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13講 兩次鴉片戰爭(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第13講 兩次鴉片戰爭(課件 學案,共2份)

資源簡介

第13講 兩次鴉片戰爭
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兩次鴉片戰爭
1.背景
政治 經濟 軍事 對外政策
世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制度 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美等國占據主導地位 熱兵器 對外殖民擴張,爭奪殖民地
中國(清政府) 封建君主專制 小農經濟是主要生產方式 冷兵器,作戰能力低下 閉關自守
2.概況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原因 根本 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 林則徐虎門銷煙 列強提出修約的要求被拒絕
結果 (1)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 (2)1843年《虎門條約》,1844年《望廈條約》《黃埔條約》。英、美、法從中國獲得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 (1)1858年《天津條約》,1860年《北京條約》。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大量權益;鴉片貿易實現合法化。俄國搶占大量中國土地。 (2)中俄《北京條約》,迫使清政府承認《璦琿條約》,搶占中國大片領土
影響 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從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開眼看世界
1.背景
(1)清朝統治階級高層封閉、愚昧、腐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
(2)中西方交往擴大,西學東漸讓有識之士對西方有了更多的了解。
2.表現
代表 著作 內容或地位
林則徐 《四洲志》 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
魏源 《海國圖志》 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書中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徐繼畬 《瀛寰志略》 系統介紹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等,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響: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
[拓思維] 鴉片戰爭前夕中西文明的本質差異
西方已經邁進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階段,中國還處于落后的農耕文明時代(或封建社會)。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封建專制統治頑固,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自守政策的實行等。
[拓思維] 
《南京條約》中最能體現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企圖的條款是“協定關稅”。因為據此英國可以大肆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
[釋概念] 領事裁判權
領事裁判權是指一國通過駐外領事對處于另一國領土內的本國國民根據其本國法律行使司法管轄權的制度。這是一種治外法權,是帝國主義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所享有的一種非法特權。
[釋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政權形式,實際上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辨正誤]
(1)林則徐的《四洲志》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2)林則徐、魏源等人主張學習西方,改變中國腐朽落后的社會制度。(×)
(3)“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提出,標志著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邁出了重要一步。(√)
主題一 鴉片戰爭的爆發
材料一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向清政府提出了以下要求:
1.允許英國商人到寧波、舟山和天津貿易;
2.準許英國商人在北京設立商館;
3.將舟山附近的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4.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任由英國人自由往來,不加禁止;
5.英國商貨自澳運往廣州者,享受免稅或減稅;
6.確定船只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不額外加征。
——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
材料二 美國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在1841年將中英對抗的爆發歸咎為“叩頭——中國狂妄自大、令人不能忍受的要求,和它要在不是基于平等互惠條件,而是要用基于主仆關系的侮辱和貶低對方的方式來主導與其他國家的商業往來”。(注: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和1816年阿美士德使團來華期間,中國要求使團向中國皇帝下跪叩頭,英國人拒絕這一要求,為此雙方產生沖突)
——[英]藍詩玲《鴉片戰爭》
[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評析美國總統亞當斯的觀點。
金版參考:(示例)觀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在于清政府的妄自尊大與閉關自守。
評析:這一觀點是錯誤的。
美國總統亞當斯看到了中國的妄自尊大和閉目塞聽,但無視英國的侵略行為。這是為英國侵略作辯護。材料一中,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提出的要求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與貿易主權,這是英國要求特權通商而不是平等通商。工業革命后,英國需要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向中國走私罪惡的鴉片,給中國社會和民眾帶來了深重災難。林則徐虎門銷煙展示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英國以中國禁煙運動為借口發動了罪惡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是英國基于維護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的侵略戰爭。
1.多視角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1)經濟視角:鴉片貿易使英國鴉片販子獲利巨大,改變了英國在中英貿易中的逆差地位,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并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
(2)政治視角:英國為維護鴉片貿易,不惜訴諸戰爭。清政府希望避戰,但在“天朝”尊嚴受損的情況下,也不惜一戰。
(3)外交視角:英國政府多次派外交使團來華,均未達到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外交禮儀上的沖突為英國發動戰爭制造了借口。
(4)文化視角:中國的“夷夏觀”延續了古代的民族優越感,與英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念對立。在不同觀念的基礎上,清政府自視“天朝上國”,英國資產階級則把英國看作世界的中心。
(5)根本原因:英國在工業革命后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急需打開中國市場。
(6)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
2.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社會性質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成為中國社會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中國人民從此擔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主題二 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提出了中國必須近代化的歷史使命。中國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鴉片戰爭的意義就一分不會減。生活在這一尚未近代化區域中的人們,體會現實,探索問題,免不了聯系到那次災難性的戰爭。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種種情緒交織,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摘編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材料二 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
——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
材料三 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并認為“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金版參考:鴉片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2)材料二中的規定表明了什么問題?
金版參考:表明在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下清政府傳統的“天朝上國”的觀念受到沖擊,從而促進了外交近代化。
(3)根據材料三,說明魏源對“夷”的認識,并指出“制夷”的本質。
金版參考:認識:西方國家的軍事裝備,軍隊的訓練、管理方面優于中國。
本質:抵御外國的侵略。
鴉片戰爭后的社會轉型
政治上 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經濟上 沖擊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開始了近代化進程
思想文化上 傳統封建思想受到沖擊,客觀上使中國接觸到西方先進的生產方式,刺激中國人學習西方近代工業文明,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對外關系上 打破了中國閉關自守的政策,國門被迫開放
社會生活上 外國的生活方式、習慣、衣著、飲食等首先傳入中國,西方的社會習俗也不斷傳入,沖擊了中國傳統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對“開眼看世界”的評價
(1)積極:啟發人們沖破傳統觀念束縛,向西方學習,探索強國御侮之策。反映了時代要求,啟迪和召喚著后來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
(2)局限:作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有其階級與時代局限性,認識不到失敗的根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主張維護舊的統治秩序;新的思想主張沒有觸及問題實質,也沒有付諸實施,在當時的社會影響有限。
(2024·江西卷)1855年,在華外商共1038人,比1837年增加了3倍,分屬于219家洋行。西方商人還在開放口岸投資辦廠,由此產生了依附于外國商人的特殊階層——買辦。據此推知,買辦階層是(  )
A.自然經濟解體的結果
B.西方經濟發展的產物
C.西方殖民滲透的工具
D.商品交易安全的保障
試題情境 晚清買辦的誕生
考查知識 鴉片戰爭后西方對華經濟侵略
核心價值 通過對晚清西方經濟侵略及買辦階層產生的認識,引導學生堅決反對殖民主義,培養家國情懷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晚清時期,中國通商口岸。
現象信息:1855年,在華外商人數增加,并產生了買辦階層。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對華進行經濟侵略。
解讀顯性信息:鴉片戰爭后,在華外商人數增加,并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買辦依附于外國商人,在商業活動中作為中外之間的中介,幫助外國商人在中國進行貿易活動。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買辦是西方殖民勢力在經濟上滲透中國的工具,__C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自然經濟解體與買辦階層的形成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買辦階層是西方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產物,而非其經濟發展的產物,排除B項;D項夸大了買辦的作用,排除。
命題點1:正確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2023·北京卷)關于鴉片戰爭,有人認為,“自由貿易者背后的經濟能力極其強大,無法遏制或阻擋”“如果在鴉片之外還有其他好的選擇,比如說糖蜜或者大米,這場沖突就可能被稱為糖蜜戰爭或者大米戰爭”。對于上述觀點,認識正確的是(  )
①濫用了自由貿易原則 ②混淆了毒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別 ③沒有揭示英國發動戰爭的侵略本質 ④意在說明英國發動戰爭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該學者將鴉片戰爭完全歸因于自由貿易,是不科學的,濫用了自由貿易原則,①正確;該學者將鴉片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別,②正確;鴉片戰爭的本質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而對中國進行的侵略,而該學者沒有看到英國侵略中國的本質,完全歸因于自由貿易,③正確;該學者認為自由貿易背后的經濟能力極其強大,無法遏制或阻擋,因此該學者認為英國發動戰爭是必然而非偶然,④錯誤。故選A項。
命題點2: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
(2023·天津卷)下表所示英國對華貿易的總體狀況直接導致了(  )
英國對華貿易額及流入中國的白銀統計表
(單位:萬英鎊)
年份 英國對華貿易額 英國流入中國的白銀 (折合為英鎊)
出口 進口
1850 157.4 584.9 6.1
1853 175.0 825.6 57.9
1855 127.8 1066.4 139.1
1856 221.6 1065.2 321.9
A.中國社會性質的改變
B.搶奪中國權益的加劇
C.以夷制夷主張的提出
D.列強瓜分狂潮的出現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對華貿易額始終是進口遠大于出口,使得英國流入中國的白銀逐漸增加,不能滿足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加速了列強對華的進一步侵略,直接導致了搶奪中國權益的加劇,B項正確。鴉片戰爭導致中國社會性質改變,與英國對華貿易情況無關,排除A項;英國對華貿易的總體狀況直接導致了搶奪中國權益的加劇,未體現以夷制夷主張,排除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D項。
命題點3: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2023·河北卷)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且條約規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諭京外各省督撫大吏,將此原約及續約各條發抄給閱,并令刊刻,懸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對布告條約諭令,部分地方官員持消極抵觸心態。由此可知,當時(  )
A.地方對中央離心力增強
B.統治集團試圖挽救國家頹勢
C.英國在華勢力范圍擴大
D.清廷對外關系在陣痛中轉變
答案:D
解析:清政府打破常規,與英國在北京談判和訂約,不符合傳統意義上“天朝上國”的身份與行為,為此部分地方官員表達了不滿情緒,說明清廷對外關系在陣痛中轉變,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對外關系,并非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統治集團試圖挽救國家頹勢”在材料中體現不明顯,排除B項;材料與英國在華勢力范圍無關,排除C項。
課時作業
一、選擇題
1.(2025·黑龍江牡三中模擬)鴉片戰爭前,英國本土報刊《泰晤士報》對中英鴉片貿易的報道常常呈現出“愚昧”與“知識”“無序”與“法制”的二元對立,在此過程中,英國常被賦予“文明”“現代”的標簽,而中國官方和民間幾乎處于“失語”的狀態。由此可見(  )
A.社會輿論左右英國對華政策
B.中國缺乏對近代輿論的認識
C.工業文明比農業文明更先進
D.清廷意圖和平解決中英爭端
2.(2025·福建龍巖期中)廣東禁煙運動期間,林則徐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指出:“蓋反復靡常者夷之情,而欺弱畏強者夷之性。”外商上繳鴉片時態度恭順,繳完后不久就“思取巧蒙混,未幾又思挾制刁難”。相關論述(  )
A.指出了西方列強貪婪的本性
B.體現了士大夫固守天朝上國心態
C.打破了閉關自守的封閉局面
D.強調了禁煙活動損害英商利益
3.(2025·安徽縣中聯盟聯考)1841年初冬,習慣銃炮齊鳴之后短兵相接的清軍在廣州城外一觸即潰,兵勇連英軍長什么樣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幾百步外轟開營壘,幾無可擋之物。這反映出的實質是(  )
A.西方對亞洲地區的殖民侵略
B.中英之間軍事差距明顯
C.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差距
D.清朝統治階層封閉愚昧
4.英國領事阿禮國曾說:“《南京條約》確定的狹窄的范圍和很有限讓步的原則,實際上是承認了過去的傳統,它是無法改變那種僅是口頭聲明平等而事實上背道而馳的情況的。廢除這種原則并重建一個不同的基礎,看來是為我們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這說明《南京條約》(  )
A.打破了清朝傳統的封閉體制
B.受到中國軍民的強烈抵制
C.未使英國侵華意圖完全達成
D.基于中英平等基礎上簽訂
5.(2025·天津耀華中學月考)《南京條約》簽訂后,英美與清政府議定,外國商人在通商口岸“卸貨后自投商賈,無論與何人交易,聽從其便”“與中國商民任便交易,不加限制,以杜包攬把持之弊”。以上規定表明(  )
A.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B.在長江沿線增設通商口岸
C.十三行的貿易壟斷被打破
D.西方各國鴉片貿易合法化
6.(2025·湖南瀏陽期末)有學者認為,“兩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針對在中國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沒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簡單辦法就是古代中國的羈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讓洋人自己管自己,總比讓中國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強由此輕易地取得了(  )
A.協定關稅權 B.領事裁判權
C.片面最惠國待遇 D.通商口岸傳教權
7.(2025·山西陽泉一中期中)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一書中說:“當時的人對于這些條款(指《南京條約》內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是我們近年來所認為不平等條約的核心。可是當時的人并不這樣看”。材料中“當時的人”的看法說明(  )
A.五口通商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B.《南京條約》傷害了中國民族自尊
C.當時國人國家主權意識的普遍缺乏
D.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對中國危害不大
8.(2025·廣東江門一中模擬)1858年5月,在與英法代表的談判中,清朝皇帝最頭痛的是外國公使駐京、增開通商口岸、外國人可入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等條款。所以,咸豐帝一再討價還價,即使在《天津條約》簽訂后,也借故拖延,不肯換約。咸豐帝如此反應主要是因為上述條款(  )
A.滿足了英法侵略要求
B.助長了西方列強侵華的氣焰
C.阻礙了民族經濟發展
D.沖擊了傳統觀念和統治秩序
9.(2025·遼寧本溪一中開學考)馬克思指出:“英國的大炮破壞了中國皇帝的威權,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馬克思的這一言論旨在強調(  )
A.鴉片戰爭客觀上助推中國社會轉型
B.中國已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C.鴉片戰爭加深中國半殖民化的程度
D.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隨著戰爭
10.(2025·山西長治部分學校期中)鴉片戰爭的戰敗,迫使中國人“開眼看世界”,承認自己落后,逐步消除“上國天朝”“唯我獨尊”“夜郎自大”的虛驕之氣,同時又提倡“經世之學”來挽救封建社會的危機。這反映出,開眼看世界(  )
A.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
B.掀起了反封建斗爭的風暴
C.帶來了崇洋媚外的風氣
D.促進了中國社會成功轉型
11.(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1852年,魏源在《海國圖志后敘》中評論《四洲志》等書說:“諸志多出洋商,或詳于島岸土產之繁,埠市貨船之數,天時寒暑之節。而各國沿革之始末、建置之永促……惜乎未之聞焉!”魏源的評論說明當時(  )
A.官紳對西方的認識不足
B.士人旨在效仿西方政制
C.清朝政府有意變法圖強
D.國人天朝上國觀念改變
12.(2024·九省聯考·甘肅)1848年,徐繼畬撰《瀛寰志略》。1866年,該書被同文館選為教科書。十年后,郭嵩燾作為駐外使節前往歐洲,仍將《瀛寰志略》當作了解西方知識的重要參考資料。由此可見,這一時期(  )
A.對歐外交取得突破
B.中西文化交流頻繁
C.對世界的認知遲緩
D.西學研究已成潮流
二、非選擇題
13.(2025·山東濟寧一中開學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曾國藩在家書和日記中多次痛擊英夷“性同犬羊”。……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他由于閱歷和觀察,卻頗知西人有“素重信義”的一面……《天津條約》做了明白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咸豐十年,設撫夷局于嘉興寺。……局設未久,即改稱總理衙門。名稱的交換,反映了天朝大國觀念遭到打擊而動搖的事實。
——摘編自陳旭麓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1854年和1856年,英法援引中美《望廈條約》,并以片面最惠國待遇為依據,兩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均被清王朝以“萬年和約”不得更改為由拒絕。……面對教堂以《中法北京條約》第6條“并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為護符,任意侵占土地、私購民房的不法行為,張之洞以《萬國公法》和1886年美國議院所刊《各國交涉政書》為依據,予以駁斥。
——摘編自王姍萍
《張之洞與中國法律的近代轉型》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變化。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變化的認識。
課時作業(解析版)
一、選擇題
1.(2025·黑龍江牡三中模擬)鴉片戰爭前,英國本土報刊《泰晤士報》對中英鴉片貿易的報道常常呈現出“愚昧”與“知識”“無序”與“法制”的二元對立,在此過程中,英國常被賦予“文明”“現代”的標簽,而中國官方和民間幾乎處于“失語”的狀態。由此可見(  )
A.社會輿論左右英國對華政策
B.中國缺乏對近代輿論的認識
C.工業文明比農業文明更先進
D.清廷意圖和平解決中英爭端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英國打著“文明”“現代”的幌子進行鴉片貿易,占據輿論主動權,而中國處于“失語”的狀態,不予應對,表明中國缺乏對近代輿論的認識,B項正確。左右國家對外政策的是國家利益,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工業文明比農業文明更先進,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英國的立場,而非清廷,排除D項。
2.(2025·福建龍巖期中)廣東禁煙運動期間,林則徐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指出:“蓋反復靡常者夷之情,而欺弱畏強者夷之性。”外商上繳鴉片時態度恭順,繳完后不久就“思取巧蒙混,未幾又思挾制刁難”。相關論述(  )
A.指出了西方列強貪婪的本性
B.體現了士大夫固守天朝上國心態
C.打破了閉關自守的封閉局面
D.強調了禁煙活動損害英商利益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可知,廣東禁煙運動期間,西方商人表現出反復無常、欺弱畏強、取巧蒙混、挾制刁難,可見林則徐看到了西方列強貪婪的本性,故選A項。材料看不出天朝上國心態,排除B項;C項是鴉片戰爭的影響,排除;D項“損害英商利益”材料無從得出,排除。
3.(2025·安徽縣中聯盟聯考)1841年初冬,習慣銃炮齊鳴之后短兵相接的清軍在廣州城外一觸即潰,兵勇連英軍長什么樣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幾百步外轟開營壘,幾無可擋之物。這反映出的實質是(  )
A.西方對亞洲地區的殖民侵略
B.中英之間軍事差距明顯
C.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差距
D.清朝統治階層封閉愚昧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英的武器差距較大,晚清時期中國仍處于封建社會,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而英國已經步入工業社會,社會生產力和科技得到較大發展,其實質是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差距,C項正確。
4.英國領事阿禮國曾說:“《南京條約》確定的狹窄的范圍和很有限讓步的原則,實際上是承認了過去的傳統,它是無法改變那種僅是口頭聲明平等而事實上背道而馳的情況的。廢除這種原則并重建一個不同的基礎,看來是為我們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這說明《南京條約》(  )
A.打破了清朝傳統的封閉體制
B.受到中國軍民的強烈抵制
C.未使英國侵華意圖完全達成
D.基于中英平等基礎上簽訂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國人認為清政府仍然固守傳統,實際作出的讓步是有限的,英國沒有獲得政治上的“平等”,這說明《南京條約》未使英國侵華意圖完全達成,故選C項。A、B、D三項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5.(2025·天津耀華中學月考)《南京條約》簽訂后,英美與清政府議定,外國商人在通商口岸“卸貨后自投商賈,無論與何人交易,聽從其便”“與中國商民任便交易,不加限制,以杜包攬把持之弊”。以上規定表明(  )
A.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B.在長江沿線增設通商口岸
C.十三行的貿易壟斷被打破
D.西方各國鴉片貿易合法化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南京條約》簽訂后,英美與清政府議定,外國商人在通商口岸自由貿易,這就打破了以前由十三行壟斷貿易的局面,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關稅自主權,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在長江沿線增設通商口岸,排除B項;鴉片貿易合法化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排除D項。
6.(2025·湖南瀏陽期末)有學者認為,“兩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針對在中國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沒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簡單辦法就是古代中國的羈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讓洋人自己管自己,總比讓中國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強由此輕易地取得了(  )
A.協定關稅權 B.領事裁判權
C.片面最惠國待遇 D.通商口岸傳教權
答案:B
解析:領事裁判權指的是西方人在華犯罪后,由西方人審理,這符合“以夷制夷”,B項正確。協定關稅權、片面最惠國待遇、通商口岸傳教權與“以夷制夷”無關,排除A、C、D三項。
7.(2025·山西陽泉一中期中)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一書中說:“當時的人對于這些條款(指《南京條約》內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是我們近年來所認為不平等條約的核心。可是當時的人并不這樣看”。材料中“當時的人”的看法說明(  )
A.五口通商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B.《南京條約》傷害了中國民族自尊
C.當時國人國家主權意識的普遍缺乏
D.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對中國危害不大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盡管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損害中國主權,但當時的人卻不以為意,說明當時國人國家主權意識的普遍缺乏,C項正確。材料中“當時的人”認為五口通商最痛心,原因是五口通商導致清朝開放國門,結束了閉關自守政策,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民族自尊,排除B項;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損害了中國主權,危害巨大,排除D項。
8.(2025·廣東江門一中模擬)1858年5月,在與英法代表的談判中,清朝皇帝最頭痛的是外國公使駐京、增開通商口岸、外國人可入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等條款。所以,咸豐帝一再討價還價,即使在《天津條約》簽訂后,也借故拖延,不肯換約。咸豐帝如此反應主要是因為上述條款(  )
A.滿足了英法侵略要求
B.助長了西方列強侵華的氣焰
C.阻礙了民族經濟發展
D.沖擊了傳統觀念和統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外國公使駐京意味著外國與清朝處于平等的外交地位,這與傳統的天朝上國觀念嚴重沖突,清朝皇帝感到權威受到挑戰,增開通商口岸、外國人可入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等條款會使大量外國人進入中國內地,這不僅可能帶來經濟上的沖擊,還可能引發社會秩序的混亂,所以咸豐帝對上述條款最為抗拒,D項正確。
9.(2025·遼寧本溪一中開學考)馬克思指出:“英國的大炮破壞了中國皇帝的威權,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馬克思的這一言論旨在強調(  )
A.鴉片戰爭客觀上助推中國社會轉型
B.中國已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C.鴉片戰爭加深中國半殖民化的程度
D.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隨著戰爭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馬克思認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通過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加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解體,這表明鴉片戰爭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A項正確。馬克思強調的是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逐漸與世界接觸,而非強調中國落后于世界,排除B項;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半殖民化,排除C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10.(2025·山西長治部分學校期中)鴉片戰爭的戰敗,迫使中國人“開眼看世界”,承認自己落后,逐步消除“上國天朝”“唯我獨尊”“夜郎自大”的虛驕之氣,同時又提倡“經世之學”來挽救封建社會的危機。這反映出,開眼看世界(  )
A.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
B.掀起了反封建斗爭的風暴
C.帶來了崇洋媚外的風氣
D.促進了中國社會成功轉型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人“開眼看世界”,開始意識到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和國家面臨的危機,謀求通過提倡“經世之學”來挽救封建社會的危機,成為后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尋救國道路的先導,A項正確。材料提及中國人“開眼看世界”,謀求挽救封建社會的危機,未提及反封建斗爭,排除B項;“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并非崇洋媚外,排除C項;“開眼看世界”只是中國社會轉型的起始,轉型此時并未完成,排除D項。
11.(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1852年,魏源在《海國圖志后敘》中評論《四洲志》等書說:“諸志多出洋商,或詳于島岸土產之繁,埠市貨船之數,天時寒暑之節。而各國沿革之始末、建置之永促……惜乎未之聞焉!”魏源的評論說明當時(  )
A.官紳對西方的認識不足
B.士人旨在效仿西方政制
C.清朝政府有意變法圖強
D.國人天朝上國觀念改變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可知,魏源認為《四洲志》等書主要介紹西方地理、物產、貿易情況,對各國制度、沿革等信息并無介紹,這說明當時官紳對西方的認識不足,故選A項。魏源的評論證明當時士人主要還是處于了解西方的器物層面,并非學習政治制度,排除B項;清政府的“變法”是在戊戌變法時期,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國人天朝上國的觀念,排除D項。
12.(2024·九省聯考·甘肅)1848年,徐繼畬撰《瀛寰志略》。1866年,該書被同文館選為教科書。十年后,郭嵩燾作為駐外使節前往歐洲,仍將《瀛寰志略》當作了解西方知識的重要參考資料。由此可見,這一時期(  )
A.對歐外交取得突破
B.中西文化交流頻繁
C.對世界的認知遲緩
D.西學研究已成潮流
答案:C
解析:據題意可知,1848年,徐繼畬撰寫的《瀛寰志略》,在1866年選為教科書,1876年還被駐外使節郭嵩燾當作了解西方知識的重要參考資料,這說明當時中國政府和知識分子都對世界的認知非常少,而且沒有更新,非常遲緩,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對歐外交取得突破,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交流”,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西學研究成為潮流,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3.(2025·山東濟寧一中開學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曾國藩在家書和日記中多次痛擊英夷“性同犬羊”。……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他由于閱歷和觀察,卻頗知西人有“素重信義”的一面……《天津條約》做了明白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咸豐十年,設撫夷局于嘉興寺。……局設未久,即改稱總理衙門。名稱的交換,反映了天朝大國觀念遭到打擊而動搖的事實。
——摘編自陳旭麓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1854年和1856年,英法援引中美《望廈條約》,并以片面最惠國待遇為依據,兩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均被清王朝以“萬年和約”不得更改為由拒絕。……面對教堂以《中法北京條約》第6條“并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為護符,任意侵占土地、私購民房的不法行為,張之洞以《萬國公法》和1886年美國議院所刊《各國交涉政書》為依據,予以駁斥。
——摘編自王姍萍
《張之洞與中國法律的近代轉型》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變化。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變化的認識。
答案:(1)部分官僚士大夫由蔑視西方人到承認西方人的文明;官方公文用“洋”取代“夷”來稱呼西方人;將處理對外事務的機構由撫夷局改為總理衙門;由不熟悉近代國際規則到利用近代國際法維護國家權益;清王朝逐步融入近代國際關系體系。
(2)這些變化反映了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化;客觀上反映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國應積極融入世界,了解世界,要具有全球視野。
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曾國藩在家書和日記中多次痛擊英夷‘性同犬羊’”“卻頗知西人有‘素重信義’的一面”可知,部分官僚士大夫由蔑視西方人到承認西方人的文明;根據材料一“‘嗣后各式公文……自不得提書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可知,官方公文用“洋”取代“夷”來稱呼西方人;根據材料一“咸豐十年,設撫夷局于嘉興寺。……局設未久,即改稱總理衙門”可知,將處理對外事務的機構由撫夷局改為總理衙門;根據材料二“張之洞以《萬國公法》和1886年美國議院所刊《各國交涉政書》為依據,予以駁斥”可知,由不熟悉近代國際規則到利用近代國際法維護國家權益及清王朝逐步融入近代國際關系體系。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這些變化的原因、影響以及中國應當如何應對作答。
15(共60張PPT)
第一部分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六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特征 晚清(1840-1912年)是中國近代社會的轉型時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秩序逐步確立,中國社會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 具體表現 政治 列強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中國領土和主權遭到破壞,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各階層掀起救亡圖存的斗爭
經濟 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民族工業產生并初步發展
思想文化 西學東漸不斷深入,向西方學習逐漸成為主流思想;“中體西用”、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等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近代教育興起發展
第13講 兩次鴉片戰爭
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目錄
關鍵能力

必備知識

高考研析

課時作業

必備知識 全面·系統·簡潔
一、兩次鴉片戰爭
1.背景
政治 經濟 軍事 對外政策
世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制度 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美等國占據主導地位 熱兵器 對外殖民擴張,爭奪殖民地
中國(清政府) 封建君主專制 小農經濟是主要生產方式 冷兵器,作戰能力低下 閉關自守
2.概況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原因 根本 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 林則徐虎門銷煙 列強提出修約的要求被拒絕
結果 (1)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 (2)1843年《虎門條約》,1844年《望廈條約》《黃埔條約》。英、美、法從中國獲得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 (1)1858年《天津條約》,1860年《北京條約》。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大量權益;鴉片貿易實現合法化。俄國搶占大量中國土地。
(2)中俄《北京條約》,迫使清政府承認《璦琿條約》,搶占中國大片領土
影響 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從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開眼看世界
1.背景
(1)清朝統治階級高層封閉、愚昧、腐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
(2)中西方交往擴大,西學東漸讓有識之士對西方有了更多的了解。
2.表現
3.影響: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
代表 著作 內容或地位
林則徐 《四洲志》 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
魏源 《海國圖志》 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書中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徐繼畬 《瀛寰志略》 系統介紹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等,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拓思維] 鴉片戰爭前夕中西文明的本質差異
西方已經邁進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階段,中國還處于落后的農耕文明時代(或封建社會)。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封建專制統治頑固,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自守政策的實行等。
[拓思維] 
《南京條約》中最能體現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企圖的條款是“協定關稅”。因為據此英國可以大肆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
[釋概念] 領事裁判權
領事裁判權是指一國通過駐外領事對處于另一國領土內的本國國民根據其本國法律行使司法管轄權的制度。這是一種治外法權,是帝國主義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所享有的一種非法特權。
[釋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政權形式,實際上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辨正誤]
(1)林則徐的《四洲志》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
(2)林則徐、魏源等人主張學習西方,改變中國腐朽落后的社會制度。( )
(3)“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提出,標志著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邁出了重要一步。( )

×
×
關鍵能力 情境·素養·思維
主題一 鴉片戰爭的爆發
材料一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向清政府提出了以下要求:
1.允許英國商人到寧波、舟山和天津貿易;
2.準許英國商人在北京設立商館;
3.將舟山附近的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4.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任由英國人自由往來,不加禁止;
5.英國商貨自澳運往廣州者,享受免稅或減稅;
6.確定船只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不額外加征。
——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
材料二 美國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在1841年將中英對抗的爆發歸咎為“叩頭——中國狂妄自大、令人不能忍受的要求,和它要在不是基于平等互惠條件,而是要用基于主仆關系的侮辱和貶低對方的方式來主導與其他國家的商業往來”。(注: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和1816年阿美士德使團來華期間,中國要求使團向中國皇帝下跪叩頭,英國人拒絕這一要求,為此雙方產生沖突)
——[英]藍詩玲《鴉片戰爭》
[問題探究]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評析美國總統亞當斯的觀點。
金版參考:(示例)觀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在于清政府的妄自尊大與閉關自守。
評析:這一觀點是錯誤的。
美國總統亞當斯看到了中國的妄自尊大和閉目塞聽,但無視英國的侵略行為。這是為英國侵略作辯護。材料一中,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提出的要求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與貿易主權,這是英國要求特權通商而不是平等通商。工業革命后,英國需要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向中國走私罪惡的鴉片,給中國社會和民眾帶來了深重災難。林則徐虎門銷煙展示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英國以中國禁煙運動為借口發動了罪惡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是英國基于維護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的侵略戰爭。
1.多視角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1)經濟視角:鴉片貿易使英國鴉片販子獲利巨大,改變了英國在中英貿易中的逆差地位,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并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
(2)政治視角:英國為維護鴉片貿易,不惜訴諸戰爭。清政府希望避戰,但在“天朝”尊嚴受損的情況下,也不惜一戰。
(3)外交視角:英國政府多次派外交使團來華,均未達到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外交禮儀上的沖突為英國發動戰爭制造了借口。
(4)文化視角:中國的“夷夏觀”延續了古代的民族優越感,與英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念對立。在不同觀念的基礎上,清政府自視“天朝上國”,英國資產階級則把英國看作世界的中心。
(5)根本原因:英國在工業革命后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急需打開中國市場。
(6)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
2.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社會性質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成為中國社會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中國人民從此擔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主題二 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歷史事件隨著時光流逝而意義日減。鴉片戰爭則不然。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提出了中國必須近代化的歷史使命。中國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鴉片戰爭的意義就一分不會減。生活在這一尚未近代化區域中的人們,體會現實,探索問題,免不了聯系到那次災難性的戰爭。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種種情緒交織,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摘編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材料二 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
——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
材料三 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并認為“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問題探究] (1)根據材料一,概括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2)材料二中的規定表明了什么問題?
(3)根據材料三,說明魏源對“夷”的認識,并指出“制夷”的本質。
金版參考:鴉片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金版參考:表明在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下清政府傳統的“天朝上國”的觀念受到沖擊,從而促進了外交近代化。
金版參考:認識:西方國家的軍事裝備,軍隊的訓練、管理方面優于中國。
本質:抵御外國的侵略。
鴉片戰爭后的社會轉型
政治上 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經濟上 沖擊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開始了近代化進程
思想文化上 傳統封建思想受到沖擊,客觀上使中國接觸到西方先進的生產方式,刺激中國人學習西方近代工業文明,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對外關系上 打破了中國閉關自守的政策,國門被迫開放
社會生活上 外國的生活方式、習慣、衣著、飲食等首先傳入中國,西方的社會習俗也不斷傳入,沖擊了中國傳統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對“開眼看世界”的評價
(1)積極:啟發人們沖破傳統觀念束縛,向西方學習,探索強國御侮之策。反映了時代要求,啟迪和召喚著后來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
(2)局限:作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有其階級與時代局限性,認識不到失敗的根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主張維護舊的統治秩序;新的思想主張沒有觸及問題實質,也沒有付諸實施,在當時的社會影響有限。
高考研析 技巧·應用·方向
(2024·江西卷)1855年,在華外商共1038人,比1837年增加了3倍,分屬于219家洋行。西方商人還在開放口岸投資辦廠,由此產生了依附于外國商人的特殊階層——買辦。據此推知,買辦階層是(  )
A.自然經濟解體的結果
B.西方經濟發展的產物
C.西方殖民滲透的工具
D.商品交易安全的保障
試題情境 晚清買辦的誕生
考查知識 鴉片戰爭后西方對華經濟侵略
核心價值 通過對晚清西方經濟侵略及買辦階層產生的認識,引導學生堅決反對殖民主義,培養家國情懷
1.信息提取
時空信息:晚清時期,中國通商口岸。
現象信息:1855年,在華外商人數增加,并產生了買辦階層。
2.分析探究
挖掘隱含前提: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對華進行經濟侵略。
解讀顯性信息:鴉片戰爭后,在華外商人數增加,并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買辦依附于外國商人,在商業活動中作為中外之間的中介,幫助外國商人在中國進行貿易活動。
邏輯推理判斷:綜上,可歸納得出:買辦是西方殖民勢力在經濟上滲透中國的工具,__C__項正確。
3.排除干擾
自然經濟解體與買辦階層的形成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買辦階層是西方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產物,而非其經濟發展的產物,排除B項;D項夸大了買辦的作用,排除。
命題點1:正確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2023·北京卷)關于鴉片戰爭,有人認為,“自由貿易者背后的經濟能力極其強大,無法遏制或阻擋”“如果在鴉片之外還有其他好的選擇,比如說糖蜜或者大米,這場沖突就可能被稱為糖蜜戰爭或者大米戰爭”。對于上述觀點,認識正確的是(  )
①濫用了自由貿易原則 ②混淆了毒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別 ③沒有揭示英國發動戰爭的侵略本質 ④意在說明英國發動戰爭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該學者將鴉片戰爭完全歸因于自由貿易,是不科學的,濫用了自由貿易原則,①正確;該學者將鴉片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別,②正確;鴉片戰爭的本質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而對中國進行的侵略,而該學者沒有看到英國侵略中國的本質,完全歸因于自由貿易,③正確;該學者認為自由貿易背后的經濟能力極其強大,無法遏制或阻擋,因此該學者認為英國發動戰爭是必然而非偶然,④錯誤。故選A項。
命題點2: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
(2023·天津卷)下表所示英國對華貿易的總體狀況直接導致了(  )
英國對華貿易額及流入中國的白銀統計表
(單位:萬英鎊)
A.中國社會性質的改變
B.搶奪中國權益的加劇
C.以夷制夷主張的提出
D.列強瓜分狂潮的出現
年份 英國對華貿易額 英國流入中國的白銀
(折合為英鎊)
出口 進口 1850 157.4 584.9 6.1
1853 175.0 825.6 57.9
1855 127.8 1066.4 139.1
1856 221.6 1065.2 321.9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對華貿易額始終是進口遠大于出口,使得英國流入中國的白銀逐漸增加,不能滿足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加速了列強對華的進一步侵略,直接導致了搶奪中國權益的加劇,B項正確。鴉片戰爭導致中國社會性質改變,與英國對華貿易情況無關,排除A項;英國對華貿易的總體狀況直接導致了搶奪中國權益的加劇,未體現以夷制夷主張,排除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D項。
命題點3: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2023·河北卷)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且條約規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諭京外各省督撫大吏,將此原約及續約各條發抄給閱,并令刊刻,懸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對布告條約諭令,部分地方官員持消極抵觸心態。由此可知,當時(  )
A.地方對中央離心力增強
B.統治集團試圖挽救國家頹勢
C.英國在華勢力范圍擴大
D.清廷對外關系在陣痛中轉變
解析:清政府打破常規,與英國在北京談判和訂約,不符合傳統意義上“天朝上國”的身份與行為,為此部分地方官員表達了不滿情緒,說明清廷對外關系在陣痛中轉變,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對外關系,并非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統治集團試圖挽救國家頹勢”在材料中體現不明顯,排除B項;材料與英國在華勢力范圍無關,排除C項。
課時作業
題號 1 2 3 4 5 6 7
難易度 ★★★ ★★ ★★ ★★★ ★★ ★★ ★★★
知識點 鴉片戰爭前的中英輿論對比 林則徐指出西方列強貪婪的本性 鴉片戰爭中英武器差距的 實質 英國領事對《南京條約》的看法 關于外商在通商口岸貿易的規定 領事裁 判權 晚清國人對《南京條約》的態度
題號 8 9 10 11 12 13
難易度 ★★★ ★★★ ★★★ ★★★ ★★★ ★★★
知識點 《天津 條約》 馬克思關于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的言論 開眼看世界的影響 魏源對《四洲志》等書的評論 晚清國人對世界的認知遲緩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變化
一、選擇題
1.(2025·黑龍江牡三中模擬)鴉片戰爭前,英國本土報刊《泰晤士報》對中英鴉片貿易的報道常常呈現出“愚昧”與“知識”“無序”與“法制”的二元對立,在此過程中,英國常被賦予“文明”“現代”的標簽,而中國官方和民間幾乎處于“失語”的狀態。由此可見(  )
A.社會輿論左右英國對華政策
B.中國缺乏對近代輿論的認識
C.工業文明比農業文明更先進
D.清廷意圖和平解決中英爭端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英國打著“文明”“現代”的幌子進行鴉片貿易,占據輿論主動權,而中國處于“失語”的狀態,不予應對,表明中國缺乏對近代輿論的認識,B項正確。左右國家對外政策的是國家利益,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工業文明比農業文明更先進,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英國的立場,而非清廷,排除D項。
2.(2025·福建龍巖期中)廣東禁煙運動期間,林則徐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指出:“蓋反復靡常者夷之情,而欺弱畏強者夷之性。”外商上繳鴉片時態度恭順,繳完后不久就“思取巧蒙混,未幾又思挾制刁難”。相關論述(  )
A.指出了西方列強貪婪的本性
B.體現了士大夫固守天朝上國心態
C.打破了閉關自守的封閉局面
D.強調了禁煙活動損害英商利益
解析:據材料可知,廣東禁煙運動期間,西方商人表現出反復無常、欺弱畏強、取巧蒙混、挾制刁難,可見林則徐看到了西方列強貪婪的本性,故選A項。材料看不出天朝上國心態,排除B項;C項是鴉片戰爭的影響,排除;D項“損害英商利益”材料無從得出,排除。
3.(2025·安徽縣中聯盟聯考)1841年初冬,習慣銃炮齊鳴之后短兵相接的清軍在廣州城外一觸即潰,兵勇連英軍長什么樣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幾百步外轟開營壘,幾無可擋之物。這反映出的實質是(  )
A.西方對亞洲地區的殖民侵略
B.中英之間軍事差距明顯
C.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差距
D.清朝統治階層封閉愚昧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英的武器差距較大,晚清時期中國仍處于封建社會,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而英國已經步入工業社會,社會生產力和科技得到較大發展,其實質是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差距,C項正確。
4.英國領事阿禮國曾說:“《南京條約》確定的狹窄的范圍和很有限讓步的原則,實際上是承認了過去的傳統,它是無法改變那種僅是口頭聲明平等而事實上背道而馳的情況的。廢除這種原則并重建一個不同的基礎,看來是為我們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這說明《南京條約》(  )
A.打破了清朝傳統的封閉體制
B.受到中國軍民的強烈抵制
C.未使英國侵華意圖完全達成
D.基于中英平等基礎上簽訂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國人認為清政府仍然固守傳統,實際作出的讓步是有限的,英國沒有獲得政治上的“平等”,這說明《南京條約》未使英國侵華意圖完全達成,故選C項。A、B、D三項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5.(2025·天津耀華中學月考)《南京條約》簽訂后,英美與清政府議定,外國商人在通商口岸“卸貨后自投商賈,無論與何人交易,聽從其便”“與中國商民任便交易,不加限制,以杜包攬把持之弊”。以上規定表明(  )
A.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B.在長江沿線增設通商口岸
C.十三行的貿易壟斷被打破
D.西方各國鴉片貿易合法化
解析:材料反映了《南京條約》簽訂后,英美與清政府議定,外國商人在通商口岸自由貿易,這就打破了以前由十三行壟斷貿易的局面,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關稅自主權,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在長江沿線增設通商口岸,排除B項;鴉片貿易合法化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排除D項。
6.(2025·湖南瀏陽期末)有學者認為,“兩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針對在中國的洋人如何管理并沒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簡單辦法就是古代中國的羈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讓洋人自己管自己,總比讓中國人去管理更省心”。列強由此輕易地取得了(  )
A.協定關稅權 B.領事裁判權
C.片面最惠國待遇 D.通商口岸傳教權
解析:領事裁判權指的是西方人在華犯罪后,由西方人審理,這符合“以夷制夷”,B項正確。協定關稅權、片面最惠國待遇、通商口岸傳教權與“以夷制夷”無關,排除A、C、D三項。
7.(2025·山西陽泉一中期中)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一書中說:“當時的人對于這些條款(指《南京條約》內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是我們近年來所認為不平等條約的核心。可是當時的人并不這樣看”。材料中“當時的人”的看法說明(  )
A.五口通商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B.《南京條約》傷害了中國民族自尊
C.當時國人國家主權意識的普遍缺乏
D.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對中國危害不大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盡管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損害中國主權,但當時的人卻不以為意,說明當時國人國家主權意識的普遍缺乏,C項正確。材料中“當時的人”認為五口通商最痛心,原因是五口通商導致清朝開放國門,結束了閉關自守政策,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民族自尊,排除B項;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損害了中國主權,危害巨大,排除D項。
8.(2025·廣東江門一中模擬)1858年5月,在與英法代表的談判中,清朝皇帝最頭痛的是外國公使駐京、增開通商口岸、外國人可入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等條款。所以,咸豐帝一再討價還價,即使在《天津條約》簽訂后,也借故拖延,不肯換約。咸豐帝如此反應主要是因為上述條款(  )
A.滿足了英法侵略要求
B.助長了西方列強侵華的氣焰
C.阻礙了民族經濟發展
D.沖擊了傳統觀念和統治秩序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外國公使駐京意味著外國與清朝處于平等的外交地位,這與傳統的天朝上國觀念嚴重沖突,清朝皇帝感到權威受到挑戰,增開通商口岸、外國人可入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等條款會使大量外國人進入中國內地,這不僅可能帶來經濟上的沖擊,還可能引發社會秩序的混亂,所以咸豐帝對上述條款最為抗拒,D項正確。
9.(2025·遼寧本溪一中開學考)馬克思指出:“英國的大炮破壞了中國皇帝的威權,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馬克思的這一言論旨在強調(  )
A.鴉片戰爭客觀上助推中國社會轉型
B.中國已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C.鴉片戰爭加深中國半殖民化的程度
D.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隨著戰爭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馬克思認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通過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加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解體,這表明鴉片戰爭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A項正確。馬克思強調的是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逐漸與世界接觸,而非強調中國落后于世界,排除B項;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半殖民化,排除C項;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10.(2025·山西長治部分學校期中)鴉片戰爭的戰敗,迫使中國人“開眼看世界”,承認自己落后,逐步消除“上國天朝”“唯我獨尊”“夜郎自大”的虛驕之氣,同時又提倡“經世之學”來挽救封建社會的危機。這反映出,開眼看世界(  )
A.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
B.掀起了反封建斗爭的風暴
C.帶來了崇洋媚外的風氣
D.促進了中國社會成功轉型
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人“開眼看世界”,開始意識到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和國家面臨的危機,謀求通過提倡“經世之學”來挽救封建社會的危機,成為后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尋救國道路的先導,A項正確。材料提及中國人“開眼看世界”,謀求挽救封建社會的危機,未提及反封建斗爭,排除B項;“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并非崇洋媚外,排除C項;“開眼看世界”只是中國社會轉型的起始,轉型此時并未完成,排除D項。
11.(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1852年,魏源在《海國圖志后敘》中評論《四洲志》等書說:“諸志多出洋商,或詳于島岸土產之繁,埠市貨船之數,天時寒暑之節。而各國沿革之始末、建置之永促……惜乎未之聞焉!”魏源的評論說明當時(  )
A.官紳對西方的認識不足
B.士人旨在效仿西方政制
C.清朝政府有意變法圖強
D.國人天朝上國觀念改變
解析:據材料可知,魏源認為《四洲志》等書主要介紹西方地理、物產、貿易情況,對各國制度、沿革等信息并無介紹,這說明當時官紳對西方的認識不足,故選A項。魏源的評論證明當時士人主要還是處于了解西方的器物層面,并非學習政治制度,排除B項;清政府的“變法”是在戊戌變法時期,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國人天朝上國的觀念,排除D項。
12.(2024·九省聯考·甘肅)1848年,徐繼畬撰《瀛寰志略》。1866年,該書被同文館選為教科書。十年后,郭嵩燾作為駐外使節前往歐洲,仍將《瀛寰志略》當作了解西方知識的重要參考資料。由此可見,這一時期(  )
A.對歐外交取得突破
B.中西文化交流頻繁
C.對世界的認知遲緩
D.西學研究已成潮流
解析:據題意可知,1848年,徐繼畬撰寫的《瀛寰志略》,在1866年選為教科書,1876年還被駐外使節郭嵩燾當作了解西方知識的重要參考資料,這說明當時中國政府和知識分子都對世界的認知非常少,而且沒有更新,非常遲緩,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對歐外交取得突破,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交流”,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西學研究成為潮流,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3.(2025·山東濟寧一中開學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曾國藩在家書和日記中多次痛擊英夷“性同犬羊”。……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他由于閱歷和觀察,卻頗知西人有“素重信義”的一面……《天津條約》做了明白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咸豐十年,設撫夷局于嘉興寺。……局設未久,即改稱總理衙門。名稱的交換,反映了天朝大國觀念遭到打擊而動搖的事實。
——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1854年和1856年,英法援引中美《望廈條約》,并以片面最惠國待遇為依據,兩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均被清王朝以“萬年和約”不得更改為由拒絕。……面對教堂以《中法北京條約》第6條“并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為護符,任意侵占土地、私購民房的不法行為,張之洞以《萬國公法》和1886年美國議院所刊《各國交涉政書》為依據,予以駁斥。
——摘編自王姍萍
《張之洞與中國法律的近代轉型》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變化。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變化的認識。
答案:部分官僚士大夫由蔑視西方人到承認西方人的文明;官方公文用“洋”取代“夷”來稱呼西方人;將處理對外事務的機構由撫夷局改為總理衙門;由不熟悉近代國際規則到利用近代國際法維護國家權益;清王朝逐步融入近代國際關系體系。
答案:這些變化反映了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化;客觀上反映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國應積極融入世界,了解世界,要具有全球視野。
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曾國藩在家書和日記中多次痛擊英夷‘性同犬羊’”“卻頗知西人有‘素重信義’的一面”可知,部分官僚士大夫由蔑視西方人到承認西方人的文明;根據材料一“‘嗣后各式公文……自不得提書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可知,官方公文用“洋”取代“夷”來稱呼西方人;根據材料一“咸豐十年,設撫夷局于嘉興寺。……局設未久,即改稱總理衙門”可知,將處理對外事務的機構由撫夷局改為總理衙門;根據材料二“張之洞以《萬國公法》和1886年美國議院所刊《各國交涉政書》為依據,予以駁斥”可知,由不熟悉近代國際規則到利用近代國際法維護國家權益及清王朝逐步融入近代國際關系體系。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這些變化的原因、影響以及中國應當如何應對作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东| 颍上县| 页游| 闽侯县| 兴隆县| 辉县市| 昌吉市| 马尔康县| 察隅县| 鹤壁市| 武义县| 潜山县| 河北省| 佛山市| 太原市| 东阳市| 乐山市| 井陉县| 镇江市| 潢川县| 汶川县| 南涧| 剑河县| 吉隆县| 广平县| 定襄县| 历史| 锡林浩特市| 汽车| 康马县| 全州县| 太湖县| 巨鹿县| 日喀则市| 宜州市| 深泽县| 铁力市| 济源市| 普安县| 太白县|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