,憤怒,民族,新鮮活潑,軀殼,責任“新青年”身份建構途徑 中國,青年團,團體,社會主義,中央,國際,資本,團員,組織,議決,帝國主義,無產階級,全國,革命,壓迫“新青年”身份特征要素 知識,精神,行為,進取,新道德,觀念,創造,資財,天下,可為,志氣,學問,善惡,影響,人道,為善[問題探究]根據材料歸納“新青年”新在何處,并對“新青年”形象加以闡釋。金版參考:新的體現:新青年思想角度:新鮮活潑,奮斗,新道德,知識,精神,進取。新青年的責任角度:民族,責任。新青年的實現途徑角度:青年團,團員,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新青年”形象的內涵:包括身體上實現壯健活潑,思想上要有新觀念,學習新知識,做好新學問,知曉新道德,踐履新行為。青年責任與國家民族緊密相連。闡釋:辛亥革命后,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于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新青年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 (1)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2)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 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族民主意識,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后期傳播了馬克思 主義思想 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2024·河北卷)下表是1912年部分省份紡織工人數量(人)。注:本表數字系30人以上工廠工人數,不包括外國工廠工人數。上述材料用于證明,當時中國( )A.男耕女織傳統阻礙工業發展B.民族工業地域分布不平衡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D.洋務企業地域性特點明顯省別 人數直隸 772奉天 850江蘇 35903浙江 830湖北 10827山西 597四川 58廣東 41871廣西 116貴州 295試題情境 1912年中國部分省份紡織工人數量考查知識 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核心價值 通過1912年部分省份紡織工人數量情況表,考查學生對數據的觀察、分析能力,體現了經濟健康發展的價值理念1.信息提取時空信息:1912年,中國部分省份。現象信息:江蘇、湖北、廣東與其他省份紡織工人的數量差距比較大。2.分析探究挖掘隱含前提:民族工業的發展使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增加。解讀顯性信息:在1912年,不同省份的紡織工人數量存在顯著差異,如江蘇、湖北、廣東的工人數量遠高于其他省份,而四川、廣西、貴州等內陸偏遠省份的工人數量遠遠落后。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工人數量的多少能夠反映出工業的發達與落后,工人數量的巨大差距反映出當時中國的民族工業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明顯的不平衡,__B__項正確。3.排除干擾材料沒有涉及男耕女織傳統,排除A項;僅憑工人數量無法確定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迅速發展,排除C項;洋務企業的創辦是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排除D項。命題點1:民國初期的政治(2021·河北卷)《顧維鈞回憶錄》記載:1912年的北京由“廢帝宣統管轄之下的紫禁城”“東交民巷和民國首都三部分組成”;1913年,“(袁世凱)對國民黨的活動采取了堅決鎮壓手段”“臨時國會被解散了”“袁(世凱)下令逮捕許多重要的國民黨黨員”。據此可知,當時( )A.推翻君主專制迫在眉睫B.軍閥統治喪失基礎C.帝國主義勢力異常強大D.民主革命任務艱巨解析:由材料“東交民巷……組成”可知,反帝任務沒有完成;由材料“對國民黨的活動采取了堅決鎮壓手段”“袁(世凱)下令逮捕許多重要的國民黨黨員”可知,袁世凱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其代表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說明反封建任務沒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務艱巨,故D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故排除A項;從袁世凱獨裁統治的情況來看,當時軍閥統治的基礎并未喪失,故排除B項;帝國主義勢力只是材料中反映的一個方面,且不能說明其異常強大,故排除C項。命題點2:民國初年國人對救亡認識的變化(2024·甘肅卷)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國人視以為恥,各地掀起“紀念國恥”運動。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這一轉變說明( )A.北洋時期政治上分崩離析B.國人認為救亡應以自強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D.國人思想受新文化運動影響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國恥日的選擇從“日本提出”轉變為“北洋政府接受”,反映了人們將國恥更多地與當時北洋政府的軟弱無能相聯系,救亡圖存的意識不斷增強,說明國人認為自強是救亡之本,B項正確。此時是袁世凱統治時期,北洋政府政治上并未分崩離析,排除A項;C項“徹底失敗”說法絕對化,北洋政府并沒有完全答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排除;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是1915年9月《青年雜志》的創辦,當時尚未開展,排除D項。命題點3: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變遷(2024·湖南卷)下圖為1912年刊登在《時報附刊之畫報》上的一則留聲機廣告,配文為“世界進步——留聲器授課”。這反映出( )A.西方商品擠占國貨市場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隱蔽C.商業營銷迎合啟蒙需求D.新型授課手段廣受大眾歡迎解析:“1912年”處于民國初年,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對新知識、新技術有著強烈的渴求,廣告將留聲機與“世界進步”和“授課”相結合,迎合當時社會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需求,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西方商品在國貨市場上所占的比例,排除A項;雖然留聲機是西方技術的產物,但廣告中并未強調其文化入侵的意味,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民眾對留聲器授課的態度,排除D項。命題點4:新文化運動的影響(2021·天津卷)民國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讀”教育等紛紛出現,各種教育團體相繼成立,如1915年的全國教育聯合會、1917年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等。這體現了( )A.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C.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D.近代新式教育的興起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民國的建立以及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推動了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現和各種教育團體的成立,A項正確。B項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近代新式教育興起于洋務運動,排除D項。課時作業題號 1 2 3 4 5 6 7 8 9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1912-1913年報刊業的變化反映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化 江西地方議會彰顯民權與法治理念 商人反對袁世凱稱帝 漫畫諷刺袁世凱的倒行逆施 北洋政府紀念武昌起義的 目的 軍閥勢力惡性膨脹的表現 段祺瑞主張參加一戰的目的 1911-1919年民族工業的 發展 北洋政府礦業官營政策題號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難易度 ★★★ ★★ ★★ ★★★ ★★★ ★★★ ★★ ★★★ ★★★知識點 晚清以來無錫民族工業的 發展 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報刊、廣告增長的 認識 20世紀初的社會狀況 陳獨秀強調開啟民智的重 要性 《新青年》對青年的影響大 文化革新涉及的領域的廣 泛性 陳獨秀理性批判中國傳統 文化 1923年中日宜陽丸案 1916年民法草案中婚姻條款一、選擇題1.(2025·天津一中第一次月考)1912年,中國報社數從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國出現了“報災”,報社數量一下子銳減了300多家,報刊減少了三分之二,北京報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漢口2家。這一狀況折射出( )A.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蕭條B.國內政治局勢的急劇變化C.信息傳播方式的迭代更新D.思想解放運動的不斷深入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思想流傳,因此報紙數量激增;1913年出現“宋案”,“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大權獨攬,由此導致報紙數量的急劇減少。所以報紙數量的變化與國內政治局勢變化相關,B項正確。1913年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并沒有迅速蕭條,排除A項;C、D兩項與材料中報刊的變化關系不大,均排除。2.1913年3月,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任命趙從蕃為江西民政長,江西地方議會以“地方官制未經參議院通過,民政長一職,在法律上無委署之依據”為由予以抵制。據此可知,江西地方議會的做法( )A.彰顯了民權與法治理念B.擴大了地方自治的權力C.弱化了臨時總統的權力D.揭露了復辟帝制的企圖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袁世凱任命江西民政長不符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遭到了江西地方議會的抵制,說明彰顯了民權與法治理念,故選A項。地方自治的權力是由國家憲法所規定的,而材料只是地方議會的抵制行為,排除B項;江西地方議會的抵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袁世凱這一行為,但無法改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授予總統的權力,排除C項;1915年袁世凱復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3.(2025·湖南邵東月考)1916年3月,川商晏宇澄、粵商梁棟如、湘商羅瑞閻、鄂商汪伯云、閩商林大和發表“敬告全國商界書”,呼吁“今日宜認明時勢,群起逼迫袁氏退位,還我共和”,閩幫商人“全場三呼中華民國萬歲而散”,浙商拒納本年應繳的上忙錢糧及各種捐稅。這反映了( )A.民主與共和的時代訴求B.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C.政黨政治嘗試遭到失敗D.商人成為革命的主體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商人群體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主張恢復共和體制,反映了民主與共和的時代訴求,A項正確。實業救國思潮興起于19世紀末,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政黨政治,排除C項;商人沒有成為革命的主體,排除D項。4.1916年,袁世凱去世后的第三天,漫畫家馬星馳發表《今日始撒手長往乎》。畫中老者將鼎丟下,似乎有些舍不得撒手。該漫畫( )A.抨擊軍閥割據混戰的時局B.表達了國民黨對民主共和的向往C.諷刺了袁世凱的倒行逆施D.揭示了民主政治的實現缺乏根基解析:通過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后,漫畫家通過描繪袁世凱不甘心丟棄“中華民國之鼎”即國家政權和“今日始撒手長往乎”的反問,諷刺了袁世凱的倒行逆施,C項正確。A、B、D三項與材料不符,均排除。5.(2025·陜西西安中學質檢)1916年12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民國紀念日修正案》規定:武昌起義之日即陽歷十月十日,為國慶日。應舉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懸旗結彩;三、大閱;四、追祭;五、賞功;六、停刑;七、恤貧;八、宴會。北洋政府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文明開化的新風尚B.確保社會秩序穩定C.重構國民對政權的認同D.重建民主共和制度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北洋政府把武昌起義之日定為國慶日,并開展慶祝活動,這樣有利于增強國民對政權的認同,C項正確。A、B兩項不是主要目的,均排除;當時仍然是民主共和制度,并不需要重建,排除D項。6.1912年,南京參議院曾規定全國常規武裝的編制為50個師,每師1萬人。但到1919年,調查公布的結果,軍隊人數已逾150萬,比之實際人數,這還不過是一個縮小了的數目。這一狀況( )A.滿足了抵抗外來侵略的需要B.反映了軍閥勢力的惡性膨脹C.加速了中國軍事近代化進程D.表明了西方對華政策的破產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去世后,中國陷入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狀態。因此根據材料中的軍隊數量變動來看,這主要反映的是軍閥勢力惡性膨脹,B項正確。當時的軍隊并未滿足抵抗外來侵略的需要,排除A項;軍隊的數量不能反映軍事近代化的進程,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西方對華政策,排除D項。7.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戰),我若不參加,日本對青島勢必染指掠奪”,而“德國雖系當今之強國,但眾怒難犯,料其難以取勝。將來協約國取得勝利……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和會上有我一席之地”。據此判斷,段祺瑞主張參戰的動機是( )A.維護國家主權利益B.反抗日本對華侵略C.擴大皖系軍閥勢力D.改變中國弱國地位解析:據材料可以看出,段祺瑞主張參戰的出發點是能夠作為戰勝國,在和會上爭取奪回青島等權益,體現其維護國家主權利益,A項正確,排除C項。反抗日本侵略和改變弱國地位都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排除B、D兩項。8.(2025·山東泰安模擬)有學者對上海《申報》在1911年至1919年刊登的紡織類廣告數量作了統計(如下表)。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上海已成為紡織業的中心B.傳統紡織業在新機遇下重新煥發生機C.民族資本已超過外國資本D.紡織業的發展得益于國內外形勢變化年份 類別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中資 6 19 20 24 36 23 20 24 20外資 4 7 9 12 18 18 6 10 22解析:從材料可知,1911年到1919年的中資紡織類廣告數量總體多于外資,這主要是由于中華民國的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障礙、一戰期間列強放松對華的侵略、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政府政策支持等的影響,故D項正確。A、B兩項結論從材料中不能得出,均排除;僅從廣告數量不能得出民族資本超過外國資本,排除C項。9.(2025·廣西示范性高中檢測)1914年8月,農商總長張謇擬定官營礦業辦法,表示鐵鋁關系軍需、金銀銅鎳關系幣制,所以應增定為可以官營之業。1914年12月,農商部奉袁世凱批令將鐵礦收歸官營。北洋政府的這些政策( )A.維護了中國國家安全B.迎合了西方列強的利益需求C.推動了法幣制度改革D.侵奪了民族資本的發展空間解析:據材料可知,北洋政府將鐵礦等關鍵礦產收歸官營,實際上限制了民間資本進入這些領域的機會,從而侵奪了民族資本在這些領域的發展空間,故選D項。將礦產收歸官營也沒有維護國家安全,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這些政策與西方列強的利益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法幣改革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排除C項。10.(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1920年出版的《無錫新鄉土參考》載,農婦昔時多習紡織,惟墨守成法;晚清以來“洋布乘機而入,土布銷路阻滯,故業是者漸少。有識之士見利權外溢,急設廠仿造,以圖挽回,惟供不應求,仍非多設工廠,廣事制造,不足以塞此漏厄也”。據此可知當地( )A.傳統棉紡織業轉型失敗B.外資輸入日漸減少C.民族工業在商戰中勝出D.市場競爭意識增強解析:據材料“有識之士……以圖挽回”可以看出,當地的有識之士具有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通過采取設廠仿造的方式抵抗洋布沖擊導致利權外溢的問題,故選D項?!霸O廠仿造”“供不應求”可以看出傳統棉紡織業開始嘗試轉型,不能得出“失敗”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外資輸入,排除B項;“不足以塞此漏厄”證明民族工業在商戰中未達到“勝出”的程度,排除C項。11.(2025·八省聯考·內蒙古卷)20世紀二三十年代,報刊的廣告篇幅與版面數成倍增長,廣告成為報業經營的生命線。據統計,1925年4月10-30日的上?!渡陥蟆?、北京《晨報》和天津《益世報》,廣告所占版面的比例分別為42.7%、52.7%、62%。此現象反映了( )A.五四運動解放民眾思想B.西方商品充斥國內市場C.傳播媒介影響社會生活D.民眾消費水平普遍提高解析:報刊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其廣告篇幅與版面數的增長反映了廣告業和媒體業的發展,進而影響了社會生活,故選C項。五四運動對民眾思想的解放與報刊廣告篇幅與版面數的增長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西方商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比和對民眾消費的說明或統計,排除B、D兩項。12.(2025·河北邢臺月考)學者張蔭麟在談到20世紀初的社會狀況時說道:“今之論者,每言社會之變遷,風俗之移易,滔滔不絕。然觀其行,舊習未除,新制未立,紛擾雜陳,莫衷一是?!边@種現象從本質上說明當時( )A.社會變革阻力巨大B.民眾觀念轉變困難C.新舊思想沖突激烈D.社會轉型尚未完成解析:根據材料“然觀其行,舊習未除,新制未立,紛擾雜陳,莫衷一是”和所學可知,20世紀初,在社會變遷,移風易俗方面,出現改革困難現象,這主要是因為社會處于轉型期,對移風易俗造成阻礙,D項正確。A、B、C三項都不是本質,均排除。13.(2025·河南九師聯盟月考)1914年,陳獨秀指出“愛國者何?愛其為保障吾人權利謀益吾人幸福之團體也。自覺者何?覺其國家之目的與情勢也。是故不知國家之目的而愛之則罔,不知國家之情勢而愛之則殆”。這一言論意在( )A.闡明新文化運動的初衷B.批判君主專制制度C.強調開啟民智的重要性D.宣揚國家至上理念解析:陳獨秀提出關于“愛國者”與“自覺者”的定義,實際上是在引導民眾去思考國家的目的和情勢,是強調開啟民智的重要性,故選C項。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排除A項;袁世凱當時并沒有稱帝,中國仍是民主共和制,排除B項;國家至上的理念不是陳獨秀論意所在,排除D項。14.五四新文化時期,學者杜亞泉主編的《東方雜志》、梁啟超主辦的《國民公報》等在傳播西方啟蒙知識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學理,但對青年的影響卻遠不如宣傳簡明“主義”的《新青年》。這表明當時中國( )A.改良主張缺乏群眾基礎B.馬克思主義成為各界共識C.民主革命任務發生改變D.救亡圖存更符合時代需求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新青年》因為宣傳救亡圖存的救國理論而比更加注重學理的《東方雜志》《國民公報》更受歡迎,這說明救亡圖存更加符合時代的需求,D項正確。材料中并未對《東方雜志》和《國民公報》的政治立場進行說明,無法體現社會改良的政治立場,排除A項;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影響力逐漸增大,但是也還未達到成為各界共識的程度,排除B項;民主革命的任務始終是反帝反封建,排除C項。15.五四運動前后,學界展開了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問題的論戰。梅蘭芳開始他的“京劇改良運動”,通過排練時裝新戲與古裝新戲,探索未來發展出路,為梅蘭芳京劇藝術的流派形成甚或整個京劇的發展都帶來深遠影響。這說明了( )A.傳統戲曲藝術難以獲得生存空間B.戲劇改革服務于工人運動的需要C.文化革新涉及的領域具有廣泛性D.學界論戰是戲曲改革的主要動力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五四運動前后戲劇行業也在思考變革,探索發展新路,反映新文化運動波及的領域具有廣泛性,C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也與事實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提到工人運動,也沒有反映服務于工人運動需要的信息,排除B項;學界論戰是戲曲改革的一個推動因素,而非主要動力,排除D項。16.(2025·遼寧沈陽期末)新文化運動期間,錢玄同提出了“廢孔學、廢漢文、滅道教”等過激主張,陳獨秀對此雖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開聲明:“像錢先生這種用石條壓駝背的醫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贊成的。”這反映出當時陳獨秀( )A.繼續維護儒家學說統治地位B.理性批判中國傳統文化C.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改造社會D.有選擇地吸收西方文明解析:據材料可知,針對錢玄同提出了“廢孔學、廢漢文、滅道教”等過激主張,陳獨秀對此雖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這表明陳獨秀對傳統文化理性批判,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陳獨秀宣傳民主、科學,提倡新道德,這與當時儒家學說是不一致的,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馬克思主義學說,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對西方文明的態度,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7.(2025·山西晉中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宜陽丸案材料 1923年,直系張云璣通過多方努力,“委托”日輪宜陽丸代運直系軍火入川。輪船行至涪陵地域,被服從孫中山領導的“討賊軍”湯子模、賀龍等截留,查獲手槍、步槍子彈、炮彈等,船貨、洋款以及輪船皆被扣留。日方承認該船運輸軍火一事,并表示此事并非援助直系,而是“強迫而為”。湯子模、賀龍等堅持索洋百萬,并要求“日使保證此后日輪不再販運軍火害川”,始允放回日人。日本政府感到別無他法,可又不愿承擔巨額贖金,便轉身要求北京政府承擔贖金。后北京政府與日本政府確定均攤贖資贖回被扣人員。四川戰事使其民生維艱,因此當地學界、商界國人對此案反應冷淡,未能向同時期湖南“六一慘案”一樣激起民憤。——摘編自吳飛飛《1923年中日宜陽丸案研究》(1)宜陽丸案的發生和交涉滲透著哪些矛盾?(2)宜陽丸案的處理和社會反應體現了當時怎樣的時代特點?答案:國內:孫中山領導的“討賊軍”與直系張云璣運軍火的沖突,反映了國內勢力派系之間的對立和斗爭。國際:日方承認運輸軍火行為并試圖推卸責任,反映了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及與中國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外交:日本政府轉而要求北京政府分擔贖金,顯示出國際交涉中各國利益的復雜博弈。答案:國內戰亂和地方割據;外國干涉與外交困境;社會冷漠。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中提到的直系張云璣運軍火、孫中山領導的“討賊軍”攔截、日方運輸軍火的事實,再結合所學從國內、國際以及外交上分析。第(2)問,從材料中四川因戰亂導致民生維艱,當地學界、商界國人對該事件反應冷淡的情況,可以看出國內戰亂帶來的嚴重影響,透露出當時社會冷漠、國內戰亂和地方割據的現實。而事件的處理過程反映了當時中國政府在國際關系中的弱勢地位,體現了外國干涉與外交困境。18.(2025·山東威海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916年,民國政府起草了民法草案?,F摘錄關于婚姻的部分條款如下:成婚年齡為男子滿十六周歲,女子滿十五周歲;同宗男女,不得結婚;四親等內的宗親、二親等內的外親和要親以外,有切近的尊卑分或是同母異父者,也不得結婚;女子自前婚解銷或撤銷的當日起,沒有超過六個月的時日不得再婚;但在六個月內已經分娩的不在此限;結婚必須得到父母的允許。父母的一方行止不明,或已死亡,或不能表示意思時,得到一方允許也可以結婚。但如父母雙方都有上述情形時,在未成年人結婚方面,必須經過親屬會的同意;夫妻相互之間,互負扶養的義務;男子滿三十周歲,女子滿二十五周歲無需征求父母準允可自行離婚。談談你對1916年民法草案中婚姻條款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答案:(示例)觀點:1916年民國政府的民法草案中的婚姻條款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婚姻制度的法律規范和倫理觀念論述:首先,關于夫妻間的扶養義務以及特定年齡段的離婚自主權,表明了法律對夫妻雙方權利義務的平衡考量。男子滿三十歲、女子滿二十五歲無需父母準允可自行離婚,這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成年人的自主權,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婚姻自由的認識?,F代法律在這方面的規定更加寬松,通常不設年齡限制,而是強調夫妻雙方的協議和法律規定。其次,結婚需得到父母允許的規定,體現了家長制在婚姻中的權威地位。在當時的社會結構中,父母對子女婚姻的決定權被視為理所當然,這限制了個人的婚姻自由,體現傳統婚姻觀念的影響。由此可知,1916年民國政府的民法草案中的婚姻條款即體現現代婚姻的某些觀念,但是依然存在某些封建婚姻制度的殘余,從而呈現出了“新舊相呈”的特點。綜上所述,1916年民法草案中的婚姻條款既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和法律理念,也反映了一定的時代局限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婚姻法律更加注重個人權利的保護和平等原則的實施,對婚齡、婚姻自由等方面的規定有了顯著的改進和發展。解析:首先,閱讀材料,明確要論述的觀點。根據材料可從“1916年民國政府的民法草案中的婚姻條款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婚姻制度的法律規范和倫理觀念”這一觀點論述。其次,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民國時期的相關史實,從該法律條款既體現了婚姻自由,同時仍有封建婚姻的殘余,呈現出了“新舊相呈”的特點論述。最后,總結歸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7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docx 第17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