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新課導入你是否想起曾經的中國...2018年4月,美英法對敘利亞發動襲擊,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賈法里在聯合國大會上據理力爭,但最終無力挽救國家被襲擊的局面,只能在聯合國外黯然神傷。以下兩則新聞體現了什么問題?2020年,塞爾維亞總統與美國總統會面,特朗普背靠大皮沙發轉椅,顯得氣派十足,而同為國家元首的武契奇,則面對特朗普,在一張小靠背椅上入座《南京條約》《辛丑條約》《巴黎和約》弱國無外交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學習目標1.通過時間軸和歷史地圖,梳理新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外交成就,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時空觀念)2.通過展示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分析解讀,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背景、內容及歷史意義。(史料實證)3.理解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歷史背景,辯證看待國際形勢變化,認識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對國家主權和發展的重要性,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4.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方針的內容和意義,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歷史解釋)5.通過周恩來為新中國外交做出的重大貢獻,認識其外交智慧和人格魅力。了解新中國外交的成就,激發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近代外交根據以下圖文材料概括近代中國外交特點和主要區別是什么?《南京條約》《辛丑條約》《巴黎和約》近代的外交:屈辱外交(不獨立、不平等、不自主)“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呢?……我們不學他們,要有獨立的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主要區別:國家是否獨立;社會性質存在本質上的差別社會主義陣營資本主義陣營蘇聯中國美國謀求民族獨立新興獨立①國內:新中國成立,結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②國際: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封鎖和禁運③新中國成立后,經濟落后,百廢待興;政權需要鞏固2.和平外交政策背景: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新中國外交政策“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指導思想為什么在建國初要實行“一邊倒”的基本方針呢?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目的: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另起爐灶”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一切特權,為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基礎,然后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問題。“一邊倒”要堅定不移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是新中國執行獨立自主原則的基本保證——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使新中國不至于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新中國外交成就:①建國第一年,新中國與蘇聯等十七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蘇聯1950.21949.10.21949.12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蘇建交)毛澤東訪問蘇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貸款給中國3億元(中蘇結盟)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新中國并建交②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新中國外交成就:③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好的外部環境。174.影響:①成功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封鎖,②為恢復國內的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好的外部環境。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建交國家 10 7 1 0 0建國初期中國建交國家數據簡表表格數據反映了什么問題1950年后新中國再次陷入外交困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①二戰后,亞洲和非洲誕生了一批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②美國挑撥中國同鄰近國家的關系。由于意識形態等因素限制了選擇的范圍,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區別對待,影響了新中國外交的進一步發展。如何再次破局?5.新中國外交困局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背景:①1950年后,新中國的外交陷入了困境②由于意識形態等因素限制了選擇的范圍,把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區別對待,影響了新中國外交的進一步發展。緬甸總理吳努緬甸人口只及中國的云南省,緬政府一直擔心中國對緬甸有領土野心,因而十分恐懼,中國好比大象,緬甸好比羔羊,大象會不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膽。”印度總理尼赫魯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贏得很高的國際威望,對中國既敬佩,又擔心,擔心中國會實行擴張主義,謀求地區霸權。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印關于西藏問題進行會談我們需要和平,我們需要朋友——周恩來中、印、緬三國在歷史上存在領土糾紛,中國的強大引起緬甸與印度的擔憂。美國的干預,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進一步惡化。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核心|最基本的原則),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保證),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目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和自主權利是必須得到尊重的。各國人民都應該有選擇其他國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權利,不應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涉。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正式確定1954年底,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周恩來與吳努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和自主權利是必須得到尊重的。各國人民都應該有選擇其他國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權利,不應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涉。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4)意義:材料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新中國外交政策從突出強調意識形態的“一邊倒”,轉向較多地考慮國家利益而開始走向務實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標志。——楊奎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材料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倡議到推廣,已經走過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它排除了各種干擾,曲折前進,逐漸為各國普遍接受,顯示了無限的生命力。—— 裴默農:《周恩來與新中國外交》①對中國: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②對世界: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二.遼與北宋的和戰練一練以下幾個事件分別違背或符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哪一項?互不干涉內政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和領土完整美國對臺軍售2020年中印邊境沖突中國援助非洲鐵路美國空襲伊拉克意大利與中國共抗疫情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實踐——日內瓦會議(1954年)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時間:(2)地點:(3)地位:(4)內容:(5)意義:1954年4月至7月瑞士·日內瓦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國際會議精彩亮相,耀動日內瓦實踐應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西方曾有報刊稱:“已有不少人將周恩來喻為印度支那會議的挽救者,他已贏得了外交舞臺第一流人物的地位。”三.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協作萬隆會議召開前夕中國代表團準備乘“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飛往印度尼西亞臺灣特務在飛機上安置了炸彈,致使飛機中途爆炸墜落周恩來因行程有變,幸免于難,但中國代表團仍然參加了這會議相關史事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中國代表團并沒有被這一破壞活動嚇倒,仍然參加了這次會議。三.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協作①二戰后美蘇兩大陣營之間的對峙局勢日益嚴峻,嚴重威脅著亞非國家的獨立與安全。②剛剛脫離殖民統治取得獨立的亞非國家認識到,要保衛世界和平、維持國家獨立,發展經濟,有必要加強國際合作。1.背景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崩潰,亞非國家獨立。獨立后的亞非國家遇到哪些共同問題?鞏固政權發展經濟三.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協作2.萬隆會議(亞非會議)概況①召開時間:1955年,印度尼西亞萬隆②地位: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③會議的主題: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④目的:反對殖民主義,進行友好合作三.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協作伊拉克代表共產主義是“獨裁”,是“新殖民主義”。斯里蘭卡代表臺灣應當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巴基斯坦代表亞非人民當前的任務不是反對殖民主義、爭取獨立,而是同美國聯合起來,反對共產主義。泰國代表中國沒有宗教自由;還利用國外華僑搞顛覆活動 。參會的29個國家中,有22個沒有與中國建交,甚至沒有打過交道,不少國家對中國缺乏了解,心存疑慮。有的受美國影響對中國持敵視態度。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各國間的矛盾和分歧進行挑撥的陰謀3矛盾和分歧:帝國主義國家挑撥一些國家代表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4.方針:“求同存異”方針三.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協作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的,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同歷史遭遇相同:曾經受帝國主義侵略;面臨問題相同:如實現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促進世界和平。異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建設道路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求同存異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 ——美國記者萬隆精神萬隆會議所表達的亞非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亞非各國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譽為“萬隆精神”。2015年4月24日紀念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各方人士請周總理簽名留念團結、友誼、合作三.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協作5.意義: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三.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協作③外交家的努力。①新中國成立,國家獲得獨立;②正確的外交政策;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在北京病逝,享年78歲。設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的聯合國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聯合國還沒有為誰下過半旗。在周恩來26年的外交生涯中,到他逝世前,總共有107個國家與中國建交,其中還包括美國和日本。他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等外交思想至今仍在指導中國的外交工作。中國在五十年代取得的成就:(周恩來的貢獻)①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②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合作探究 有人說:“外交是智者的游戲,外交是妥協的藝術,外交更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弱的晴雨表”。你能說說五十年代中國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么?在周恩來26年的外交生涯中,他促使新中國從零開始,破冰、突破封鎖、朋友遍天下,最終成為獨立于美蘇之外的、不可忽略的世界一極。他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等外交思想至今仍在指導中國的外交工作。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在北京病逝,享年78歲。設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的聯合國旗降了半旗一周他 是新中國的第一任總理也是新中國的首任外交部長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奠基人三.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協作結合本節課所學,你認為影響一個國家外交的因素有哪些?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國際形勢外交家品質國家實力一個國家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丘吉爾“外交是智者的游戲,外交是妥協的藝術,外交更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弱的晴雨表。”說一說你認為是哪些因素促使新中國實現了這一重大轉變?原因:①政治上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真正獨立②外交上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周恩來等領導人杰出的外交智慧④新中國成立后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威望的提高;啟示:弱國無外交;提高綜合國力;靈活政策;外交家努力。課堂小結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起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向成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內容:意義:1953年底,周總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打開新局面日內瓦會議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國際會議萬隆會議時間/人物:特點:方針:意義:1955年 周恩來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求同存異”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隨堂訓練1.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這表明建國初我國奉行( )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C.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 D.全方位的多邊外交政策2.今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70年來,它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和認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A.直接推動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 B.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C.成為促成萬隆會議圓滿成功的方針 D.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首次提出A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